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百千萬劫難遭遇
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

迦葉菩薩品二之三

1男子!如是諍訟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若人於是生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須彌山,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
迦葉菩薩白佛2世尊云何執著言:男子!如是之人若從他聞,自尋經,他故教,於所著不能放捨,是名執著
迦葉復言:世尊如是執著為是善耶?是不善乎?
男子!如是執著為善。何以故?不能摧壞諸疑綱故。
迦葉復言3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說言不壞疑綱?
男子!夫不疑者即是4也。
世尊5人謂須陀洹人不墮三惡,是人亦當名著名疑。
男子!是可名定,不得名疑。何以故?男子!譬如人先見人樹,後時夜行,遙見杌根,便生疑想:人耶?樹耶?男子!人先見比丘梵志,後時於路遙見比丘,即生疑想:是沙門耶?是梵志乎?男子!人先見牛與水牛,後遙見牛,便生疑想:彼是牛耶?是水牛乎?男子!一切眾生先見二物,後便生疑。何以故?不了故。亦不說須陀洹人有三惡,不墮三惡,是人何故心?
迦葉6世尊!如所說,要先已,然後疑者;人未見二種物時,亦復生疑。何等是耶?所謂涅槃世尊!譬如人路遇濁水,然未曾見而亦生疑,如是水者深耶?淺耶?是人未見,云何生疑。
男子!夫涅槃即是苦,非涅槃即是苦也。一切眾生見二種苦、非苦。苦非者,即是飢渴、寒熱、瞋喜、病瘦安隱、老壯、生死繫縛解脫別離、怨憎聚會,眾生見已,即便生疑,當有畢竟遠離如是苦惱不?是故眾生涅槃中而生疑也。汝意若謂是人先來見濁水,云何疑者,是不然。何以故?是人先於餘處已,是故於此未曾到處而復生疑。
世尊7!是人先見深淺處時已不生疑,於今何故而復生疑?
言:男子!本未行故,所以生疑,是故我言不了故疑8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所說,疑即是著,著即是疑,為即是誰耶?
男子!善根者。
迦葉言:世尊!何等人輩能善根
男子!聰明黠慧利根分別遠離善友不聽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善根四事9思惟施物。何以故?施者即是捨於10財物,若有報,當知施主常應貧窮。何以故?子果相似故,是故說言無因無果;若如是無因無果,是則善根也。復是念:施主11受者及以財物,三事無常有停住,無停住,云何說言此是施主受者財物受者云何果?以是義故,無因無果;若如是無因無果,當是人能善根。復是念:施者施時,有五事施,受者受已,或時作善,或作不善,而是施主亦復不得善、不善果,如世間法從子生果,果還作子,因即施主,果即受者,而是受者不能以此善、不善法施主得,以是義故,無因無果;若如是無因無果,當是人能善根。復是念:施物。何以故?施物無記,若是無記云何而得善果報耶12?無善、惡果13即是無記、財無記,當知即無善惡果報,是故無施無因果;若如是無因無果,當是人能善根。復是念:施者即意,若是意者,無見無對,非是色法,若非是色,云何可施?是故無施無因無果;若如是無因無果,當是人能善根。復是念:施主若為佛像像、父母而行施者,即14受者受者果報果報,是為無因無因者,是為果;若如是無因無果,當是人能善根
是念15母,若言父母眾生因,生眾生者,理應常生,有斷絕。何以故?因常有故。然不常生,是故當知父母。復是念:母。何以故?眾生身因父母有,一人應具男女二根,然無具者,當知眾生非因父母。復是念:非因父母而生眾生。何以故?眾生不似父母,謂身、色、心、威儀、進止,是故父母眾生因。復是念:一切世間四種無,一者未生名無,如泥團時未有瓶用;二者滅已名無,如瓶壞已是為無;三者各異互無,如牛中無馬,馬中無牛;四者畢竟名無,如兔角龜毛眾生父母亦復如是,同此四無,若言父母眾生因者,父母時,子不必死,是故父母眾生因。復是念:若言父母眾生因者,應因父母常生眾生,然而復有化生濕生,是故當知非因父母眾生也。復是念:眾生非因父母長,譬如孔雀,聞雷震聲而便得娠16,又如青雀,飲雄雀尿17而得娠,如命鳥,見雄者舞即便得娠。是念時,其不遇善知識者,當是人能善根
是念18一切世間善惡果。何以故?有諸眾生十善法,樂於惠19施,功德,是人亦復疹20身,年夭喪,財物損失,諸憂苦,有行十惡慳貪、嫉妒、懶惰、懈怠、不諸善,無病,終保年壽,多饒財寶,諸愁苦,是故當知無善惡果。復是念:亦曾聞諸聖人說,21終,多墮三惡道中;人行惡終,人天之中;是故當知無善惡果。復是念:一切聖人二種說:或說殺生善果報,或說殺生惡果報,是故當知聖說不定,聖若不定,我云何定?是故當知無善惡果。復是念22一切世間聖人。何以故?若言聖人正道一切眾生煩惱時,正道者,當是人正道煩惱一時俱有,若一時有,當正道能破結;煩惱修道者,如是正道為何所作?是故具煩惱不能壞,不具煩惱道則無用,是故當知一切世間聖人
是念: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十二因緣一切眾生等共有之,八聖道者其性平等,亦如是一人時,一切應得,一人修時,應一切滅,何以故?煩惱等故。而今不得,是故當知正道。復作得念:聖人皆有凡夫法,所謂飲食住、臥、睡眠笑、飢渴、寒熱、憂愁、恐怖,若凡夫如是事者,當知聖人不得道,若道,當永斷如是等事,如是等事不斷,當知道。復是念:聖人有身受五欲樂,亦復罵辱撾打於人,嫉妒、憍慢,受於苦樂作善惡業,是因緣故,知無聖人道者,應是事,是不斷,當知道。復是念:多憐愍者聖人。何因緣故,聖人道因緣故,聖人。若道性憐愍,便應愍念一切眾生,不待修已然後方得,其無愍,何故聖人道能憐愍耶?是故當世無道。
是念:一切四大不從因生,眾生四大性,不眾生是邊應到,彼不應到,道,性如是。然今不爾,是故當世無聖人。復是念:若諸聖人涅槃,當是則聖人。何以故?不可得故。常住之法理不可得,不可取捨,若諸聖人涅槃多者,是則無常。何以故?可法故。涅槃若一,一人時,一切應得;涅槃若多,是則有邊有邊云何名常?有說涅槃體一,解脫是多,如蓋是一,牙舌是多23,是不然。何以故?一一所得,非一切得,以24有邊故,是無常無常者,云何涅槃耶?涅槃無,誰為聖人?是故當知聖人。復是念:聖人因緣得,若聖人因緣得,何故一切不作聖人?若一切聖人者,當是則聖人及以道。復是念:聖說正見二因緣,一者從他法,二者思惟。是二因緣若從緣生,所從生者復從緣生如是展轉有無窮過;若是不從緣生一切眾生何故不得觀時,能善根25男子!眾生如是無因無果,是人能斷五根男子!善根者,非是愚鈍之人,亦非中及三惡道破僧亦爾。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之人何時當能還生善根27男子!是人二時還生善根:初地獄,出地獄時。男子28三種:過去現在未來。若過去者,其性自滅,因雖滅盡果報未熟,是故不名過去果,斷三世因故為斷。
迦葉菩薩白佛29世尊!若斷三世因名善根善根佛性如是佛性,為是過去,為是現在,為是未來,為遍三世?若過去30云何名常?佛性亦常,是故當知非過去也。若未來31云何名常?何故佛說一切眾生必定當得?若必定得,云何言斷?若現在32,復云何常?何故復言必定可見?如來亦說佛性有六33:一常、真、三實、四善、五淨、六可見,若善根佛性34,則不得善根也;佛性云何復言一切眾生佛性?若言佛性亦有亦斷,云何如來復說是常?
35
男子!如來世尊眾生故,四種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別答,三者隨問答,四者置答男子!云何定答?若問惡業善果耶?不善果乎?是應定答不善果。善亦如是。若問如來一切智不?是應定答一切智。若問佛法清淨不?是應定答必定清淨。若問如來弟子如法不?是應定答如法住,是名定答云何分別答?如我所四真諦法,云何36四?苦、集、滅、道。何謂苦諦?有八苦故,名曰苦諦云何集諦五陰因故,集諦云何滅諦貪欲瞋癡畢竟盡故,滅諦云何道諦?三助道法故37道諦。是名分別答云何隨問答?如我所說,一切法無常。復有問言:如來世尊為何法故,說於無常?答言:如來有為法故,無常無我亦爾,如我所一切法燒他。又問言:如來世尊為何法故,一切燒?答言:如來貪瞋癡一切燒。
38男子!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三念處首楞嚴等,八萬億諸三昧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智印等,三萬五千諸三昧門金剛定等,四千百諸三昧門方便三昧無量無邊如是等法,是佛佛性,如是佛性則有七事39:一常、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是名分別答男子!後身菩薩佛性有六:一常、淨、三真、四實、五善、六見;是名分別答。如汝先問,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40如來佛性,亦後身佛性,是佛性未來故,得為無。畢竟41得故,得為有,是名分別答如來佛性過去、非現在、非未來42後身佛性現在未來少可見故,得名現在;未具見故,未來如來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則不爾,三世三世後身菩薩佛性因故43,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是名分別答。九住菩薩佛性44六種:一常、二善、三真、四實、五淨、六可見,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是名分別答。八住菩薩下至六住佛性五事45一真、二實、三淨、四善、五可見,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是名分別答五住菩薩下至初住佛性五事46一真、二實、三淨、四可見、五善不善男子47!是五種佛性、六種佛性、七種佛性善根人必當得故,故得言有,是名分別答有說48善根佛性佛性,是名置答
迦葉菩薩言:世尊我聞不答,乃名置答如來今者何因緣答而名置答
男子!亦不說置而不答,乃說置答男子!如是置答復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莫著;以是義故,得名置答
迦葉菩薩白佛49世尊!如所說,云何名因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過去現在未來,非是過去現在未來
50男子!五陰二種:一者因,二者果。是因五陰過去現在未來,是果五陰亦是過去現在未來,亦非過去現在未來男子51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從無明行及諸煩惱五陰,是名佛性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於經中先說52眾生佛性如雜血乳,血者即是無明一切煩惱,乳者即是五陰也,是故從諸煩惱及善五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身皆從精血而得成就佛性亦爾。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斷少煩惱佛性如乳,阿那含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酥53,從辟支佛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佛性猶如醍醐男子!現在煩惱為作障故,令諸眾生不得睹見,如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性亦爾,是別答。
迦葉菩薩白佛54世尊!五種、六種、七種佛性,若未來者,云何言斷善根人有佛性耶?
言:男子!如諸眾生有過去業,因為業故,眾生現在得受果報;有未來業,以未生故,不生果有現在煩惱煩惱一切眾生現見佛性,是故善根人,以現在世煩惱因緣,能善根未來佛性因緣故,還生善根
迦葉55世尊未來云何善根
男子!猶如燈日,雖復未生56,亦能57闇,未來之生58能生眾生未來佛性亦復如是,是名分別答
迦葉菩薩白佛59世尊!若言五陰佛性者,云何說言眾生佛性非外?
言:男子!何因緣如是失意?我先不說眾生佛性是中道耶?
迦葉言:世尊!我實不失意,直以眾生於此中道不能解故,故發斯問。
男子!眾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有解,或不解。男子!眾生開解故,說言佛性非外。何以故?凡夫眾生或言佛性五陰中,如器中有果;或言離陰而有,猶如虛空;是故如來說於中道眾生佛性非內六入,非外六入外合故,中道。是故如來宣說佛性即是中道,非非外,故名中道;是名分別答
復次60男子!云何為非非外?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無量劫外道中,煩惱調伏其心,教眾生,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或言佛性即是內道,何以故?菩薩雖於無量劫修習61外道,若離內道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內道。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外,亦名外,是名中道,是名分別答
復次,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如來金剛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以故?不虛誑故。或言佛性即是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三念處首楞嚴一切三昧。何以故?三昧金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外,亦名外,是名中道,是名分別答62
復次,男子!或有說佛性即是善思惟。何以故?離善思惟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63佛性即是善思惟。或有說佛性即是從他法,何以故?從他法則能內善思惟,不法則無思惟,是將佛性即是從他法。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外,亦名外,是名中道
復次,男子!復有說佛性是外,謂波羅蜜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說言波羅蜜即是佛性。或有說佛性是內,謂五波羅蜜。何以故?五事,當知則佛性因果,是以說言五波羅蜜即是佛性。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外,亦內亦外,是名中道
復次,男子!或有說佛性在內,譬如力士寶珠。何以故?常樂我淨如寶珠故,是以說言佛性在內。或有說佛性在外,如貧64寶藏。何以故?方便見故,佛性亦爾,在眾生外,以方便故而得之。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外,亦內亦外,是名中道
65男子!眾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虛空。何以故?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故雖有,非如虛空佛性雖無,不同兔角。何以故?龜毛兔角,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雖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諸眾生不斷不滅,猶如燈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無?一切眾生現在一切佛法常樂我淨,是故名無。有無合故,即是中道,是故佛說眾生佛性非有非無。男子66!如人問:是種子中有果無耶67?應定答言:亦有亦無。何以故?離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子未出芽68,是故名無。以是義故,亦有亦無。所以者何?時節異,其是一,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若言眾生中別佛性者,是不然。何以故?眾生佛性佛性眾生,直以時異,有淨、不淨男子!有問言:是子能生果不?是果 能生子不?應定答言:亦不生
世尊69!如世人說乳中有酪是義云何
男子!有說言乳中有酪,是名執著;若言無酪,是名虛妄事,應定說言:亦有亦無。何故名有?從乳生酪,因即是乳,果即是酪,是為有。云何名無?色味各異,服用不同,熱病服乳,冷病服酪,乳生冷病,酪生熱病男子!若言乳中有酪性者,乳即是酪,酪即是乳,其性是一,何因緣故,乳在先出,酪不先生有因緣一切世人何故不說?無因緣,何故酪不先出?若酪不先出,誰作次第,乳酪、蘇、熟蘇、醍醐?是故知酪先無今有。若先無今有,是無常法。
男子!有說言:乳有酪性能於酪,水無酪性,故不生酪。是不然?何以故?水草亦有乳酪之性。所以者何?因於水草則出70乳酪,若言乳中有酪性,水草無者,得名虛妄。何以故?不等故,故言71虛妄男子!若言乳中有酪者,酪中亦應有乳性。何因緣故,乳中出酪,酷不乳?無因緣,當是酪本無今有,是故智者應言乳中非有酷性,非無酪性。男子!是故如來於是經中說如是言:一切眾生佛性,是為著;佛性,是名虛妄智者應說眾生佛性亦有亦無。男子!四事和合眼識。何等為四?眼、色、明、欲,是眼識性非眼、非色非明、非欲、從和合故,便得出生如是眼識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當知本性。乳中酪性亦復如是有說言水無酪性,故不出酪,是故乳中有酪性,是不然。何以故?男子一切諸法異因異果,亦非一因一切果,非一切果從一因生。男子!如從72四事眼識,不可復從此四事應生耳識男子!方便,乳中得酪,酪出生酥,不得如是要須方便男子!智者不可見離方便從乳得酪,謂生酥如是方便得。男子!是故我於是經中說,因生故法有,因滅故無。
男子73!如鹽性鹹,能令非鹹使鹹,若非鹹物先有鹹性,世人何故更求鹽耶?若先無者,當知先無今有,以餘緣故而得鹹也。若言一切不鹹之物皆有鹹性,微故不知,此微性鹽能令鹹,本無性,雖復有鹽不能令鹹;譬如種子四大,緣四大而得增長芽莖枝葉,鹽性亦爾者,是不然。何以故?不鹹之物先有鹹性者,鹽亦應有微不鹹性,是鹽如是二性,何因緣故離不鹹物不可獨用?是故知鹽本無二性如鹽一切不鹹之物亦復如是。若言四大種力能增長四大者,是不然。何以故?次第說故,不從方便,乳中得酪乃至一切諸法皆不74如是,非方便得,四75大亦復如是。若四大四大不見四大四大,如尸利沙76果先無形質,見昂星時果則出生足長五寸,如是果者實不因於四大增。
男子77!如我所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云何隨自意說?如五百比丘舍利弗:「大德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諸大德!汝等亦各正解脫,自應識之,何緣方如是問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觀時,得阿羅漢果。」復有說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謂愛、無明即是身因,觀時,得阿羅漢果。」或有說78:「行識、名色六入受、愛、取、有、生、飲食五欲即是身因。」爾時,五百比丘各各自說己所解已,共往所,稽首足,右遶三匝禮拜畢已,卻坐面,各以上己所解義向佛說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諸人誰是正說?誰不正說?」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一一比丘無非正說。」舍利弗言:「世尊!佛意云何?」言:「舍利弗欲界眾生說言,父母即是身因。」如是等經,名隨自意說。
云何隨他意說?如巴吒79長者。來至我所如是言:「瞿曇!汝知幻不?知幻者,即幻人;若不知者,非一切智。」我言:「長者知幻之人名幻人耶?」長者言:「善哉善哉知幻之人即是幻人。」言:「長者舍衛國波斯匿王旃陀羅名曰氣噓80,汝知不耶?」長者答言:「瞿曇!我久之。」言:「汝久知者,可得即是旃陀羅不?」長者言:「瞿曇!我雖旃陀羅,然我此身非旃陀羅。」言:「長者!汝得是義,知旃陀羅旃陀羅今何故不得知幻而非幻乎?長者!我實知幻知幻人,知幻果報知幻伎術;知殺,知人,知殺果報,知殺解脫乃至邪見,知邪見人,知邪見果報,知邪見解脫長者!若說非幻之人幻人,非邪見人說邪見無量罪。」長者言:「瞿曇!如汝所說,我大罪所有,悉以相上,幸莫令彼波斯匿王我此事。」言:「長者!是罪因緣不必失財,乃是墮三惡道。」是時長者道名恐怖白佛言:「聖人失意獲得大罪聖人!今者是一切智當了知,獲得解脫云何得脫地獄餓鬼畜生?」爾時四真諦,長者,聞已得須陀洹果慚愧,向佛懺悔:「愚癡,佛非幻人而言是幻,從今日歸依三寶。」言:「善哉善哉長者!」是名隨他意說。
云何隨自他說?如我所說,如81一切世間智者說有,亦說有;智人無,無;世間智人說五欲有無常苦,無我可斷,亦說有;世間智人說五欲有常我淨,無有是處如是無是處;是名隨自他說。男子!如我所十住菩薩見佛性,是名隨他意說。何故名見?十住菩薩首楞嚴三昧三千法門,是故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十住菩薩82見佛性。男子!宣說一切眾生佛性,是名隨自意說。一切眾生不斷、不滅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隨自意說。一切眾生佛性煩惱83覆故,不能得見,如是,汝說亦爾,是名隨自他意說。
男子!如來或時為一法故,無量法,如經中一切梵行善知識一切梵行因雖無量,說善知識則已攝盡,如我所說,一切惡行邪見為因,一切惡行因雖無量,若說邪見則已攝盡;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男子!如來無量諸法以為佛性,然不離入界也。
男子!如來說法眾生故,有七種語:一者因語,二者果語,三者因果語,四者喻語,五者不應說話,六者世流布語,七者如意語。云何名因語?現在中說未來果,如我所說:男子!汝見眾生樂殺乃至樂行邪見觀是人即是獄人;男子!眾生不樂殺生乃至邪見觀是人即是天人。是名因語。云何果語?現在中說過去因,如經中說:男子!如汝所見貧窮眾生顏貌醜陋,不得自在,當人定破戒、妒心、瞋心無慚心;眾生財巨富,諸根完具,威德自在,當人定有戒施、精勤、慚愧有妒瞋。是名果語。云何因果語?如經中說:男子!眾生現在六入觸因,是名過去業果,如來亦說,名之為業,是業因未來果。是因名果語。云何喻語?師子王者即喻我身,象王大龍王、波利質多羅84樹、七寶聚、大海須彌山大地、大雨、船85師、導師調御丈夫力士牛王婆羅門沙門、大城多羅86如是喻經,為喻語。
云何不應語?我經中說地可合,河不海;如為波斯匿王四方山來;如為鹿87優婆夷說若娑羅88樹能八戒,則得受於人天之樂;如89十住菩薩退轉心,不說如來二種語;寧說須陀洹人墮三惡道,不說十住退轉心;是名不應語。云何世流布語?如所說,男女小、去來臥、車乘、舍、瓶衣、眾生常樂我淨、軍林、城邑、僧幻90、合散,是名世流布語。云何如意語?如我呵責毀禁之人,令彼自責,持禁戒;如我讚歎須陀洹人,令諸凡夫善心讚歎菩薩;為令眾生發菩提心。說三惡道所有苦惱,為令修習善法故;一切燒,唯為一切有為法故,無我亦爾;說諸眾生佛性,為令一切不放逸故;是名如意91


迴向文

普為出資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及法界無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無量煩惱障 同消無量果報
  同消無量業障 同消無量諸災障
  同消無量諸病障 同平安
  同植無上菩提

本經參考佛教慈慧心佛經典之十︽大般涅槃經︾94年版本恭錄。


︻注釋︼

1以下明相中說教不定善根第三之三結問。此段回答世尊善知眾生根性,何故不作定說,使後世免於諍論之問。分二段初歎理深,次簡疑執;今初。 章安註:「不定之說是佛境界故,是理深,非佛不定相違之說,令其諍論,由其不達所以執諍........聞不定說而生疑者,必牽於解」。
2以下明第二簡疑執,有六番問答,前二番問執,後四番問疑。今初。
3以下明問疑 四番問答,第一番問答明有疑綱。
4章安註:「生死名苦,涅槃非苦,其必因苦以疑非苦,非苦能苦耶」。
5第二番問答,明心之相。見二物,不了故而生疑。
6第三番問答,明於未事理(如涅槃),妄以己意推斷而生疑。
7第四番問答,不了故而生疑。
8以下明卷三三註1佛性之用第一善中第三大段之第三出善之見。三段,第一出其人,第二明起見,第三能善根。先第一四事善友正法善思惟如法住),即是善根者。
9以下第二明起見,又分四項,第一項以六復次明無施業。第一復次以子果相似無因,第二復次能施、所受、財物皆無,第三復次受者所為之善惡業不資於施者,第四復次所施之物既為無記,豈能令布施人得善果,第五復次施業屬意,不是色法,故不可見,有何可施,第六復次施主若為佛像、已故亡者布施,亦為無作受。
10「於」,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離」。
11「主」,宮本作「生」。
12「耶」,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13惡果」,明本作「果報」。
14「即」,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則」。
15第二項亦以六復次明母。
16「娠」,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身」。
17「尿」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淚」。
18第三項以三復次明無因無果
19「於」,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行」。「惠」,宋、明二本均作「慧」。
20「疹」,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疾」。
21本無「人」。
22第四項以九復次明無聖人第一復次無正道,故無聖人;第二復次入聖道平等,十二因緣一切眾生同有,而不能同得解脫,故無正道;第三復次聖人皆有凡夫法,故知道;第四復次聖人有苦善惡業,故知道;第五復次若道性為憐愍,不待修即可得,故知無道;第七涅槃多之矛盾,故知無聖人、無道;第八復次聖人因緣得,故無道;第九復次正見若從緣起,則有無窮,若非緣起眾生不得正見,故無聖人
23宮本及明本「多」以下有「者」字。
24「以」,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亦」。
25以下明第三能善根
26以下明卷三三註:1佛性之用第二善,三段,第一段雙明中道善,第二段單明中道,第三段單明善。先第一段,有五番問答,亦可祇作三番。第一番問答明善之時節
27章安註:「佛答中,先明時節,次明善。初明時節中,利人初入,鈍者後出。道理應有中根之人,在中善,在獄受苦,無暇能生,是故不說。」
28以下對善而明善之可斷不可斷,說過未之善不可斷,現善可斷。所謂過、未不可斷者,章安註:「過去之善,善已隱伏不可得斷;因雖滅盡未熟者,未來未起復不可斷。」所謂現善可斷,經云:「斷三世之因,故為斷。」章安註此句曰:「正明三世因者,正斷現在因,現因滅即無善,不起義說為斷,既現未,過去亦息,義說為斷,即是具斷三世之善」。
29以下為雙明中道善中第一段三番問答中第二番問答,佛性不斷,初問分二,先問佛性是否為三世,次問佛性是否可斷,先第一問。
30以下問佛性是否過去。若過去佛性非常
31以下問佛性是否未來佛性若常,則非未來佛性若非未來,則與佛說一切眾生皆當成佛相違
32以下問佛性是否現在
33以下問佛性是否可斷。有二段,第一段舉六事(常、真、實、善、淨、可見)第二段正問,先第一段。
34以下第二段正問。
35以下佛答。分二段,第一四門,第二段為解釋。先第一段。
36「為」,宮本及明本均作「名」。
37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故」。
38以下解釋三段,第一段說明定答分別答、隨問答。
39以下解釋中第二段重釋分別答,先答第二問佛性是否可斷。舉如來佛性七事(常、樂、我、淨、真、實、善)及後身菩薩六事(常、淨、真、實、善、見)答善根者亦佛性
40本無「是人」。
41畢竟」,宋、元二本均作「畢定」。
42此答第一佛性是否三世佛性雖可分別如來後身菩薩、九住菩薩、八住菩薩等五種,人於未來皆有,故不說佛性三世經文分五,第一如來後身菩薩佛性如來佛性三世後身菩薩佛性三世現在見,未來全見。
43以下明後身菩薩佛性
44以下明第九住菩薩佛性,有六事。
45以下明第三從八住至六住菩薩佛性,有五事
46以下明第四從五住初住菩薩佛性,有五事
47以下明第五結其所問。
48以下解釋中第三段釋置答
49以下為雙明中道善中第一段三番問答中第三番問答因佛性而善。又分三番問答。初明因果性,其次正明因性善,三疑。 先第一番問答:如來果性非三世所攝,可是佛性中因果是三世者,何名佛性?以下為宋、元、明三本卷第三五品二之三。
50以下佛答,分三;第一分別因果二性三世三世章安註:「所言五陰因果者,五陰之中,為因,善陰是果,中之二種陰。此亦相當於質問因果二性中之五陰二乘即是三世,若大菩提則非三世」。
51以下佛答中第二出因果性體,而佛性章安註:「初明中道性即諸法,約煩惱為因........次明善陰果通因,四果十地之果即是三世,陰唯在於果即非三世」。
52以下佛答中第三引證,舉譬喻說明。
53「酥」,宮本作「蘇」。
54以下明第二番問答,正明因性而善。善根者,雖為現在煩惱所障不見佛性,卻妨於未來煩惱見佛性。
55以下明第三番問答疑,眾生皆有未來之善,能善根
56「生」,宋、元、明三本均作「來」。
57「能」,宋、元二本均作「復」。
58「生」,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性」。
59以下佛性之用善第二段單明中道,分三,第一明非非外中道第二明非有非無中道,第三約諸法廣明中道。先第一
60以下以五復次廣明非非外中道
61修習」,宋本作「修集」,下同。
62宋、元、明三本無「是名分別答」。
63「故」,宋、元二本均作「以」。
64宮本及元、明二本「貧」以下有「女」字。
65以下明第二非有非無中道。分二,第一明宗,第二廣破執。初明宗,於非有非先第一佛性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66以下廣破乖中之執。譬喻第一種子譬喻破執
67「耶」,宋本作「也」。
68「芽」,宮本及宋、元二本均作「牙」。
69第二以乳酪譬喻破執
70「出」,宋、元、明三本均作「生」。
71「言」,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名」。
72「從」,宋本作「是」。
73第三以鹽鹹喻破執
74「不」,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亦」。
75宮本及明本「四」上有「增外」二字
76尸利沙(Sirsa) 吉祥之義,頭之義,樹名。譯作合歡樹。
77以下單明中道中第三,約諸法廣明中道。分三,第一依理起教用,第二修果用,第三習解除惑用。先第一
78本無「言」。
79巴吒羅(Patala) 樹名,譯重葉樹。「巴」,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把」。
80「氣噓」,宮本作「氣虛」。
81宋、元、明三本均無「如」。
82宮本「少」以下有「分」字。
83「惱」,宋本作「性」。
84宋、元二本均無「羅」。
85「船」,宮本作「舡」。
86多羅(Taia) 譯作岸樹、高辣樹。
87鹿母 梵文作密利伽羅磨多(Mrgaramata)。
88娑羅(Sala) 譯作堅固樹。
89「如」,明本作「寧」。
90「幻」,宋、元、明三本均作「坊」。
91宋、元、明三本不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