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五五八五五九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利弗妒路國,尊者阿難尊者迦摩2亦在波羅利弗妒路雞林精舍
時,尊者迦摩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面坐,語尊者阿難:「奇哉!尊者阿難!有有色、有耳有聲、有鼻有香、有舌味、有身有觸、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是等法,能不覺知。云何尊者阿難!彼比丘有想不覺知?為無想不覺知?」
尊者阿難迦摩比丘言:「有想者亦不覺知,況復無想?」
復問尊者阿難:「何等為有想於有而不覺知?」
尊者阿難迦摩比丘言:「比丘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不覺知;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禪,空入處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性,如是有想比丘有法不覺知。云何無想有法不覺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憶念無想三昧具足住,是名比丘無想有法不覺3。」
尊者迦摩比丘復問尊者阿難:「比丘無想三昧,不涌4不沒,解脫已住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迦摩比丘言:「比丘無想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5。」
時,二正士共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6起去。
五五九五六○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善哉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8。何等為四?比丘比丘尼如是住心——善住心、局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諸使;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說初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於法選擇思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諸使;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說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掉亂所持,以調伏心坐、正坐,心、善住心、局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已,則諸使;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說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止觀和合俱行如是正向多住,則諸使;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者,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教誡,或求是,名第四說道。」
時,諸比丘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五六○五六一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婆羅門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10?」
尊者阿難婆羅門:「為斷故。」
復問:「尊者何所斷?」
答言:「斷愛。」
復問:「尊者阿難!何所依斷愛?」
答言:「婆羅門於欲11而斷愛。」
復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12?」
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復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
答言:「婆羅門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先欲來詣精舍不?」
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
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
復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
答言:「如是。」
尊者阿難復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如意足,以一乘道13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為四?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斷行成就如意足如是聖弟子斷行成就如意足離、無欲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心定思惟斷行成就離、無欲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婆羅門!於意云何?此非邊際耶?」
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
爾時婆羅門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五六一五六二1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爾時瞿師長者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尊者阿難;「云何世間說法者?云何世間善向云何世間善到?」
尊者阿難瞿師長者:「今問汝,隨意答我。長者!於意云何有說法,調伏貪欲調伏瞋恚調伏愚癡,得名世間說法者不?」
長者答言:「尊者阿難有說法,能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是則世間說法15。」
復問:「長者!於意云何?若世間調伏貪欲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善向;若世間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是名善到耶?為非耶?」
長者答言:「尊者阿難!若調伏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善到。」
尊者阿難答言:「長者!我試問汝,汝便真實答我,其義此,受持之。」
瞿師長者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六五六三1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17獼猴池講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爾時無畏離車18——是19弟子聰明童子20離車——是耆毘弟子,俱往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面坐。時,無畏離車尊者阿難:「我師揵子滅熾然21,清22超出,為諸弟子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業不作橋樑,於未來世諸漏,諸業永盡;業永盡故,眾苦永盡;苦永盡故,究竟苦邊尊者阿難!此義云何?」
尊者阿難離車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三種熾然清淨超出道,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23。何等為三?如是聖弟子淨戒,受婆羅提木叉24威儀具足,信於諸過,生畏想。受持如是具足淨戒宿業漸吐,得現法熾然不待時節,能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離車長者!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越憂悲,得真如法。」
「復次,離車如是淨戒具足離欲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如來、應、等正覺熾然乃至如實法。復三昧正受,於此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聖諦滅道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心,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25離車!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爾時弟子離車無畏然住。
爾時耆毘弟子離車聰慧重語離車無畏言:「怪哉!無畏!何然住?於如來、應、等正覺所說、所知、所見、善說法,聞不隨喜耶?」
離車無畏答言:「思惟其義,故然住耳。誰聞世尊沙門瞿曇說法隨喜者?有聞沙門瞿曇說法而不隨喜者,此則愚夫長夜饒益苦。」
時,弟子離車無畏耆毘弟子聰慧重聞說法——尊者阿難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五六三五六四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比丘尼尊者阿難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難:「我身遇病苦尊者哀愍見看。」
尊者阿難晨朝著有持缽,往彼比丘尼所。
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身體27尊者阿難遙見比丘尼28身,即自攝29諸根,迴身背住。彼比丘尼尊者阿難諸根,迴身背住,即自慚愧,起服,敷坐具,出迎尊者阿難,請令就座,稽首禮足,退住30面。
時,尊者阿難說法言:「姊妹!者,穢食長養31憍慢長養32、愛所長養33婬欲長養34。姊妹!依穢食者,穢食於慢者,憍慢於愛者,欲。姊妹!云何穢食穢食?謂聖弟子於食計數思惟而食,無著樂想、憍慢想、摩拭想、莊嚴35,為持36身故、為養活故、治飢渴病故、攝受梵行故,宿37諸受令滅,新諸受不生,崇習長養若力、若樂、若觸,當如是住。譬如商客以酥38油膏以膏其車,無染著想憍慢想、摩拭想、莊嚴想,為運載故。如病瘡者塗以酥油無著39想、憍慢想、摩拭想、莊嚴想,為瘡愈故40如是聖弟子計數而食,無染著想憍慢想、摩拭想、莊嚴想,為養活故、治飢渴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離,新諸受不起,若力、若樂、無罪觸安隱住。姊妹!是名斷食。」
慢斷慢者,云何慢斷慢?謂聖41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聞已,是念:彼聖弟子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今何故不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則能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慢斷慢。」
「姊妹!云何愛斷愛?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等何不諸有42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彼於爾時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愛斷愛。姊妹!所行者,婬欲和合橋樑。」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比丘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彼比丘尼見法得法、覺法、法,度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心無畏。禮尊者阿難足,白尊者阿難
發露過,愚癡不善脫,如是不流類事,今於尊者阿難所自過、自知過,發露懺悔哀愍故!」
尊者阿難比丘尼:「汝今真實自見罪、自知罪,愚癡不善,汝自知不類之罪;汝今自知、自見而過,於未來世具足戒今受汝過,哀愍故,令汝善法增長不退43。所以者何?有自見罪、自知罪,能過者,於未來世具足戒善法增長不退滅。」
尊者阿難為彼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五六四五六五44
如是我聞
一時在橋池45人間遊行,與尊者阿難俱,至婆頭46聚落國北身恕林中。
爾時,婆頭聚落童子尊者阿難橋池人間遊行,住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聞已,相呼聚集,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尊者阿難足,退坐面。
時,尊者阿難語諸童子言:「虎種47如來、應、等正覺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48。」
云何戒清淨49?謂聖弟子於戒——波羅提木叉,戒增長威儀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恐怖受持學戒戒身不滿者,能令滿足;已滿者,隨順執持,欲精進方便超出,精勤50猛,堪能身心法,常能攝受,是名淨斷。」
「虎種!51云何淨斷?謂聖弟子離欲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定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執受,欲精進乃至執受,是名淨斷。」
「虎種!云何淨斷?謂聖弟子大師說法如是如是說法,則如是如是如實正觀如是如是歡喜、得隨喜、得從於佛。」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然從餘52梵行者說,聞梵行如是如是說,則如是如是如實觀察,如是如是觀察,於彼法得歡喜隨喜,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亦復不聞梵行者說,隨先所聞受持者重習,隨先所聞受持如是如是重誦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不聞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習,然先所法為人廣說;先所法如如是為人廣說如是如是得入於法,正智觀察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復不聞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習,亦復不以先所法為人廣說,然於先所靜處思惟觀察如是如是思惟觀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於正法如是從他聞,內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見令起,已起正見令增廣;是名未滿戒身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方便乃至攝受,是名淨斷。」
「虎種!云何解脫清淨斷?謂聖弟子無欲解脫,恚、無欲解脫如是解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乃至攝受,是名解脫淨斷。虎種!」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婆頭聚落童子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六五五六六5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54中,與眾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55長者詣諸上座比丘稽首禮足,退坐面。
時,諸上座比丘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然住。時,質多羅長者稽首禮諸上座比丘足,往詣那伽達多比丘房,稽首那伽達多比丘足,退坐面。
時,那伽達多比丘質多羅長者:「所說: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
56觀察來,斷流不復縛57。』」
長者!此偈有何義?」
質多羅長者言:「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耶?」
答言:「如是。」
質多羅長者尊者那伽達多言:「尊者須臾然,思惟此義。」
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言:「青者謂戒也,白覆謂解脫也,一輻者念也,轉者轉出也,車者止觀58,離結者三種結,謂貪、恚、癡。彼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滅、已知、已斷根本,如截多羅59樹頭更不復生,未來世60不起法。」
觀察者謂見也,來者人也,斷流者愛流生死。彼阿羅61比丘諸漏已盡、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
「不縛者謂三縛62——貪欲縛、瞋恚縛、愚癡縛。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是故,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
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
「此世尊所說偈,我已分別也。」
尊者那伽達多質多羅長者言:「此義汝先聞耶?」
答言:「不聞。」
尊者那伽達多言:「長者!汝得善利,於此甚深佛法賢聖慧眼得入。」
時,質多羅長者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六六五六七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精舍64,與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面。時,諸上座比丘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然住。
時,質多羅長者尊者那伽達多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面。尊者那伽達多質多羅長者:「有無三昧65無相心三昧66無所有心三昧67空心三昧68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種種名?」
質多羅長者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世尊所說?為尊者自意說耶?」
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
質多羅長者尊者那伽達多:「聽我小思惟此義,然後當答。」
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義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69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長者答言:「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方、三方、四方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云何無相三昧?謂聖弟子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證,是名無相心三昧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如實觀察,常住變易70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義種種味?」
答言:「尊者!謂有量無諍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義種種味。」
尊者那伽達多問言:「云何長者!此義汝先所聞耶?」
答言:「尊者!不聞。」
復告長者:「汝大利,於甚深佛法,現賢71聖慧得入。」
質多羅長者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六七五六八7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已,詣尊者伽摩73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行74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謂三行——行、口行、行。」
復問:「云何行?云何口行?云何行?」
答言:「長者出息75行;有覺有觀76為口行;想、思77行。」
復問:「何出息行?有覺有觀為口行?想、思行?」
78:「長者出息息是身法,79身、屬於身、依身轉,是出息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行,於心、屬於心、依轉,是故想、行。」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為口行。想、法,於心、屬於心想8081,是故想、思名82行。」
復問:「尊者!有幾法——
若人捨身時,彼身屍83臥地,
棄於丘間,無心如木石?」
答言:「長者
暖及與識,捨身俱捨
彼身棄間,無心如木石。」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正受,有差別不?」
84:「捨於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為死。滅盡定85,身、口、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復問:「尊者云何入滅正受?」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入滅正受。』然先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向正受。」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行、為口行、為行耶?」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行、次行。」
復問:「尊者云何正受?」
答言:「長者正受者亦不念言:『今出正受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其先心而起。」
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行、為口行、為行耶?」
答言:「長者!從正受86起者行先起,次行,後口行。」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者,云何順趣、流注浚輸87?」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復問:「尊者!住正受時,為觸幾觸?」
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
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正受者,作於二法,止以88觀。」
時,質多羅長者尊者迦摩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六八五六九8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上座比丘俱。
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於面坐,諸上座比丘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然住。
時,質多羅長者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請諸上座言:「諸尊受我薄食。」時,諸上座請。
時,彼長者知諸上座請已,禮足而去,還歸家,辦種種飲食,敷床座。晨朝遣使白:「時到。」
時,諸上座持缽,至長者舍,就座而坐。長者稽首禮諸上座足,於面坐,白諸上座:「所謂種種界云何種種界?」
時,諸上座然而住,如是再三。
爾時尊者梨犀達多90中下坐,白諸上座比丘言:「諸尊91我欲答彼長者所問。」
上座答言:「可。」
長者質多羅即問言:「尊者!所謂種種界,何等種種界?」
梨犀達多答言:「長者眼界92色界異、眼識界異;耳界異、聲界異、耳識界異;鼻界異、界異、鼻識界異;舌界異、味界異、舌識界異;身界異、觸界異、身識界異;意界異、法界異、意識界異。如是長者!是名種種界。」
爾時質多羅長者下種種淨美飲食供養眾僧食已,澡漱93、洗缽訖,質多羅長者敷一卑床,於上座前坐聽法。
爾時上座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時,諸上座於路中語梨犀達多:「善哉善哉!梨犀達多比丘!汝真辯捷94知時95而說,若於餘時,汝應常此應。」
時,諸上座聞梨犀達多所說,歡喜奉行
五六九五七○9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上座比丘俱。
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諸上座言:「諸世間所見,或說我,或說眾生,或壽命,或說世間吉凶,云何尊者!此諸異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
時,諸上座然不答,如是三問,亦三然。
時,一下座比丘名梨犀達多,白諸上座言:「我欲答彼長者所問。」
上座言:「能答者答。」
時,長者即問梨犀達多:「尊者!凡世間所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
尊者梨犀達多答言:「長者!凡世間所見,或言我,或說眾生,或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諸見一切皆以9798為本,集、見生、見轉。」
復問:「尊者云何見?」
答言:「長者愚癡無聞凡夫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99,受、想、行、識見是我、識100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
復問:「尊者云何見?」
答言:「長者!謂多聞聖弟子不見是我,不見101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見。」
復問:「尊者!其父何名?於何所生?」
答言:「長者於後方長者家。」
質多羅長者尊者梨犀達多:「尊者二父本是善知識102。」
梨犀達多答言:「如是長者!」
質多羅長者語梨犀達多言:「尊者能住此菴羅林中,我盡形壽供養服、飲食、隨病湯藥。」尊者梨犀達多請。
時,尊者梨犀達多質多羅長者請,供養障礙103故,久不詣世尊所。
時,諸上座比丘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質多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七○五七一10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諸上座比丘言:「諸尊牛牧105中受我請食。」
時,諸上座請。
質多羅長者知諸上座請已,既自還家,星夜備具種種飲食晨朝敷座,遣使白諸上座:「時到。」
上座持缽,至牛牧106質多羅長者舍,就座而坐。
時,質多羅長者供養種種飲食。食已,洗缽、澡漱107畢,質108多羅長者敷一卑床。於上座前坐聽法。
時,諸上座長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質多羅長者亦隨後去。
上座食諸酥109酪蜜飽滿,於春後月時,行路悶極。
爾時一下座比丘摩訶110,白諸上座:「今日大熱,我欲起雲雨微風,可爾不?」
上座答言:「汝能爾者,佳!」
時,摩訶迦即入三昧正受應時雲起,細雨微下,涼111112斖斖從四方來。至精舍門,尊者摩訶迦語諸上座言:「所作可止?」
答言:「可止。」
時,尊者摩訶迦即止神通,還於自房。
時,質多羅長者是念:最下座化比丘而能神通力,況復中座及與上座!即禮諸上座比丘足,隨摩訶113比丘至所住房,禮尊者摩訶迦足,退坐面,白言:「尊者我欲得見尊者人法神足現化114。」
尊者摩訶迦言:「長者!勿見恐怖!」
如是三請,亦三不許。長者115復重請願見尊者神通變化
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汝且出外,取乾草木積聚已,以一張116覆上。」
質多羅長者其教,出外聚薪成117,來白尊者摩訶迦:「薪已成,以覆上。」
時,尊者摩訶迦即入火光三昧,於戶鉤孔中出焰,燒其118薪都盡,唯白不然,語長者言:「汝今不?」
答言:「已見,尊者!實為奇特!」
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入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長者!此及餘功德一切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品法。」
質多羅長者尊者摩訶迦:「願常住此林中,當盡供養119衣、被、飲食、隨病湯藥。」
尊者摩訶有行因緣故,不受其請。
質多羅長者說法已,歡喜隨喜,即119從座起,作禮而去。
尊者摩訶迦不供養利障120121故,即從座起去,遂不復還。
五七一五七二1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林中,與上座比丘俱。
爾時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如是議:「諸尊!於意云何?謂繫色耶?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時,質多羅長者所營,便過精舍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即便前禮諸上座足,禮足已,問言:「尊者集於食堂,論說何法?」
上座答言:「長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此論:『為繫色耶?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為法繫意耶123?』」
長者問言:「諸尊者於此義云何記說?」
上座言:「於長者云何?」
長者答諸上座言:「如意,謂非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欲貪124者,隨彼繫也。譬如二牛,一黑白,駕以軛鞅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125不!」
答言:「長者!非等問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彼軛鞅是其繫也。」
如是尊者!非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其126間,欲貪是其繫也。」
時,質多羅長者聞諸上座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七五七三12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林中。時,有耆毘迦128外道質多羅長者先人親厚,來詣質多羅長者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面住。
質多羅長者耆毘迦外道:「汝出家幾時?」
答言:「長者!我出家129十餘年。」
質多羅長者問言:「汝出家來過十年,為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不?」
答言:「長者!雖出家十年,不得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有裸形、拔髮、乞食人間遊行,臥於土中。」
質多羅長者言:「此非法、律,此是惡知,非出要道,非曰等覺130,非讚歎處,不可依止。唐名出家十年,裸形、拔髮、乞食人間遊行,臥灰土中。」
耆毘迦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弟子,於今幾時?」
質多羅長者答言:「世尊弟子十年。」
復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弟子十年,復得過人法,勝、究竟知見不?」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131今當知132質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胎而生,不復增於丘塚,不復於血氣,如世尊所說五下分結,不見一結而不斷者;若一不斷,當復還生此世。」
如是說時,耆毘迦悲歎涕淚133,以衣拭面,謂質多羅長者言:「作何計?」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能於正法、律出家者,當給汝衣缽供身之具。」
耆毘迦須臾思惟已,語質多羅長者言:「今隨汝134,示我所作。」
時,質多羅長者將彼阿135耆毘迦往詣諸上座所,禮諸上座足,於面坐,白諸上座比丘言:「尊者!此耆毘迦是我先人親厚,今求出家比丘,願諸上座度令出家當供給衣缽具!」
上座即令出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已,思惟:所以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道,梵行,得阿羅漢
五七三五七四13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137比丘俱。
時,有提子138與五百眷屬菴羅林中,欲誘質多羅長者以為弟子質多羅長者提子將五百眷屬來詣菴羅林中,欲誘弟子,聞已,即往詣其所,其相問訊畢,各於面坐。
時,提子語質多羅長者言:「汝信沙門瞿曇無覺無觀三昧139耶?」
質多羅長者答言:「不以信140故來也。」
耆毘迦141言:「長者!汝不諂、不幻、質直質直所生。長者能息有覺有觀者,亦能以繩繫縛於風;能息有覺有觀者,亦可以一把土斷恒水流142;我於行、住、坐、臥見常生。」
質多羅長者提子:「為信在前耶?為智在前耶?信之與智,何者為先?何者為勝?」
提子答言:「信應在前,然後有智。信智相比,則為勝。」
質多羅長者提子:「我已求有覺有觀,內143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三昧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
提子言:「汝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
質多羅長者言:「汝先諂曲144、不幻、質直質直所生,今云何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耶?若汝前實者,後則虛;後實者,前則虛。汝先言:『我於行、住、坐、臥知見常生。』汝於前後,小不知,云何知過人法知、若145見、若146安樂住事?」長者復問提子:「有於147說、一論,乃至十問說、十論,汝此不?問、說、一論,乃至十問說、十論,云何能誘於我,而來至此菴羅林中欲誘誑我?」
於是提子息閉掉頭,反148拱而出,不復還顧。
五七四五七五14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上座比丘俱。
爾時質多羅長者病苦,諸親圍遶諸天來詣長者所,語質多羅長者言:「長者!汝當發願得作轉輪王150。」
質多羅長者諸天言:「若作轉輪王,彼亦無常、苦、空、無我。」
時,長者親屬語長者:「汝當繫念!汝當繫念!」
質多羅長者語親屬:「何故汝等教我繫念繫念?」
彼親屬言:「汝是言:『無常、苦、空、無151我。』是故教汝繫念152繫念也。」
長者語諸親屬:「有諸天人來至我所,語我言:『汝當發願得作轉輪153王,隨願果。』即答言:『彼轉輪王亦復無常、苦、空、非我。』」
彼諸親屬語質多羅長者:「轉輪王有何,而彼諸天教汝願求?」
長者答言:「轉輪王154正法治化,是故諸天如是福利故,而來教發願求。」
諸親屬言:「汝今用心,當如之何?」
長者答言:「諸親屬!今作心,唯不復見生,不增丘塚,不受血氣,如世尊說,五下分結不見有,不自見一不斷;若不斷,則還生此世。」
於是長者即從床起,結跏155趺坐正念在前,而說偈言:

「服食積所積,廣度於眾難,
施上進福田,植156五種力
以斯義所欲俗人處於家,
我悉此利,已免於眾難。
世間所聞習157,遠158離眾事,
樂知159稍難,隨順等正覺
供養持戒者,善修梵行
漏盡阿羅漢,及聲聞牟尼
如是超越見,於上諸勝處
常行士夫施,剋終160獲大果。
多施,施諸良福田
於此世終,化生天上
五欲具足滿,無量心悅樂;
獲斯妙果報,以無慳吝故,
在所處生,未曾不歡喜。」

質多羅長者說此偈已,尋即終,於不煩熱天。
爾時質多羅天子是念:不應停此,當往閻浮提禮拜上座比丘。如力士161162臂頃,以天神力至菴羅林中,放身天光,遍照菴羅林
時,比丘夜起出房,露地經行,見光明普照樹林,即說偈言:

「是誰妙天色,虛空中?
譬如純金山閻浮光。」
質多羅天子說偈答言:
天人王,瞿曇稱子,
菴羅林中,質多羅長者
淨戒具足繫念寂靜
解脫身具足智慧身亦然。
知法故來,仁163當知:
當於彼涅槃,此法如是。」

質多羅天子說此偈已,即沒不現。

雜阿含經卷第

1本經敘說迦摩阿難之問答。雖有六根六境初禪乃至無所有入處具足住者,則為有想於有而不覺知;若於無想三昧具足住者,則為無想有法不覺知。相應部S.35.192.Kamabhu迦摩
2迦摩Kamabhu巴,又作迦摩浮,比丘名。
3「奇哉!尊者阿難!……比丘無想有法不覺知。」,這段經文,巴利本S.vol. 4. P. 165譯作「尊者阿難究竟是眼為諸色繫縛,〈還是〉諸色為眼之繫縛呢?(中略)舌是諸味之繫縛,〈還是〉諸是舌之繫縛呢?(中略)意是諸法繫縛,〈還是〉諸法是意之繫縛呢?〈尊者阿難答言〉尊者迦摩浮!眼非諸色繫縛諸色非眼之繫縛,彼兩者為緣所生之欲貪,此〈欲貪〉才是繫結,(中略)意非諸法繫縛諸法非意之繫縛,彼兩者為緣所生之欲貪,此〈欲貪〉才是繫縛。」
4「涌」,宋本作「勇」。
5尊者加摩比丘復問……智果、智功德」,此段巴利本無
6「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7本經說明四說道。增支部A. 4. 170.Yuganandha ◎止觀俱行
8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善哉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巴利本作 Yo hi koci avuso bhikkhu va bhikkhuni va mama santike arahattapattim vyakaroti sabbo so catuhi angehi etesam va annatarena.諸〈位道〉友!任何比丘比丘尼,凡是在我面前明說獲得阿羅漢果者,必由所有四支或其中之一支〈而獲得〉。
9本經敘說阿難告訴婆羅門出家因緣相應部S.51.15.Brahmana 婆羅門
10梵行brahmacariya巴,婆羅門以斷淫行法及慈、悲、喜、捨之天四梵行梵行佛教以斷淫、離欲、離過清淨梵行,為涅槃五行之一。
11於欲:「欲」指希望、發心。此句巴利本S. vol. 5. P. 272意為修習欲、勤、心、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四神足
12豈非無邊際婆羅門阿難說「以欲斷愛」,愛亦是欲,等於說「以欲斷欲」,因而婆羅門懷疑「欲」無邊際,如何斷欲?
13巴利本無「以一乘道」之句。
14本經敘說瞿師長者云何說法者、善向、善到,阿難答以若說法、若向、若調伏貪瞋癡便是。
15本無「者」字,今依據前文補上。
16本經敘說弟子無畏離車耆毘弟子聰明童子離車阿難闡述所說之由戒、定、慧使不更造,宿業漸斷、已斷,便得現正法諸熾燃,非由苦行可得。增支部A.3. 74. Nigantha ◎揵陀〈提子〉
17毘舍離Vesali巴,地名,在東印度
18無畏Ahhaya巴,離車名。離車中印毗舍離剎帝利種族名。
19揵Nigantha巴,離繫義,人名。「揵」,正本作「犍」。
20聰明童子Pandita Kumaraka巴,人名。
21宋、元、明三本均無「法」字。
22本無「清」字。
23「得真如法」,巴利本作 nayassa adhigamaya nibbanassa racchikiriyaya為了得到理趣——真理,為了證涅槃
24婆羅提木叉patimokkha巴,譯為別別解脫,別別解脫過非之意。即以持戒行而能別別防止口之過非,漸次解脫煩惱之束縛。為僧團中比丘比丘尼應守之戒條,即戒本
25「復三昧正受……自覺智。」,巴利本作 Sa kho so Abhaya bhikkhu evam silasampanno……pe asavanam khaya anasavam cetovimuttim pannavimuttim ditth'eva dhamme sayam abhinna sacchikatva upasampajja viharati如是比丘具足……乃至……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得通智、證、具足而住。
26本經敘說有比丘尼阿難染著心,派人請阿難至其所。阿難告以穢食憍慢欲,比丘尼聞後發露過,阿難記其於未來世具足戒增支部A. 4. 159. Bhikkhuni ◎比丘尼
27身體上……退面」,巴利本作sa sisam parupitva nancakenipajji彼女蒙頭,躺臥上。
28「尼」,宋、元、明三本均作「尼見」二字
29」,明本作「歛」。
30「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坐」。
31穢食長養aharasambhuto ayam kayo巴,此身是食所長養
32憍慢長養manasambhuto ayam kayo巴,此身是慢所長養
33愛所長養tanhasambhuto ayam kayo巴,此身是愛所長養
34婬欲長養methunasambhuto ayam kayo巴,此身是婬所長養
35無著樂想、憍慢想、摩拭想、莊嚴想n'eva davaya, na madaya na mandanaya na vibhusanaya巴。
36「持」,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知」。
37宿:意為過去的、前世的。
38「酥」,宋、元、聖三本均作「蘇」。
39著樂」,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染著」。
40「譬如商客……為瘡愈故」,此段譬喻,巴利本無
41本無「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2「有」,正本作「者」。
43「減」,麗本作「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減」。
44本經敘說阿難聚落童子說戒、心、見、解脫等四種清淨增支部A.4.194.Sapugi ◎婆頭〈聚落
45橋池Koliya巴,族名。
46「婆頭」,巴利本作Sapuga,村名。
47「虎種」,巴利本作 Vyagghapajja虎路〈住者〉。「虎」,麗本作「帝」,宋、元、明三本均作「苦」,今依據聖本及巴利本改作「虎」。虎種則指婆頭村人。
48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巴利本作silaparisuddhipadhaniyangam cittaparisuddhipadhaniyangam ditthiparisuddhipadhaniyangam vimuttiparisuddhipadhaniyangam,可直譯為淨勤支、淨勤支、淨勤支、解脫淨勤支。
49清淨」,宋、元、明三本均作「淨斷」。
50「勤」,聖本作「懃」。
51「虎種」,麗本作「苦種」,今依據前段文及巴利本改作「虎種」。
52「智」,元本作「知」。
53本經敘說質多羅長者就其對所說偈文之了解答那伽達多。參閱相應部S.41.5.Kamabhu 迦摩
54菴羅聚落菴羅林」,巴利本作Macchikasande Ambatakavane師山菴巴答卡林,地名,即菴婆羅女所布施之園林。
55質多羅Citta巴,人名。長者在家弟子智慧第一
56「離」,宋本作「雖」。
57「枝青以白覆……斷流不復縛」Nelango setapacchado, ekaro vattati ratho, Anigham passaayantam chinnasotam abandhananti巴。
58「車者止觀也」,巴利本作 Ratho ti kho bhante imassetam catumahabhutikassa kayassa adhivacanam車者此四大所成之身之同義語
59多羅tala巴,棕櫚果樹。
60「成」,麗本作「滅」,今依據明本改作「成」。
61阿羅」,麗本作「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阿羅二字
62縛bandhana巴,煩惱異名
63本經敘說質多羅長者告訴那伽達多比丘,其對無量心三昧無相心三昧無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之見解。相應部S.41.7.Godatta 牛達多比丘
64菴羅聚落菴羅林精舍」,巴利本作Macchikasande Ambatakavane精舍名。
65無量心三昧」,巴利本作 appamana cetovimutti無量心解脫
66無相心三昧」,巴利本作 animitta cetovimutti無相心解脫
67無所有心三昧」,巴利本作akincanna cetovimutti無所有心解脫
68空心三昧」,巴利本作 sunnata cetovimutti空心解脫
69本無「有」字。
70常住變易」之下,本經後文補上「空」字,或是如同雜阿含卷九第二三四經補上「法空二字文理才通順。
71宋、元、明、聖四本均無「賢」字。
72本經敘說質多羅長者問伽摩比丘關於個問題。相應部S.41.6.Kamabhu 迦摩
73伽摩Kamabhu巴,又作迦摩浮,比丘名。
74行sankhara巴,行為
75出息入息assasapassasa巴,即呼吸,呼為出息,吸為息。
76有覺有觀vitakka-vicana巴,又稱有尋有伺,即於初禪尋伺尋伺舊譯覺觀即心的粗分別性為尋,心的細分別性為伺,於初禪尚未離粗細分別,故稱有覺有觀
77「想思」,巴利本作sanna ca vedana想及受。
78「答」,聖本作「若」。
79本無「於」字。
80「想」,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相」。
81「轉」,聖本作「縛」。
82明本無「名」字。
83「屍」,聖本作「尸」。
84本無「答」字。
85滅盡定者」,巴利本作 sann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想受滅等至。為九次第定之最高境界,入此定者,已受、想二心所。
86「受」,元本作「為」。
87浚輸」,聖本作「後輪」。
88「以」,可能為「及」之誤植。
89本經敘說梨犀達多質多羅長者所問,所謂種種界相應部S.41.2.Isidatta 隸犀達多
90梨犀達多Isidatta巴、Rsidatta梵,又作隸犀達多達多,意為仙授或仙施。尊者名。
91「尊」,宋、元、明三本均作「尊者二字
92「異」,聖本作「異」二字
93「漱」,麗本作「嗽」,今依據第五七○經改作「漱」。
94「捷」,明本作「揵」。
95「時」,麗本作「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時」。
96本經敘說梨犀達多比丘代諸上座質多羅長者所問。相應部S.41.3.Isidatta 隸犀達多
97「以」,聖本作「已」。
98見sakkayaditthi巴,有身見,以我,五見之一。
99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rupam attato samanupassati, rupa-vantam va attanam, rupasmim va attanam, attani va rupam巴。
100宋、元、明、聖四本均無「識」字。
101宋、元、明三本均無「色」字。
102善知識:此處意為導人向上、向出世的人,反之,帶領人惡事、墮落者為惡知識
103「礙」,聖本作「閡」。
104本經敘說諸上座比丘質多羅長者牛舍中食諸酥酪蜜飽滿,行路悶極,摩訶比丘神通力使涼風起。質多羅長者隨喜,願見尊者人法神足現化。摩訶示現之,並告之以不放逸而得。相應部S.41.4.Mahaka 摩訶
105牛牧gokule巴,於牛舍。
106本無「中」字。
107「漱」,聖本作「嗽」。
108「質」,聖本作「與質」二字
109「酥」,聖本作「蘇」。
110摩訶迦Mahaka巴,比丘名。
111「涼」,聖本作「良」。
112「風」,明本作「涼」。
113摩訶迦」,正本作「迦訶」。
114人法神足現化uttarimanussa-dhamma iddhipatihariya巴,超人的神通變化
115「猶」,麗本作「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猶」。
116」,聖本作「疊」。
117」,聖本作「積」。
118」,麗本作「積」,今依據明本改作「」。
119本無供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0宋、元、明、聖四本均無「即」字。
121「障」,聖本作「彰」。
122「罪」,本卷第五六九經作「礙」。
123本經說眾上座比丘繫色或繫眼,質多羅長者說欲貪是其繫。相應部S.41.1.Sannojana 繫縛
124本無「為意繫法耶?為法繫意耶?」字。
125欲貪chandaraga巴,即貪欲心所之一。
126等問:意為「正問」。
127「其」,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128本經敘說耆毘迦外道出家十年不得證道,舊友質多羅長者導其入佛出家相應部S.41.9.Acela 裸形
129耆毘迦Ajivika巴,活命邪命外道。麗本無「迦」字,今依據同經後文及巴利語補上。巴利本作Acela kassapa裸形〈外道迦葉
130「已」,宋、元、明三本均作「以」。
131等覺:即「正覺」。
132「汝」,聖本作「如」。
133本無「知」字。
134「淚」,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泗」。
135「汝」,麗本作「喜」,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汝」。
136「阿」,元本作「何」。
137本經敘說提子欲誘質多羅長者弟子,反被說服。相應部S.41.8.Nigantha 尼乾陀
138「上」,明本作「土」。
139提子Nigantha Nataputta巴,又作尼乾陀若提子,為耆那教開祖,或謂興之祖。六師外道之一。
140無覺無觀三昧avitakka avicara samadhi巴,第二禪以上之禪定
141信saddha巴,心所名。大善地法之一。
142耆毘迦」,明本作「提子」五字。
143恒水流Ganga巴,即恒河之水流。
144「內」,元本作「者」。
145本無「曲」字。
146本無「若」字。
147本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148「問」,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日」。
149「反」,宋、元、明三本均作「乃」。
150本經敘說質多羅長者不動,從容而死,於不煩熱天,復以神通菴羅林中為上座比丘說偈。相應部S.41.10.Gilanadassana 病中正見
151轉輪王cakkavattin巴,印度宗教中傳統的一種行仁德、十善,以正法治世的君王。
152「無」,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非」。
153「念」,聖本作「念也」二字
154「聖」,宋、元、明、聖四本無「聖」字。
155「者」,聖本作「有」。
156「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157「植」,麗本作「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植」。
158「所聞習」,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無間集」。
159「遠」,宋、明、聖三本均作「造」。
160「稍」,聖本作「稱」。
161「終」,聖本作「眾」。
162宋、元、明三本均無「屈」字。
163「伸」,聖本作「申」。
164「仁」,聖本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