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 譯 光明遍照1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 2復次,善男子!一切凡夫雖善護身,心猶故生於三種惡覺,以是因緣,雖斷煩惱,得生非想、非非想處,猶故還墮三惡道中。善男子!譬如有人渡3於大海,垂至彼岸,沒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垂盡三有,還墮三塗。何以故?無善覺故。何等善覺?所謂六念處,凡夫之人善心羸劣,不善熾盛;善心羸故,慧心薄少;慧心薄故,增長諸漏。菩薩摩訶薩慧眼清淨,見三覺過,知是三覺有種種患,常與眾生作三乘怨。三覺因緣,乃令無量凡夫眾生不見佛性,無量劫中生顛倒心,謂佛世尊無常樂我,唯有一淨,如來畢竟入於涅槃。一切眾生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顛倒心故,言有常樂我淨;實無三乘,顛倒心故,言有三乘;一實之道,真實不虛,顛倒心故,言無一實。是三惡覺常為諸佛及諸菩薩之所呵責,是三惡覺常害於我或亦害他,有是三覺,一切諸惡常來隨從,是三覺者,即是4三縛,連綴眾生無邊生死。菩薩摩訶薩常作如是觀察三覺。菩薩或時有因緣故,應生欲覺,默然不受,譬如端正淨潔之人,不受一切糞穢不淨;如熱鐵丸,人無受者;如婆羅門性5,不受牛肉;如飽滿人,不受惡食;如轉輪王,不與一切旃陀羅等同坐一床。 菩薩摩訶薩惡賊三覺,不受不味,亦復如是。何以故?菩薩思惟:「眾生知我是良福田,我當云何受是惡法?若受惡覺,則不任為眾生福田。我自不言是良福田,眾生見相,便言我是;我今若起如是惡覺,則為欺誑一切眾生。我於往昔以欺誑故,無量劫中流轉生死,墮三惡道,我若以6惡心受人信施,一切天人及五通仙悉當證知而見訶責。我若惡覺受人信施,或令施主果報減少,或空無報,我若惡心受檀越施,則與施主而為怨讎7,一切施主恆於我所起赤子想,我當云何欺誑於彼而生怨想?何以故?或令施主不得果報,或少果報故。我常自稱為出家人;夫出家者不應起惡,若起惡者,則非出家,出家之人身口相應,若不相應,則非出家。我棄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知識出家修道,正是修習諸善覺時,非是修習不善覺時。譬如有人入海求寶,不取真寶8,直取水精;亦如有人棄妙音樂,遊戲糞穢;如棄寶女,與婢交通;如棄金器,用於瓦盂9;如棄甘露,服食毒藥;如捨親舊良善之醫,從怨惡醫求藥而服。我亦如是,捨離大師如來世尊甘露法味,而服魔怨種種惡覺。人身難得如優曇花,我今已得;如來難值過10優曇花,我今已值;清淨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云何縱心令住惡法?壯色不停猶如奔11馬,云何恃怙而生憍慢?猶如惡鬼伺求人過,四大惡鬼12亦復如是,常來伺求我之過失,云何當令惡覺發起?譬如朽宅、垂崩之屋,我命亦爾,云何起惡?我名沙門,沙門之人名覺善覺,我今乃起不善之覺,云何當得名沙門也?我名出家,出家之人名修善道,我今行惡,云何當得名為出家?我今名為真婆羅門,婆羅門者名修淨行,我今乃行不淨惡覺,云何當得名婆羅門?我今亦名剎利大姓,剎利姓者能除怨敵,我今不能除惡怨敵,云何當得名剎利姓?我名比丘,比丘之人名破煩惱,我今不破惡覺煩惱,云何當得名為比丘?世有六處難可值遇,我今已得,云何當令惡覺居心?何等為六?一、佛世難遇,二、正法難聞,三、善13心難生,四、難生中國,五、難得人身,六、諸根難具,如是六事難得已得,是故不應起於惡覺」。 菩薩爾時修行如是大涅槃經,常勤觀察是諸惡心,一切凡夫不見如是惡心過患,故受三覺,名為受漏;菩薩見已,不受不著,放捨不護,依八聖道推之令去,斬之令斷,是故菩薩無有受漏。云何當言如來有漏?以是義故,如來世尊非是有漏。 14復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惱,起種種惡,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種種惡,以作惡故,輪迴三趣15,具受諸苦。何以故?凡夫之人無念慧故,是故生於種種諸漏,是名念漏。菩薩摩訶薩常自惟:「我從往昔無數劫來,為是身心造種種惡,以是因緣,流轉生死,在三惡道,具受眾苦,遂令我遠三乘正路。」菩薩以是惡因緣故,於己身心生大怖畏,捨離眾惡,趣向善道。 16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瞻養、餧飼、臥起、摩洗其身:「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當准法戮之都巿。」爾時,其人聞王切17令,心生惶怖,捨篋逃走。王時復遣五旃陀羅拔刀隨後,其人迴顧,見後五人,遂疾捨去。是時,五人以惡方便,藏所持刀,密遣一人詐為親善而語之言:「汝可還來」!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隱匿,既入聚中,闚看諸舍,都18不見人,執捉器悉空無物,既不見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聞空中聲:「咄哉!男子!此聚空曠無有居民,今夜當有六大賊來,汝設遇者,命將不全,汝當云何而得免19之?」爾時,其人恐怖遂增,復捨而去。路值一河,其河20漂急無有船筏21,以怖畏故,即取種種草木為筏,復更思惟:「我設住此,當為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者及六大賊之所危害,若渡此河,筏不可依,當沒水死,寧沒水死,終不為彼蛇賊所害。」即推草筏置之水中,身猗22其上,手抱腳踏,截流而渡23,既達彼岸,安隱無患,心意泰然,怖恐24消除。 菩薩摩訶薩得聞受持大涅槃經,觀身如篋,地水火風如四毒蛇,見毒、觸毒、氣毒、齧毒,一切眾生遇是四毒故喪其命。眾生四大亦復如是,或見為惡,或觸為惡,或氣為惡,或齧為惡,以是因緣,遠離眾善。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四毒蛇有四種姓25,所謂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是四大蛇亦復如是,有四種性,堅性、濕性、熱性、動性、是故菩薩觀是四大與四毒蛇同其種性。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是四大如四毒蛇。云何為觀?是四毒蛇常伺人便,何時當視?何時當觸?何時當26?何時當齧?四大毒蛇亦復如是,常伺眾生求其短缺,若為四蛇之所殺者,終不至於三惡道中,若為四大之所殺害,必至三27惡道28,定無有疑。是四毒蛇雖復瞻養,亦欲殺人;四大亦爾,雖常供給,亦常牽人造作眾惡。是四毒蛇若一瞋者,則能殺人;四大之性亦復如是,若一大發,亦能害人。是四毒蛇雖同一處,四心各異;四大毒蛇亦復如是,雖同一處,性各別異。是四毒蛇雖復恭敬,難可親近;四大毒蛇亦復如是,雖復恭敬,亦難親近。是四毒蛇若害人時,或有沙門、婆羅門等,若以咒藥則可療治;四大殺人,雖有沙門、婆羅門等神咒、良藥,則不能治。如自喜人,聞四毒蛇氣臭可惡,則便遠離;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聞四大臭,即便遠離。爾時,菩薩復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怖畏,背之馳走29修八聖道。 五旃陀羅30即是五陰。云何菩薩觀於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者,常能令人恩別離,怨憎集會;五陰亦爾,令人貪近不善之法,遠離一切純善之法。復次,善男子!如旃陀羅,種種器仗以自莊嚴,若刀、若楯31、若弓、若箭、若鎧、若槊,能害於人;五陰亦爾,以諸煩惱牢自莊嚴,害諸癡人令墮諸有。善男子!如旃陀羅,有過之人得便害之;五陰亦爾,有諸結過,常能害人。以是義故32,菩薩深觀五陰如旃陀羅。復次,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人無慈愍心,怨親俱害;五陰亦爾,無慈愍心,善惡俱害。如旃陀羅惱一切人,五陰亦爾,以諸煩惱常惱一切生死眾生,是故菩薩觀於五陰如旃陀羅。復次,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人常懷害心;五陰亦爾,常懷諸結惱害之心。如人無足、刀杖33、侍從,當知,必為旃陀羅人之所殺害;眾生亦爾,無足無刀,無有侍從,則為五陰之所賊害。足名為戒,刀名為慧,侍從名為善知識也,無此三事,故為五陰之所賊害。是故,菩薩觀於五陰如旃陀羅。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察五陰過旃陀羅。何以故?眾生若為五旃陀羅之所殺者,不墮地獄;為陰殺者,則墮地獄,以是義故,菩薩觀34陰35過旃陀羅。作是觀已,而作願言:「我寧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近於五陰。旃陀羅者唯能害於欲界癡人,是五陰賊遍害三界凡夫眾生,旃陀羅人唯能殺戮有罪之人,是五陰賊不問眾生有罪、無罪,悉能害人;旃陀羅人不害衰老、婦女36、稚小,是五陰賊不問眾生老稚、婦女,一切悉害。」是故菩薩深觀此37陰過旃陀羅,是故發願:「寧當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親近五陰」。 復次,善男子!旃陀羅者唯害他人,終不自害;五陰之賊,自害害他,過38旃陀羅。旃陀羅人可以善言、錢財、寶貨,求而得脫;五陰不爾,不可強以善言、誘喻、錢財、寶貨求而得脫。旃陀羅人於四時中不必常殺,五陰不爾,常於念念害諸眾生。旃陀羅人唯在一處,可有逃避;五陰不爾,遍一切處,無可39逃避。旃陀羅人雖復害人,害已不隨;五陰不爾,殺眾生已,隨逐不離。是故菩薩寧以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近於五陰。 有智之人以方便得脫五陰。善方便者,即八聖道、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脫,身心不為五陰所害。何以故?身如金剛,心如虛空,是故身心難可沮壞。以是義故,菩薩觀陰成就種種諸不善法,生大怖畏,修八聖道,亦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涉路而去,無所顧留。 詐親善者名為貪愛,菩薩摩訶薩深觀愛結如怨詐親,若知實者,則無能為,若不能知,必為所害。貪愛亦爾,若知其性,則不能令眾生輪轉生死苦中,如其不知,輪迴六趣具受眾苦。何以故?愛之為病,難捨離故,如怨詐親,難可遠離。怨詐親者,常伺人便,令愛別離,怨憎合會;愛亦如是,令人遠離一切善法,近於一切不善之法;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深觀貪愛如怨詐親。見不見故,聞不聞故;如凡夫人見生死過,雖有智慧,以癡覆故,後還不見。聲聞、緣覺亦復如是,雖見不見,雖聞不聞。何以故?以愛心故。所以者何?見生死過,不能疾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觀此愛結如怨詐親。 云何名為怨詐親相?如怨不實,詐現實相;不可親近,詐現近相;實是不善,詐現善相;實是不愛,詐為愛相。何以故?常伺人便,欲為害故。愛亦如是,常為眾生非實詐實,非近詐近,非善詐善,非愛詐愛,常誑一切輪迴生死,以是義故,菩薩觀愛如怨詐親。怨詐親者,但見身口,不睹其心,是故能誑,愛亦如是,唯為虛誑,實不可得,是故能惑一切眾生。怨詐親者,有始有終,易可遠離;愛不如是,無始無終,難可遠離。怨詐親者,遠則難知,近則易知;愛不如是,近尚難知,況復遠耶?以是義故,菩薩觀愛過於詐親,一切眾生以愛結故,遠大涅槃,近於生死,遠常樂我淨,近無常苦無我不淨,是故我於處處經中說為三垢。於現在事以無明故,不見過患,不能捨離愛怨詐親,終不能害有智之人,是故菩薩深觀此愛,生大怖畏,修八聖道,猶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及一詐親,涉路不迴。 空聚落者,即是六入。菩薩摩訶薩觀內40六入,空無所有,猶如空聚,如彼怖人,既入聚已,乃至不見有一居人,遍捉器不得一物。菩薩亦爾,諦觀六入空無所有,不見眾生一物之實,是故菩薩觀內六入,空無所有,如彼空聚。善男子!彼空聚落,群賊遠望,終不生於虛空41之想,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於六入聚,不生空想;以其不能生空想故。輪迴生死,受無量苦。善男子!群賊既至乃生空想,菩薩亦爾,觀此六入,常生空想,生空想故,則不輪迴生死,受苦。菩薩摩訶薩於此六入常無顛倒,無顛倒故,是故不復輪迴生死。 復次,善男子!如有群賊入此空聚,則得安樂,煩惱諸賊亦復如是,入此六入則得安樂;如賊住空聚心無所畏,煩惱群賊亦復如是,住是六入亦無所畏。如彼空聚,乃是師子、虎狼種種惡獸之所住處,是內六入亦得如是,一切眾惡煩惱走獸之所住處,是故菩薩深觀六入空無所有,純是一切不善住處。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內六入空無所有,如彼空聚。何以故?虛誑不實故,空無所有作有想故,實無有樂作樂想故,實無有人作人想故。內六入者亦復如是,空無所有而作有想,實無有樂而作樂想,實無有人而作人想,唯有智人乃能知之,得其真實。復次,善男子!如空聚落,或時有人,或時無人;六入不爾,一向無人。何以故?性常空故。智者所知,非是眼見,是故菩薩觀內六入多諸怨害,修八聖道,不休不息,猶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善及六大賊,怖著正路。 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寶,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能劫一切眾生善財。如六大賊,若入人舍則能劫奪現家所有,不擇好惡,令巨富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一闡提,是故菩薩諦觀六塵如六大賊。復次,善男子!如六大賊欲劫人時,要因內人,若無內人,則便中還;是六塵賊亦復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內有眾生知見常樂我淨不空等相,若內無有如是等相,六塵惡賊則不能劫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內無是相,凡夫則有,是故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財,不善護故,為其所劫。護者名慧,有智之人能善防護,故不被劫,是故菩薩觀是六塵如六大賊,等無差別。復次,善男子!如六大賊能為人民身心苦惱,是六塵賊亦復如是,常為眾生身心苦惱。六大賊者,唯能劫人現在財物,是六塵賊,常劫眾生三世善財,六大賊者,夜則歡樂;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處無明闇,則得歡樂。是六大賊唯有諸王乃能遮止;六塵惡賊亦復如是,唯佛菩薩乃能遮止。是六大賊凡欲劫奪,不擇端正、種姓42聰哲、多聞、博學、豪貴、貧賤;六塵惡賊亦復如是,欲劫善法,不擇端正乃至貧賤。是六大賊雖有諸王截其手足,猶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塵惡賊亦復如是,雖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如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賊;諸佛菩薩亦復如是,乃能摧伏六塵惡賊。譬如有人多諸種族,宗黨熾盛,則不為彼六賊所劫;眾生亦爾,有善知識,不為六塵惡賊所劫。是六大賊,若見人物則能偷劫;六塵亦43爾,若見、若知、若聞、若嗅、若觸、若覺,皆悉能劫。六大賊者,唯能劫奪欲界人財,不能劫奪色、無色界;六塵惡賊則不如是,能劫三界一切善寶。是故菩薩諦觀六塵過彼六賊,作是觀已,修八聖道,直往不迴,如彼怖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者及六大賊,捨空聚落,涉路而去。 路值一河者即是煩惱,云何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如彼駛44河能漂香象,煩惱 駛河亦復如是,能漂緣覺,是故菩薩深觀煩惱猶如 駛河。深難得底故名為河。邊不可得故名為大,其中多有種種惡魚;煩惱大河亦復如是,唯佛菩薩能得底故,故名極深,唯佛菩薩得其邊故,故名廣大;常害一切癡眾生故,故名惡魚;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如大河水能長一切木叢林,煩惱大河亦復如是,能長眾生二十五有,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譬如有人墮大河水,無有慚愧;眾生亦爾,墮煩惱河無有慚愧。如墮河者未得其底,即便命終;墮煩惱河亦復如是,未盡其底,周迴輪轉二十五有。所言底者,名為空相,若有不修如是空相,當知是人不得出離二十五有。一切眾生不能善修空無相故,常為煩惱 駛河所漂。如彼大河,唯能壞身,不能漂沒一切善法;煩惱大河則不如是,能壞一切身心善法。彼大暴河唯能漂沒欲界中人,煩惱大河乃能漂沒三界人天;世間大河,手抱腳踏則到彼岸;煩惱大河,唯有菩薩因六波羅蜜乃能得渡45。如大河水難可得渡,煩惱大河亦復如是,難可得渡。云何名為難可得渡?乃至十住諸大菩薩,猶故未能畢竟得渡,唯有諸佛乃畢竟渡,是故名為難可得渡。譬如有人為河所漂,不能修習46毫釐47 善法,眾生亦爾,為煩惱河所漂沒者,亦復不能修習48善法。如人墮河,為水所漂,餘有力者,則能拔濟;墮煩惱河為一闡提,聲聞、緣覺乃49至諸佛不能拔50濟。世間大河劫盡之時,七日並照,能令枯涸;煩惱大河則不如是,聲聞、緣覺雖修七覺,猶不能乾,是故菩薩觀諸煩惱猶如暴河。 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詐親善及六大賊,捨空聚落,隨路而去,既至河上,取草為筏者。菩薩亦爾,畏四大蛇、五陰旃陀羅、愛詐親善、六入空聚、六塵惡賊,至煩惱河,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以為船筏,依乘此筏51煩惱河,到於彼岸,常樂涅槃。 菩薩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渡52煩惱河。」以是思惟,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則不生漏。如是菩薩尚無諸漏,況佛如來而當有漏?是故諸佛不名有漏。云何如來非無漏也53?如來常行有漏中故,有漏即是二十五有,是故聲聞、凡夫之人,言佛有漏,諸佛如來真實無漏。善男子54!以是因緣,諸佛如來無有定相。善男子!是故犯四重禁、謗方等經及一闡提,悉皆不定。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如是,如是,誠55如聖教。一切諸法皆悉56不定,以不定故,當知如來亦不畢竟入於涅槃。如佛先說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聞不聞中57,有涅槃、大涅槃。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 爾時,佛讚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菩薩,得念總持,乃能如汝之所諮問。善男子!如世人言有海、大海,有河、大河,有山、大山,有地、大地,有城、大城,有眾生、大眾生,有王、大王,有人、大人,有天、大58天,有道、大道;涅槃亦爾,有涅槃、有59大涅槃。 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飢餓,得少飯食,名為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病得差60則名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人怖畏,得歸依處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貧窮人,獲七寶物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人觀骨,不起貪欲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是涅槃不得名為大涅槃也。何以故?以飢渴故、病故、怖故、貧故61、生貪著故,是名涅槃,非大涅槃。 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聲聞,或因世俗,或因聖道,斷欲界結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不得名為大涅槃也。能斷初禪,乃至能斷非想、非非想處結,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不得名為大涅槃也。何以故?還生煩惱,有習氣故。云何名為煩惱習氣?聲聞、緣覺有煩惱氣,所謂我身、我衣、我去、我來、我說、我聽,諸佛如來入於涅槃,涅槃之性無我、無樂、唯有常淨,是則名為煩惱習氣。佛法眾僧有差別相,如來畢竟入於涅槃,聲聞、緣覺、諸佛、如來所得涅槃,等無差別,以是義故,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無常樂我淨故。常樂我淨乃得名為大涅槃也。善男子!譬如有處能受眾水,名為大海,隨有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入之處,名大涅槃,四禪、三三昧、入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隨能攝取,如是無量諸善法者,名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則名為大,聲聞、緣覺至十住菩薩,不見佛性,名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見於佛性,則得名為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盡其底,大象王者謂諸佛也。善男子!若摩訶那伽62及缽揵63陀、大力士等,經歷多時所不能上,乃名大山,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摩訶那伽、大力士等所不能見,如是乃名大涅槃也。 復次,善男子!隨有小王之所住處,名為小城,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乃名大城;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名為涅槃,無上法主、聖王住處,乃得名為大般涅槃。以是故名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四種兵,不生怖畏,當知是人名大眾生;若有眾生於三惡道煩惱惡業不生怖畏,而能於中廣度眾生,當知是人得大涅槃。若有人能供養父母,恭敬沙門及婆羅門,修治善法,所言誠實,無有欺誑,能忍諸惡,惠施貧乏,名大丈夫;菩薩亦爾,有大慈悲,憐愍一切,於諸眾生猶如父母,能渡眾生於生死河,普示眾生一實之道,是則名為大般涅槃。 善男子64!大名不可思議,若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所不能信,是則名為大般涅槃;唯佛菩薩之所見故,名大涅槃。以何因緣復名為大?以無量因緣然後乃得,故名為大。善男子!如世間人以多因緣之所得者,則名為大;涅槃亦爾,以多因緣之所得故,故名為大。 云何復名為大涅槃?有大我故65,名大涅槃。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為大我。云何名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則名為我。何等為八? 一者,能示一身以為多身。身數大小猶如微塵,充滿十方無量世界;如來之身實非微塵,以自在故現微塵身,如是自在則為大我。 二者,示一塵身滿於三千大千世界,如來之身實不滿於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以無礙66故,直以自在故,滿於67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自在名為大我。 三者,能以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輕舉飛空,過於二十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而無障礙;如來之身實無輕重,以自在故,能為輕重,如是自在名為大我。 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所可示化無量形類,各令有心。如來有時或造一事,而令眾生各各成辦。如來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見,如是自在名為大我。 五者,根自在故。云何名為根自在耶?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如來六根亦不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如是自在名為大我。 六者,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何以故?無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為得。實無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來計有得想,是則諸佛不得涅槃,以無得故,名得涅槃,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得諸法故,名為大我。 七者,說自在故,如來演說一偈之義,經無量劫義亦不盡。所謂若戒、若定、若施、若慧,如來爾時都不生念:我說彼聽,亦復不生一偈之想。世間之人以四句為偈,隨世俗故,說名為偈。一切法性亦無有說,以自在故,如來演說,以演說68故,名為大我。 八者,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虛空。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亦爾,實不可見。以自在故,令一切見,如是自在,名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復次,善男子!譬如寶藏,多諸珍異,百種具足,故名大藏;諸佛如來甚深奧藏亦復如是,多諸奇異,具足無缺,名大涅槃。復次,善男子!無邊之物乃名為大,涅槃無邊是故名大。 復次69,善男子!有大樂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樂,以四樂故,名大涅槃。何等為四?一者,斷諸樂故。不斷樂者,則名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樂,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涅槃之性無苦無樂,是故涅槃名為大樂。以是義故,名大涅槃。復次,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凡夫,二者諸佛。凡夫之樂無常敗壞,是故無樂;諸佛常樂無有變異,故名大樂。復次,善男子!有三種受: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是亦為苦,涅槃雖同不苦不樂,然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二者,大寂靜故,名為大樂。涅槃之性是大寂靜。何以故?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槃。三者,一切知故,名為大樂。非一切知不名大70樂,諸佛如來一切知故,名為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四者,身不壞故,名為大樂。身若可壞,則不名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善男子!世間名字或有因緣,或無因緣。有因緣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摩鍮羅71道人,生摩鍮羅國,因國立名,故名摩鍮羅道人。如目犍連72,目犍連者,即是姓也,因姓立名,故名目犍連。如我生於瞿曇種姓,因姓立名,稱為瞿曇。如毘舍佉73道人,毘舍佉者即是星名,因星為名,名毘舍佉。如有六指,因六指故,名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佛、因天故,名佛奴、天奴。因濕生故,故名濕生。如因聲故,名為迦迦羅74、名75究究羅、咀咀76羅。如是等名,是因緣名。無因緣者,如蓮花、地、水、火、風、虛空。如曼陀婆77,一名二實,一名殿堂,二名飲漿堂,不飲漿亦復得名為曼陀婆。如薩婆車多78名為蛇蓋,實非蛇蓋,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如抵羅婆夷79,名為食油,實不食油,強為立名,名為食油,是名無因,強立名字。 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復如是,無有因緣,強為立名。善男子!譬如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空也80;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善男子!譬如有法,不可稱量不可思議81,故名為大;涅槃亦爾,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得名為大般涅槃。 以純淨故,名大涅槃。云82何純淨?淨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二十五有名為不淨,能永斷故,得名為淨。淨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實非是有,諸佛如來隨世俗故,說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實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爾,隨世俗故,說言諸佛有大涅槃。二者,業清淨故。一切凡夫業不清淨,故無涅槃;諸佛如來業清靜故,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三者,身清淨故。身若無常,則名不淨;如來身常,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四者83,心清淨故。心若有漏,名曰不淨;佛心無漏,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善男子84!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槃經,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迴向文 普為出資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及法界無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無量煩惱障 同消無量果報障 同消無量諸業障 同消無量諸災障 同消無量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無上菩提因 本經參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經典之十︽大般涅槃經︾94年版本恭錄。 ︻注釋︼ 1宮本無「光明遍照」。 2釋第六受漏。 3「渡」,宋本作「度」。 4「是」,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5「性」,宮本作「姓」。 6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以」。 7「怨讎」,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讎怨」。 8「寶」,宋、元、明三本均作「珠」。 9「盂」,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盆」。 10「過」,明本作「遇」。 11「奔」,宮本作「」。 12「鬼」,宋、元、明三本均作「魔」。 13「善」,麗本作「怖」,今據明本改之。 14釋第七念漏。 15三趣(Tri-gati) 趣亦譯作道,三趣是指地獄(Naraka)、餓鬼(Preta)、畜生 (Tiryagyoni)。 16以下說八喻:一、四蛇;二、五旃陀羅;三、詐親;四、聚落;五、六賊;六、大河;七、草筏;八、到岸。 17「切」,明本作「敕」。 18「都」,宋本作「睹」。 19「免」,宋本作「勉」。 20「河」,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水」。 21「筏」,宋、元、明三本均作「筏」,下同。 22「猗」,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倚」。 23「渡」,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去」。 24「怖恐」,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恐怖」。 25「姓」,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性」。 26「」,宋、元、明三本均作「噓」。 27宋本無「三」。 28宮本及元本均無「道」。 29「走」,宋本作「趣」。 30宋、元、明三本「羅」以下有「者」字。 31「楯」,宋、元、明三本均作「盾」。 32「以是義故」,宋、元、明三本均作「是故」。 33「杖」,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仗」。 34宋、元、明三本「觀」以下有「察」字。 35宋、元、明三本「陰」上有「五」字。 36「婦女」,宋本作「婦人」。 37「此」,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五」。 38「過」,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及」。 39「可」,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40宮本「內」上有「是」。 41「虛空」,宋本作「空虛」。 42「姓」,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性」。 43「亦」,麗本作「不」,今據宋、明二本改之。 44「駛」,宮本及宋本均作「??」。 45「渡」,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度」,下同。 46「習」,宋、元、明三本均作「集」。 47「毫釐」, 宋本作「豪末」,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豪末」。。 48「習」宋本作「集」。 49「乃」,宮本作「及」。 50「拔」,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救」。 51「渡」宋本作「度」。 52「渡」,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度」。 53以下明如來非無漏。 54以下明第三結不定。 55「誠」,宮本作「義」。 56「皆悉」,宋、元、明三本均作「悉皆」。 57別答因果科判中答「果」。其中初就涅槃、大涅槃之相對意義而談。 58「大」,麗本作「天中」,今據宮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59宋、元、明三本均無「有」。 60「差」,宮本作「瘥」。 61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貧故」。 62摩訶那伽(Mahanaga) 譯作大龍或大象;缽建陀即缽羅塞建陀(Praska=nd i),譯作鎮壓,二者均為天上之力士。 63「揵」,宋、元、明三本均「健」。 64以下就絕對意義之大涅槃而答。首先總明,次分別說明大我、大樂、大淨之三德,而略常義不述。「大」,初就不可思議而釋,次以多因緣而釋。 65以下說明三德中之第一大我之義;大之義已述,今以八自在解說「我」之義。 66「礙」,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邊」。 67宋、元、明三本均無「於」。 68「說」,宋本作「法」。 69以下釋三德中之第二大樂。 70「大」,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71摩鍮羅(Mayura) 譯作孔省。 72「目犍連」,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目揵連」,下同。 73毘舍佉(Visakha) 譯作沸星。 74迦迦羅(Kakala),烏聲;究究羅(Kukkuta),雞聲;咀咀羅(Tatara),雉聲。 75宋、元、明三本均無「名」。 76「咀咀」,宋、元二本均作「呾呾」。 77曼陀婆(Mandapa) 章安註引河西云:「曼陀婆者,梵本一音二物,一者高座敞堂,二者藥湯。而出經者言殿堂飲漿」。 78薩婆車多 章安註曰:「薩婆車多云,似馬芹,一音二名」。 79抵羅婆夷 章安註曰:「抵羅婆夷是燕雀,亦一音二名」。 80宋、元、明三本均無「也」。 81「不可思議」乃至「四者」等二。四字宮本斷缺。 82宋、元、明三本「云」上有「善男子」。 83以下釋三德中之第三大淨。 84總結第一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