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百千萬劫難遭遇
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1

現病品第六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已免一切疾病,患苦悉除,畏。世尊一切眾生毒箭則為病因。何等為四?食欲瞋恚愚癡憍慢有病因,則有病生,所謂:愛熱肺病,上氣吐逆,膚體,其心悶亂,下痢噦噎,小便23耳疼痛,背滿腹脹,顛狂乾消4鬼魅所著。如是種種身心諸病,諸佛世尊復有,今日如來何緣顧命文殊師利是言:「今背痛,汝等當為大眾說法」。
  有二因緣則無病苦。何等為二?一者憐愍一切眾生,二者給施者醫藥。如來往昔已於無量億劫中修菩薩道,常行愛語5利益眾生,不令苦惱,施疾者種種醫藥,何緣於今自言有病?世尊人或坐、或臥,不所,或索飲食,敕誡家屬,治產業,何故如來然而臥,不教弟子聲聞人等尸波羅蜜6、諸禪解脫三摩跋提78正勤?何不說如是甚深大乘經典如來何故不以無量方便大迦葉象王大人等,令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故不治諸比丘一切不淨物者?世尊有病,云何右脅而臥?
  諸菩薩等凡所給施者醫藥所得善根,悉施眾生而共迴向一切種智,為除眾生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者,貪欲瞋恚愚癡忿怒纏蓋、焦9惱、嫉、慳吝、奸10詐、諛諂、無慚無愧、慢、慢慢11、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12放逸貢高、懟1314諍訟邪命諂媚,異相,以利利,惡求多求,恭敬,不隨誨,親近惡友,貪利厭,纏縛解,欲於惡欲貪於惡貪有見及以無見頻申歖睡,欠呿不樂,貪嗜飲食,其心瞢,心緣異想,不善思惟口多惡,好歖多語,諸根闍鈍,發言多虛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是名煩惱障業障者,五無間罪重惡之病。報障者,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誹謗正法闡提,是名報障如是三障為大病,而諸菩薩無量劫菩提時,給一切疾病醫藥,常作是願:「令諸眾生永斷如是三障病」。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菩提時,給一切者醫藥,常作是願:「願令眾生諸病,得成如來金剛之身;又願一切無量眾生作妙藥王一切諸惡病,願諸眾生阿伽陀藥,以是藥力,能除一切無量惡毒;又願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轉,速得成就無上佛藥,消15一切煩惱毒箭;又願眾生精進成就如來金剛之心16,作微妙藥療治病,不令人生諍訟想;亦願眾生藥樹,療治一切諸惡病;又願眾生拔出毒箭,得成如來無上光明;又願眾生得入如來智慧微密法藏。」世尊菩薩如是已於無量百千萬億17劫,發是誓願,令諸眾生復病,何如來乃於今日唱言有病?
  復次,世尊人不能坐起,俯仰進止,飲食18不御,漿水不下,亦復不能教19諸子治家業。爾時父母、妻子、兄弟、親屬、識,各於是人生死想世尊如來今日亦復如是右脅而臥,所論說,此閻浮提有諸愚人是念:「如來正覺必當涅槃」,生滅盡想。而如來性實畢竟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變易故。以是因緣,不應說今背痛。
  復次,世尊者,身體羸損,若偃、若側臥著床褥,爾時家室生惡賤,起必死想如來今者亦復如是,當為外道五種之所輕慢無常想。彼諸外道是言:「不如我等,以我性常自在時節塵等法而為常住變易沙門瞿曇20無常所遷,是變易法。」以是義故,世尊!今日不應默右脅而臥。
  復次,世尊者,四大21增損互不調適,羸瘦乏22極,是故不能隨意坐起,臥著床褥;如來四大不和適,具足亦無羸損。世尊!如小牛力,不牛力;牛力,不一青牛力;十青牛力,不一凡力;十凡力,不一野力;十野力,不二牙力;二牙力,不四牙力;四牙力,不如雪山白象力;十雪山白象力,不香象力;十香象力,不一青力;十青力,不一黃力;十黃力,不一赤力;十赤力,不白象力;十白象力,不一山力;力,不優缽羅23力;十優缽羅24,不一拘物頭25力;十拘物頭力,不一分陀利26力;十分陀利力,不中一力士27力;十力士力,不一缽健提28力;十健提力,不一八臂那羅延29力;十那羅延力,不十住菩薩一節之力。一切凡夫身中諸節,節不相到,力士節頭相到,健提身諸節相接,那羅延身節頭相拘,十住菩薩諸節骨解,盤30龍相結,是故菩薩其力最大。世界成時,從金剛31金剛座32,上至道場33菩提樹34下,菩薩坐已,其時逮得十力如來今者不如彼嬰孩小兒,嬰孩小兒愚癡無智,所能說,以是義故,隨意偃側,無人譏訶;如來世尊大智慧照一切中之龍,大威德成就神通無上仙人,永疑綱,已拔毒箭,進止安詳威儀具足無所畏,今者何故右脅而臥,令諸人天35悲愁36苦惱
爾時迦葉菩薩即於前而說偈言:
瞿曇大聖德, 願起演妙法
如小兒, 者臥床席37
調御天人師, 倚臥雙樹間,
下愚凡夫見, 當言必涅槃
不知方等典, 甚深所行
不見微密藏, 猶盲不見道。
38有諸菩薩文殊師利等,
能解是甚深, 譬如善射者。
三世世尊, 大悲根本
如是大慈悲。 今為何所在?
大悲者, 是則不名佛,
佛若必涅槃, 是則不名常。
  惟無上尊, 哀受我等請,
利益眾生, 摧伏外道
爾時世尊大悲39心,知諸眾生各各所念,將欲隨順畢竟利益,即從臥起,結跏40跌坐,顏貌熙怡,如融金聚,面目端嚴,猶月盛滿,形容清淨諸垢穢,放大光明,充遍虛空,其光大盛,過百千日,照于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下,諸佛世界,惠施眾生大智之炬,悉令得滅無明闇,令百千億眾生,安止不退菩提之心。
爾時世尊無疑慮,如師子王,以三大人之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於其身上一切毛孔一一毛孔一蓮花。其花微妙,各具千葉,純真金色琉璃為莖,金剛為鬚,玫瑰為臺,形大團圓猶如車輪,是諸蓮花各出種種雜色光明,青黃赤白、紫頗梨色。
是諸光明皆悉遍至阿鼻地獄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叫喚地獄叫喚地獄、焦熱地獄焦熱地獄。是八地獄其中眾生,常為諸苦之所逼切,所謂燒煮、火炙、斫刺、剝剝,遇斯光已,如是眾苦悉滅無餘安隱清涼快樂無極;是光明中,宣說如來秘密之藏,言諸眾生佛性眾生聞已,即便終,生人天中。乃至八種寒冰地獄,所謂波波41地獄吒吒42地獄阿羅43地獄婆婆44地獄優缽羅45地獄、波頭摩46地獄、拘物頭47地獄、分陀利48地獄,是中眾生常為寒苦之所逼惱,所謂擘49身體、碎壞、互相殘害,遇斯光已,如是等苦亦滅無餘得調和,熅50煖適身;是光明中,亦51如來秘密之藏,言諸眾生佛性眾生聞已,即便終,生人天中。爾時,於此閻浮提界及餘世界所有地獄皆悉空虛,受罪者,除闡提餓鬼眾生,飢渴所逼,以髮纏身,於百千歲未曾得聞漿水之名,遇斯光已,飢渴即除;是光明中,亦說如來微密秘藏,言諸眾生佛性眾生聞已,即便終,生人天中,令諸餓鬼亦悉空虛,除謗大乘方等正典。畜生眾生互相殺害,共相殘食,遇斯光已,恚心悉滅;是光明中亦說如來秘密之藏,言諸眾生佛性眾生聞已,即便終,生人天中,當爾之時,畜生亦盡,除謗正法
一一花各一佛圓光一尋金色晃曜,微妙端嚴最上無比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是諸世尊或有坐者,或有行者,或有臥者,或有住者,或有52音者,或澍53雨者,或放光,或復興54風,或出煙焰、火聚,或復55示現七寶諸山、池泉、河水、山林、樹木,或復示現七寶國土、城邑、聚落、宮殿、屋宅,或復示現象馬、師子、虎狼、孔雀鳳凰諸鳥,或復示現,令閻浮提所有眾生見地獄、畜生餓鬼,或復示現欲界六天。復有世尊,或說陰界諸入多56諸過患,或復有說四聖諦法,或復有說諸法因緣,或復有說諸業煩惱因緣生,或復有說無我,或復有說苦樂二法,或復有說常、無常等,或復有說淨與不淨。復有世尊為諸菩薩演說所行六波羅蜜57,或復有說大菩薩所得功德,或復有說諸佛世尊所得58功德,或復有說聲聞之人所得功德,或復有說隨順一乘59,或復有說三乘60成道,或有世尊左脅沓,右脅出火;或有示現出家,坐於道場菩提樹下,妙法輪,入于61涅槃;或有世尊師子吼,令此會中有一果、二果三果至第四果62,或復有說出離生死無量因緣爾時,於此閻浮提中,所有眾生遇斯光已,盲者色,聾者聽聲,啞63者能言,拘躄能行,貧者得財,慳者能施,恚者慈心不信者信,如是世界眾生修行惡法,除闡提
爾時一切64、龍65鬼神66乾闥婆67阿修羅68迦樓羅69、緊那羅70、摩睺羅伽7172健陀73、憂74阿婆魔羅75、人76非人77等,悉共同聲唱如是言:善哉善哉無上天尊利益。說是語已,踊躍歡喜,或歌或舞、或身轉,以種種花散佛及僧,所謂天優缽羅花、拘物頭花、波頭摩花、分陀利花、曼陀羅78花、摩訶曼陀羅79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陀那80花、摩訶陀那81花、盧脂那82花、摩訶脂那83花、香84花、大香85花、適意花、大適意花、愛見86花、愛見87花、端嚴88花、第一端嚴89花。復散諸香,所謂沈水9091香、旃檀92、鬱金93和合雜香、岸聚香。復以天上寶幢幡蓋諸天伎樂,箏笛、笙瑟、箜篌、鼓吹,供養於佛,而說偈言:

稽首精進無上正覺兩足尊,
天人大眾所不知,惟有瞿曇乃能了。
世尊往昔為我故,於無量劫苦行
如何旦放本誓,而便捨命欲涅槃
一切眾生能見諸佛世尊祕密藏
以是因緣得出,輪轉生死道。
所說阿羅漢一切皆當至涅槃
如是甚深處,凡夫下愚誰能知
施諸眾生甘露法,為欲除諸煩惱
有服此甘露法,不復生老病死
如來世尊以療治,百千無量眾生
令其所有病,一切消滅無遺餘。
世尊久已捨病苦,故得為第七佛
惟願今日雨法雨,潤漬我等功德種。
是故94大眾人天如是請已然住。

說是偈時,蓮花臺中95一切諸佛,從閻浮提遍至淨居96,悉皆聞之。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哉善哉男子!汝已具足如是甚深微妙智慧,不為一切諸魔外道之所破壞男子!汝已安住,不為一切諸邪惡風之所傾動。男子,汝已97成就樂說辯才,已曾供養過去無量恆河諸佛世尊,是故能問如來正覺如是之義。男子!我於往昔無量無邊百千萬劫,已除病根,永離倚臥。迦葉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出世,號無上勝如來、應供遍知明行足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聲聞說大乘涅槃經開示分別顯發其義。我於爾時亦為彼佛而作聲聞受持如是98涅槃典,讀誦通利書寫經卷,廣為他人開示分別解說其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男子!從是來未曾有99煩惱業緣道,誹謗正法,作闡提,受黃門無根二根,反逆父母,殺阿羅漢,破塔壞僧,出佛身血,犯四重禁。從是以100來,身心安隱苦惱迦葉今實一切疾病。所以者何?諸佛世尊久已101遠離一切病故。迦葉!是諸眾生不知大乘方等密教,便謂如來真實有疾102
迦葉!如言如來人中師子,而如來師子如是之言,即是如來祕密之教。迦葉!如言如來大龍,而我已於無量劫中捨是業。迦葉!如言如來是人、是天,而我真實非人、非天,亦非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非我、非命、非可養育非人士夫。非作、非不作,非受、非不受,非世尊、非聲聞,非說、非不說,如是等語,皆是如來祕密之教。
迦葉!如言如來猶如大海須彌山王103,而如來非鹹味,同於山,當是語亦是如來祕密之教。迦葉!如言如來如分陀利,而我非分陀利也,如是之言即是如來祕密之教。迦葉!如言如來猶如父母,而如來者寶非父母如是之言亦是如來祕密之教。迦葉!如言如來船師,而如來船師如是之言亦是如來祕密之教。迦葉!如言如來猶如商主,而如來非商主,如是之言亦是如來祕密之教。迦葉!如言如來摧伏魔,而如來者實心欲令他伏,如是之言皆是如來祕密之教。迦葉!如言如來能治瘡,而我非治癰師也,如是之言亦是如來祕密之教。
迦葉!如我先說,男子、女人意業,捨命之時,雖有親族取其屍骸,或以燒,或投水,或棄間,狐狼禽獸競共噉,然心意識道,而是心法去來,亦所至。真104105前後相似相續,相貌不異。如是之言即是如來祕密之教。迦葉今言病亦復如是,亦是如來祕密之教。是故顧命文殊師利:「吾今背痛,汝等當為四眾說法。」迦葉如來正覺有病,右脅而臥,亦不畢竟涅槃迦葉!是涅槃即是諸佛甚深禪定如是禪定非是聲聞緣覺處。迦葉!汝先所問如來何故倚臥不起,不索飲食,戒106敕家屬治產業?迦葉虛空之性亦無坐起107求索飲食,敕戒家屬,治產業,亦去來生滅、老壯、出沒、傷破108解脫繫縛,亦不自說,亦不他,亦不解,亦不解他,非安、非病。男子!諸佛世尊亦復如是,猶如虛空云何當有病苦耶?
迦葉三人,其病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悉非聲聞緣覺菩薩之所能治。男子!譬如有病,必死治,瞻病隨意醫藥,瞻病隨意醫藥,如是之病定不可治,當是人必死不疑。男子!是三種人亦復如是聲聞緣覺菩薩,或有說法、或不說法,不能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迦葉!譬如病人,瞻病隨意醫藥,則可令差109此三,則不可差。聲聞緣覺亦復如是,從菩薩法已,即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不法能發心也。迦葉!譬如病人,瞻病隨意醫藥,瞻病隨意醫藥,皆悉可差。一種人亦復如是,或值聲聞、不值聲聞,或值緣覺、不值緣覺,或值菩薩、不值菩薩,或值如來、不值如來,或得法、或不法,自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人,或為身,或為他身,或為畏,或為利養,或為諛110諂,或為誑他,書寫如是涅槃經受持讀誦供養恭敬,為他者。
迦葉!有五種人於是大乘涅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何等為五?一,斷三結111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返,永諸苦,涅槃迦葉!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人者,斷三112,薄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諸苦,涅槃迦葉!是名第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三人者,五下結113,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諸苦,涅槃,是名第三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四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涅槃,亦非騏麟一之行114,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五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涅槃,真是騏驎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大般涅槃經聖行品第七之一115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
男子!菩薩摩訶薩當於是116涅槃經專心思惟五種之行。何等為五?一者聖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嬰兒行,五者病行男子!菩薩摩訶薩常當修習五種行;復一行如來行,所謂大乘涅槃經
迦葉云何菩薩摩訶薩所修聖行菩薩摩訶薩若從聲聞、若從如來得聞如是涅槃經,聞已生信,信已應作如是思惟:「諸佛世尊有無上道,有正法大眾正行,復有方等大乘經典今當為愛樂。」貪求大乘經故,捨離所愛妻子、眷屬、所居舍宅、金銀、珍寶微妙瓔珞花、伎樂奴婢、僕117使、男女小、象馬、車乘、羊、雞犬、豬豕之屬。」復是念:「居家迫迮118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若在家119不得壽,梵行當剃除鬚髮,出家道。」是念已:「今定當出家修學無上正真菩提之道。」菩薩如是出家時,天魔波旬苦惱,言是菩薩與我興大戰諍。男子!如是菩薩何處當復與人戰諍?是時菩薩即至僧坊如來弟子威儀具足諸根寂靜,其心柔和清淨寂滅,即至其所而求出家,剃除鬚髮,服三法衣。既出家已,奉持禁戒,威儀不缺,進止安詳120所觸犯,乃至小罪,畏,之心猶金剛
男子!譬如人帶持浮囊,欲渡大海爾時,海中有剎,即從其人乞索浮囊,其人聞已,即是念:「今若與,必定沒死。」答言:「剎!汝寧殺我,浮囊叵得。」剎復言:「汝若不能全與我者,見惠其半。」是人猶故不肯與之。剎復言:「汝若不肯121惠我半者,幸願與我三分之一。」是人不肯,剎復言:「若不能看,當施手許。」是人不肯,剎復言:「汝今復不能與我如手許者,今飢窮,眾苦所逼,願當濟我如塵許。」是人復言:「汝今所索,誠復不多,然今日方當渡海,不知前途近遠如何?若與汝者,氣當漸出,大海之難,何由得過?脫能中路122,沒水而死」。
男子!菩薩摩訶薩持禁戒亦復如是,如彼渡人護惜浮囊菩薩如是之時,常有煩惱諸惡菩薩言:「汝當信我,不相欺,但破四禁持餘戒,以是因緣,令汝安隱得入涅槃。」菩薩爾時應作是言:「今寧持如是禁戒墮阿鼻獄,不毀犯而天上。」煩惱剎復是言:「卿若不能破四禁者,可破僧殘,以是因緣,令汝安隱得入涅槃。」菩薩亦應不隨其語。剎復言:「卿若不能犯僧殘者,亦可故犯偷蘭遮罪,以是因緣,令汝安隱得入涅槃。」菩薩爾時亦復不隨。剎復言:「卿若不能犯偷蘭遮123,可犯捨墮,以是因緣,可得安隱涅槃。」菩薩爾時亦不隨之。剎復言:「卿若不能犯捨墮者,可破124波夜提,以是因緣,令汝安隱得入涅槃。」菩薩爾時亦不隨之。剎復言:「卿125若不能犯波夜提者,幸可毀破突吉羅戒,以是因緣,可得安隱涅槃。」菩薩爾時自念言:「突吉羅發露者,則不能渡生死彼岸而得涅槃。」菩薩摩訶薩於是小諸戒律中,堅固,心金剛菩薩摩訶薩四重禁突吉羅堅固差別菩薩如是堅持,則為具足五根126諸戒;所謂具足菩薩根本清淨戒,前後眷屬清淨戒,非諸惡覺、覺清淨戒正念、念清淨戒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戒。
迦葉!是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戒,一者受世教戒127,二者正法戒。菩薩正法戒者,不為惡;受世教戒者,白四羯磨128然後乃得。復次,男子!有二種式,一者、重戒,二者、世譏嫌戒。重戒者,謂四禁也。世譏嫌戒者,不作販賣輕秤小斗129欺誑於人,因他形勢取人財物繫縛破壞成功,然明而臥,田宅、種植、家業、坐肆,不畜象馬、車乘、羊、駝驢、雞犬、獼猴孔雀鸚鵡、共命130及拘枳羅131、豺狼、虎豹132、貓狸、豬豕及餘惡獸、童男、童女、大男、大女、奴婢、僮僕、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馬瑙、珊瑚、璧玉、珂貝、諸寶、赤銅、白臘133、鍮石134、盂器、135、拘執、眊136衣、一切穀米、小麥豆、穈137栗、稻、麻、熟食具;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別請;不食肉,不飲酒五辛能熏138,悉不食之,是故其臭處,常為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養讚歎139;趣足而食,不長受;所受衣服纔足140身,進止常與三衣缽具141不捨離,如鳥二翼;不畜根子、莖子、節子、椄子、子子,不畜寶藏,若金、若銀、飲食庫、衣裳、服飾;廣大床、牙金床、雜色編142織,悉不用坐;不畜一切軟諸蓆143不坐象薦144馬薦,不以145用敷床臥146,其床兩頭不置二枕,亦不丹枕、安黃147木枕;不觀看象鬥、馬鬥、車鬥、兵鬥、男鬥、女鬥、牛鬥、羊鬥、水牛、雞雉、鸚鵡等鬥,亦不故往觀看軍陣,不應故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除供養佛;摴蒱、圍碁、波羅塞148戲、師子象鬥、彈基、六慱149拍毱、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150一切笑悉不觀作不瞻相手腳面目,不以抓151鏡芝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亦不仰虛空星宿,除欲解睡,不作王家往返使命,以此語彼,以彼語此,不諛152諂,邪命自活,亦不宣說王臣、盜賊、鬥諍、飲食國土飢饉、恐怖、豐樂、安隱之事。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世譏嫌戒。男子!菩薩摩訶薩堅持如是遮制之戒,與重戒,差別
男子153菩薩摩訶薩受持如是諸禁戒已,是願言:「寧以此身投於熾然猛火深坑不毀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制禁戒,與剎利女、婆羅門女、居士154女而不淨。」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寧以周匝纏身,不敢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服。」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寧以此口吞鐵丸。不敢以之口。食於信心檀越飲食。」復次。男子!摩訶薩是願:「寧臥此身身大鐵上,不敢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床敷臥155具。」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我寧以身受三百鉾,不敢以之身,受於信心檀越醫藥。」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寧以此身投鐵鑊,不156破戒157受於158信心檀越舍、屋宅。」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宋以鐵搥159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塵,不以破戒剎利婆羅門居士恭敬禮拜。」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寧以鐵挑其兩目,不以染心視他好色。」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寧以鐵錐遍耳160攙刺,不以染心聽好音聲。」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寧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貪嗅諸香。」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寧以利刀割裂其舌,不以染心貪著美味。」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不以染心貪著諸觸。」何以故?以是因緣,能令行者地獄畜生餓鬼迦葉!是名菩薩摩訶薩持禁戒。菩薩摩訶薩如是諸禁戒已,悉以一切眾生,以是因緣,願令眾生持禁戒,得清淨戒戒、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隨順戒、畢竟戒,具足成就波羅蜜戒。
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持如是清淨戒時,於初不動地云何不動地161菩薩住是不動地中,不動不墮、不退、不散。男子!譬如須彌山旋嵐162猛風不能令動墮落退散,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不為色聲香味163所動,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不退聲聞辟支佛地,不為異見所散而作邪命。復次,男子!又不164動者,不為貪欲、恚所動;又不墮者,不墮四重;又不退者,不退戒還家;又不散者,不為違逆大乘經者之所散壞。復次,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不為諸煩惱魔之所傾動,不為陰魔所墮,乃至坐於道場菩提樹下,雖天魔,不能令其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不為死魔所散。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習聖行男子!云何聖行聖行者,佛及菩薩所行165故,故名聖行以何等故?名菩薩聖人耶?如是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故名聖人戒故,復名聖人定慧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166智慧、捨離,故167聖人;有七聖覺故,故168聖人。以是義故,復名聖行

迴向文

普為出資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及法界無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無量煩惱障 同消無量果報
  同消無量業障 同消無量諸災障
  同消無量諸病障 同平安
  同植無上菩提

本經參考佛教慈慧心佛經典之十︽大般涅槃經︾94年版本恭錄。

︻注釋︼

 1宮本「讖」以下有「於姑藏」等字。
2「淋」,宋、元、明三本均作「痳」。
3「瀝」,明本作「癧」。
4「消」,宋、元、明三本均作「痟」。
5愛語 菩薩四攝法之一,隨眾生根性,以善言慰喻,令生親愛之心,而入佛道。
6波羅蜜(Silaparamita) 譯作持戒到彼岸六度之一。
7三摩跋提(Samapatti) 將入禪定的狀態。與禪解脫俱為禪那波羅蜜(Dhyanaparamita),譯作靜慮到彼岸六度之一。
8「諸」,宮本作「習」。
9「焦」,宮本作「煩」。
10「奸」,宮本作「姦」。
11宮本及元、明二本「慢」以下有「大慢二字
12慢等 此有七慢。成實論中又加上大慢,成八慢;河西道朗說九慢。
13「懟」,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忿」。
14「恨」,宋本作「佷」。
15「消」,宋、元、明三本均作「銷」,下同。
16「心」,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身」。
17他(Nayuta) 極大的數目之名,相當於一億。
18飲食」,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食飲」。
19「戒」,宮本作「誡」。
20瞿曇(Gautama) 姓氏名,釋尊瞿曇為姓。此姓氏中,以釋尊最殊勝,故此處指稱釋尊
21四大 地、水、火、風,此處指此等四大構成的身體
22「乏」,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之」。
23優缽羅(Utpala) 青蓮華
24宮本及元、明二本「力」以下有「不一波頭波頭力」四字。
25拘物頭(Kumuda) 赤蓮華
26分陀利(Pundarika) 白蓮華
27力士(Malla) 拘尸那城有力士之一族,由被放逐的剎帝利種所生,是具有極力氣的混血民族。
28健提(Pakkhandin) 譯作堅固,天之名。「健」,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揵」,下同。
29那羅延(Narayana) 天之力士
30「盤」,宋、元、明三本均作「蟠」,宮本作「槃」。
31金剛際 同金輪際世界底經八萬由旬到達此地。
32金剛座(Vajra-asana) 成道的座處,在摩揭陀國佛陀伽耶菩提樹下。
33道場(Bodhi manda) 如來正覺之處。
34菩提樹(Bodhivrksa) 本名畢缽羅(Pippala),學名Ficus Beligiosa。釋尊在此樹下成道,故此名,又釋作道樹覺樹
35人天」,宮本作「天人」。
36「悲愁」,宋、元、明三本作「憂愁」;宮本作「愁憂」。
37「席」,宋、元、明三本均作「褥」。
38「惟」,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唯」。
39「熏」,元本作「重」,宮本作「薰」。
40「跏」,宮本及宋、元二本均作「加」。
41波波(Apapa) 被寒冷侵逼,發此種音的地獄
42吒吒(Atata) 被寒冷所逼,發此種異聲的地獄
43阿羅羅 可能與身被極寒所逼,身生皰的額部陀(Arbuda)同。
44婆婆 被寒冷侵逼,而發此種異聲的地獄
45優缽羅(Utpala) 嚴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蓮華地獄
46波頭摩(Padma) 嚴寒逼迫,身分折裂如紅蓮華地獄
47拘物頭(Kumuda) 嚴寒逼迫,身分折裂如赤蓮華地獄
48分陀利(Pundarika) 嚴寒逼迫,身分折裂如白蓮華地獄
49「擘」,宋、元、明三本均作「劈」。
50「熅」,宋、明二本均作「溫」。
51宮本及元、明二本「亦」以下有「復宣」二字
52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有」。
53「澍」,宮本作「注」。
54「興」,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放」。
55「復」,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56「多」,宮本作「名」。
57波羅蜜(Paramita) 到彼岸,又譯作度。此有六者,即施、戒、忍、進、禪、智,乃菩薩所修妙行
58「得」,宋、元二本均作「有」。
59一乘 梵文作Eka-yana。
60三乘 梵文作Tri-yana。
61「于」,明本作「於」。
62一果等 指四沙門果,即須陀洹(頂流)、斯陀含(來)、阿那含不還)、阿羅漢應供)。
63「啞」,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啞」。
64天 梵文作Deva。
65龍 梵文作Naga。
66鬼神(Yaksa) 譯作勇健。
67乾闥婆(Gandharva) 譯作香神
68阿修羅(Asura) 譯作非天。
69迦樓羅(Garuda) 譯作金翅鳥。
70那羅(Kimnara) 歌神。
71摩睺羅伽(Mahoraga) 譯大腹行。以上稱為八部眾
72剎(Raksasa) 譯作捷疾鬼。
73健陀 慧琳音義曰:「具足云私健陀,此云蔭也。朗法師云;是偏脣鬼也」。「健」,宮本作「建」。
74陀(Umada) 鬼名。慧琳音義譯作妖狂,能令人醉倒的鬼。
75阿婆魔羅(Apasmara) 譯作顛狂魔,能令人發狂的鬼。「魔」,宋本作「摩」。
76人 梵文作Manusya。
77非人 梵文作Amanusya。
78曼陀羅(Mandarava) 譯作適意華。
79摩訶曼陀羅(Mahamandarava) 譯大適意華。
80陀那(Sandanika?) 譯作斷續。
81摩訶陀那(Mahasandanika?)譯大斷續。
82脂那(Rocana) 譯作眼花。
83摩訶脂那(Maharocana) 譯大眼花。
84香 梵文作Gandha。
85大香 梵文作Mahagandha。
86愛見 梵文作Kamadrsti。
87愛見 梵文作Maha-kamadrsti。
88端嚴 梵文作Vira。
89第一端嚴 梵文作Prathamavira。
90沈水 梵文作Agaru。
91樓(Tagaraka) 譯作不沒香。
92旃檀(Candana) 譯作與樂。
93鬱金(Kunkumam) 譯作薰。
94「故」,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95「中」,宮本作「寶」。
96淨居(Suddhavasa) 色界第四禪天之頂,共有五天
97「已」,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今」。
98「是」,宮本及元本均作「來」。
99「有」,明本作「為」。
100「以」,麗本作「已」,今據宋本改之。
101「已」,宮本作「以」。
102「疾」,宮本作「病」。
103大海須彌山王 梵文作Mahasamudra-sumeru-parvatraja。
104「真」,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直」。
105「是」,明本作「言」。
106「戒」,宮本及宋、元、明三本作「誡」,下同。
107「坐起」,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起坐」。
108「破」,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碎」。
109「差」,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瘥」。
110「諛」,宮本作「諭」。
111三結 貪、瞋、癡。
112本無「縛」。
113五下結 貪、瞋、見、取、疑,是等使眾生不得超脫欲界
114騏驎一之行 即緣覺辟支佛)乘之行。緣覺二種,一稱為部行,二稱為驎喻。部行是成群,驎喻是單獨修業,喻驎之角。「騏驎」,宋、元、明三本均作「麒麟」。
115本無「之一」。
116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般」。
117「僕」,宋本作「給」。
118「迮」,宋、元、明三本均作「窄」。
119「家居」,宋本作「居家」。
120「詳」,元本作「庠」。
121「肯」,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能」。
122「路」,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道」。
123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者」。
124「破」,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犯」。
125本無「卿」。
126「根」,宋、元、明三本均作「支」;宮本作「枝」。
127受世教戒 配於三聚戒的話,受世教戒相當於律儀戒正法戒相當於攝善法戒
128白四羯磨 各各解脫戒受戒作法。白是表白行者戒壇,對阿闍梨表白受戒羯磨(Karma)譯作業行者表白後,由羯磨師教羯磨文,隨之反覆唱三次,是為三羯磨。以上總稱百三羯磨,合稱白四羯磨
129」,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斗」。
130共命(Jivamjivaka) 譯作生生,鳥名。
131枸枳羅(Kokila) 譯作好眼鳥。
132「豺狼虎豹」,宮本作「虎豹豺狼」。
133「臘」,宋本作「鑞」。
134「石」,宋、元、明三本均作「鉐」。
135」,宋、元、明三本均作「」。
136「眊」,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
137「穈」,宋、元、明三本均作「黍」。
138「熏」,宋、元、明三本均作「葷」。
139「歎」,宮本作「嘆」。
140「足」,宮本作「之」。
141「具」,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俱」。
142「編」,宮本作「」。
143「蓆」,宋、元、明三本均作「席」。
144「薦」,宋、元、明三本均作「韉」。
145「服」,宋、元、明三本均作「裳」。
146「臥」,宋本作「座」。
147「黃」,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簧」。
148波羅塞(Prasaka) 戲伎之名。
149「慱」,宮本及宋、明二本均作「搏」。
150「成」,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城」。
151「抓」,宋、元二本均作「爪」。
152「諛」,宮本作「諭」。
153誓願。其中,初為誓之文,次有六誓,不受施。次有五誓,不被內根外塵所破。
154宋、元、明三本「居士」以下有「等」字。
155「敷臥」,宋、元、明三本均作「臥敷」。
156宮本「不」以下有「敢」字。
157宋、元、明三本「戒」以下有「之身」二字
158本無「於」。
159「搥」,宋、元、明三本均作「鎚」。
160「耳」,麗本作「身」,今據宋、元、明三本改之。
161「耶」,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162「嵐」,麗本作「藍」,今據宋、元、明三本改之。
163本無「觸」字,今據宮本及宋、元、明三本補上。
164「不」,麗本作「復」,今據宋、元、明三本改之。
165宋、元、明三本均無「處」。
166「聞」,麗本作「開」,今依據宮本改之。
167宋、元、明三本「故」以下有「故」字。
168本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