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百千萬劫難遭遇
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

光明遍照高貴菩薩品第十之二

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涅槃不聞而聞?十二部經其義深邃,昔來不聞,今是經具足聞。先雖得聞,唯聞名字,而今於此涅槃經乃得聞義。聲聞緣覺唯聞十二部經名字,不聞其義,今於此經具足得聞,是名不聞而聞。男子!一切聲聞緣覺經中,不曾1常樂我淨、不畢竟滅、三寶佛性差別相,犯四重罪、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聞提悉佛性,今於此經而得聞之,是名不聞而聞。
光明2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白佛3世尊犯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聞提等佛性者。是等云復何墮地獄世尊!若使是等佛性者,云何復言無常樂我淨?世尊!若善根闡提者,善根時,所有佛性云何不斷佛性若斷,云何復言常樂我淨?不斷,何故闡提耶?犯四重禁不定世尊!謗方等經五逆罪闡提,悉名不定如是等輩,若決定者,云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4須陀洹及至辟支佛,亦名不定
須陀洹辟支佛決定者,亦不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四重不決定者,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不決定如是不定諸佛如來亦復不定,若不定涅槃體性亦復不定,至一切法亦復不定云何不定?若闡提闡提成佛道,諸佛如來如是涅槃已,亦應還出不涅槃,若如是者,涅槃之性則為不定不決定故,當知常樂我淨,云何說言闡提等當得涅槃
爾時世尊光明遍照高貴菩薩摩訶薩言:
善哉善哉男子!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令得安樂,憐愍慈念諸世間故,為增長發菩提心菩薩故,如是問。男子!汝已親近過去無量諸佛世尊,於諸佛所種諸善根,久已成就菩提功德降伏魔,令其退散,已教無量無邊眾生,悉令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久已通達諸佛如來所有甚深祕密之藏,已問過無量無邊恆河諸佛世尊如是甚深微密之義,不見一切世間若人、若天、沙門婆羅門、若魔、若梵,能諮問如來是義,今當誠心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演說
男子!闡提者亦不決定5決定者,是闡提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不決定,是故能得。如汝所言,佛性不斷云何闡提善根者?男子!善根二種:一者內,二者外。佛性非內、非外,以是義故,佛性不斷。復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佛性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斷。復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若是斷者則應還得,若不還得,則名不斷;若斷已,得名闡提。犯四重者亦是不定6,若決定者,犯四重禁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謗方等經亦復不定,若決定者,謗正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五逆罪亦復不定,若決定者,五逆之人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色與色相不定香味觸相生相、至無明相入界相、二十五有相,四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亦不定
男子!譬如幻師在大眾化作四兵車步、象馬、瓔珞嚴身之具,城邑、聚落、山林、樹木、泉池、河井,而彼中有諸小兒智慧,睹之時,悉以為實,其中智人,知其虛誑,以幻力故,惑人眼目男子!一切凡夫乃至聲聞辟支佛等,於一切法定相,亦復如是諸佛菩薩一切不見定相男子!譬如小兒,於盛夏月,見時焰,謂之為水,有智之人於此熱焰,不生於實水之想,但是虛焰誑人眼目,非實是水。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見一切法亦復如是,悉謂是實,諸佛菩薩一切法不見定相男子!譬如山澗,因有響,小兒聞之謂是實聲,有智之人無定實,但有聲相誑於耳識男子!一切凡夫聲聞緣覺一切法,亦復如是定相,諸菩薩解了諸法悉無定相無常相空寂等相、無生滅相,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一切法無常相
男子!亦有定相云何為定?常樂我淨。在何處耶?所謂涅槃男子!須陀洹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八萬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斯陀含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六萬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那含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四萬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羅漢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萬劫阿耨多羅三藐菩提心辟支佛道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千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男子!如來今於拘尸那娑羅雙樹間,示現倚臥師子之床,涅槃,令諸未得阿羅漢果弟子等及諸力士生大憂苦,亦令天、人、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設供養,欲使諸人以千端疊7纏裹其身,七寶為棺, 盛滿香油,積諸香木,以焚之,唯除8二端不可得燒:一者儭身,二最在外9,為諸眾生分散舍利以為八分。一切所有聲聞弟子,咸言如來涅槃,當知如來亦不畢定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變易故,以是義故,如來涅槃亦復不定
男子!當知如來亦復不定10如來非天,何以故?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王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淨天者,從須陀洹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等。以何義故,十住菩薩義天,以能諸法義故。云何為義?見一切法空義故。
男子!如來非王,亦非四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從須陀洹辟支佛十住菩薩,以是義故,如來非天。然諸眾生亦復稱佛中天,是故如來非天、非非天,非人、非非人、非鬼、非非鬼,非地獄畜生餓鬼,非非地獄畜生餓鬼,非眾生、非非眾生非法、非非法非色、非非色,非長、非非長,非短、非非短,非相、非非相,非心、非非心,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常、非無常,非幻、非非幻,非名、非非名,非定、非非定,非有、非無11,非說、非非說,非如來、非不如來,以是義故,如來不定
男子12!何故如來不名世天?世天者即是諸王,如來久於無量劫中已捨王位,是故非王、非非王者,如來迦毘羅淨飯王家,是故非非王。非天者,如來久已諸有故,是故非天、非非天,何以故?昇兜率天閻浮提故,是故如來非非天。亦非淨天,何以故?如來非是須陀洹乃至辟支佛,是故如來非是淨天、非非淨天,何以故?世間八法所不能染,猶蓮花不受塵水,是故如來非非淨天。亦非義天,何以故?如來非是十住菩薩故,是故如來義天也;非非義天,何以故?如來十八空義故,是故如來非非義天如來非人,何以故?如來久於無量劫中離人有故,是故非人、亦非非人,何以故?迦毘羅城故,是故非非人如來非鬼,何以故?不害一切眾生故,是故非鬼,亦非非鬼,何以故?亦以鬼像化眾生故,然故非非鬼。如來亦非地獄畜生餓鬼,何以故?如來惡業故,是故非地獄畜生餓鬼、亦非非地獄畜生餓鬼,何以故?如來亦復現三惡諸趣眾生故,是故非非地獄畜生餓鬼。亦非眾生,何以故?久已遠離眾生性故,是故如來眾生、亦非非眾生,何以故?或時演說眾生相故,是故如來非非眾生
如來非法,何以故?諸法各各有別異相如來不爾,一相,是故非法、亦非非法,何以故?如來法界故,是故非非法如來非色,何以故?十13色入所不攝故,是故非色、亦非非色,何以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是故非非色如來非長。何以故?諸色故,是故非長,亦非非長,何以故?一切世間能見頂髻相故,是故非非長。如來非短,何以故?久已遠離憍慢結故,是故非短;亦非非短,何以故?為瞿師14長者示三尺身15故,是故非非短。如來非相,何以故?久已遠離諸相相故,是故非相;亦非非相,何以故?善知諸相故,是故非非相。如來非心,何以故?虛空相故,是故非心;亦非非心,何以故?有十力心法故,亦能知16眾生心故,是故非非心。如來非有為,何以故?常樂我淨故,是故非有為;亦非無為,何以故?有來去示現涅槃故,是故非無為
如來非常,何以故?分故,是故非常云何非常?以知故,常無知猶如虛空如來知,是故非常云何非常?有言說故,常無言亦如虛空如來有言,是故無常。有姓氏故,名曰無常,無姓之法乃為常,虛空常故,有姓氏,如來有姓,姓瞿曇氏,是故無常。有父母故,名曰無常父母者,乃名曰常,虛空常故,父母父母,是故無常威儀名曰無常,無四威儀乃名曰常,虛空常故,無四威儀四威17儀,是故無常常住方所虛空常故,方所如來出在中18天竺地,住婆提,或王舍城,是故無常。以是義故,如來非常,亦非非常。何以故?生永斷故。生之法名無常無生之法乃為常,如來無生是故為常,常無性19,有 性之法名無常如來無生、無 性,無生無 性故常。有常之法遍一切處,猶如虛空不有,如來亦爾,遍一切處,是故為常。無常之法,或言此有,或言彼無,如來不爾,不可說言是處有、彼無,是故為常。無常法有時是有,有時是無,如來不爾,有時是有,有時是無,是故為常。常住無名無色虛空常故,無名無色如來亦爾,無名無色,是故為常。常住無因無果虛空常故,無因無果如來亦爾,無因無果,是故為常。常住之法三世不攝,如來亦爾,三世不攝,是故為常。
如來非幻,何以故?永斷一切心故,是故非幻;亦非非幻,何以故?如來時分一身無量身,無量之身復為一身,山壁直過,障礙,履水地,水,行地,出煙焰如火聚,雲雷震動其聲可畏,或為城邑、聚落舍宅、山、川、樹木,或大身,或小身、男身、女身、童男、童女身,是故如來亦非非幻。如來非定,何以故?如來於此拘尸那娑羅雙樹間,示現般涅槃故,是故非定;亦非非定,何以故?常樂我淨故,是故如來亦非非定。
如來非有20,何以故?斷三漏故,故非有漏。三漏者,欲界一切煩惱無明,是名欲漏,無色界一切煩惱無明,是名有漏,三界無明無明漏如來永斷,是故非漏。
復次21一切凡夫不見有漏云何凡夫不見有漏一切凡夫未來世悉有心,未來世中當得身耶?不得身耶?過去世中身本有耶?為本無耶?現在世中是耶?是無耶?我者,是色耶?非色耶?非色耶?非色非色耶?想耶?非想耶?想非想耶?非想非想耶?是身屬他耶?不屬他耶?屬不屬耶?非屬非不屬耶?有命無身耶?有身無命耶?有身有命耶?無無命耶?身之與命有常耶?無常耶?常無常耶?非常無常耶?身之與命自在作耶?時節作耶?無因作耶?世性作耶?塵作耶?法非法作耶?士夫作耶?煩惱作耶?父母作耶?我心耶?住眼中耶?遍滿身中耶?從何來耶?去何至耶?誰生耶?誰死耶?我於過去婆羅門姓耶?是剎利姓耶?是毘舍姓耶?是首陀22姓耶?當於未來何姓耶?我此者,過去之時是男身耶?是女身耶?畜生身耶?若我殺生當有罪耶?當無罪耶?乃至飲酒當有罪耶?當無罪耶?我自作耶?為他作耶?我受報耶?身受報耶?如是疑見無量煩惱眾生心疑見,生六種心23決定我,決定無我我見我,我見無我無我見我,我我受知;是名邪見如來永拔如是無量見漏根本,是故非漏。男子!菩薩摩訶薩涅槃聖行者,亦得永斷如是諸漏諸佛如來常修聖行,是故無漏
男子!24凡夫不能五根,則三漏,為惡所牽至不善處。男子!譬如馬,其性佷悷25,能令乘者至嶮惡處,不能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令人遠離涅槃道,至諸惡處。譬如惡象,心未調順人乘之,不隨意去,遠離城邑至空曠處;不能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將人遠離涅槃城邑,至於生死曠野之處。男子!譬如佞臣,惡;五根佞臣亦復如是,常教眾生無量惡。男子!譬如惡子,不受師長、父母教敕,則不造;不調五根亦復如是,不受師長善言教敕不造。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為地獄畜生餓鬼之所賊26害,亦如怨盜27害及人。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馳騁五塵,譬如牧牛不善護,犯人苗稼;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在諸有,多受苦惱
男子!菩薩摩訶薩涅槃聖行時,常能調守攝五根畏、貪欲瞋恚愚癡憍慢、嫉妒,為一切善法故。男子!善守五根者,則能攝心攝心,則攝五根。譬如擁護於王,則護國土,護國土者,則護於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得聞是涅槃經則得智慧,得智慧故,則得專念五根若散,念則能止,何以故?是念慧故。男子!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噉他苗稼,則便止,不令犯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念慧因緣故,守攝五根,不令馳散。菩薩摩訶薩有念慧者,不見我相不見我所相,不見眾生所受用,見一切法同法性相於土石、瓦礫之相,譬如屋舍從緣生定性眾生四大五陰之所成立,推無定性,無定性故,菩薩不生貪著一切凡夫眾生,故起煩惱菩薩摩訶薩涅槃有念慧故,於諸眾生不生貪著
復次,菩薩摩訶薩涅槃經者,不著眾生相,作種種法相男子!譬如畫師,以眾雜彩28畫作眾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馬,凡夫無智,之則生男女等相,畫師了知男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法異相觀於一相不生眾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菩薩摩訶薩涅槃,或時睹29見端正女人不生貪著之相30何以故?觀相故。男子!菩薩摩訶薩五欲歡樂,不得暫停,如犬囓枯骨,人持火逆風而行,如篋31毒蛇中所得,路首有32果樹,人所擲,亦如段肉,眾鳥競逐,上泡,畫水之跡。織經盡,如囚趣巿,猶如假借,勢不得久觀,如是諸過惡。
復次,男子33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為香味觸因緣故,從昔無量劫來,常受苦惱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富羅34山,所飲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終哭泣所出目淚,多四大海,盡地草木為四寸籌,以數父母亦不能盡,無量劫來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行苦35不可稱計,揣36大地猶如棗等,易可窮極,生死難盡。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眾生,以是37因緣故,受無量菩薩以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男子!譬如世間有諸大眾,滿五里38,王敕一臣,油缽,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葉一渧39當 斷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歷爾所大眾之中,雖見可意五邪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 渧之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失念慧,以不失故,雖見五欲貪著色,不生色相,唯觀苦相乃至識相亦復如是不作生相不作滅相,觀和合相。菩薩爾時五根清淨,根清淨故,護根具,一切凡夫五根不淨,不能善持,名曰根漏,菩薩是故無漏如來拔出永斷根本,是故非漏。
40復次,男子!復離漏,菩薩摩訶薩無上甘露佛果故,於惡漏。云何為離?修行涅槃經書寫受持讀誦、解說、思惟其義,是為離。何以故?男子!不見十二部經惡漏方等涅槃經男子!譬如良師教弟子,諸弟子中有受教者,不造惡;菩薩摩訶薩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不造惡。男子!譬如世間有善咒術一聞,卻後七年不為一切毒藥所中,蛇不能螫,有誦者,乃至命盡,眾惡。男子!是41涅槃42亦復如是眾生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道,書寫讀誦、解說、思惟其義,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43見佛性,如彼聖甘露味。男子!是涅槃如是無量功德
男子!人能書寫是經,讀誦、解說、為他敷演、思惟其義,當是人真我弟子善受我教,是我所見,我之所念,是人諦涅槃,隨如是人所住之處,若城邑、聚落、山林、曠野、舍、田宅樓閣殿堂亦在中,常住不移。我於是人常作施,或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婆羅門梵志、貪窮乞人。云何今是人得知如來受其所施之物?男子!是人或於夜臥見佛像,或像、沙門之像,國王、聖王、師子王像,蓮花形像優曇花像,或見大山,或44大海水,或見日月,或見白象白馬像,或見父母得花、果、金銀、琉璃頗梨45等寶,五種牛味。爾時當知,即是如來受其所施。寤已喜樂,尋得種種所須之物,不念惡,樂修善法男子!是涅槃悉能成就如是無量阿僧祇不可思議無邊功德
男子!汝今語,男子、女人我者,欲恭敬我,欲同法性而見於我,空定,欲見實相得修46首楞嚴定47師子王48,欲破八魔八魔者,所謂四魔無常、無樂、無我淨。中天樂者,受持涅槃經書寫讀誦、為他解說、思惟義者,當往親近,依附諮受,供養恭敬重、讚歎,為洗手足,布置床席,四事供給,令所乏。若從遠來,應十由延路次奉迎,為是經故,所重之物應以奉獻,其無者,應自賣身。何以故?是經難遇過優曇花。
男子49!我念過去無量無邊他劫,爾時世界名曰娑婆佛世尊釋迦如來、應50遍知明行足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大眾宣說如是涅槃經。我於爾時善友所,轉彼佛當為大眾涅槃經我聞是已,其心歡喜,欲設供養,居貧無物,欲自賣身,薄福不售,即欲還家,路見一人而便語言:「吾欲賣身,君能買不?」其人答曰:「我家作業無堪者,汝設能為,當買汝。」即問言:「有何作業堪能51」?其人見答:「吾有惡病,良醫處藥,日服人肉三兩,卿能以身肉三兩日日見給,使與汝金錢五枚。」我時聞已,心中歡喜,我復語言:「汝與我錢,假我七日,須我事訖,便還相就。」其人見答:「七日不可,審能爾者,當許一日。」男子!我於爾時,即取其錢,還至所,禮足,盡其所有而以奉獻,然後誠心聽受是經,我時鈍,雖得經,唯能受持一偈句:
如來涅槃52 , 永斷於生死
至心聽, 常無量樂。
受是偈已,即便還至彼家。男子!我時雖復日日與三兩肉,以念偈因緣故,不以為痛,日日不廢,足滿一月男子!以是因緣,其病53,我身平復亦無瘡痍。我時見身具足完具,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偈之力尚能如是,何況具足受持讀誦我見此經如是利,復倍發心,願於未來成得54佛道,字釋迦牟尼男子!以是一偈因緣力故,令我今日於大眾中為諸天具足宣說
男子!以是因緣,是涅槃不可思議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乃是諸佛如來甚深祕密之藏,以是義故,能受持者,惡漏55。所謂惡者,惡象、馬、惡牛、惡狗,毒蛇處,惡刺土地,懸崖嶮岸,暴水迴56澓,惡人、惡國、惡城、惡舍、惡知識等,如是等輩,若作漏因,菩薩即離;若不能作,則不遠離。若增有漏,則便離之;若不增長,則不遠離。若惡法,則便離之;能作善,則不遠離云何為離?不刀杖,常以正慧方便遠離之,是故正慧遠離。為善法,則惡法菩薩摩訶薩自觀其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苦聚,悉是一切57根本。是身雖復不淨如是菩薩猶故瞻視將養。何以故?非為身,為善法故;為於涅槃,不為生死;為常樂我淨,不為無常無樂我58淨;為菩提道,不為道;為於一乘,不為三59乘;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微妙之身,不為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身;為法輪王,不為轉輪王
男子!菩薩摩訶薩護身。何以故?若不護身命,則不全命,若不全,則不能得書寫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是故菩薩善護身,以是義故,菩薩得離一切惡漏。男子!如欲渡6061善護62 ;臨路之人,善護良馬;田夫種植,善護糞穢;如為差63毒,善護毒蛇人為財,護旃陀羅;為壞賊故,將護健兒;亦如寒人,愛護於火;如癩病者,毒藥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見是無量不淨具足充滿,為欲受持涅槃經故,猶好將護,不令乏少。
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怖懼,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不能壞心,惡知識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64,為惡友殺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惡知識如是等漏,凡夫不離,是故生漏;菩薩離之,則不生漏。菩薩如是有漏,況於如來?是故非漏。
云何親近漏65一切凡夫取衣食、臥具、醫藥,為身心樂,求如是物,造種種惡,不知過未66輪迴三趣,是故名漏。菩薩摩訶薩如是過則便遠離,若須衣時,即便取,不為身故,但為於法。不長憍慢,心常卑下,不為嚴飾,但為羞恥,障諸寒暑、惡風、惡雨、惡蟲、蚊虻、蠅蚤、蝮螫67。雖受飲食68貪著,不為身故,常為正法,不為肌膚69,但為眾生;不為憍慢,為力故;不為怨害,為治肌瘡;雖上味70貪著舍亦復如是,貪慢之不令居心,為菩提結賊,障惡風雨,故受屋舍。求醫藥者無貪慢,但為正法;不為壽命,為常命故。男子!人病瘡,為蘇71 塗,以衣裹之,為出膿血,蘇 72塗拊,為瘡愈故,以藥坌之,為惡風故,在深屋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身是瘡,故以衣覆,為九孔膿求索飲食,為惡風雨取受73舍,為四毒發求覓醫藥,菩薩四種供養,為菩提道,非為壽命。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思惟:「我若不受是四供養,身則磨滅,不得堅牢,若不堅牢,則不忍苦,若不忍苦,則不能得修善法能忍苦,則得修無量善法,我若不能堪忍眾苦,則於苦受瞋恚心,於樂受中生著心,若求不得無明。」是故凡夫於四供養有漏菩薩摩訶薩能深觀察不生74漏,是故菩薩為不漏。云何如來名有漏?是故如來名有漏。


迴向文

普為出資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及法界無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無量煩惱障 同消無量果報
  同消無量業障 同消無量諸災障
  同消無量諸病障 同平安
  同植無上菩提

本經參考佛教慈慧心佛經典之十︽大般涅槃經︾94年版本恭錄。


︻注釋︼

1「不曾」,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曾不」。
2宮本及元、明二本「光明」上有「爾時二字
3第二明違因,此中有三:
一、問 a、問四罪
b、問闡提
c、問不定
二、答
三、領解
 本經自此以下,闡明闡提不一定不能成佛思想,在完成闡提成佛論的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4「得」,宋本作「行」。
5闡提不定,以答「問」中第三「問不定」。其次,言佛性不斷,答 「問 」中第二「問闡提善」與第一「問四罪」。
6再答第三「問不定」,此中分三:
一、泛明不定a、明惡人不定
b、明諸法不定
c、明不定
d、明如來不定
二、廣明不定
三、不定
7「疊」,元、明二本均作「 」。
8「除」,明本作「餘」。
9章安列舉兩解:一、儭身譬喻本地,在外喻跡應。二、儭身喻觀佛智之機,在外則喻神通應物。案:「最在外」下,若接續「為諸眾生分散舍利以為八分」,則儭身應指下列所說之常住身,在外則所謂八分舍利。「儭」,元、明二本均作「襯」。宮本及明本「二」以下有「者」字。
10以下廣明不定,開十章內。
11非有非無」,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非有非有非無非非無」。
12以下解釋十章門,略去四門,僅釋十六門。
13宋本「十」以下有「種」字。
14瞿師羅(Kokila)譯作音,為佛起建精舍長者名。
15三尺身 章安註曰:「河西云,其家無兒,產子,長三尺而死。父母悲苦失性,佛現兒像,父母見子還得本心,謂兒言:我言汝死,汝何處來?答言:從死處來,因緣暫會,身屬緣,四大假合;遍緣,何者是身?種種說法,惑即斷。便現三尺佛身光明色相長者阿那含」。
16「他」,宮本作「地」。
17本無「威」。
18「中」,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東」。
19「性」,宋、元、明三本均作「姓」。
20十章門中特於第十六廣說如來非有漏非無漏。以下先明如來非有漏。
  明非有漏a、明三漏
  b、明七漏
  明非無漏
21次明七漏七漏是一見,二思惟三根四惡,五親近,六受,七念。謂前二為漏體,後五為漏緣;見是利使,思為鈍使;根是五根,惡為外惡法;親近指近惡人;受為色欲等法;為晝夜念念不斷經文未說明第二之思漏,以下先釋見漏。
22宋、元、明三本均無「羅」。
23六種心,依安註可見二說:
  一、開善認為「決定我、決定無我」不在六種心中,只是總說。 其下之我見我、我見無我無我見為三種心,再將我作、我受、知分為三種 心,為六。
二、莊嚴河西則認為「決定我、決定無我」應列六種心之二,其下之我見我、我見無我無我見為三種心,合我我受知為一種心,故為六種心。所言六者,一、我見我、即於假我計有真我;二、我見無我,即於假我此我;
三、 無我見我,即於陰身中計有真我
四、我作,即於五陰身中,妄計我能起後世罪福之業。
五、我受,即於五陰身中,妄計後身罪福果報。六、知,即 於五身陰中,妄計我五根能知五塵。案:我作、我受、知乃十六知見中之三者也。
24次明第三根漏。
25「佷悷」宋本作「佷悷」,明本作「狠悷」。
26「賊」,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殘」。
27「怨盜」,宋、元、明三本均作「惡賊」。
28「彩」,宮本及宋、明二本均作「綵」,元本作「釆」。
29「睹」,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觀」。
30「相」,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心」。
31「篋」,宋本作「炭」。
32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有」。
33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男子」。
34富羅(Vipula)山名,譯作廣博脅山,在摩揭陀國,因常為人們所見,故佛處引 以為喻。
35行苦 解:一、三苦中之行苦,二、行是無常,苦為報。此處應是第解。
36「揣」,宋本作「槫」,元、明二本均作「搏」。
37宋、元、明三本均無「以是」。
38五里等 章安註:「言五里者,譬二十五有;缽譬色心,油譬於戒;不棄一滴譬不犯一戒;王譬佛;臣譬行人;拔刀在後譬無常。」
39「渧」,宋、元、明三本均作「滴」。
40次明第四惡章安注:「當體名惡,從治道名離。又二,先明能離之道,後明所離之惡。初五種法師,而言:『經於耳,七劫不墮。』同前名字功德品中云:『若聞常住二字生生不墮』。聞有種,若深能思惟行者,即生生不墮,若不能深思惟行者,只得少益」。
41本無「是」。
42元、明二本「涅槃」以下有「經」字。
43「淨」,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得」。
44宮本及明本「或」以下有「見」字。
45頗梨」,明本作「玻璃」。
46修習」,宋、元、明三本均作「修集」,下同。
47首楞嚴定(Suramgama samadhi)譯作勇伏、健相、健等。三昧之名也。有金剛三昧等五種異名
48師子王定(Simharaja samadhi)為三昧中之最勝上者,能離一切障礙畏。是以獅子之威猛畏,譬喻禪定
49引往昔生中捨身之行以為本經不可思議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之證。
50明本「應」以下有「供」字。
51堪能」,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能堪」。
52此偈是涅槃經要偈,向為古來學者所重。安註引觀師之說:「偈意無量不可得盡。所該甚廣,義味無竭,且出義。

(一)約三寶
 初句:佛寶法寶
句:法寶
三句僧寶
四句
(二)約四諦
一:滅
二:道
三:集
四:苦
(三)約三德
一:法身四依
四相
二:涅槃四依
三:解說:四相
四:般若四依
四相
(四)約四德
一:常
二:淨
三:我
四:樂
(五)約不生四句
一:不生
二:不生
三:生生
四:不生不生
(六)約本有今無偈
一:本無今有
二:本有今無
三:三世有法
四:無有是處
(七)約雪山偈

二:生滅滅已

四:寂滅為樂
(八)約四悉檀
一:第一義
二:對治
三:世界
四:為人
(九)約中論
一:因緣生法
二:我所即是
三:亦假名
四:亦是中道義
(十)約四種佛
一:果果
二:因因
三:了因
四:果性
53「差」,宮本作「瘥」。
54「成得」,宮本及明本均作「得成」。
55以下明諸惡。
56「迴」,宋、元、明三本均作「洄」。
57「諸」,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善」。
58「樂我」,宋、元二本均作「我樂」。
59「三」,宋、明二本均作「二」。
60「渡」,宋本作「度」。
61「者」,宮本作「水」。
62「筏」,宋、元、明三本均作「筏」。
63「差」,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瘥」。
64「惡」,宮本作「趣」。
65其次釋第五親近漏。
66「未」,宋本作「去」,宮本及元本均作「失」。
67「螫」,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蝎」。
68「無」,宋、元、明三本均作「不」。
69「肌膚」,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膚肌」。
70「無」,宮本作「不」。
71「蘇」,明本作「酥」。
72」,宋本作「赻」。
73「取受」,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取」。
74「於」,宮本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