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1長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2佛陀耶舍竺佛念

四分世記經3三災4第九

佛告比丘:「四事5長久,無量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云何為四?一者世間災漸起,壞此時,間長久,無量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二者此世間壞已,間空曠,世間,長久迥遠,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三者地初起,向欲成時間長久,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四者地成已,久不壞,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是為四事長久,無量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計量也。」
佛告比丘:「三災云何為三?一者火災,二者水災,三者風災三災上際,云何為三?一者光音天,二者遍淨天,三者果實天6。若火災起時,至光音天光音天為際。若水災起時,至遍淨天,遍淨天為際。若風災起時,至果實天,果實天為際。云何火災火災始欲起時?此世間人皆正法正見不倒,十善行;此法時,人得第二禪者,即踊身上昇於虛空中,聖人道、天道道,聲唱言:『諸賢!當知覺、無觀第二禪樂!第二禪樂!』時,世間人間此聲已,仰語彼言:『善哉善哉覺、無觀第二禪道!』時,7聞其語已,即為覺、無觀第二禪道。此世間彼說已,即修無覺無觀第二禪道,身壞終,生光音天
是時地獄眾生罪畢終,來生人間,復修覺、無觀第二禪身壞終,生光音天畜生餓鬼須倫、四天王忉利天、焰天8兜率天、化自在天9自在天梵天眾生終,來生人間,修覺、無觀第二禪身壞終,生光音天因緣地獄道盡,畜生餓鬼須倫……乃至梵天皆盡。當於爾時,先地獄盡,然後畜生盡;畜生盡已,餓鬼盡;餓鬼盡已,須倫盡;須倫盡已,四天王盡;四天王盡已,忉利天10盡;忉利天盡已,焰摩天盡;焰摩天盡已,兜率天盡;兜率天盡已,化自在天盡;化自在天盡已,自在天盡;自在天盡已,梵天盡;梵天盡已,然後人盡,有遺餘。人無餘已,此世敗壞,乃成為災,其後天不降雨,百穀草木自然枯死。」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有為諸法,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黑風暴起,吹大海水,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去地四萬由旬,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二日出。二日出已,令此世間所有小河、汱澮、渠流皆悉乾竭。」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黑風暴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去地四萬由旬,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日出。三日出已,此諸水:恆河、耶婆那河、婆羅河、阿夷羅婆提河阿摩怯河、辛陀河、故舍河皆悉乾竭,有遺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黑風暴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安日道中,緣此世間四日出。四日出已,此諸世間所有11源、淵池:善見大池、阿耨達12大池、四方陀延池、優13缽羅池、拘物頭池、分陀利池、離池14,縱廣五十由旬皆盡乾竭。
「以是故知:一切15無常變易朽壞 ,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黑風暴起,吹大海水,使令兩披,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五日出。五日出已,大海水稍減百由旬,至七百由旬。以是可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是時大海稍盡,餘有七百由旬、六百由旬五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由旬在。以是可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時,大海水稍稍減盡,至七由旬、六由旬、五由旬……乃至由旬在。」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16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水稍盡,至七多羅樹、六多羅樹……乃至多羅樹。」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水轉淺17七人、六人、五人、四人、三人、人、一人,至腰、至膝,至於腨18、踝。」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水猶如春雨後,亦如牛跡中水,遂至涸盡,不漬人指。」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黑風暴起,吹底沙,深八萬四千由旬,令著兩岸19飄,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六日出。六日出已,其四天下及八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皆煙起燋燃,猶陶家初然陶時,六日出時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黑風暴起,吹底沙八萬四千由旬,令著兩岸飄,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七日出。七日出已,此四天下及八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皆悉洞然,猶陶家然灶焰起,七日出時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以此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此四天下及八下諸山、須彌山皆悉洞然。一時四天王宮、忉利天宮、焰摩天20兜率天、化自在天自在天梵天宮亦皆洞然。」
佛告比丘:「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法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風吹焰至光音天。其21彼初天子見此焰,皆生畏言:『咄!此何物?』先生諸天後生天言:『勿畏也,彼火曾來,齊此而止。以念前火光,故名光念天22。』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須彌山王漸漸頹落,百由旬由旬……至七百由旬。」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其後大地須彌山無灰燼。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此大地燒盡已,下水盡,水下風盡。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火災23起時,天不復雨,百穀草木自然枯死,誰當信者?獨有見者,自當知耳24如是乃至下水盡,水下風盡,誰當信者?獨有見者,自當知耳!是為火災云何火劫還復?其後久久,有黑雲在虛空中,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滴25如車輪。如是數百千歲雨,其水漸長,高數百千由旬,乃到光音天
「時,四大風起,此水住。何等為四?一名住風,二名持風,三名不動,四名堅固。其後此水稍減百千由旬數百千萬由旬,其水四面有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潮積聚;風吹離水,在於自然堅固天宮七寶26飾,因緣迦夷天宮。其水轉減至數百千萬由旬,其水四面有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27離水,在於自然堅固天宮七寶校飾因緣自在天宮
「其水轉減至數千萬由旬,其水四面有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自然堅固天宮七寶校飾因緣自在天宮。其水轉減至數百千由旬,有僧伽風,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自然堅固天宮七寶校飾因緣兜率天宮。其水轉減至數百千由旬,有僧伽風,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自然堅固天宮因緣焰摩天宮。其水轉減至數百千由旬上有沫,深六八千由旬,其邊際,譬此間,穴泉28水,上有沫,彼亦如是
「以何因緣須彌山?有亂風起,吹此沫造須彌山高六29八千由旬,縱30八萬四千由旬,四寶所成:金、銀、水精琉璃。以何因緣須倫宮殿?其後亂風吹大31沫,於須彌山四面起大宮殿,縱廣各八萬由旬自然七寶宮殿。復何因緣四天王宮殿?其後亂風吹大32沫,於須彌山半四萬由旬自然七寶宮殿,以是故四天王宮殿33。以何因緣忉利天宮殿?其後亂風吹沫,於須彌山自然七寶宮殿。復以何伽陀山?其後亂風34沫,去須彌山不遠,自然化成寶山下根地四萬由旬,縱廣四萬由旬,其邊際,雜色間廁,七寶所成,以是緣故有伽陀山。
「復以何伊沙山?其後亂風吹沫,去伽陀山不遠,自然伊沙山,高由旬,縱廣由旬,其邊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緣故有伊沙山。其後亂風吹沫,去伊沙山不遠,自然成樹辰陀羅山,高萬由旬,縱廣萬由旬,其邊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因緣有樹辰陀羅山。其後亂風吹沫,去樹辰陀羅山不遠,自然般尼35樓山,高六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其邊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36緣故有樓山。
「其後亂風吹沫,去樓山不遠,自然成尼37陀羅山,高三千由旬,縱廣三千由旬,其邊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因緣有尼鄰陀羅山。其後亂風吹沫,去尼鄰陀羅山不遠,自然成比陀山,高千由旬,縱廣千由旬,其邊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緣故38有比陀山。其後亂風吹沫,去比陀山不遠,自然金剛輪山,高三百由旬,縱廣三百由旬,其邊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因緣金剛輪山。何故39月、有七日宮殿?其後亂風吹沫,自然成一月宮殿、七日宮殿,雜色參間,七寶所成,為黑風所吹還到本處,以是因緣有日、月宮殿。
「其後亂風吹沫,自然四天下及八下,以是因緣四天下及八下。其後亂風吹沫,在四天下及八40自然金剛輪山,高十六八千由旬,縱廣十六八千由旬,其邊限,金剛堅固,不可毀壞,以是因緣金剛輪山。其後久久,有自然雲滿中,周遍大雨,滴如車輪,其水瀰41漫,沒四天下,與須彌山等。其後亂風吹地為大坑,澗水盡中,因此為海,以是因緣四大海水。水鹹三因緣,何等為三?一者有自然遍滿虛空,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洗濯天宮,滌蕩下;從迦夷天宮自在天宮,下至焰摩天宮、四天下、八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皆洗濯滌蕩,其中諸處穢惡鹹苦諸不淨汁,下流海,一味,故水鹹。二者昔有大仙人禁咒水,長使鹹苦,人不得飲,是故鹹苦。三者彼大海水雜眾生42,其身長大,或百由旬由旬……至七百由旬,呼哈43吐納,小便中,故水鹹,是為火災44。」
佛告比丘:「云何水災水災起時,此世間人皆奉正法正見,不邪見十善業善行已,時,第三禪者,踊身上昇於虛空中,聖人道、天道道,聲唱言:『諸賢!當知第三禪樂!第三禪樂!』時,世間人聞此聲已,仰語彼言:『善哉善哉說是第三禪道!』時,人聞此語已,即為演說第三禪道。此世間人聞其說已,即修第三禪道,身壞終,生遍淨天
爾時地獄眾生罪畢終,來生人間,復修第三禪道,身壞終,生遍淨天畜生餓鬼須倫45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自在天梵天光音天眾生終,來生人間,修第三禪道,身壞終,生遍淨天因緣地獄道盡,畜生餓鬼須倫、四天王……乃至光音天趣皆盡。當於爾時,先地獄盡,然後畜生盡;畜生盡已,餓鬼盡;餓鬼盡已,須倫盡;須倫盡已,四天王盡;四天王盡已,忉利天盡;忉利天盡已,焰摩天盡;焰摩天盡已,兜率天盡;兜率天盡已,化自在天盡;化自在天盡已,自在天盡;自在天盡已,梵天盡;梵天盡已,光音天盡;光光音天盡已,然後人無餘。人無餘已,此世間敗壞,乃成為災。
「其後久久,有黑雲暴起,上至遍淨天,周遍大雨,純雨熱水46,其水沸湧,煎熬天上諸天宮殿皆悉消盡,有遺餘,猶如酥47油置於中,煎熬消盡,有遺餘,光音天宮亦復如是。以此可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有為諸法,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雨復浸迦夷天宮,煎熬消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中,有遺餘,迦夷宮亦復如是。其後此雨復浸自在天、化自在天兜率天焰摩天宮,煎熬消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中,有遺餘,彼諸天宮亦復如是。其後此雨復浸四天下及八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煎熬消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中,煎熬消盡,有遺餘,彼亦如是。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此水煎熬大地無餘已,下水盡,水下風盡。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齊48淨天宮煎熬消盡,誰當信者?獨有見者,乃能知耳!迦夷宮煎熬消盡,……乃至下水盡,水下風盡,誰當信者?獨有見者,乃當知耳!是為水災49
云何水災還復?其後久久,有黑雲充滿虛空,至遍淨天,周遍降雨,滴如車輪50如是數百千歲,其水漸長,至遍淨天四大風,此水住。何等為四?一名住風,二名持風,三名不動,四名堅固。其後此水稍減數百千由旬,四面有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中,自然光音天宮,七寶校飾因緣光音天宮。其水轉減數百千由旬,彼僧伽風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中,自然迦夷天宮七寶校飾如是乃至一味鹹苦,亦如火災復時,是為水災。」
佛告比丘:「云何風災風災起時,此世間人皆奉正法正見,不邪見十善業善行時,時51人得清淨護念第四禪,於虛空聖人道、天道道,聲唱言:『諸賢!護念清淨第四禪樂!護念清淨第四禪樂!』時,此世人聞其聲已,仰語彼言:『善哉善哉護念清淨第四禪道!』時,人聞此語已,即為說第四禪道。此世間人聞其說已,即修第四禪道,身壞終,生果實天。
爾時地獄眾生罪畢終,來生人間,復修第四禪身壞終,生果實天。畜生餓鬼須倫、四天王……乃至淨天眾生終,來生人間,修第四禪身壞終,生果實天。因緣地獄道盡,畜生餓鬼須倫、四天王……乃至淨天趣皆盡。爾時地獄先盡,然後畜生盡;畜生盡已,餓鬼盡;餓鬼盡已,須倫盡;須倫盡已,四天王盡;四天王盡已,……如是展轉至遍淨天盡;遍淨天盡已,然後人無餘。人無餘已,此世間敗壞,乃成為災。其後久久,有風起,名曰大僧伽,……乃至果實天。其風四布,吹遍淨天宮、光音天宮,使宮宮相拍,碎若粉塵,猶如力士執二銅杵52,杵杵相拍,碎無餘,二宮相拍亦復如是。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風吹迦夷天宮自在天宮,宮宮相拍,碎如粉塵,有遺餘,猶如力士執二銅杵,杵杵相拍,碎無餘,二宮相拍亦復如是。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此風吹化自在天宮兜率天宮、焰摩天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塵,有遺餘,猶如力士執二銅杵,杵杵相拍,碎無餘,彼宮如是無餘。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風吹四天下及八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置於虛空中,高百千由旬,山山相拍,碎若粉塵,猶如力士手執輕糠散於中,彼四天下須彌諸山碎盡分散,亦復如是。以是可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其後風吹大地盡,下水盡,水下風盡。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患,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遍淨天宮、光音天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塵,誰當信者?獨有見者,乃能知耳!如是乃至下水盡,水下風盡,誰能信者?獨有見者,乃能信耳!是為風災53云何風災還復?其後久久,有黑雲周遍虛空,至果實天,而降大雨,滴如車輪,霖雨數百千歲,其水漸長,至果實天。時,四風此水住。何等為四?一名住風,二名持風,三名不動,四名堅固。其後此水漸漸稍減數百千由旬,其水四面有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54水,在於自然成遍淨天宮,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此因緣有遍淨天宮。其水轉減數百千由旬,彼僧伽風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於自然光音天宮,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乃至一味鹹苦,亦如火災復時;是為風災。是為三災,是為三復。」

佛說阿含四分世記經55戰鬥品第十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須倫共鬥。時,提桓因命忉利諸天而告之曰:『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勝者,捉毗摩質多羅56須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講堂,吾欲觀之。』時,忉利諸天帝釋教已,各自莊嚴。時,毗摩質多羅須倫命諸須倫而告之曰:『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勝者,捉提桓因,以五繫繫縛,將詣七葉講堂,吾欲觀之。』時,諸須倫受毗摩質多57須倫教已,各自莊嚴
「於是,諸天須倫眾遂共戰鬥,諸天勝,須倫退。時,忉利諸天須倫王,以五繫繫縛善法堂所,示天帝釋。時,須倫王天上快樂,生慕58樂心,即自念言:此處殊勝,即可59居止,用復還歸須倫宮為?發此念時,五繫得解,五樂在前。若須倫念欲還詣本宮殿,五繫還縛,五樂自去。時,須倫所被繫縛,轉更牢固,魔所繫縛復過於是。吾我60人為魔所縛,不我人魔縛得解。受61為縛,受為縛;當有為縛,無為縛;有色為縛,無色為縛,有色無色為縛;我有想為縛,無想為縛,有想無想為縛;患、為癰、為刺。是故,賢聖弟子患,為癰、無色無縛,為刺,捨吾我想,修無我62行。重擔、為放逸、為有;當有有為63當有64無我有為有色有為無色有為有色無色有為有想有為無想有為有想無想有為有為65患、為刺、為瘡。是故,賢聖弟子有為患、為刺、為瘡故,有為,為無為行。」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66須倫共鬥。時,提桓因命忉利天而告之曰:『汝等今往與須倫共鬥,若勝者,捉毗摩質多羅須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講堂,吾欲觀之。』時,忉利諸天帝釋教已,各即67莊嚴。時,毗摩質多須倫復命諸須倫而告之曰:『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勝者,捉提桓因,以五繫繫縛,將詣七葉講堂,吾欲觀之。』時,諸須倫受毗摩質多須倫教已,各自莊嚴。於是,諸天須倫眾遂共戰鬥,諸天勝,須倫退。忉利諸天須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堂所,示天帝釋。時,天帝釋6869徉遊70善法堂上,須倫王遙見帝釋,於五繫惡口罵詈。時,天帝71侍者天帝前,即說偈言:

天帝恐怖72,自現己劣弱?
須質面73,默74聽其惡言。』

「時,天帝釋即復以偈答侍者曰:

『彼亦無力,亦不恐畏;
如何大智士,與彼無智諍?』

爾時侍者復作偈頌帝釋言:

『今不折愚者,恐後轉難忍;
宜加以杖捶,使愚自改過。』

「時,天帝釋復作偈頌侍者曰:

常言智者,不與愚諍;
愚罵而智默,則為彼愚75。』

爾時侍者復作偈頌帝釋言:

天王所以默,恐損智者行;
而彼愚騃人,謂王懷畏。
愚不自忖量,謂可與王敵;
沒死來觸突,欲王如牛退。』

「時,天帝釋復作偈頌侍者曰:

『彼愚無知見,謂我懷恐怖
我觀第一義,忍默為最上。
惡中之惡者,於瞋復生瞋;
能於不瞋,為戰中最上。
夫人二緣,為己亦為他;
人有76訟,不報者為勝。
夫人二緣,為己亦為他;
無諍訟者,反77謂為愚騃。
人有力,能忍無力者;
此力為第一,於忍中最上。
愚自謂有力,此力非為力;
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沮。』

佛告比丘:「爾時天帝釋異人乎?勿造斯觀!時,天帝釋即我身是也。我於爾時修習忍辱不行卒暴,常亦稱讚能忍辱者。有智之78人欲弘吾道者,當忍默,勿懷忿諍。」
佛告比丘:「昔者,忉利諸天須倫共鬥。時,提桓因語質多須倫言:『卿等何為嚴飾兵仗,懷怒心,共戰諍為?今當共汝講論道義79,知勝負。』彼80質多須倫語帝釋言:『正使捨諸兵仗,止於諍訟81義者,誰知勝負?』帝釋教言:『但共議,今汝中、天眾中,智慧知勝負者。』時,須倫語帝釋言:『汝先說偈。』帝釋報言:『汝是舊天,汝應先說。』爾時質多須倫即為帝釋而作頌曰:

『今不折愚者,恐後轉難忍;
宜加以杖82捶,使愚自改過。』

「時,須倫說此偈已,須倫眾即大歡喜聲稱善,唯諸天無言。時,須倫王語帝釋言:『汝次說偈。』爾時帝釋即為須倫而說偈言:

常言智者,不與愚諍;
愚罵而智默,即為彼愚。』

「時,天帝釋說此偈已,忉利諸天皆大歡喜,舉聲稱善。時,須倫眾無言爾時天帝須倫言:『汝次說偈。』時,須倫復說偈言:

天王所以默,恐損智者行;
而彼愚騃人,謂王懷畏。
愚不自忖量,謂可與王敵;
沒死來觸突,欲王如牛退。』

「時,須倫王說此偈83已,須倫眾踊躍歡喜,舉聲稱善。時,忉利天無言。時,須倫王語帝釋言:『汝次說偈。』時,天帝釋須倫而說偈言:

『彼愚無知見,謂我懷恐畏;
我觀第一義,忍默為最上。
惡中之惡者,於瞋復生瞋;
能於不瞋,為戰中最勝84
夫人二緣,為己亦為他;
眾人為諍訟,不報者為勝。
夫人二緣,為己亦為他;
無諍訟者,反85謂為愚騃。
人有力,能忍無力者;
此力為第一,於忍中最上。
愚自謂有力,此力非為力;
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沮。』

提桓因說此偈已,忉利天踊躍歡喜,舉聲稱善,須倫眾無言。時,天眾須倫眾各小退卻,自相謂言:『須倫所說偈頌所觸犯,起刀劍讎,生鬥訟根,長諸怨結86,樹三有87本;天帝釋所說偈者,觸嬈,不起刀劍,不生鬥訟,不長怨結,絕三有本。天帝所說為善,須倫所不善諸天為勝,須倫負。』」
佛告比丘:「爾時提桓因豈異人乎?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即我身是。我於爾時,以柔濡88言,勝須倫眾。」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復與須倫共鬥。時,須倫勝,諸天不如。時,提桓因乘千輻寶車怖懼而走,中路見睒婆羅樹上一巢,巢89有兩子,即以偈頌告御者言,頌曰90

『此樹有二鳥,汝當迴車避;
正使賊害我,勿傷二鳥命。』

爾時,御者聞帝釋偈已,尋便住車迴避樹91鳥。爾時,車頭92須倫,須倫眾遙93寶車迴向,其軍相謂言:『今天帝釋乘千輻寶車迴向我眾,必欲還鬥,不可當也。』須倫眾即便退散,諸天勝,須倫退。」
佛告比丘:「爾時帝釋者豈異人乎?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即我身是也。我於爾時,於諸眾生愍心。諸比丘!汝等於我法出家修道,宜起慈心哀愍黎庶。」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須倫共鬥。爾時諸天勝,須倫退。時,天帝釋戰勝還宮,更造一堂,名曰最勝,東西長百由旬,南北廣六十由旬。其堂百間,間94間有七交露臺,一一臺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提桓因亦不憂供給,諸玉女衣被飲食莊嚴95之具,隨本所造,受其福。以戰勝須倫,因歡喜心而造此堂,故名96最勝堂。又千世界所有無及此堂,故名最勝。」
佛告比丘:「昔者,須倫自念言我有大威德神力不少,而忉利天、日月諸天常在虛空,於我頂上遊行自在,今我寧可取彼日月以為耳璫自在遊行耶?時,須倫王瞋恚熾盛,即念捶打須倫;捶打須倫即復念言:今須倫念我,我等當速莊嚴。即敕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車,與須倫眾前後導從,詣須倫王前,於面立。時,王復念97須倫;須倫復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敕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車,與須倫眾前後導從,詣須倫王前,在面立。
「時,王復念毗摩質多須倫;毗摩質多須倫復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敕右備具足兵仗,駕乘寶車,與須倫眾前後導從,往詣王前,在面立。時,王復念大臣須倫;大臣須倫即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敕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車,與須倫眾前後導從,往詣王前,於面立。時,王復念諸須倫;諸須倫復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自莊嚴,備具兵仗,與隨,往詣王前,於面立。時,羅呵須倫王即自莊嚴,身著寶鎧,駕乘寶車,與數百千須倫眾兵仗嚴事,前後圍遶出其境界,欲往與諸天共鬥。
爾時難陀龍王難陀龍王以身纏遶須彌山七匝,震動山谷,薄布微雲,滴滴98稍雨,以尾打大海水,水波涌,至須彌山頂。時,忉利天念言:今薄雲微布,滴滴稍雨,水波涌,乃來至此,將是須倫欲來戰鬥,故此異瑞耳!
爾時,海中諸龍兵眾數巨億,皆持戈矛99、弓矢、刀劍,重被寶鎧,嚴整,逆與須倫共戰。若龍眾勝時,即逐須倫入其宮殿。若龍眾退,龍不還宮,即樓羅鬼神所,而告之曰:『須倫眾諸天共戰,我往逆鬥,彼今勝,汝等當備諸兵仗,共併力,與彼共戰。』時,諸鬼神聞龍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與諸龍須倫鬥100勝時,即逐須倫入其宮殿。若不時,不還本宮,即退走101持華鬼神界,而告之言:『須倫眾諸天共鬥,我等逆戰,彼今勝,汝等當備諸兵仗,共併力,與彼共戰。』
「諸持華鬼神102龍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共併力,與須倫鬥。若勝時,即逐須倫入其宮殿。若不時,不還本宮,即退走常樂鬼神界,而告之言:『須倫眾諸天共鬥,我等逆戰,彼今勝,汝等當備諸兵仗,與我併103力,共彼戰鬥。』時,諸常樂鬼神聞是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共併力,與須倫鬥。若勝時,即逐須倫入其宮殿。若不時,不還本宮,即退走四天王,而告之曰:『須倫眾諸天共鬥,我等逆戰,彼今勝,汝等當備諸兵仗,共併力,與彼共戰。』
「時,四天王聞此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共併力,與須倫共鬥。若勝時,即逐須倫入其宮殿。若不如者,四天王即詣善法講堂,白天帝釋忉利諸天言:『須倫諸天共鬥,今忉利諸天莊嚴,備諸兵仗,共併力,往共彼戰。』時,天帝釋命一侍天而告之曰:『汝持我聲往告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自在天子言:須倫104數眾欲來戰鬥,今者諸天莊嚴,備諸兵仗,助我鬥戰105。』時,彼侍天受帝釋106教已,即詣焰摩天……乃至自在天,持天帝釋聲而告之曰:『彼須倫107108109戰鬥,今者諸天莊嚴,備諸兵仗,助我戰鬥。』
「時,焰摩天子聞此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駕乘寶車,與數巨億百千天眾前後圍遶,在須彌山東面住。時,兜率天子聞此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駕乘寶車,與數巨億百千天眾圍遶須彌山南面住。時,化自在天110聞此語已,亦嚴兵眾,在須彌山西面住。時,自在天子聞此語已,亦嚴兵眾,在須彌山北住。
「時,天帝釋即念三十三天忉利天三十三天忉利天自念言:今帝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敕右備諸兵仗,駕乘寶車,與數巨億諸天眾前後圍遶,詣天111帝釋前,於面立。時,天帝釋復念餘忉利諸天;餘忉利諸天自念言:今帝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敕右備諸兵仗,駕乘寶車,與數巨億諸天眾前後圍遶,詣帝釋前,於面立。時,帝釋復念妙匠鬼神;妙匠鬼神自念言:今帝釋念我,我宜速莊嚴。即敕右備諸兵仗,駕乘寶車數千眾前後圍遶,詣帝釋前立。時,帝釋復念善住龍王善住龍王自念言:今天帝釋112念我,今宜往。即詣帝釋前立。
「時,帝釋即自莊嚴,備諸兵仗,身被寶鎧,乘善住龍王頂上,與諸天鬼神前後圍遶天宮須倫共113鬥。所謂嚴兵仗、刀劍、矛114槊、弓矢、??115116、鉞117斧、旋輪、罥索,兵仗鎧器,以七寶成,復以鋒刃加須倫身,其不傷,但刃觸而已。須倫眾執持七寶刀劍、矛矜、弓矢、??釿、鉞斧、旋輪、罥索,以鋒刃加諸天身,但觸而已,不能傷損。如是欲行諸天須倫鬥,欲因欲118是。」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


1宋、元二本均無「佛說二字
2「後秦弘始年」五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姚秦三藏法師六字
3「第」字之上,宋、元二本均有「阿含」三字。明本無「第四分世記經」六字
4三災品:本品述說三災火災水災風災)之降臨及其復原。
5四事:即成、住、壞、空四大(cattaro maha-kappa)(巴)。
6果實(vehapphala)(巴),又作廣果天,為色界十八天之一,位於第四禪天。
7宋、元、明三本均無「人」字。
8(yama)(巴),又作炎天、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為欲界六天之第三天。「焰」,正本作「炎」。
9自在天(nimmana-rati)(巴),又作樂天、化自樂天變化天,為欲界六天之第五天
10「天」字之下,麗本有一「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1「泉」,宋、元、明三本均作「眾」。
12本無「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優」,宋、元二本均作「憂」。
14宋、元、明三本均無「離池」二字
15本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6「甚」,麗本作「其」,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正藏改作「甚」。
17「淺」,宋本作「深」。
18「腨」,麗本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腨」。
19「岸」,宋、元、明三本均作「??」
20宋、元、明三本均無「宮」字。
21宋、元、明三本均無「其」字。
22「光念天」宋、元、明三本均作「光音天」。起世因本經卷第九(大一‧四一○下)作「光天」。
23「災」,宋本作「炎」。
24「耳」,麗本作「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耳」。
25「滴」,麗本作「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26「校」,宋本作「交」。
27「吹」字之下,麗本有一「波」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8「穴泉」,宋、元、明三本均作「泉源」。
29「六十」,宋、元、明三本均作「十六」。
30宋、元、明三本均無「縱」字。
31「大」字之下,麗本有水吹大」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2「大」字之下,麗本有一「海」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3宋、元、明三本均無「殿」字。
34「風」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起」字。
35「尼」,麗本作「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尼」。
36「是」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因」字。
37「尼」,麗本作「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尼」。
38「緣故」,宋、元、明三本均作「因緣」。
39本無「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0「下」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表」字。
41「瀰」,麗本作「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瀰」。
42「彼大海水雜眾生居」,參閱起世因本經卷第九(大一‧四一二上)。
43「哈」,宋、元、明三本均作「吸」。
44「是為火災」,起世因本經(大一‧四一二中)作:「世間是大熱燋竭,示現出生,此名世間轉壞已成住。」
45「倫」,麗本作「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倫」。
46「上至遍淨天,周遍大雨,純雨熱水」,起世經卷第九(大一‧三五七中)作:「乃至充滿諸天,自是已下,雨沸灰水。」起世因本經卷第十(大一‧四一二中)作:「乃至諸天已來,雨沸灰水。」「水」,宋、元、明三本均作「灰」。
47「酥」,宋、元、明三本均作「蘇」。
48本無「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9「是為水災」,起世因本經(大一‧四一二下)作:「此名世轉已轉壞」。
50「輪」,宋、元、明三本均作「軸」。
51宋、元、明三本均無「時」字。
52「杵」,宋本作「??」,元、明二本均作「釪」。
53「是為風災」,起世因本經(大一‧四一三上)作:「此名世間已壞」。
54「離」,宋、元、明三本均作「其」。
55明本無「佛說阿含四分世記經」一字
56毗摩質多羅(Vepacitti)(巴),又作質多本經後文作毗摩質多,為阿修羅王名。
57「多」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羅」字。
58「慕」,宋本作「募」。
59「即可」,宋、元、明三本均作「可即」。
60吾我:都是「我見」。
61「受」,麗本作「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磧砂藏改作「受」。「受」指「取」。
62無我(anattan)(巴)、(anatman)(梵),佛教的基本宗旨之一,謂此世間有常、一、主宰實體我。
63為有當有有為我見,取「當來我」,則「有為」:「有為」指十二支緣起之「行」,引導來生生死。參閱雜阿含卷四第一○三、一○四經(正‧卷三‧五七、五八經)。
64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65宋、元、明三本均無「有為二字
66「天」字之下,麗本有一「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67宋、元、明三本均無「即」字。
68本無「時天帝釋」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9「彷」,宋本作「傍」。
70「遊」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行」字。
71「帝」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傍」字。
72「怖」宋、元、明三本均作「長」。
73「呰」,宋、元、明三本均作「罵」。
74「默」,宋、元、明三本均作「嘿」。
75「則為彼愚」,麗本作「即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則為彼愚」。
76有諍」,麗本作「有」,今依據元、明二本與磧砂藏改作「有諍」。
77「反」,麗本作「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磧砂藏改作「反」。
78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79「義」,宋本作「議」。
80「彼」,宋、元、明三本均作「時」。
81「論」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共」字。
82「杖」,宋本作「仗」。
83「偈」字之下,麗本有一「言」字,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正藏刪去。
84「勝」,宋、元、明三本均作「上」。
85「反」,麗本作「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86怨結:怨恨之心,結而不解。
87三有:「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生死
88「濡」,宋、元、明三本均作「軟」。
89「巢巢」,宋、元、明三本均作「樔樔」。
90宋、元、明三本均無「頌曰」二字
91本無「樹」字。
92「頭」,宋、元、明三本均作「徑」。
93「遙」,宋、元、明三本均作「逢」。
94宋、元、明三本均無「間」字。
95「嚴」,宋、元、明三本均作「飾」。
96「名」,宋、元、明三本均作「曰」。
97「梨」,宋、元、明三本均作「黎」。
98「滴滴」,麗本作「渧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滴」。
99「矛」,麗本作「鉾」,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矛」。
100「鬥」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龍」字。
101「走」,宋、元、明三本均作「走」。
102「聞」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既」字。
103「併」,宋、元、明三本均作「并」。
104「倫」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王」字。
105「鬥戰」,宋、元、明三本均作「戰鬥」。
106本無「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7數」,正本作「數無」。
108「眾」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欲」字。
109「來」,明本作「求」。
110本無「子」字,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補上。
111宋、元、明三本均無「天」字。
112宋、元、明三本均無「釋」字。
113「共」,麗本作「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共」。
114「矛」,麗本作「鉾」,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矛」。宋本作「牟」。
115「??」,元、明二本均作「??」。
116「釿」,宋、元、明三本均作「斤」。
117本無「鉞」字。
118「欲因欲」三字,宋、元、明三本均作「緣欲因如」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