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2

五七五八六一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四百歲是兜率陀4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一月月一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終,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七六八六二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八百歲是樂天6一日一夜,如是一月月一歲,樂天壽八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終,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七七八六三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千六百歲是自在天8一日一夜,如是一月月一歲,自在天萬六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終,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六經,如是比丘六經、問諸比丘六經亦如是說。
五七八八六四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若行、若形、若相10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厭、畏、防護;厭、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妙,所謂捨離,餘愛11盡、無欲滅盡、涅12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七九八六五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如是知、如是已,欲有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14心解脫解脫知見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八○八六六1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若不得解脫,以欲法念法樂法故,取中般涅槃16。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17;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18;若不如是,或無行般涅槃19;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槃20;若不如是,或復即以此欲法念法樂法功德大梵天21中,或生輔天22中,或生身天23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八一八六七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喜樂第二禪具足住。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於此等厭離畏、防護;厭離、防護已,於甘露法界以自饒益。此則寂靜,此則妙,所謂捨離,一切有餘愛盡25無欲滅盡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八二八六八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不解脫,而以彼法——欲法念法樂法27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生般涅槃;若不爾者,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彼以欲法念法樂法自性光音天28;若不爾者,無量光天29;若不爾者,生光天30。」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八三八六九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喜捨住,正念正智身樂,聖人能說能樂住第三禪具足住。若不爾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色32、受、想、行、識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乃至上流般涅槃33;若不爾者,以彼法——欲法念法樂法34生遍淨天35;若不爾者,無量淨天36;若不爾者,生淨天37。」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八四八七○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苦息樂,前憂喜已滅,不不樂捨,一心第四禪具足住。若不如是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乃至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或生因性果實天39;若不爾者,生40;若不爾者,生少福天41。」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禪如是四無色定如是說。
五八五八七一4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風雲天是念:今欲以神力遊戲如是念時,風雲則起。如風雲天,如是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比丘問佛、問諸比丘如是說。
五八六八七二4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於夜闇中,天時小雨,光焰照。佛告阿難:「汝可以傘覆燈持出。」
尊者阿難受教,以傘覆燈,隨後行,至一處世尊微笑。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不以無因緣而笑,不審世尊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來不以無因緣而笑,汝今持傘蓋44覆燈,隨我而行;我見梵天亦復如是持傘覆燈,隨拘鄰45比丘後行;提桓46亦復持傘覆燈,隨摩訶迦葉後行;袟栗帝羅色吒羅47天王亦持傘覆燈,隨舍利弗後行;毘樓勒迦48天王亦持傘覆燈,隨目揵迦後行;毘樓匐叉49天王亦持傘覆燈,隨摩訶拘絺羅後行;毘沙門50天王亦持傘覆燈,隨摩訶劫賓那後行。」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五八七八七三5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種善調伏眾。何等為四?謂比丘調伏比丘尼調伏優婆塞調伏優婆夷調伏,是名四眾。」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才辯無畏多聞通達法,
行法次法向,是則為善眾。
比丘持淨戒,比丘尼多聞
優婆塞淨信優婆夷亦然,
為善眾,如日光自照。
如則善好僧,是則中好,
法令僧好,如日光自照。」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調伏如是辯、柔和無畏多聞通達法、說法次法向、隨順法行亦如是說。
五八八八七四5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種子。何等為三?隨生子53生子54、有下生55、何等為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子亦隨學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隨生子。何等為生子?若子父母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子則能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生子。云何下生子?若子父母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子不能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下生子。」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隨及生上,智父之所欲
生下非所須,以不紹繼故。
人法之子,優婆塞
佛法僧寶,清淨心
雲除月光顯,光榮眷屬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戒如是信、戒、施、聞、慧經如是說。
五八九八七五5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正斷57。何等為四?一者斷斷58,二者律儀斷59,三者隨護斷60,四者修斷61。」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八七六6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律儀,隨護與修習
此四正斷諸佛之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一八七七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斷斷?謂比丘64不善法斷,生欲65方便、精勤、攝受66,是為斷斷云何律儀斷?未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修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二八七八6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斷斷?謂比丘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斷斷云何律儀斷?未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68,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律儀,隨護與修習
此四正斷諸佛之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三八七九6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斷斷比丘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云何律儀斷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比丘彼彼真實三昧善守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不淨70相,修習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比丘四念處71等,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律儀斷,隨護修習斷,
此四種正斷正覺之所說;
比丘方便,得盡於諸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念處如是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正觀72修習如是說。
五九四八八○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人作世間建立,彼一切於地;如是比丘修習禪法一切不放逸74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比丘不放逸者,能四禪7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五八八一7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能斷貪欲瞋恚愚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斷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調伏貪欲瞋恚愚癡貪欲究竟瞋恚愚癡究竟出要遠離涅槃如是說。
五九六八八二7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百草藥木,皆於地而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不放逸為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黑沈水香是香之上;如是種種善法不放逸最為其上。」
「譬如堅固之香,赤栴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一切78不放逸根本如是……乃至涅槃。」
「譬陸諸華,優缽羅79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根本,……乃至涅槃。」
「譬如陸生華,摩利80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乃至涅槃。」
「譬如,比丘一切畜生跡中,象跡為上;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最為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畜生師子第一,所為畜生81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屋舍堂閣,以棟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
「譬一切閻浮82,唯得閻浮83名者,果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
「如84一切毘陀85樹,薩婆耶旨羅俱毘陀羅樹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山,以須彌山王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金,以閻浮提8687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中,伽尸88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色中,以白色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眾鳥,以金翅89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王,轉輪聖王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天王四大天王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三十三天,以帝釋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焰中,以宿焰摩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兜率天,以兜率陀天王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化樂天,以樂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自在天,以善自在天子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梵天大梵王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閻浮提一切眾流皆順趣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以容受故;如是一切善法皆順不放逸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雨渧90皆歸大海如是一切善法皆順趣不放逸海。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薩羅阿耨薩羅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第一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閻浮提一切河,四大河第一,謂恒河、新頭、搏91叉、司陀92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第一上說,……乃至涅槃。」
「譬眾星光明,月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第一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大身眾生,羅睺阿修羅93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受五欲者,生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欲界神力天魔波旬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眾生無足、兩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無想如來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所有諸法有為無為貪欲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諸法眾,如來眾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譬一切所有諸界苦行梵行聖界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上說,……乃至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七八八三9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種禪——有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禪正受善,非三昧善;有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禪非三昧善,非正受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禪正受善,非三昧善;有禪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禪非三昧善,亦非正受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起善,非正受起善;有禪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有三昧起善,亦正受起善;有禪非三昧起善,亦非正受起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時善,非正受時善;有禪正受時善,非三昧時善;有三昧時善,亦正受時善;有禪非三昧時善,亦非正受時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處善,非正受善;有禪正受善,非三昧處善;有三昧處善,亦正受善;有禪非三昧處善,亦非正受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迎善,非正受迎善;有禪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有三昧迎善,亦正受迎善;有禪非三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念善,非正受念善;有禪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有三昧念善,亦正受念善;有禪非三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不念善,非正受不念善;有禪正受不念善,非三昧不念善;有三昧不念善,亦正受不念善;有禪非三昧不念善,亦非正受不念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來善,非正受來善;有禪正受來善,非三昧來善;有三昧來善,亦正受來善;有禪非三昧來善,亦非正受來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惡善,非正受惡善;有禪正受惡善,非三昧惡善;有三昧惡善,亦正受惡善;有禪非三昧惡善,亦非正受惡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方便善,非正受方便善;有禪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有三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有禪非三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止善,非正受止善;有禪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有三昧止善,亦正受止善;有禪非三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
「復次,四種禪——有三昧舉善,非正受舉善;有禪正受舉善,非三昧舉善;有95昧舉善,亦正受舉善;有禪非三昧舉善,亦非正受舉善。」
「復次,四種禪——有96昧捨善,非正受捨善;有禪正受捨善,非三昧捨善;有三昧捨善,亦正受捨善;有禪非三昧捨善,亦非正受捨善。」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八八八四9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無98三明。何等為三?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察99宿命惡趣生,
生死諸漏盡,是則牟尼明。
其心得解脫一切貪愛
三處100通達,故說為三明。」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九八八五10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102:「有無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
云何無學宿命智證通?謂聖弟子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數成壞,眾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103如是食、如是苦樂如是壽、如是久住、如是分齊眾生於此處死、餘處生,於餘處死、此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受種種宿命事,皆悉了知,是名宿命智證明。」
云何生死智證明?謂聖弟子天眼淨過於人眼,眾生時、生時,善色、惡色色、下色,向於惡趣,隨業受如實知眾生惡行成就惡行成就惡行成就,謗104聖人邪見邪法因緣故,身壞終,生惡趣泥犁105中;此眾生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謗毀聖人正見成就身壞終,善趣天人中,是名生死智證明。」
云何106盡智證明?謂聖弟子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滅、此滅道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漏盡智證明。」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察宿命惡趣生,
生死諸漏盡,是則牟尼明。
心得解脫一切貪愛
三處悉通達,故說為三明。」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八六10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婆羅門來詣所,與世尊面相108慰勞慰勞已,退坐面,而是說:「此則婆109羅門三明,此則婆羅門三明。」
爾時世尊婆羅門言:「云何婆羅門三明?」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婆羅門父母具相,諸瑕穢;父母世相承,諸譏論;世相承,常為師長,辯才具足;誦諸經典、物類名字物差品、字類分合、歷世本末,此五種記,悉皆通達;容色端正,是名,瞿曇婆羅門三明。」
佛告婆羅門:「不以名字言說三明也,賢聖法門110說真111三明,謂賢聖知見,賢112聖法、律真實三明。」
婆羅門白佛:「云何瞿曇賢聖113見,賢聖法、律所說三明?」
佛告婆羅門:「三種無學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明無學生死智證明無學漏盡智證明上經廣說。」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法無常持戒寂靜禪,
一切宿命已生惡趣
斷生漏盡,是為114牟尼通,
心解脫一切恚癡。
說是三明,非語所說。」

婆羅門!是為聖法、律所說三明。」
婆羅門白佛:「瞿曇!是真三明。」
爾時婆羅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115起而去。
六○一八八七11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婆羅門來詣所,與世尊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面,白佛:「瞿曇!我名信。」
佛告婆羅門:「所謂信者,信增上戒、施、聞、捨、慧,是則為信,非名字是信也。」
時,婆羅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六○二八八八1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婆羅門來詣所,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面,白佛言:「瞿曇!我名增益。」
佛告婆羅門:「所謂增益者,信增益,戒、聞、捨、慧增益,是為增益,非名字增益也。」
時,婆羅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六○三八八九11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婆羅門來詣所,問訊安否,問訊已,退坐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起。」
佛告婆羅門:「夫等起者,謂於信,起戒、聞、捨、慧,是為等起,非名字等起也。」
爾時婆羅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六○四八九○11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無為法120,及無為道跡121諦聽善思云何無為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云何無為道跡122?謂八聖道分,正見正志123正語正業命、方便正念正定,是名無為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無為如是難見不動、不屈、不死無漏、覆蔭、洲渚、濟渡124依止擁護、不流轉熾焰、離燒然125流通清涼微妙安隱無病無所有涅槃如是說。
六○五八九一1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湖池,廣長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士夫毛端渧彼湖水,云何比丘!彼湖水為多?為士夫毛端一渧水多?」
比丘白佛:「世尊士夫毛端尟少耳,湖水無量千萬億倍,不得為比。」
佛告比丘:「具足真諦正見具足世尊弟子真諦果,正無間等,彼於爾時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所諸苦甚多無量,如大湖水,所餘之苦如毛端渧水。」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毛端渧水,如是之端渧水亦如是,如湖池水如是薩羅多吒伽、恒水、耶扶那、薩羅??、伊羅跋提摩醯大海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八九二12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云何為六?謂入處,耳、鼻、舌、身、意入處。於此六法觀察忍,信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終,要得須陀洹果。若128諸法增上觀察忍,法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129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謂見、取、疑,是名須陀洹決定不墮130惡趣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此等諸法正智觀察,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重擔逮得己利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六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身、六身、五陰上說。
六○七八九三1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種種子生。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枝種子132、種種子133。此諸134種子不斷、不破、不腐、不傷、不穿堅,新得地界不得水界,彼諸種子不得長增廣;得水界不得地界,彼諸種子不得長增廣;要得地界水界,彼諸種子長增廣。如是業,煩惱、有、愛、見、慢、無明行;業而煩惱、愛、見、無明者,行則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行,如是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如是說。
六○八八九四1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我於世間136世間集不如是137知者,我不得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為解脫、為出、為離,顛倒想,亦不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我於世間世間如實知故,是故我於諸天世人、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眾生,為得解脫、為出、為離,顛倒具足住,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138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道跡,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道跡世間滅道跡,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道跡世間滅道跡、世間味、世間患、世間139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八九五1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愛。何等為三?謂欲愛色愛無色愛。為斷此三愛故,大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求大師如是次師、教師、廣導師、度師、廣度師、說師、廣說師、隨說師、阿闍梨、同伴、真知之善友、哀愍慈悲、欲義、欲安、欲樂、欲觸、欲通、者、精通者、方便者、出者、堅固者、猛者、堪能者、攝者、常者、學者、不放逸者、修者、思惟者、憶念者、覺想者、思量者、梵行者、神力者、智者、識者、慧者、分別者、念處正勤、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思惟求亦如是說。
六一○八九六1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有漏。何等為在?謂欲有漏、有漏無明有漏。為斷此三有漏故,大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求大師如是……乃至正思惟如是說。
一一八九七14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羅睺羅來詣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境界一切相不憶念,於其諸有漏?」
佛告羅睺羅:「有內六入處。何等為六?謂眼入處,耳、鼻、舌、身、意入處此等諸法正智觀察諸有漏,正智心善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有漏,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六入處,乃至五陰如是說。
二八九八14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於眼欲貪斷,欲貪斷者,是名眼已斷,已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未來世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六入處,乃至五陰如是說。
三八九九14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生、住、成就顯現,生、病住、老死顯現;如是……乃至意亦如是說。若眼滅、息、沒,苦則滅、病則息、老死則沒;……乃至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六入處,乃至五陰如是說。
四九○○14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於眼味著者,則生煩惱;生煩惱者,於諸染污不得離欲,彼障礙不得斷;……乃至入處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六入處,乃至五陰如是說。
六一五九○一1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世間所作,皆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善法,皆147六入處而得建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六入處,乃至五陰如是說。
六一六九○二14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非想,於一切如來第一,……乃至戒亦如是說。」
七九○三14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世間眾生所作,彼一切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法——有為無為貪欲法最為第一如是廣說,……乃至戒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一八九○四15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世間眾生,彼一切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諸眾,如來聲聞眾最為第一如是廣說,……乃至戒。」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


1本卷為麗本卷第三一,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為卷三,原卷二佚失,為保存雜阿含經原有之五卷數,故從缺。雜阿含經論會編
2本無「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一字
3本經說明兜率天人壽極長,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後生三惡趣中,多聞聖弟子不生三惡趣中。增支部A.3.70.Uposathanga ◎布薩支)
4兜率陀Tusita巴,為欲界四重天。譯為知足彌勒菩薩於此內院諸天說法
5本經意同第五七四經。
6樂天Nimmanarati巴,為欲界第五重天。
7本經意同第五七六經。
8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巴,為欲界第六重天。
9本經說明比丘具足初禪,於五蘊正思惟,則愛,得涅槃
10「相」,宋、元、明三本均作「相觀」二字
11「愛」,宋、元、明三本均作「愛」二字
12「涅」,宋本作「泥」。
13本經說明比丘具足初禪,於五蘊正思惟,則能解脫欲、有、無明三有漏。
14本無「有」字,今參考卷二第六一○經和卷八第四八九經補上。
15本經說明比丘具足初禪,於五蘊正思惟,則可得中般涅槃乃至上流涅槃,或梵天
16中般涅槃antaraparinibbayi巴,即於欲界死,而於色界生之「間得涅槃者」,不還聖者。於欲界死而往生色界,於其中有之位證阿羅漢果而得般涅槃者。
17生般涅槃upabaccaparinibbayi巴,色界已,未久即能起道,地之惑而般涅槃者。
18有行般涅槃sasankharaparinibbayi巴,色界已,於其天處加行修,而般涅槃者。
19無行般涅槃asankharaparinibbayi巴,色界已,於其天加行任運經久方除地之惑而般涅槃者。
20上流般涅槃uddhamsota巴,色界初禪漸次生至究竟天,或至有頂天般涅槃者。
21大梵天Mahabrahma巴,色界初禪天之一。
22輔天Brahmapurohita巴,色界初禪天之一。
23身天Brahmakayika巴,色界初禪天之一。
24本經說明比丘具足第二禪,於五蘊正思惟,則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25「盡」,宋本作「生」。
26本經說明具足第二禪,而於五蘊正思惟果報
27宋、元、明三本均無「法」字。
28自性光音天Abhassara巴,又作光音天色界天之一。
29無量當天Appamanabha巴,色界天之一。
30光天Parittabha巴,色界天之一。
31本經說明第三禪定之精神狀態及對五蘊正思惟所得之果報
32「於色」,麗本作「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於色」。
33本無般涅槃」三字,今依據前經經文補上。
34本無「法」字,今依據前經經文補上。
35淨天Subhakinna巴,色界天之一。
36無量淨天Appamanasubha巴,色界天之一。
37淨天Parittasubha巴,色界天之一。
38本經說明第四禪定之精神狀態及對五蘊正思惟所得之果報
39因性果實天Brhatphala梵,又作廣果天,色界四禪天之一。
40天Punya prasava梵,色界四禪天之一。
41少福天Anabhraka梵,又雲天,色界四禪天之一。
42本經說明風雲天、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之神力。參閱相應部S.32.1.Desana 說示
43本經敘說世尊於雨夜出遊,佛告阿難以傘覆燈隨行,時天帝釋四大天王均以傘覆燈,隨諸大弟子行,世尊見後微笑。
44宋、元、明三本均無「蓋」字。
45拘鄰Anna-kondanna巴,即五比丘中之阿若憍陳如
46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巴,即天帝釋,為欲界忉利天又作三十三天之主。
47袟栗帝羅色吒羅Dhatarattha巴,又稱天王四天王之一,掌管東方領土。
48毘樓勒迦Virulhaka巴,又稱增長天王,四天王之一,掌管方領土。
49毘樓匐叉Virupakkha巴,又稱廣目天王,掌管西方領土。
50毘沙門Vessavana巴,又稱多聞天王,掌管北方領土。
51本經說明四種善調伏眾之輝。增支部A.4.7.Sobheti ◎使莊嚴)`阿含七品第七經正〈No.12527.7〉。
52本經說明隨生子、生子、下生子。小部如是語經It.74.putta 兒
53隨生子anujata巴。
54生子atijata巴。
55下生子avajata巴。
56本經正斷。參閱相應部S.49.1-12.Ganga-peyyala 恒河廣說增支部A.4.13,69.Padhana ◎勤
57正斷samyak-prahana梵,為北傳譯語;正勤sammappadhana巴。兩音非常相近。「正斷」巴利文為sammapahana。四正斷又譯四正勤,即勤於遮斷惡法,令善法增長
58斷斷pahanappadhana巴,斷勤,即已生不善法令斷。
59律儀斷samvarappadhana巴,律儀勤,即未生之不善法不生
60隨護斷anurakkhanappadhana巴,隨護勤,即未生之善法令生起
61修斷bhavanappadhana巴,修勤,即已生之善法令增長
62本經參閱第五八九經
63本經說明四正斷之內容。相應部S.49.1-12.Ganga-peyyala 恒河廣說
64「已」字之上,麗本有一「亦」字,今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65欲:指增上欲,志欲,勤。
66「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巴利本作 chandam janeti vayamati viriyam arabhati cittam pagganhati padahati起欲、發勤、精進攝心策持。以上屬八正精進方便之內容,參閱雜阿含八第七九六經。
67本經參閱第五九經。
68宋、元、明三本均無「精勤攝受」四字。
69本經詳細說明四正斷增支部A.4.14.Samvara ◎律儀
70「淨」,麗本作「盡」,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淨」。
71四念處: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四念處者,即:一、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72此段參閱卷七第一八六、一八七、一八八經。
73本經說明修習禪法不放逸根本
74不放逸appamada巴,一心專注而善法
75不放逸者,能四禪五蓋禪定善心專注則「不昏睡」、「不悔」,去「貪、瞋、癡」,五蓋除,禪支現,故不放逸者能四禪
76本經說明不放逸者能斷貪瞋癡三毒
77本經詳細說明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本。相應部S.49.13-22.Appamada-vagga 不放逸
78「皆」,宋、元、明三本均作「皆依」二字
79優缽羅uppala巴,蓮花之一種,即青蓮華、睡蓮。
80摩利沙mallika巴,又作「末利迦」,「素馨」之一種,花黃金色,用以高貴花蔓,故又名蔓花。
81「主」,元本作「王」。
82一切閻浮果:閻浮洲上一切果實,世界上的所有果實。
83閻浮jambu巴,果實名。
84「如」,元、明、聖三本均作「譬如」二字
85毘陀羅kovilara巴,黑檀樹。
86「提」,宋、元、明三本均作「檀」。
87閻浮提金jambonada巴,又作閻浮檀金,為閻浮河所產之金。色赤黃而帶有紫焰氣,為金中最高貴者。「提」,明本作「檀」。
88伽尸Kasi巴,國名,在中印度,為十六大國之一,薩羅之北鄰。
89金翅鳥garuda梵、garula巴,又作「迦樓羅」,為八眾之一,翅金色,雙翅廣三百六萬里,住須彌山下,常捕龍為食。
90「渧」,宋、元、明三本均作「滴」。
91「搏」,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博」。
92恒河、新頭、搏叉、司陀Ganga, Sindhu, Vaksu, Sidi巴,印度四大河
93羅睺阿修羅Rahu-asurinda巴,麗本作「羅睺羅阿修羅」,今依據巴利本改作「羅睺阿修羅」。參閱增支部A.4.15。古不知日蝕月蝕之因,以為有「大身者」遮住日、月,而此「大身者」為羅睺阿修羅王
94本經分別說明各種「四種禪」。相應部S.34.Jhana-samyutta 禪定相應
95「三」,正本作「二」。
96「三」,正本作「一」。
97本經說明阿羅漢三明。參閱增支部A.3.58.Tikanna ◎三耳〈婆羅門〉,3.59.Janussoni ◎聞〈婆羅門
98無學阿羅漢之別稱。證阿羅漢果聖者聖行已立所作已作,對不受後有之法已無須再學。
99「知」,宋、元、明三本均作「智」。
100「處」,麗本作「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處」。
101本經詳細說明無學三明。參閱增支部A.3.58.Tikanna ◎三耳〈婆羅門〉,3.59.Janussoni ◎聞〈婆羅門
102「諸比丘」,巴利本作Tikanna brahmana帝敢那婆羅門
103「姓」,麗本作「性」,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姓」。
104「謗」,元、明二本均作「毀謗」二字
105泥犁niraya巴,地獄
106「漏」,聖本作「為漏」二字
107本經敘說婆羅門名字言說三明世尊告其身體驗之真實三明
108「相」,聖本作「想」。
109「婆」,正本作「波」。
110「門」,麗本作「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門」,又聖本作「聞」。
111「真」字之下,麗本有「要」字,今依據本經後文刪去。
112本無「賢」字。
113「知」,聖本作「欲」。
114「為」,聖本作「名」。
11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正藏改作「座」。
116本經信非只是名字,而表現於戒、施、聞、捨、慧之實際生活。
117本經說明名字不為增益具足信、戒、聞、捨、慧才增益
118本經說明名字不為等起生起信、戒、聞、捨、慧才等起
119本經說明無為法無為道跡相應部S.43.11-43.Maggena etc.道等
120無為法asankhata dhamma巴。
121無為道跡asankhatagami-magga巴,達無為之道。
122「跡」,宋、元、明三本均作「智」,聖本無「跡」字。
123「志」,麗本作「智」,宋、元、明三本均作「止」,今依據聖本改作「志」。
124「渡」,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度」。
125「然」,聖本作「燃」。
126本經說明若世尊弟子真諦果,正無間等,則所苦如大湖水,所餘苦如毛端渧水。參閱相應部S.13.Abhisamaya Samyutta現觀相
127本經說明六入處
128「若」,聖本作「願」。
129本無「命」字,今依據本經前文補上。
130決定不墮」,麗本作「不決定」,今依據本經意改之。
131本經以五種種子需得地界水界,彼種子長增廣為譬,說明緣起之流轉還滅各具因緣
132「枝種子」,麗本作「壞種子」,雜阿含卷四第八五經作「自落種子」,今依據相應部S.22.54.改作「枝種子」。
133種子,雜阿含卷四第八五經作「實種子」。
134「諸」,宋本作「謂」。
135本經說明若不如實知世間世間集,則不得解脫。參閱增支部A.4.23.Loka 世間阿含第一三七世間經
136「以我於世間」,麗本作「於我世間世間」,語氣不順,今依據經後出句改為「以我於世間」。
137「是」,本經出相當之文作「實」。
138「如」字上,依照雜阿含經譯文簡略經慣例應有「如世間世間集」七字,下接「如是……亦如是說」。
139依照雜阿含經譯文簡略經慣例,下面應接「亦如是說」四字。本經對「世間」作種種觀察——二、三、四、五、七處參閱雜阿含卷四第八八經對五陰七處善觀。佛如實知世間及其集、滅、集道跡滅道跡、味、患、出,而無上正徧覺。
140本經說明為斷三愛大師
141本經說明為斷三有大師
142本經說明知見六入處,則於識身境界一切相不憶念,於其諸有漏。參閱相應部S.18. Rahula Samyutta羅睺羅相應
143本經說明若於六處欲貪斷,於未來世不生法,即於未來世不再受生死身。
144本經說明比丘六處生、住、顯現,則病、老、死顯現,反之則病、老、死沒。
145本經說明比丘六處味著則生煩惱
146本經說明一切善法皆依六入處而得建立
147本無「內」字。
148本經說明如來一切有情第一人。相應部S.45.139. Tathagata 如來增支部A.4.34. Pasada ◎淨信阿含第一經—正〈No.12521.1
149本經說明一切法中,貪欲法為第一。參閱本卷第六○八經。
150本經說明一切諸眾,聲聞眾為第一。參閱本卷第六○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