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八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六入處誦第二
一九○一八八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2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說。
一九一一八九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眼當正思惟、觀察無常。所以者何?於眼正思惟、觀察無常故,於眼欲貪斷;欲貪斷故,我說心正解脫。耳、鼻、舌、身、意,正思惟、觀察故,欲貪斷;欲貪斷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比丘!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二一九○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眼不識、不知、不斷、不離欲者,不堪任正盡苦;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諸比丘!於眼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正盡苦;於耳、鼻、舌、身、意,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正盡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三一九一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眼若不識、不知、不斷、不離欲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耳、鼻、舌、身、意,不識、不知、不斷、不離欲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諸比丘!於色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越生、老、病、死苦;於耳、鼻、舌、身、意,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四一九二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7於眼不離欲,心不解脫者,不堪任正盡苦;於耳、鼻、舌、身、意不離欲,心不解脫者,不堪任正盡苦。諸比丘!若於眼8離欲,心解脫者,彼堪任正盡苦;於耳、鼻、舌、身、意離欲,心解脫者,堪任正盡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五一九三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眼、色不離欲,心不解脫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於耳、鼻、舌、身、意不離欲,心不解脫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諸比丘!若於眼、色離欲,心解脫者,堪任越生、老、病、死苦;於耳、鼻、舌、身、意離欲,心解脫者,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六一九四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眼生喜者,則於苦生喜;若於苦生喜者,我說彼不解脫於苦。於耳、鼻、舌、身、意生喜者,則於苦生喜;於苦生喜者,我說彼不解脫於苦。」
「諸比丘!若於眼不生喜者,則於苦不生喜;於苦不生喜者,我說彼解脫於苦。於耳、鼻、舌、身、意不生喜者,則於苦不生喜;於苦不生喜者,我說彼解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七一九五1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無常。云何一切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眼生厭;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12,於彼生厭。耳、鼻、舌、身、意,聲、香、味、觸、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經,如是苦、空、無我,亦如是說。
一九八一九六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無常14。云何一切?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如是耳、鼻、舌、身、意識,若法、意識、意觸、意觸15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眼解脫。若色、眼識、眼觸、眼觸16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解脫,我說彼解脫17生、老、病、死、憂、悲、惱苦18。」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說一切無常,如是一切苦19、一切空20、一切非我21、一切虛業法22、一切破壞法23、一切生法24、一切老法25、一切病法26、一切死法27、一切愁憂法28、一切煩惱法29、一切集法30、一切滅法31、一切知法32、一切識法33、一切斷法34、一切覺法35、一切作證36、一切魔、一切魔勢、一切魔器、一切然、一切熾然、一切燒37,皆如上二經廣說。
一九九一九七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伽闍尸利沙39支提,與千比丘俱,皆是舊縈髮婆羅門。
爾時,世尊為千比丘作三種示現教化。云何為三?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教誡示現。
神足示現者,世尊隨其所應,而示現入禪定正受40。陵虛41至東方,作四威儀,行、住、坐、臥;入火三昧,出種種火光,青、黃、赤、白、紅、頗梨色;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亦復如是。爾時,世尊作種種神變已,於眾中坐,是名神足示現。
他心示現者,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識,彼應作如是念、不應作如是念、彼應作如是捨、彼應作如是身證住,是名他心示現。
教誡示現者,如世尊說:「諸比丘!一切燒然。云何一切燒然?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癡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
爾時,千比丘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九八4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爾時,尊者羅睺羅43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內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44?」
爾時,世尊告羅睺羅:「善哉!羅睺羅!能問如來甚深之義。」
佛告羅睺羅:「眼若過過、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羅睺羅!作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羅睺羅!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者,羅睺羅!是名斷受濁見,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入處45,如是外入處——色、聲、香、味、觸、法46;眼識,耳、鼻、舌、身、意識47;眼觸,耳、鼻、舌、身、意觸48;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49;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50;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51;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觸生愛52,亦如上說。
二○一一九九5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羅睺羅:「云何知、云何見,於此識身54及外一切相,無有我、我所、我慢使繫著55?」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當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當為汝說。諸所有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正觀。羅睺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羅睺羅!如是比丘越56於二,離諸相,寂滅解脫。羅睺羅!如是比丘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入,如是外入……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廣說。
二○二二○○5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58、非家、出家學道,修持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59未?」
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說已,還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60未?」
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演61說六入處。說62六入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演說六入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63未?」
羅睺羅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64佛言:「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睺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爾時,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65,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
爾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純修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66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二○一6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次第疾得漏盡?」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當正觀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當觀無常;耳、鼻、舌、身、意當觀無常,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盡有漏。」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如是比丘所說經,若差別者:「云何知、云何見次第盡68一切結69?斷一切縛、斷一切使、斷一切上煩惱、斷一切結70、斷諸流、斷諸軛71、斷諸取、斷諸觸、斷諸蓋、斷諸纏72、斷諸垢、斷諸愛、斷諸意、斷邪見生正見、斷無明生明73?比丘!如是觀74眼無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無明斷,明生。」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歡喜已,作禮而去。
二○四二○二7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
佛告彼比丘:「於眼正觀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如是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歡喜已,作禮而去。
二○五二○三7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7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能斷一法者,則得正智,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演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云何一法斷故,……乃至不受後有?所謂無明,離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有異比丘從座78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無明,離欲明生?」
佛告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無明,離欲明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二○四7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於眼當如實知、如實見,若眼、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知、如實見;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彼如實知、如實見已,於眼生厭,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意亦復如是。彼如實知、如實見已,於眼生厭,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生厭;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厭已不樂,不樂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二○五8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說一切優陀那81偈已,告尊者阿難:「眼無常、苦、變易、異分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苦、變易、異分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眼得解脫;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彼亦解脫。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二○六8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於何如實知顯現83?於眼如實知顯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知顯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諸法無常有為,亦如是如實知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二○七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85,精勤繫念。所以者何?修無量三摩提,精勤繫念已,則如實顯現。於何如實顯現?於眼如實顯現。如是廣說,……乃至此諸法無常有為,此如實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二○八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眼無常,況現在眼!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眼,不欣未來眼,於現在眼厭、不樂、離欲、向厭;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苦、空、無我,亦如是說。
如內入處四經,如是外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四經、內外入處四經,亦如是說。
二一一二○九8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入處。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沙門、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時,有異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我具足如實知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佛告比丘:「我今問汝,汝隨問答我。比丘!汝見眼觸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於此眼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初觸入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法永不復起,所謂眼識及色。汝見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於耳、鼻、舌、身、意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88得解脫,是名比丘六觸入89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欲不復生,謂意識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二二一○9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莫樂莫苦!所以者何?有六觸入處地獄91,眾生生彼地獄中者,眼所見不可愛色、不見可愛色,見不可念色、不見可念色,見不善色、不見善色,以是因緣故,一向受憂苦;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見不可愛、不見可愛,見不可念、不見可念,見不善法、不見善法,以是因緣故,長受憂苦。」
「諸比丘!有六觸入處天92,有眾生生彼處者,眼見可愛、不見不可愛,見可念色、非不可念色,見善色、非不善色,以是因緣故,一向長受喜樂;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所識法,可愛非不可愛、可念非不可念、善93非不善。」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三二一一9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95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逐未來世轉復微少;我觀多逐過去五96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復令隨過去五欲功德。」
「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諸比丘亦復多逐過去五欲功德,現在、未來亦復微少;汝今亦當以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護,亦當不久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所以者何?眼見色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故,比丘!於彼入處當覺知,若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
佛說當覺六入處,言已,入室坐禪。時,有眾多比丘,世尊去後,作此論議97:「世尊為我等略說法要,不廣分別,而入室坐禪。世尊說言:『當覺六入處,若彼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我等今日於世尊略說法中猶故不解,今此眾中,誰有慧力,能為我等於世尊略說法中,廣為我等演說其義?」
復作是念:唯有尊者阿難,常侍世尊,常為大師之所讚歎,聰慧梵行。唯有尊者阿難堪能為我等於世尊略說法中演說其義,我等今日皆共往詣尊者阿難所,問其要義,如阿難所說,悉當奉持。
爾時,眾多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於一面坐,白尊者阿難言:「尊者,當知世尊為我等略說法要。」如上所說,具問阿難:「當為我等廣說其義!」
尊者阿難語諸比丘:「諦聽!善思!於世尊略說法中,當為汝等廣說其義。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當98說故。言眼處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入處滅,法想則離。世尊略說此法已,入室坐禪,我今已為汝等分別說義。」
尊者阿難說此義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四二一二9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100。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為一切比丘說不放逸行,亦非不為一切比丘說不放逸行。」
「不向何等像類101比丘說不放逸行?若比丘得阿羅漢,盡諸有漏,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正解脫,如是像類比丘,我不為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彼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復堪能作放逸事;我今見彼諸尊者得不放逸果,是故不為彼說不放逸行。」
「為何等像類比丘說不放逸行?若諸比丘在學地102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隱,向涅槃住,如是像類比丘,我為其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以彼比丘習學諸根,心樂隨順資生之具,親近善友,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所以者何?彼眼識所可愛樂、染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染、不繫著住;以不喜、不讚歎、不染、不著住故,專精勝進,身心止息,心安極住不忘,常定一心,無量法喜,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終不退減103隨於眼色;於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五二一三10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等演說二法,諦聽!善思!何等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105法。」
「若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是非二者,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非為二。』彼自心意說二法者,但有言說,問106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所以者何?緣眼、色,眼識生,三事和合觸,緣107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若於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種貪欲身觸、種瞋恚身觸、種戒取身觸、種我見身觸,亦種殖108增長諸惡不善法,如是純大苦聚109皆從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廣說如上。」
「復次,眼緣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於此諸受集、滅、味、患、離如是知;如是知己,不種貪欲身觸、不種瞋恚身觸、不種戒取身觸、不種我見身觸、不種諸惡不善法,如是諸惡不善法滅,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六二一四1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心緣生;若色111、眼、識,無常、有為、心緣生,此三法和合觸,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諸法無常、有為、心緣生112,所謂觸、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七二一五1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富留那114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115。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116,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八二一六1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118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海119小水耳。云何聖所說海?謂眼識色已,愛念、染120著,貪樂身、口、意業,是名為海。一切世間阿修羅眾……乃至天、人,悉於其中貪樂沈沒,如狗肚121藏,如亂草蘊,此世、他世絞結纏鎖122,亦復如是。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身、口、意業,如是貪、恚、癡、老、病、死,亦如是說。如五根三經、六根三經,亦如是說。
二一九二一七12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海者,世間愚夫所說,非聖所說,大海124小水耳。眼是人大海,彼色為濤波,若能堪忍125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於濤波迴126澓127諸水、惡蟲、羅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聲、香、味、觸、法為濤波。若堪忍彼法濤波,得度於意海竟,於濤波迴澓惡蟲、羅剎女鬼。」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大海巨濤波,惡蟲羅剎怖;
難度而能度,集離永無餘。
能斷一切苦,不復受餘有。
永之般涅槃,不復還放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二一八12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苦集道跡、苦滅道跡129。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苦集道跡?緣眼、色,生眼識130,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苦集道跡。」
「云何苦滅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131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苦滅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一二一九13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涅槃道跡。云何為涅槃道跡?謂觀察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涅槃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二二二○1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似趣涅槃道跡134。云何為似趣涅槃道跡?觀察眼非我,若色、眼識、眼觸因緣生受——若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似趣涅槃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三二二一1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趣一切取道跡。云何為趣一切取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受緣受,愛緣取,取所取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取所取故,是名趣一切取道跡。」
「云何斷一切取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如是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四二二二13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一切知法、一切識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一切知法、一切識法?諸比丘!眼是知法、識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是知法、識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五二二三13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云何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謂不說於眼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亦復不說,不知不見而得究竟苦邊;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六二二四1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欲法應當斷。云何一切欲法應當斷?謂眼是一切欲法應當斷,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欲法應當斷;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七二二五13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一法不知、不斷而究竟苦邊。云何不說一法不知、不斷而究竟苦邊?謂不說眼不知、不斷而究竟苦邊,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不說不知、不斷而究竟苦邊;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八二二六1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斷一切計。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不計?謂不計我見色,不計眼我所,不計相屬141,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不計樂我、我所,不計樂、相樂142;不計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如是不計者,於諸世間常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上所說,眼等不計,一切事不計亦如是。
二二九二二七14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計者是病,計者是癰,計者是刺,如來以不計住故,離病、離癰、離刺。」
「是故,比丘欲求不計住,離病、離癰、離刺者,彼比丘莫計眼我、我所,莫計眼相屬,莫計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莫計是我、我所、相在;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比丘!如是不計者,則144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眼等所說,餘一一事亦如是。
二三○二二八14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增長法、損146滅法。云何增長法?謂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147受……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增長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增長法。」
「云何損滅法?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損滅148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增長、損滅,如是起法、處變易法、集法、滅法,亦如上說。
二三一二二九14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漏、無漏法。云何有漏法?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世俗者,是名有漏法。」
「云何無漏法?謂出世間意,若法、若150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出世間者,是名無漏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八
1本經說明正觀眼、耳、鼻、舌、身、意無常,得離喜貪,心正解脫。參閱相應部S.35.155-156. Nandikkhaya 悅喜消盡,35.179-181. Yadanicca ◎凡是無常者,35.185.Ajjhata 內
2宋、元、明三本均無「生」字。
3本經說明於眼、耳、鼻、舌、身、意正思惟、觀察無常,得斷欲貪,心正解脫。參閱相應部S.35.157-158.Nandikkhaya 悅喜消盡
4本經說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不知者,則不堪任正盡苦,反之得堪任正盡苦。相應部S.35.26-27.Parijanana 曉了
5本經說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不知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則堪任越生、老、病、死苦。相應部S.35.26-27.Parijanana 曉了
6本經說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不離欲者,不堪任正盡苦,反之則堪任正盡苦。參閱相應部S.35.21-22.Uppadena ◎ 由於生起
7宋、元、明三本均無「若」字。
8「眼」字之下麗本有一「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9本經經意同第一九四經。參閱相應部S.35.21-22.Uppadena ◎ 由於生起
10本經說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生喜者,則不解脫於苦,反之則解脫於苦。相應部S.35.19-20.Abhinandena ◎ 由於歡悅
11本經說明若於六內處、六外處生厭,則得解脫。相應部S.35.1-12.Anicca etc.無常等
12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境色、根眼、識眼識和合而生觸,觸俱生受––即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
13本經經意同第一九七經。參閱相應部S.35.28.Aditta 燃燒,33-52.Jati etc.生等
14「一切無常」,巴利本作Sabbam bhikkhave jatidhammam一切是生法。
15宋、元、明三本均無「意觸」二字。
16宋、元、明三本均無「眼觸」二字。
17麗本無「解脫」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8「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苦惱」。
19一切苦,經名。參閱相應部S.35.44.Dukkha 苦
20一切空,經名。參閱相應部S.35.85.Sunna 空
21一切非我,經名。參閱相應部S.35.45.Anatta 無我
22一切虛業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40.Vaya 消亡
23一切破壞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39.Khaya 破壞
24一切生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33.Jati 生
25一切老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34.Jara 老
26一切病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35.Vyadhi 病
27一切死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36.Marana 死
28一切愁憂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37.Soko 憂
29一切煩惱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38.Sankilesa 污穢
30一切集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41.Samudaya 生起
31一切滅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42.Nirodha 滅盡
32一切知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46.Abhinneyya 可所了解
33一切識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47.Parinneyya 可所知悉
34一切斷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48.Pahatabba 可所捨棄
35一切覺法,經名。參閱相應部S.35.50.Abhinnaparinneyya 知解而可所曉了
36一切作證,經名。參閱相應部S.35.49.Sacchikatabba 可所實證
37一切然、一切熾然、一切燒,經名。參閱第一九九經後半段、相應部S.35.28.Aditta 燃燒。
38本經敘說佛陀為千比丘作三種示現教化: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教誡示現。相應部S.35.28.Aditta 燃燒
39「伽闍尸利沙」,巴利本作Gayayam Gayasise於迦耶村之迦耶山上。
40正受samapatti巴,音譯作三摩缽底,又譯等至、等持,即禪定之異名。即在定時,以定之力而使身心或身領受平等安和之相。
41陵虛:意為升於空中。
42本經說明若知見眼等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則正無間等,究竟苦邊。相應部S.18.21.Anusaya 使,22.91.Rahulo 羅睺羅,參閱雜阿含卷一第二三、二四經。
43羅睺羅Rahula巴,佛陀在家時之親生子,後出家為比丘,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稱「密行第一」者。
44「世尊!云何知……繫著不生」,巴利本作katham nu kho bhante janato katham passato imasminca savinnanake kaye bahiddha ca sabbanimittesu ahamkaramamankara-mananusaya na hontiti世尊!究竟如何知、如何見〈者〉,於自己之識身以及外在一切相,無有我、我所、慢隨眠。
45內入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46色、聲、香、味、觸、法:即六塵、六外入處。
47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即六識。
48眼觸,耳、鼻、舌、身、意觸:即六觸。
49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即六受。
50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即六想。
51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即六思。
52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觸生愛:即六愛。
53本經說明若知見眼等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則轉去諸結,究竟苦邊。相應部S.18.22.Apagata 遠離,22.92.Rahulo 羅睺羅
54「識身」,巴梨本作vinnanake kaye認識作用之體。
55「我慢使繫著」,巴利本作 manapagatam manasam hoti vidhasamatikkantam santam suvimuttanti心離慢、超越分別、寂靜、善解脫。
56「越」,宋、元、明三本均作「超越」二字。
57本經敘說羅睺羅欲得阿羅漢果,求佛陀說法,佛陀以時機未熟故,先讓彼為人演說五受陰等法,待彼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之時,告彼以一切法無常,令得阿羅漢果。參閱相應部S.35.121.Rahula 羅睺羅
58「信」,宋、元、明三本均作「住」。
59五受陰:即「色、受、想、行、識受陰」,意為「物質、感覺、印象、行動、分別」。五受陰又名「五取蘊」。眾生於五蘊取「我、我所見」,佛陀開示「蘊法門」,使眾生悟入五蘊聚合,其中並無「常」、「一」、「主宰」之我。
60六入處:有六內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外入處——色、聲、香、味、觸、法,為產生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之因緣。佛陀開示眾生「處法門」,使眾生悟入六入處中無「常」、「一」、「主宰」之我。
61「演」,宋、元、明三本均作「廣」。
62「說」,宋、元、明三本均作「廣說」二字。
63尼陀那法nidana巴,即因緣法。見五陰、六處相因、相緣,由此悟入緣起、無常、無我。
64「白」,宋、元、明三本均作「而白」二字。
65增上法:向上、更深之涅槃法。
66「心」,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67本經說明若正觀眼等無常,則得漏盡。參閱相應部S.35.53-59.Avijja etc. 無明等
68「盡」,宋、元、明三本均作「盡盡」二字。
69「盡一切結」,參閱相應部S.35.54.Samyojana 繫縛
70「斷一切結」,參閱相應部S.35.55.Samyojana 繫縛
71「軛」,宋本作「厄」,元、明二本作「扼」。
72「纏」,宋、元、明三本均作「受」。
73斷無明生明:明是智慧,無明是無智慧,即愚痴。無明斷盡,則智生,故言斷無明生明。參閱相應部S.35.53.Avijja 無明
74「觀」,宋、元、明三本均作「觀察」二字。
75本經說明若正觀眼等無常,正觀眼等無我,則生無我見。相應部S.35.166.Attano 我
76本經說明若能斷無明,則能盡生,不受後有。
77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Jivaka-Komarabhaccambavana巴,為大醫耆婆於皈依佛時所布施之芒果林。
78「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79本經說明若於眼等如實知見,則得解脫,乃至不受後有。
80本經說明觀眼等無常、苦、變異、異分法者,可得解脫。
81優陀那Udana巴,感興語,自說經。十二部經之一。
82本經說明為了於內、外入處,如實知顯現故,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相應部S.35.160. Jivakambavane 耆婆菴羅林,35.100.Patisallana 獨想
「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巴利本作Patisallane yogam apajjatha於宴默達瑜伽。中阿含第一○二經譯作「宴坐思惟」。為瞑想而獨處靜坐曰宴默,止觀相應之瞑想曰瑜珈。如是內心寂靜而行觀照,於六觸入處顯現如實而知。
83如實知顯現yathabhutam pakkhayati巴,洞徹、了知其淵底如實際。
84本經說明為如實知顯現故,當修無量三摩提。相應部S.35.159.Jivakambavane 耆婆菴羅林,35.99.Samadhi 三昧
85「當修無量三摩提」,巴利本作Samadhim…bhavetha汝應當〈多〉修定。三摩提,即三摩地,即定之義。
86本經說明聖弟子觀三世六入無常,故生厭、不樂、離欲、向厭。相應部S.35.10-12.Anicca etc. 無常等
87本經說明若於六觸入處如實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則得解脫。相應部S.35.71-73. Chaphassayatanika六觸處
88「心」,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心」。
89「入」,元本作「八」。
90本經說明若執著六觸入處則長受憂苦,反之則長受喜樂。相應部S.35.135.Sangayha 執著
91六觸入處地獄:乃由於執著六觸入處而生之地獄。
92「天」,麗本作「其」,巴利本作sagga天,今依巴利本及文意改作「天」。六觸入處天即由於不執著六觸入處而生之天。
93「善」字之上,麗本有一「見」字,今依宋、元、明三本刪去。
94本經敘說佛為諸比丘說自護不隨五欲,諸比丘不甚解,往問阿難,阿難復為彼等詳說。相應部S.35.117.Lokakamaguna世間欲類
95五欲panca-kamaguna巴,又譯作「五妙欲」,即色、聲、香、味、觸。
96「五」,大正本作「正」。
97「議」,宋、元、明三本均作「義」。
98「當」,宋本作「定」,元、明二本均作「之」。
99本經敘說佛陀不為阿羅漢說不放逸行,只對有漏比丘說不放逸行。相應部S.35.134.Devadahakhana 提婆陀訶
100「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巴利本作Sakkesu Devadahannama sakkanam nigame於釋迦國,名為提婆陀訶之釋迦族村。
101像類:即「種類」之意。
102學地sekha巴,又譯「有學」,即尚有煩惱未斷,必須有待修行、學習。四聖果之前三果均為有學果位,第四阿羅漢則為無學位。
103「減」,麗本作「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減」。
104本經說明有六根、六塵,根、塵二法,緣二法生三受,不如實知者生純大苦聚,反之則滅。相應部S 35.92.Dvayam 二法
105「二」,麗本作「一」,今參照前後經文改為「二」。
106「問」,麗本作「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問」。
107「觸,緣」,麗本作「緣,觸」,今參照前後經文改為「觸,緣」。
108「殖」,宋、元、明三本均作「植」。
109「聚」,麗本作「集」,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聚」。
110本經說六根、六塵等根、塵二法成對。參閱相應部S.35.93.Dvayam 二法
111「若色」,大正本作「色若」,依上下文語義改為「若色」。
112「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此等諸法無常、有為、心緣生」,巴利本作Cakkhunca paticca rupeca uppajjati cakkhuvinnanam. Cakkhu aniccam viparinami annathabhavi, rupa anicca viparinamino annathabhavino. Itthetam dvayam calanceva vyayanca aniccam viparinami annathabhavi, cakkhuvinnanam aniccam viparinami annathabhavi. Yo pi hetu yo pi paccayo cakkhuvinnanassa uppadaya, so pi hetu so pi paccayo anicco viparinami annathabhavi, aniccam kho pana bhikkhave paccayam paticca uppannam cakkhuvinnanam, kuto niccam bhavissati. Ya kho bhikkhave imesam tinnam dhammanam sangati sannipato samavayo,ayam vuccati bhikkhave cakkhusamphasso, cakkhuphasso pi anicco viparinami annathabhavi,yo pi hetu yo pi paccayo cakkhusamphassassa uppadaya so pi hetu so pi paccayo anicco viparinami annathabhavi, aniccam kho pana bhikkhave paccayam paticca uppanno cakkhusamphasso kuto nicco bhavissati. Phuttho bhikkhave vedeti phuttho ceteti phuttho sanjanati, itthete pi dhamma cala ceva vyaya ca anicca viparinamino annathabhavino.眼與諸色為緣而生眼識。眼是無常、變壞者、變化性者,諸色是無常、變壞者、變化性者。如是,此二者是動轉、衰滅、無常、變壞者、變化性者,眼識是無常、變壞者、變化性者。凡是眼識生起之因以及緣,其因以及緣是無常、變壞者、變化性者,然而,比丘們!依無常之緣所生之眼識,何以有常。比丘們!此等三法之集會、和合、結合,稱為眼觸,眼觸也是無常、變壞者、變化性者,凡是生起眼觸之因以及緣,其因以及緣是無常、變壞者、變化性者,依無常之緣所生之眼觸,何以有常。觸已感受,觸已思考,觸已知解,如是,此等諸法亦是動轉、衰滅、無常、變壞者、變化性者。
113本經敘說佛陀為富留那比丘說「現見法、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等法。相應部S.35.88.Punna 2-5 富樓那
114富留那Punna巴、Purna梵,能善解義理,佛陀十大弟子中稱「說法第一」。
115「說」,宋、元、明三本均作「說此」。
116「色」,麗本作「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色」。
117本經說明聖所說海,不是一般大水,而是六根緣六塵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相應部S.35.188.Samudda 海
118「在」,明本作「住」。
119麗本無「海」字,今依據宋、明二本補上。
120「染」,麗本作「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染」。
121「肚」,宋、元、明三本均作「壯」。
122「鎖」,大正本作「鎖」。
123本經說明六內入處是人大海,六外入處是濤波。相應部S.35.187.Samudda 海,參閱雜阿含卷十七第四六九經。
124「大海」,麗本作「海大」,今依元、明二本改作「大海」。
125麗本無「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6「迴」,宋、元、明三本均作「洄」。
127迴澓:在水中來回轉動之意。
128本經說明苦之生、滅。相應部S.35.106.Dukkha 苦
129「苦集道跡、苦滅道跡」,巴利本作dukkhassa…samudayanca atthagamanca desissami當說苦之集及滅。苦集道跡,是苦生起之道程;苦滅道跡,是苦解除之道程。
130緣眼色,生眼識Cakkhun ca paticca rupe ca uppajjati cakkhuvinnanam巴,即以眼與諸色為緣生起眼識。
131「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苦惱」。
132本經說明觀察六入乃至三受之無常,即為涅槃道跡。相應部S.35.146.Sappaya 有驗
133本經說明觀察六入乃至三受之無常非我,即為似趣涅槃道跡。相應部S.35.147-149.Sappaya 有驗
134「似趣涅槃道跡」,巴利本作nibbanasappayam patipadam隨應涅槃之道。
135本經說明趣一切取道跡及斷一切取道跡。
136本經說明六入乃至三受均為知法、識法。參閱相應部S.35.26-27.Parijanana 曉了
137本經說明若如實知六入乃至三受,則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參閱相應部S.35.26-27.Parijanana 曉了
138本經說明當斷一切欲法。相應部S.35.24-25.Pahana 捨棄
139本經大意同第二二六經。相應部S.35.24-25.Pahana 捨棄
140本經說明於六入乃至三受不計者,得覺涅槃。相應部S.35.90-91.Eja 動著
141「不計……屬」,巴文意為勿思眼〈是我〉、勿思〈我〉在眼、勿思〈我〉從眼、勿思「眼是我所有」。
142「不計樂、相樂」,參考本經前後文義,疑作「不計樂我、相樂」。
143本經說明計者是病、是癰、是刺,若不計者,得覺涅槃。相應部S.35.90-91.Eja 動著
144「則」,大正本作「眼」。
145本經說明生、老、病、死苦之增長法及損滅法。
146麗本無「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7「觸緣」,宋、元、明三本均作「緣觸」。
148「滅」,麗本作「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滅」。
149本經說明若於六入乃至三受有世俗之見者,是名有漏法,反之是無漏法。
150「若」,宋、元、明三本均無「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