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三三五六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3尊者摩訶拘絺羅4耆闍崛山5
時,尊者拘絺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6共相問訊,種種相娛悅已,卻坐面。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不?」
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說。」
摩訶拘絺羅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無明?誰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無明。」
「何所不知?」
「謂無常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受、想、行、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 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所謂明者,云何為明?誰此明?」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所謂明者是知,知者為明。」
又問:「何所知?」
「謂知無常,知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受、想、行、無常如實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知。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二正7所說,展轉隨喜,從座8而起,各還本處。
三四五七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耆闍崛山。
時,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種種相娛悅已,卻坐面。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少暇為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說。」
摩訶拘絺羅舍利弗言:「所謂無明,復云何無明?誰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無明。」
「何所不知?」
「謂如實知色集滅、滅道跡不如實知;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不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云何為明?誰此明?」
舍利弗言:「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明。」
又問:「何所知?」
舍利弗言:「如實知色集滅、滅道如實知;受、想、行、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如實知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二正士各所說,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三五五八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耆闍崛山。
時,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面。
時,摩訶拘絺羅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舍利弗言:「所謂無明無明者為何謂耶?誰無明?」
舍利弗言:「不知,是無明。」
「不知何等?」
「謂如實知色集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是名無明成就此法者,名有無明。」 又問:「明者,云何為明?誰此明?」
舍利弗言:「知者是明。」
「為何所知?」
舍利弗言:「如實知色集滅、色味色患色離11如實知如是12受、想、行、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如實見、明、覺、慧、無間等,是為明;成就此者,明。」
時,二正士各所說,歡喜而去!
三六五九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摩訶拘絺羅耆闍崛山。
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面。
時,摩訶拘絺羅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舍利弗言:「或比丘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比丘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14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15證。」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得斯陀含16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得斯陀含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證已,阿那含17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證已,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已,阿羅漢18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未得故,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時,二正士各所說,歡喜而去!
三七二六1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面。
時,尊者舍利弗尊者阿難言:「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阿難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舍利弗言:「阿難!所謂滅者,云何為滅20?誰此滅?」
阿難言:「舍利弗五受陰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為滅。云何為五?所謂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為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為滅。」
舍利弗言:「如是如是阿難!如汝所說,此五受陰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為滅。云何為五?所謂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為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為滅。阿難!此五受陰,若非本行所作本所思願者,云何可滅?阿難!以五受陰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為滅。」
時,二正士各所說,歡喜而去!
三八二六21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阿難住拘睒彌瞿師羅園22
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23年少初出家時,常說深法,如是言:『阿難生法計是我,非不生24阿難云何生法計是我,非不生25?色生,生是我,非不生26;受、想、行、識生,生是我,非不生。譬如士夫手執明鏡及水鏡,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27。是故,阿難!色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如是受、想、行、識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云何阿難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
「又問:『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又問:『無常者,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復計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無常,是苦耶?』答曰:『是苦。』」
「又問:『無常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復計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
「『阿難!是故,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如實觀察不?如是觀者,聖弟子於色厭、離欲解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解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諸比丘當知:彼尊者我有饒益從彼尊者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從是來,常以此法為四眾說,非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出家者說。」
三九二六28
如是我聞
一時上座比丘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29中,般泥洹未久。
時,長老闡陀晨朝持缽,入波羅乞食。食已,還衣缽,洗足已,持戶鉤30,從林至林,從房至房31,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諸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如法知、如法觀。」
  時,諸比丘闡陀言:「無常,受、想、行、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無常,受、想、行、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然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闡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復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持缽,入波羅乞食。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衣缽詣拘睒彌國。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攝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面。
時,闡陀尊者阿難言:「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我晨朝持缽入波羅乞食。食已,還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時,諸比丘說法言:『無常,受、想、行、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無常,受、想、行、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我爾時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時復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彼必堪能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闡陀言:「善哉闡陀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無常,受、想、行、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闡陀是念:歡喜妙心踊悅心,堪能妙法
爾時阿難闡陀言:「我親從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二邊有、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32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33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無所畏恭敬合掌尊者阿難言:「正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寂、悉34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解脫,不復轉還,不復我,唯正法。」
時,阿難闡陀言:「汝今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聖慧35。」
時,二正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輸屢那三種36無明三;
無間等37及滅,富留那‧闡陀
四○二六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國39雜色牧牛聚落
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知見故,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40諸漏盡,心得解脫。當比丘不能得漏盡解脫。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41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譬如伏雞42,生子多,不能隨時蔭餾43消息冷暖,而令子以觜、以爪啄卵自生,安隱。當彼子自力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隱。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冷暖長養子故。」
如是比丘勤修習隨順成就,而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何等?謂不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44復不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
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復不欲漏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勤修習故。何所修習?謂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譬如巧師、巧師弟子,手執斧柯,捉之不已,漸漸微盡手指處現,然彼不覺斧柯微盡而盡處現45
如是比丘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然彼比丘有漏盡。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譬如大舶,在於海邊,經夏六月,風飄日暴,藤綴漸斷46。」
如是比丘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所以者何?善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一二六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國。
48時,比丘於禪中思惟是念:有色常、恒、不變易住耶?如是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住耶?
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所,禮足,卻面,白佛言:「世尊!我於禪中思惟是念:有色常、恒、不變易住耶?如是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住耶?今白49世尊有色常、恒、不變易住耶?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住耶?」
爾時世尊手執小土摶50,告彼比丘言:「汝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不可得;若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住法。」
佛告比丘:「我自憶宿命51長夜修福,妙可愛果報之事。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大梵王勝、無上,領千世界;從是以52後,復三十六反,作天帝釋;復百千反,作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千子具足,皆悉勇健。於四海內,其地平正,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調伏。」
灌頂王53法有八萬四千龍象,皆以莊嚴而挍飭之,網覆上,建立寶幢布薩象王54最為導首,朝、晡二時自會殿前。我時念言:是大群象,日日再反往來,蹈殺眾生數,願令四萬千象百年來。即所願,八萬四千象中,四萬千象百年一至。」
灌頂王法復有八萬四千匹馬,亦以55純金為諸乘具,金網覆上,婆羅56為其導首。」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寶車,所謂金車、銀車、琉璃車、頗梨57車,師子、虎、豹皮、雜色欽婆羅58以為覆襯59,跋求毗闍耶難提音聲之車為其導首。」
灌頂王法領八萬四千城,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拘婆提60而為上首。」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宮殿,所謂金、銀、琉璃頗梨摩尼61琉璃由訶62而為上首。」
比丘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寶床,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種種繒褥、氍氀、迦陵伽63臥具以敷其上,丹枕。」
「復次,比丘灌頂王法復有八萬四千四種服,所謂迦尸64衣、65衣、鳩羅66衣、拘沾婆67衣。」
「復次,比丘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玉女,所謂剎利女、似剎利女,況復餘女。」
「復次,比丘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68食,眾味具足比丘八萬四千玉女中,唯以一人以為給侍;八萬四千寶衣,唯著一衣;八萬四千寶床,唯臥一床;八萬四千宮殿,唯處一殿;八萬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婆提八萬四千寶車,唯乘一車,名毘闍耶難提瞿沙69,出城遊觀;八萬四千寶馬,唯乘一馬,名婆羅訶,毛尾紺色;八萬四千龍象,唯乘象,名布薩70,出城遊觀。」
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種業報。云何為三?一者布施,二者調伏,三者修道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有厭足;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具及以稱,皆悉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比丘!色為常?無常?」
比丘白佛言:「無常世尊!」
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71:「是苦,世尊!」
比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寧復於中計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比丘白佛言:「無常世尊!」
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寧復於中計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比丘!於色厭離、厭、離欲解脫如是於受、想、行、識,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比丘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常念土摶教授靜處,精勤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所以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道,為究竟無上梵行見法自知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尊者自知法,心得72解脫,成阿羅漢
二六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毘陀74恒河側。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恒河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75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右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76、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雲、無雨,日盛時,野馬77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堅固材,執持利斧,於山林,見大芭蕉78樹,傭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實,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79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80、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聽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聚沫上泡,
想如春時燄81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
周匝思惟正念觀察
無實堅固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
三法者,身為成棄物
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
永棄丘間,如木識想。
此身常如是幻偽82愚夫
如殺如毒刺,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三二六8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所繫,長夜輪迴,不苦之本際有時長久不雨,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諸比丘無明所蓋,所繫,眾生生輪迴不斷,不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諸比丘無明所蓋,所繫,眾生生輪迴不斷,不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須彌山王皆悉崩落。無明所蓋,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不斷,不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大地悉皆敗壞,而眾生無明所蓋,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不斷,不苦邊。」
比丘!譬如狗子繫柱,彼繫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如是比丘愚夫眾生如實知色、色集滅、色味色患色離長夜輪迴,順色而轉。如是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長夜輪迴,順識而轉。諸比丘!隨色轉、隨受轉、隨想轉、隨行轉、隨識轉。隨色轉故,不脫於色;隨受、想、行、識轉故,不脫於識。以84不脫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故,不隨識轉。不隨轉故,脫於色,脫於受、想、行、識,說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二六8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苦際。諸比丘!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如是凡愚眾生,於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識。」
「諸比丘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貪欲86染,瞋恚愚癡所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淨故眾生87比丘不見一色88種種如斑色鳥89,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種種故,色種種。
「是故,比丘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淨故眾生淨。比丘當知!汝見蘭那鳥90種種雜不?」
答言:「曾見,世尊!」
佛告比丘:「如蘭那鳥種種雜色,說彼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蘭那鳥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生惱,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如是比丘凡愚眾生如實知色、色集滅、色味色患色離。於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如是凡愚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未來色、受、想、行、識故,於解脫,受、想、行、識不解脫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有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於色;以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色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染著於識;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諸識。不樂於色、受、想、行、識故,於色得解脫,受、想、行、識得解脫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二六91
如是我聞
一時92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河水從山澗出,彼水深駛,其流激注,所漂沒。其河兩岸,草木所偃,順靡水邊;眾人涉渡,多為所漂,隨流沒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復斷,還隨水漂。」
如是比丘!若凡愚眾生如實知色、色93集、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言色是我,彼色隨斷。如是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言識是我,識復隨斷。」
「若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於色。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樂著識。不樂著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二六9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非汝所應法,當盡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比丘!何等法非汝所應,當速捨離?如是色、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斷彼法已,長夜安樂!譬如祇桓95林中樹木,人斫伐枝條,擔持而去,汝等亦不憂慼。所以者何?以彼樹木非我非我所。」
如是比丘非汝所應者,當盡捨離;捨離已,長夜安樂!何等非汝所應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捨離已,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速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諸比丘!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言:「無常世尊!」
比丘無常者,為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無常耶?」
答言:「無常世尊!」
比丘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比丘!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聖弟子觀此五受陰非我、非96我所如是觀時,於諸世間無所取著;無所取著者,涅槃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七○9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98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99無明。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100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比丘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菴羅101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樓閣堅固,眾材所依攝受不散。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一切眾生跡,象跡為大,能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閻浮提一切諸河,悉赴102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悉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闇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轉輪聖王,於諸小王最上、最勝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諸比丘云何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比丘露地、若樹間,善正思惟觀察無常,受、想、行、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無我想我慢,順得涅槃。」
佛說是經已,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八七一10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曰低舍,與比丘集於食堂,語諸比丘言:「諸尊分別於法不樂梵行,多樂睡眠疑惑於法。」
爾時中有比丘,往詣所,足,卻面,白佛言:「世尊!低舍比丘比丘集於食堂如是說,唱言:『不能分別於法不樂梵行,多樂睡眠疑惑於法。』」
佛告比丘:「是低舍比丘愚癡人,不守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覺悟,懈怠嬾惰,不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於分別法,樂修梵行睡眠,於正法疑惑無有是處!若當比丘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分別法,樂修梵行睡眠不疑法,斯是處!」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語低舍比丘言:『大師呼汝!』」
比丘白佛:「唯然受教!」前足,詣104低舍所,而是言:「長老低舍!世尊呼汝!」低舍聞命,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卻面。
爾時世尊語低舍比丘言:「汝低舍!實與比丘集於食堂是唱言:『諸長老不能分別於法不樂105梵行,多樂睡眠疑惑於法。』耶?」 低舍白佛:「實爾世尊!」
問低舍:「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若於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色若變、若異,於汝意云何?當起憂、悲、惱苦為不耶?」
低舍白佛:「如是世尊!若於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色若變、若異,實起憂、悲、惱苦。世尊實爾不異。」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正如是不離貪欲說法。低舍!於受、想、行、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若變、若異,於汝意云何?當起憂、悲、惱苦為不耶?」
低舍白佛:「如是世尊!於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若變、若異,實起憂、悲、惱苦。世尊實爾不異。」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正如是,識不離貪欲說法。」
佛告低舍:「於意云何?若於色離貪、離欲愛、離念、離渴,彼色若變、若異時生憂、悲、惱苦耶?」
低舍白佛:「不也,世尊!」
如是不異。於意云何?受、想、行、識,貪、離欲106、離念、離渴,彼若變、若異,生憂、悲、惱苦耶?」
低舍答曰:「不也,世尊如是不異。」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今說譬,大107智慧者,以譬得解。如二士夫共伴一路善知路,不知路。其不知者語知路者,如是言:『我欲詣某城、某村、某聚落,當示我路。』時,知路者即示彼路,語言:『士夫!從此道去,前見二道,捨左從右前行;復有坑澗渠流,復當捨左從右;復有叢林,復當捨左從右。汝當如是漸漸前行,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癡凡夫;其知路者,譬如來、應、等正覺。前二路者,謂眾生疑。左路者,三不善法:貪、恚、害覺;其右路者,謂三善覺:出要離欲覺、不瞋覺、不108害覺前行左路者,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方便、邪念、定;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命、方便正念正定。坑澗渠流者,謂瞋恚障、憂、悲;叢林者,謂五欲功德也;城者,謂般涅槃。」
佛告低舍:「大師,為諸聲聞所作已作,如今哀愍悲念,以義安樂,皆悉已作。汝等今日,所作,當於樹下,或露地、山叢窟宅,敷草為座,善思正念,修不放逸,莫令久後心有悔恨,今教汝。」
爾時,低舍聞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七二10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110
爾時中有事,世尊責諸比丘故,晨朝持缽,入城乞食。食已,出,攝衣缽,洗足,入安陀林,坐樹下,獨靜思惟,是念:中有事,我責諸比丘,然彼中多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見大師,或起心,愁憂不樂。我已長夜於諸比丘哀愍心,今當復還,攝取彼眾,以哀愍故。
時,大梵王111佛心念,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前,而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逝!責諸比丘,以少事故。於彼有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見大師,或起心,愁憂不樂世尊長夜哀愍攝受眾僧善哉世尊!願今當還比丘。」
爾時世尊心已垂愍梵天故,然而許。時,大梵天佛世尊然已許,為佛作禮,右遶三匝,忽然不現。
爾時世尊大梵天王還去未久,即還祇樹給孤獨園,敷尼師檀112,斂113身正坐,表現微相,令諸比丘敢來奉見。時,諸比丘來詣所,懷114慚愧色,前足,卻坐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缽家家乞食被禁115咒。所以然者,為求勝義故,為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究竟苦邊故。諸男子!汝不為王賊所使、非負債人、不為恐怖、不為失命而出家,正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汝等不為此而出家耶?」
比丘白佛:「實爾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比丘!為如是勝義出家云何於中猶復愚癡凡夫,而起貪欲,極生染著瞋恚兇暴,懈怠劣,失念不定諸根亂?譬如士夫從闇而入闇,從冥入冥,從糞廁出復墮糞廁,以血洗血,捨諸惡還復取惡。說此譬,凡愚比丘亦復如是。又復譬如焚尸火116,捐棄間,不為樵伐之所採拾。說此譬,愚癡凡夫比丘而起貪欲,極生染著瞋恚兇暴,懈怠劣,失念不定諸根散亂,亦復如是
比丘三不善覺法。何等為三?貪覺、恚覺、害覺,此三覺由想而起。云何想?有無量種種:貪想、恚想、害想,諸不善覺從此而生。比丘貪想、恚想、害想貪覺、恚覺、害覺,及無量種種不善云何究竟滅盡?於四念處117繫心無相118三昧119修習多修習;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餘永盡,正以此法。」
男子、女人信樂出家修習無相三味修習多修習已,甘露門120,乃121究竟甘露涅槃不說此甘露涅槃三見者。何等為三?一種如是如是說:『命則是身。』復如是見:『命身異。』又是說:『是我,異,長存不變。』多聞聖弟子思惟世間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思惟已,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我若取色,有罪過;若取受、想、行、識,則有罪過。知己,於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者,自覺涅槃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應說‧小土摶122,泡沫‧二無知
河流‧祇123林‧樹,低舍‧責諸想。

雜阿含經卷第二


1本卷為麗本卷第十,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為卷二。雜阿含經論會編
2本經敘說摩訶拘絺羅舍利弗請教關於無明及明。相應部S.22.126-130. Samudayadhamma etc.集法
3舍利弗Sariputta巴、Sariputra梵,音譯舍利弗多,弗多即子義,舍利是母名。印度有鳥,眼最明利,呼為舍利;其母眼似舍利,因舍利舍利所生子,即曰舍利子,從母得名,舍利子華梵合璧的名詞。舍利弗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
4摩訶拘絺羅Maha Kotthita巴,弟子,得四辯才,為觸難答對第一比丘
5耆闍崛山Gijjha-kuta巴,又譯為「靈鷲山」,在摩竭國王舍城東北,是佛陀經常說法的地方。巴利本在此處作Baranasiyam viharati Isipatane Migadaye於鹿野苑。
6尊者拘絺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巴利本中恰好相反,為後者行至前者所問訊
7正士:離迷執邪見正見法理之聖者之稱。
8「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9本經經文和第三三經大致相同,均敘無明及明。相應部S.22.133-135. Kotthita 拘絺
10本經無明及明。相應部S.22. 131-134. Samudaya etc. 集等
11「離」,宋、元、明三本均於其下加「如是二字
12宋、元、明三本均無「如是二字
13本經敘說精勤思惟五受陰,可得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相應部S.22.122. Sila 戒
14「是所應處故」,巴利本作kattabba由於行故。指應該對五受陰作「為病……非我」之如理思惟理觀行。
15須陀洹sotopanna巴,又譯「預流」,為凡夫入聖道之位。
16斯陀含sakadagamin巴,又譯「來」,即尚未斷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故須一度生天界又再來人間一次,而後可得涅槃位。
17阿那含anagamin巴,又譯「不還」,為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不再來人間生,即可證涅槃聖者
18阿羅漢arahant巴,又譯應供不生、為已證涅槃,不再三界聖者
19本經說明五受陰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
20「滅」,宋、元、明三本均作「滅耶」。
21本經說明五陰生故計我,若於五陰如實觀察,如實知五陰無常、苦、非我,則得解脫相應部S.22.83. Anando 阿難
22睒彌瞿師羅園Kosambi Ghositarama巴,位於中印度,為瞿師羅所布施之園地。
23富留那彌多羅尼子Punna Mantaniputta巴,能廣說法,分別義理第一比丘。另譯為「富樓那」。
24阿難生法計是我,非不生」,巴利本作upadaya avuso Ananda asmiti hoti, no anupadaya具壽阿難!取則我,不取則無。
25云何生法計是我,非不生」,巴利本作Kim ca upadaya asmiti hoti, noanupadaya又,云何取則我,不取則無。
26「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巴利本作rupam upadaya asmiti hoti, noanupadaya取則我,不取則無。
27「譬如士夫手執明鏡……非不生」,巴利本作Seyyathapi avuso Ananda itthi va puriso va daharo yuva mandanakajatiko adase va parisuddhe pariyodate acche va udakapatte sakam mukhanimittam paccavekkhamano upadaya passeyya no anupadaya尊者阿難!譬如有女或男,年輕好裝飾之青年於鏡或清淨皎潔證明之水缽,觀察己面相,取則見,不取則不見
28本經敘說阿難長老闡陀如來二邊而說中道相應部S.22.90 Channo 闡陀
29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Baranasiyam Isipatane Migadaye巴,在中印度,為波羅國之林園,是佛陀轉法輪度五比丘的地方。
30戶鉤僧物之一,用於舍,以鐵、銅或木做成。
31從房至房Viharena viharam upasankamitva巴,指「遍訪比丘所住之處」。
32「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苦惱」。
33「滅」,宋、元、明三本均作「滅」。
34「寂、悉」,麗本作「悉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寂悉」。
35「眼」,宋、元、明三本均作「明」。
36「輸屢那三種」,即雜阿含卷一第三○、三一、三經。
37「間等」,宋、元、明三本均作「聞苦」。
38本經說明不修方便隨順成就用心求,不得諸漏盡。相應部S.22.101. Vasijata 手斧之柄 or Nava 船舶
39拘留國Kuru巴,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40「令」,宋本作「今」。
41宋、元、明三本均無「習」字。
42「譬如伏雞」,以下以雞殼譬「漏」。
43「餾」,宋本作「留」,元、明二本均作「鷚」。
44「正」,宋本作「政」。
45「譬如巧師……盡處現」,此段文字係以巧師之斧柯譬喻「漏」。
46「譬如大舶……藤綴漸斷」,此段文字係以大舶之藤綴譬喻「漏」。
47本經敘說佛陀以小土摶做譬,說明五陰無常不可得相應部S.22.96. Gomaya 糞、阿含第六糞喻經。
48宋、元、明三本均無「爾」字。
49「白」,麗本作「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白」字。
50「摶」,正本作「摶」。
51宿命bhuta-pubba巴,即過去世之生涯。
52「以」,麗本作「已」,今依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53灌頂王raja muddhavasitto巴,完成戴冠式之王。灌頂abhisecani梵,天竺國王即位時,以四大海之水及一切境內河水灌於頂,而表祝意。
54布薩象王Uposatha-nagaraja巴,象王之名。
55「以」,明本作「如」。
56婆羅王Valahaka-assa-raja巴,之名。
57頗梨:即玻璃
58婆羅kambala巴,一種毛織物。
59「襯」,宋、元、明三本均作「儭」。
60「拘婆提城」,麗本作「拘婆提王」,巴利本作Kusavati rajahanai拘婆提城,今依及巴利本將「王」改作「城」。
61摩尼mani巴,意譯為珠、寶、離垢如意,即珠之總稱。
62由訶byuha巴,意為莊嚴,宮殿名。
63迦陵伽kadalimiga巴,鹿之一種
64迦尸細koseyya巴,絹。
65摩khoma巴,亞麻。
66鳩羅kappasika巴,木棉。
67拘沾婆kambala巴,毛織物。
68「飲」,宋、元、明三本均作「釜」。
69毘闍耶難提瞿沙Vejayanta-ratha巴,利車車名。
70布薩陀Uposatha巴,象王名。
71宋、元、明三本均無「言」字。
72「心得」,宋本作「心故」,元、明二本作「故心」。
73本經以怛河之泡、沫、海巿蜃樓、芭蕉樹、魔術師之變術做譬喻,說明五陰堅固實體相應部S.22.95.Phena 泡沫、高譯五陰譬喻經竺曇無蘭佛說水沫所漂經
74毘陀Ayojjha巴,又作踰陀,為中印度古國名。
75明目士夫cakkhuma puriso巴,即具眼者,意為「賢明之人」。
76「苦」,明本作「若」。
77野馬maricika巴,即陽炎、陽燄、海巿蜃樓、幻影。
78芭蕉kadali巴。多年草本植物,種植於庭園間。其幹中空無實,層層剝之,最後不見其有心之實體佛經中以此譬喻五蘊亦如芭蕉一樣無實體。
79宋、元、明三本均無「時」字。
80幻師mayakara巴,指作者,即魔術師。
81「燄」,宋本作「炎」。即陽炎,春時,水氣受陽光之熏發,於中現作水狀,群鹿之,誤為水源,此名陽炎。
82「偽」麗本作「為」,今依宋、元、明三本改作「偽」。
83本經說明若不如實知五受陰,則為無明所蓋,所繫,長夜流轉,反之則得解脫相應部S.22.99 Gaddula 繫繩
84「以」,宋本作「已」。
85本經說明若不如實知五受陰不得解脫,反之則得解脫。心惱故眾生惱,淨故眾生淨。相應部S.22.100. Gaddula 繫繩
86「所」,麗本作「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所」。
87「心惱故眾生惱,淨故眾生淨」,巴利本作cittasamkilesa bhikkhave satta samkilissanti, cittavodana satta visujjhanti心染污眾生染污淨故眾生淨。
88一色ekanikaya巴,一類,指同類事物。
89斑色鳥:指雜色的鳥。
90蘭那鳥」,巴利本作carana,行圖。古印度人將「以何獲得何種果報」作成彩色圖說,持之以遊行勸世。
91本經說明五受陰如急流岸邊之草木,攀援即斷,不可執著相應部S.22.93.Nadi河流
92「在」,明本作「住」。
93宋、元、明三本均無「色」字。
94本經以祇林譬五受陰,說明非所應者,當盡捨離。相應部S.22.33-34. Natumhakam 非汝所應
95祇桓Jetavana巴,祇陀樹園。即祇樹給孤獨園之簡稱,或稱祇園
96本無「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7本經說明若於五陰修習多修習無常想,則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相應部S. 22. 102. Aniccata 無常性 or Sanna想
98無常想aniccasanna巴,即無常觀想
99掉慢asmimana巴,即我慢
100荄:草根。
101菴羅果ambapindi巴,或稱菴摩羅果,為印度水果之一。
102「赴」,宋、元、明三本均作「趣」。
103本經敘說低舍比丘於修梵行生怠慢,疑惑佛法佛陀勸其好好修行,勿執著五受陰,並以二路譬喻正邪。相應部S.22. 84. Tisso 低舍
104「詣」,宋、元、明三本均作「往詣」二字
105樂修」,麗本無「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6「愛」,宋本作「憂」。
107「大」,宋、元、明三本均作「夫」。
108「不」,宋本作「入」。
109本經敘說佛陀以少事故責諸比丘,而入安陀林獨坐,後以哀愍故,復還比丘,告以修習無相三昧,治其放逸相應部S.22.80.Pindolyam 乞食,參閱小部如是語經It.91.Jirita托缽阿含第一四○至邊經、本事經卷第四。
110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巴利本作Sakkesu Kapilavatthusmim Nigrodharame釋迦迦毘羅衛尼拘律園。
111大梵王Brahma sahampati巴,梵天娑婆世界之主,又稱大梵天王,為色界十八天之王。
112尼師檀」,即「坐具」。宋、元、明三本均作「尼師壇」。
113「斂」,麗本作「」,今依據明本改作「斂」。
114「儴」,元本作「壞」。
115「禁」,麗本作「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禁」。
116」,宋本作「」,明本作「??」。即炊灶木、火杖。
117四念處即身念處念處心念處念處
118「相」,明本作「想」。
119無相三昧animittam samadhim巴。三昧,意為「定、等持」。無相三昧,即一切諸法無想念,亦不可見,為與滅諦之滅、靜、妙、四行相相應三昧涅槃色聲香味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十相,故名無相
120甘露門:通入甘露涅槃之門戶,即如來言教。巴利本作mahapphalo hoti mahanisamso有大果大功德
121「乃」,宋本作「及」。
122「摶」,宋、元二本均作「揣」。
123「祇」,宋本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