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梵行品第八之三
迦葉薩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何等利?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1: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者,知一切法及法名字;義無礙者,知一切法所有諸義,能隨諸法所立名字而為作義;辭無礙者,隨字論、正音論、闡陀論、世辯論;樂說無礙者,所謂菩薩摩訶薩凡所演說,無有障礙,不可動轉,無所畏懼2,難可摧伏。善男子!是名菩薩能如是見知,即得如是四無礙智。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菩薩摩訶薩遍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義無礙者,乘雖有三,知其歸一,終不謂有差別之相;辭無礙者,菩薩摩訶薩於一法中作種種名,經無量劫說不可盡,聲聞、緣覺能作是說,無有是處;樂說無礙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為諸眾生演說諸法,若名、若義,種種異說不可窮盡。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菩薩摩訶薩雖知諸法而不取著;義無礙者,菩薩摩訶薩雖知諸義而亦不著;辭無礙者,菩薩摩訶薩雖知名字亦不取著;樂說無礙者,菩薩摩訶薩雖知樂說,如是最上,而亦不著。何以故?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薩。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不取著,則不知法;若知法者,則是取著;若知不著,則無所知。云何如來說言;知法而不取著?
佛言:
善男子!夫取著者不名無礙,無所取著乃名無礙。善男子!是故一切諸菩薩等,有取著者,則無無礙;若無無礙,不名菩薩,當知是人名為凡夫。何故取著名為凡夫?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為色繫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是故取著名為凡夫。以是義故,一切凡夫無四無礙3。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已於無量阿僧祇劫知見法相,以知見故,則知其義,以見法相4及知義故,而於色中不生繫著,乃至識中亦復如是,以不著故,菩薩於色不生貪心,乃至識中亦不生貪,以無貪故,則不為色之所繫縛,乃至不為識之所縛,以不縛故,則得脫於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以是義故,一切菩薩得四無礙。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為弟子十二部中說繫著者,名為魔縛,若不著者,則脫魔縛。譬如世間有罪之人,為王所縛,無罪之人,王不能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繫著者,為魔所縛;無繫著者,魔不能縛。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而無所著5。
6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菩薩摩訶薩善知字持而不忘失。所謂持者,如地、如山、如眼、如雲、如人、如母,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義無礙者,菩薩雖知諸法名字而不知義,得義無礙,則知於義。云何知義?謂地持者,如地普持一切眾生及非眾生,以是義故,名為地7持。善男子!謂山持者,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何故名山而為持耶?山能持地,令無傾動,是故名持。何故復名眼為持耶8?眼能持光,故名為持。何故復名雲為持耶?雲名龍氣,龍氣持水,故名雲持。何故復名人為持耶?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人持。何故復名母為持耶?母能持子,故名母持。」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名字句義亦復如是。辭無礙者,菩薩摩訶薩以種種辭演說一義,亦無有義,猶如男女、舍宅、車乘、眾生等名。何故無義?善男子!夫義者,乃是菩薩諸佛境界;辭者,凡夫境界。以知義故,得辭無礙。樂說無礙者,菩薩摩訶薩知辭、知義故,於無量阿僧祇劫說辭、說義而不可盡,是名樂說無礙。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行世諦,以修行故,知法無礙;復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第一義諦故,得義無礙;亦於無量阿僧祇劫修9習毘伽羅那10論故,得辭無礙;亦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習說世諦11論故,得樂說無礙。善男子!聲聞、緣覺若有得是四無礙者,無有是處。善男子!九部經中我說聲聞、緣覺之人有四無礙,聲聞、緣覺真實無有。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度眾生故,修如是四無礙智;緣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獨處,若化眾生,但現神通,終日默然,無所宣說,云何當有四無礙智?何故默然而無所說?緣覺不能說法度人,使12得煖13法、頂法、忍法14、世第一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不能令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善男子!緣覺出世,世間無有九部經典,是故緣覺無辭無礙、樂說無礙。善男子!緣覺之人雖知諸法,無法無礙。何以故?法無礙者,名為知字,緣覺之人雖知文字,無字無礙。何以故?不知常住二字故,是故緣覺不得法無礙。雖知於義,無義無礙。真知義者,知諸眾生悉有佛性,佛性義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緣覺之人不得義無礙。是故緣覺一切無有四無礙智。云何聲聞無四無礙?聲聞之人無有三種善巧方便。何等為三?一者,必須軟語然後受法;二者,必須粗語然後受化;三者,不軟不粗然後受化。聲聞之人無此三15故,無四無礙。
復次,聲聞緣覺不能畢竟知辭知義,無自在智知於境界,無有十力、四無所畏,不能畢竟度於十二因緣大河,不能善知眾生諸根利鈍差別,未能永斷二諦疑心,不知眾生種種諸心所緣境界,不能善說第一義空,是故二乘無四無礙。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聲聞、緣覺之人,一切無有四無礙者,云何世尊說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16連神通第一、摩訶拘絺羅17四無礙第一?如其無者,如來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讚迦葉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恆河有無量水,辛頭大河水亦無量,博叉大河水亦無量,悉陀大河水亦無量,阿耨達18池水亦無量,大海之中水亦無量,如是諸水雖同無量,然其多少其實不等。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四無礙智亦復如是。善男子!若說等者,無有是處。善男子!我為凡夫說摩訶拘絺羅四無礙智為最第一,汝所問者,其義如是。善男子!聲聞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若具足四,無有是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梵行品中,菩薩知見得四無礙者,菩薩知見剛無所得,亦無有心言無所得。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得,若使菩薩心有得者,則非菩薩,名為凡夫,云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
佛言:
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將欲說,而汝復問。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善男子!以何義故。無所得者名為無礙?若有得者,則名為礙,有障礙者,名四顛倒。善男子19!菩薩摩訶薩無四倒故,故得無礙,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則名為慧,菩薩摩訶薩得是慧故,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無明,菩薩永斷無明闇故,故無所得,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大乘,菩薩摩訶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聲聞、辟支佛道,菩薩永斷二乘道路,得於佛道,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方等經,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十一20部經,菩薩不修,純說方等大乘經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虛空,世間無物名為虛空,菩薩得是虛空三昧無所見故,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所得者,名常樂我淨,菩薩摩訶薩見佛性故,得常樂我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菩薩摩訶薩斷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五見,菩薩永斷是五見故,得第一義空,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悉無所見,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聲聞、緣覺、菩提,菩薩永斷二乘菩提,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善男子!汝之所問,亦無所得,我之所說。亦無所得,若有所21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是菩薩無所得時,無量眾生斷有相心,以是事故,我敢諮啟無所得義,令如是等無量眾生離魔眷屬,為佛弟子。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先於娑羅雙樹間,為純陀說偈:
本有今無22,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世尊!是義云何?佛言:善男子!我為化度諸眾生故而作是說,亦為聲聞、辟支佛故而作是說,亦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說,不但正為純陀一人說是偈也。時,文殊師利將欲問我,我知其心而為說之,我既說已,文殊師利即得解了。迦葉菩薩言:世尊!如文殊等,詎有幾人能了是義?惟23願如來更為大眾廣分別說。
善男子!諦聽諦聽!今當為汝重敷演之。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量煩惱,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槃;言本無者,本無般若波羅蜜,以無般若婆羅蜜故,現在具有諸煩惱結。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煩惱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有父母和合之身,是故現在無有金剛微妙法身;言本無者,我身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本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現在具有四百四病;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病苦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以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故,現在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本無者,本不見佛性,以不見故,無常樂我淨;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無常樂我淨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現在不能破壞四魔;言本無者,本24無25六波羅蜜,以本26無六波羅蜜故,修行凡夫苦行之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苦行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雜食之身,以有食27身故,現在無有無邊之身;言本無者,本無三十七助道法,以無三十七助道法故,現在具有雜食之身;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雜食身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以是事故,現在無有,畢竟空定;言本無者,我本無有中道實義,以無中道真實義故,於一切法則有著心;若有沙門、若措杭霪、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說一切法是有相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諸鈍根聲聞弟子,以有鈍根聲聞弟子故,不得演說一乘之實;言本無者,本無利根人中象王、迦葉菩薩等,以無利根迦葉等故,隨宜方便,開示三乘,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畢竟演說三乘法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說言卻後三月於娑羅雙樹當般涅槃,是故現在不得演說大方等典大般涅槃;言本無者,本昔無有文殊師利大菩薩等,以無有故,現在說言如來無常;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是無常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實有無常,說言有常;實有有常,說言無常;我樂28淨等亦復如是。三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略相說廣,廣相說略;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29說言30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何以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善男子!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何以故?虛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虛妄語耶?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31,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諦,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諦;有時演說第一義諦,眾生謂佛說於世諦;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善男子!是故汝先不應難言:菩薩摩訶薩無所得也。菩薩常得第一義諦,云何難言:無所得耶32?
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無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則不可得,猶如虛空,誰有得者?世尊!如世間物本無今有,名為無常,道亦如是,道若可得,則名無常;法若常者,無得無生,猶如佛性,無得無生。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滅、非赤、非白、非青、非黃、非有、非無,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涅槃亦爾。外道道者,名為無常,內道道者,名之為常;聲聞緣覺所有菩提,名為無常,菩薩諸佛所有菩提,名之為常;外解脫者者名為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為常。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薩得道菩提及33涅槃也。道之性相,實不生滅,以是義故,不可捉持。
善男子!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善男子!如眾生心,雖非是34色,非長非短,非粗非細,非縛非解,非是見法而亦是有。以是義故,我為須達說言:「長者心為城主;長者!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以不善護是身口故,令諸眾生到三惡趣;護身口者,則令眾生得人天涅槃,得名真實。其不得者,不名35真實。」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如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以其有故,一切菩薩了了見知36。
善男子!見有二種:一相貌見,二了了見。云何相貌見?如遠見煙,名為見火,實不見火,雖不見火,亦非虛妄;見空中鶴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37虛妄;如見花葉,便言見根,雖不見根,亦非虛妄;如人遙見籬間牛角,便言見牛,雖不見牛,亦非虛妄;如見女人懷妊,便言見欲,雖不見欲,亦非虛妄;如見樹生葉38,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虛妄;又如見雲便言見雨,雖不見雨,亦非虛妄;如見身業及以口業,便言見心,雖不見心,亦非虛妄;是名相貌見。云何了了見?如眼見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淨不壞,自觀掌中阿摩勒果,菩薩摩訶薩了了見道,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雖如是見,初無見相39。善男子!以是因緣,我於往昔告舍利弗40:「一切世間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之41所不知、不見、不覺,惟有如來悉知見覺,及諸菩薩亦復如是。舍利弗!若諸世間所知見覺,我與菩薩亦知見覺。世間眾生之所不知、不見、不覺,亦不自知不知見覺;世間眾生所知見覺,便自說言我知見覺。舍利弗!如來一切悉知見覺,亦不自言42我知見覺,一切菩薩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使如來作知見覺相,當知是則非佛世尊,名為凡夫。菩薩亦爾」。
迦葉菩薩言:如佛世尊為舍利弗說:世間知者,我亦得知;世間不知,我亦悉知。其義云何。
善男子!一切世間不知不見,不覺佛性,若有知見覺佛性者,不名世間,名為菩薩。世間之人亦復不知、不見、不覺十二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四諦、三十七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若知見覺者,不名世間,當名菩薩。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云何世間所知見覺?所謂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時、微塵、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終始、斷常二見,說言初禪至非非想名為涅槃。善男子!是名世間所知見覺。菩薩摩訶薩於如是事亦知見覺,菩薩如是知見覺已43,若言不知、不見、不覺,是為虛妄,虛妄之法則為是罪,以是罪故,墮於地獄。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沙門、若婆羅門,說言無道菩提涅槃,當知是輩名一闡提,魔之眷屬,名為謗法。如是謗法,名謗諸佛,如是之人,不名世間,不名非世間。
爾時,迦葉聞是事已,即以偈頌而讚歎佛:
大慈愍眾生, 故令我歸依,
善拔眾毒箭, 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 雖差44還復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復發。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眾生,
眾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如來今為我, 演說大涅槃,
眾生聞秘藏, 即得不生滅。
迦葉菩薩說是偈已,即白佛言45:世尊!如佛所說一切世間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者。若使菩薩是世間者,不得說言世間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能知見覺,若非世間,有何異相?
佛言:
善男子!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不知見覺者名為世間,知見覺者不名世間。汝言有何異者,我今當說。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涅槃經,即生敬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46,是則名為世間菩薩,一切世間不知見覺,如是菩薩亦同世間,不知見覺。菩薩聞是涅槃經已,知有世間不知見覺,應是菩薩所知自覺。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當云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覆自47念言:「惟當深心修持淨戒」。善男子!菩薩爾時,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淨。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戒淨故,在在生處,常無憍慢、邪見、疑綱,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薩修持淨戒。戒既清淨,次修禪定,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念不忘,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經、諸佛世尊、常樂我淨,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悉見佛性,如是等事,憶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薩修清淨定。戒定已備,次修淨慧,以修慧故,初不計著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薩修習淨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善男子!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為四倒之所傾動。善男子!菩薩爾時自知見覺所受持戒無有48傾動,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善男子!菩薩見所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無悔恨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則安隱,心安隱故,得無動定,得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得49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明見佛性,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不50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迦葉復言:云何菩薩修持淨戒,心無悔恨,乃至明了,見於佛性?
佛言:
善男子!世間戒者,不名清淨。何以故?世間戒者,為於有51故,性不定故,非畢竟故,不能廣為一切眾生,以是義故,名為不淨。以不淨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無歡喜;無歡喜故,則無悅樂;無悅樂故,則無安隱;無安隱故,無不動定;無不動定故,無實知見;無實知見故,則無厭離;無厭離故,則無解脫;無解脫故,不見佛性;不見佛性故,終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間戒不清淨。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清淨戒者,戒非戒故,非為有故,定畢竟故,為眾生故,是名菩薩戒清淨也。善男子!譬如摩訶薩於淨戒中雖不欲生無悔恨心,無悔恨心自然而生。善男子!譬如有人執持明鏡,不期見面,面像自現;亦如農夫種之良田,不期生牙52而牙自生;亦如然燈,不期滅闇而闇自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堅持淨戒,無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復如是,以淨戒故,心得歡喜。
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見面貌,心生歡喜,持淨戒者亦復如是。善男子!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如形殘者,自見面貌,不生喜悅,破戒之人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漿瓶,俱共至城而欲賣之,於路腳跌,二瓶俱破,一則歡喜,一則愁惱,持戒破戒亦復如是。持淨戒者,心則歡喜,心歡喜故,則便思惟:「諸佛如來於涅槃中,說有能持清淨戒者,則得涅槃,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以是因緣,心則悅樂。
迦葉復言:喜之與樂,有何差別?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心淨持戒,名之為樂。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於生死,則名為喜;見大涅槃,名之為樂;下名為喜,上名為樂。離世共法,名之為喜;得不共法,名之為樂,以戒淨故,身體輕柔,口無粗過,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輕53、若嘗、若觸、若知,悉無諸惡;以無惡故,心得安隱,以安穩故,則得靜定;得靜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生死故,則得解脫,和解脫故,得見佛性;見佛性故,得大涅槃;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何以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受淨戒,五法佐助。云何為五?一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離五蓋故,所見清淨,離五見故,心無疑綱;離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薩爾時即得五根,所謂信、念、精進、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種涅槃54,謂色解脫乃至識解脫,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痘公甸!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有破戒者,有人呵責、輕賤、毀辱,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毀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經,毀禁戒者,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讀誦,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復令無量無邊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如是之人,我亦不聽受持是典,寧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當正身心,慎莫55調56戲,輕躁舉動。身為調戲,心為輕動。求有之心,名為輕動;身造諸業,名為調戲。若我弟子求有造業,不應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經。若有如是受持經者,人當57輕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業?」若持經者求有造業,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復令無量無邊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求有造業,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復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是涅槃經,莫非時說,莫非國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說,莫熾然世法說。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說者,人當輕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而說?」若持經者作如是說,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令無量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而說,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善男子!若欲受持者、說大涅槃者、說佛性者、說如來祕藏者、說大乘者、說方等經者、說聲聞乘者、說辟支佛乘者、說解脫者、見佛性者、先當清淨其身,以身淨故,則無呵責,無呵責故,令無量人於大涅槃生清淨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經,若聞一偈、一句、一字及說法者,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人則是眾生真善知識,非惡知識,是我弟子,非魔眷屬,是名菩薩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58。
迴向文
普為出資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及法界無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無量煩惱障 同消無量果報障
同消無量諸業障 同消無量諸災障
同消無量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無上菩提因
本經參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經典之十︽大般涅槃經︾94年版本恭錄。
︻注釋︼
1四無礙 無礙是指離執著,得自由。法是知法及法名字。義是知法下之義及名下之義。辭是音聲清雅,分別嘹亮。樂說是能宛轉變換無窮無盡。隨字論是定其文字,善知字體。正音論是正其音辭,分明切齒。闡陀論又稱法句或合聲。河西日,即此方之詠歌聲。
2「懼」,麗本作「省」,今據宮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3「礙」,麗本作「閡」,今據宮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4「相」,宋、元二本均作「故」。
5宋、元、明三本至此為第十六終。
6宋、元二本至此為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首;明本至此為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四首。
7「為地」,麗本作「地為」,今據宮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8「耶」,宋本作「也」,下同。
9麗本無「修」字,今據宮本及明本補上。
10宋、元、明三本均無「那」。
11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諦」。
12「使」,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令」。
13「煖」,宮本及宋本均作「暖」。
14宮本無「忍法」。
15「三」,宮本作「二」。
16「犍」,宋、元、明三本均作「揵」;宮本作「乾」。
17摩訶拘絺羅(Mahakausthila) 拘絺羅譯作膝。羅漢名,即舍利弗之舅長爪梵志。
18阿耨達(Anavatapta) 譯作無熱。位於瞻部洲中心的池名,周圍百里,金銀等七寶莊嚴其岸,美麗之至。
19此中有十復次,即得無得、倒無倒、智賢無明、涅槃諸有、大乘小乘、方等三藏、真空生死、常無常、真空五見、菩提二乘,此為十對。
20「一」,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二」。
21「有所」,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說有」。
22本有今無 此偈在經中出現四處,極著名。天親對此偈有特別的論說。
23「惟」,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唯」。
24「本」,麗本作「我本」,今據宋本刪去「我」字。
25「無」,麗本作「無有」,今據宋本刪去「有」字。
26宋本無「本」。
27宋本無「食」。
28「我樂」,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樂我」。
29宮本「法」以下有「而」字。
30「言」,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31宋本無「諦」。
32「耶」,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33「及」,宋本作「大」。
34「非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是非」。
35「不名」,宋、元、明三本均作「名不」。
36「見知」,宋、元、明三本均作「知見」。
37「非」,宋本作「不」。
38「葉」,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華」。
39「相」,宋本作「想」。
40宋本「弗」以下有「舍利弗」等字。
41宮本無「之」字。
42「言」,宮本作「見」。
43「知見覺已」,宋本作「所知見覺」。
44「差」,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瘥」。
45以下是持戒文,其中有三段,初說持戒。
46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心」以下有「者」字。
47「自」,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48「有」,宮本及明本均作「所」。
49麗本無「得」字,今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0宮本及元、明二本「不」上有「所」字。
51世間戒為於有故 此文中說有四不淨,一有為、二性不定、三非畢竟、四不為眾生。
52「牙」,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芽」。
53「輕」,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嗅」。
54五種涅槃 指脫離五陰之縛,非指涅槃有五種。
55「莫」,宋、元、明三本均作「無」。
56「調」,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掉」。
57「當」,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多」。
58以下宋、元、明三本不分卷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