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六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1

(二一六)阿含2例品愛生經3第五(第五後誦4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梵志一兒,心極愛念,忍意溫潤,視之厭,忽便終。終之後,梵志愁憂,不能飲食不著衣裳,亦不塗香,但至塚哭,憶兒臥處。於是,梵志周遍5彷徉,往詣所,共相問訊,卻坐面。
世尊問曰:「梵志!今汝諸根不似住耶?」
梵志答曰:「今我諸根何由當住耶?所以者何?一兒,心極愛念,忍意溫潤,視之厭,忽便終。彼終已,我便愁憂,不能飲食不著衣裳,亦不塗香,但至塚哭,憶兒臥處。」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梵志語曰:「瞿曇!何言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瞿曇!當知若愛生時,生6。」
世尊如是至再三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梵志亦至再三語曰:「瞿曇!何言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瞿曇!當知若愛生時,生樂。」
時,彼梵志所說,不說言是,但說非已,即從座7起,奮頭而去。
爾時林於其多巿郭兒而共博戲8梵志遙見已,便是念:世中聰明智慧者,無過博戲人,今寧可往彼,若與瞿曇所共論者,盡向彼說。於是,梵志往至多巿郭兒共博戲所,若與世尊所共論者,盡向彼說。
多巿郭博戲兒聞已,語曰:「梵志!何言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梵志!當知若愛生時,生樂。」
梵志聞已,便作9是念:博戲兒所說,正與我同。頷10頭而去。
於是,此論展轉廣布,乃宮。拘薩羅波斯匿沙門瞿曇如是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語末利11皇後曰:「我聞瞿曇如是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末利皇後聞已,白曰:「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薩羅波斯匿末利皇後曰:「聞師宗說,弟子必同。沙門瞿曇是汝師,如是說,汝是彼弟子如是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末利皇後白曰:「大王!若不信者,可往問,亦可遣使。」
於是,拘薩羅波斯匿即告鴦伽12梵志曰:「汝往沙門瞿曇所,為我問訊沙門瞿曇聖體康強,安快無病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如是語:『拘薩羅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沙門瞿曇如是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鴦伽!若沙門瞿曇者,汝善受持誦。所以者何?如是之人,妄言。」
鴦伽梵志受王教已,即詣所,共相問訊,卻坐面,白曰:「瞿曇!拘薩羅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沙門瞿曇如是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
世尊告曰:「鴦伽今問汝,隨所解答。鴦伽!於意云何?若使人,母終者,彼人發狂,心大錯亂,脫衣裸形,隨路遍走,如是說:『諸賢!我母耶?諸賢!我母耶?』鴦伽!以此事故可知,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如是父、兄13、姊、妹也,兒婦終,彼人發狂,心大錯亂,脫衣裸形,隨路遍走,如是說:『諸賢!兒婦耶?諸賢!兒婦耶?』鴦伽!以此事故可知,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鴦伽!昔有一人,婦暫14歸家,彼諸親族欲奪更嫁,彼女聞之,即便速疾還至夫家,語其夫曰:『君!今當我親族強欲奪君婦嫁與他人,欲作何計?』於是,彼人即執婦臂,將入屋中,如是語:『俱至後世!俱至後世!』便以利刀斫殺其婦,並自害己。鴦伽!以此事故可知,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鴦伽梵志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座起,繞三匝而去,還至拘薩羅波斯匿所,白曰:「大15王!沙門瞿曇如是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薩羅波斯匿聞已,語末利皇後曰:「沙門瞿曇如是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末利皇後白曰:「大王!我問大王,隨所解答。於意云何?王愛鞞留羅16大將耶?」
答曰:「實愛。」
末利復問:「若鞞留羅大將變易異者,王當云何?」
答曰:「末利!若鞞留羅大將變易異者,我必17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末利復問:「王愛尸利18大臣,愛一奔陀19利象,愛婆夷利童女20,愛雨日蓋21,愛加尸及拘薩羅國22耶?」
答曰:「實愛。」
末利復問:「若加尸及拘薩羅國變易異者,王當云何?」
答曰:「末利我所具足五欲功德娛樂者,由彼二國,若加尸及拘薩羅國變易異者,我乃至無命,況復不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末利問王:「於意云何?為愛我耶?」
王復答曰:「我實愛汝。」
末利復問曰:「若變易異者,王當云何?」
答曰:「末利!若汝變易異者,我必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薩羅波斯匿語曰:「末利!從今日去沙門瞿曇因此事是我師,是彼弟子末利歸於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優婆塞!從今日始,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拘薩羅波斯匿23末利皇後聞所說,歡喜奉行
生經第五竟24千六百七八字25

(二七)阿含26例品八城經27第六(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多上尊名德比丘遊波羅利子城28,住在雞園29
是時,第十居士八城30持多妙貨,往至波羅利子城治生販賣。於是,第十居士八城,彼多妙貨,貨賣速售,得財利,歡喜踊躍,出波羅利子城,往詣雞園多上尊名德比丘所,稽首禮足,卻坐面。時,諸上尊名德比丘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然而住。
時,諸上尊比丘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於是,第十居士八城白曰:「上尊!尊者阿難今在何處?我欲往見。」
諸上尊比丘答曰:「居士尊者阿難今在鞞舍31獼猴江邊高樓臺觀,見者,可往至彼。」
爾時,第十居士八城即從座起,稽首諸上尊比丘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卻坐面,白曰:「尊者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告曰:「居士!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居士32問曰:「尊者阿難世尊如來無所著盡覺成就慧眼,見第一義,頗一法,若聖弟子漏盡無餘,得心解脫耶?」
尊者阿難答曰:「如是。」
居士問曰:「尊者阿難世尊如來無所著盡覺成就慧眼,見第一義云何一法,若聖弟子漏盡無餘,得心解脫耶?」
尊者阿難答曰:「居士多聞聖弟子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法如法。彼依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漏盡者,或33是處。若住彼,不得漏盡者,或因此法,欲法愛法樂法、靜34法,愛樂歡喜五下分結盡,化生於彼而般涅槃不退法,不還此。
「復次,居士多聞聖弟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依此處,觀法如法。彼依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漏盡者,或是處。若住彼,不得漏盡者。或因此法,欲法愛法樂法、靜法,愛樂歡喜五下分結盡,化生於彼而般涅槃不退法,不還法,是謂如來無所著盡覺成就慧眼,見第一義,說一法,若聖弟子漏盡無餘,得心解脫
「復次,居士多聞聖弟子一切色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於此處,觀法如法。彼於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漏盡者,或是處。若住彼,不得漏盡者,或因此法,欲法愛法樂法、靜法,愛樂歡喜五下分結盡,化生於彼而般涅槃不退法,不還此,是謂如來無所著盡覺成就慧眼,見第一義,說一法,若聖弟子漏盡無餘,得心解脫
於是,第十居士八城即從座起,偏袒衣,叉手白曰:「尊者阿難!甚奇!甚特!我問尊者阿難甘露門,而尊者阿難一時說於甘露法門。今此甘露法門必隨所依,得安隱出。尊者阿難!猶去村不遠,有屋舍,開二戶,若人所為故,入彼屋中,復一人來,不為彼人義及饒益,不求安隱而燒彼屋。尊者阿難!彼人必得於此二戶隨所依出。安隱如是我問尊者阿難甘露門。而尊者阿難一時說於甘露法門。今此甘露法門必隨所依,得安隱出。尊者阿難梵志法、律中不善法、律,尚供養師,況復供養大師尊者阿難耶?」
於是,第十居士八城即於夜中,施設極妙淨美豐饒噉含消,施設食已,平旦敷座,請雞園眾及鞞舍離眾皆集一處自行澡水,則以極妙淨美豐饒噉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飽滿。訖收器,行澡水竟,持五百種物買屋別施尊者阿難尊者阿難受已,招提僧35
尊者阿難所說如是,第十居士八城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八城經第六竟36百七37

(二一八)阿含例品阿那律陀經38(上39)第七(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則於晡時從燕40坐起,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禮足,卻坐面,白曰:「我等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時,諸比丘即便問曰:「云何比丘死、賢終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比丘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41成就遊者,是謂比丘死、賢終也。」
時,諸比丘又復問曰:「比丘極是死、賢終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比丘不極是死、賢終也。復次,諸賢!比丘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是謂比丘死、賢終也。」
時,諸比丘又復問曰:「比丘極是死、賢終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比丘極是死、賢終也。」
於是,諸比丘尊者阿那律陀所說,善受持誦已,即從座起,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繞三匝而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說如是,彼諸比丘尊者阿那律陀所說,歡喜奉行
阿那律陀經(上)第七竟42(三百五三字43

(二一九阿含例品阿那律陀經44(下45)第八(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則於晡時燕坐起,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禮足,卻坐面,白曰:「我等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時,諸比丘即便問曰:「云何比丘不煩熱死、不煩熱終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比丘質直愛戒46者,是謂比丘不煩熱死、不煩熱終。」
時,諸比丘又復問曰:「比丘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比丘不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復次,諸賢!比丘內身如身,……乃至覺、心、法如47,是謂比丘不煩熱死、不煩熱終。」
時,諸比丘又復問曰:「比丘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比丘不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復次,諸賢!比丘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48,是謂比丘不煩熱死、不煩熱終。」
時,諸比丘又復問曰:「比丘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比丘不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復次,諸賢!比丘一切色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49,是謂比丘不煩熱死、不煩熱終。」
時,諸比丘又復問曰:「比丘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比丘不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復次,諸賢!50比丘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知滅身觸成就遊,及慧觀諸漏已盡者,是謂比丘不煩熱死、不煩熱終。」
時,諸比丘又復問曰:「比丘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諸賢!比丘極是不煩熱死、不煩熱終。」
時,諸比丘尊者阿那律陀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座起,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繞三匝而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說如是,彼諸比丘尊者阿那律陀所說,歡喜奉行
阿那律陀經(下)第八竟51(六百五一字52

二○)阿含例品見經53第九(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王舍城,在竹林迦54蘭哆55園。
於是,一異梵志,是尊者阿難出家時友56彷徉,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面,語尊者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答曰:「梵志!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梵志即便問曰:「所謂此見置除卻,不盡通說,謂有常,世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57沙門瞿曇知此諸見應知耶?」
尊者阿難答曰:「梵志!所謂此見,世尊如來無所著盡覺置除卻,不盡通說,謂有常,世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世尊如來無所著覺知諸見58也。」
梵志又復問曰;「所謂此見,沙門瞿曇置除卻,不盡通說,謂有常,世有常;有底,世無59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沙門瞿曇云何知此諸見應耶?」
尊者阿難答曰:「梵志!所謂此見,世尊如來無所著盡覺置除卻,不盡通說,謂有常,世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梵志如是60如是受、如是趣、如是生、如是後世,所謂此是世尊如來無所著盡覺置除卻,不盡通說,謂有常,世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如是知此諸見,此諸見如是知。」
梵志白曰:「歸於阿難。」
尊者阿難告曰:「梵志!汝莫歸於我,如我歸於佛,汝亦應歸於佛61。」
梵志白曰:「阿難歸於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優婆塞!從今日始,身自62歸,乃至命盡。」
尊者阿難所說如是,彼梵志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見經第九竟63(六百五字64

二一)阿含例品喻經65第十(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童子66靜處燕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謂此見,世尊置除卻,不盡通說,謂有常,世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不欲此!不忍此!不可此!若世尊一向有常者,從彼學梵行;若世尊不為一向有常者,當難詰彼,捨之而去。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若世尊一向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言者,從彼學梵行;若世尊不為一向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言者,當難詰彼,捨之而去。
於是,尊者童子則於晡利,從燕座起,往詣所,稽首作禮,卻坐面,白曰:「世尊今獨靜處燕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謂此見,世尊置除卻,不盡通說,謂有常,世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不欲此!不忍此!不可此!若世尊一向有常者,世尊!當為說。若世尊一向有常者,當直言不知也。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若世尊一向知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言者,世尊!當為說。若世尊一向知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言者,當直言不知也。」
世尊問曰:「鬘童子本頗為汝如是有常,汝來從我學梵行耶?」
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本頗為汝如是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言,汝來從我學梵行耶?」
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鬘童子!汝本頗向說,若世尊一向有常有,當從世尊梵行耶?」
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鬘童子!汝本頗向說,若世尊一向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言者,當從世尊梵行耶?」
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鬘童子本不向汝所說,汝本亦不向我有所說,汝愚癡人!何故虛妄誣謗我耶?」
於是,尊者童子世尊面訶67數,內懷憂慼,低頭然,失辯無言,如所伺。
於是,世尊面訶童子已,告諸比丘:「愚癡如是念:若世尊不為一向有常者,不從世尊梵行。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間而終也。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愚癡如是念:若世尊不為一向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言者,不從世尊梵行。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間而終也。
「猶如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極重苦,彼有68親族憐念愍傷,為饒益安隱,便求箭醫,然彼人者方是念:未可拔箭!我應先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為長、短、粗、細?為黑、白、不黑不白?為剎利族,梵志居士、工師族?為東方、方、西方、北69方耶?未可拔箭!我應先彼弓為柘、為桑、為槻、為角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扎70,彼71為是牛筋、為獐鹿筋、為是絲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色為黑、為白、為赤、為黃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弦為筋、為絲、為紵、為麻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簳為木、為竹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纏為是牛筋、為獐鹿筋、為是絲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羽為飄??72毛、為鵰鷲毛、為??雞73毛、為鶴毛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為錍74、為矛、為鈹刀75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作箭??師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為長、短、粗、細?為黑、白、不黑不白?為東方、西方、方、北方耶?彼人竟不得知,於其間而終也。
愚癡如是念:若世尊不為一向有常者,不從世尊梵行。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間而終也。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愚癡如是念:若世尊不為一向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言者,不從世尊梵行。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間而終也。
有常,因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不然。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因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不然。有常,此見故,不從我學梵行者,此不然。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此見故,不從我學梵行者,此不然。
有常,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不然。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不然。有常,此見故,從76我學梵行者,此不然。如是有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此見故,不從我學梵行者,此不然。
有常者,生、有老、有病、有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此淳苦陰生。如是無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者,生、有老、有病、有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此淳苦陰生。
有常,一向說此。以何等故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是故一向說此。如是無常有底,世無底;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一向說此。以何等故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是故一向說此也。何等法我一向說耶?此義77一向說:苦78苦集79滅、滅道跡,一向說。以何等故一向說此?此是義相應,是法相應,是梵行本,趣智、趣覺、趣於涅槃,是故一向說此。是為不可說者則不說,可者則說。當如是持!當如是學!」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喻經第十竟80七字81

二)阿含例品82例經83一(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斷無明者,當四念處云何欲斷無明者,當四念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內身如身,……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欲斷無明者,當四念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四念處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四念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內身如身,……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四念處
「欲斷無明者,當正斷云何欲斷無明者,當正斷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不善法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已生善法為久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是謂欲斷無明者,當正斷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正斷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正斷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不善法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已生善法為久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正斷
「欲斷無明者,當如意足云何欲斷無明者,當如意足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如意足成就斷行離、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精進定、心定也,修思惟如意足成就斷行離、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斷無明者,當如意足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如意足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如意足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如意足成就斷行離、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精進定、心定也,修思惟如意足成就斷行離、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如意足
「欲斷無明者,當四禪云何欲斷無明者,當四禪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欲斷無明者,當四禪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四禪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四禪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四禪
「欲斷無明者,當修五根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五根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五根如是84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根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根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根
「欲斷無明者,當修五力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五力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信力精進、念、定、慧力,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五力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力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力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信力精進、念、定、慧力,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力
「欲斷無明者,當修七覺支85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七覺支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覺支離、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法精進、喜、息、定也,覺支離、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七覺支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七86覺支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七覺支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覺支離、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法精進、喜、息、定也,覺支離、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七覺支
「欲斷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
「欲斷無明者,當十一切處87云何欲斷無明者,當十一切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第一一切處四維不二無量如是修水一切處一切處、風一切處、青一切處、黃一切處、赤一切處一切處無量一切處,修第無量識一切處四維不二無量,是謂欲斷無明者,當十一切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十一切處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十一切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第一一切處四維不二無量如是修水一切處一切處、風一切處、青一切處、黃一切處、赤一切處一切處無量一切處,修第無量識一切處四維不二無量,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十一切處
「欲斷無明者,當十無學法云何欲斷無明者,當十無學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智,是謂欲斷無明者,當十無學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十無學法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十無學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智,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十無學法
「如無明,行亦如是;如行,識亦如是;如識,名色如是名色六處如是;如六處,更樂亦如是;如更樂,覺亦如是;如覺,愛亦如是;如愛,受亦如是;如受,有亦如是;如有,生亦如是。欲斷老死者,當四念處云何欲斷老死者,當四念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內身如身,……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欲斷老死者,當四念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四念處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四念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內身如身,……乃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四念處
「欲斷老死者,當正斷云何欲斷老死者,當正斷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不善法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已生善法為久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是謂欲斷老死者,當正斷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正斷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正斷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不善法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已生善法為久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正斷
「欲斷老死者,當如意足云何欲斷老死者,當如意足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88如意足成就斷行離、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精進定、心定也,修思惟如意足成就斷行離、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斷老死者,當如意足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如意足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如意足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如意足成就斷行離、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精進89心定也,修思惟如意足成就斷行離、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如意足
「欲斷老死者,當四禪云何欲斷老死者,當四禪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欲斷老死者,當四禪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四禪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四禪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四禪
「欲斷老死者,當修五根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五根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五根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根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根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根
「欲斷老死者,當修五力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五力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信力精進、念、定、慧力,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五力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力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力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信力精進、念、定、慧力,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力
「欲斷老死者,當修七覺支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七覺支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覺支離、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法精進、喜、息、定也,覺支離、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七覺支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七覺支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七覺支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覺支離、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法精進、喜、息、定也,覺支離、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七覺支
「欲斷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
「欲斷老死者,當十一切處云何欲斷老死者,當十一切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第一一切處四維不二無量如是修水一切處一切處、風一切處、青一切處、黃一切處、赤一切處一切處無量一切處,修第無量識一切處四維不二無量,是謂欲斷老死者,當十一切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十一切處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十一切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第一一切處四維不二無量如是修水一切處一切處、風一切處、青一切處、黃一切處、赤一切處一切處無量一切處,修第無量識一切處四維不二無量,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十一切處
「欲斷老死者,當十無學法云何欲斷老死者,當十無學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智,是謂欲斷老死者,當十無學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十無學法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十無學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修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智,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十無學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例經第一竟90(四千八百七三字91

中阿含經卷第六十(千三百七七字92
阿含例品第93竟(百四九字94)第五後誦95訖)


  1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三字。
2本無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3本經敘說為失卻愛兒而愁憂失正心之一梵志說愛生時便生憂慼,該梵志則言愛生時生樂,不生憂慼,故離開所,而巿郭兒則同意其言。此事輾轉廣布傳入波斯匿王之耳,不解其故,因聽從末利皇後之說,遣鴦伽梵志往問其詳。佛乃援引母失愛兒以致瘋狂之例,加以證明,強調愛則憂生。王聞而之,加以受末利夫人之教,遂誓為優婆塞中部(M.87.Piyajatikasuttam 愛生經)、阿含利養品第三經(大二﹒五七一中)、西晉﹒竺法護生經五子過經(三﹒八十)、後漢﹒高譯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大一﹒九一五)。
4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5「遍」,明本作「遊」。
6樂」,宋、元、明三本均作「樂心」。
7「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8多巿郭兒而共博戲」,阿含利養品第經(大二﹒五七一下)作:「人而共博戲。」
9「作」,宋、元、明三本均作「生」。
10「頷」,元、明二本均作「奮」,聖本作「鎮」。
11末利(Mallika)(巴),又作摩利迦,譯為鬘。勝鬘經佛陀末利皇後之女勝鬘夫人(母女鬘)所說之經。
12鴦伽(Nalijangha)(巴),又作那陵伽,譯為竹膊,婆羅門名。
13「兄」,聖本作「母」。
14「暫」,聖本作「蹔」。
15「大」,麗本作「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16鞞留羅(Vidudabha)(巴),波斯匿王之子,後登基為琉璃王
17「必」,元、明二本均作「心」。
18尸利荼(Sirivaddha)(巴),波斯匿王之大臣名。
19「陀」,聖本作「他」。
20婆夷利童女(Vajiri kumari)(巴),斯匿之女。
21雨日蓋(Vasabha)(巴),為釋迦摩訶那摩之下婢所生之女,波斯匿王釋迦族求婚之時,其偽裝為正妃之女,嫁給波斯匿王後生下鞞留羅。
22加尸及拘薩羅國(Kasi-kosala)(巴),佛世時拘薩羅國已占領加尸而成立個聯合國家
23「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王」。
24明本無「愛生經第五竟」六字
25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六百七八字八字
26明本無「阿含」三字。
27本經敘說尊者阿難為八城居士成就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甘露門居士歡喜供養阿難美食及居屋。中部(M.52.Atthakanagarasuttam ◎ 八城人經)、增支部(A`11.17.Dasama 第十)、後漢﹒高譯佛說十支居士八城人經(大一﹒九一六)。
28波羅利子城(Pataliputta-nagara)(巴),又作巴陵弗城、氏城,位於中印摩揭陀國
29雞園(Kukkutarama)(巴),寺名。
30「第十居士八城」,巴利本作 Dasamo gahapati Atthakanagaro 其意為:﹝住在﹞八城的居士第十。或譯為:第十居士,八城人。
31鞞舍離(Vesali)(巴),譯為廣嚴,佛滅百年,為七百聖賢第二結集之處。
32「士」,麗本作「上」,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正藏改作「士」。正本作「士」。
33「或」,宋本作「成」。
34「靜」,麗本作「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35招提(catuddisa)(巴),即「四方」之意,故招提僧又作「四方僧」,謂遊行四方不定一處僧伽
36明本無「八城經第六竟」六字
3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百七字」七字。
38本經敘說尊者阿那律陀為諸比丘四禪漏盡死賢終。
39本無「上」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40「燕」,宋、元、明三本均作「宴」。
41「禪」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比丘離欲不善之法」一字
42本無「上」字,今參考二○三九頁注5補上。明本無「阿那律陀經上第七竟」九字
43明本與聖本均無「三百五三字」六字
44本經敘說阿那律陀尊者為諸比丘質直戒,四念處四無量心四空定,得漏盡,為不煩熱死、不煩熱終。
45本無「下」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46愛戒(ariya-kantasila)(巴),聖人所愛之戒。屬於四不壞淨之第四淨信戒。
47以上指「身、覺(受)、心、法」之四念處
48以上指「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
49以上指「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之四無色定
50本無「有」字。
51本無「下」字,今參考二○四一頁注4補上。明本無「阿那律陀經下第八竟」九字
5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六百五一字六字
53本經敘說尊者阿難一異梵志如來一向常無常如來不終等問題。增支部(A.7.51.Avyakata ◎無記)、失譯﹒佛說邪見經(大一﹒九七)。
54「迦」,宋、元二本均作「加」。
55「哆」,宋、元、明三本均作「陀」。
56「友」,聖本作「往反」。
57(一)有常(sassato loko)(巴)。(二)世有常(asassato loko)(巴)。(三)有底(antava loko)(巴),謂世界有邊。(四)世無底(anantava loko)(巴)。(五)即是身(tam jivam tam sariram)(巴),謂命(即「我」之異稱)與身體物。(六)命身異(annam jivam annam sariram)(巴)。(七)如來終(Hoti Tathagato param-marana)(巴),謂如來後存在。(八)如來不終(Na hoti Tathagato param-marana)(巴),謂如來後不存在。(九)如來不終(Hoti ca na ca hoti tathagato param marana)(巴),謂如來後亦存在亦不存在。(十)如來非終亦非不終(N'eva hoti na na hoti Tathagato param-marana)(巴),謂如來後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有關上述大問題,參閱卷六十第喻經、阿含二第七經清淨經(大一﹒七二下)。
58「應」,疑作「應知」。
59「無」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有」字。
60「具」,聖本作「見」。
61本無「於佛」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2「身自」,宋本作「身」。
63明本無「見經第九竟」五字。
6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六百五字」六字
65本經敘說鬘童子不言世之有常無常、有底無底……乃至如來不終等問題而所不滿,出家道之目的非為此知見而來,若求此見者,與不相應,則無益而徒受煩苦而已,猶如身被毒箭,卻言未可拔箭,應先知其由來,於是在一一追問之間而終。後告其當學四聖諦之趣涅槃法。中部(M.63.Cula-malunkyasuttam 摩羅小經)、失譯﹒佛說箭喻經(大一﹒九七)。
66尊者童子(ayasma Malunkyaputta)(巴),又作摩羅迦舅,舍衛城人,毘舍離種,原為波斯匿王財務官之子,後隨出家,得六神通
67「責」,聖本作「嘖」。
68「有」,麗本作「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有」。
69「北」,麗本作「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北」。
70本無「扎」字。
71宋、元、明三本均無「彼」字。
72「飄??」,宋、元、明三本均作「鷅??」,,聖本作「雞??」。「??」者,與鶴相似,白面青羽之鳥。
73??雞:大雞。
74「為錍」二字,宋本作「為鑇為錍」四字,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為齊為錍」四字。又,凡箭鏃之類,其形狀廣長而薄鐮者稱為「錍」。
75鈹:實劍而用刀削裹之者稱為「鈹」。今指箭鏃如鈹刀形。
76「從」,疑作「不從」。
77「義」,聖本作「苦」。
78本無「苦」字。
79「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80明本無「喻經第十竟」六字
8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七字」六字
82宋、元二本均無「例品」二字
83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欲斷無明,別知無明……乃至老死者,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並詳述各項。
84「數」麗本作「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數」。
85「支」宋本與聖本均作「枝」。
86「七」,元本作「十」。
87十一切處(dasa kasinani)(巴),又作遍處遍定。
88「定」,宋、元二本均作「四」。
89「定」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定禪」二字
90明本無「例經第一竟」六字
9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四千八百七三字」八字
9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三百七七字」字。
93四」,麗本作「四」,今依據明本改作「四」。
9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百四九字字。
95本無「第五後誦訖」五字,今依據明本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