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三四二三四三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浮彌比丘耆闍崛山。
時,外道出家尊者浮彌所,共相問訊慶慰,共相問訊慶慰已,退坐面,語尊者浮彌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2不?」
尊者浮彌語諸外道出家:「隨汝所問,當為汝說。」
時,諸外道出家尊者浮彌:「苦樂自作3耶?」
尊者浮彌答言:「諸外道出家苦樂自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復問:「苦樂他作4耶?」
答言:「苦樂他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復問:「苦樂自他作耶?」
答言:「苦樂自他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復問:「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5耶?」
答言:「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外道出家復問:「云何尊者浮彌苦樂自作耶?說言無記苦樂他作耶?說言無記苦樂自他作耶?說言無記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說言無記。今沙門瞿曇苦樂云何生?」
尊者浮彌答言:「諸外道出家世尊說苦、樂從緣起6。」
時,諸外道出家尊者浮彌所說,歡喜呵責而去。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浮彌不遠,坐樹下。
爾時尊者浮彌知諸外道出家去已,往詣尊者舍利弗所,到已,與舍利弗面相慶慰。慶慰已,以彼諸外道出家所問事,具白尊者舍利弗:「我作此答,不謗毀世尊7說說、不如法說、不為是隨順法行法無為餘因法論者來難詰呵責8不?」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浮彌!汝之所說,實如佛說,不謗如來說說、如法說法行說,不為餘因論義者來難詰呵責。所以者何?世尊苦樂緣起生故。尊者浮彌!彼諸沙門婆羅門所問苦樂自作者,彼亦從因起生;言不從緣起生者無有是處苦樂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9者,彼亦從緣起生;若言不從緣生者,無有是處尊者浮彌!彼沙門婆羅門所說苦樂自作者,亦緣觸生10;若言不從觸生者無有是處11苦樂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作者,彼亦緣觸生;若言不緣觸生者無有是處。」
爾時尊者阿難舍利弗不遠,坐樹下,聞尊者舍利弗尊者浮彌所論說事。聞已,從座起,往詣所,稽首足,退面,以尊者浮彌與尊者舍利弗共論一一具白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阿難尊者舍利弗有來問者,能隨時答。善哉舍利弗!有應時智故,有來問者,能隨時答。若我聲聞隨時問者,隨時答,如舍利弗所說。」
阿難昔時住王舍城山中仙人住處,有諸外道出家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來問於我,為斯等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為記說,如尊者舍利弗所說。」
阿難!若諸沙門婆羅門苦樂自作即往彼問言:『汝實是說苦樂自作耶?』彼答我言:『如是。』即問言:『汝能執持此義,言是真實,餘則愚者我所不許。所以者何?苦樂所起於此。』彼苦問我:『云何瞿曇所說,苦樂所起異者?』當答言:『從其緣起生苦樂。』如是苦樂12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作者,亦往彼所說上。」
阿難白佛:「如世尊所說義,我已知,生故有老死非緣餘生故有老死,……乃至無明有行非緣餘有無明故有行無明滅則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滅,如是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三四三三四四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耆闍崛山。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禪定14起,詣舍利弗所,共相慶慰共相慶慰已,退坐面,語尊者舍利弗:「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仁者15問,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舍利弗言:「多聞聖弟子於此法、律16成就何法,為見具足直見成就成就不壞淨,來正法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多聞聖弟子不善法如實知不善根如實知善法如實知善根如實知。」
云何不善法如實知不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不善法如是不善法如實知云何不善根如實知三不善根——不善根、恚不善根不善根,是名不善根如是不善根如實知。」
云何善法如實知?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善法如是善法如實知云何善根如實知?謂三善根——無貪恚、無癡,是名三善根如是善根如實知。」
尊者摩訶拘絺羅如是多聞聖弟子不善法如實知不善根如實知善法如實知善根如實知,故於此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不壞淨成就,來正法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舍利弗:「正此等,更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言:「有,若多聞聖弟子於食如實知食集、食滅、食滅道如實知。」
云何於食如實知?謂四食。何等為四?一者粗摶1718,二者觸食19,三者思食20,四者識食21,是為食,如是如實知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22,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云何食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斷捨、吐盡、離欲、滅、息沒,是名食滅,如是食滅如實知云何滅道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命、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滅道跡,如是23滅道如實知。」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食如實知食集如實知、食滅如實知、食滅道如實知,是故多聞聖弟子正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不壞淨成就,來正法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摩訶拘絺羅復問尊者舍利弗:「正此等,更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24:「尊者摩訶拘絺羅!復25有餘多聞聖弟子於病如實知、病集如實知、病滅如實知、病滅道如實知。」
云何有病如實知?謂三病——欲病、有病、無明病,是名病,如是如實知云何病集如實知無明集是病集,是名病集如實知云何病滅如實知無明滅是病滅,如是病滅如實知云何滅道如實知,謂八正道,如前說,如是滅道如實知。」
「若多聞聖弟子於病如實知、病集如實知、病滅如實知、病滅道如實知,故多聞聖弟子於此法、律正見具足,……乃至悟此正法。」
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舍利弗:「正此等,更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亦更有餘多聞聖弟子於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如實知滅道如實知。」
云何如實知?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是為苦,如是如實知云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26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云何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染著無餘斷……乃至息沒,是名滅,如是如實知云何滅道如實知?謂八聖道上說,是名滅道跡,如是滅道如實知。」
多聞聖弟子如是如實知苦集滅、滅道如實知如是聖弟子我法、律具足正見直見成就,於不壞淨成就,來正法27正法,悟此正法。」
復問尊者舍利弗:「正此法,復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答言:「更28有餘,謂多聞聖弟子老死如實知老死29如實知老死如實知老死滅道如實知,如前分別經說。云何老死如實知?生集是老死集,生滅老死滅,老死滅道跡,謂八正道,如前說。多聞聖弟子於此老死如實知乃至老死滅道如實知如是聖弟子我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不壞淨成就,來正法正法,悟此正法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聖弟子如實知,行集、滅、滅道如實知。」
云何如實知三種——行、口行、行,如是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無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如實知無明滅是滅,如是如實知云何滅道如實知?謂八聖道,如前說。摩訶拘絺羅!是名聖弟子如實知,行集、滅、滅道如實知,於我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不壞淨成就,來正法,復此正法,悟此正法。」
摩訶拘絺羅復問尊者30舍利弗:「此法,更有餘耶?」
舍利弗答言:「摩訶拘絺羅!汝何為逐?汝不能究竟諸論,邊際。若聖弟子無明而生明,何須更求?」
時,二正士共論義已,各還本處。
二四四三四五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說,波羅延阿逸多所問32
『若諸法33復種種學34
威儀及行,為分別35。』
舍利弗!何等為學?何等為法數36?」
時,尊者舍利弗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復然。
言:「真實舍利弗37!」
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向38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厭、離欲滅盡向,彼食滅;是真實覺知己,彼比丘厭、離欲滅盡向,是為學。」
「復次,真實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即是滅盡覺知此已,比丘於滅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法數39。」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比丘真實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數。」如是說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禪
爾時尊者舍利弗世尊去已,不久,語諸比丘:「諸尊不能辯世尊初問,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須臾復為作發喜問,開解此之義,正40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亦悉能,乃到七夜,以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時,比丘往詣所,稽首禮足,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舍利弗奇特未曾有說,於大眾中,一向師子吼言:『我於世尊初問,都不能辯,乃至三問然無答。世尊尋復作發喜問,開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亦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實能於一日一夜,乃至異句異味,七夜所問義中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
佛說此經已,彼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五三四六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42亦不知如來、應、等正覺知見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如來、應43等正覺所知、所見,正法、律。」
「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何等為三?謂貪、恚、癡。復三法不斷故,不堪能貪、恚、癡。何等為三?謂見、取、疑44。復三法不斷故,不堪能見、取、疑。何等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復三法不斷故,不堪能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何等為三?謂失念不正知亂心。復三法不斷故,不堪能失念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45不律儀、不學戒。復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掉、不律儀、不學戒。何等為三?謂不信、難教、懈怠。復三法不斷故,不堪能不信、難教、嬾墯46。何等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欲法、常人短。復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法、常人短。何等為三?謂不恭敬戾語惡知識。復三法不斷故,不堪能不恭敬戾語惡知識。何等為三?謂無慚無愧放逸。此三法不斷故,不堪能不恭敬戾語惡知識。」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放逸放逸不恭敬不恭敬惡知識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法、常人短,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墯,嬾墯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見、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斷三法故,堪能離老、病、死。云何三?謂貪、恚、癡,此三法斷已,堪能離老、病、死。復三法斷故,堪能貪、恚、癡。云何三?謂見、取、疑,此三法斷故,堪能貪、恚、癡。復47三法斷故,堪能見、取、疑。云何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起懈怠心,此三法斷故,堪能見、取、疑。復三法斷故,堪能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云何為三?謂失念心、不正知亂心,此三法斷故,堪能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心懈怠。復三法斷故,堪能失念心、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犯戒,此三法斷故,堪能失念心、不正知亂心。復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云何三?謂不信、難教、嬾墯,此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復三法斷故,堪能不信、難教、嬾墯。云何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樂法、好人短,此三法斷故,堪能不信、難教、嬾墯。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法、好人短。云何為三?謂不恭敬戾語惡知識,此三法斷故,離不欲見聖、不欲法、好人短。復三法斷故,堪能不恭敬戾語惡知識云何三?謂無慚無愧放逸。」
「所以者何?以慚愧不放逸不放逸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聞正法、不人短,不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亂心,不亂心正思惟習近正道懈怠懈怠不著見、不著取、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六三四七4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所共恭敬重、供養,佛及諸聲聞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重、供養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爾時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如是論:」我等昔來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此中,誰有智慧49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出家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法化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時,人言:「一年少,名曰須深50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
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是言:「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如是論:『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中,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出家道,彼法已,來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重、供養?』其中有言:『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道,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是故我等故來請,仁者當行!」
時,彼須深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比丘舍外露地經行爾時,須深詣比丘,而是言:「諸尊今可得於正法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時,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51正法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爾時世尊外道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時,諸比丘願度須深。
出家已經半月,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52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喜心,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不樂捨,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寂靜解脫起色、無色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53復問:「云何尊者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慧解脫54也。」
是說已,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比丘去已,思惟:此諸尊者所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思惟已,往詣所,稽首禮足,退面,白佛言:「世尊!彼比丘於我面前記說:『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即問彼尊者:『得離欲不善法,……乃至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即問言:『所不同,前後相違,言不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今問世尊:『云何彼所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55,後知涅槃56。彼諸男子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57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男子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男子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世尊說法令我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生故有老死58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
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明無行不離無明滅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無行不離無明滅而滅。」
佛告須深:「如是知、如是見者,為離欲不善法,……乃至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男子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無畏稽首足,白佛言:「世尊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過。」
佛告須深:「云何正法中盜密出家?」
須深白佛言:「世尊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法教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過。唯59世尊聽我過,以哀愍故。」
佛告須深:「受汝過,汝當具說:『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律儀成就功德增長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過者,於當來律儀成就功德增長不退減。」
佛告須深:「今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願王處罪。』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予。日中,王問:『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復敕臣:『復劖百矛。』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
佛告須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如手掌不?」
須深白佛:「無60也,世尊!」
復問須深:「時彼罪人,劖以三百予因緣,受苦極苦劇不?」
須深白佛:「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
佛告須深:「此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受苦痛倍過於彼。」
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七三四八6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種力62,得四無畏63,知先佛處,能梵輪,於大眾中震師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64:謂無明行,……廣說乃至苦聚集;……純苦聚滅。』諸比丘!此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乃至其人悉顯現。如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足令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習不放逸住,於正法、律精勤苦行,皮筋骨立,血65枯竭;若其未得所當得者,不捨慇懃精進方便堅固堪能。所以者何?懈怠住,能種種不善法當來有結熾然增長,於未來世生、老、病、死,退其大義故。精進樂獨住者,不生種種不善法當來有結熾然苦報,不於未來世增長生、老66、病、死,大義滿足,得成第一教法之場。所謂大師面前,親承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逝、正覺。是故,比丘利、利他67俱利,精修學出家,不愚不惑,樂,諸所供養服、飲食臥具、湯藥者,悉大果、大福、大利,當如是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八三四九6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來比丘!善出家己利,曠生聖處,諸根具足,不愚不癡,不須手語,好說、惡說堪能解義。今於此世作佛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逝、等正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無明行,行識,……乃至苦聚集;無明滅則滅,……乃至苦聚滅。」
「諸比丘得之處已得,於聖處,諸根具足,……乃至苦聚集;……純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利、利他他俱利。如是出家,不愚不癡,樂,樂果報,供養服、飲食臥具、湯藥者,悉大果、大福、大利,是故,比丘!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九三五6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無故此無?何所滅故此滅?然彼多聞聖弟子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無明行,……乃至苦聚集;無明滅故滅,……乃至苦聚滅。」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三五70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那羅71尊者茂師羅72尊者殊勝73尊者阿難74舍衛國耳池75側。
爾時尊者那羅尊者茂師羅言:「異信異欲異聞覺想76異見審諦77如是自覺知見正,所謂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尊者茂師羅言:「異信異欲異聞覺想、異見審諦忍,如是自覺知見生,所謂生故有老死,不異生老死如是說有。」
尊者茂師羅!異信……乃至異忍自覺知見生,所謂滅、寂滅涅槃耶?」
尊者茂師羅答言:「異信……乃至異忍自覺知見生,所謂滅、寂滅涅槃。」
復問:「尊者茂師羅!滅則寂滅涅槃者汝今便是阿羅漢諸漏盡耶?」
尊者茂師羅然不答,第二、第三問亦然不答。
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茂師羅:「汝今且止,當為汝答尊者那羅。」
尊者茂師羅言:「今且止,汝為我答。」
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異信……乃至異忍自覺知見生,所謂滅則寂滅涅槃。」
時,尊者那羅尊者殊勝言:「異信……乃至異忍自覺知見生,所謂滅則寂滅涅槃者,汝今便是漏盡阿羅漢耶?」
尊者殊勝言:「滅則寂滅涅槃,而非漏盡阿羅漢也。」
尊者那羅言:「所不同,前後相違。如尊者所說:『滅則寂滅涅槃。』而復言『非漏盡阿羅漢』耶?」
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言:「今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曠野路邊有井,無繩無罐,得取其水。時,有行人,熱渴所逼,繞井求覓,無繩無罐,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如是滅則寂滅涅槃,而自不得漏盡阿羅漢。」
爾時尊者阿難尊者那羅言:「彼尊者殊勝所說,汝復云何?」
尊者那羅尊者阿難言:「尊者殊勝善說真實,知復何言!」
時,彼正士各各說已,從座起去。
三五三五7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彼非沙門沙門數,非婆羅門婆羅門數,彼亦非沙門義79婆羅門義,見法80自知作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云何如實知云何法集如實知云何法滅如實知云何法滅道跡如實知?謂於老死如實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不如實知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滅道跡不如實知如是諸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
「若諸沙門婆羅門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當沙門婆羅門沙門沙門數婆羅門婆羅門數。彼以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法如實知?何等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謂老死法如實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如實知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滅道如實知如是諸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二三五三8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當沙門婆羅門,非沙門沙門數,非婆羅門婆羅門數,彼亦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如實知?何等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謂六入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滅道跡不如實知,而於觸如實知者無有是處觸集、觸滅、觸滅道如實知者無有是處如是受、愛、取、有、生、老、死如實知者無有是處。」
「若沙門婆羅門六入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滅道如實知者,於觸如實知,斯是處。如是受、愛、取、有、生、老、死如實知者,斯是處。」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三五8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若諸沙門婆羅門六入如實知,而欲超度觸者,無有是處觸集、觸滅、觸滅道超度者,無有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者,無有是處超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者,無有是處。若沙門婆羅門六入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滅道如實知,而超度觸者,斯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者,斯是處;乃至超度老死滅道跡者,斯是處。」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老死乃至六入三經83如是老死乃至三經84,亦如是說。
三五三五8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覺知老死覺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是……乃至覺知行、行集、滅、滅道跡。」
云何覺知老死覺知緣生故有老死如是老死覺知云何老死集?生集是老死集。如是老死覺知云何老死覺知?謂生滅老死滅,如是老死覺知云何老死滅道覺知?謂八聖道老死滅道跡,如是老死滅道覺知。……乃至云何覺知?謂三行——行、口行、行,如是覺知云何行集覺知?謂無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覺知云何覺知無明滅是滅,如是覺知云何滅道覺知?謂八聖道滅道跡,如是滅道覺知。」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三五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四種智?謂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老死滅道跡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智,行集智滅智滅道跡智,是名四四種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三五8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過去無明緣行智,非餘過去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餘未來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欲法、滅法斷智,是名七十七種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三五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增法、減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增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無明行,行識,……乃至苦聚集,是名增法。云何89法?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滅,……乃至苦聚滅,是名減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增法、減法,如是生法變易法、集法滅法90上說。
三經,有當知三經上說。
三五三五9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緣92識住;有攀緣識住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聚集。若不思量、不妄想,無使攀緣識住攀緣識住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滅,如是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九三六○9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名色94;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聚集95。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攀緣識住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憂、悲、惱滅,如是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三六一9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生死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攀緣識住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滅,如是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三六二9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多聞比丘云何如來施設多聞比丘?」
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為說多聞比丘,諸比丘聞已,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比丘聞老、病、死,厭、離欲滅盡法,是名多聞比丘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厭、離欲滅盡法,是名多聞比丘,是名如來施設多聞比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二三六三9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說法比丘云何說法比丘云何如來施設說法比丘?」
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為說說法比丘,諸比丘聞已,奉行。」
佛告諸比丘:「比丘說老、病、死,厭、離欲滅盡法,是名說法比丘如是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是厭、離欲滅盡法,是名說法比丘。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說法比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三三六四9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100法向101。諸比丘云何次法向?」
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為說,諸比丘聞已,奉行。」
佛告諸比丘:「比丘於老、病、死,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次法向。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次法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


1本經說眾外道尊者浮彌,苦、樂為誰所作,浮彌言從緣起生,眾外道不悅。後尊者浮彌以所作答請教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告其所說為如法說尊者阿難二尊者問答具白於佛,佛印可。相應部S.12.24.Annatitthiya 學,25. Bhumija 浮彌
2「與」,元、明二本均作「以」。
3苦樂自作sayamkatam sukhadukkham巴,苦、等果皆由因緣所生,此乃由業力所招引,故並無作者。眾生誤執我、有作者,故佛評為無記
4苦樂他作param-katam sukhadukkham巴。
5無因作adhicca-samuppannam巴,無因生起的。
6苦、樂從緣起生paticca-samuppannam sukhadukkham巴。
7不謗毀世尊na Bhagavantam abhutena abbhacikkheyyama巴,我們不以不實誹謗世尊
8無為餘因法論者來難詰呵責不?」巴利本作na koci sahadhammiko vadanupato garayham thanam agaccheyyati沒有被任何同學法者非難責罵的理由吧!
9「非自非他無因」,正本作「亦自非他無緣」。
10「亦緣觸生」,巴利本作tad api phassa-passaya彼亦由於緣觸〈生〉。
11「若言不從觸生者無有是處」,巴利本作te vata annatra phassa patisamvedissanti'ti, n'etam thanam vijjati,其意為若言「彼等實將由觸以有感受到」,此處理被見知。
12本無「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本經敘說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舍利弗問法,一再追問,最後舍利弗告之只要無明而生明,無須更求。參閱中部M.9.Sammaditthi-sutta正見經、阿含拘絺羅經。
14宋、元、明三本均無「定」字。
15「但」,宋、元、明三本均作「且」。
16「律」,明本作「律者」二字
17「摶」,宋、元二本均作「揣」。
18摶食kabalinkaraahara巴。凡資益增長身心作用者都可名食。又名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所食的是物質的食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所以叫段食
19觸食phassaahara巴,即由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生之諸觸,對其所取之境而生喜樂等愛,可攝益心、心所此而長養諸根四大
20思食manosancetanahara巴,是意欲願,即心所相應的意欲。願欲,於有情生命延續,有強大的作用
21識食vinnanaahara巴,識指「取識」,即身心相應的識。此識身心眾生生命才能維持,死,即是識不取人體。
22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ponobhavika nandi ragasahagata tatra tatrabhinandini巴。見P.T.S. 相應部S.vol.3.P.258
23「是」,宋、元、明三本均作「實知」二字
24「言」,宋、元、明三本均作「語」。
25宋、元、明三本均無「復」字。
26「集」,宋、元、明三本均作「染」。
27「法」,麗本作「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28「更」,宋、元、明三本於「更」字之上一「亦」字。
29「死」,宋、元、明三本均於其後加上「老死二字
30「者」,元本作「老」。
31本經敘說世尊以偈問舍利弗舍利弗為解說。相應部S.12.31.Bhutam ◎〈因緣〉所生的,32.Kalara◎卡啦啦〈比丘
32波羅延阿逸多所問Parayana,Ajitapanha巴,Parayana 即「彼岸道」,為經集品名。Ajita即「阿逸多」,為一學童之名。參閱小部經集五品Sn.1038
33諸法數」,巴利本作sankhatadhammase,其意為已數諸法者,即指窮究諸法者或已證悟諸法者之阿羅漢。語尾之ase乃是主格複數,於偈文常見揭陀吠陀語形Macdonell, Vedic Grammar 第三三節。「數」,麗本作「教」,今依據本經後文及巴利本改正。
34學sekha巴,又稱「有學」,指正在修行而未解脫之人。
35「若諸法數,復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為分別說」,巴利本作ye ca sankhatadhammase ye ca sekha puthu idha/tesam me nipako iriyam puttho me bruhi marisa'ti, 其意為所有證悟諸法者,及諸有學與凡夫們,此等〈輩〉之威儀我所尊敬者!智者被問此此等輩之威儀、請為我解說。
36法數」sankhatadhamma巴,元、明二本均作「法故」,sankhata為sankhayati之過去分詞。sankhayati 有二義,一為計數,一為開顯開悟。sankhatadhamma之義應為「已悟法的〈人〉」。
37真實舍利弗bhutam idanti Sariputta passasiti,bhuta為bhavati相當於英語之Become之過去詞,一切因緣所生的事物。現前是「真」是「實」的存在均是一切因緣「所生的」,應作如是觀。所以佛陀說:「舍利弗!見此是『生成的』。」
38真實者,厭、離欲滅盡向」bhutassa nibbidaya viragaya nirodhaya patipanno hoti巴,意為「已真實者,有向厭離欲滅盡。」
39法數」,麗本作「法」,今依本經前後文改為「法數」。
40「正」,宋本作「政」。
41本經十種三法,為諸比丘說法,即—1.老、病、死。2.貪、恚、癡。3.見、取、疑。4.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5.失念不正知亂心6.掉、不律儀、不學戒7.不信、難教、懈怠8.不欲見聖、不欲法、常人短。9.不恭敬戾語惡知識10.無慚無愧放逸增支部A.10.76.Abhabba 不能
42宋、元、明三本均無「世間二字
43宋、元、明三本均無「應」字。
44見、取、疑:1.見,於身執實我邪見2.取見。戒禁取見。迷非理戒禁邪見3.疑見,於諸諦理懷猶豫,無決定之見。
45掉:即掉舉。令心高舉、不煩惱
46嬾墯:通於懶惰,即懈怠之意。
47「復」,宋、元、明三本均作「復有」二字
48本經歸依恭養佛法僧者多,外道故而窮於衣食等,欲遣須深盜佛教法為世間宣說,後須深反而歸依佛相應部S.12.70.Susima 須
49「力」,宋、元、明三本均作「士」。
50須深Susima巴,又作「須摩」,入悲三昧成就本業第一比丘
51宋、元、明三本均無「欲」字。
52離生喜樂:「離」,為「離欲」之意,此處即離欲界之惡而生喜樂之受。離生喜樂地即指色界初禪天
53宋、元、明三本均無「須深」二字
54慧解脫panna-vimutta色。解脫分心解脫慧解脫聖者有的得心解脫定力克服煩惱,有的得慧解脫慧力克服煩惱,有的得心解脫慧解脫,則名俱解脫
55知法住dhammatthiti-nanam巴,即法住智此智可知曉一切世間因果道理
56涅槃nibbane nanam巴,即涅槃智此智可覺了涅槃寂滅真理
57「住」,麗本作「法」,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住」。
58生故有老死」,巴利本作rupam niccam va aniccam va色為常、為無常?。
59「唯」,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60「無」,宋、元、明三本均作「不」。
61本經說明比丘如來真實教法修行,能得正覺相應部S.12.22.Dasabala 十力
62十種力,即如來十種智力1.處非處智力如實了知一切之理與非理之力。2.異熟智力如實了知三世之業與果報的因果關係之力。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如實了知一切禪定或三昧之順序、深淺之力。4.智力如實知眾能力或性質勝劣之力。5.種種勝解智力如實知眾生之了解與判斷之力。6.種種界智力如實知眾生之本性、素質、行為等之力。7.遍趣行智力如實了知趣行人世界因果之力。8.宿住隨念智力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9.死生智力如實知眾生死生之未來生的善惡世界之力。10.漏盡智力自知斷盡一切煩惱,次知不受後有,或知他人煩惱與否之力。
63四無畏如來四無所畏1.一切智無所畏:謂世尊大眾師子吼一切正智之人,無些怖心。2.漏盡無所畏:謂世尊大眾師子吼,我斷盡一切煩惱,無些怖心。3.障道無所畏:謂世尊大眾師子吼,障害佛道之法,無些怖心。4.苦道無所畏:謂世尊大眾師子吼苦道,無些怖心。
64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pajjati巴,在巴利本中,此句之前尚有「色、色集滅,受、受集、受滅,想、想集、想滅,行、行集、滅,識、識集、識滅」等之句。
65「血」,宋、元、明三本均作「而」。
66「老」,宋本作「者」。
67宋、元、明三本均無「他」二字
68本經說明善來比丘生聖處,諸根具足,堪解如來說法,故利、利他他俱利。
69本經說明多聞聖弟子緣起法無疑相應部S.12.49-50.Ariyasavaka 聖弟子
70本經敘說尊者那羅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阿難,就「知見緣起法是否就得阿羅漢果等問題提出問答。相應部S.12.68.Kosambi賞彌
71那羅Narada巴,能降伏龍使奉三尊第一比丘
72茂師羅Musila巴,又作謨尸羅比丘名。
73殊勝Savittha巴,比丘名。
74阿難Ananda巴,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多聞第一比丘阿含弟子品七經作:「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之比丘
75舍衛國耳池」,巴利本作Kosambiyam Ghositarame賞彌國瞿師羅園。
76覺想」,巴利本作annatra-akara-parivitakka除了普遍求、推度、思考諸法行相之外。
77異見審諦忍annatra-ditthi-nijjhana-khantiya巴,意為「除了見解、審慮之外」。
78本經說明若沙門婆羅門因緣如實知,則非沙門婆羅門;反之則是。相應部S.12.13-14.Samana-brahmana 沙門婆羅門
79義attha巴,意為「目的」。
80見法ditthe dhamma巴,意為於現實、於現世
81本經說明若沙門婆羅門六入處及其集、滅、如實知,而於觸及其集、滅、如實知者無有是處;反之,若於六入處及其集、滅、如實知,而後於觸及其集、滅、如實知者,斯是處。於緣起系列如實知前支,才能如實知隨後之緣起支。次序倒置則不能如實知相應部S.12.13-14.Samanabrahmana沙門婆羅門
82本經說明若沙門婆羅門六入如實知,而欲超度因緣法者,無有是處;反之,若於六入如實知,而欲超度因緣法者,斯是處。相應部S.12.29-30. 71-81.Samana-brahmana 沙門婆羅門
83「如老死乃至六入三經」。參閱相應部S.12.71-81.Samana-brahmana 沙門婆羅門
84如是老死乃至三經」。參閱相應部S.12.71-81.Samana-brahmana沙門婆羅門
85本經說明覺知老死乃至行及其集、滅、滅道跡。相應部S.12.28.Bhikkhu 比丘
86本經說明四四種智相應部S.12.33.Nanassa vatthuni 智事
87本經說明七十七種智相應部S.12.34.Nanassa vatthuni 智事
88本經說明增法、減法。相應部S.12.35-36.Avijjapaccaya 無明
89「減」,正本作「滅」。
90「如增法、減法,如是生法變易法、集法滅法」,相應部S.12.35-36. Avijjapaccaya 無明
91本經說明若思量、若妄想生,則生未來世苦。相應部S.12.38.Cetana 思
92攀緣arammanam巴,意為「所依」。
93本經經意同第三五八經,惟加「名色」部份。相應部S.12.39.Cetana 思
94名色:「名」為受、相、行、識四蘊,「色」為色蘊
95宋、元、明三本均無「集」字。
96本經經意同第三五九經,惟加「往來」及「生死」部份。相應部S.12.40.Cetana 思
97本經說明比丘十二因緣厭、離欲滅盡法,則名多聞比丘
98本經說明比丘十二因緣法是厭、離欲滅盡法,則為說法比丘相應部S.12.16.Dhammakathika 說法
99本經說明若於十二因緣厭、離欲滅盡向,則名次法向。參閱相應部S.12.16.Dhammakathika說法
100「次」,宋本作「以」。
101次法向dhammanudhamma-patipanno巴。十二因緣有先後次序,其他諸法亦有次有序,是名次。法向是對向涅槃法。有為諸法生死法,對向生死。若對向涅槃之法,則可離生死,向涅槃彼岸邁進。所謂次法向即是契合於之先後次序,且對向涅槃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