中阿含經第五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二一○)阿含1晡利多品法樂比丘尼2第九(第五後誦3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毘舍佉優婆夷4往詣法樂比丘尼5所,稽首禮足,卻坐面,白法比丘尼曰:「賢聖6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毘舍佉!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毘舍佉優婆夷便問曰:「賢聖7,說身,云何身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世尊說五盛陰8身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是謂世尊說五盛陰。」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9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不多聞愚癡凡夫不見善知識,不知聖法,不御聖法。彼10是神11有色中有色,中有神也。見覺、想、行、識是神,有識中有識,見識中有神也,是謂見也。」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見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多聞聖弟子善知識,知聖法聖法。彼不見是神,不見有色不見中有色,不見中有神也。不見覺、想、行、識是神,不見有識不見中有識,不見中有神也,是謂無見也。」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身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色盛陰斷無余,捨、吐、盡、不染、滅、息、沒也。覺、想、行、識盛陰斷無余,捨、吐、盡、不染、滅、息、沒也,是謂身滅。」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陰說陰盛,陰說盛陰;陰即是盛陰,盛陰即是陰耶?為陰異、盛陰異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或陰即是盛陰,或陰非盛陰。云何即是盛陰?色有受,覺、想、行、有漏受,是謂陰即是盛陰。云何陰非盛陰?無漏無受,覺、想、行、無漏無受,是謂陰非盛陰。」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八支12道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八支聖道者,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是謂八支聖道。」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八支聖道有為13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如是八支聖道有為也。」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有幾聚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三聚14,戒聚、定聚、慧聚。」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八支聖道三聚,為三聚八支聖道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非八支聖道三聚三聚八支聖道正語正業命,此三道戒聚所攝。正念正定、此二道支聖定聚所攝。正見正志方便,此三道聖慧聚所攝。是謂非八支聖道三聚三聚八支聖道。」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有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滅無對也。」。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初禪有幾支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初禪有五支,覺、觀、喜、樂、一心,是謂初禪有五支。」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斷?云何定相云何定力云何定功?云何修定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若善心一者,是謂定也。四念處,是謂定相也。四正斷,是謂定力也。四如意足,是謂定功也。若習此諸善法15專修精勤者,是謂修定16也。」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有幾法生身死已,身棄間,如木無情?」
法樂比丘尼答曰:「三法生身死已,身棄間,如木無情云何為三?一者壽,二者暖,三者識,是謂三法生身死已,身棄間,如木無情。」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若死及入滅盡定17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定者不滅訖,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若死及入滅定者,是謂差別。」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若入滅盡定及無想定18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定者,想及知滅;無想定者,相知不滅。若入滅盡定及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滅盡定起時,不作是念:滅盡定起。比丘無想定起時,如是念:有想無想?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是謂差別。」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比丘入滅盡定時,如是念:我入滅盡定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不作是念:我入滅盡定。然本如修習心,以是故如是趣向。」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比丘滅盡定起,如是念:滅盡定起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滅盡定起時,不作是念:滅盡定起。然因此身及六處命根,是故從定起。」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比丘滅盡定起已,心何所樂?何所趣?何所順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滅盡定起已,樂離、趣離、順離。」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有19幾覺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三覺,樂覺、苦覺、不不樂覺。此何20?緣更有。」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樂覺,云何苦覺云何不樂覺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若所觸生,身心善覺,是覺謂樂覺也。若苦更所觸生,身心不善覺,是覺謂苦覺也。若不不樂所觸21生,身心不樂,非善非不善覺,是覺謂不不樂覺。」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樂覺者云何樂,云何苦,云何無常云何災患云何使耶?苦覺者,云何樂,云何苦,云何無常云何災患云何使耶?不不樂覺者云何樂,云何苦,云何無常云何22患,云何使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樂覺者樂住樂,變易苦,無常即是災患,欲使23也。苦覺者,生苦住苦,變易樂,無常即是災患,恚使也。不不樂覺者,不苦、不知樂,無常即是變易無明使也。」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一切樂覺欲使耶?一切苦覺恚使耶?一切不樂無明使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非一切樂覺欲使也,非一切苦覺恚使也,非一切不樂無明使也。云何樂覺非欲使耶?比丘離欲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是謂樂覺非欲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欲故。云何苦覺非恚使耶?若求上解脫樂,願悒悒24生憂苦,是謂苦覺非恚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恚故。云何不樂覺非無明使耶?樂滅、滅,喜、憂25本已滅,不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不不樂覺非無明使也。所以者何?此斷無明故。」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樂覺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樂覺者苦覺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苦覺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苦覺者以樂覺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樂苦覺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樂苦覺者以不不樂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不不樂覺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不不樂覺者無明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無明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無明者以明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明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明者以涅槃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26涅槃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告曰:「君欲問無窮事,然君問不能得窮我邊也。涅槃者,無對也。涅槃者,以無罥27、過、罥、罥滅訖28,以此義故,從世尊梵行。」
於是,毘舍佉優婆夷法樂比丘尼所說,善受善持,善習已,即從座29起,稽首法樂比丘尼足,繞三匝而去。
於是,法樂比丘尼毘舍佉優婆夷去後不久,往詣所,稽首足,卻坐30面,與毘舍佉優婆夷所共論者,盡向佛說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如是說、如是答,非為誣謗世尊耶?說真實、說如法說法次法耶?於如法中,非有相違、不諍、有咎耶?」
世尊答曰:「比丘尼!汝如是說、如是答,不誣謗我。汝說真實,說如法說法次法,於如法中而不相違,無31諍咎也。比丘尼!若毘舍佉優婆夷以此句、以此文來問我者毘舍佉優婆夷亦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而答彼也。比丘尼!此義如汝所說,汝當如是持。所以者何?此即是義故。」
佛說如是法樂比丘尼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法樂比丘尼經第九竟32三千九字33

(二一一阿含34晡利多品拘絺羅經35第十(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36蘭哆37園。
爾時尊者黎子38則於晡時從燕39坐起,往詣尊者拘絺40所,共相問訊,卻坐面。
尊者黎子語曰:「賢者拘絺羅!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拘絺羅白曰:「尊者黎子!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尊者黎子問曰:「賢者拘絺羅!不善不善不善根不善根。何者不善?何者不善根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惡行,口、惡行,是不善也。貪、恚、癡,是不善根也。是謂不善,是謂不善根。」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善者說善,善根者說善根。何者為善?何者為41善根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身妙行,口、意妙行,是善也。不貪、不恚、不癡,是善根也。是謂為善,是謂善根。」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者說智慧,何者智慧?」
尊者拘絺羅答曰:「知如42是故說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43、知此滅、知此滅道如真,知如是故說智慧。」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識者說識。何者識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識是44故說識。識何等耶?識色,識聲、香、味、觸、法,識是故說識。」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及識,此二法為別,此二法可得別施設45?」
尊者拘絺羅答曰:「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所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所識,是故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知者汝以何等知?」
尊者拘絺羅答曰:「知者我以智慧知。」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有何義?有何勝?有何功德?」
尊者拘絺羅答曰:「智慧者有厭46義、無欲義、義。」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云何正見?」
尊者拘絺羅答曰:「苦如真,知47習、滅、如真者,是謂正見。」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幾因幾緣生正見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二因二緣而生正見云何為二?一者從他聞,二者思惟,是謂二因二緣而生正見。」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慧解脫果?得心解脫功德慧解脫功德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有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慧解脫果,得心解脫功德慧解脫功德云何為五?一者真諦所攝,二者戒所攝,二者戒所攝,三者博所攝,四者止所攝,五者所攝。是謂有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慧解脫果,得心解脫功德慧解脫功德。」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云何當來有?」
尊者拘絺羅答曰:「愚癡凡夫無知、不多聞無明所覆,所繫,不見善知識,不知聖法,不御聖法,是謂生當來有。」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云何不生當來有?」
尊者拘絺羅答曰:「無明已盡,明已生者,必苦也,是謂不生當來有。」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覺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三覺,樂覺、苦覺、不不樂覺。此緣何耶?緣更有。」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覺、想、思,此三法為別?此三法可別施設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覺、想、思,此三法合不別,此三法不可別施設。所以者何?覺所覺者,即是想所想,所思,是故此三法合不別,此三法不可別施設。」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滅者有何對?」
尊者拘絺羅答曰:「滅者有對。」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五根行、境界48,各各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行、境界,各各境界,誰為彼盡受境界?誰為彼依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五根行、境界,各各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行、境界,各各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意為彼依。「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意者依何住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意者依壽,依壽住。」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壽者依何住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壽者依暖,依暖住。」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壽及暖,此二法為別?此二法可得別施設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 「壽及暖,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所以者何?因壽故有暖,因暖故有壽。壽者則無暖,無暖者則無壽。猶如因油因炷,故得燃燈,彼中因49光,因光故有焰。無焰者則光,光者則無焰。如是因壽故有暖,因暖故有壽。壽者則無暖,無暖者則無壽。是故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法生身死已,身棄間,如木無情?」
尊者拘絺羅答曰:「三法生身死已,身棄間,如木無情云何為三?一者壽,二者暖,三者識。此三法生身死已,身棄間,如木無情。」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死及入滅定者,有何差別?」
尊者拘絺羅答曰:「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定者不滅訖,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死及入滅定者,是謂差別。」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入滅定及無想定者,有何差別?」
尊者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定者,想及如滅;比丘無想定者,知不滅。若入滅盡定及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有何差別?」
尊者拘絺羅答曰:「比丘滅盡定時,不如是念:滅盡定起。比丘無想定起時,如是念:有想無想?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是謂差別。」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何法?為行?為口、行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行,次滅口行,後滅行。」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滅盡定起時,先生何法?為行,口、行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比丘滅盡定起時,先生行,次生口行,後生行。」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滅盡定起時觸幾觸?」
尊者拘絺羅答曰:「比丘滅盡定起時觸三觸。云何為三?一者不移動觸,二者無所有觸,三者無相觸。比丘滅盡定起時觸此三觸。」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空、無願無相,此三法異義、異文耶?為義、異文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空、無願無相,此三法異義、異文。」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不移動定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四因四緣不移動定。云何為四?比丘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四因四緣不移動定。」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無所有定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三因三緣無所有定。云何為三?比丘一切色想,……至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三因三緣無所有定。」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無想定?」
尊者拘絺羅答曰:「有二因二緣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50,二者無想界,是謂二因二緣無想定。」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無想定耶?」
尊者拘絺羅答曰:「有二因51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無想界,是謂二因二緣無想定。」
尊者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從無想定起?」
尊者拘絺羅答曰:「三因三緣無想定起。云何為三?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無想界,三者因此身因52六處命根,是謂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
  如是,彼二尊相稱善哉善哉,更互所說,歡喜奉行,從座53起去。
尊者拘絺羅經第十竟54三千五字55

中阿含經第五十56(六千四字57
阿含晡利多品第58竟(三萬四百四五字59)(第五後誦60


1本無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2本經敘說毘舍佉優婆夷往請教法比丘尼比丘尼一一答覆。後比丘尼以此告佛,印可中部(M.44.Culavedallasuttam 小經)。
3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4毘舍佉優婆夷」,巴利本作 Visakho upasako (毘舍佉優婆塞)。
5法樂比丘尼(Dhammadinna bhikkhuni)(巴),又作法比丘尼,據巴利本長老尼偈經(Thig.12)之注,謂其為王舍城一人家之女,係毘舍佉之妻,毘舍佉成為優婆塞後,其亦請求出家毘舍佉則以黃金之轎送其至僧團出家
6賢聖」,巴利本作 ayye(聖尼)。
7身(sakkaya)(巴),有身
8五盛陰:取著有情身心所藉以形成之五種蘊聚(Panc'upadanakkhandha(巴),色、受、想、行、識蘊
9見」,巴利本作 sakkayaditthi(有身見)。
10「彼」,宋本與聖本均作「彼彼二字
11「神」,巴利本作 atta (我),即外道所指之「神我」。
12「支」,宋本與聖本均作「枝」。
13有為」,巴利本作 sankhata(被造作的)。
14三聚:即戒聚、定聚、慧聚(silakkhandha,samadhikkhandha,pannakhandha)(巴)。
15「法」字之下,麗本有一「服」字,今依據元、明二本刪去。
16修定」,麗本作「定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修定」。
17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巴),又作受想定(sann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巴),為離無所有處之染者所入之定。
18無想定(asanna-samapatti)(巴),執以無想天解脫,修壞想以滅心、心所法之定,此係外道所修禪定
19本無「有」字。
20「耶」,聖本作「也」。
21「觸」,聖本作「獨」。
22「災」,聖本作「不」。
23欲使:謂欲望每每驅使吾人盲目地追求而沈浮於生死之中。
24「悒悒」,宋本、聖本均作「邑邑」。
25「喜憂」,宋、元、明三本均作「憂喜」。
26賢聖」,麗本作「聖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賢聖」。
27「罥」,宋本、聖本均作「??」,元、明二本均作「緯」。
28涅槃者,無對也……罥滅訖」,巴利本(M.vol.1,p.304)作 Nibbanogadham hi avuso Visakha brahmacariyam nibbanaparayanam nibbanapariyaosanam (朋友毘舍佉梵行是以涅槃堅固地,涅槃依怙涅槃為究極。)
29「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30「坐」,宋、元二本均作「住」。
31「無」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咎」字。
32明本無「法樂比丘尼經第九竟」九字
33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三千九字六字
34明本無「阿含」三字。
35本經敘說黎子往問拘絺羅,尊者拘罥羅一一為作答覆。卷七第九經亦與本經名。中部(M.43.Mahavedallasuttam 大經)、雜阿含四第三四三經正﹒卷四。三四四經)、雜阿含卷九第三經正﹒卷九﹒經)。
36「迦」,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加」。
37「哆」,宋本作「陀」。
38黎子(Sariputta)(巴),又作舍利子舍利弗,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稱智慧第一。因係舍利女所生,故稱舍利子;又「弗」字為秦言「子」之意。宋、元、明三本均作「舍利弗」。
39「燕」,宋、元、明三本均作「宴」。
40拘絺羅(Maha-Kotthita)(巴),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比丘
41本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2「如」,宋、元、明三本均作「知」。
43「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44「識是」,聖本作「是識」。
45「此二法可得別施設耶?」,巴利本作 labbha ca pan'imesam dhammanam vinibbhujitva vinibbhujitva nanakaranam pannapetun ti 其意為:又對於這些(此二法)分析、簡別後,可得示知(施設)其差別嗎?
46「厭」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有」字。
47「知」字之下,麗本有一「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8五根行、境界」,巴利本作 panc'indriyani nanavisayani nanagocarani 其意為:五根﹝各有﹞不同的對象及不同的處。
49「焰」,麗本作「」,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焰」。
50「想」,聖本作「相」。
51本無「二」字。
52「因」,宋、元、明三本均作「及」。
53「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54明本無「尊者拘絺羅經第十竟」字。
55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三千五字」六字
5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卷末題與品末題位置前後。
57宋、元、明三本均無「六千四字」八字
58七」,麗本作「三」,今依據明本改作「七」。
5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三萬四百四五字」八字
60「誦」字之後,聖本有光明皇玉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