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五○三五○四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目揵連在耆闍崛山2
時,提桓34妙堂觀,於夜來詣尊者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面。時,提桓光明普照耆闍崛山,周匝明。爾時提桓坐已,即說偈言:

「能伏於慳垢大德隨時施,
施中賢,來世見殊勝。」

時,目揵連問帝釋言:「尸迦5云何調伏慳垢,見於殊勝,而汝說言:

『能調伏慳垢大德隨時施,
是則施中賢,來世見殊勝。』?」

時,天帝釋答言:「尊者目揵連!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6三十三天稽首敬禮故。尊者目揵連!為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天、三十三天恭敬作禮,見斯果報,故說此偈。」
「復次,尊者目揵連!乃至日所周行,照於諸方,至千世界、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千弗婆提7、千鬱多羅提舍8、千瞿陀9、千閻浮提10、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11炎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樂天、千自在天、千梵天小千世界12。此小千世界有堂觀與毘闍延堂觀13等者;毘闍延有百一樓觀,觀有七重,重有七房,房有七天后,后各七侍女。尊者目揵14連!於小千世界如是堂觀端嚴如毘闍延者,我見調伏慳故,妙果,故說斯偈。」
目揵連語帝釋言:「善哉善哉尸迦!汝能見妙果報,而說斯偈。」
  時,天帝釋尊者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忽然不現。
五○四五○五1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時,尊者目揵連在耆闍崛山中。
爾時尊者目揵連靜處禪思是念:昔16有時提桓因於界隔山石窟中,問世尊愛盡解脫之義,世尊為說,聞已隨喜,似欲更所問義,今當往問其喜意。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於耆闍崛山沒,至三十三天17,去一分陀利池不遠而住。
  時,天帝釋與五百婇女遊戲浴池,有諸天女,音聲妙。爾時帝釋遙見尊者目揵連,語諸天女言:「莫歌!莫歌!」時,諸天女即便然,天帝釋即詣尊者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面。
尊者目揵連問帝釋言:「汝先於界隔山中問世尊愛盡解脫義,聞已隨喜,汝意云何?為隨喜?為更欲有所問,故隨喜耶?」
天帝釋尊者目揵連:「我三十三天多著放逸樂,或憶先事,或不憶。世尊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我先界隔山中所問事者,今可往問世尊,如世尊說,汝受持。然我此處有好堂觀,新成未久,可入觀看。」
時,尊者目揵連請,即與天帝釋入堂觀。彼諸天遙見帝釋來,皆作天樂,或歌或舞。諸天女輩著身瓔珞莊嚴之具,出妙音聲,合於五樂,如作樂,音聲不異。諸天女輩既見尊者目揵連,悉皆慚愧入室藏隱。
時,天帝釋尊者目揵連:「觀此堂觀地好平正,其壁、柱、梁、閣、窗牖、羅網、簾障,悉皆嚴好。」
尊者目揵連語帝釋言:「尸迦!先善法福德因緣,成此妙果。」
如是帝釋三自稱歎,問尊者目揵連,尊者目揵連亦再三答。
時,尊者目揵連是念:今此帝釋極自放逸界神住,歎此堂觀,當令彼厭離。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指撇其堂觀,悉令震動。時,尊者目揵連即沒不現。
諸天女眾見此堂觀震掉動搖,顛沛恐怖,東西馳走,白帝釋言:「此是尸迦大師此大功德力耶﹒」
時,天帝釋諸天女:「此非我師,是大師弟子目揵連,梵行清淨大德力者。」
諸天女言:「善哉尸迦!乃梵行大德同學大師德力當復如何?」
五○五五○六1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19上,去波梨耶多羅20、拘毘陀21香樹不遠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爾時尊者目揵連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安居
時,諸四眾尊者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尊者目揵連:「世尊安居處不?」
尊者目揵連答言:「我聞世尊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無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
時,諸四眾尊者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作禮而去。
時,諸四眾過三月安居已,復詣尊者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面。時,尊者目揵連為諸四眾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然而住。
時,諸四眾從座而起,稽首作禮,白尊者目揵連:「尊者目揵連!當我等不見世尊已久,眾甚虛渴欲見世尊尊者目揵連!若不憚勞者,我等往詣三十三天,普為我等問訊世尊:『惱,居輕利,安樂住不?』又白世尊:『閻浮提四眾願見世尊,而神力三十三天禮敬世尊三十三天神力來下中,世尊閻浮提,以哀愍故。』」時,尊者目揵然而許。
時,諸四眾尊者目揵連然許已,各從座起,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目揵連知四眾去已,即入三昧正受,如力士屈伸臂頃,從舍衛國沒,於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而現。爾時世尊三十三天無量眷屬圍繞說法
時,尊者目揵連遙見世尊踊躍歡喜是念:今日世尊諸天大眾圍繞說法,與閻浮提眾會不異。
爾時世尊尊者目揵連心之所念,語尊者目揵連言:「目揵連!非為自力我欲諸天說法,彼即來集;令其去,彼即還去。彼隨心來,隨心去也。」
爾時尊者目揵連稽首足,退坐面,白世尊言:「種種諸天大眾雲集,彼天眾中,有曾從佛世尊說法不壞淨,身壞終,來生於此?」
佛告尊者目揵連:「如是如是!此中種種諸天來雲集者,有從宿命法,不壞淨,法、不壞淨,成就身壞終,來生於此。」
時,天帝釋世尊尊者目揵連歎說,諸天共語已,語尊者目揵連:「如是如是尊者目揵連!此中種種眾會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不壞淨,法、不壞淨,成就身壞終,來生於此。」
時,比丘世尊尊者目揵連及天帝釋語言相述可已,語尊者目揵連:「如是如是尊者目揵連!是中種種諸天來會此者,皆是宿命聞正法,得於不壞淨,法、不壞淨,成就身壞終,而來生此。」
時,天子從座起,整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成就不壞淨,故來生此。」
天子言:「我得法不壞淨。」
有言得不壞淨,有言成就,故來生此。如是諸天無量千數,於世尊前各自記說得須陀洹22法,悉於前即沒不現。
時,尊者目揵連知諸天眾去,不久從座起,整服,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閻浮提四眾稽首敬禮世尊足,問訊世尊:『惱,居輕利,安樂住不?』四眾思慕,願見世尊。又白世尊:『我等人間神力三十三天禮覲世尊,然彼諸天大德力悉能來下至閻浮提世尊閻浮提,愍四眾故。』」
佛告目揵連:「汝可還彼,語閻浮提人:『卻後七日,世尊當從三十三天閻浮提迦舍城,於外23優曇缽樹下。』」
尊者目揵連受世尊教,即入三昧,譬如力士24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至閻浮提,告諸四眾:「諸人當知:世尊卻後七日,從三十三天閻浮提迦舍城,於外門優曇缽樹下。」
如期七日,世尊三十三天閻浮提迦舍城優曇缽樹下,天龍鬼神乃至梵天,悉從來下,即於此時,名此會名下處。
五○六五○七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26迦蘭陀竹園。時,四十天子27來詣尊者目揵連所,稽首作禮,退坐面。
時,尊者目揵宮語諸天子言:「善哉諸天子!於不壞淨成就28,法、不壞淨成就。」
時,四十天子從座起,整服,偏袒右肩,合掌尊者目揵連:「我等29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成就,故天上。」一天言:「得於不壞淨。」有言得法不壞淨,有言得不壞淨,有言成就身壞終,天上
時,四十天子尊者目揵連前,各自記說得須陀洹果30,即沒不現。 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八百、天子如是說。
五○七五○八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32比丘共在耆闍崛山中。
尊者勒叉那晨朝尊者目揵連所,語尊者目揵連:共出耆闍崛山,王舍城乞食。時,尊者目揵連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王舍城乞食。行至一處尊者目揵連心所念,欣然微笑。
尊者勒叉那微笑已,即問尊者目揵連言:「若佛及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
尊者目揵連言:「所問非時,且王舍城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當為汝說。」
時,尊者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王舍城乞食而還,洗足,衣缽,俱詣所,稽首足,退坐面。尊者勒叉那問尊者目揵連:「晨朝與汝共出耆闍崛山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即問汝微笑因緣,汝答我言『所問非時』,今復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尊者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我路中見一眾生樓閣,啼哭號呼,憂悲苦痛,虛而行33我見是已,思惟如是眾生34此身,而如是憂悲苦,故發微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我聲聞中,住35實眼實智36實義法,決定通達,見是眾生亦見此眾生,而不者,恐人不信。所以者何?如來所說,不信者,是愚癡長夜受苦。」
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彼大身眾生在此王舍城,為屠牛兒,以屠牛因緣故,於百千歲墮地獄中,從地獄出,有屠牛餘罪,得如是身,常如是憂悲惱苦37如是,諸比丘!如尊者目揵連所不異,汝等受持!」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八五○九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在耆闍崛山。
尊者勒叉那於晨朝時詣尊者目揵連所,語尊者目揵連:共出耆闍崛山,王舍城乞食尊者目揵連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王舍城乞食
行至一處尊者目揵連心所念,欣然微笑。尊者勒叉那見尊者目揵連微笑,即問言:「尊者!若佛及佛聲聞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
尊者目揵連言:「所問非時,且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
尊者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食已還,洗足,衣缽,俱詣所,稽首足,退坐面。尊者勒叉那問尊者目揵連:「晨朝與汝共王舍城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即問汝何因緣笑?汝答我言『所問非時』,今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尊者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我於路中見一眾生,筋骨相連,舉不淨臭穢可厭,烏、鴟、雕、鷲、干、餓狗隨而擭食,或從脅肋探其藏而取食之,極苦痛,啼哭號呼。我見是已,念言如是眾生如是身,而如是饒益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法,決定通達如是眾生亦見是眾生,而不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來所說,不信者,是愚癡長夜饒益苦。諸比丘!是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39屠牛弟子,緣屠牛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彼屠牛惡行餘罪緣故,今此身,續如是饒益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汝等受持!」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五一○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在耆闍崛山中。
尊者勒叉那於晨朝時詣尊者目揵連所,語尊者目揵連:共出耆闍崛山,王舍城乞食尊者目揵連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王舍城乞食
行至一處尊者目揵連心所念,欣然微笑。尊者勒叉那見尊者目揵連微笑,即問言:「尊者!若佛及佛聲聞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
尊者目揵連言:「所問非時,且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
尊者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已,還洗足,衣缽,俱詣所,稽首足,退坐面。尊者勒叉那問尊者目揵連:「晨朝王舍城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即問汝微笑因緣,汝答我言『所問非時』,今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尊者目揵連語勒叉那:「我於路中見大眾生,舉無皮,純一肉段,乘空而行,烏、鴟、鵰、鷲、干、餓狗隨而擭食,或從脅肋探其藏而取食之,苦痛切迫,啼哭號呼。思惟如是眾生如是身,乃如是饒益苦。」
佛告諸比丘:「善哉比丘!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法,決定通達,見是眾生亦見是眾生,而不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來所說,不信者,是愚癡長夜饒益苦。諸比丘!是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羊者,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此身,餘罪緣故,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異,汝等受持!」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五一一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目揵連於路中見大身眾生體無皮,形如脯腊,虛而行,……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羊弟子,屠羊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此身,續受斯罪。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4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大身眾生體無皮,形如肉段虛而行,……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墮其胎,緣斯罪故,墮地獄中已百千歲,受無量苦,以餘罪故,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4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目揵連於路中見大身44眾生體生毛,毛如大針,針皆然,還燒其體,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調象士,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調象士,如是調馬士、調牛士、好讒45人者,及諸種種苦切人者亦復如是
三五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目揵連於路中見大身眾生,舉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然,還割其體,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樂戰諍,刀劍傷人,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47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一五4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目揵連於路中見大身眾生遍身生毛,其毛似箭,皆悉然,還燒其身,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曾為獵師,射諸禽獸,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五五一六4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體生毛,毛如50,毛悉然,還燒其身,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豬人,殺群豬,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六五5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兩邊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諸蟲唼52食,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斷頭,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斷頭,捉頭亦53如是
七五一八5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一眾生,陰卵如瓮55,坐則踞上,行則肩擔,……。」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王舍城作鍛銅師,偽器欺人,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鍛銅師,如是秤欺人、村主、巿監亦復如是
五一八五一九56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以銅鐵羅網自纏其身,火常熾然,還燒其體,痛徹骨髓,虛而行,……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捕魚師,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57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捕魚師,捕鳥、網兔亦復如是58
一九五二○5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轉磨其頂,虛而行,受無量苦,……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卜占女人,轉式60卜占,欺妄惑人,以求財物,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二○五二一6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62,……乃至路中見一眾生,其身獨轉,猶若旋風,虛而行,……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卜占師,誤惑人,以求財物,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二一五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傴身藏行,狀如恐怖體被服,悉皆然,還燒其身,虛而行,……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行他婬,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6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6566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尊者目揵連、尊者勒叉那比丘晨朝共入波羅乞食。於路中,尊者目揵連思惟顧念,欣然微笑。
時,尊者勒叉那白尊者目揵連言:「世尊世尊弟子欣然微笑,必有因緣,何緣尊者今日欣然微笑?」
尊者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此非時問,且乞食,還詣世尊前,當問此事。」
時,俱入城乞食,還洗足,衣缽,俱詣世尊稽首禮足,退坐面。時,尊者勒叉那問尊者目揵連:「晨朝路中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尊者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體膿壞,臭穢不淨虛而行,烏、鴟、鵰、鷲、干、餓狗隨逐擭食,啼哭號呼。我念眾生得如是身,如是苦,何痛哉!」
佛告諸比丘:「亦見此眾生,而不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來所說,不信者,是愚癡長夜受苦。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波羅城為女人自活。時,有比丘迦葉佛出家,彼女人以不清淨心請彼比丘比丘直心請,不解其意,女人瞋恚,以不淨水灑比丘身,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五二四6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乃至「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然,虛而行,啼哭號呼,諸苦痛,……。」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波羅城為自在王68第一夫人,與王共宿,起瞋恚心,以然燈油灑王身上,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二四五6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乃至尊者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眾生體糞穢,以塗其身,亦食糞穢,虛而行,臭穢苦惱,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波羅城為自在王婆羅門,以憎心,請迦葉佛70聲聞僧,以糞著飯下,試惱眾僧,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五二六7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上有大銅鑊,熾然滿中,群72身體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出家,為知事比丘,有檀越送油應付諸比丘。時,多客比丘知事比丘時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後乃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有熾鐵丸從入,虛而行,苦痛切迫,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沙彌,次守眾僧果園,盜取七果,持奉和上74,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二八7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其舌廣長,有利釿76,炎火熾然,以釿77其舌,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沙彌,以斧斫78蜜,供養眾僧,著斧刃者,盜取食之,緣斯罪故,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7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是大身眾生,有雙鐵輪在兩脅下,熾然旋轉,還燒其身,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沙彌,持蜜餅80供養81僧,盜取二餅於腋82下,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五三○8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以熾然鐵鍱84以纏其身,衣被床臥悉皆鐵,炎火熾然,食鐵丸,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比丘,為眾僧乞衣食,供之餘,輒自受用,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比丘如是比丘尼85式叉摩那86沙彌87沙彌尼88優婆塞89優婆夷90亦復如是
五三○五三一9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熾然鐵車而駕其頸,拔其頸筋,及連四腳筋以勒92其頸,行鐵地,虛而去,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駕乘牛車以自生活,緣斯罪故,於地獄中受無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三一五三二9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其舌長廣,熾然鐵釘以釘其舌,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比丘,為摩帝94呵責比丘言:『諸長老!汝等可去此處,儉薄不能相供,各隨意去,求豐樂處,饒衣食所,衣、食、床臥、病湯藥,可不乏。』先比丘悉皆捨去,客僧聞之亦復不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三五三三9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比丘之像,皆著鐵鍱以為服,然,亦以鐵缽鐵丸而食之,……。」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比丘,作摩帝,惡口形名諸比丘96,或言此是惡禿,此惡風法,此惡服,以彼惡口故,先住者去,未來不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三三五三四9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比丘,好起諍訟,鬥亂眾僧諸口舌,令不和合,先比丘惡捨去,未來者不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受持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三四五三五9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99住松林100精舍101。時,尊者目揵連住跋祇102聚落失收摩羅103恐怖稠林104禽獸之處。
時,尊者阿那律靜處禪思思惟是念: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惱苦105,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觀念處,受、心、觀念處。若於四念處遠離者,於賢聖法遠離;於賢聖法遠者,於道遠離;道遠者,於甘露106法遠離;甘露法遠離者,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於四念處信樂者,於聖法信樂聖法信樂者,於道信樂;道信樂者,於甘露法信樂甘露法信樂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爾時尊者目揵連知尊者阿那律心之所念,如力士屈伸臂頃,以神通力跋祇聚落失收摩羅恐怖稠林禽獸之處沒,至舍衛城松林精舍尊者阿那律前現,語阿那律言:「汝靜處禪思思惟是念:一乘道,令眾生清淨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觀念處,受、心、觀念處。若於四念處不樂者,於賢聖不樂聖法不樂者,於不樂不樂道者,於甘露法不樂不樂甘露法者,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於四念處信樂者,樂賢聖法;樂賢聖法者,樂於道;樂道者,得甘露法;得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耶?」
尊者阿那律尊者目揵連言:「如是如是尊者!」
目揵連語尊者阿那律言:「云何為樂四念處?」
尊者目揵連!比丘觀念處,心緣正念調伏107止息寂靜一心進;如是,受、心、念處正念調伏止息寂靜一心進。尊者目揵連!是名比丘四念處。」
時,尊者目揵連即其像三昧正受,從舍衛國松林精舍108,還至跋祇聚落失收摩羅恐怖稠林禽獸之處。
三五五三六10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目揵連問尊者阿那律:「云何四念處修習多修習?」
尊者阿那律尊者目揵連言:「比丘內身厭離想,於內身起不厭離想、厭離厭離俱捨想,正念正知。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心、心,內法外法外法,作厭離想、不厭離想、厭離厭離俱捨想,正念正知如是尊者目揵連!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
時,尊者目揵連即入三昧,從舍衛國松林精舍三昧神通力,如力士屈伸臂頃,還到跋祇聚落失收摩羅恐怖稠林禽獸處。

雜阿含經卷第


1本經敘說天帝釋以所見調伏慳垢而得之妙果,告訴目揵連。中部M.37.Culatanhasankhaya-sutta 愛盡小經阿含九品三經正〈No.12519.3〉。
2耆闍崛山Gijjhakuta pabbata巴,即靈鷲山,為佛陀說法處。
3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巴、Sakro devanam Indra梵,即天帝釋,為三十三天之主。
4「居」,麗本作「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居」。
5尸迦Kosiya巴,天帝釋過去世為人時,為尸迦族姓,故名。
6「王天」,宋、元、明三本均作「天王」。
7弗婆提舍:即東勝身洲。
8鬱多羅提舍:即北俱盧洲
9瞿陀迦:即西貨洲。
10閻浮提:即贍部洲
11本無「千」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小千世界:以須彌山心,四周圍繞東、西、南、北四洲,七山八海交互拱繞,更有鐵圍山做外廓,日月於其中運行照耀,此稱為世界千個小世界,名小千世界
13毘闍延堂觀Vejayanta巴、Vaijayanta梵,為天帝釋之宮殿名,譯為最勝殿。
14「揵」,正本作「犍」。
15本經敘說目揵連以神通帝釋宮殿,帝釋生活放逸,自誇其新築樓閣。目揵連以神通令其樓閣震動,使其於彼厭離中部M.37.Culatanhasankhaya-sutta 愛盡小經阿含九品三經正〈No.12519.3〉。
16「昔」,宋、元、明三本均作「若」。
17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為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即天帝釋所居之天界,位於須彌山頂,閻浮提之上八萬由旬處。四方各有八天,加上中央之善見城喜見城,共三十三天,故名。
18本經敘說世尊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諸四眾請求目揵連往請世尊閻浮提說法相應部S.40.10.Sakko 帝釋,參閱阿含十六品第五經—正〈No.12536.5〉。
19驄色虛軟石:在須彌山頂上之巨石。
20波利多羅paricchattaka巴,忉利天第一樹之名,又譯晝度、等。阿含忉利天品:「園中有樹,名晝度,周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
21毘陀羅kovidara梵,又譯地破,為黑檀之一種
22須陀洹:具稱須陀般那,譯為流、逆流預流流者,初入聖道之義。逆流者,違背生死之流。預流者,斷三界見惑已,方預參於聖者之流,謂之預流果。為聲聞乘最初之聖果,故稱為初果
23「外」,元、明二本均作「水」。
24本無「士」字。
25本經敘說諸天天子佛、法、不壞淨成就相應部S.55.18.Devacarika 天上遊行,參閱第五○五經。
26王舍城」,巴利本作 Savatthi舍衛城
27「四十天子」,巴利本作 Tavatimsakayika devatayo三十三天諸天
28「於不壞淨成就」,巴利本作 Buddhe aveccappasadena samannagamanam hoti,直譯為「於『所』具備不壞信」,意譯為「對佛功德信心不渝」。
29「等」,麗本作「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等」。
30宋、元、明三本均無「果」字。
31本經敘說目揵連於行乞途中,見一眾生樓閣,啼哭號呼,憂悲苦痛。佛告諸比丘,該眾生前世為屠牛兒,有屠牛餘罪,故報身相應部S.19.1.Atthipesi骨鎖
32勒叉那Lakkhana巴,比丘名。
33虛而行」,巴利本作vehaaam gacchantam在虛空行。
34「受」,宋、元、明三本均作「得」。
35宋、元、明三本均無「住」字。
36「智」,宋、元、明三本均作「知」。
37「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苦惱」。
38本經敘說目揵連於行乞途中,見一眾生骨相連,鷲、鳥隨而食之,極苦痛。佛告諸比丘,該眾生前世為屠牛者,由於餘罪,而受此報。相應部S.19.2. Gavaghataka 屠牛者
39宋、元、明三本均無「為」字。
40本經敘說目揵連於行乞途中,見一眾生無皮,純一肉段,鷲、鳥隨而食之。佛告諸比丘,該眾生前世為屠羊者,由其餘罪,續受此苦。相應部S.19.4.Nicchavorabbhi ◎剝皮的屠羊者
41本經敘說目揵連於行乞途中,見大身眾生體無皮,虛而行。佛告諸比丘,該眾生前世為屠羊弟子,由其餘罪,續受此苦。
42本經敘說目揵連見墮胎者之苦報。
43本經敘說目揵連見調象士之苦報。相應部S.19.8.Suci-sarathi ◎〈身插滿〉針的調〈象〉士
44大身」,麗本作「大」,今依據明本改作「大身」。
45「讒」,正本作「纔」。
46本經敘說目揵連見好戰者之苦報。相應部S.19.9.Sucako 間諜
47宋、元、明三本均無「大」字。
48本經敘說目揵連見獵師之苦報。相應部S.19.6.Satti-magavi ◎〈身插滿〉刀之獵師
49本經敘說目揵連見殺豬者之苦報。相應部S.19.5.Asi-sukariko ◎〈身插滿〉刀之屠豬者
50「矛」,宋、元、明三本均作「矛」。
51本經敘說目揵連見好斷頭者之苦報。相應部S.19.16.Sisachinno-coraghatatako 頭、司獄
52「唼」,宋本作「」,元、明二本均作「啑」。
53「亦」,宋、元、明三本均作「亦復」二字
54本經敘說目揵連見鍛銅師以偽器欺人之苦報。相應部S.19.10.Andabhari-gamakutako ◎陰卵〈如瓮〉之欺詐判官
55陰卵如瓮:睪丸水缸大。
56本經敘說目揵連見捕魚師之苦報。
57宋、元、明三本均無「不異」二字
58本段參閱相應部S.19.3.Pindasakuniyam ◎〈成為肉〉塊之捕鳥者
59本經敘說目揵連見卜占女人所受之苦報。相應部S.19.14.Mangulitthi ikkhanitthi 醜女占卜女
60「式」,宋、元、明三本均作「」。
61本經敘說目揵連見卜占師所受之苦報。
62宋、元二本均無「佛住王舍城」五字。明本無「住王舍城」四字。
63本經敘說目揵連見好行他婬者之苦報。相應部S.19.11. Kupe-nimuggo-paradariko ◎陷於〈糞〉坑的姦夫
64本經敘說目揵連見賣色女所受之苦報。相應部S.19.13.Nicchavitthi-aticarini ◎被剝皮的淫婦
65」,宋、元、明三本均作「奈」。
66宋、元、明三本均無「國」字。
67本經敘說目揵連見自在王第一夫人瞋恚心以燈油灑王身上所受之苦報。相應部S.19.15. Okilini-sapattangarakokiri ◎向〈情〉敵投炭火之棄婦
68自在王」,巴利本作 Kalingarajanno 迦陵哦王。
69本經敘說目揵連見自在王婆羅門有憎心而受之苦報。相應部S.19.12.Guthakhadi Dutthabrahmano ◎食糞的邪惡婆羅門
70迦葉佛Kassapa samma sambuddha巴,迦葉正等覺者,過去七佛之一。
71本經敘說目揵連見知事比丘因未將檀越布施之油分予客比丘而受之苦報。
72「群」,宋、元、明三本均作「洋」。疑為「烊」字之誤寫。「烊」,以火鎔銅之意。
73本經敘說目揵連見沙彌盜取七果持奉和上所受之苦報。
74「上」,元、明二本均作「尚」。
75本經敘說目揵連見盜取蜜者所受之苦報。
76「釿」,宋、元、明三本均作「斧」。
77「釿」,宋本作「斧」,元、明二本作「斫」。
78「斫」,麗本作「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斫」。
79本經敘說目揵連見盜取二蜜餅於腋下之沙彌所受之苦報。
80「餅」,麗本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餅」。
81宋、元、明三本均無「眾」字。
82「腋」,麗本作「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腋」。
83本經敘說目揵連見比丘私用檀施之衣食所受之苦報。相應部S.19.17-21.Bhikkhu etc. 比丘
84「鍱」,麗本作「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鍱」。
85相應部S.19.18. Bhikkhuni 比丘尼
86式叉摩那:僧團七眾之一。沙彌尼之欲受具足戒者,須於兩年之間別學六法,始允受戒,正式為比丘尼。譯為正學女,或學法女。相應部S.19.19.Sikkhamana式叉摩那
87沙彌samanera巴,譯為勤策息慈勤策者,以其為大僧勤加策勵,故名。息慈者,息惡行慈之義。沙彌為男子出家十戒而未受具足之通稱,佛教僧團七眾之一。相應部S.19.20.Samanera 沙彌
88沙彌尼samaneri巴,譯為勤策女,女性之沙彌,為女子出家十戒而未受具足之稱,僧團七眾之一。相應部S.19.21.Samaneriyo 沙彌尼
89優婆塞upasaka巴,又作蒲塞,譯為清信士近事男,為親近奉事三寶之義,即五戒之男子,僧團七眾之一。
90優婆夷upasika巴,又作優婆斯,譯為清信女近事女,為親近奉事三寶之義,即五戒之女子,僧團七眾之一。
91本經敘說目揵連見駕乘牛車者所受之苦報。
92「勒」,元、明二本均作「鞅」。
93本經敘說目揵連見一於迦葉佛出家比丘因自私利而受之苦報。
94摩帝mamatta巴,「我所執」,即本位者,性具自私、利、愛、自滿、我慢的人。
95本經敘說目揵連見一於迦葉佛出家比丘,自私利,以惡口形名他人,因而遭受苦報。
96惡口形名諸比丘:以惡劣污穢之語形容或指稱諸比丘
97本經敘說目揵連見一於迦葉佛出家比丘好起諍訟,因而受苦報。
98本經敘說目揵連自阿那律處聞四念處相應部S.52.1.Rahogata
99阿那律Anuruddha巴,天眼第一十方域所第一比丘
100「林」,宋本作「材」。
101「松林精舍」,巴利本作 Jetavane Anathapindikassa arame祇樹給孤獨園
102跋祇Vajji巴,為古印度十六國之一。
103失收摩羅山Sumsumaragira巴,為一村名。
104恐怖稠林Bhesakala-vana巴,森林名。
105「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滅苦惱」三字。
106甘露amata巴、amrta梵,為不死靈藥之名。甘露法不死之法。
107心緣正念調伏觀照身體外皆是不淨、是無常敗壞之法,如是正念正智,則煩惱滅。
108「沒」,麗本作「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沒」。
109本經敘說目揵連自阿那律處聞得修四念處之法。相應部S.52.2.Rahog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