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五十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六
靜慮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得如是無退神通。善能建立智所作業。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得是通智。由清淨心。鮮白心。明潔心。無濁心。離隨煩惱心。善調順心。善寂靜心。善修治心如是心相之所由生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之所發起。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處於世界。故作意生。非繫縛生。不由繫縛命終受生。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解脫一切虛妄分別故。解脫一切非真實煩惱縛故。解脫一切顛倒妄執所依止故。是故此菩薩摩訶薩。隨現世界。解脫而生。解脫命終。解脫受生。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現受生已。成辦大乘。圓滿一切諸佛正教。徧遊十方。廣求佛法。雖志有所求。而無取。無得。隨入諸佛法。即為一切法。隨入一切法。即為諸佛法。如是菩薩。隨入佛法。及一切法。然不隨彼法非法行。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寶求諸示時。安住無取及無得者。是則無有一法而可入於算數。何以故。一切諸法。超過算數道故。若能了達法平等性。是則不執法與非法。何以故。一切諸法。性無執故。若計於中而有義者。是則獲得廣大無義。若有善能不計於義。是則義與非義不現前故。不見義者。於一切處覺慧無礙。是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了覺無礙。則為獲得無障礙覺。若有無障礙覺。則於一切而無所著。若無所著。則無所住。若無所住。則無所乏。若無所乏。則無癡無求。若無癡無求。則無迷無惑。若無迷無惑。則無我所。若無我所。則無攝受若無攝受。則無所執。若無所執。則無諍論。若無諍論。是則無諍沙門之法。若有無諍沙門法者。是則一切無障無礙等虛空求。若能等彼虛空求者。則不繫屬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若於諸處無繫屬者。則無色相。及以形量。若具無是色相形量。則能如是隨覺。若能如是隨覺。則能如是通達。舍利子。云何說名隨覺通達。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隨覺通達。是處無有少法可得。此則說名隨覺通達。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由平等證入如是隨覺通達故。說是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成就希奇未曾有法。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成就希奇未曾有法。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雖行大慈。而恒觀無我。雖行大悲。而知無眾生。雖行大喜。而知無命者。雖行大舍。而知無數取。雖廣行大施。而心恒調順。雖緣境淨戒。而心常寂靜。雖隨辱行忍。而心無窮際。雖勤加精進。而心能簡集。雖入諸靜慮。而正心觀察。雖徧行智慧。而心無所行。雖行四念住。而心無緣念。亦無作意。雖行四正斷。而盡無生滅。雖行如意足。而心無戲論。雖修行淨信。而心無繁著雖行正勤。而心恒遠離。雖行於念。而心恒自在。雖住三摩地。而心證平等。雖行般羅若。而心本無相。雖行諸力。而心無摧伏。雖行覺分。而解析菩提。雖修道分。而心無所修。雖行奢摩他。而心恒寂滅。雖行毗缽舍那。而心無定觀。雖行聖諦。而畢竟徧知。雖成熟眾生。而心本清淨。雖攝受正法。而不壞法性。雖淨佛國土。而心等虛空。雖證無生法。而心無所得雖行不退轉地。而心性無退。雖獲諸妙相。而知性無相。雖莊嚴道場。而心遊達界。常處周輪。雖降伏魔軍。而於諸含識無所摧伏。雖知諸法即菩提性。而心隨覺了。雖轉法輪。而心住法性無還無轉。復示現大般涅槃。而於生死性心常平等。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平等證入隨覺通達。如是希可未曾有法。當知修行靜慮波羅蜜多之所成就。復次。舍利子。何等名為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學菩薩靜慮之相。舍利子。菩薩靜慮。不住自性。為滿如是三摩地故。菩薩靜慮。無有愛味。不為貪著自安樂故。菩薩靜慮。緣於大悲。為斷一切眾煩惱故。菩薩靜慮。定無退轉。緣於欲性增上性故。菩薩靜慮。鎣發神通。了達眾生諸心行故。菩薩靜慮。心欣愛悅。能顯發心自在故。菩薩靜慮。了知一切三摩缽底。映蔽一切色無色界故。菩薩靜慮。是為寂靜最勝寂靜。近於寂靜。映蔽聲聞獨覺定故。菩薩靜慮。無有分別。極為究滿妙清淨故。菩薩靜慮。行品最勝。習氣相續。永除滅故。菩薩靜慮。以慧超度。超度一切諸世間故。菩薩靜慮。為諸含生欲解導首。善能度脫諸含生故。菩薩靜慮。紹三寶種。令不斷絕。以佛靜慮無窮盡故。菩薩靜慮。最為高顯。三摩呬多常現前故。菩薩靜慮。自在而轉。諸有所作。善圓滿故。菩薩靜慮。是為大我。以妙智慧。為大我故。舍利子。如是無量菩薩靜慮。皆是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心所集起。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靜慮波羅蜜多。何等之法而為前導。舍利子。靜慮波羅蜜多者。心靜觀智以為前導。心住一緣以為前導。心無散動以為前導。其心安住以為前導。心奢摩他以為前導。心三摩地以為前導。三摩地根以為前導。三摩地力以為前導。三摩地覺分以為前導。正三摩地以為前導。靜慮解脫以為前導。九次第定以為前導。九滅除法以為前導。一切善法以為前導。伏煩惱怨以為前導。三摩地蘊具足圓滿以為前導。菩薩摩訶薩諸三摩地以為前。導佛薄伽梵諸三摩地以為前導。舍利子。如是等無量解慮。皆為靜慮波羅蜜多前導之法。舍利子。復有無量無邊證寂靜法。是靜慮波羅蜜多之所前導。舍利子。並是名菩薩摩訶薩靜慮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當於是中發勤精進。具足修學。行菩薩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靜慮解脫到彼岸 勤行此行多劫海
其心清淨無濁穢 不染世法喻蓮華
有大靜定名徧照 此定依修到彼岸
又名月光淨莊嚴 復名電光所嚴飾
或名高行或心勇 或定名為無垢光
或戒德辯或無憂 或名諸法自在轉
或名法炬或法勇 或名山威法自在
或正法智自然超 或持正法妙清淨
或名觀察他心定 或名正法寶光明
復名滅惑嚴勝幢 有定名為摧魔力
或名斷疑及無著 或定名為寂靜燈
或力高勝或十力 或名敬手大名稱
或名持山善安住 或蘇迷盧大明燈
或名無勝勝彼勝 或名智炬及慧行
或無邊智或自在 或名發慧寂靜定
或名月淨日音聲 或那羅延摧憍慢
或善調龍師子吼 或名遠離種種想
或名旋轉或返還 或無瞚眼力清淨
或定名為念諸佛 或名念法或念僧
或名智轉或入空 或名無相或無願
或金剛喻或靜地 或金剛地或高勝
或名山王或不瞚 或無邊轉或淨音
或離煩惱或觀察 或虛空妙或如空
或發廣大諸功德 或趣覺慧或念慧
或辯無盡或相續 或無邊說詞無盡
或無懷善作所作 或名觀察或眾悅
或名慈現或悲廣 或入歡喜或欣慶
或捨或脫二種礙 或名法光或法義
或金剛幢或智海 或解脫堅或眾喜
或名智炬無動定 或定名日勝蓮華
或簡集法或無動 或名慧上及寂靜
或無邊光或佛海 或名解脫或智授
或名如來妙莊嚴 或名無邊勝光焰
或名歡喜莊嚴土 或名悅豫眾生意
或定名為一切時 順菩提道三摩地
或定名為到彼岸 覺分華嚴施寶髻
或施甘露堅解脫 或風無動盛光明
或名海潮溝寶藏 諸那羅延山峰力
或名神通廣大義 妙善攝受三摩地
或定名為大通照 諸佛如來之境界
證得如斯寂靜定 及餘拘胝無有邊
修行靜慮到彼岸 菩薩功德廣無量
行住恒遊靜慮境 其心無擾常憺怕
若行若臥止定中 無有威儀不在定
處定能發大音聲 以諸法性恒寂靜
無異分別無自在 無我無命無分別
如是及餘無涯際 無有數量功德海
聰叡菩薩愍含靈 修行靜慮到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一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依此勤修。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殷勤鄭重。聽聞受持。若讀若誦。思擇義理。既能通達。復為他人廣宣敷演開示其要。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聞我說已。如法奉行。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殷勤鄭重。聽聞受持。讀誦研尋。通達其義。為他宣說。廣開示已。當知是入。證得如是無盡慧相。舍利子。如是慧者。為何等相。云何入證。舍利子。所言慧者。以聞為相。菩薩之人。如理證入。是故說為無盡慧相。又舍利子。如是之相。我當廣說。謂此相者。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欲樂為相。欲解為相。方便為相。善友為相。無慢為相。於多聞所恭敬為相。尊重為相。旋遶為相。謙敬為相。親覲為相。諦聞為相。承事為相。思惟為相。不亂為相。珍寶想為相。良樂想為相。息諸病想為相。念器為相。趣覺為相。樂大慧為相。證入覺為相。聞無厭足為相。舍增益為相。調順離薪為相。親近多聞者為相。於諸作事喜愛為相。身調適為相心勇銳為相。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聽法眾無倦聽聞為相。聽聞正義為相。聽聞正法為相。聽聞正行為相。聽聞證智為相。聽聞波羅蜜多為相。聽聞菩薩藏法為相。聽聞諸攝法為相。聽聞方便善巧為相。聽聞梵住為相。聽聞神通為相。聽聞正念正智為相。聽聞念住為相。聽聞正勝為相。聽聞神足為相。聽聞緣起為相。聽聞無常為相。聽聞苦法為相。聽聞無我為相。聽聞寂靜為相。聽聞空為相。聽聞無相為相。聽聞無願為相。聽聞無加行為相。聽聞善根加行為相。又舍利子。如是自在為相。聞法為相。對治雜染為相。制伏一切煩惱相為相。讚美智者為相。親覲聖者為相。遠離非聖為相。聽聞聖者為相。聽聞諸根為相。聽聞修習隨念為相。聽聞覺分為相。聽聞聖八支道為相。聽聞如來力無所畏。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為相。如是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若於此聽聞。即於此解了。若於此解了。即於此正行。何以故。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菩薩藏微妙法門聞相趣。入方便無量。吾今略說四十一種。舍利子。何等為相。一者。若有菩薩。於此法門。生欲樂者。當智此菩薩摩訶薩即為聽聞。聞便解了。既解了已。便行正行。二者。若有菩薩。於此法門。生於欲解。當知此人。即是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者。若有菩薩。於此法門。方便趣入。當知此人。即是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者。若有菩薩。親近善友。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五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心無有慢。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六者。若有菩薩。恭敬多聞。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七者。若有菩薩。於多聞者。生尊重心。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八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旋繞奉敬。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九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行謙下心。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者。若有菩薩。親近多聞。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一。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攝耳諦聽。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二。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承事迎逆。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三。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思惟義趣。心定不亂。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四。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起珍寶想。此入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五。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起良藥想。以人郎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六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能起息滅貪嗔癡想。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七。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聞已能持。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八。若有菩薩。趣覺於法。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九。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樂其智慧。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聞已覺悟。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一。若有菩薩。聞無厭足。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二。若有菩薩。聞說柁那。便增長舍。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三。若有菩薩。聞說屍羅。便守護戒。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四。若有菩薩。聞說羼。底便能修忍。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五。若有菩薩。聞說毗梨耶。便起正勤無倦精進。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六。若有菩薩。聞說靜慮。便入靜慮。其心不散。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七。若有菩薩。聞說般羅若。其心決定。便修智慧為盡諸漏。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八。若有菩薩。於多聞所。生大歡喜。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九。若有菩薩。聽聞法。已身調適者。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若有菩薩。聽聞法已。其心勇銳。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一。若有菩薩。聞大乘經。心生信欲。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二。若有菩薩。聞攝法。已其心趣入。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三。若有菩薩。聞說念住。便即趣於身受心法。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四。若有菩薩。聞說正勝。便於惡法已生未生。若背若舍。若彼善法已生未生。不舍覺轉。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五。若有菩薩。聞說神足。即能奉行。生身輕性。生心輕性。生欲輕性。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六。若有菩薩。聞說靜慮。便靜思惟。其心趣入。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七。若有菩薩。聞諸法中不輕懱行。便於眾生起大慈心。於入苦者。起大悲心。於正法所。起大喜心。於不善所。起大舍心。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八。若有菩薩。聞說根已。其心趣入於彼諸。根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慧根。三摩地根。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九。若有菩薩。聞說覺分。其心趣入覺悟法性。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十。若有菩薩。聞說道支。基心趣人涅槃正路。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十一。若有菩薩。聞說如來力無所畏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及餘無量諸佛正法。皆聽聞已。其心趣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人如是如法聽聞。既聽聞已。便能解了。既解了已。行於正行。舍利子。我已說是四十一法趣入聞相。諸菩薩摩訶薩當於中學。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聞慧本相。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菩薩行者。應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鄭重聽聞。受持讀誦。思惟其義。通達旨趣。復為他人廣分別說是行資糧。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而起正行。舍利子。菩薩於法起正行者。所謂如說修行。建立而住。是名於法而起正行。若復有能一切不取。是名於法而起正行。何以故。舍利子。若取於法。即名邪行。無處無位。執取法人。由如是法。能得出離。必無是處何以故。無取行人。於法無行。尚應生疑。無作用故。況取法行。而非邪行。是故應當不取諸法而行正行。又舍利子。若於諸法無有障礙是名正行。若於諸諸法不輕蔑者。是名正行。若於法不取不舍。不生不滅。是名正行。乃至若於諸法無合無散。是名正行。又舍利子。如我所說。若有是處。無有少法而可見聞。亦無可說。如是一切諸法。非可得見非可執取。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是一相。所謂無相。又舍利子。一切諸法。性本無相。若有菩薩說於無相。是則無相還應可說。何以故。無相有相。皆無相故。不可說言此為有相。此為無相。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能悟如是一切法相。即是無相。不可得見不可執取。如法了知。是名正行。菩薩摩訶薩勤修如是正法行已。當於諸法證入無障照明之慧。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安住正行聰叡者 於菩薩藏善決定
此人於法不起執 無執取行相如是
證得諸法不為空 非於諸法空平等
又非空法有所執 無執正行相如是
於法無取亦無舍 亦非取法以為法
無取是名諸法相 無取正行相如是
若於諸法智無礙 此智無有不焚燒
於焚燒智無所執 諸法正行相如是
智者安住遠離德 於法應起勤精進
若能依止軌則行 爾時當入清淨門
是清淨門通諸法 亦了有情諸欲解
智者雖知無所觀 而能演宣如是法
於甚深法了騰義 常於深義騰決擇
踊現無邊功德行 明智多聞如大海
於彼所說諸文義 究竟無能證得者
以彼文義俱無邊 真實正行恒無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菩薩藏徽妙法門殷重聽聞。乃至為他如法已。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獲得光明。能破一切無明黑闇。及諸翳膜。舍利子。如是光明。即為智慧。何以故。善不善法。皆能明月月。如寶知故。是菩薩摩訶薩修如是法。獲明慧巳。乃至命難泉苦因緣。決定不造諸不善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欲永滅不善法故。隨所聞法。極善通達。既通達已。是則說為牟尼寂靜。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正行之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日。
如人入闇室 覆蔽絕光明
雖有泉色像 非明眼所見
如是隨有人 內具諸明解
不聞於正法 善惡何能曉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淨覺法相變 證得第一樂
聞菩薩藏巳 正法善安隹
為世大光明 行菩提妙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能受持菩薩藏經。正行人所。深起敬心善知識想。既生想已。又於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倍復尋求。令此法門。轉增明淨。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求菩薩藏故。發生信欲。茦勵正勤。檢攝其心。令定安住。是菩薩摩訶薩。於四正斷方便修成。一切法中。得無障礙。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雨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日。
所謂說法者 即為善知識
恭敬聽聞法 安住於正行
欲解常無退 精進常高勇
淨慧常修治 於智常安住
自然達諸法 不隨於信行
以智觀於法 是為諸佛說
智者分別句 趣義善加學
於白黑品等 常修常達離
心曾無厭倦 於法無退沒
身欲並輕安 速得心精進
由聞法增智 智增無退念
智恒依念隹 了知淨穢法
學於無上法 騰趣念慧力
了泉生欲解 自學於長夜
學法已昇進 極進智清淨
了泉手欲解 如解便開示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菩薩藏微妙法門如是尋求。通達覺慧。依是清淨善法明門。菩薩常應如是修學。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法修學。應作是念。二因二緣。能發正見。何等為二。所謂從他聞音。及以內自如理作意。彼復思惟。從他聞音如理作意為何等相。尋重思惟若有樂定修相。應行諸菩薩等末曾聽聞大菩薩藏微妙門。又不聽聞聖法律教。但於三摩地中生知足想。當知是人。以慢力故。起憎上慢。我說是人。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等。既不脫諸熱惱等苦。豈得脫彼五門生死。為之沉溺流轉不息。是諸眾生。寶非解脫。而便自謂我已解脫。實未離苦。而便自謂出離眾苦。是故如來依是人故。如實說法。若能從他隨順聽聞。是則解脫諸老死等。復作是言。如我先聞薄伽梵說。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聞法淨黠慧 證得第一樂
是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思已。當於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及以聖法毗奈耶教。殷重聽聞。受持讀誦。廣為他人敷演開示。復次。舍利子。若諸含識。於菩薩藏微妙法門。雖復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當知是人。於彼聖道。不能正行。是故如來依是人故。說正法要。作如是言。若欲解脫生老病死。當具內自如理思惟。諸菩薩等應如是學。舍利子。云何名為如理方便。何等菩薩如理作意而能修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方便者。無有一法。若合若離。何以故。如理方便。非方便故。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有安住如理方便及作意者。當知此相。但是音聲。而此音聲。性無所起。亦不轉起。及由彼故而發音聲。何以故。彼一切皆不可得故。又復菩薩。觀是音聲。前際後際。從何而生。滅往何所。如是觀察。了不可得。又更推求如此聲者。為在已說。為在今說。為在當說。又重推求如是聲者。若已所說。若今所說。若當所說。如是聲者。若為斷故已說。若為斷故今說。若為斷故當說。如是聲者。若為證故已說。若為證故今說。若為證故當說是菩薩如是一切尋求聲已。都無得者。又更觀察若過去相。若未來相。若現在相。如是觀已。皆不可得。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時。是名如理方便作意。是故如理方便。菩薩摩訶薩於如是觀應具修學。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理觀耶。諸菩薩等云何應學。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性息滅。若如是觀。名如理觀。若觀諸法自性寂靜。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空寂。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入平等性。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無生。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不生。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不起。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寂滅。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亦不見有能觀之者。應如是觀。所謂非觀。非不觀故。若有菩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若他觀者。名非理觀。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學如是如理方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方便者。非於少法有愚迷故。如理方便者。非於少法而生障礙。如理方便者。無有少法非解脫門。如理方便者。無有為斷少分法故發勤精進。如理方便者。不為證少法故勇勵正勤。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如理正見。如其所見正觀諸法。舍利子。云何名為如其所見正觀諸法。舍利子。謂無所見名觀諸法。何等是為無所見耶。舍利子。無所見者。名為無生。言無生者。是為無起。言無起者。名無所照。是故如來依是正法。說如是言。若有菩薩觀一切行見無生時。即是趣入正性決定。夫正見者。謂能趣入正性決定。舍利子。彼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何因緣故。當得趣入正性決定。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若觀我見為平等者。即是一切諸法平等。若作是觀。當知趣入正性決定。是故菩薩摩訶薩。若欲趣入正性決定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研窮義趣。復應為他如法廣說。便當於是法門。如量方便作意修學。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
音釋
三摩缽底(梵語也亦云三摩提此云等持即方便隨緣止謂一切禪定攝心也)瞚(惑閏切目動也)銳(以芮切鋒利也)翳膜(翳於計切障也蔽也膜作瞙莫各切目不明也)黠慧(黠胡八切亦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