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二七二二七三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2比丘獨靜思惟: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作是思惟: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法是我?我於何住?」 佛告比丘:「今當為汝說於二法。諦聽!善思!云何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說言:『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非為二,我今捨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緣眼、色,生眼識。」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內3、是因緣、是堅、是受,是名眼肉形內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津澤、是受,是名眼肉形內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 「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於空室,彼空室觀察。」 「如是,比丘!於一切空行、空4心觀察歡喜,於空法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於意云何?眼是常、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得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多聞聖弟子於眼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時,彼比丘聞世尊說合手聲譬經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二七三二七四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非汝有者,當盡6棄捨;捨彼法已,長夜安樂。諸比丘!於意云何?於此祇桓7中,諸草木枝葉,有人持去,汝等頗有念言:『此諸物是我所,彼人何故輒持去?』」 答言:「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亦非我、非我所故。汝諸比丘亦復如是,於非所有物當盡棄捨;棄8捨彼法已,長夜安樂。何等為非汝所有?謂眼,眼非汝所有,彼應棄捨;捨彼法已,長夜安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云何,比丘!眼是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無常。」 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此六入處觀察非我、非我所;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9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四二七五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1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說言『大12力者,其唯難陀!』此是正說。其有說言『最端正13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其有說言『愛欲重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 「諸比丘!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14精勤修習,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愛15、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 「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16,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聞17獨住故。如人乘車,塗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又如塗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難陀知量而食,……乃至無聞獨住,是名難陀知量而食。」 「彼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業者,彼難陀晝則經行18、坐禪,除去陰障,以淨其身;於初夜時,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淨其身;於中夜時,房外洗足,入於室中,右脅而臥,屈膝累足,繫19念明想20,作起覺想;於後夜時,徐覺徐起,經行、坐禪,是名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習21。」 「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愛22、惡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心23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關閉根門,如善男子難陀;飲食知量,如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業,如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難陀。如教授難陀法,亦當持是為其餘人說。」 時,有異比丘而說偈言: 「善關閉根門,正念攝心住, 飲食知節量,覺知諸心相, 善男子難陀,世尊之所歎。」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五二七六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如是像類大聲聞尼眾住舍衛國王園中。比丘尼眾其名曰:純陁比丘尼、民陁比丘尼、摩羅婆比丘尼、波羅遮羅比丘尼、阿25羅毘迦比丘尼、差摩比丘尼、難摩比丘尼、告難舍瞿曇彌比丘尼、優缽羅色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26比丘尼,此等及餘比丘尼住王園中。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前後圍遶,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發遣令還,言:「比丘尼!應時宜去。」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支。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我年已老邁27,不復堪能為諸比丘尼說法,汝等諸比丘僧,今日諸宿德上座,當教授諸比丘尼。」 時,諸比丘受世尊教,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難陀28。爾時,難陀次第應至而不欲教授。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前後園遶,詣世尊所,稽首禮足,……乃至聞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問尊者阿難:「誰應次至教授諸比丘尼?」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諸上座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難陀,而難陀不欲教授。」 爾時,世尊告難陀言:「汝當教授諸比丘尼,為諸比丘尼說法。所以者何?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應爾;我為比丘尼說法,汝亦應爾。」 爾時,難陀默然受教。 時,難陀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入室坐禪。從禪覺,著僧伽梨29將一比丘往詣王園。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難陀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座30。尊者難陀坐已,諸比丘尼稽首敬禮,退坐一面。尊者難陀語諸比丘尼:「諸姊妹!汝等當問我,今當為汝等說法。汝等解者,當說言解;若不解者,當說不解。於我所說義,若當解者,當善受持;若不解者,汝當更問,當為汝說。」 諸比丘尼白尊者難陀言:「我等今日聞尊者教,令我等問,告我等言:『汝等若未解者,今悉當問;已解者當言解,未解者當言不解。於我所說義,已解者當奉持,未解者當復更問。』我等聞此,心大歡喜,未解義者,今日當問。」 爾時,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云何,姊妹!於眼內入處觀察,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內入處觀察,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尊者難陀!我等已曾於此法如實知見,於六內入處觀察無我,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六內入處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應如是解:六內入處觀察無我。諸比丘尼!色外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聲、香、味、觸、法外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尊者難陀!我已曾於六外入處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處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讚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六外入處無我。若緣眼、色,生眼識,彼眼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彼意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已曾於此六識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是意解,六識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六識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彼觸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彼觸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已曾於此六觸觀察如實無我,我亦常如是意解:六觸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當如實觀察:於六觸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觸,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彼觸緣受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彼受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六受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受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受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緣想,彼想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緣想,彼想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六想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想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想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思,彼思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思,彼思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六思身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思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思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愛,彼愛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愛,彼愛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六愛身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愛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愛身如實無我。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燈明得然;彼油無常,炷亦無常,火亦無常,器亦無常。若有作是言:『無油、無炷、無火、無器,而所依起燈光,常、恒、住、不變易。』作是說者,為等說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緣油、炷、器然燈,彼油、炷、器悉無常;若無油、無炷、無器,所依燈光亦復隨滅、息沒、清涼、真實。」 「如是,姊妹!此六內入處無常。若有說言:『此六內入處因緣生喜樂,常、恒、住、不變易、安隱。』是為等說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緣法滅,彼彼生法亦31復隨滅、息沒、清涼、真實。」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彼彼法32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靜、清涼、真實。諸姊妹!譬如大樹根、莖33、枝、葉,根亦無常,莖、枝、葉皆悉無常。若有說言:『無彼樹根、莖、枝、葉,唯有其影常、恒、住、不變易、安隱』者,為等說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如彼大樹根、莖、枝、葉,彼根亦無常,莖、枝、葉亦復無常;無根、無莖、無葉,所依樹影,一切悉無。」 「諸姊妹!若緣外六入處無常,若言『外六入處34因緣生喜樂,常35恒、住、不變易、安隱』者,此為等說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義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36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靜、清涼、真實。」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於此義當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滅、清涼、真實。諸姊妹!聽我說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善屠牛師、屠牛弟子手執利刀,解剝其牛,乘間而剝,不傷內肉、不傷外皮,解其肢37節筋骨,然後還以皮覆其上。若有人言:『此牛皮肉全而不離。』為等說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彼善屠牛師、屠牛弟子手執利刀,乘間而剝,不傷皮肉,肢38節筋骨悉皆斷截,還以皮覆上,皮肉已離,非不離也。」 「姊妹!我說所譬,今當說義。牛者譬人身粗色,如篋毒蛇經廣說,肉者謂內六入處,外皮者謂外六入處,屠牛者謂學見跡,皮肉中間筋骨者謂貪喜俱,利刀者謂利智慧。多聞聖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是故,諸姊妹!當如是學:於所可樂法,心不應著,斷除貪故;所可瞋法,不應生瞋,斷除瞋故;所可癡法,不應生癡,斷除癡故。於五受陰,當觀生滅;於六觸入處,當觀集滅;於四念處,當善繫心。住七覺分,修七覺分已,於其欲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其有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無明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諸姊妹!當如是學。」 爾時,尊者難陀為諸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眷屬圍遶,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乃至為佛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眾觀月,為是滿耶?為未滿耶?當知彼月未究竟滿。如是,善男子難陀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正說法,於其解脫猶未究竟。然此等比丘尼命終之時,不見一結不斷,能使彼還生於此世。」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更為諸比丘尼說法。」 爾時,尊者難陀默然奉教,夜過晨朝,持缽入城乞食,食已,……乃至往詣王園,就座而坐,為諸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復於異時與五百比丘尼前後圍遶,往39詣佛所,稽首禮足,……乃至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譬如明月十五日夜,無有人疑月滿不滿者,然其彼月究竟圓滿。如是,善男子難陀為諸比丘尼說如是正教授,究竟解脫;若命終時,無有說彼道路所趣,此當知即是苦邊。是為世尊為五百比丘尼授40第一果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六二七七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律儀、律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不律儀?眼根不律義所攝護。眼識著色,緣著故,以生苦受;苦受故,不一其心;不一心故,不得如實知見;不得如實知見故,不離疑惑;不離疑惑故,由他所誤,而常苦住。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不律儀。」 「云何律儀?眼根律儀所攝護。眼識識42色,心不染著;心不染著已,常樂受43住;心樂往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實知見;如實知見已,離諸疑惑;離諸疑惑已,不由他誤,常安樂住。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七二七八4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退、不退法45、六觸入處46。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退法?謂眼識色生欲覺,彼比丘歡喜讚歎,執取繫著,隨順彼法迴轉,當知是比丘退諸善法。世尊所說,是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云何名不退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執取、不繫著,於彼法不隨順迴轉,當知是比丘不退轉諸善法,世尊說是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云何六勝入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染著,當知是比丘勝彼入處。勝彼入處,是世尊所說。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若彼比丘於六勝入處勝已,貪欲結斷,瞋恚47、愚癡結斷,譬如王者,摧敵勝怨,名曰勝王;斷除眾結,名勝婆羅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八二七九4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49。」 「何等為六根50?眼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修習、不執持,於未來世必受苦報;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眼根見色,執受相,執受隨形好,任彼眼根趣向,不律儀執受,住世間貪、愛51、惡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執持律儀,防護眼根52;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如是於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 「云何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如是53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 即說偈言: 「於六觸入處,住於不律儀; 是等諸比丘,長夜受大苦。 斯等於律儀,常當勤修習; 正信心不二,諸漏不漏心。 眼見於彼色,可意不可意; 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惡。 耳聞彼諸聲,亦有念不念; 於念不樂著,不念不起惡。 鼻根之所嗅54,若香若臭物; 等心於香臭,無欲亦無違。 所食於眾味,彼亦有美惡; 美味不起貪,惡味亦不擇。 樂觸以觸身,不生於放逸; 為苦觸所觸,不生過惡想。 平等捨苦樂,不滅者令滅; 心意所觀察,彼種彼種相。 虛偽而分別,欲貪轉增廣; 覺悟彼諸惡,安住離欲心。 善攝此六根,六境觸不動; 摧伏眾魔怨,度生死彼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九二八○55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拘薩羅56國人間遊行,到頻頭城57北申恕林58中。 爾時,頻頭城中,婆羅門長者皆聞世尊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頻頭城申恕林中。聞已,悉共出城,至申恕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人問汝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當答言:『若沙門、婆羅門眼見色,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59行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比丘,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作是說已,當復問言:『何故如此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見色,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彼沙門、婆羅門眼見色,亦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我於斯等求其差別,不見差別之行。是故我於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60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若復問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若彼眼見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念,內心寂靜,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行61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若復問言:『何故於此像類沙門、婆羅門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62見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行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離貪、離欲、離渴、離念,內心寂靜,行如法行,不行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我等於彼,求其差別;見差別故,於彼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如是說已,若復問言:『彼沙門、婆羅門有何行63?有何形貌?有何相?汝等知是沙門、婆羅門離貪、向調伏貪64,離恚、向調伏恚,離癡、向調伏癡?』汝應答言:『我見彼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像類——住65空閑處、林中樹下、卑床草蓐,修行遠離,離諸女人,近樂獨人,同禪思者;若於彼處,無眼見色可生樂著,無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可生樂著。若彼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行、如是形貌、如是相,令我等知是沙門,婆羅門離貪、向調伏貪,離恚、向調伏恚,離癡、向調伏癡。』」 時,諸沙門、婆羅門長者白佛言:「奇哉!世尊!不自譽、不毀他,正說其義,各各自於諸入處,分別染污清淨,廣說緣起,如如來、應、等正覺說。譬如士夫,溺者能救,閉者能開,迷者示路,闍處然燈;世尊亦復如是,不自譽、不毀他,正說其義,……乃至如如來、應、等正覺說。」 爾時,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二八○二八一6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五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縈髮目揵連67出家來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縈髮目揵連:「汝從何來?」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我從彼眾多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68出家,集會未曾講堂聽法,從彼林來。」 佛告縈髮目揵連:「汝為何等福力故,從彼眾多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所聽其說法?」 縈髮目揵連言:「我試69聽其競勝論義福利,聽其相違反論議福利故。」 佛告目揵連:「長夜久遠,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競勝論議,相違反論議福利,迭70相破壞。」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瞿曇!為諸弟子說何等法福利,令彼轉為人說,不謗如來,不增不減,誠說、法說、法次法說71,無有餘人能來72比挍、難詰、訶責?」 佛告目揵73連:「明、解脫、果報、福利,為人轉說者,不謗如來,不乖其理,法次法說,無有能來比挍、難詰、嫌責。」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瞿曇!諸弟子有法,修習多修習,令明、解脫、福利滿足者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七覺分74,修習多修習,明、解脫、福利滿足。」 縈髮目揵白佛言:「有法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四念處75,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 縈髮目揵連白佛:「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四念處滿足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三妙行76,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復有法修習多修習,命三妙行滿足不?」 佛告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云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佛告目揵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77。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如是於六觸入修習多修習,滿足三妙行。」 「云何修三妙行,滿足四念處﹒多聞聖弟子於空閑處、林中、樹下,作如是學、如是思惟:此身惡行,現世、後世必得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必當自生厭悔,他亦嫌薄,大師亦責,諸梵行者亦復以法而嫌我;惡名流布,遍於諸方;身壞命終,當墮地獄。於身惡行,見現世、後世如是果報,是故除身惡行,修身妙行;口、意惡行亦復如是。是名修習三妙行已,得四念處清淨滿足。」 「云何修四念處,得七覺分滿足?目揵連比丘!如是順身身觀住,彼順身身觀住時,攝78念安住不忘。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方便修習念覺分已,得念覺分滿足,於彼心念選擇於法,覺想思量。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分,方便修習擇法覺分已,逮得擇法覺分滿足,選擇彼法,覺想思量。方便修習精進覺分,方便修習精進覺分已,逮得精進覺分滿足,勤精進已,生歡喜心。爾時,修習方便歡喜覺分,修習歡喜覺分已,逮得歡喜覺分滿足,心歡喜已,身心止息。爾時,修習猗息79覺分,修習猗息覺分已,逮得猗息覺分滿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爾時,修習定覺分,修習80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謂一其心,貪憂滅息,內心81行捨。方便修習捨覺分,方便修習捨覺分已,逮得捨覺分清淨滿足。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說。如是修習四念處、七覺分滿足。」 「云何修習七覺分,明、解脫、滿足?目揵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離欲、依滅捨82,於進趣修念覺分,逮得明、解脫、清淨滿足。乃至修習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修習七覺分已,明、解脫、清淨滿足。如是,目揵連!法法相律83,從此岸而到彼岸。」 說是法時,縈髮目揵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縈髮目揵連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諸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我今寧得於正法、律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 佛告目揵連:「汝今已得於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得出家已,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 二八一二八二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微伽羅牟真鄰陀85林中。 時,有年少名鬱多羅86,是波羅奢那87弟子,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鬱多羅:「汝師波羅奢那為汝等說修諸根不?」 鬱多羅言:「說已,瞿曇!」 佛告88鬱多羅:「汝師波羅奢那云何說修諸根?」 鬱多羅白佛言:「我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89修根。』」 佛告鬱多羅:「若如汝波羅奢那說,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90唯盲者眼不見色。」 爾時91,尊者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語鬱多羅92言:「如波羅奢那所說,聾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聾者耳不聞聲。」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異於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 阿難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無上修根,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綠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難!若有於此五句93,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賢聖法、律為賢聖修根?」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彈指94頃滅95。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得離厭、不厭,捨96。」 「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耳識聞聲,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勝妙,所謂為捨;得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大力士夫彈指,發聲即滅。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是則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聖弟子如是如實知: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蓮荷97,水所不染。如是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寂滅、勝妙,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舌端唾沫98,盡唾令滅。如是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聖弟子如是如實知: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寂滅、勝妙,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99鐵丸燒令極熱,小滴100水灑,尋即消滅。如是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速滅。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斷多羅樹頭。如是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阿難!是為賢聖法、律,為聖弟子修諸根。」 「云何為聖法、律覺見跡?」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覺見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已說賢聖修諸根,已說覺見跡。阿難!我為諸聲聞所作,所作已作,汝等當作所作,廣說如篋毒蛇經。」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1本經以拍手做譬,以手聲之空性,說明眼色乃至意法為無常變易之我。參閱相應部S.35.92-93. Dvayam 二法 2宋、元、明三本均無「異」字。 3「內」,宋、元、明三本均作「肉」。 4宋、元、明三本均無「空」字。 5本經說明眼等六入非我、我所,故應棄捨,捨已則可得長夜安樂。相應部S.22.33.Natumhakam 非汝所應法,35. 101-102.Natumhakam 非汝等有,35.137-138.Palasina 惡意者。 6麗本無「盡」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祇桓:又作「祇洹」,即「祇樹給孤獨園」。 8宋、元、明三本均無「棄」字。 9「後」,大正本作「彼」。 10本經敘說佛陀指出難陀的種種品德:一、大力。二、端正。三、愛欲重以上為出家前。四、關閉根門以下為出家後。五、飲食知量。六、初夜後夜精勤修習。七、正念正智成就。八、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增支部A.8.9.Nanda 難陀,9.4. Nandaka 難陀 11「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在」。 12「大」,元、明二本均作「有大」二字。 13「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14初夜、後夜:印度分一晝夜為六時,即晝三時、夜三時。晨朝、日中、日沒為晝三時。初夜、中夜、後夜為夜三時。初夜即指戌時七時至九時,中夜為子時二十三時到一時,後夜為寅時三時到五時。 15「愛」,宋、元、明三本均作「憂」。 16「滅」,宋、元、明三本均作「滅故」二字。 17「聞」,宋、元、明三本均作「問」。 18經行:指在一定的場所中往復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後、疲倦時,或坐禪昏沈瞌睡時,即起而經行,為一種調劑身心之安靜散步。但不同於普通之散步,雖作散步仍正念正智,繫念佛法。 19「繫」,麗本作「係」,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繫」。 20「想」,宋、元、明三本均作「相」。 21「習」,麗本作「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習」。 22「愛」,元、明三本均作「憂」。 23「心」,宋、元、明三本均作「而」。 24本經敘說佛陀命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告以六六法無常。中部M.146. Nandakovada-sutta 教難陀迦經 25「阿」,麗本作「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阿」。 26摩訶波闍波提Mahapajapati巴,又名大愛道,為釋尊之養母,後出家為佛弟子,為最初之比丘尼。佛陀稱彼為:久出家學,國王所敬第一比丘尼。 27「邁」,宋、元、明三本均作「遂」。 28「難陀」,巴利本作 Nandaka,又譯難陀迦,常好教授後學第一比丘。 29「梨」,明本作「黎」。 3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31宋、元、明三本均無「亦」字。 32宋、元、明三本均無「法」字。 33「莖」,宋、元、明三本均作「莖餘」。 34宋、元、明三本均無「處」字。 35麗本無「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6「法緣」,宋、元、明三本均作「緣法」。 37「肢」,麗本作「枝」,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肢」。 38「肢」,麗本作「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肢」。 39「往」,明本作「住」。 40「授」,麗本作「受」,今依據明本改作「授」。 41本經說明若六根染著六塵,則為不律儀,反之則為律儀。參閱相應部S.35.97.Pamadavihari 不放逸住者 42宋、元、明三本均無「識」字。 43「受」,麗本作「更」,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受」。 44本經說明不執著六觸入處為不退法,執著六觸入處為退法。相應部S.35.96.Parihanam 退 45「退、不退法」,退法parihanadhamma巴,為令人退墮之法,反之為不退法aparihanadhamma巴。 46「六觸入處」,依本經後文應為「六勝入處」。 47「瞋恚」,宋、元、明三本均作「恚瞋」。 48本經說明調伏六根者得樂報,不調伏六根者得苦報。相應部S.35.94.Sangayha 所攝取 49「於未來世必受苦報」,巴利本作dukkhadhivaha搬運苦來的。 50「六根」,巴利本作 phassayatana 六觸處。 51「愛」,宋、元、明均作「憂」。 52宋、元、明三本均無「根」字。 53「如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是名」。 54「嗅」,大正本作「??」。 55本經敘述佛陀告訴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未離欲貪,則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反之則不然。中部經M.150. Nagaravindeyya-sutta 頻頭城經 56拘薩羅Kosala巴,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57頻頭城Nagara-vinda巴,地名。 58申恕林Simsapa-vana巴,地名。 59「所」,元、明二本均作「行」。 60宋、元、明三本均無「應」字。 61麗本無「行」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62宋、元、明三本均無「眼」字。 63「行」,大正本作「門」。 64「向調伏貪」,巴利本作 ragavinayaya patipanna 調伏貪之行道者。 65「住」,麗本作「在」,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住」。 66本經敘說出家行者縈髮目揵連向佛陀請教解脫之法,佛陀具答後,彼遂歸依佛。 67縈髮目揵連Sikha-Moggallana巴,目揵連為一縈髮外道,即將頭髮束一大髻,故稱縈髮目揵連。此人為外道婆羅門,非摩訶目揵連尊者。 68遮羅迦caraka巴,徘徊者,即行腳僧。 69「試」,明本作「拭」。 70「迭」,宋、元、明三本均作「遞」。 71誠說、法說、法次法說:即真實說,如法說,順法次第而說。 72「來」,宋本作「求」。 73麗本無「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4七覺分:包括念、擇法、精進、喜、猗息、定、捨七種覺分。 75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76三妙行:即身、口、意三善業。 77懈倦:即倦怠、懈怠。 78「攝」,宋、元、明三本均作「繫」。 79猗息:即輕安。行者修定成就之後所得之身體、心理上輕鬆舒適的感受。 80「習」,明本作「息」。 81「心」,大正本作「身」。 82「依滅捨」,雜阿含卷二十七第七四一經作「依滅向於捨」,巴利本作 nirodhanissitam vossaggaparinamim依滅迴向於捨。 83「律」,元、明二本均作「依」。 84一經敘說佛陀告諸比丘,關於修根之正確觀念。中部M.152.Indriyabhavana-sutta 根修習經 85迦微伽羅牟真鄰陀Kajangala Mukhelu巴,地名,位於中印度。 86鬱多羅Uttara巴,為一婆羅門少年。 87婆羅奢那Parasariya巴,婆羅門名。 88「告」,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89「名」,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90宋、元、明三本均無「如」字。 91「時」,明本作「等」。 92麗本無「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3五句:即「可意、不可意、可意不可意、不可意可意、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 94麗本無「彈指」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5麗本無「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6「捨」,巴利本作upekha santhati捨確立,本經下文作「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97「荷」,宋、元、明三本均作「華」。 98「沫」,元、明二本均作「味」。 99「如」,明本作「令」。 100「滴」,麗本作「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