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1長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2佛陀耶舍竺佛念

(二○) 第3三分阿摩晝經4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俱薩羅5國,與大比丘眾千百五十人俱,至車能伽羅6薩羅婆羅門村,即於彼車林7宿。
時,有沸伽羅89婆羅門,止郁伽10村,其村豐樂,人民熾盛,波斯匿王11即封此村,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12三部舊典13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分別,又能解善大人相法、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其第一摩納弟子14阿摩15,七世以16父母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三部舊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亦能大人相法、祭祀儀禮,亦有五百摩納弟子教授不廢,與師異。
時,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沙門瞿曇釋種17出家成道。與大比丘眾千百五十人俱,至車能伽羅薩羅婆羅門村,止車林中,有大稱,流聞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證,為他說法,上中下善,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往親覲,今寧可觀沙門瞿曇,為三十二相名聞流布,為實不?當18以何緣得見佛相?復念言:今我弟子阿摩書,七世以來父母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三部舊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又能大人相法、祭祀儀禮,此人可使觀佛,知相有無
時,婆羅門即命弟子阿摩書而告之曰:「汝往沙門瞿曇,為三十二相,為虛妄耶?」
時,阿摩書尋白師言:「我以何驗觀瞿曇相,知其虛實?」
師即報曰:「今語汝,其19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者,必趣二處有疑也。若在家,當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以法治化統領民物,七寶具足: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典兵寶。王有千子,猛多智,降伏怨敵,兵仗20不用,下泰21平,國內民物無所畏懼。若其不樂世間出家求道,當成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以此可知瞿曇虛實。
時,阿摩晝受晝師教已,即嚴駕寶車,將五百摩納弟子,清旦出村,往詣車林。到已下車,步進詣世尊所;佛坐彼立,立彼坐,於其間共談義理。佛告摩納曰:「汝曾與諸耆舊長宿婆羅門如是論耶?」
摩納白佛:「此為何言?」
佛告摩納:「坐汝立,我立汝坐,間共論,汝師法當22如是耶?」
摩納白佛言:「我婆羅門法,坐則俱坐,立則俱立,臥則俱臥。今諸沙門毀形鰥23獨,卑陋劣,習黑冥法,與此輩共論義時,坐起無在。」
爾時世尊即語彼言:「卿摩納未被調伏。」
時,摩納世尊稱卿,又聞未被調伏,即生忿恚,毀言:「此釋種子,好懷嫉惡24有儀25法。」
佛告摩納:「諸釋種子,何過於卿?」
摩納言:「昔一時為師少緣,在釋種26迦維羅越27國。時,諸釋2829子,以少因緣集在講堂遙見我來,輕慢戲弄,不順儀法,不相敬待。」
佛告摩納:「彼諸釋子30在本國,遊戲自恣,猶如飛鳥自於樔31林,自在。諸釋種子自於本國,遊戲自在,亦復如是。」
摩納白佛言:「四姓32––剎利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其彼三姓,常重、恭敬供養婆羅門;彼諸釋子不應爾。彼釋廝33細、卑陋、劣,而不恭敬婆羅門。」
爾時世尊自念言:此摩納子,數毀罵言及廝細,今寧可說其本緣調伏之耶?佛告摩納:「汝姓34何等?」
摩納答言:「我姓聲王35。」
佛告摩納:「汝姓爾者,則為是釋迦奴種36。」
時,彼五百摩納弟子,皆舉聲而語言:「勿說此言!謂此摩納釋迦奴種,所以者何?此大摩納,真族姓子,顏貌端正,辯者應機,廣博多聞,足與瞿曇往返37談論。」
爾時世尊告五百摩納:「若汝師盡不如汝言者,當捨汝師共汝論義;若汝師上事如汝言者,汝等宜默,當共汝師論。」
時,五百摩納白佛言:「我等盡默,聽共師論。」時,五百摩納盡皆然。
爾時世尊阿摩晝:「乃往過去久遠時,有王名聲38。王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莊嚴。其王四子所犯,王擯出國到雪山南,住直樹林中。其四子母及諸家屬,皆追念之,即共集議,詣聲摩所,白言:『大王!當我等與四子別久,欲往看視。』王即告曰:『欲往隨意。』時,母眷屬聞王教已,即詣雪山南直樹林中,到四子所。時諸母言:『我女與汝子,汝女與我子。』相配匹遂成夫婦,後生男子39,容貌端正。
「時,聲摩王聞其四子諸母與女共為夫婦,生子端正,王即歡喜,而發此言:『此真釋子!真釋童子401』能自存立。因此41名釋。(釋,秦言能在直樹林,故名釋。釋,秦言亦言直42。)聲摩王即釋種先也。王有青衣,名曰方面43,顏貌端正,與婆羅門交通,遂便有娠44摩納45,墮地能言,尋語父母:『當洗浴我,除諸穢惡;我年大已,自當報恩。』以其初能言,故名聲王。如今初生有能言者,人皆畏,為可畏46;彼亦如是,生便能言,故名聲王。從此已來,婆羅門種遂以聲王為姓。」
又告摩納:「汝頗從先宿耆舊婆羅門,聞此種姓因緣47不?」
時,彼摩納然不對。如是再問,又復不對。佛至三問,語摩納言:「吾問至三,汝宜速答。設不答者,密跡力士48金杵49在吾右,即當破汝頭為七分。」
時,密跡力士金杵,當摩納虛空中立,若摩納不時答問,即下金杵碎摩納首。佛告摩納:「汝可仰觀!」
摩納仰觀,見密跡力士金杵立虛空中,恐怖,衣毛為豎,即起移坐附近世尊,依恃世尊為救為護,白世尊言:「世尊當問,今當答。」
佛即告摩納:「汝曾於先宿耆舊婆羅門如是種姓不?」
摩納答言:「我信曾聞,實有是事。」
時,五百摩納弟子,皆各舉聲自相謂言:「此阿摩晝,實是釋迦奴種也。沙門瞿曇所說真實我等無狀,懷輕慢心。
爾時世尊便是念:此五百摩納後必懷慢,稱彼為奴,今當方便滅其奴名。即告五百摩納曰:「汝諸人,慎勿稱彼為奴種也。所以者何?彼先婆羅門大仙人,有威力,伐聲摩王索女,王以畏故,即以女與。」由佛此言得免奴名。
爾時世尊阿摩晝曰:「云何摩納!若剎利女七世已來父母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若與婆羅門為妻生子,摩納!容貌端正,彼入剎利種,坐受水誦剎利不?」
答曰:「不得。」
「得父財不?」
答曰:「不得。」
「得嗣父職不?」
答曰:「不得。」
云何摩納!若婆羅門女七世以來父母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與剎利為妻,童子,顏貌端正。彼入婆羅門中,坐起受水不50?」
答曰:「得。」
「得誦婆羅門法,得父遺財,嗣父職不?」
答曰:「得。」
云何摩納!若婆羅門婆羅門剎利51種者,寧坐起受水,誦剎利不?」
答曰:「不得。」
「得父遺財,嗣父職不?」
答曰:「不得。」
「若剎利種擯剎利婆羅門,寧坐起受水,誦婆羅門法,得父遺財,嗣父職不?」
答曰:「得。」
「是故,摩納!女中剎利女勝,男中剎利男勝,非婆羅門也。」
梵天自說偈言:
剎利生中勝,種姓純真
行悉具足天人最勝。」
佛告摩納:「梵天說此偈,實為善說,非不善也。我所然可,所以者何?如來至真等正覺,亦說此義:
剎利生中勝,種姓純真
行悉具足天人最勝。」
摩納白佛言:「瞿曇!何者是無上士52具足?」
佛告摩納:「諦聽!善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佛告摩納:「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遍知明行足、為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一切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天、魔、王中,獨覺自證,為人說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具足,開清淨行。若居士居士子及餘種姓,開正法者即生信樂,以信樂心而是念:在家,妻子繫縛不得清淨純修梵行;今者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於異時家財產,捐棄親族,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與出家人同捨飾好,戒行不害眾生
「捨於刀仗,懷慚愧心,慈念一切,是為不殺。捨竊盜心不與不取,其心清淨,無私竊意,是為不盜。捨離淫欲梵行,殷精進,不為欲染,潔淨而住,是為不淫。捨妄語,至誠無欺,不誑他人,是為不妄語。捨離兩舌,若聞此語,不傳至彼;若彼語,不傳至此;離別者,和合,使親敬;凡所言說和順知時,是為不兩舌。捨惡口,所言粗獷,喜他人,令生忿結,捨如是言;言則柔濡53不生怨害,饒益,眾人愛,聞其言,是為不惡口。捨離綺語,所言知時,誠實如法,依律滅諍有緣而言,言不虛發,是為捨離綺語。捨於飲酒,離放逸處。不著香華瓔珞,歌舞倡伎不往觀聽,不坐高床非時不食,金銀七寶不取不用,不娶妻妾,不畜奴婢、象馬、車牛、雞犬、豬羊、田宅、園觀,不為虛詐半秤欺人,不以手拳共相牽抴,亦不觝債,不誣罔54人,不為偽詐。捨如是惡,滅於55諍訟不善事,行則知時非時不行。量腹而食所藏積,度身而衣趣足而已,法服應器常與身俱,猶如飛鳥羽翮隨身,此丘無餘亦復如是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更求餘56積,飲食有厭足;我法者,無此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自營生業,種植57樹木,鬼神所依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更作方便,求諸利養牙、雜寶、廣大床、種種文58簫、綩5960被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更作方便莊嚴,酥61油摩身,水洗沐,香末62自塗,香澤梳頭,著好華鬘,染目紺色,拭面莊嚴,鐶紐63澡潔,以鏡自照,雜色革屣,上服純白,刀仗、侍從、寶蓋、寶扇、莊嚴寶車我法者,無此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專為嬉戲,碁局博奕,八道十道、百道,至一切道,種種笑;我法者,無此事。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但說遮道無益之言,王者、戰鬥、軍馬之事,群僚、大臣、騎乘入、遊園觀事,及論臥起、步、女人之事,服、飲食親里之事,又說海採寶之事;我法者,無此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方便,但作64邪命,諂諛美辭,現相毀訾65,以利利;我法者,無此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但共諍訟,或於園觀,或在浴池,或於堂上,互是非,言:『經律,汝所知我趣正道,汝向邪徑;以前著後,以後著前;能忍汝,汝不能忍;汝所言說,皆不正;所疑,當來問我,我盡能答。』我法者,無此事。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更作方便為使命,若為王、大臣、婆羅門居士通信使,從此詣彼,從彼至此,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為,或他為;我法者,無此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但習戰陣鬥諍之事,或習刀仗、弓矢之事,或鬥雞犬、豬羊、象馬、牛駝諸畜,或鬥男女,及作眾聲:貝聲、鼙66聲、歌聲、舞聲,幢倒絕,種種伎67戲;我法者,無此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遮道法,邪命自活,瞻78男女,吉凶好醜,及畜生,以利養我法者,無如是69事。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遮道法,邪命自活,召70鬼神,或復驅遣,或能令住,種種71禱,數方道,恐嚇72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亦能使人盲聾73瘖啞,現諸技74術,叉手向日月,苦行利養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遮道法,邪命自活,為人咒病,或誦惡術,或為善咒,或為醫方、鍼炙、藥石,落潦治病;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火,或為鬼咒,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或支節咒,或75宅符咒,或燒、鼠齧能為解咒76,或誦別生書,或讀夢書,或相手面,或誦文書,或誦一切音書;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時,言雨不雨,索取穀貴穀賤,多病病,恐怖安隱,或說地動、慧星、日月薄7778,或言星蝕,或言不蝕,如是善瑞,如是惡徵;我法者,無如是事。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施,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國彼,彼國不如;或言彼國勝此,此國不如;瞻相吉凶,說其盛衰;我法者,無如是事,但修戒,無染著心 ,內懷喜樂。目雖見79色而不相,眼不為之所拘繫,堅固寂然貪著,亦憂患,不漏諸惡,堅持戒品,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御六觸,調伏,令得安隱,猶如平地駕四80馬車,調御者,執鞭持控,使不失轍;比丘如是,御六根馬,安隱無失。彼如是戒,聖諸81根,知止足,亦不味,趣以癢身,令無苦患而不貢高,調和其身,令故苦滅,新不生,有事,令安樂。猶如人以藥塗瘡趣使瘡差,不求飾好,不以高。摩納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懷慢恣。又如膏車,欲使通利以用運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行道
摩納比丘如是成就戒,諸根知止足,初夜後夜,精進覺悟82。又於晝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彼於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乃83中夜,偃右脅而臥,念當時起,繫想在明,無錯亂;至於後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比丘如是具足諸根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有錯亂。
云何比丘無錯亂?如是比丘內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無錯亂。云何一心如是比丘入,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缽84飲食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於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為一心。譬如人與大眾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後85,常得安隱無有怖畏摩納比丘如是入,……至於語默,常念一心有憂畏。
比丘如是戒,諸根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有錯亂。樂在靜處、樹下、間,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糞聚間,至乞食,還洗手足,衣缽結跏86趺坐,端身正意繫念在前。除去慳貪不與俱;滅瞋心,怨結清淨,常懷愍;除去睡眠,繫想在明,無錯亂,8788戲,不與俱。內行寂滅,滅掉戲心,疑惑,已疑網,其心專一,在於善法。譬如僮僕,家賜姓,安隱解脫,免於僕使,其心歡喜復憂畏。
「又如人舉財治生得利還,還本主物,餘財足用,彼自念言:本舉財,恐不如意,今得利還,還主本物,餘財足用,復憂畏,發大歡喜人久病,從病89飲食消化,色力棄足,彼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差,飲食消化,色力充足,復憂畏,發大歡喜。又90人久閉牢獄,安隱得出,彼自念言:我先拘閉,今已解脫復憂畏,發大歡喜。又如91人多持財寶,經大曠野,不遭賊盜,安隱得過,彼自念言:我持財寶過此嶮難,復憂畏發大歡喜,其安樂
  摩納!比后有五蓋自覆,常懷憂畏亦復如是92。如負債人、久病在獄、行大曠野,自見未離,諸陰蓋心,覆蔽闇冥,慧眼不明,彼即精勤捨欲、不善法,與覺、觀俱,離生喜、樂,得入初禪。彼已93喜樂潤漬於身,周遍盈溢,不充滿。人巧浴94眾藥,以水漬之,95俱潤,不周遍。比丘如是得入初禪喜樂遍身不充滿。如是摩納!是為最初現身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進無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彼捨96覺、觀,便生為信,專念一心覺、無觀,生喜、樂,入第二禪。彼已一心喜樂潤漬於身,周遍盈溢,不充滿。猶如山頂涼97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此池中出清淨水,還自浸漬,不周遍。摩納比丘如是第二禪生喜、樂,不充滿,是為第二現身得樂。
「彼捨喜住,護念不錯亂,身受快樂,如所說,起98護念樂,入第三禪。彼喜,以樂潤漬,周遍盈溢,不充滿。譬如優缽99頭摩100華、拘頭摩101花、分陀利花102始出淤泥而未水,根莖枝葉潤漬中,不周遍。摩納比丘如是第三禪離喜、住樂,潤漬於身,不周遍,此是第三現身得樂。
「彼捨喜、樂,憂、喜先滅,不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身心清淨,具滿盈溢,不周遍。猶如沐浴清潔,以新103被覆其身,清淨摩納比丘如是第四禪,其心清淨,充滿於身,不周遍。又入第四禪增減,亦不傾動,無愛恚、無動之地。譬如密室外塗治,堅閉戶局104有風塵,於內燃燈無觸嬈者,其燈焰上怗105不動摩納比丘如是第四禪增減,亦不傾動,無愛恚、無動之地,此是第四現身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彼得定心,清淨無穢,柔濡106調伏無動地,自於身中起變化心,化作身,支節具足諸根無闕,彼是觀:此身色四大107化成彼身,此身亦異,彼身亦異,從此身心,化成彼身,諸根具足支節無闕。譬如人鞘中拔刀,彼是念:鞘異刀異,而刀從鞘出。又如人合麻為繩,彼是念:麻異繩異,而繩從麻出。又如人篋中出蛇,彼是念:篋異蛇異,而蛇從篋出。又如人從簏出衣,彼是念:簏異衣異,而衣從簏出。摩納比丘如是,此是最初所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進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出。
「彼已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無動地,從己四大色身108109化作化身110一切諸根支節具足,彼是觀: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從化而有,此身亦異,彼身亦異,此心在此身中,依此身住,至化111身中。譬如琉璃112摩尼113,瑩治甚明,清淨無穢,若以青、黃、赤綖貫之,有目之士置掌而觀,知珠異綖異,而綖於珠,從珠至珠。摩納比丘依此身住,至彼化身亦復如是,此是比丘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無動地,一心修習114神通115,能種種變化變化一身數身,以數身還為一;身能飛行無礙;遊如鳥,履水地;出煙焰,如;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譬陶師調和泥,隨意所在,造116作何器,饒益。亦如巧匠能治木,隨意所造,自在能成,饒益。又如牙師善治牙,亦金師善煉117金,隨意所造,饒益摩納比丘如是定心清淨無動地,隨意變化乃至手捫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勝法。
「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天耳智118。彼天耳淨,過於人耳,二種聲:天聲、人聲。譬如城有大講堂廣顯敞,有總聽人居此堂內,堂有聲,不勞聽功,種種悉聞;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淨二種聲摩納!此是比丘第四勝法。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他心智119。彼知無欲有垢無垢無癡廣心狹心、心、定心亂心、縛解心、下心,至無上心皆悉之。譬如人以120清水自照,好惡必察;比丘如是,以淨故,能知心。摩納!此是比丘第五勝法。
「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無動地,一心修習宿命智121,便能憶宿命干種事,能憶一生數生,劫數成敗、死此生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長短、所受苦樂形色相貌皆悉憶識。譬如人,從己村落至他國邑,在於彼處,若行若住,若語若默,復從彼國至於餘國,如是展轉便122還本土,不勞心力,盡能憶所行諸國,從此到彼,從彼至此,住語默,皆悉憶之。摩納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淨無穢,無動地,以宿命智能憶宿命數劫事,此是比丘第一勝。無明永滅法生,闇冥消滅,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無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無動處一心修習生死智123。彼天眼淨,眾生死此生彼、從彼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貴卑賤、隨所造業報因緣皆悉之。此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聖,信124倒見125,身敗終,墮三惡道126;此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正信行,身壞終,天、中。以天眼淨,眾生隨所業緣往來五道127。譬如城內廣平地,四交道頭起大高樓,明目之士在上而觀,諸行人東西南北,舉動所為皆悉之。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無動處,見生死智證。以天眼淨,盡見眾生所為善惡,隨業受生,往來五道皆悉之,此是比丘第二明無明慧明,捨離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見眾生生證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不動地一心修習無漏智128。彼如實知聖諦如實知有漏129如實知130有漏131如實知漏盡132。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133,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譬如清中,有木石、魚鱉134水性之屬樂西遊行,有目之士明了之:此是木石,此是魚鱉。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135無動地,得無漏證,乃至不受後有,此是比丘第三明無明慧明,捨離闇冥,出大智光,是為無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摩納!是為無上明行具足136,於汝意云何如是行為是?為非?」
佛告摩納:「人不能無上明行具足,而四方便云何為四?摩納!或不得無上明行具足,而持斫負籠,山求藥,食樹木根。是為,摩納不得無上明行具足,而行第一方便云何摩納!此第一方便,汝及汝師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罵釋子,自種罪根,長地獄本。復次,摩納人不能無上明行具足,而手執澡瓶,杖筭137術,山林中,食自落果。是為,摩納!有無上明行具足,而行第方便云何摩納!汝及汝師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慢釋子,自種罪根,長地獄本。復次,摩納不得無上明行具足,而捨前採藥及拾138落果,還來向村依附人間,起草菴舍,食草木葉。摩納!是為不得具足,而行第三方便云何摩納!汝及汝師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慢釋子,自種罪根,長獄本,是為第三方便。復次,摩納不得無上明行具足,不食藥草,不食落果,不食草葉,而於村城起大堂閣,諸有東西南北行人過者隨力供給,是為不得無上明行具足,而行第四方便云何摩納!汝及汝師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慢釋子,自種罪根,長地獄本。云何摩納!諸舊婆羅門139諸仙140諸伎141術,遶歎稱說本所習,如今婆羅門所可諷誦稱說:一、吒摩,二、婆摩,三、婆摩提婆,四、鼻波密多,五、伊兜瀨悉,六、耶婆提伽,七、婆婆婆悉吒,八、迦葉142,九、樓那,十、瞿曇一、首夷婆,二、損143陀羅此諸大仙婆羅門皆掘塹建立堂閣,如汝徒今所居止不?」
答曰:「不也。」
「彼諸大仙頗起城墎144圍遶舍宅,居止其中,如汝徒今所止不?」 答曰:「不也。」
「彼諸大仙頗處高床重褥,綩綖145軟,如汝徒今所止不?」
答曰:「不也。」
「彼諸大仙頗以金銀、瓔珞、雜色花鬘、美女自娛,如汝徒不?彼諸大仙頗駕乘寶車,持??146導引147白蓋自覆,手執寶拂,著雜色寶屣,又著全148疊,如汝徒今所服不?」
答曰:「不也。」
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慢釋子,自種罪根,長地獄本。云何摩納!如彼諸大仙、舊婆羅門,遶嘆稱說本所諷誦,如今婆羅門所可稱說諷誦吒摩等,若傳彼所說,以他人,欲望生梵天者,無有是處。猶如,摩納!王波斯匿與人共議,或與諸王,或與大臣、婆羅門居士共論,餘細人聞,入舍衛城,遇人便說波斯匿王如是語。云何摩納!王與是人共言議不?」
答曰:「不也。」
摩納!此人諷誦王言以語餘人,寧得為王大臣不?」
答曰:「無有是處。」
摩納!汝等今日傳先宿、大仙、舊婆羅門149,諷誦人,欲至生梵天者,無有是處云何摩納!汝等受供養,能隨法行不?」
答曰:「如是瞿曇供養,當如法行。」
摩納!汝師沸伽羅娑羅150受王村封,而與王波斯匿議時,說王151不要論無益之言,不以共相諫曉。汝今自觀及汝152師過,且置是事,但求汝所來因緣。」
摩納時舉目如來身,求諸相153,盡見餘相,唯不見二相即懷疑。爾時世尊自念言:今此摩納不見二相,以此生疑。即出廣長舌相154,舐耳覆面。時,彼摩納復疑一相世尊復念:今此摩納猶疑一相。即以神力,使彼摩納獨見馬藏155爾時摩納見相已,乃於如來疑,即從座起,遶佛而去。
時,沸伽羅婆羅門立於外,遙望弟子,見其遠來,逆問之言:「汝觀瞿曇實具相不?功德神力所聞不?」
即白師言:「瞿曇沙門三十二相皆悉具足功德神力所聞。」
師又問曰:「汝頗與瞿曇少語議不?」
答曰:「實與瞿曇語往返。」
師又問曰:「汝與瞿曇共論何事?」
時,摩納如共佛論,具以白師,師言:「我遂得聰明弟子致使如是者,我等地獄156不久。所以者何?汝語諸欲瞿曇,使之不悅,於我轉疏,汝與聰明弟子致使如是,使我地獄不久。」於是,其師懷忿結心,即蹴摩納令墮,師車。時,彼摩納當墮車時,即生白癩。
時,沸伽羅娑羅婆羅門仰觀日已,默157自念言:今覲沙門瞿曇,非是時也,須待明日,當往覲問。於明日旦,嚴駕寶車,從五百弟子前後圍遶,詣車林中,下車步進,到世尊所,問訊已,面坐,仰如來身具見諸相,唯不見二相
時,婆羅門疑於二相知其念,即出廣長舌相,舐耳覆面。時,婆羅門又疑一相知其念,即以神力,使見馬藏。時,婆羅門具見如來三十二相開悟疑,尋白佛言:「若我時,中路遇佛,少停止乘,當我已禮敬世尊。所以者何?我他村封,設下乘者,當失此封,惡聲流布。
白佛言:「若我下乘,解劍退蓋,并除幢麾,澡瓶履屣,當我已禮敬如來。所以者何?我他封,故有五威儀,若禮拜者,即失所封,流布。」
白佛言:「若在眾見佛起者,若偏露右臂,自稱姓字,則我已禮敬158如來。所以者何?我他封,若禮拜者,則失封邑,流布。」
白佛言:「我歸依佛159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世尊及諸大眾受我請!」爾時世尊請。
時,婆羅門見佛然,知以許可,即從座160起,不覺佛遶三匝而去。歸設飯161食,供膳既辦,還白:「時到。」
爾時世尊持缽,與諸大眾百五十人往詣其舍,就座而坐。
時,婆羅門手自斟酌,以種種甘膳供佛及僧。訖去缽,行澡水畢,婆羅門右手弟子阿摩晝臂至世尊前言:「如來聽其過!如來聽其過!」如是至三,又白佛言:「猶如調象馬,猶有蹶倒還復正路;此人如是,雖有漏失,願聽過!」
佛告婆羅門:「當使汝壽162命延長,現世安隱,使汝弟子白癩得除。」言適訖,時彼弟子白癩即除163
時,婆羅門164座於前坐,世尊即為婆羅門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天之論,為穢汙165,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演布清淨爾時世尊婆羅門心已調柔、清淨無垢,堪受道教166,如諸佛常法,說聖諦、苦167聖諦聖諦出要諦。時,婆羅門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168淨,猶疊,易為受染;沸伽羅169170羅婆羅門亦復如是見法得法決定道果不信餘道,無所畏,即白佛言:「今再三歸依佛、法及比丘僧,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世尊及諸大眾哀愍我故,七日請!」爾時世尊然許之。時,婆羅門即於七日中,種種供養佛及大眾爾時世尊過七日已,遊行人間
佛去未久,沸伽羅娑羅婆羅門遇病終,時諸比丘聞此婆羅門於七日中供養佛已,便取終,各自念:此終,為王何趣?爾時,眾比丘往至世尊所,佛已,面坐,白佛言:「彼婆羅門於七日中供養佛已,身壞終,生何處?」
佛告比丘:「此族姓子諸善普集,法具足,不法行五下結,於彼171般涅槃,不來此世。」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


1宋、元二本均無「佛說二字
2「後秦弘始年」五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姚秦三藏法師六字
3「第」字之上,宋、元二本均有「阿含」三字。
4長部(D.3.Ambattha Sutta阿摩晝經)、吳‧謙譯開解梵志經(大一‧五九)。
5薩羅(Kosala)(巴),又作薩羅國,為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首都為王舍城。「俱」,宋、元、明三本均作「拘」。
6車能伽羅(Icchanangala)(巴),又作一奢能伽羅,俱薩羅國婆羅門村之村名。
7車林(Icchanangalavana)(巴),林名。
8「娑」,麗本作「婆」,今依據磧砂藏改作「娑」。
9伽羅娑羅(Pokkharasari)(巴),又作費沙,譯為蓮華莖,婆羅門名。「娑」,宋、元、明三本均作「沙」。
10郁伽羅(Ukkattha)(巴),村名。
11波斯匿王(Pasenadi)(巴),拘薩羅國之王。
12「七世已來……不為他人之所輕毀」,巴利本作ubhato sujato matito ca pitito ca samsuddha-gahaniko yava sattama pitamaha-yuga akkhitto anupakkuttho jati-vadena其意為:父母兩方血統純淨,(上??至)第七代祖先時代確實無混雜,論血統可叱責。
13三部舊典(tinnam veda)(巴),指梨俱、摩、夜柔等三吠陀
14摩納弟子」,巴利本作manavo antevasi(年輕的弟子)。「摩納」並非專名詞,而係「年輕的」之義。
15阿摩晝(Ambattha)(巴),又作阿,譯為愛敬母,外道名。
16「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17釋種子(Sakyaputta)(巴),謂屬釋迦族血統者。
18「當」,宋、元、明三本均作「審」。
19「其」,宋、元、明三本均作「若」。
20「仗」,麗本作「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仗」。
21「泰」,宋、元、明三本均作「太」。
22「當」,宋、元、明三本均作「常」。
23「鰥」,宋本作「孤」。
24(papika)(巴),此處惡意之義。「嫉」,宋、元、明三本均作「疾」。
25「儀」,麗本作「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儀」。
26「種」,麗本作「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種」。
27迦維羅越(Kapilavatthu)(巴),國名。「越」,宋、元、明三本均作「衛」。
28「釋」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諸釋」二字
29「種」,宋、元、明三本均作「童」。
30「還」,宋、元、明三本均作「治」。
31「樔」,明本作「巢」。
32四姓(cattaro vanna)(巴),為印度四大會階級:(一)剎帝利(khattiya)(巴),王族、武士等。(二)婆羅門(brahmana)(巴),司祭者。(三)吠舍(vessa)(巴),般農、工、商、庶民等。(四)首陀羅(sudda)(巴),農奴、奴隸或會上之最下層階級。
33「廝」,宋、元、明三本均作「斯」。
34姓(gotta)(巴),此處指姓名之意。
35「聲王」,巴利本作Kanhayana(黑行),或亦指黑魔之後裔。「黑魔」指被徵服的原住民,即賤族。漢本將此字作為摩納之姓氏。兩者字義相逕庭。
36釋迦奴種」,巴利本作dasi putto tvam asi Sakyanam(汝是釋迦種婢女之子孫)。
37「返」,宋、元、明三本均作「反」。
38聲摩(Okkaka)(巴)、(Iksvaku)(梵),又作懿師摩,譯為甘蔗,為釋迦祖先之名,即甘蔗王,此王四字:面光(Okkamukha)(巴)、象(Hatthiniya)(巴)、路指(Karakanda)(巴)、莊嚴(Sinipura)(巴)。「聲」,元、明二本均作「懿」。
39「子」,宋、元、明三本均作「女」。
40「此真釋子!真釋童子」,巴利本作Sakya vata bho kumara,parama-sakya vata bho kumarati(諸童子能幹!諸童子能幹!)
41「此」,明本作「自」。
42明本無「釋秦言能」四字。「在直樹林故名釋釋」八字,宋、元、明三本均入本文。又「釋釋」二字,元、明二本均作「釋懿」。明本無「秦言亦言直」五字,宋、元二本均作「秦言直亦是釋」六字
43「王有青衣,名曰方面」,巴利本作 Okkakassa Disa nama dasi ahosi其意為:面光﹝王﹞為方面之婢女。
44「娠」,宋、元、明三本均作「身」。
45摩納子」,巴利本作 sa kanham janesi 其意為:彼女黑色的﹝孩子﹞。膚色黑故有下文所述「當洗浴我,除諸穢惡」,穢惡指黑膚。
46「可畏」,巴利本作 pisaca (惡鬼)。
47「已」,元、明二本均作「以」。
48密跡力士(vajira-pani yakkho)(巴),又作密跡金剛新譯秘密主,為夜叉神之總名。彼常手持金剛杵以保護佛陀,又常親近佛陀,而以聽聞諸佛秘要事跡為其本願,故名密跡
49金杵」,巴利本作 mahantam ayo-kutam adaya adittam sampajjalitan sajotibhutam (持熾燃炯明之鐵鎚)。
50坐起受水不」,巴利本作 labhetha……asanam va udakam va (可以得到座位或水否?)
51剎利即是剎帝利
52宋、元、明三本均無「士」字。
53「濡」,宋、元二本均作「軟」,明本作「軟」。
54「罔」,元、明二本均作「罔」。
55「於」,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56「餘」,宋、元、明三本均作「儲」。
57「植」,麗本作「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植」。
58「文」,宋、元、明三本均作「紋」。
59「綩」,宋本作「菀」。
60「綖」,宋、元二本均作「筵」。
61「酥」,元、明二本均作「蘇」。
62「末」,宋、元、明三本均作「粖」。
63「紐」,宋本作「約」。
64「作」,明本作「在」。
65「訾」,宋、元、明三本均作「呰」。
66「鼙」,宋、元、明三本均作「鼓」。
67「伎」,元、明二本均作「技」。
68「瞻」,元、明二本均作「占」。
69「是」,正本作「此」。
70「召」,明本作「名」。
71」,宋、元二本均作「??」,明本作「厭」。
72「嚇」,宋、元、明三本均作「熱」。
73「盲聾」,宋、元、明三本均作「聾盲」。
74「技」,宋本作「伎」。
75宋、元、明三本均無「或」字。
76「為解咒」,宋、元、明三本均作「咒為解」。
77「薄」,宋、元二本均作「博」。
78「蝕」,宋、元、明三本均作「食」。
79「見」,宋、元、明三本均作「對」。
80「四」,明本作「駟」。
81「諸」,麗本作「眼」今依據明本改作「諸」。
82精進覺悟(jagariyam anuyutto hoti)(巴),謂努力於覺醒。
83「乃」,宋、元、明三本均作「及」。
84衣缽(civara-patta)(巴),指三衣與缽。
85「後」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行」字。
86「跏」,宋、元二本均作「加」。
87除」,明本作「除斷」。
88「掉」,明本作「調」。
89「差」,宋、元、明三本均作「瘥」。
90「又」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亦」字。
91「如」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有」字。
92「是」,麗本作「奴」,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是」。
93「已」,宋、元、明三本均作「以」。
94「盛」,宋本作「成」。
95「外」,宋本作「水」。
96「捨」,麗本作「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捨」。
97「涼」,宋、元、明三本均作「深」。
98宋、元、明三本均無「起」字。
99優缽花(uppala)(巴),為青之水蓮花。「缽」字之下,元、明二本均一「羅」字。
100頭摩(paduma)(巴),蓮花之一種
101拘頭摩(kumuda)(巴),又作究牟陀,為白色之水蓮花。
102分陀利花(pundarika)(巴),為白色之蓮花。「分」,宋、元、明三本均作「芬」。
103「疊」,宋、元、明三本均作「」。
104「扃」,麗本作「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扃」。
105「怗」,宋、元、明三本均作「恬」。
106「濡」,明本作「軟」。
107四大(cattaro mahabhuta)(巴),謂地、水、火、風色四要素。
108色身(rupa-kaya)(巴),謂由四大四法所成之身。
109(citta)(巴),為色身相對詞,無實質形體可見而作用者。
110化作化身:經由神通力化現之存在身。如教化救濟眾生化身行之。
111「化」,麗本作「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化」。
112琉璃(veluriya)(巴)、(vaidurya)(梵),七寶之一,為一種青色的石。
113摩尼(mani)(巴),譯為珠或寶珠,為珠之總稱。
114「習」,宋本作「集」。
115神通證」,巴利本(D.vol. 1,p.78)作 iddhi-vidhaya cittam abhiniharati abhininnameti (心傾注種種神變)。種種神變,即神境智證通,為六神通之一。
116「在造」,麗本作「造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在造」。
117「煉」,宋、元、明三本均作「練」。
118「證天耳智」,巴利本(D.vol.1,p.79)作dibbaya sota-dhatuya cittam abhyiniharati abhininnameti(心傾注天耳界)。
119「證他心智」,巴利本(D.vol.1,p79)作ceto-pariyananaya cittam abhiniharatiabhininnameti (心傾注他心智)。
120宋、元、明三本均無「以」字。
121宿命智證」,巴利本(D.vol.1,p.82)作 pubbe-nivasanussati-nanaya cittam abhiniharati abhininnameti(心傾注宿住隨念智)。
122「便」,宋、元、明三本均作「更」。
123「見生死智證」,巴利本(D.vol.1,p.82)作 sattanam cutupapata-nanaya cittam abhiniharati abhininnameti(心傾注有情死生智)。
124「信」,正本作「言」。
125倒見(miccha-ditthi)(巴),謂邪僻顛倒惡見。「倒」,宋、元二本均作「到」。
126三惡道:指地獄餓鬼畜生三種惡道。
127五道三惡道人、天兩處,稱為五道
128無漏智證」,巴利本(D.vol.1.p.83作 asavanam khaya-nanaya cittam abhiniharati abhininnameti (心傾注漏盡智),即六通中之漏盡智證通。
129有漏集(asava-samudaya)(巴),謂煩惱生起之根源。
130「集如實知」,宋、元、明三本均作「有漏集」三字。
131有漏盡(asava nirodha)(巴),滅盡煩惱之意。
132漏盡(asava-nirodha-gamini-patipada)(巴),趣漏滅道跡,謂滅盡煩惱之方法。
133「脫」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已得解脫」四字
134「鱉」,宋、元、明三本均作「鱉」。
135「住」,宋、元、明三本均作「至」。
136具足(vijja-carana-sampada)(巴),謂具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意三圓滿無失。
137「筭」,明本作「策」。
138「拾」,宋、元、明三本均作「捨」。
139諸舊婆羅門(bramanam pubbaka)(巴),指古代的婆羅門,為吠陀遶歌的諷誦者。
140仙人(isi)(巴),又稱作詩聖,係與舊婆羅門並稱的諷誦者。
141「伎」,元、明二本均作「技」。
142吒摩、婆摩、婆摩提婆、鼻波密多、伊兜瀨悉、耶婆提伽、婆婆婆悉吒、迦葉巴利語為 Atthaka,Vamaka,Vamadeva,Vessamitta,Angiras Yamataggi,Vasettha,Kassapa,以上均為仙人名。
143「損」,宋、元、明三本均作「孫」。
144「墎」,宋、元、明三本均作「郭」。
145綩綖」,宋本作「菀筵」,元本作「綩綖」。
146「??」,宋、元、明三本均作「戟」。
147「引」,宋本作「胤」。
148「全」,宋、元、明三本均作「金鬘」二字
149本無「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0伽羅娑羅(Pokkharasati)(巴),又作補色羯羅娑利、費沙,譯為蓮花莖,優婆塞名。「娑」,麗本作「婆」,今依據磧砂藏改作「娑」。「羅」字之下,麗本有一「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51「王」,宋、元、明三本均作「三」。
152「及汝」,宋、元、明三本均作「汝及」。
153「舉目如來身,求諸相好」,巴利本作 Bhagavato kaye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 sammanneri (於世尊身數求三十二大人相)。
154廣長舌相(pahuta-jivhata)(巴),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謂如來之舌軟薄廣長,從口而出則可周遍覆面,係不妄語而得之大人相,亦辯無窮無人可超越之表徵。
155馬藏(kosohita-vatthaguyha)(巴),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謂如來男根常向內部收縮而不現見,猶如陰,係謹慎身,遠離色欲而得之大人相。
156地獄」,巴利本作 apayam duggatim vinipatam nirayam uppajjeyya(於苦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157「默」,麗本作「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默」。
158禮敬」,麗本作「敬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禮敬」。
159「我歸依佛」,巴利本作 Gotamam saranam gacchami 其意為:瞿曇歸依處,(自)投靠。
16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61「飯」,宋、元、明三本均作「飲」。
162「壽」,麗本作「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壽」。
163佛告婆羅門……時彼弟子白癩即除:此段巴利本無記載。
164「取」,宋、元、明三本均作「以」。
165「汙」,宋、元二本均作「行」。
166道教」,巴利本作 samukkamsika dhamma-desana (最勝說),此指佛陀所說的四聖諦教法
167本無「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68法眼(dhamma-cakkhu)(巴),謂能見法、得法心眼。巴利本則指:yam kinci samudaya-dhammam sabban tam nirodha-dhamman ti 其意為:﹝知見﹞任何集法,彼一切滅法
169本無「羅」字,今依據本經前文「沸伽羅娑羅」補上。
170「娑」,麗本作「婆」,今依據本經前文「沸伽羅娑羅」改作「娑」。正本亦作「娑」。
171「彼」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便」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