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百千萬劫難遭遇
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1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2

光明3遍照高貴菩薩品第十之一 4

爾時世尊光明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訶言:
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涅槃經。得十事功德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不可思議,聞者驚怪,非內、非外、非難、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有相貌,世間所無。何等為十?一者有五5,何等為五?一者、所不聞者而能得聞,二者、聞已能為利益,三者、能疑惑之心,四者、慧心正直無曲,五者、能知如來密藏,是為五事
何等不聞而能得聞6?所謂甚深微密之藏7一切眾生佛性佛法眾僧差別三寶性相常樂我淨,一切諸佛畢竟涅槃者,常住無變,如來涅槃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有漏、非無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闇,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斷、非不斷,非始、非終,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陰、非不陰,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因緣8如是等法,甚深微密,昔所不聞而能得聞。復所謂一切外道經書:四毘陀9論、毘伽羅10、衛世師11論、迦毘羅12論,一切咒術醫方、伎13藝,日月博14蝕、星宿運變,圖書讖記如是等經,初未曾聞,祕密之義,今於此經而得之。復有一部經,除毘佛略15,亦無如是深密之義,今因此經而得之。男子!是名不聞而能得聞。
聞已利益16能聽受是涅槃經,悉能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譬如男女,於淨鏡見其色像,了分明,涅槃鏡亦復如是菩薩執之,悉得見大經典甚深之義。亦如人在闇室中執大炬火,悉諸物,涅槃炬亦復如是菩薩執之,得見大深奧之義。亦如日出有千光明,悉能照了諸山幽17闇。令一切人遠諸物,是涅槃清淨慧日亦復如是,照了大乘深邃之處,令二乘人遠見佛18。所以者何?以能聽受是涅槃微妙經典19故。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涅槃經,得知一切諸法名字書寫讀誦通利,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知一切諸法義理男子!其聽受者唯知名字,不知其義,書寫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知義。復次,男子!聽是經者,聞佛性,未能得見,書寫讀誦、為他20廣說思惟其義,則得之。聽是經者,聞有檀名,未能得見波羅蜜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得見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男子!菩薩摩訶薩能聽是涅槃經,則知法知義無礙,於諸沙門婆羅門等,若天、魔、梵一切世中,無所畏開示分別十二部經演說其義,差違,不從他聞而能自知,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男子!是名聞已能為利益
心者21,疑有二種:一者疑名,二者疑義。聽是經者疑名心;思惟義者,義心。復次,男子!疑有五種:一者疑佛定涅槃不?二者疑常住不?三者疑是真不?四者疑真淨不?五者疑是實22不?聽是經者,疑涅槃則得永斷,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四疑永斷。復次,男子!疑三種:一疑聲聞有為無?二者緣覺有為無?三疑乘為有為無?聽是經者如是三疑永滅無餘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了知一切眾生佛性。復次,男子!眾生不聞如是涅槃經,其多疑,所謂若常、無常、若樂、不樂,若淨、不淨、若我、無我,若命、非命,眾生,非眾生,若畢竟、不畢竟世、若過世,有、無,若苦、若非苦,若集、若非集,若道、若非道,若滅、若非滅,若法、若非法,若善、若非善,若空、若非空,聽是經者如是諸疑悉得永斷。復次,男子!不聞如是經者,復種種心,所謂是我耶?受想行識是我耶?眼能見耶?能見耶?乃至能知耶?能知耶?受報耶?我受報耶?乃至受報耶?我受報耶?色至耶?我至耶? 乃至識亦23如是生死之有始有終耶?無始無終耶?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復人疑一聞提24、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謗方等經如是等輩25佛性耶?佛性耶?聽是經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斷。復人疑:世間有邊耶?世間無邊耶?有十方世界耶?無十方世界耶?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是名能疑惑之心。
慧心正直無邪曲者26,心有疑則所不正一切凡夫不得聞是涅槃微妙經典,所邪曲,乃至聲聞辟支佛人,所見亦曲。云何一切凡夫邪曲?於有漏中見常樂我淨,於如來無常、苦、不淨無我眾生壽命知見,計非有想、非無想處以為涅槃,見自在天八聖道有見斷見如是等見為邪曲。菩薩摩訶薩若得聞是涅槃經修行聖行,則如是邪曲。云何聲聞緣覺邪曲見耶27?見於菩薩兜率28,化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飯,母曰29迦毘羅滿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釋30接,難陀龍王及婆難陀31吐水而浴,摩尼跋陀32鬼神執持寶蓋,隨後侍立,地神化花以承其足,四方行滿足七步,到於天廟,令諸天像悉起承迎,阿私陀33仙抱持相,既相已,生大悲苦,自傷當不睹佛興。詣師學書、算計、射御34、圖讖、伎藝,處在深宮,六萬35婇女娛樂受樂,出城遊迦毘羅園,道見老人乃至沙門法服而行,還至宮中,諸 綵女,形體狀貌猶如枯骨,所有宮殿塚墓異,出家,夜半踰城,至鬱陀伽36阿羅邏37大仙人所,處及非有想、非無想處,既聞是已,諦觀是處是:非常、苦、不淨無我。捨至樹下,具修苦行38滿足六年,知39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復到跋提40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乳縻41受已轉至菩提樹下,破魔波旬,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波羅42為五比丘轉法輪乃至於此拘尸那般涅槃如是等見,是名聲緣覺曲見。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涅槃經,悉如是等見,書寫讀誦通利、為他、演說思惟其義,則正直無邪曲見。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涅槃經,諦知菩薩無量劫來,不從兜率降神母胎,乃至拘尸那般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正直之見。
能知如來密義43,所謂即是大般涅槃一切眾生佛性44。懺四重禁,除謗法心,盡五逆罪,滅一聞提,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祕密之義。復次45男子!云何復名甚深之義?雖知眾生實我,而於未來不失果;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善惡之業不敗亡;雖有諸不得作者,雖有至有去者,雖有繫縛受縛者,雖涅槃無滅者,是名甚深祕密之義。
46爾時光明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所說聞、不聞義,是不然,何以故47?法者,便應有;法無者,便應無;不應生,滅。其聞者,是則為聞;若不聞者,則為不聞,云何而言所不聞?世尊!若不可聞,是為不聞;若已聞者,則更不聞。何以故?已得聞故,云何而言所不聞?譬如去者,到則不去,去則不到;亦如不生不生不生,得已不得不得不得,聞已不聞,不聞不聞亦復如是
48世尊!若不聞者,一切眾生未有菩提即應有之,未得涅槃亦應得之,未見佛性應見佛性,云何復言十住菩薩見佛性,未得明了世尊!若不聞者,如來往昔從誰得聞?若言得聞,何故如來阿含中復言師?若不聞不聞,如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不聞不聞,亦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若當不聞如是涅槃經見佛性者,一切眾生不聞是經亦應得見。
49世尊!凡是色者,或有50可見,或不可見,聲亦如是,或是可聞,或不可聞,是涅槃非色、非聲,云何而言可得見聞世尊過去已滅,則不可聞未來未至,亦不可聞,現在聽時,則不名聞,聞已聲滅,更不可聞,是涅槃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三世,則不可說,若不可說,則不可聞,云何而言菩薩修是涅槃經所不聞?
爾時世尊光明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男子!汝今善知一切諸法如幻如焰、如乾闥婆城畫水之跡,亦如泡沫、芭蕉之樹,空無有實,非命、非我有苦樂;如十住菩薩所知見。
51大眾中忽然之頃有大光明,非青見青,非黃見黃,非赤見赤,非白見白,非色色,非明見明,非見而見52爾時大眾遇斯光已,身心快樂。譬如比丘師子王定。
53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今此光明誰之所放?爾時如來然不說。迦葉菩薩復問文殊師利:何因緣故,光明照於大眾文殊師利然不答54爾時無邊身菩薩復問迦葉菩薩:今此光明誰之所有迦葉菩薩然不說。淨住王子菩薩復問無邊身菩薩:何因緣故,是大眾中有光明無邊身菩薩然不說。如是五百菩薩皆亦如是,雖相諮問,然無答者。
爾時世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何因緣故,是大眾中有光明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光明智慧智慧即是常住55常住有因緣云何問何因緣光明?是光明者名涅槃涅槃者則名常住常住不從因緣云何問何因緣光明?是光明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常住常住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光明者名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常住常住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光明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常住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光明即是一切聲聞緣覺不共之道,聲聞緣覺不共之道即名常住常住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世尊!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燈。
56言:文殊師利!汝今莫諸法甚深第一義諦,應以世諦而解說之。
文殊師利言:
世尊於此東方過恆河沙等世界佛世界名曰不動57,其佛處,縱廣等足滿由旬58,其地七寶有土石,平正柔軟,諸溝坑,其諸樹木四寶所成,金銀琉璃及以頗梨,花果茂盛,無時不有,眾生聞其花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第三禪周匝三千大河,其水微妙八味具足眾生在中浴者,所得喜樂,譬如比丘第二禪。其河種種諸花,優缽羅花、波59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花、大香花、微妙花、常花、一切眾生無遮護花;其河兩岸亦眾花,所謂提目60花、占婆61花、波吒羅62花、師羅63花、迦利64花、大摩利迦65花、新摩利迦66花、須摩那67花、由提迦68花、檀迦利69花、常花70一切眾生無遮護花。底布金沙,四梯梐71金銀、琉璃、雜色頗梨眾鳥遊集其上,復有無量虎、狼、師子諸惡鳥72獸,其心相視猶如赤子。
世界一切有犯重禁者、誹謗正法及一聞提五逆等罪;其土調適,有寒熱、飢渴、苦惱無貪恚、放逸、嫉妒,有日月、晝夜、時節,猶如第二忉利天上。其土人民等光明,各各憍慢之心,一切悉是菩薩大士,皆得神通功德,其心悉皆正法,乘於大乘愛念大乘,貪樂大乘,護惜大乘大慧成就總持73,心常憐愍一切眾生
佛號滿月光明如來應供遍知明行足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隨所處,所講宣,其土眾生不得聞,為琉璃74菩薩摩訶薩講宣如是涅槃經。佛75言:「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涅槃經,所不聞者皆悉76得聞。」彼琉璃菩薩摩訶薩滿月光明佛,亦此間光明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所問,異。
滿月光明佛,即告琉璃菩薩言:「男子!西方去此恆河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其土有山陵、堆阜、土沙、礫石、荊莿、毒77刺,周遍充滿,常有飢渴、寒熱78苦惱,其土人民不能恭敬沙門婆羅門父母、師長,貪著非法,欲於非法修行邪法不信正法壽命短促。有行姦詐王者治79 之,王雖有國,不知滿足,於所有生貪利心,與師相伐,枉者眾。王者修行如是非法,四天善神歡喜,故降災旱,穀米不登,人民多病,苦惱無量,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80遍知明行足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悲純厚愍眾生故,於拘尸那娑婆雙樹間,為諸大眾敷演如是涅槃經。彼有善菩薩光明遍照高貴王,已問斯事,如汝異。佛今答之,汝可速往,自當得聞」。
世尊!彼琉璃菩薩聞是事已,與八萬四千菩薩摩訶薩欲來至此,故先現瑞,以此因緣光明,是名因緣亦非因緣
爾時琉璃菩薩八萬四千菩薩81俱,持諸幡蓋花、瓔82珞、種種伎樂倍勝於前,俱來至此拘尸那娑羅雙樹間,以己所持供養之具,供養於佛,禮足合掌恭敬右繞三匝,修敬已畢,卻坐面。
爾時世尊問彼菩薩男子!汝為到來?為不到來83琉璃菩薩言:世尊!到亦不來,不到亦不來,我觀是義都有來。世尊諸行若常,亦復不來;若是無常,亦有來。若人見眾生性者,有來不來,不見眾生定性云何當言有來不來?有憍慢去來,有憍慢者則去來行者去來無取行者去來如來畢竟涅槃則有去來不見如來畢竟涅槃去來;不聞佛性則有去來,聞佛性者則去來聲聞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則有去來不見聲聞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則去來聲聞辟支佛常樂我淨,則有去來。若不見者則去來如來無常樂我淨則有去來如來常樂我淨則去來世尊84!且置斯事,欲有所問,唯垂哀愍見聽許。
言:男子!隨意所問,今正是時當為汝分別解說。所以者何?諸佛值如優曇花,法亦如是可得聞。十二部經中,方等85復難,是故專心聽受。時,琉璃菩薩摩訶既蒙聽許,兼被誡敕,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涅槃經所不聞?
爾時如來讚言:
善哉善哉男子!汝今欲盡如是大乘涅槃海,正復值解說;汝今所有疑綱毒鏃86醫能善拔出;汝於佛性猶未明了我有慧炬能為照明;汝今欲度生死大河,能為汝船師;汝於我所父母想,亦於汝生赤子心;汝心今者貪正法寶,值能相惠施87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宣釋。
男子!欲聽法者,今正是時,若法已,生敬信,至心聽受,恭敬重,於正法所莫求其過,莫念貪欲瞋恚愚癡,莫睹88法師種姓好惡。既法已,莫生憍慢,莫為恭敬名譽利養,當為度世甘露法利,亦莫念:「聽法已,先自度身,然後人;先解身,然後解人;先自身,然後安人;先自涅槃,然後令人而得涅槃。」於佛法僧等想,於生死中生苦想,於涅槃應生常樂我淨之想,先為他人然後為身,當為大乘,莫為二乘,於一切法所住89,亦莫專一切法相,於諸法中莫生90,常知法見法
相。男子! 汝能如是至心聽法,是則所不聞。
男子91聞,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男子!不生生,不生不生不生生生不到到,不到不到,到不到,到到。
世尊云何不生生。
男子!安住世諦出胎時,是名不生生。
云何不生不生
男子!是涅槃生相,是名不生不生
云何92不生
男子!世諦時,是名不生
云何生生
男子!一切凡夫是名生生。何以故?生生不斷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是名生生。四住菩薩93不生,何以故?自在故,是名不生男子!是名內法云何外法?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男子!譬如種子,未生芽 94時,得四大和合人功作業然后乃生,是名未生生云何未生未生?譬如敗種及未遇緣,如是等輩名未生未生。云何生未生?如 芽已而95增長,是名生未生。云何生生?如芽增長,若不生,則增長如是一切有漏是名外法生生
琉璃96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有漏之法生者,為是常耶?是無常乎?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則生;生無常,則有漏是常。世尊!若能自生,自性他,以何因緣不生無漏世尊!若未生生者云何於今乃為生?若未生時無生者,何故不說虛空為生?
言:善哉善哉男子!不生不可說97生生不可說不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云何不生不可說不生為生,云何可說?何以故,以其生故。云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不可說云何不生不可說為生,不自生,故不可說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說不生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說。何以故?以修道得故。云何生亦不可說,以無故。云何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云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十因緣98為生作因,以是義故,亦可得說。
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眾鈍故。男子!有為之法亦是常,以無常,生亦無常;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無常;異亦是常,以無常,異亦無常;壞亦是常,以本無今有故,壞亦無常男子99!以性故,異壞皆悉是常,念念滅故,不可說常,是涅槃斷滅故,故名無常男子!有漏之法未生之時,已生性,故能生;無漏法本無生性,是故不能生。如本性,遇緣則發,有見性,因明,因心故見,眾生生法亦復如是,由本有性,遇業因緣,父母和合,則便生。
爾時琉璃菩薩摩訶薩,及八萬四千菩薩摩訶薩,聞是法已,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恭敬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慇懃誨,因涅槃始得悟解所不聞,亦令八萬四千菩薩深解諸法不生等。世尊100今已解諸疑綱, 然此會中有菩薩,名曰無畏,復欲諮稟唯101垂聽許。爾時世尊無畏菩薩男子!隨意問難,吾當為汝分別解脫
爾時無畏菩薩與六102本云與八萬103四千諸菩薩等,俱從座起,更整服,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此土眾生當造何業而生彼不動世界?其土菩薩云何而得智慧成就象王大威德,具諸行利智、捷疾,聞則能解?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害眾生104, 堅持諸禁戒,
受佛微妙教, 則不動國。
不奪他人財, 常施惠一切
招提僧坊, 則不動國。
不犯他婦女, 自妻不非時
持戒臥具105不動國。
不為他故, 利及恐怖
慎口不妄語, 則不動國。
莫壞善知識遠離眷屬
口常和合語, 則不動國。
即諸菩薩等, 常106惡口
所說人聞, 則不動國。
乃至笑, 不說非時語
謹慎常時說107, 則不動國。
他得利養, 常生歡喜心,
不起嫉妒結, 則不動國。
不惱於眾生, 常慈心
不生方便惡, 則不動國。
邪見無施父母去來
如是見, 則不動國。
曠路作好井, 種殖108果樹林,
常施乞者食109, 則不動國。
若於佛法僧供養香燈
乃至花, 則不動國。
若為恐怖故, 利養福德
書是以一偈, 則不動國。
若為悕利福, 能於一日中,
讀誦經典, 則不動國。
若為無上道一日一夜中,
受持八戒110, 則不動國。
不與犯重禁, 同共一處住,
呵謗方等者, 則不動國。
能施者, 乃至於一果,
歡喜瞻視, 則不動國。
不犯僧鬘物, 善守佛物
塗掃佛僧地, 則不動國。
造像111佛塔, 猶如大拇指,
常生歡喜心, 則不動國。
若為是經典身及財寶,
說法者, 則不動國。
能聽書寫受持讀誦
諸佛祕密藏, 則不動國。

爾時無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今已知所造業緣生彼國,是光明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普為憐愍一切眾生,先所諮問,如來若說,則能利益安樂人、天、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爾時112世尊即告光明遍照高貴菩薩
善哉善哉男子!汝今於此當至心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有因緣故,未到不到;有因緣故,不到到;有因緣故,到不到;有因緣故,到到。
因緣故,未到不到?男子!夫不到者,是涅槃凡夫未到,以有貪欲、瞋恚愚癡故,身業口業清淨故,及受一切不淨物故,犯四重故,諦方等故,一聞提故,五逆罪故,以是義故,未到不到。
男子!何因緣故,不到到?不到者名涅槃。何義故到?永斷貪欲瞋恚愚癡惡故,不受一切不淨物故,不犯四重故,不謗方等經故,不作一聞提故,不作五逆罪故,以是義故,名不到到。須陀洹者八萬劫113,斯陀含者六萬劫到,阿那含者四萬劫到,阿羅漢萬劫到,辟支佛千劫到,以是義故,名不到到。
男子!何因緣故,名到不到?到者,二十五有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諸結之所覆蔽,往來不離,猶如輪轉114為到。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已得永離,故名不到;為欲化度眾生故,示現在中,亦為到。
男子!何因緣115到到?到者即是二十五有一切凡夫須陀洹乃至阿那含煩惱因緣,故名到到。
男子!所不聞亦復如是聞,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云何聞?男子!不聞者名涅槃。何故不聞?非有為故,非音聲故,不可說故。云何亦聞?得聞名故,所謂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名不聞。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白佛116:世尊!如所說涅槃者,不可得聞,云何復言常樂我淨而可得聞?何以故?世尊煩惱者名得涅槃,若未斷不得,以是義故,涅槃之性本無今有,若世間法本無今有,則名無常,譬如等,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名無常涅槃117爾云,何說言常樂我淨?
復次,世尊!凡因莊嚴而得成者,悉名無常涅槃若爾,應是無常;何等因緣?所謂三七品118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觀於骨相阿那波那119,六念處、破析六大如是等法皆是成就涅槃因緣,故名無常。復次,世尊無常,若涅槃是有,亦無常,如佛昔於阿含中說,聲聞緣覺諸佛世尊涅槃,以是義故,無常。復次,世尊!可法名無常,如佛先說,見涅槃者則一切煩惱。復次,世尊!譬如虛空於諸眾生無障礙,故為常,若使涅槃是常120等者,何故眾生不得涅槃若爾,於諸眾生平等者,則不名常。世尊,譬如百人共一怨,若害此怨,則受樂,若使涅槃平等法一人時,應人得,一人斷結,應人亦斷,若不如是云何121常?譬如恭敬供養重、國王、王子、父母、師長,則得利養,是不名常,涅槃亦爾,不為常。何以故?如佛昔於阿含經中告阿難言:人能恭敬涅槃,則斷結,受無量樂,以是義故,不為常。世尊!若涅槃中有常樂淨名者,不為常,其無者,云何可說?
爾時世尊光明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122
涅槃之體,非123本無今有。若涅槃本無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佛性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為無;菩薩摩訶薩戒定慧修其心,煩惱已,便得之,當知涅槃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男子!如闇室中井種種七寶,人亦知有,闇故不見,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燈持往照了,悉得之,是人於此不生念:「水及七寶本無今有」。涅槃亦爾,本有之,非適今也,煩惱闇故,眾生不見大智如來方便智慧燈,令諸菩薩得見涅槃常樂我淨,是故智者於此涅槃,不應說本無今有。
男子!汝言因莊嚴故,得成涅槃無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男子!涅槃之體非生、非出,非實、非虛,非作業生、非是有漏有為之法,非聞、非見,非墮、非死,非別異相、亦非同相,非往、非還、非去來今,非一、非多,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尖、非斜124非有相、非無相125,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義故,涅槃是常,恆不變易,是以無量阿僧祇劫修集126善法,以自莊嚴然後乃見。男子!譬下有八味水,一切眾生而不能得,有智之施功穿掘,則便得之,涅槃亦爾。譬如不見日月,良醫療之,則便得見,而是日月非是本無127今有,涅槃亦爾,先有之,非適今也。男子! 人有罪,繫之囹圄,久乃得出,還家得見父母兄弟 、妻子、眷屬涅槃亦爾。
男子!汝言因緣故,涅槃法應無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男子!有五種128,何等為五?一者生因,二者和合因,三者住因,四者增長因,五者還因。云何生因生因即是煩惱等,及外諸草木子,是名生因云何和合因?如善心和合不善不善和合無記無記和合,是名和合因。云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則不墮,山河樹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四大無量煩惱眾生得住,是名住因。云何增長因?因緣服、飲食等故,令眾生增長;如外種子,所不燒,鳥所不食,則得增長;如諸沙門婆羅門等,依因和上129善知識等而得增長;如因父母,子得增長;是名增長因。云何遠因?譬如因咒,鬼不能害,毒不能中,依憑國王盜賊,如芽130依因地水火風等,水攢131132人為蘇133遠因,如明等為識遠因父母精血為眾生遠因時節等悉名遠因
男子!涅槃之體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當言是無常134?復次,男子!復有二因135:一者作因,二者了因陶師輪繩,是名作因; 如燈燭等照闇中物, 是名了因男子!涅槃者,不從作因而有;136了因了因者,所謂三助道法、六波羅蜜,是名了因男子!布施者是涅槃因,非涅槃因,波羅蜜乃得涅槃因;三七品是涅槃因,非涅槃因,無量阿僧祇菩提法,乃得涅槃因。
137爾時光明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不得波羅蜜云何布施138而得名之波羅蜜乃至般若139云何不得140般若波羅蜜云何得名 為般若波羅蜜云何涅槃云何涅槃
言:
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聞布施不見布施;不聞波羅蜜不見波羅蜜乃至不聞般若不見般若,不聞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聞涅槃不見涅槃;不聞涅槃不見涅槃菩薩摩訶薩涅槃知見法界解了實相空無所有和合覺知之相,得無漏相、所作相、如幻化相、熟時炎相、乾闥婆城虛空141之相。菩薩爾時如是相無貪恚癡,不聞不見, 是名菩薩摩訶薩真實之相、安住實相菩薩摩訶薩自知此是檀,此是波羅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羅蜜,此是涅槃,此是涅槃
男子142云何波羅蜜有乞者然後乃與,是波羅蜜
無乞者,自施,是則波羅蜜若時施,是波羅蜜修常施,是則波羅蜜。若施他已,還生心,是波羅蜜;施已不悔,是則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則物中生四怖心:王、賊、水、火,歡喜與,是則波羅蜜。若望報施,是波羅蜜;施不望報,是則波羅蜜。若為恐怖名聞利養、家法、相續天上五欲,為憍慢故,為勝他故,為識故,為求143報故,如巿易法;男子,人種樹,為得蔭144涼,為得花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施,是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涅槃者,不見施者受者財物不見時節不見福田及非福田不見因、不見緣、不見果報不見作者不見受者不見多、不見少,不見淨、不見不淨不輕受者、己身、財物不見見者不見不見者,不計己他,唯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為利一切眾生故而布施,為斷一切眾生煩惱145行於施,為諸眾生不見受者施者財物, 故行於施。
男子!譬如人墮大海水,抱死屍,則得度脫,菩薩摩訶薩涅槃布施時,亦復如是,如彼死屍男子!譬如人閉在深獄,門戶堅牢廁孔,便從中出,到無礙處,菩薩摩訶薩涅槃布施時,亦復如是男子!譬如貴人恐怖急厄,更無恃怙,依旃陀羅菩薩摩訶薩涅槃行於布施亦復如是男子!譬如病人,為除病苦,得安樂故,服不淨菩薩摩訶薩涅槃行於布施亦復如是男子!如婆羅門值榖勇146 貴,為壽命故,噉狗肉,菩薩摩訶薩涅槃行於布施亦復如是男子!涅槃如是之事,從無量劫來不聞而聞,尸羅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羅蜜,如佛雜花經147廣說148

迴向文

普為出資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及法界無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無量煩惱障 同消無量果報
  同消無量業障 同消無量諸災障
  同消無量諸病障 同平安
  同植無上菩提

本經參考佛教慈慧心佛經典之十︽大般涅槃經︾94年版本恭錄。


︻注釋︼

1本卷第九,光明遍照高貴菩薩品二之一。
2宋、元、明三本「譯」上有「奉詔」:宮本「譯」上有「於姑藏」三字。
3宋、元二本「光明」上有「大般涅槃經」五字。
4本無「之一」。
5以下明十事功德中之第一功德,其後六段明第一功德第一部份「五事」。
6五事中之第一。首先教說悉佛性一體三寶四德涅槃常住如來涅槃中道甚深等,其次述說外道一部經。
7「藏」,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義」。
8非有無等,共句,述說如來涅槃中道甚深
9毘陀(Catur-Veda) 毘陀譯作明或識。在婆羅門哲學中,被尊為天啟書,是印度最古的經典。共四種,即一、梨俱毘陀(Rgveda), 贊誦篇;二、沙磨毘陀(Samaveda),歌詠篇;三、夜柔毘(Yajurveda),祭祀篇;四、闥婆毘 陀(Atharvaveda),禳災篇。
10毘羅論(Vyakarana)譯作聲明記論。五明中之聲明,即語言學典籍之總名。
11衛世師(Vaisesika)譯作勝論六派哲學之一。
12迦毘羅(Kapila)數論(Sankhya)開祖之名。數論六派哲學之一,提出二十五諦的學說。
13「伎」,元、明二本均作「技」。
14「薄」,麗本作「博」,今據明本改之。
15毘佛略(Vaipalya)譯作方等,言佛性常住涅槃等,因小乘此義,因此一部經不錄。十二部經則包括方等,於後之琉璃菩薩議中可以見到
16五事中第二,明聞已利益,初列舉結論示其利益,次詳細說明;再次說明聽聞功德,最后以近菩提為結論。
17「幽」,宋本作「窈」。
18此經能使二乘見佛道之功德之說,為一乘家三乘家分立的個根據。
19宋、元、明三本均無「典」。
20「他」,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人」。
21五事中第三,明能心。
22「實」,宋、元、明三本均作「真」。
23宋、元、明三本「亦」以下有「復」字。
24闡提」,麗本作「闡提人」,今據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刪去「人」字。
25有無佛性之問題常以闡提、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謗方等經等四者為心而展開。涅槃經於本卷提此問題可已從前卷闡提不能成佛思想,邁入新境。
26五事中之第四,解說慧心正直之義。
27「耶」,宋本作「也」;明本作「邪」。
28此段為傳的簡述。涅槃經以此為二乘邪見表示另有大乘傳。
29耶 即摩訶摩耶(Maha-maya), 譯大術、幻。天臂城釋種善覺長者之長 女,淨飯王夫人,生悉達多太子後七日而亡,往生忉利天
30「捧」,宋本作「奉」。
31難陀、婆難陀(Nanda,Upananpa)譯作歡喜、善歡喜,是龍王兄弟。「婆」, 宋、元、明三本均作「跋」。
32摩尼跋陀(Manibhadra)譯如意寶賢。為八大龍王之一。
33阿私陀(Asita)譯無比、端正。
34「御」,麗本作「禦」,今據宮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35「婇」,宋本作「綵」。
36陀伽 即鬱頭藍弗(Udraka Ramaputra), 此云獺戲子座,又譯作猛喜、極喜。是教授釋尊非想非想定的仙人
37阿羅邏 阿羅邏伽羅摩(Aradakalama),譯作懈怠。是教授無所有定的仙人。「阿羅邏」,宋本作「阿羅邏」。
38苦行」,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梵行」。
39「知」,宮本作「如」。
40跋提河(Ajiravati) 經文釋尊在此河洗浴是錯誤的,實際是在禪河(Nairanjana)。「跋」,宮本作「拔」。
41「糜」,宋、元、明三本均作「麋」。
42波羅柰(Varanasi)今之Benares。「柰」。宋、元、明三本均作「奈」。
43五事中第五,解說能知如來密義之理。
44從悉佛性導出闡提皆能成佛思想。應注意此處「滅闡提」之言。
45以下說明無我及業說的關係。
46自此為第一功德之第二部分:「論義」。初為菩薩論義,分四段說明。
47中奪門(章安註)。菩薩疑問中所見到思想本經力排除,此後,始開闡提成佛之門。
48中縱門(章安註)。
49中況門(章安註)。聞時,則不名聞,亦即於聞之瞬間,應絕主客之意。不可說、不可聞的思想,以是般若經的空為理論根據。幻、燄等,是般若經中有名之十喻,否定命我等也是般若經中所常見的例子。
50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有」。
51以下為琉璃菩薩論義
52非見而見 此句有維摩經文殊維摩對話的的形式在。其次的然不說的表現,又彷彿是維摩然。
53以下將所放光分跡二門本門中約智慧涅槃如來慈悲念佛聲聞緣覺不共之六者,說光明常住之不從因緣,而有因緣得滅無明本經於諸菩薩然中,由文殊說法的安排,與維摩經中,文殊說法維摩相似
54「答」,元、明二本均作「說」。
55宮本「常住」以下有「之法」二字
56以下為跡門。謂世諦第一義諦二諦。此處係以般若思想的精髓為教理
57不動 梵文作Acala。
58「旬」,宋、元、明三本均作「延」。
59「波」,宋、元、明三本均作「缽」。
60提目伽(Atimuktaka)譯作善思花。
61占婆(Campaka)譯作金色花。
62波吒羅(Pataliputra)花名。
63師羅 即婆利師迦(Varsika),譯作兩時花。
64摩利迦(Mallika)素馨花之一種,譯作次第花。
65摩利迦(Mahamallika)譯次第花。
66摩利迦(Simmallika)譯次第花。
67須摩那迦(Sumana)譯作善意花。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迦」。
68由提迦(Yuthika)譯作素馨。
69迦利(Dhanika)譯作豐或健。
70常花 梵文作Nitya
71「梐」,宋、元、明三本均作「陛」。
72「鳥」,宋、元、明三本均作「禽」。
73總持(Mahadnarani) 總持為持善法令不失,持惡法令不起之義。 以念,空、為體,是智慧之稱。
74琉璃光 梵文作Vaiduryapaabha。
75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佛」。
76「皆悉」,宋、元、明三本均作「悉皆」。
77「毒」,宋、元、明三本均作「惡」。
78「熱」,宋、元、二本均作「署」。
79「治」,宋、元、明三本均作「懲」。
80宋、元二本均無「供」。
81宋、元、明三本「菩薩」上有「大」字。
82「瓔」,宋本作「纓」。
83此處轉論去來。到亦不來、不到亦不來,是維摩經之不來而來,來已不來的思想。否定眾生性定不可移,是立於般若思想上,而開闡提成佛之門。
84以下回到主題,續問前未盡之義。
85方等(Vaipulya)根據台家解釋為方正、平等之義。中道之理的方正而說生佛平等。據此義則方等一切大乘經之通名。
86「鏇」,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箭」。
87「惠施」,宋本作「慧施」。
88「睹」,元、明二本均作「觀」。
89所住 此句金剛般若經之「無所住而生其心思想上的關聯。
90「相」,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想」。
91下為正答,有兩段。初約不聞之四句,其次廣不生生的兩番四句章安註:方舊解,初四句說,後之兩者四句為譬說。論師,初之四句為教 相,後之兩番四句為證相,更就初番之四句而論,慧觀則以初、二為三番,是對三根人的各別說法。則方舊解中,有約真俗二諦,亦有約二身等之異 說。諸說並皆不達於圓貫該通,故不採用,而自廣釋之。章安之釋如次:
不 聞 聞:證 智:證聖行
:證了因圓淨
不聞不聞:證 理:證天行
正因:證
聞 不 聞:證 斷:證梵行
:證緣因:證方便
聞 聞:證 應:證嬰兒‧病行
:證境界:證方便
不 生 生:本無今有
:是生滅法:如來涅槃
:諸善奉行:亦假名
不生不生無有是處
至心
寂滅為樂
:常無量
自淨其意:亦是中道義
生 不 生:本有今有:諸行無常
:永斷於生死:莫 作
即是
生 生:三世有法生滅滅已
:生 死:諸 惡
因緣生法
92宮本及元、明二本「生」上有「名」字。
93四住菩薩 有說十住中第四生貴住,又或說為十地中之第四地,章安曰:一似別義,一似通義,皆不正確。若約自在而說,其義應為:能令菩薩盡於四住之惑,不由結業牽生三界,而能自在示現
94「芽」麗本作「牙」,今據宮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95宋、元二本均無「而」;「而」,宮本及明本均作「則」。
96琉璃光以下,以常無常、自生生他、本有六句詰難,佛則以「六非一是」回答。
97天台六非之前四句四不可說之文,乃判四教之根據。
生生不可說
不生不可說
不生不可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
98十因緣法 謂十二因緣之前十支
99章安註曰:「男子以性故下,合明四相,各守性分皆得是常。以二義不得是常。近論念念遷變,遠望涅槃即復非常,為涅槃是故非常」。
100以下是無畏菩薩論義
101「唯」,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102「六」,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八」。
103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本云與八萬」夾註。
104此偈分二段。初十偈說止善而可離十惡,後一偈作善不動國。除推崇書寫讀誦此經及造塔法施八戒齊等外,尚鼓勵作井、殖林、瞻病善行,以之為福田此可見福田思想正盛行於當時的印度
105持戒臥具即與臥具、特與臥具有關之之意。
106「於」,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諸」。
107「說」,宋、元、明三本均作「語」。
108「殖」,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植」。
109「者食」,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食者」。
110八戒齊 又謂八齊戒、八關齊、八支齊、八戒。此有二說:(一)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妙、不妄語、不飲酒不坐廣大床、不著花鬘瓔珞、不習歌舞戲樂之八戒不食非時食之齊法,併稱八戒齊。(二)合八戒之第七、第八成為第七,將齊法加入第八,而謂之為不八戒齊。此八戒齊是在家男女受持一日一夜之戒。「戒齊」,明本作「齊戒」。
111「及」,宋本作「若」。
112以下敘述佛回答前段王的詢問。章安註曰:「佛說六喻光瑞答不聞竟,次琉璃論義已答不生生竟,今更重牒不至至爾。」依此則令上中三根各各了解。
113四果聲聞緣覺修行人至般涅槃所需之時間不同。
114輪轉」,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車輪」
115宋、元、明三本均無「為」。
116以下是之重論。有二段,第一段是單問果,涅槃始有即是無常,二問因莊嚴故復是無常,三問若是有故無常四問可見故無常,五問不平等無常,六問有須待故無常,七問名字無常。佛約一、二、三而答之,特就三問而說五因二因生因了因)。
117「亦」,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若」。
118七品,又謂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119阿那波那(Anapana) 譯作息觀,以數出息入息以鎮心之法,為五停心之一也。「波」,宮本及明本均作「婆」。
120「常」,宋、元、明三本均作「平」。
121「名」,宮本作「多」。
122宋、元、明三本均無「言」。
123本無「非」。
124「斜」,宋、元、明三本均作「邪」。
125非有相無相」,宋本作「非相非想」。
126「集」,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習」。
127本無本無」。
128以下說五因五因俱舍論中為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
129「和上」,元、明二本均作「和尚」;宮本作「和止」。
130「芽」,宮本及宋、元二本均作「牙」。
131「攢」,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鑽」。
132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及」。
133「蘇」,明本作「酥」。
134「因」,宋本作「也」;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耶」。
135以下說二因涅槃無作因,僅有了因
136「有」,宋、元、明三本均作「從」。
137以下為第二段雙問因果。宮本及宋、元、明三本以下為卷第二十二品第十之二;譯號、品名如卷第一、下皆準之。
138布施」,宮本作「不施」。
139宮本及明本般若」以下有「波羅蜜」。
140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為」。
141虛空」,宋、元、明三本均作「空虛」。
142中之順因,特就波羅蜜廣說,旨在說無相得施時, 其施應得波羅蜜
143「求」,麗本本「來」,今據宮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144「蔭」,宋本作「陰」。
145宋、元、明三本「故」以下有「故」字。
146「勇」,明本作「湧」。
147雜花經 應作華嚴經
148以下宮本及宋、元、明三不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