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十三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雜因誦第三
三二一二八三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結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3,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如人種樹,初小軟4弱,愛護令安,壅以糞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後彼樹得增長大。如是,比丘!結所繫法味著將養,則生恩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猶如種樹,初小軟弱,不愛護,不令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二二八四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縛心6,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譬大樹根幹、枝條、柯葉、華果,下根深固,壅以糞土,溉灌以水,彼樹堅固,永世不朽。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7,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苦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心不顧念,無所縛著,識則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同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則純大苦聚滅。猶如種樹,不隨時愛護令其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識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8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三二八五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10,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病11、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12: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復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復何緣、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色取味著、顧念、愛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此老、病、死?何法滅故老、病、死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無生則無老、病、死,生滅故,則老、病、死滅。」
「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生?何法滅故生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
「又復思惟:何法無故有無?何法滅故有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
「又作是念:何法無故取無?何法滅故取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所取法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彼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燈,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燈明未來不生13、盡、磨滅耶?」
比丘白佛14:「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四二八六1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如上廣說。差別者:譬如載樵十束、二十束、三十束、四十束、五十束、百束、千束、百千束,積聚燒然,作大火聚。若復有人增其乾草樵薪,諸比丘!於意云何?此火相續長夜熾然不?」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味著、顧念、心縛著,增16,其愛緣取,取緣有,……乃至純大苦聚集。諸比丘!若彼火聚熾然,不增樵草,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火當滅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五二八七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18,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古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六二八八1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20在耆闍崛山。
爾時,尊者舍利弗晡時從禪覺,詣尊者摩訶拘絺羅21,共相問訊慶慰22已,於一面坐,語尊者摩訶拘絺羅:「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23不?」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尊者摩訶拘絺羅!有老不?」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復問:「有死不?」
答言:「有。」
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24他作無因作,然25彼生緣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26無因作,然彼識緣27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28,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摩訶拘絺羅,乃有如是甚深義辯,種種難問,皆悉能答,如無價寶珠,世所頂戴,我今頂戴尊者摩訶拘絺羅亦復如是。我今於汝所,快得善利,諸餘梵行數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說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訶拘絺羅所說法故,當以三十種讚歎稱揚隨喜!」
「尊者摩訶拘絺羅說老死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向29,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於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種種甚深正智之間,猶如世間無價寶珠,人皆頂戴,汝今如是,普為一切諸梵行者30之所頂戴、恭敬、奉事。我於今日快得善利,得與尊者共論妙義。」
時,二正士更相隨喜,各還所住。
三二七二八九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32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33,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彼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彼如是思惟:此受觸生、觸樂、觸縛,彼彼觸樂故,彼彼受樂;彼彼觸樂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八二九○3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捨,但非識。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現有增減、有取、有捨;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識生厭、離欲、背35捨,長夜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
「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因緣生樂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譬如兩木相磨,和合生火;若兩木離散,火亦隨滅。如是諸受緣觸集,觸生觸集,若彼彼觸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觸集滅故,彼彼受集亦滅止、清涼、息沒。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於苦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九二九一3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說內觸法,汝等為取不?」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所說內觸法,我已取也。」時,彼比丘於佛前如是如是自記說,如是如是世尊不悅。
爾時,尊者阿難在佛後執扇扇佛,佛告阿難:「如聖法、律內觸法,異於此比丘所說。」
阿難白佛:「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內觸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阿難:「善哉!諦聽!當為汝說。此諸比丘取內觸法,應如是思惟: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億波提37因38、億波提集39、億波提生40、億波提轉41。復次,比丘!內觸法,又,億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彼取時當復知億波提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復次,比丘!取內觸法當復知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如是取時,當知世間所念諦42正之色,於彼愛生而生、繫而繫、住而住。」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所念諦正之色,作常想、恒想、安隱想、無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見,則於此色愛增長;愛增長已,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已,苦增長;苦增長已,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不解脫苦。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士夫!此是清涼池43,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而彼渴者不信而飲,雖得美味,須臾或死,或近死苦。如是,沙門婆羅門見世間可念端正44之色,作常見、恒見、安隱見、無病見、我、我所見……乃至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端正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彼愛則離,愛離故億波提離,億波提離故則苦離,苦離故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離。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彼則念言:此水有毒,若當飲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乾飯,不取水飲。如是,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阿難!於此法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於過去、未來亦如45此道,如是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二九二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47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48,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滅49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50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51,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52緣,非福行亦無明緣,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53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一二九三5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55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矇56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為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苦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二二九四5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若黠慧者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如是內有識身,外有名色,此二緣生六觸入處。六觸所觸故,智者生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何等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愚夫、黠慧,彼於我所修諸梵行58者,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59願演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此愚癡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黠慧者無明所60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復受;不更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彼身壞命終,更不復受;更不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於我所修諸梵行,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三二九五6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謂六觸入處,本修行願62,受得此身。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若多聞聖弟子於世間集、世間滅如實正知63,善見、善覺、善入,是名聖弟子招此善法、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覺知、覺見世間生滅,成就賢聖64出離、實寂65、正盡苦,究竟苦邊。所以者何?謂多聞聖弟子世間集滅如實知,善見、善覺、善入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四二九六6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67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68、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69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五二九七7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
「緣生老死者,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
「若復問言:『誰是行?行屬誰?』彼則答言:『行則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彼見命即是身者,梵行者無有;或言『命異身異』者,梵行者亦無有。離此二邊,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所知71,所謂緣無明行……。」
「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老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生屬誰?……乃至誰行72?行屬誰者?行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大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六二九八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74、義說75。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清,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愛——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受——欲愛、色愛、無色愛。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生76,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77。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拄78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七二九九7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八三○○8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81。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耶?」
佛告婆羅門:「我說此是無記82,自作自覺,此是無記。」
「云何,瞿曇!他作他覺耶?」
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
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83,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三三九三○一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賓舍。
爾時,尊者跚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佛告跚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到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跚陀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三四○三○二8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時,有阿支羅迦葉86為營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闍崛山,遙見世尊。見已,詣佛所,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87不?」
佛告迦葉:「今非論時,我今入城乞食,來還則是其時,當為汝說。」
第二亦如是說。第三復問:「瞿曇!何為我作留難?瞿曇!云何有異?我今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佛告阿支羅迦葉:「隨汝所問。」
阿支羅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者88,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無因作者?瞿曇!所問苦自作耶?答言無記。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無因作耶?答言無記。今無此苦耶?」
佛告迦葉:「非無此苦,然有此苦。」
迦葉白佛言:「善哉!瞿曇!說有此苦,為我說法,令我知苦見苦。」
佛告迦葉:「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89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壽作優婆塞,證知我。」
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為護犢牸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爾時,世尊入城乞食。時,有眾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傳說: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辭去不久,為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諸比丘乞食已,還出,舉衣缽,洗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律,辭去不久,為護犢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世尊!彼生何趣?何處受生?彼何所得?」
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90。」
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授91第一記92。
三四一三○三9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於路見玷牟留外道出家,少94有所營,至耆闍崛山遊行,遙見世尊,往詣其所,共相慶慰,共相慶慰已,於一面住,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今非論時,須入城乞食,來還當為汝說。」
第二說亦如是。第三95復請:「沙門瞿曇!將於我所作留難不?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隨汝意問,當為汝說。」
玷牟留外道出家即問:「沙門瞿曇!苦、樂自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沙門瞿曇!苦、樂他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他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96:「瞿曇!苦、樂為自97他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他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瞿曇!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是無記。」
廣說如上阿支羅迦葉經,乃至世尊為玷牟留外道出家授第一98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1麗本原為卷十二,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為卷十三雜阿含經論會編。
2本經說明若於結所繫法生心縛著,則依序生愛、取、有……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小樹,經灌溉後,漸漸長大。若不生心繫著,則苦滅。譬如斷樹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未來世永不生。相應部S.12.57.Taruna 幼樹
3「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巴利本作 assadanupassino 隨觀樂味而〈心〉住。
4「軟」,宋本作「漸」。
5本經經意同第三二一經,說明十支緣起,於所取法識住追逐名色而有隨後九支緣生。相應部S.12.55-56. Maharukkha 大樹
6「縛心」,宋、元、明三本均作「心縛」。
7「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苦惱」。
8「是」,宋、元、明三本均於其後加上「如是」二字。
9本經敘說世尊為菩薩在菩提樹下未成正覺時,觀緣起之順逆。相應部S.12.10.Gotamo 大釋迦牟尼瞿曇,12.53-54. Sannojanam結
10「世間難入」,巴利本作kiccham vatayam loko apanno已陷入實在苦難的世間。
11麗本無「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正思惟起無間等知」,巴利本作yoniso manasikara ahu pannaya abhisamay,其意為由於已有如理思惟,以般若慧現觀。
13「生」,宋、元、明三本均作「生法」二字。
14「佛」,宋、元、明三本均作「佛言」二字。
15本經說明若於所取法味著,則如增草薪於火上,使其續燃,如是老病死苦相續。若不縛著則愛滅,譬如薪火燒盡,如是老病死苦聚滅。相應部S.12.52. Upadana 取
16「增」字之下可能欠一「愛」字,第三二三經作「愛欲增長」。
17本經敘說世尊為菩薩未成正覺時,尋求生老病死苦之因,三轉覺悟無明乃至老病死苦之順逆十二緣起,亦即古仙人所覺之道。相應部S.12.65.Nagaram 城邑、增一阿含三十八品第四經——大正〈No.12538.4〉、支謙譯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玄奘譯緣起聖道經、法賢譯佛說舊城喻經。
18「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巴利本作paccvdavattati kho idam vinnanam namarupamha naparam gacchati, ettavata jiyetha va jayetha va mayetha va cavetha vaupapajjetha va此識由此退,不超越名色而進,於此限老、衰、死而後再生。「齊識」,即以識為限。「不能過彼」,即不超越名色。
19本經敘說尊者舍利弗詣尊者摩訶拘絺羅所,問其老死,乃至識為自作或他作等。摩訶拘絺羅答以「名色緣識生,識緣名色生」,並以蘆做譬,最後讚歎舍利弗能作種種甚深正智之問。相應部S.12.67. Nalakalapiya 蘆束
20摩訶拘絺羅Mahakotthita巴,得四辯才,以善於回答別人的問難而知名之比丘。
21「詣尊者摩訶拘絺羅」,巴利本作ayasma Maha-kotthito…yenayasma Sariputto tenupasankami摩訶拘絺羅詣舍利弗所。
22「慰」,宋、元、明三本均作「慰慰」二字。
23「與」,元、明二本均作「以」。
24「自」,宋、元、明三本均作「自受」二字。
25「然」,宋、元、明三本均作「然後」二字。
26「他作」,宋、元、明三本均作「非他」二字。
27「緣」,麗本作「增」,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緣」。
28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應作如是了解:「然彼名色緣識而生,而今復言依名色為緣而有識。」
29「滅盡向」,巴利本作nirodhaya patipanno為滅盡而行道者。
30梵行者:即修離欲清淨行之人。
31本經說明愚無癡聞凡夫不能於識生厭,故不解脫;多聞聖弟子於識生厭,故解脫。相應部S.12.61.Assutava 無聞
32「少」,麗本作「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少」。
33「刻」,麗本作「剋」,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刻」。
34本經經意同第三二七經。相應部S.12.62.Assutava 無聞
35「背」,麗本作「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背」。
36本經敘說世尊試問諸弟子對內觸法緣生的理解,因不滿意,而告以觸可念色生愛,觸愛生億波提,觸億波提生苦。並以毒水譬色,說明若樂著則生苦,反之則解脫。相應部S. 12. 66. Sammasam 觸
37「億波提」upadhi巴,又作「優波提」,即「有依」、「所依」、「生之要素」。諸法依之生起的條件,即名「依因」,故有「依仗」、「依託」之意。又,證阿羅漢自知不受「後有」,即自證已無「億波提」。
38億波提因upadhinidanam巴。
39億波提集upadhisamudayam巴。
40億波提生upadhijatikam巴。
41億波提轉upadhipabhavam巴,「pabhavam」意即生起。
42「諦」,今參考本經後文疑作「端」。
43麗本無「池」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44「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45「如」,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46本經說明若依序思量十二因緣生起之因,則如實知苦而滅無明,得盡苦邊。相應部S.12.51. Parivimamsana 思量
47宋、元、明三本均無「乘」字。
48「修行彼向次法」,巴利本作tatha patipanno ca hoti anudhamma-cari如是行道者成為隨法行者。
49「滅」字之上,麗本有一「欲」字,今依據宋、元、明、巴利四本刪去。
50宋、元、明三本均無「滅」字。
51「欲滅無餘」,今參考本經前後文疑作「永滅無餘」。
52「無明」,宋、元、明三本均作「無明無明」四字。
53「身分齊受所覺」,巴利本作kayapariyantikam vedanam vediyamano正在感受身周邊之〈苦、樂〉受。分齊:周邊、範圍之意。
54本經敘說佛為異比丘說甚深之因緣法,即十二緣起之順逆、有為無為、苦滅、相續滅涅槃等法。
55「世」,宋、元、明三本均作「世坐」二字。
56「矇」,宋、元二本均作「朦」。
57本經說明愚癡者與黠慧者最初本無差別,後受無明所覆,愛緣所繫,愚癡者不修梵行,故不得解脫;黠慧者修梵行,無明斷,愛緣盡,故得解脫。相應部S.12.19. Balena pandito ◎愚與賢
58麗本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9「惟」,麗本作「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60宋、元二本均無「所」字。
61本經說明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全為過去業緣所生。相應部S.12.37. Na tumha ◎非汝所有
62「本修行願」,巴利本作puranam kammam,意為先業或故業,即指以往所作業。
63「知」,宋、元、明三本均作「智」。
64「賢聖」,明本作「聖賢」。
65「實寂」,宋、元、明三本均作「貫穿」。
66本經說明不管如來出世、未出世,因緣法常住法界,但是,如來成等正覺之後,因緣法經佛開示才顯發於世。相應部S.12.20.Paccya 緣
67「佛」,巴利本作tathagatanam諸如來。
68「法空」,巴利本作dhamma-niyamata法定性。
69內:指現在世。
70本經說明若離「一、異」二邊即是中道,若如實知緣生緣滅,十二支緣生法無我、無我所,則無明斷而生明,乃至純大苦聚滅,如此則為大空法。
71宋、元、明三本均無「所知」二字。
72「行」,字之上,麗本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73本經說明十二緣起之大意及分別十二支。相應部S.12.1.Desana法說,2. Vibhanga 分別、玄奘譯緣起經。
74法說desissami巴,巴利文為第一人稱動詞「說示」,即指「佛說」法相。
75義說vibhajissami巴,巴利文為第一人稱動詞「分別」,即「佛分別」義理、義利、義趣。
76「生」字之上,麗本有「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77「若彼彼眾生……得命根,是名為生」,巴利本作Ya tesam tesam sattanam tamhi tamhi sattanikaye jati sanjati okkanti abhinibbatti khandhanam patubhavo ayatananam patilabho, Ayam vnccatijati,意為凡是彼彼或各各眾生之於彼彼各各眾生之部類中誕生、產生、入胎、生起、諸蘊顯現、獲得諸〈入〉處,此稱為生。
78「拄」,麗本作「柱」,宋、元、明三本均作「任」。今依據分別聖諦經大正一‧四六七下改為「拄」。
79本經說明「緣起法」非世尊所作,非餘人所作,彼為法界常住,為如來所覺,為眾生說。
80本經說明「法」非自作自覺,亦非他作他覺,應離「斷、常」二見,處於中道而說法。相應部S.12. 46. Annataram 異
81「拘留搜調牛聚落」,巴利本作Savatthi舍衛城。
82無記:屬邊見,不可記說,不應回答。
83「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Ete ubho ante anupagamma majjhena Tathagato dhammam deseti巴。
84本經說明若離有、無二見,則為正見;若見緣生緣滅,離「有、無」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相應部S.12.15.Kaccayanagotta 迦旃延氏
85本經敘說阿支羅迦葉問苦為自作、他作或無因作,佛告以應離邊而說中道,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後,起淨信,皈依三寶。不久,阿支羅迦葉為犢牛所觸殺,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相應部S.12.17.Acela 阿支羅、失譯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86阿支羅迦葉Acela-Kassapa巴,外道名。
87「與」,元、明二本均作「以」。
88麗本無「無因作者」四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89「若」,宋、元、明三本均作「苦」。
90「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供養其身」,巴利本無此段。
91「授」,麗本作「受」,今依據明本改作「授」。
92「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授第一記」,巴利本無此段。
93本經敘說玷牟留外道問苦樂為自作或他作,經意同第三四○經。相應部S.12.18.Timbaruka 玷牟留
94「少」,大正本作「小」。
95「三」,麗本作「二」,明本、卍正藏均作「三」,今依據明本、卍正藏改作「三」。
96「問」,宋、元、明三本均於其後加上「沙門」二字。
97「自」字之上,麗本有一「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98麗本無「一」字,今依據明本、卍正藏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