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品誦第四1

一九六○五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觀念處,受、心、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二○六○六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觀念處,受、心、觀念處。如是比丘!於此四念處修習滿足,精方便正念正知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二一六○七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乘道5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6,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觀念處,受、心、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八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道;離道者,則離甘露法8;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說彼於不得解脫。」
比丘不離四念處者,不離如實法;不離如實9者,則不離道;不離道者10,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說彼人解脫眾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六○九1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念處12四念處13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食14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15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二四六一○1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1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念處諦聽善思云何四念處?謂內身觀念住,精方便正智18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住,精方便正念正知19調伏世間憂悲。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外法觀念住,精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未來四念處如是說。
五六一一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善法聚21不善法22云何善法聚?所謂四念處,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聚者。所謂四念處云何為四?謂身觀念處,受、心23觀念處。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謂五蓋24,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逸滿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貪欲蓋25瞋恚蓋26睡眠蓋27悔蓋28疑蓋29。」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3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執持四種強弓,方便多羅樹影,疾過無閡如是如來四種聲聞31增上方便利根智慧,盡百年壽,於如來所百年說法教授,唯除食息、補寫32睡眠間常說、常聽,智慧明利;於如來所說,盡底受持閡,於如來所不加再問。如來說法有終極,聽法壽,百歲終,如來說法猶不能盡;當知如來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有終極。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謂念處,受、心、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切四念處經,皆以此總句,所謂「是故,比丘!於四念處修習,起增上欲,精方便正念正智當學!」
七六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不善聚、善聚。何等為不善聚?謂三不善根,是名正說。所以者何?純不善積聚者,謂三不善根云何34三?謂不善根、恚不善根不善根云何善聚?謂四念處。所以者何?純善滿具者,謂四念處,是名善說云何為四?謂念處,受、心、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不善根如是三惡行——惡行惡行惡行35
三想——想、恚想、害想
三覺——欲覺、恚覺、害覺36
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3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比丘來詣所,稽首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所說丈夫云何丈夫、非丈夫?」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能問如來丈夫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觀念住,彼身觀念已,不離欲,不得解脫諸有38漏,說彼非為丈夫。所以者何?解脫故。比丘受、心、觀念住,不離欲,不得解脫諸有漏,不說彼為丈夫。所以者何?解脫故。」
比丘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諸有漏,說彼為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受、心、觀念住,受、心、觀念已,貪欲,心得解脫諸有漏,說彼為丈夫39。所以者何?心解脫故,是名,比丘丈夫及非丈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九六一五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晨朝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於路中思惟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
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座。
時,諸比丘尼尊者阿難足,退坐面,白尊者阿難:「我等比丘尼四念處繫心住,自知前後昇降41。」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當如汝等所說而學。凡修習四念處繫心住者,如是知前後昇降。」
時,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種種說法已,從座起去。
爾時尊者阿難舍衛城乞食還,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足,退坐面,以比丘尼所說具白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如是四念處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如實知比丘於身觀念住,於彼身觀念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42淨相;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行喜;其喜已,身則猗43息;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是學:我於此義,散之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樂住樂住已,如實知。受、心、念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六三○六一六4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心相,莫令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癡不辯45不善46,不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減,自生障閡。譬如廚士愚癡不辯不善巧便調和眾味,奉養尊主,酸鹹酢淡,不適其意;不能取尊主所嗜,酸鹹酢淡,眾味和之47;不能親侍尊主右,伺48其所須,聽其所欲取其心,而自意調和眾49,以奉尊主。若不適其意,尊主不悅不悅故不蒙爵賞,亦不愛念愚癡比丘亦復如是不辯不善,於身觀住,不能除煩惱,不能攝取其心,亦復不得內心寂靜不得正念正知50,亦復51不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本所未得安隱涅槃,是名比丘愚癡不辯不善,不能內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閡。」
比丘黠慧才辯,善巧方便內心已,然後取於外相,彼於後時不退減,自生障閡。譬如廚士黠慧聰辯,善巧方便供養尊主,能調眾味,酸鹹酢淡,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眾味,以其心,聽其尊主所欲之味,數以奉之。尊主悅已,必得爵祿,愛念52重,如是黠慧廚士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復如是,身觀念住,煩惱攝其心,內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53心法現法樂住,得所未得安隱涅槃,是名比丘黠慧辯才善巧方便內心相,攝持外相,終退減,自生障閡。受、心、觀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三一六5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一鳥,名曰羅婆55,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自覺,忽遭此難,56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所困,不得自在?』鷹語羅婆:『汝當何處境界自在?』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壟中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
「鷹於羅婆57憍慢言:『放58汝令去,還耕壟中,能得脫以不?』於59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壟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後於塊上與鷹鬥。」
「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鬥?』瞋恚極盛,駿60飛直61搏。於是羅婆於塊下,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
「時,羅婆鳥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鷹鳥用力來,羅婆自界,
乘瞋猛盛力,致禍碎其身;
具足通達境界
伏怨隨喜自觀欣其力。
設汝有兇愚,百千龍象力,
不如我智慧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殊勝62,摧滅於蒼63鷹。』」

如是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遊於他處,致斯災患。汝等比丘如是,於境界所行之處,善守持,離境界當學!」
比丘!他處境界者,謂五欲境界見可意、愛64、念妙色心染65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66身識觸可意、愛67、念觸,染著,是名比丘他處境界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云何為四?謂身觀念處,受、心、觀念處。是故,比丘!於自行父母境界而自遊行遠離他處境界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三二六一八6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念處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69。」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三三六一九70
如是我聞
一時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私伽陀71聚落北身恕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有緣幢伎師72,肩上豎幢,語弟子言:『汝等於幢下向護我,亦護汝,迭相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所言,但當各各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無為安隱而下。』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愛護,然其此義亦如說,己自護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自親近,修習隨護證,是名自護護他。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四念處,護他者亦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三四六二○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雪山74中,寒冰75嶮處,尚無猿猴76,況復人!或復有山,猿猴所居,而人。或復有山,人獸共局,於猿猴處,獵師以黐膠77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嚙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78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
比丘當知:愚癡猿猴捨境界父母居處,遊境界,致斯苦惱如是比丘愚癡凡夫聚落住,晨朝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觀念住,受、心、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六二一7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難比丘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面。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年少比丘云何教授云何為其說法?」
佛告阿難:「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云何為四:謂身觀念住,精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身。受、心、觀念住,精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比丘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觀念住,精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觀念住,精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法遠離。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80重擔諸有結,正知解脫,當於彼時觀念住,精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觀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時,尊者阿難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六三六六81
如是我聞
一時跋祇人間遊行,到鞞舍離國菴羅園82中住。
爾時菴羅女世尊跋祇人間遊行菴羅園中住,即自莊嚴車,出鞞舍離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詣菴羅園門,下車步進,遙見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世尊遙見菴羅女來,語諸比丘:「汝等比丘!勤攝心住,正念正智,今菴羅女來,是故誡83汝。云何比丘攝心住?比丘84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進報心;未生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是名比丘攝心住。」
云何比丘正智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85仰,執持衣缽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是正智。」
云何正念比丘內身觀念住,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觀念住,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是故汝等勤攝其心,正智正念,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時,菴羅女世尊所,稽首禮足,卻面。
爾時世尊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然而住。
爾時菴羅女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與諸大眾明日受我請中食!」
爾時世尊請。菴羅女世尊請已,稽首禮足,還歸家,設種種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菴羅女舍,就座而坐。
時,菴羅女手自供養種種飲食訖,澡漱、洗缽竟。時,菴羅女小床坐於前,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菴羅女隨喜偈:

施者愛念,多眾所隨從,
稱日增高,近皆悉聞,
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
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
86忉利天長夜快樂
壽常87德,娛樂難陀88
百種諸天樂,五欲89悅其心。
彼於此人間,聞說法
弟子,樂彼受化生。」

爾時世尊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六三七六二三9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91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92美色93世間美色者,能令人集聚觀看者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又能種種歌舞伎樂,復極令多眾聚集看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笑,復有大眾集一處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語言:『士夫!汝持滿油缽,於世間美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人者,拔刀隨汝,若失一滴94油者,輒當斬95汝命。』云何比丘!彼油缽士夫能不念油缽,不念人者,彼伎女及大眾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滴,彼拔刀者當截我頭。一其心,繫念油缽,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眄96。」
如是比丘沙門婆羅門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一切心法,住9798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99者。云何比丘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念處如是比丘!身觀念100,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受、心、觀念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心法,住四念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專心正念油缽
隨護,未曾至方,
101得過102微細
諸佛所說,言教利劍
當一其心,專精持。
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如是不放逸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三八六二四10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鬱低迦104來詣所,稽首足,退坐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說法我聞法已,當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道,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
佛告鬱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於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業亦不成就,雖隨我後,而不得利,反生障閡。」
鬱低迦白佛:「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世尊說法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如是第二、第三請
爾時世尊告鬱低迦:「汝當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
鬱低迦白佛:「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佛告鬱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四念處。何等為四?內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心、105觀念住,亦如是廣說。」
時,鬱低迦聞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時,鬱低迦聞佛教授已,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道,……乃至不受後有
如鬱低迦所問,如是比丘所問亦上說。
六三九六10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比丘名婆醯迦107,來詣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為說法。」
如前鬱低迦修多羅廣說差別者:「如是,婆醯比丘初業清淨,身觀念住者,超越諸魔;受、心、觀念住者,超越諸魔。」
時,婆醯比丘佛說法教108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有
六四○六二六
經亦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超越生死。」
四一10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比丘學地,未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是聖弟子云何正法、律修習多修習,得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阿那律:「若聖弟子學地,未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彼於爾時,當內身觀念住,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觀念住,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聖弟子修習已,得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六四二六二八1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111雞林精舍112。時,尊者優陀夷尊者阿難陀亦住巴連弗邑113雞林精舍
爾時尊者優陀夷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面,語尊者阿難:「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戒,令不斷、不缺、不擇114不離、不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何故如來、應、等正覺所見,為諸比丘戒,不斷、不缺……乃至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尊者阿難優陀夷:「為四念處故。何等為四?謂身觀念住,受、心、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議已,各還本處。
六四三六11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116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尊者阿難言:「有法修習多修習不退轉耶?」
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行者不退轉,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觀念住,受、心、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說117已,各還本處。
六四四六三○11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尊者阿難:「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光澤耶?」
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光澤,謂四念處,身觀念住,受、心、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議已,各還本處。
六四五六三一11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尊者阿難:「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
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觀念住受、心、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議已,各還本處。
六四六六三二1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尊者跋陀羅尊者阿難:「有法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
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而得阿羅漢,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觀念住,受、心、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議已,各還本處。
六四七六三三1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何等為四?謂身觀念住,受、心、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八六三四1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名賢聖出離123。何等為四?謂身觀念住,受、心、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出離如是苦、究竟苦邊大果、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證,如上廣說
六四九六三五1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125清淨,已淨眾生令光澤。何等為四?謂身觀念住,受、心、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上說。
六五○六三六1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四念處。何等為四念處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演說正法,上語127亦善,中語128亦善,下語129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顯示。若族姓子130族姓女131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閑,出家道,不樂在家,處於非家132,欲一向清淨,盡其133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道。思惟已,即便放捨錢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道。正其行,護口四134清淨,習賢聖戒,守諸根135,護正念色時,不取形相;若於眼根不律儀世間貪憂、不善法常漏於心;而今136於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復如是。」
「彼以賢聖戒律成就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臥眠覺語默,住正智。彼成就戒,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處、樹下、閑房獨坐,正念繫心安住,斷世貪憂,貪欲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悔、疑蓋瞋恚睡眠悔、疑蓋瞋恚睡眠悔、疑蓋137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閡分,不趣涅槃者。是故,內身觀念住,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比丘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一六三七1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四念處。」如上廣說差別者:「……乃至如是出家已,於靜139處,攝受波羅提木叉140律儀141具足,於細微罪生大畏,受持學戒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衣缽隨身,如鳥兩翼,如是學戒成就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二六三八142
如是我聞
一時王舍城迦蘭陀竹園143爾時尊者舍利弗摩竭那羅聚落144,疾病涅槃純陀145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餘舍利,擔衣缽,到王舍城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足已,卻面,白尊者阿難:「尊者當知:我和上146尊者舍利弗涅槃,我持舍利衣缽來。」
於是尊者阿難純陀沙彌語已,往詣所,白佛言:「世尊體離解147四方易韻148辯閉塞149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涅槃,持餘舍利衣缽來。』」
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150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乃至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方便安住一心正受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成就,能視、能教、能照、能喜捨151、能讚歎,為眾說法,是故,世尊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生152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不壞?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聲聞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自洲153自依作法洲而法依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自依云何法洲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比丘觀念處,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自依法洲法依154、不異洲不異洲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三六三九15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偷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菴羅樹林中156尊者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未久。爾時世尊五日布薩時,於大眾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乘虛空,以舍利弗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目揵連求,如來已離世157財及法財。」
「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故愁憂苦惱,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之中,舍利弗、目揵連聲聞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生法、起法、作法、為法、敗之法而不磨滅?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觀念住,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觀念住,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


1品誦第四」,麗本原作「第五誦第一」,宋本作「五誦第一」,今依據印順長老之研究改為「品誦第四」。雜阿含經論會編
2本經說明四念處
3本經說明當修習四念處相應部S. 47. 24. Suddhaka 清淨
4本經說明四念處為得如實一乘道相應部S. 47. 18. Brahma 梵天王
5一乘道ekayano margo梵、ekayano maggo巴。巴利文ayano 為「到達」之意,yana才是車乘之「乘」,所以 ekayano maggo 整個可做「到達目的一之道」解。
6「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苦惱」。
7本經說明若四念處,則離如實聖法乃至不得解脫;若不離四念處,則不離如實聖法乃至解脫相應部S.47.41.Amata 不死
8甘露法amata巴,令不死之法。
9本無「法」字,今依據本經上文補上。
10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11本經明觀四念處集、四念處沒,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無所取相應部S.47.42.Samudaya集起
12集samudaya巴,集起
13沒atthagama巴,滅沒。
14食ahara巴,牽引、長養、持續之意。即牽引眾生肉身聖者法身養育使其各個存在,並永遠保持其狀態以及精神作用飲食
15「集」,元本作「滅」。
16本經說明於四念處方便正知正念調伏世間憂悲,是名四念處相應部S.47.2.Sata 正念、失譯雜阿含四經—正〈No.10114〉。
17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巴利本作於 Vesaliyam Ambapalivane毘舍離菴羅園
18「智」,宋本作「知」。
19「知」,元、明二本均作「智」。
20本經說明四念處善法聚五蓋不善法聚。相應部S.47.5.Kusalarasi 善聚
21善法聚kusalarasi巴,善法類聚。
22不善法聚akusalarasi巴,惡法類聚。
23「心」,聖本作「身」。
24五蓋pancanivarana巴,蓋nivarana巴,是障礙之意,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悔蓋、疑蓋
25貪欲蓋kamacchandanivarana nivarana巴,執著五欲之境,而覆蓋心性
26瞋恚蓋byapada nivarana巴,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亦能覆蓋心性
27睡眠蓋thinamiddha nivarana巴,又作惛眠蓋,昏沉與睡眠,皆使心性不能積極活動。
28悔蓋uddhaccakkocca nivarana巴,掉舉惡作。心浮氣躁掉,或憂惱已作之事悔,皆能心性
29疑蓋vicikiccha nivarana巴,於法猶豫而無決斷,因而心性
30本經說明如來弟子如來盡底受持閡,如強弓方便多羅樹影,疾過無閡。參閱相應部S.20.6.Dhanuggaho 弓術師
31四種聲聞: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32「寫」,元、明二本均作「瀉」。
33本經說明貪、瞋、癡三不善根不善聚,身、受、心、四念處善聚相應部S.47.47.Duccaritam 惡行47.49.Vedana 受
34本無「為」字。
35「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惡行——惡和、惡行惡行」。相應部S.47.47.Duccaritam 惡行
36三覺——欲覺、恚覺、害覺」。相應部S.47.49.Vedana 受
37本經說明比丘四念住,心得解脫丈夫,否則即非丈夫相應部S.47.11.Mahapurisa 丈夫
38本無「有」字。
39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40本經敘說阿難讚勸諸比丘尼修習四念處應知前後昇降,然後以所說告佛,佛再開示此理。相應部S.47.10.Bhikkhuni 比丘尼
41自知前後昇降:四念處繫心時,前念後念分明,心定自知定心即是「昇」,散心即是「降」。
42「取」,聖本作「其」。
43「猗」,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倚」。
44本經說明比丘愚癡不辯不善,不心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閡,譬如廚士不善取尊主所嗜之味,尊主不悅,故不蒙爵賞。比丘不得安隱涅槃;反之,則得安隱涅槃相應部S.47.8.Suda 廚士
45「辯」,麗本作「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辯」。
46不善:在此不是指德上之善惡,而是指智慧上之不善巧、無方便。
47「和之」,麗本作「之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和之」。
48「伺」,麗本作「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伺」。
49「味」,正本作「昧」。
50「知」,聖本作「智」。
51宋、元、明三本均無「復」字。
52「倍」,宋、元、明、聖四本均作「信」。
53本無「上」字,今依據本經前文補上。
54本經說明應守住四念處遠離五欲境界相應部S.47.6.Sakunagghi 鷹,參閱小部本生經J.168. Sakunagghi-jataka ◎鷹本生經
55羅婆lapa巴,為鶉之一種
56坐」,巴利本作mayam我等
57「婆」,正本作「娑」。
58「放」,明本作「教」。
59「於」,聖本作「放」。
60「駿」,宋、元、明三本均作「迅」,聖本作「濬」。駿:迅速之意。
61「直」,聖本作「宜」。
62「殊勝」,宋、元、明三本均作「勝殊」﹒
63「蒼」,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倉」。
64「愛」,麗本作「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愛」。
65「染」,聖本作「深」。
66本無「識味」以下七字。
67「愛」,麗本作「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愛」。
68本經說明四念處可得四果
69須陀洹果:又作流,即初入聖道之法流三界見惑斷盡之位。斯陀含果:又作來,斷欲界九地思惑前六品,尚餘後三品之思惑,仍須一度往還欲界阿那含果:又作不還,斷盡欲界思惑後三品之殘餘,不再還來欲界之位。阿羅漢果:又無生永斷一切煩惱解脫生死,為聲聞乘之最高位。
70本經說明自護即是他護,他護亦是自護相應部S.47.19.Sedaka 私伽陀
71伽陀Sedaka巴,村名。
72幢伎師candalavamsika巴,為特技演藝者之一種。「伎」,元、明二本均作「技」。
73本經說明愚癡猿猴捨境界父母居處,遊境界,致為獵師所捕;愚癡凡夫不善護身染著五欲,為魔所縛。因此應依止父母境界——四念處相應部S.47.7.Makkata猿猴
74雪山Himavanta巴,位印度北部,即今喜拉雅山,以山頂終年有雪而得名。
75「冰」,聖本作「水」。
76猿猴makkata巴,猴之一種
77宋、元、明三本均無「膠」字。
78「捲」,元、明二本均作「拳」。
79本經說明年少比丘當教以四念處阿羅漢四念處相應部S.47.4.Salla 薩羅
80「捨諸」,聖本作「重捨」。
81本經敘說世尊菴羅園中為諸比丘四念處正念住,菴羅女後,翌朝以食供養相應部S.47.1.Ambapali 菴羅
82鞞舍離國菴羅園Vesaliyam Ambapalivane巴,又作菴婆羅林,為菴羅女供養佛陀之園林。
83「誡」,宋本作「戒」。
84「已」,宋、元、明、聖四本均作「以」。
85「伸俯」,聖本作「申府」。
86生」,聖本作「生上」。
87「常」,明本作「長」。
88難陀園:即「歡喜園」。
89五欲:指色、聲、香、味、觸五境
90本經說明若使士夫手持滿缽油世間所及大眾中過,若失一滴油則將被殺,其必不敢顧眄世間美色。沙門婆羅門如是不顧聲色,攝心法,住四念處相應部S.47.20.Janapada國土
91「奈」,聖本作「」。
92「言」,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93「美色」,巴利本作kalyani美人。
94「滴」,麗本作「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95「斬」,宋、元、明三本均作「斷」。
96「眄」,明本作「盻」。顧眄,回顧環視。
97「住」,宋、元、明三本均作「於」二字
98「身」,明本作「心」。
99「教」,明本作「故」。
100本無「住」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1「甚」,聖本作「其」。
102「過」,聖本作「遇」。
103本經敘說鬱低迦求世尊說法世尊告之當先淨其戒,然後四念處相應部S.47.16.Uttiya 鬱低迦,參閱相應部S.47.15.Bahiya 婆醯迦
104鬱低迦Uttiya巴,人名。
105「法」,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於」。
106本經說明住四念處者,超越諸魔。相應部S.47.15.Bahika 婆醯迦,參閱相應部S.35.89.Bahiya 婆醯迦。
107婆醯迦BahiyaBahika巴,比丘名。
108「誡」,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戒」。
109本經敘說阿那律問佛,有學比丘云何修習始得諸漏佛教以當念四念處。參閱相應部S.47.26.Padesa 一分
110本經為使比丘四念處故為諸比丘戒。相應部S.47.21.Sila戒
111巴連弗邑Pataliputta巴,即氏城,為摩揭陀國之首都,位於恒河中流南岸,即今巴特那Patna。
112雞林精舍Kukkutarama巴,又作雞園僧伽藍,位於中印摩揭陀國氏城。
113宋、元、明、聖四本均無「邑」字。
114本無「不擇」二字
115本經說明修習四念住能令行者不退轉相應部S.47.23.Parihana 損減,參閱相應部S.45.18-20.Kukkutarama 雞林精舍
116跋陀羅Bhadda巴,辯才卒發,解人疑滯第一比丘
117「說」,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議」。
118本經說明眾生修習四念處,能得清淨相應部S.47.23.Parihana 損減,參閱相應部S.45.18-20.Kukkutarama 雞林精舍
119本經說明眾生修習四念處得度彼岸
120本經說明修習四念處可得阿羅漢果
121本經說明一切法四念處
122本經說明修習四念處者,名賢聖出離相應部S.47.17.Ariya 聖,32-34.Viraga etc.
123賢聖出離ariya niyanika巴,諸聖者出離〈苦〉。
124本經說明修習四念處,未淨眾生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光澤。
125「令」,元、明二本均作「今」。
126本經說明比丘佛教出家,先習戒,住四念處者,調伏世間貪憂。相應部S.47.3.Bhikkhu 比丘
127上語:最初所說。
128中語:中途所說。
129下語:最終所說。
130族姓子:良家子,即「男子」。
131族姓女:良家女,即「女人」。
132處於非家:即過著出家生活。
133「其」,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134口四過:即惡口兩舌妄語綺語
135諸根門:即統制六識感官,使不溺於五欲
136「今」,明本作「令」。
137宋、元、明、聖四本均無「蓋」字。
138本經說明學戒成就,當四念處相應部S.47.46.Patimokkha 婆羅提木叉
139「靜」,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淨」。
140婆羅提木叉Patimokkha巴,意譯別別解脫。即持守戒行,慎防身口七支之過非,以漸次解脫煩惱
141律儀samvara巴,防護。「婆羅提木叉律儀」指防護戒本上所一一戒,不使戒缺、斷、污、雜等。
142本經敘說舍利弗因病涅槃阿難悲嘆,佛告之生者必滅,勿徒自悲,當四念處自洲自依相應部S.47.13.Cunda 純陀
143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巴利本作Savatthiyam Jetavane Anathapindikassa arame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144摩竭那羅聚落Magadha Nalagamaka巴,村名。
145純陀Cunda巴,「純」,聖本作「淳」。比丘名。
146「上」,宋、元、明三本均作「尚」。
147體離解:由於過度悲傷而使全身失去平衡。
148四方易韻」,巴利本作disa me na pakkhayanti於我四方黯淡失去光明
149辯閉塞:失去了平日之辯才
150定身samadhikkhandha巴、慧身pannakkhandha巴、解脫身vimuttikkhandha巴、解脫知見身vimu-ttinnanadassanakkhandha巴,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皆是聖者平日修行所成之功德
151「捨」,麗本作「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捨」。
152「生」,麗本作「坐」,今依據聖本改作「生」。
153自洲attadipa巴,巴利文之dipa有二義:一、燈,二、洲,相當於梵文之dipa燈及dvipa洲,故「自洲」於他經亦有作「自燈」。
154法依」,宋、元、明三本均作「法」。
155本經敘說舍利弗、目揵連涅槃後,僧伽內心空虛,佛鼓勵諸比丘自洲自依法洲法依,即四念處相應部S.47.14.Cela支羅
156偷羅國……菴羅樹林中」,巴利本作「於 Ukkacela郁伽出羅村恒河邊」。
157「世」,麗本作「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