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五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一○五一○三1
如是我聞
一時2上座比丘3彌國瞿師羅園4
時,有差摩5比丘住拘彌國陀梨園6,身得病。
時,有陀娑7比丘瞻病8。時,陀娑比丘詣諸上座比丘,禮諸上座比丘足,於面住。
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9:「汝往詣差摩比丘所,語言:『諸上座問汝,身小差安隱,苦患不增劇耶?』」
時,陀娑比丘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言:「諸上座比丘問汛汝,苦患漸差不?眾苦不至增耶?」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不差,不安隱身,諸苦轉增無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繩縛10頭,兩手急絞,極苦痛,今苦痛過於彼。譬如屠牛,以利九生割其腹,取其藏,其牛腹痛當何可堪!今腹痛甚於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懸著火上,燒其兩足,今兩足熱過於彼。」
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以差摩比丘所說病狀,具白諸上座
時,諸上座還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11:「世尊所說,有五受陰。何等為五?受陰,受、想、行、受陰,汝差摩能少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耶?」
時,陀娑比丘上座比丘教已,往語差摩比丘言:「諸上座語汝,世尊五受陰,汝少能觀察非我非我所耶?」
差摩比丘語陀娑言:「我於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
陀娑比丘還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
上座比丘復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12:「汝能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漏盡阿羅漢耶?」
時,陀娑比丘上座比丘教,往詣差摩比丘所,語差摩言:「比丘如是五受陰者,如漏盡阿羅漢耶?」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非漏盡阿羅漢也。」
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也。』」
時,諸上座語陀娑比丘13:「汝復還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
陀娑比丘上座比丘教,往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羅漢者,我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者,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上座復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14:「汝言我,於何所有我?為是我?為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為異識耶?」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言色是我,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異識。然15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何煩令汝驅馳16往反?汝取杖來,我自扶杖,詣彼上座,願授以杖。」差摩比丘17自扶杖,詣諸上座
時,諸上座遙見差摩比丘扶杖而來,敷座,安停腳机18迎接,為衣缽,命令就座19共相慰勞慰勞已,語差摩比丘言:「汝我慢,何所我?是我耶?我異色耶?受、想、行、識是我耶?異識耶?」
差摩比丘白言:「非色是我,非我異色;非受、想、行、識是我,非我異識。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譬如優缽羅20曇摩21、拘牟頭22、分陀利23華香,為即根香耶?為香異根耶?為莖葉鬚精、麤香耶?為香異24精、麤耶?為等說不?」
上座答言:「不也,差摩比丘!非優缽羅曇摩、拘牟頭、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異根,亦非莖葉鬚精、麤是香,亦非香異精、麤也。」
差摩比丘復問:「彼何等香?」
上座答言:「是華香。」
差摩比丘復言:「如是非色即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不離識。然我於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25,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如是多聞聖弟子26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差摩比丘說此法時,彼諸上座遠塵離垢得法眼淨27差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時,諸上座比丘差摩比丘言:「我聞仁者初所說,已解已樂,況復重聞!所以問者,欲發仁者微妙辯才,非為嬈亂汝,便堪能廣說如來、應、等正覺法。」
時,諸上座差摩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一○四2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迦,邪見如是言:「如我解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終更無所有。」
時,比丘彼所說,往詣其所,語比丘言:「汝實是說:『如我解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終更無所有。』耶?」
答言:「實爾諸尊!」
時,諸比丘迦:「勿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作是說,汝當盡此惡邪見。」
比丘說此語29時,比丘猶執惡邪見如是言:「諸尊真實,異則虛妄。」如是三說。
時,諸比丘不能調伏比丘,即便捨去,往詣尊者舍利弗所,語尊者舍利弗言:「尊者!當比丘如是邪見言:『我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終更無所有。』我等彼所說已30,故往問比丘:『汝實如是知見耶?』彼答我言:『諸尊實爾,異則愚說。』語言:『汝勿謗世尊世尊不作此語,汝當捨此惡邪見。』再三諫彼,猶不捨邪見,是故今詣尊者所,尊者,當令比丘息惡邪見,憐愍彼故!」
舍利弗言:「如是當令彼息惡邪見。」
時,比丘舍利弗語,歡喜隨喜,而還本處。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出城,還精舍衣缽已,往詣比丘所。時,比丘遙見尊者舍利弗來,即為敷座洗足,安停腳机奉迎,為執衣缽,請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語比丘:「汝實如是語:『我世尊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無所有。』耶?」
比丘舍利弗言:「實爾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迦!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無常。」
復問:「無常者,是不?」
答言:「是苦。」
復問:「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復問:「云何迦!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云何迦!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非色、受、想、行、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迦!如來見法真實,如無所得施設,汝云何言『我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無所有』,為時說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迦!先言『我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無所有』,云何今復言非耶?」
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無明故,如是邪見31說,聞尊者舍利弗說已,不解、無明一切悉斷。」
復問:「迦!復問:『比丘!如先惡邪見所說,今何所知32一切悉得遠離?』汝當云何答?」
迦答言:「尊者舍利佛!有來問者,如是答:『漏盡阿羅漢無常無常者是苦,寂靜清涼、永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來問者,如是答。」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比丘!汝如是答。所以者何?漏盡阿羅漢無常無常者是苦,若33無常者,是生滅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比丘達塵離垢得法眼淨
尊者舍利弗比丘:「今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長者子長者子大富財,廣求僕從,善守財物。時,怨家惡人,詐來親附,為作僕從,常伺其便,晚眠早起,侍息右,謹敬其事,遜其言辭,令主意悅,作親友想、子想,極不疑,不自防護,然後手執利刀,以斷其命。比丘!於意云何?彼惡怨家,為長者親友,非為初始方便心常伺其便,至其終耶?而彼長者,不能覺知,至今受害。」
答言:「實爾尊者!」
舍利弗比丘:「於意云何?彼長者彼人詐親欲害,自防護,不受害耶?」
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
如是比丘愚癡無聞凡夫五受陰作常想、安隱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於此五受陰保持護惜,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如彼長者,為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迦!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於此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自覺涅槃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尊者舍利弗比丘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一○七一○五3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有外道出家名仙尼,來詣所,恭敬問訊,於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日時,若沙門、若婆羅門、若35、若出家,集於希有講堂如是義稱富蘭那迦葉大眾主,五百弟子前後圍遶。其中有聰慧者、有鈍根者,及其終,悉不記說其所往生處。復有末梨瞿舍利3637大眾主,五百弟子前後圍遶。其諸弟子聰慧者、有鈍根者,及其終,悉不記說往生處。如是先闍那毘羅胝子38阿耆多翅舍欽婆羅39迦羅拘陀迦栴4041揵 陀提子42等,各與五百弟子前後園遶,亦如前者。沙門瞿曇爾時亦在彼論中言:沙門瞿曇大眾生,其諸弟子,有終者,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此處。我先生疑,云何沙門瞿曇,得此法?」
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則生疑。仙尼當知:三種師。何等為三?一師現在世真實是我,所知說,而能知終後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復次,仙尼!一師現在世真實是我,終之後亦見是我,所知說。復次,仙43尼!一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亦復不見終之後真實是我。
「仙尼!其第一現在世真實是我,所知者,名曰斷見;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所知者,則是常見;彼第三師不見現在真實是我,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44涅槃。」
仙尼45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所說,遂更增疑。」
佛告仙尼:「正應增疑。所以者何?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應須甚深微妙至到,聰慧所了。凡眾生類,未能辯46知。所以者何?眾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
白佛言:「世尊!我於世尊所,心淨信世尊說法令我即於此座,慧眼47清淨!」
佛告仙尼:「今當為汝隨所樂說。」
佛告仙尼:「是常耶?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世尊復問:「仙尼!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世尊復問仙尼:「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復問:「云何,仙尼!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仙尼!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仙尼!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仙尼!非色,非受、想、行、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仙尼:「我諸弟子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48;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49弟子身壞終,生彼彼50。所以者何?以彼有餘慢故。
「仙尼!我諸弟子我所說,能解義者,彼於諸慢無間等無間等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不說彼此陰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欲,永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51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52。」
佛說此法時,仙尼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仙尼出家見法得法53疑惑,不他知,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無畏。從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得於正法出家梵行不?」
佛告仙尼:「汝於正法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
爾時,仙出家已,獨54靜處不放逸,作55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道,修行梵行見法自知得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一○六5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57爾時,有比丘名阿羅度58,住耆闍崛山。
時,外道出家往詣阿羅度所,共相問訊共相同訊已,於面住,白阿羅度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釋不?」
59羅度語諸外道言:「隨所欲問,知者當答。」
外道復問:「云何尊者如來後為60?」
羅度言:「如世尊說,此是無記61。」
又問:「如來後為62無耶63?」
羅度言:「如世尊說,此亦無記。」
又問:「如來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
羅度言:「如世尊說,此亦無記64。」
復問阿羅度言:「云何尊者65如來後有耶?說言無記後無耶?說言無記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說言無記云何尊者沙門瞿曇為不知、不見耶?」
羅度言:「世尊非不知、非不見。」
時,諸外道於阿羅度所說,不喜悅,呵罵已,從座起去。
時,阿知諸外道去已,往詣所,稽首足,於面住,以諸外道所問,向佛廣說白佛言:「世尊!彼如是問,我如是答,為順諸法說耶?無謗世尊耶?為順法耶?為法耶?無令他來難詰,墮呵責處耶66?」
佛告阿羅度言:「今問汝,隨所問答。阿羅度!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受、想、行、識,為常、無常耶?」
答言:「無常世尊!」
如焰契經廣說乃至識是如來耶?」
答曰:「不也。」
佛告阿羅度:「如是者,隨順諸說67,不謗如來,非為越次68如如來說,諸次說,能來難詰責者。所以者何?我於如實知色集滅、滅道如實知。阿羅度!若捨如來所作無知無見者,此非等說69。」
佛說此經已,阿羅度聞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一○七7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婆祇國設首婆羅鹿野深林71中。
爾時,有那拘羅72長者,百歲,年耆根熟,羸劣苦病,而欲覲見世尊及先所比丘。來詣所,稽首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勵,覲見世尊及先所比丘世尊說法令我長夜安樂!」
爾時世尊告那拘羅長者:「善哉長者!汝實年老73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如來餘宗比丘長者當知: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74。」
爾時世尊為那拘羅長者75教照喜76然而住。
那拘羅長者所說,歡喜隨喜佛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世尊不遠,坐樹下。那拘羅長者往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禮足,退坐面。時,尊者舍利弗長者言:「汝今諸根和悅,貌色鮮明,於世尊所得聞深法耶?」
那拘羅長者舍利弗:「今日世尊說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諸根和悅,顏貌鮮明。」
尊者舍利弗長者言:「世尊為汝說何等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那拘羅長者舍利弗:「向詣世尊所,白世尊言:『我年衰老,羸劣苦患,自力而來,覲見世尊及所比丘。』佛告我言:『善哉長者!汝實衰老,羸劣苦患,而能自力及見先所比丘,汝今於此苦患之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世尊如是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尊者舍利弗長者言:「汝向何不重問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長者答言:「我以是義故,來詣尊者為我略說法要。」
尊者舍利弗長者言:「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愚癡無聞凡夫色集滅、色患色味色離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生;惱已,恐怖閡、顧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云何身苦患、不苦患?多聞聖弟子色集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己,不生愛樂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隨轉生;隨轉已,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不苦患。」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法,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無畏。從座起,整服,恭敬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已超、已度,歸依佛、法、僧寶,為優婆塞77我,歸依三寶。」
爾時,那拘羅長者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八7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釋氏天現79聚落
爾時,有西比丘欲還西安居,詣世尊所,稽首足,退坐面。
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種種示教照喜已,時,西比丘從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西比丘欲還西安居,今請奉辭。」
佛告西方諸比丘:「汝辭舍利弗未?」
答言:「未辭。」
佛告西方諸比丘:「舍利弗淳修梵行,汝當奉辭,能令汝等以饒益長夜安樂!」
時,西方諸比丘辭退欲去。時,尊者舍利弗不遠,坐一堅固樹下,西方諸比丘往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尊者舍利弗言:「我等欲還西安居,故來奉辭。」
舍利弗言:「汝等辭世尊未?」
答言:「已辭。」
舍利弗言:「汝等還西方,處異國,種種異眾,必當問汝。汝等今於世尊所,聞善說法善受善持觀、善入,足能為彼具足宣說,不毀佛耶?不令彼眾難問、詰責、負處耶?」
彼諸比丘舍利弗:「我等法故,來詣尊者,惟80尊者具為說,哀愍故!」
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閻浮提聰明利根,若剎利、若婆羅門長者、若沙門,必當問汝:『汝彼大師云何說法?以何教授81汝?』當答言:『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授。』」
「當復問汝:『於何法中調伏欲貪?』當復答言:『大師唯說於彼色陰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陰調伏欲貪,我大師如是說法。』」
「彼當復問:『欲貪有何過患82故,大師說於色調伏欲貪,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汝復應答言:『若於色欲不斷不斷不斷不斷、渴不斷者,彼色若變、若異,則生憂、悲、惱苦;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見欲如是過故,於色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
「彼復當問:『見斷欲貪,有何福利故,大師說於色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當復答言:『若於色斷欲、斷貪、斷念、斷愛、斷渴,彼色若變、若異,不起憂、悲、惱苦;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諸尊不善法因緣故,今83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善處84者,世尊不說言:不善法。亦不人於佛法梵行,得苦邊。以不善法因緣故,今現法苦住障礙熱惱身壞終,墮85中,是故世尊說言:不善法,於佛法梵行平等苦,究竟苦邊。」
善法因緣現法苦住障礙熱惱身壞終墮道中者,世尊不說受持善法,於佛法中,梵行平等苦,究竟苦邊受持善法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終,善處。是故世尊讚歎善法,於佛法中,梵行平等苦,究竟苦邊。」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西方諸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諸比丘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一○九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87,深亦如是,其水盈滿。復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諸比丘!於意云何?彼士夫水渧為多,池水為多?」
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萬倍,不可為比。」
如是,諸比丘見諦者所斷眾苦,如彼池水,於未來世,永不復生。」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入室坐禪。時,尊者舍利弗中坐,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無間等果,若凡俗邪見88根本身見見、生身見起;謂憂慼隱覆,慶吉保惜、我、說眾生、奇特矜舉。如是眾邪悉皆除滅,根本,如折多羅樹,於未來世更不復生。」
「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愚癡無聞凡夫是我、異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在識、識在我。」
云何是我?得一切入處正受89,觀已,是念:地即是我,即是地,及地二,不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黃、赤、一切入處正受,觀已,是念:行即是我,即是行,二,不異不別。如是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云何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我所,或見想、行、識即是我,我所。」
云何我中色?謂見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見想、行、識即是我,色在我中。云何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於色中住,於色,周遍其四體;見想,行,識是我,於色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色中我。」
云何見受即是我?謂六受身90眼觸生受,耳、鼻、舌、身91、意觸生受。此六受身一一見是我,是受92,是名受即是我。云何異我?謂是我,受是我所;謂想、行、識是我,受是我所,是名異我。」
云何我中受?謂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識是我,受在其中,是謂我中受93云何見受中我?謂是我,於受中住,周遍其四體;想、行、識是我94,於受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受中我。」
云何見想即是我?謂六想身: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此六想身一一見是我,是即是我。云何見想異我?謂是我,想是我所;受、行95、識是我,想是我所,是異我。」
云何我中想?謂是我,想在中住;受、行、識是我,想在中住96云何見想中我?謂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受、行、識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97,是想中我。」
云何見行是我?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於此六思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行即是我。云何見行異我?謂98是我,行是我所;受、想、識是我,行是我所,是名行異我。」
云何我中行?謂是我,行在中住;受、想、識99是我,行在中住,是謂我中行。云何見行中我?謂是我,於中住,周遍其四體;謂受、想、識是我,於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中我。」
云何見識即是我?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於此六識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識即是我。云何見識異我?見100是我,識是我所;見受、想、行是我,識是我所,是名識異我。」
云何我中識?謂是我,識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識在中住,是名我中識。云何識中我?謂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受、想、行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識中我。」
如是聖弟子四真諦,無間等果,邪見,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101一向積聚作如是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如是觀。繫心住,不愚於法,復觀精進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寂靜捨住。品,修行滿足,永諸惡,非不消煬102、非不寂滅,滅而不起、減而不增、斷而不生不生103、不取、不著自覺涅槃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舍利弗說是法時,六十比丘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一10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測。毘舍離國有105子,聰慧明哲,解諸論,有聰明慢。所廣諸論,妙智入微,為眾說法,超諸論師,每是念:諸沙門婆羅門無敵我者乃至如來亦能共論。諸論106師輩,聞我名者,頭額津腋下107汗,毛孔水;我論108風,能偃草折樹,摧破金石,伏諸龍象,何況人間論師輩,能當我者
時,有比丘阿濕波109晨朝持缽威儀110序,端視平涉,入城乞食爾時,薩遮111揵子,有少緣事,詣諸聚落,從城門出,遙見比丘阿濕波誓,即詣其所,問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云何說法?以何等法教弟子,令其修習?」
阿濕波誓言:「居士112世尊如是說法教諸弟子,令隨修學。言:諸比丘!於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此五受陰方便觀,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薩遮揵子聞此語不喜,是言:「阿濕波誓!汝必誤113聽,沙門瞿曇不作是說。若沙門瞿曇者,則是邪見,我114當詣彼難詰令止。」
爾時,薩遮115子往詣聚落——諸離車116會之處,語諸離車言:「今日見沙門瞿曇第一弟子,名阿濕波誓,薄共議,若其所者,當詣彼沙門瞿曇,與共議,進卻迴轉,必隨意。」
「譬如士夫刈拔苃117草,手執其莖,抖擻118,除諸亂穢;如是,與沙門瞿曇議難詰,執其要領,進卻迴轉,隨其所欲,去其邪說。」
「如沽119酒家執其酒襄,壓取清醇120,去其糟滓;如是,詣沙門瞿曇121難詰,進卻迴轉,取其清真,去諸邪說。」
織席師,以席盛諸穢物,欲巿賣時,以水洗澤,去諸臭穢如是,詣沙門瞿曇所,與共議,進卻迴轉,執其綱領,去諸穢說。」
「譬如王家調象之師,牽大醉象,入深中,洗其身體、四支、耳、鼻,周遍沐浴,去諸塵122穢;如是,詣沙門瞿曇所,議難詰,進卻迴轉,隨意自在,執其要領,去諸穢說。汝諸離車,亦應共往觀其得失。」
中有離車如是言:「若薩遮揵子能與沙門瞿曇議者,無有是處!」
有說言:「薩遮子聰慧利根,能共議。」
有五百離車與薩遮揵子123共詣所,為124故。
爾時世尊林中,坐樹下,天住125。時,比丘出房外林中經行遙見薩遮揵子來,漸漸詣諸比丘所,問諸比丘言:「沙門瞿曇住在何所?」
比丘答言:「在林中,樹下,天住。」
薩遮揵子即詣所,恭敬問訊,於面坐。諸離車長者亦詣所,有恭敬者,有合掌問訊者。問訊已,於面住。
時,薩遮揵子白佛言:「我聞瞿曇如是說法如是教授弟子:教諸弟子於色觀察無我,受、想、行、識觀察無我。此五受陰方便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126。為是瞿曇如是教,為是傳者毀瞿曇127說說耶?不說說耶?如法128說耶?說耶?異忍129來相難詰,令負處130耶?」
佛告薩遮揵子:「如汝所聞,彼說說、如法說說,非為謗毀,亦難問負處。所以者何?我實為諸弟子如是說法。我實常教諸弟子,令隨順法教,令無我,受、想、行、無我,觀此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薩遮揵子白佛言:「瞿曇說譬。」
佛告薩遮揵子:「宜是時。」
「譬如世間一切所作於地,如是我人善惡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又復譬人界131、神界、藥草、樹木,皆於地而長;如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
佛告居士:「汝言色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耶?」
答言:「如是瞿曇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此等諸眾悉是說。」
佛告居士:「且立汝論,本用引眾人為?」
薩遮揵子白佛言:「色實是我人。」
佛告居士:「今問汝,隨意答我。譬如國王,於自國土有罪過者,若殺、若縛、若擯、若鞭、斷絕手足;功者,賜其象馬、車乘、城邑、財寶,悉能爾不?」
答言:「能爾,瞿曇!」
佛告居士:「凡132是主者,悉自在不?」
答言:「如是瞿曇!」
佛告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
時,薩遮揵子然而住。
佛告居士:「速說!速說!何故然?」
如是再三,薩遮揵子猶故然。
時,有金剛力士鬼神133持金剛杵,猛火熾然,在虛空中臨薩遮揵子上,是言:「世尊再三問,汝何故不答?當以金剛杵碎破汝頭,令作七分。」
神力故,唯令薩遮揵子見金剛神,餘眾不見。薩遮揵子恐怖白佛言:「不爾,瞿曇!」
佛告薩遮揵子:「徐徐思惟,然後解說。汝先於中說是我,受、想、行、識是我,而今言不,前後相違。汝先常說言: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居士今問汝,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瞿曇!」
復問:「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瞿曇!」
復問:「無常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瞿曇!」
「受、想、行、識亦如是說。」佛告居士:「汝好思而後說。」
復問居士:「若於色未貪、未離欲、未離念、未愛、未離渴,彼色若變、若異,生憂、悲、惱苦134不?」
答曰:「如是瞿曇!」
「受、想、行、識亦如是說。」復問:「居士!於色離貪、離欲、離念、愛、離渴,彼色若變、若異,則不生憂、悲、惱苦耶?」
答曰:「如是135瞿曇如實異。」
「受、想、行、識亦如是說。」「居士!譬如士夫眾苦,常與俱,彼不斷不捨,當得不?」
答言:「不也,瞿曇!」
如是居士眾苦,常與俱,彼不斷不捨不得樂也。」 「居士!譬如士夫持斧山,求實材。見芭蕉樹洪大傭直136,即斷其根葉,剽剝其皮,乃至窮盡,都無實。居士!汝亦如是自立論端,今善求真實之義,都無實,如芭蕉樹也。而於此中敢所說:不見沙門婆羅門中,所知、所見能與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共議,不摧伏者。而便自說我論議風,偃草折樹,能破金石,調伏龍象,要能令彼額津腋汗,毛孔水流。汝今自論己義而不自立,先所誇說能伏彼相,今盡自取137,而不能動如來毛。」
爾時世尊大眾中,被138鬱多羅139僧,現胸而示:「汝等試看,能動如來毛以不?」
爾時,薩遮揵子然低頭,慚愧失色。爾時中有離車,名突目佉140,從座起,整服,合掌白佛言:「世尊!聽說譬。」
佛告突目佉:「宜是時。」
目佉白佛言:「世尊!譬如人執持斗斛,於大聚穀中,取二三斛,今此薩遮揵子亦復如是世尊!譬如長者巨富財,忽有罪過,一切財物王家;薩遮141子亦復如是所有才辯悉為如來之所攝受。」
「譬如城邑聚落邊有水,男女小悉入水戲,取中蟹,截斷其足,置於陸地,以無足故,不能還復水。薩遮揵子亦復如是諸有才辯悉為如來之所截,不復敢重詣如來命敵議。」
爾時,薩遮揵子忿怒熾盛,罵唾142目佉離車言:「汝粗疏物!不審諦何為其鳴?吾自與沙門瞿曇論,何豫汝事?」
薩遮揵子呵罵目佉已,復白佛143言:「置彼凡輩鄙賤之說,今別所問。」
佛告薩遮揵子:「恣汝所問,當隨問答。」
云何瞿曇!為第子說法,令離疑惑?」
佛告居士:「為諸弟子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觀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學必見跡144不斷壞,堪任成就厭離知見,守甘露門,雖非一切究竟,具145涅槃如是弟子從我教法,得離疑惑。」
復問瞿曇:「復云何教諸弟子,於佛法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居士:「正以此法,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於爾時成就三種無上:智無上解脫146無上解脫知見147無上成就三種無上已,於大師恭敬重、供養如佛。世尊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隱、令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涅槃故,為弟子說法居士!我諸弟子於此法中,得諸漏,得心解脫,得慧解脫,於現法自知作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薩遮揵子白佛言:「瞿曇!猶如壯夫,鋒刃亂下,猶可得免;瞿曇論手,得脫。如盛毒蛇,猶可得避;曠澤猛火,猶可得避;兇惡醉象,亦可得免;狂餓師子,悉可得免;沙門瞿曇議手中,得脫非我凡品,輕躁鄙夫,論具不備,以議故,來詣瞿曇。」
沙門瞿曇!此毘舍離豐樂國土,有波梨支提、漆菴羅支提支提瞿曇在拘支提、婆148受持支提、捨重擔支提力士寶冠支提149世尊!當安樂於此毘舍離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於世尊所,常得恭敬奉事供養,令此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長夜安樂願止此,明朝與諸大眾,受我薄食。」
爾時世尊然而許。時,薩遮揵子知佛世尊請已,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爾時,薩遮揵子於彼道中,語諸離車:「我已請沙門瞿曇及諸大眾,供設飯食,汝等人各辦一釜食,送至我所。」
離車各還其家,星夜供辦,晨朝送至薩遮揵子所。薩遮揵子晨朝灑掃敷座,供辦水,遣使詣佛,白言:「時到。」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持缽,往薩遮揵子所,大眾前座。薩遮揵子手奉施清淨飲食,充足大眾。食已,洗缽竟。薩遮揵子知佛竟,洗缽已,取一卑床前座。爾時世尊為薩遮揵子說隨喜偈言:
「於諸大會中,奉火150為其最;
闈陀151經典中,婆毘諦為最;
中王為最,諸河海為最;
諸星月為最,諸明日為最;
十方天人中,等正覺為最!」
爾時世尊為薩遮揵子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還歸本處。
時,諸比丘於彼道中議:「五百離車各為薩遮揵子供辦飲食,彼諸離車於何得福?薩遮揵子於何得福?」
爾時,;諸比丘自住處,衣缽,洗足已,至世尊所,禮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我等向於路中議:五百離車為薩遮揵子供辦飲食供養世尊、諸大眾。彼諸離車於何得福?薩遮揵子於何得福?」
佛告諸比丘:「彼諸離車供辦飲食,為薩遮揵子,於薩遮揵子所因緣得福;薩遮揵子得福佛功德。彼諸離車有貪、恚、癡因緣果報,薩遮揵子得無貪、恚、癡因緣果報152。」
多羅十問153差摩‧焰‧仙尼,
羅‧長者154,西‧毛端‧薩遮。

雜阿含經卷第五


1本經敘說差摩比丘身得病,諸比丘遣陀娑比丘前往探病,在往返之際,論說只能正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不一定能我欲我使我慢,尚須真實正觀五受陰生滅等。相應部S.22. 89. Khema 差摩
2「時」,宋、元、明三本均作「時佛」二字
3「住」,元、明二本均作「往」。
4彌國瞿師羅園Kosambi Ghositarama巴,即瞿師長者布施之園林。
5差摩Khema巴、Ksema梵,瞻視疾病,供給醫樂,四事供養衣被飲食第一比丘
6陀梨園Badari Karama巴,位於賞彌國Kosambi巴。
7陀娑Dasaka巴,比丘名。
8瞻病者:看護病患者。
9「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此句話以下,乃諸上座比丘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探問第一事——病情。
10「縛」,麗本作「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縛」。
11「時,諸上座……語差摩比丘言」,此句話以下,乃諸上座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探問第事——觀五受陰非我
12「諸上座比丘復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言」,此句話以下,乃諸上座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探問第三事——如漏盡阿羅漢
13「時,諸上座語陀娑比丘」,此句話以下,乃諸上座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探問第四事——前後相違
14「諸上座復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言」,此句話下,乃諸上座遣陀娑比丘差摩比丘探問第五事——言我。
15「然」,宋、元、明三本均作「能」。
16「馳」麗本作「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馳」。
17「即」,宋、元、明三本均作「願」。
18腳机」,宋、元、明三本均作「橙腳」。
19「座」,宋、元、明三本均作「坐」。
20優缽羅uppala巴,花名,又作烏缽羅,譯作青蓮花。慧苑音義上:「優缽羅,具正云尼羅缽羅尼羅者此云青,烏缽羅者花號也。」
21曇摩paduma巴,花名,即赤蓮花。學名Nelumbium Speciosum,產於東印、波斯西藏中國、北喀什米爾及日本等地區之沼澤地帶。
22拘牟頭kumuda巴,花名,譯名地喜花,又指蓮之未開敷者。其色赤或白,莖有刺
23分陀利pundarika巴,花名,為白蓮花之正開敷者,此花最大,花瓣數百,其如雪,芬芳撲鼻,阿耨達池人間有。
24「異」,宋、元、明三本均作「異根」二字
25餘氣:喻習氣,說明「雖斷見惑,但未除結使煩惱;雖盡正使,但未滅習氣。」
26對照前後文及巴利本,「離」字省略或改成「然」,義更為連貫。
27法眼淨:即透徹事相之空、無我執著,顯現見正慧
28本經敘述比丘如下邪見:「漏盡阿羅漢身壞終更無所有。」後為舍利弗以巧譬破其執著相應部S.22.85.Yamaka
29「語」,宋、元、明三本均作「論」。
30「已」,宋、元、明三本均作「以」。
31宋、元、明三本均無「見」字。
32「知」之下面,宋、元、明三本均有「所」字。
33「若」,正本作「苦」。
34本經敘說外道出家仙尼問佛陀為何得知諸弟子終所生之處,佛告以常見斷見正見三師;並說相續之因。參閱相應部S.44.9.Kutuhalasala議堂
35迦Caraka巴,意為「遊行僧」。
36「利」,元、明二本均作「梨」。
37梨瞿舍利子Makkhali-gosala巴,六師外道之一,為無因外道
38先闍那毘羅胝子Sanjaya-Belatthiputta巴,六師外道之一,舍利弗曾經為其弟子
39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Kesakambala巴,六師外道之一,乃一虛無論者。
40「栴」,宋、元、明三本均作「旃」。
41迦羅拘陀迦栴延Kakudha-Kaccayana巴,六師外道之一。
42揵陀提子Nigantha-Nataputta巴,六師外道之一,耆那教教祖。譯名大雄,主張苦修,以苦行克服內心貪欲。深為弟子苦行者所同情。
43「仙」,麗本作「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仙」。
44「盡」字下面,宋、元、明三本均一「得」字。
45「尼」字下面,宋、元、明三本均有「出家二字
46「能辯」,宋本作「辯能」。
47慧眼:達無我、離常、捨分別妄見智慧
48無間等abhisamaya巴,通常譯作「現觀」、「證」,有「理解、了解、通達」之意。
49「諸」,宋、元、明三本均作「學」。
50彼彼處:即不斷生死流轉,多處生。
51過:己劣於人,而以為等於或優於人。
52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此段說明「心則不招感生死流轉」。 53「諸」,宋、元、明三本均作「諸邪」二字
54「獨」,宋、元、明三本均作「獨往」二字
55「作」,麗本作「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作」。
56本經論說如來後為有或無。相應部S.22.86. Anuradha 阿羅度
57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巴利本不作此處,而作Vesaliyam Mahavane Kutagarasalayam於毘舍離講堂
58羅度Anuradha巴,又作阿那律十大弟子之一,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第一比丘
59「阿」,元本作「可」。
60「耶」,宋本作「也」。
61無記avyakata巴,意為「無法斷言」,「不足解答」。佛經中共有四種無記,有始、世間有邊無邊邪見所生之問題。
62本無「為」字。
63「耶」,宋、元、明三本均加上「有無耶?非有非無耶?」八字
64宋、元、明三本均無「又問……無記」等七字。
65尊者」,宋、元、明三本均作「世尊」。
66「無令他來難詰,墮呵責處耶?」,巴利本中作Na ca koci sahadhammiko vadanupato garayham thanam agaccheyyati能不為同法之難詰者來責嗎?
67「說」,麗本作「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說」。
68非為越次:即隨順法
69「若捨如來……等說」,指如來五陰之苦、集、滅、如實知,已究竟生死無因緣可記說故,佛對如來後有無等問不記答;若因佛不記答此等問而說:「無知無見」,此非實而說。等說即稱等法性而說。
70本經敘說那拘羅長者於身患苦,佛教以當修學不苦患心,後舍利弗為其廣演法義相應部S.22.1 Nakulapita 那拘羅父、阿含三品第四經—正〈No.12513.4〉。
71婆祇國設首婆羅鹿野深林,婆祇國Bhagga巴,設首婆羅鹿野深林Sumsumaragira Bhesakalavana Migadaya巴。
72那拘羅Nakulapita巴,長者名。
73「老」,宋、元、明三本均作「耆」。
74「身」,依據巴利本及義應為「心」。
75「示」,正本作「宗」。
76「喜」,宋、元、明三本均作「喜已」二字
77優婆塞upasaka巴,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之男居士,為七眾之一。
78本經敘說西比丘佛說後,佛促彼等向舍利弗辭別,舍利弗為彼等講授說法之綱要。相應部S.22.2. Devadaha 天現,參閱阿含品第四經—正〈No.12541.4〉。
79釋氏天現Sakya, Devadaha巴,即天臂城,位於迦毘羅衛國附近。
80「惟」,麗本作「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81「授」,麗本作「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授」。
82過患adinava巴,過失罪惡
83「今」,宋、元、明三本均作「令」。
84善處sugati巴,即善趣道之意。
85道duggati巴,因造惡業而墮苦惡之處,乃總稱所趣之依身及外器世界之名,即惡趣、惡處之意。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
86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見諦者所斷眾苦如池水,於未來世永不復生。之後,舍利弗詳說五受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參閱相應部S.13.2.Pokkharani蓮池
87由旬yojana巴,又作俞旬、由延,為印度里程之數目,由旬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種說法,但四十里為由旬者居多。
88見:以身為實我邪見
89一切入處正受種「一切處定」新譯遍處定」之一,就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而遍處觀察
90受身cha vedana-kaya巴。
91宋、元、明三本均無「身」字。
92是受」,宋、元、明三本均此三字。
93本無「是謂我中受」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4「我」字下面,宋、元、明三本均有「謂」字。
95本無「受、行」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6「住」,宋、元、明三本均在下面加上「是謂我中想」五字。
97本無「受、行、識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8「謂」,宋、元、明三本均作「謂見」二字
99「識」字之上,麗本有一「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00「見」,宋、元、明三本均作「謂見」二字
101「若遠、若近」,宋、元、明三本均作「若近、若遠」。
102「煬」,宋本作「洋」,元、明二本均作「烊」。
103宋、元、明三本均無「不生二字
104本經敘說薩遮揵子欲破佛陀五陰非我論,卻反為佛說服。中部M.35.Culasaccaka-sutta薩小經阿含七品第十經—正〈No.12537.10〉。
105揵子Niganthaputta巴,為六大外道派別之一,揵意為「離三界繫縛」,其特點為修裸形塗灰等離繫苦行
106宋、元、明三本均無「論」字。
107宋、元、明三本均無「下」字。
108「議」,宋、元、明三本均作「義」。
109阿濕波誓Assaji巴,為五比丘之一,聲聞中威容端正,步庠序第一比丘
110「庠」,麗本作「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庠」。
111薩遮Saccaka巴,「諦者」,為一揵子之姓名。
112居士Aggivessana巴,為拜火婆羅門之通稱,佛稱薩遮揵子為居士
113「誤」,宋、元、明三本均作「誤」。
114宋、元、明三本均無「我」字。
115「揵」,麗本作「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揵」。
116離車Licchavi巴,又作利車、律車、梨車毘……等,意為「薄皮」,為毘舍離剎帝利種之名。
117「拔茇」,宋、元、明三本均作「茇芟」。
118抖擻:搖動、振動之意。
119「沽」,宋、元、明三本均作「酤」。
120「醇」,宋、元、明三本均作「淳」。
121「議」,正本作「義」。
122「塵」,麗本作「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塵」。
123宋、元、明三本均無「子」字。
124「議」,明本作「義」。
125天住」,巴利本作divavihara,譯為晝住,意為午食後息。
126「我」,宋、元、明三本均作「我耶」二字
127「耶」,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128「法」,宋本作「諸」。
129「忍」,元、明二本均作「人」。
130負處:意為「因無理而失敗」。
131「界」,宋、元、明三本均作「眾」。
132「凡」,宋、元二本均作「兄」。
133金剛力士鬼神:保護佛法力神。麗本無「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4「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苦惱」。
135「是」,宋、元、明三本均於其後加「如是二字
136傭直:粗大而直之意。
137盡自取:意為盡力發揮己的主張。
138「被」,宋、元、明三本均作「披」。
139鬱多羅uttarasanga巴,意為上衣
140目佉Dummukha巴,外道名,離車人,尼乾子外道弟子
141「揵」,正本作「遮」。
142「唾」,宋、元、明三本均作「呵」。
143「佛」,明本作「復」。
144見跡:又稱「見道跡」,即「見道」之意。進於「修道」。
145「具」,麗本作「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具」。
146解脫」,宋、元、明三本均作「道」字。
147宋、元、明三本均無「知見二字
148「婆」,宋、元、明三本均作「娑」字。
149波梨支提……力士寶冠支提」,支提cetiya巴,又作「支帝制多制底」,意為「積聚」,廣用為「靈廟」之意,說曰「有舍利塔婆,無舍利制底」。以上七支提均在毘舍利城周圍。
150奉火:即「向火神獻火」。
151闈陀veda巴,又稱「吠陀」,為婆羅門教經典之一,婆毘諦乃吠陀經中所講之真理。「闈」,宋、元、明三本均作「闡」。
152「彼諸離車……得無貪、恚、癡因緣果報」,本段意,乃說明諸離車住相布施,猶三毒,故得「有貪、恚、癡因緣果報」,薩遮揵子不住相福,三毒,故得「無貪、恚、癡因緣果報」。
153多羅十問,為經名,求那跋陀羅譯本缺此經,阿含四有「波羅牢經」,相應部S.42.13.Patali波羅牢or Manapo 可意經名類似。
154「者」,宋、元二本均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