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十六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六五四六四二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3知根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覺知學地時,隨順直道進,
精進方便自護其心。
自知生盡,無礙道已知,
解脫已,最後知。
不動意解脫一切能盡,
諸根具足,樂於根寂靜
持於最後身降伏魔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五六四三5
如是我聞
一時6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7。何謂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8。」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六六四四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如實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見、取、疑,是名須陀洹10,不墮惡趣法,決定11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七六四五1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者,不起諸漏,心得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重擔逮得己利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八六四六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四不壞淨14精進根者,當是四正斷念根者,當四念處定根者,當四禪慧根者,當四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九六四七1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何等為信根比丘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16斷,生欲、方便攝心進;未生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進;已生善法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17,是名精進根。」
「何等為念根比丘內身觀住,慇懃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受、心、觀念住亦如是18,是名念根。」
「何等為定根比丘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19,是名定根。」
「何等為慧根比丘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聖諦滅道聖諦如實知20,是名慧根。」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六四八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已,於三結斷知。何等為三?謂見、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一六四九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已,得諸漏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重擔逮得己利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二六五○2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諸比丘!若我於此信根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跡不如實知者,我不得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為出為離,顛倒,亦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說。」
「諸比丘!我於此信根正智如實觀察故,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正智如實觀察故,我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為出為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三六五一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諸比丘!我此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不如實知者不得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為解脫,為出為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說。」
「諸比丘!我於信根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如實知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為解脫,為出為離,顛倒,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四六五二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比丘於此五根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軟、若劣,得阿那含軟、若劣,得斯陀含;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於此五根不空果。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五六五三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27軟、若劣者,得身證;於彼軟、若劣,得見到;於彼軟、若劣,信解脫;於彼軟、若劣,一種28;於彼軟、若劣,得斯陀含;於彼軟、若劣,得家家29;於彼軟、若劣,得七有30;於彼軟、若劣,得法31;於彼軟、若劣,信行32,是名比丘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33,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如是滿足者作滿足事,減少者作減事,於彼34諸根不空果。諸根者,說彼為作凡夫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六六五四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根一切皆為慧根攝受。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於棟,以攝持故。如是五根為其首,以攝持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七六五五3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是四正斷念根者,當四念處定根者,當四禪慧根者,當四聖諦。此諸功德一切皆是為其首,以攝持故。」
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八六五六3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離、無欲、依滅、向於捨,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說。是故就此五根慧根為其首,以攝持故。譬如堂閣,棟為其首,眾材所依,以攝持故。如是五根為其首,以攝持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九六五七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繫,眾生長夜生死往來馳,不知本際因故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闇聚障礙,誰般涅槃?唯滅、苦息、清涼、沒。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說此五根為首,慧所攝持。譬如堂閣,棟為首,棟所攝持。」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六五八3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謂聖弟子如來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謂四正斷。何等為念根?謂四念處。何等為定根?謂四禪。何等為慧根?謂四聖諦。此諸功德,皆以為首;譬如堂閣,棟為其首。」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一六五九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若聖弟子如來41發菩提心得淨信心,是名信根42。何等為精進根?於如來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何等為43念根?於如來發菩提心所起念44,是名念根。何等為定根?於如來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為慧根?於如來發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譬如45堂閣,餘46上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二六六○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於此五根修習多修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苦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苦斷,如是究竟苦邊盡、苦息、苦沒,度流,於縛得解,害諸色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漏盡如是說。
六七三六六一4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種力。何等為二?謂數力49修力50。何等為數力?謂聖弟子51閑林中樹下,如是思惟惡行現法後世受於惡報,我若惡行者,自悔,教52他亦悔,我大師亦當悔,我大德梵行亦當悔,我以法責我流布,身壞終,惡趣泥犁53中。如是現法54報,惡行斷,善行。如惡行,口、惡行如是說,是名數力。何等為修力比丘學於數力聖弟子數力成就已,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四六六二5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聖弟子數力成就已,貪、恚、癡若節56盡。如是聖弟子數力,盡立數力,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五六六三5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何等為修力?謂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念處如是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道58四法句59止觀如是說。
六七六六六四6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6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種力。何等為三?謂信力精進力慧力。復次三力。何等為三?謂信力念力慧力。復次三力。何等為三?謂信力定力慧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七六六五6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力,謂信力精進力慧力如是比丘是學:成就信力精進力慧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精進力念力定力如是說。
六七八六六六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力——信力念力慧力。何等為信力?謂聖弟子如來淨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何等為精進力?謂正斷。何等為慧力?謂四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力上說。
六七九六六七6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力。何等為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復次四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復次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
此諸經上三力說,差別者:「何等為覺力?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何等為無罪65?謂無罪身、口、意,是名無罪力。何等為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66。」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六六八6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男子聞,應時說法。行利最勝者,謂68不信者能令入信,建69立於信;立戒者以淨戒;慳者以施;智者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阿羅漢阿那含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70而授於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一六六九7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若所有法,是眾之所取一切皆是四攝事。或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過去世時,過去世眾,以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未來世眾,當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或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布施愛語,或有行利行72
同利諸行生,各隨其所應;
以此攝世間,猶車因釭73運。
世無四攝事,母恩子養忘,
父等尊,謙下之奉事
四攝事隨順之法故,
是故有士,德被於世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二六七○7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力。何等為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上說。比丘成就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為75五?謂不活恐怖恐怖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是名五恐怖。」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三六七一7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聖弟子成就四力者,是學:不畏不活,何緣畏不活?若不淨行、口不淨行不淨行諸邪貪,不信、不畏不活,何緣畏不活?若不淨行、口不淨行不淨行諸邪貪,不信懈怠、不精進失念不定惡慧、慳不攝者,彼應畏不活。我有四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四力成就故,不應畏不活畏。如是名畏、中畏、死畏惡趣畏亦上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四六七二7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何等為覺力?謂慧、大慧、深慧、勝慧,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若於不善法不善數黑黑數有罪有罪數、不應親近不應親近78數,離此諸法已,若諸餘善善數、白數、無罪無罪數、應親近79應親近數,此等修習增上精勤、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80而學,是名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修多羅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五六七三8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何等為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82。」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六六七四8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諸比丘是學:勤加精進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七六七五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彼信力,當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是四正斷念力者,當85四念處定力者,當四禪慧力者,當四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八六七六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是故,諸比丘是學:我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九六七七8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學力。何等為五?謂信力學力精進力學力慚力88學力愧力89學力慧力學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六七八9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諸比丘是學:成就信力學力成就精進力學力成就慚力學力成就愧力學力成就慧力學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一六七九9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何等信力學力?於如來善入於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同法所不能壞。何等為精進力學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何等為慚力學力?謂羞恥,恥於不善法煩惱數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92,是名慚力學力。何等為愧力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不善法煩惱數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學力。何等為慧力學力?謂聖弟子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聖厭離決定苦,是名慧力學力9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二六八○9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所95說,差別者:「是故,諸比丘是學:成就信力學力精進力慚力愧力慧力學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三六八一9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善法若變、若退、若不久住者,他人當97以五種白98法來呵責99。何等為五?言汝不以信善法;若依信者,能離不善法善法。汝無精進無慚無愧、無慧善法故;若依慧者,能不善法善法。」
比丘正法不變、不退、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何等為五?正信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100善法精進、慚、愧、慧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善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四六八二10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還戒者、退戒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呵責汝。何等為五?比丘不以信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善法。不以精進、慚、愧、慧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善法比丘盡其壽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上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五六八三10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若不不善法生者善法;若信退減103者,不信永住,諸不善法則生。乃至不善法不生者,精進、慚、愧、慧;若精進、慚、愧、慧力退滅,惡慧永住者,不善法則生。比丘於信者,則離不善法善法;依精進、慚、愧、慧者,則離不善法善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六六八四10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於色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比丘於色厭、離欲、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為說,諸比丘聞已,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法,能自覺知,現法身知,菩提,於未來世正法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道,樂奉大師教誡105教授正法,是名如來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為如來十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106。若成就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梵輪,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107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108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109,能梵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應、等正覺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來第三力110。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111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四力112。若成就此力,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知眾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113。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114。若於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一切至處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115。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到百千劫:我爾時於彼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壽、如是久住、如是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116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117。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色,向於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惡業成就,口、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終,墮惡趣地獄中;此眾生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終,善趣天上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118。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119。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聲聞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七六八五1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嬰兒,父母已,付其乳母,隨時摩拭,隨時沐浴隨時乳哺121隨時消息。若乳母不謹慎者,兒或以草、以土諸不淨物著其口中,乳母當即教令除去;能時除卻者善122,兒不能自卻者,乳母當以左手持其頭,右手探其哽123,嬰兒當時雖苦,乳母要當苦探其哽,為令其子長夜安樂故。」
佛告諸比丘:「若嬰兒長大,所識別,復持草、土諸不淨物著口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嬰兒長大,所別知,尚不以腳觸諸不淨物,況著口中!」
佛告比丘:「嬰兒小時,乳母隨時料理消息,及其長大,智慧成就,乳母放捨,不勤消息,以其長不自放逸故。如是比丘!若諸聲聞始學,智慧未足,如來隨時教授消息之;若久學智慧深固,如來放捨,不復隨時慇懃教授,以其智慧成就不放逸故。是故,聲聞五種學力如來成就十種智力如上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八六八六1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六種力,若六種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謂處非處如實知如來初力。」
「復次,過去未來現在樂法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第二如來力。」
「復次,如來禪解脫三昧正受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三力。」
「復次,如來過去種種宿命之事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四力。」
「復次,如來天眼淨過於人眼,眾生死此生彼,如上廣說,是名如來五力。」
「復次,如來結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如上廣說乃至師子吼而吼,是名如來六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九六八七1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有來問我如來處非處126力,如如處非處127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
復來問如來自以樂受智力如如來自以樂受128智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是名第二如智力。」
有來問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智力如如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為彼記說。」
有來問宿命所更智力如如宿命所更所知見覺,為彼記說。」
有來問如來天眼智力,如如天眼所見,為彼記記。」
有來問如來漏盡智力如如漏盡智力所知見覺,為彼記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六八八12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何等為七?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
正念、定、慧力,是說名七力
成就七力者,得諸有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六八九13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上說,差別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成就131力,如是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亦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六九○13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上說,差別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力精進力,及說慚、愧力
念力、定、慧力,是七力
七力成就者,疾諸有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六九一1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何等為七?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為信力?於如來信心深入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上廣說。何等為慚力?謂恥不善法上說。何等為愧力?於可愧事愧,愧不善法上說。何等為念力?謂四念處上說。何等為定力?謂四禪上說。何等為慧力?謂四聖諦上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六九二13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謂自在王135力、斷事大臣力、結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多聞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六九三13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謂自在王137力者,王者現自在威力。斷事大臣力者,大臣現斷事之功138139。結恨女人力者女人現結恨力。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現啼泣力。呰愚人力者,愚人之法呰。審諦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現審諦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現忍辱計數多聞力者多聞之人常現思惟計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六六九四1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漏盡比丘有幾力?」
佛告舍利弗:「漏盡比丘八力。何等為八?謂漏盡比丘心順趣於離、流注141於離、浚輸142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五欲,猶見火坑如是已,於欲143念、欲受、欲著,不永住,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分道分。」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七○七六九五144
尊者舍利弗145經,如是比丘問佛。
七○八六九六146
問諸比丘147經亦上說。
七○九六九七14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力。何等為九力?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力修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六九八14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力。何等為九?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力修力。何等為信力?於如來所起正信心,深入堅固上說。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上說。何等為慚力上說。何等為愧力上說。何等為念力?謂內身觀住,上說。何等為定力?謂四禪。何等為慧力?謂四聖諦。何等為數力?謂聖弟子若於閑房、樹下如是學:身、口、惡行者於現法後世惡報如上廣說。何等為修力150?謂四念處,如前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九九15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152力。何等為十?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機關工巧力、刀劍賊盜力、怨153女人力、啼泣嬰兒力、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多聞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15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謂自在王155力者,王者現自在威力。斷事大臣力者,大臣現斷事功力機關工巧力,造機關者,現其工巧力。刀劍盜賊力,盜賊必現刀劍力。結恨女人力者女人現結恨力。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現啼泣力。呰愚人力者,愚人之法呰。審諦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現審諦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現忍辱156計數多聞力者多聞之人常現思惟計數157。」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一15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能梵輪,於大眾師子吼而吼。何等為十?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初力,……乃至漏盡上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二15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上說,差別者:「有來問如來處非處智力如如處非處智力所知所見所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如是乃至漏盡智力廣說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五七○三16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證,悉皆如來無畏所生。比丘來為我聲聞,不諂不偽161質直生,我則教誡教授為其說法晨朝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勝進處;若日暮時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勝進處。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是處!」
「謂五學力如來力。何等為五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來十種力,何等為十?謂是如實知非處,……十力廣說有來問處非處智力者,如如處非處等正覺所知所見所覺,為彼記說。……乃至漏盡智力,亦如是說。諸比丘處非處智力者,說是定非不定,……乃至漏盡智者,說是定非不定定者正道,非定者邪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六七○四16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蓋生令增廣;未起瞋恚睡眠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悔、疑蓋生令增廣。未起覺支不起,已起覺支則退;未起擇法精進、猗163、喜、定、覺支不起,已起擇法精進、猗、喜、定、覺支則退。」
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滅;未起瞋恚睡眠悔、疑蓋不起,已起瞋恚睡眠悔、疑蓋則斷。未起覺支則起,已起者生令增廣;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覺支則起,已起者生令增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七○五16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退法。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悔、疑蓋,是則退法修習七覺支修習令增廣,是則不退法。何等為七?謂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覺支覺支覺支,是名不退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八七○六16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能為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166,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悔、疑。五法能為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非明、非正覺不轉涅槃。」
七覺支能作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涅槃。何等為七?謂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覺支覺支覺支。為明、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七○七16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障168五蓋169煩惱於心,能羸智慧170之分,非明、非正覺不轉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蓋、睡眠蓋悔蓋、疑蓋五蓋,為覆為蓋,煩惱於心,令智慧羸,為閡分,非明、非等覺不轉涅槃。」
「若七覺支,非覆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涅槃。何等為七?謂覺支等,上說,……乃至覺支七覺支,非翳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涅槃。」爾時世尊即說偈曰171

貪欲瞋恚蓋睡眠悔、疑,
此五種蓋,增長煩惱
此五覆世間,深著可度,
蔽於眾生,令不見正道
若得七覺支,則能為照明,
真諦言,等正覺所說。
覺支為首,擇法正思惟
精進、猗、覺,三昧覺支
七覺支172牟尼正道
隨順大仙人,脫生死17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七○八17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族姓子捨諸世務,出家道,剃除鬚髮,著袈裟175正信非家出家道。如是出家,而於其中,有愚癡士夫依止聚落城邑,晨朝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攝其念,觀察女人少壯好色而生染著不正思惟,心馳相,趣色欲想,為心熾盛,燒心身,返176俗還戒而自退沒厭離俗務,出家道而反染著罪業而自破壞,沈翳沒溺。」
「有五種大樹,其種至微,而樹177長巨大,而能映障眾雜小樹,蔭翳萎悴,不得長。何等為178五?謂揵遮耶樹179、迦捭多羅樹180阿濕波他樹181優曇缽羅182拘留他樹183如是五種心樹種子至微,而漸漸長大,蔭覆諸節,能令諸節蔭覆墮臥。何等為五?謂貪欲蓋漸漸增長睡眠悔、疑蓋漸漸增長,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
「若184修習七覺支修習已,轉成不退。何等為七?謂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覺支如是七覺支修習多修習已,轉成不退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七○九18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比丘專一其心,側聽正法,能五法修習七法,令其轉進滿足。何等為五法?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悔蓋、疑蓋,是名五法斷。何等修習七法?謂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覺支覺支覺支。修此七法,轉進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1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貪欲心解脫,離無明慧解脫。若彼比丘貪欲心解脫,得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愛縛、結,慢無間187等,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一一1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時,有無畏王子189,日日步涉,仿佯190遊行,來詣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面,白佛言:「世尊!有沙門婆羅門191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尊云何?」
佛告無畏:「沙門婆羅門為其說192,不思而說,愚癡、不辨193不善,非知思,不知量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因、有緣眾生煩惱因、有緣眾生清淨故。何因、何緣眾生煩惱?何因、何緣眾生清淨?謂眾生貪欲增上,於他財物、他具而起貪言:『此物於我有者,好、不離愛樂。』於他眾生而起心、兇心,計挍、欲打、欲縛、欲伏,加諸不道。為造眾難,不捨瞋恚,身睡眠、心懈怠、心掉動,內不寂靜,心常疑惑過去疑、未來疑、現在疑。無畏如是因如是緣眾生煩惱如是因如是緣眾生清淨。」
無畏白佛:「瞿曇一分之蓋,足煩惱心,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佛告無畏:「若婆羅門勝念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念,當於爾時覺支覺已,覺滿足。覺滿足已,則於選擇分別思惟爾時擇法覺支修習;修擇法覺支已,擇法覺支滿足。彼選擇分別思量法已,則精進方便精進覺支於此修習;修精進覺支已,精進覺支滿足。彼精進方便已,則歡喜生,離諸食想覺支覺支已,則覺支滿足覺支滿足已,身心猗息,則修猗覺支;修猗覺支已,猗覺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樂心定,則修定覺支修定覺支已,覺滿足。覺滿足已,貪憂滅,則生,覺支覺支已,覺支滿足如是無畏!此因、此緣眾生清淨。」
無畏白瞿曇:「若一分滿足,令眾生清淨,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當何194名此經?云何奉持?」
佛告無畏王子:「當名此為覺支經。」
無畏白佛:「瞿曇!此為最勝覺分瞿曇是王子,安樂亦常195安樂,而希入,今來山,四體疲極,得聞瞿曇覺支經,悉忘疲勞。」
佛說此經196已,王子無畏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稽首足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1現存雜阿含經卷次參差雜亂,又原卷五佚失「念處」下、「正勤」、「如意足」、「根」上等經文,為保存雜阿含經原有之五卷數,故今從缺。印順長老著「雜阿含經論會編」又麗本卷三及卷二十五有阿育王及佛預言正法衰亡的三經,已經過國阿含學者之考訂,確定不屬於雜阿含經,故特將此兩卷移作附錄卷第一、第二。
2本經說明三無漏根相應部S.48.23.Naya 知、增支部A.3.84.Sekha◎有學
3未知當知根知根anannatannassamitindriyam annindriyam,巴。未知當知根,初見道,欲知所未曾知四諦者所生之意、樂、善、捨、信、勤、念、定、慧等九根。知根,由修道預流果阿羅漢向等六階級之聖者,已知四諦者所生之九根。
4知根」,麗本作「無知根」,今依據施護大集法門經及巴利本改作「知根」annatavindriyam巴,為無學道阿羅漢果所生之九根。
5本經說明五根相應部S.48.1.Suddhika 清淨
6「在」,宋、元、明、聖四本均作「住」。
7五根pancindriyani巴,「根」indriya巴,為「因陀羅」indra巴之形容詞,即「因陀羅的」「有力的」之名詞化。俱舍論第二說「根者是我義,最勝自在光顯名根,此總成根增上義」。綜言之,能生、增上力者名曰根。今五根一切善法,故名曰根。
8信根saddhindriya巴、精進根viriyindriya巴、念根satindriya巴、定根samadhindriya巴、慧根pannindriya巴,見本卷第六五九經
9本經說明比丘五根如實觀察,則於三結斷知,是名須陀洹相應部S.48.2-3.Sotapanna 預流
10須陀洹sotapanna巴,又稱「預流」、「流」,apanna已步入、已參預,sota〈至涅槃之道〉流。即入聖者之數。
11宋、元、明、聖四本均無「正」字。
12本經說明如實觀五根者,得證阿羅漢相應部S.48.4-5.Araham 阿羅漢
13本經說明五根相應部S.48.8.Datthabbam 應觀
14四不壞淨:即於佛、法、僧、及四者不壞淨信
15本經詳細說明五根內容。相應部S.48.9-10.Vibhanga 分別
16宋、元、明三本均無「令」字。
17已生惡不善法令斷……攝心進」,說明四正勤
18比丘內身觀住……亦如是說」,說明四念處
19比丘離欲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說明四禪定
20比丘聖諦……如實知」,說明四聖諦
21本經說明如實觀五根者得須陀洹果相應部S.48.12.Sankhitta 略說
22本經說明如實觀五根者得諸漏,證阿羅漢果相應部S.48.20.Asavanamkhayo 漏盡
23本經說明若如實知五根及其集、滅、滅道跡者得出離,得成正覺相應部S.48.6-7. Samana-brahmana沙門婆羅門
24本經說明若如實知五本之集、沒、味、患、者得出離,得成正覺相應部S.48.6-7. Samana-brahmana 沙門婆羅門
25本經說明比丘依其對五根利、若滿足之程度而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或須陀洹果五根一切無者為凡夫相應部S.48.14.Sankhitta 略說
26本經為第六六四經之廣說相應部S.48.15-16.Vitthara 廣說
27俱分解脫ubhatobhagavimutta巴、身證kayasakkhin巴、見到ditthippatta巴、信解脫saddhavimutta巴,見阿含第一九五濕貝經。
28一種ekabijin巴,不還向之中,若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天界一次,稱為一種,又稱一間。參阿含九第八三三經增支部A.3.86.。
29家家kolankola巴,欲界九品修惑之前三品或前四品之聖者;以其出一家而至另一家,從人間天界,又從天界人間,故稱家家
30七有sattakkhattu-parama巴,指於人界天界最多往返七次,即於十四生間必證得阿羅漢果,而究竟苦邊
31法行dhammanusarin巴,指聲聞乘見道利根聖者,於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32信行saddhanusarin巴,即從他人處聽聞佛說教法而生信仰,隨此法修行者。
33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巴利本作 indriyavemattata phalavemattata hoti由根之差別果之差別
34「彼」字之上,麗本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5本經說明五根慧根為首以攝持其餘四根。相應部S.48.52.Mallika 末羅
36本經意同第六六六經。參閱相應部S.48.10.Vibhanga分別48.52.Mallika 末羅
37本經說明成就慧根者能成就其他四根。參閱第六六六經。
38本經說明五根之中,慧根為首。參閱第六六六經。
39本經說明五根功德,以慧根為首。參閱相應部S.48.10.Vibhanga 分別48.52.Malika 末羅
40本經說明五根,可與第六五九經比較。相應部S.48.50. Saddha 信
41本無「初」字,今依據後文補上。
42「若聖……信根」,巴利本作 ariyasavako Tathagate ekantagato abhippasanno聖弟子如來一向淨信。下文之「初發菩提心」,巴利本作 saddhassa aryasavakassa,即以「信」來形容弟子
43本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4「念,是名念」,麗本作「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是名念」。
45「譬如」、麗本作「所餘」,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譬如」二字,又聖本作「四餘」。
46「餘」,麗本作「譬」,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餘」。
47本經說明修習五根可斷三世一切苦。
48本經說明數力修力二力增支部A. 2. 2. 1. Balani ◎諸力、失譯雜阿含十六經—正〈No.10116〉。
49數力patisankhanabala巴,又作「擇力」,即思考力。
50修力bhavanabala巴,即實行力。
51「坐」,麗本作「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52「悔、教」,聖本作「教,悔」。
53「犁」,聖本作「梨」。
54「後」,聖本作「復」。
55本經說明若數力成就,則三毒盡,修力滿足
56「節」,截節、減除。
57本經說明修力四念處
58「四道」,阿含卷七第一八六經。
59四法句」,阿含卷七第一七經
60本經說明三種三力。參閱雜阿含本卷六八七經
61「住」,聖本作「在」。
62本經說明當學信、精進慧三力。
63本經詳細說信、念、慧三力。失譯雜阿含七經正〈No.10117
64本經說明三種「四力」,分述如下:1.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2.信力念力定力慧力3.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並就第3.項詳細說明。失譯雜阿含十八經正〈No.10118〉,參閱增支部A.4.152.Balani ◎諸力。
65無罪力anavajjabala巴,清淨力,過不善法不生
66惠施、愛語、行利、同利dana,peyyavajja, atthacariya, samanattata巴,新譯作「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稱四攝法,為菩薩攝護眾生時應有之態度。
67本經詳細說明四攝事最勝行法
68「謂」,麗本作「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謂」。
69本無「建」字。
70本無「戒」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71本經說明三世眾生所取者,均為四攝事增支部A.4.32.Sangaha ◎攝
72「行」,正本作「者」。
73「釭」,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工」。
74本經說明成就四力者得離五恐怖。參閱增支部A.4.153.Panna ◎般若
75「等為」,麗本作「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等為」。
76本經參閱第六八經。
77本經廣說四力。參閱第六八經。
78「近」,宋、元、明三本均作「近不應」三字。
79「近」,聖本作「近數」二字
80「知」,聖本作「智」。
81本經說明五力相應部S.50.1. Gangapeyyala Viveka-nissita恆河廣說遠離依止增支部A. 5. 13. Sankhitta ◎略說。
82信力saddhabala巴、精進力viriyabala巴、念力satibala巴、定力samadhibala巴、慧力pannabala巴,參閱本卷第六八七經
83本經說明比丘成就五力
84本經詳細說明五力相應部S.48.8.Datthabbam 應觀、增支部A.5.14.Vitthata ◎廣說5.15.Datthabba ◎當見。
85本無「是」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86本經說明比丘當學五力
87本經說明五學力增支部A.5.1.Sankhitta ◎簡略
88慚力hiribala巴,「慚」是對不起己。
89愧力ottappabala巴,「愧」是對不起他人。綜合慚與愧二者,慚自愧他,有羞恥不作壞事。此二心一切善法的動力。
90本經說明比丘成就學力增支部A.5.1.Sankhitta ◎簡略
91本經廣說學力。參閱增支部A.5.2.Vitthata ◎廣演
92苦惱」,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惱苦」。
93「謂聖弟子智慧……是名慧力學力」,巴利本作 Idha bhikkhave ariyasavako pannava hoti, udayatthagaminiya pannaya samannagato ariyaya nibbedhikaya sammadukkhakkhayagaminiya. Idam vuccati bhikkhave pannabalam,其意為比丘們!此具慧聖弟子,以通達生死五蘊生滅聖、決擇、通達盡之慧而成就者,此稱為慧力
94參閱本卷第六九○經。
95宋、元、明三本均無「所」字。
96本經說明比丘善法變、退、不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呵責之,反之則以五種白法慶慰之。增支部A.5.5.Sikkha ◎學習
97「當」,麗本作「審」,今依後段經文改作「當」。
98「白」,宋、元、明三本均作「自」。
99五種白法呵責汝」,巴利本作 panca sahadhammika vadanuvada garayha thana agacchanti以五種如法之種種語據理來詰難之。
100「法」,聖本作「汝」。
101本經說明比丘還戒、退戒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呵責之,反之則以五種白法慶慰之。增支部A.5.5.Sikkha ◎學習
102本經說明若信、精進、慚、愧、慧力退減,則不善法生。增支部A.5.5.Sikkha ◎學習
103「減」,麗本作「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減」。
104本經敘說世尊先告訴諸比丘如來阿羅漢之不同,再詳述十力中部M.12.Mahasihanada-sutta師子吼大經增支部A.10.21.Siha 師子阿含十六品第四經—正〈No.12546.4〉、勿提提犀魚譯佛說十力經施護等譯佛說佛十力經法賢佛說信解智力經
105「誡」,宋、元、明三本均作「戒」。
106如來初力thanan-ca thanato atthanan-ca atthanato yathabhutam pajanati巴,又稱處非處智力,即十力之首。
107「受」,聖本作「愛」。
108二如來力atitanagatapaccuppannanam kammasamadananam thanaso hetuso vipakam yathabhutam pajanati巴,舊稱「知業報力」,新稱「異熟智力」。
109「處智」,麗本作「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處智」。
110如來第三力Sariputta Tathagato jhana-vimokha-samadhi-samapattinam sankilesam vodanam vutthanam yathabhutam pajanati巴,舊稱「知一切三昧力」,新稱「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出離雜染清淨智力」。
111「知」,聖本作「他」。
112如來四力parasattanam parapuggalanam indriyaparopariyattam yathabhutam pajanati巴,舊稱「知他眾生諸根下力」,新稱「智力」。
113第五如來力sattanam nanadhimuttikatam yathabhutam pajanati巴,舊稱「知他眾生種種欲樂力」,新稱「種種勝解智力」。
114六如來力anekadhatu-nanadhatu-lokam yathabhutam pajanati巴,舊稱「知世間種性力」,新稱「種種界智力」。
115第七如來力sabbatthagaminim patipadam yathabhutam pajanati巴,舊稱「知一切道智處相力」,新稱「遍趣行智力」。
116「此處死,彼處生」,麗本作「彼處此處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處死彼處生」。
117第八如來力anekavihitam pubbenivasam anussarati巴,舊稱「知宿命力」,新稱「宿住隨念智力」。
118第九如來力dibbena cakkhuna visuddhena atikkantamanusakenasatte passati巴,舊稱「知天眼力」,新稱「死生智力」。
119十如來力asavanam khaya anasavam cetovimuttim pannavimuttim ditthe va dhamme sayam abbinna sacchikatva upasampajja viharati巴,舊稱「漏盡力」,新稱「漏盡智力」。
120本經說明嬰兒小時,乳母墮時照料,及其長大,乳母放捨。諸聲聞始學時,智慧不足,如來隨時教授之,至其智慧深固則放捨。
121「哺」,正本作「晡」。
122「善」,聖本作「若」。
123「哽」,元、明二本均作「鯁」。
124本經說明如來六力增支部A.6.64.Sihanada ◎獅子吼
125本經說明有問如來六力者,如來將為彼記說增支部A.6. 64. Sihanada ◎獅子吼
126本無「智」字,今依據本經後文補上。
127「智」,聖本作「知」。
128本無「受」字。
129本經說明七力增支部A. 7. 3-4. Bala ◎力,5. Dhana ◎〈七〉財
130本經說明比丘成就七力增支部A. 7. 3 Bala ◎力,5. Dhana ◎〈七〉財
131「信」,宋、元、明、聖四本均作「七」。
132本經說明七力增支部A. 7. 3 Bala ◎力,5. Dhana ◎〈七〉財
133本經廣說七力
134本經說明八力阿含八品第一經—正〈No.12538.11〉,參閱增支部A. 8. 27. Bala 力。
135本無「者」字。
136本經廣說八力阿含八品第一經—正〈No.12538.1〉,參閱增支部A. 8. 27. Bala 力。
137本無「者」字,今依據第七○四經補上。
138本無「功」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139「力」,聖本於其後加上「幾關巧力,造幾關者見其力。。刀劍盜賊力,盜賊必現刀劍力。計數多聞力者,凡思惟計數多聞之力」三九字
140本經說明漏盡比丘八力。參閱增支部A. 8. 28. Bala力
141「注」,聖本作「住」。
142浚輸」,聖本作「後輪」。
143「欲」,宋、元、明三本均作「欲欲二字
144本經參閱第七○六經。
145「問」,元、明二本均作「聞」。
146本經參閱第七○六經。
147「丘」,宋、元、明、聖四本均作「丘二」二字
148本經說明九力。參閱增支部A.8.28.Bala 力
149本經廣說九力。參閱增支部A.8.28.Bala 力
150本無「力」字。
151本經說明十力
152「十」,宋、元、明三本均作「九」。
153「怨」,明本作「結」。
154本經廣說十力
155本無「者」字,今依據第七一一經補上。
156本無「結恨女人力……出家之人常現忍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結恨女人力者女人現結恨力。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現啼泣力呰愚人力者,愚人之法呰。審諦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現審諦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現忍辱」等七字。
157多聞之人常現思惟計數」,麗本作「凡思惟計數多聞之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之。
158本經說明有如來力。參閱第六九六經。增支部A.10.21.Siha 師子阿含結禁品第四經正〈No.12546.4〉。
159本經說明如來力。
160本經說明所有法門如來無畏所生,比丘質直生,如來則為其說五學力如來十力
161「偽」,宋、元、明三本均作「曲」。
162本經說明若不正思惟,則五蓋,退七覺支;若正思惟,則不五蓋,起七覺支相應部S.46.24.Ayonisa 非如理
163「猗」,聖本作「倚」。
164本經說明五退法及七不退法。相應部S.46.34.Kilesa 煩惱46.37.Vuddhi 增長
165本經說明五蓋不轉涅槃七覺支涅槃相應部S.46.40.Nivarana 蓋
166「智」,聖本作「知」。
167本經說明五蓋之害及七覺支之利。相應部S.46.38.Avarana-nivarana 障蓋
168障avarana巴,障礙煩惱智慧長,故稱煩惱障
169蓋nivarana巴,蓋即覆,此等煩惱智慧煩惱異名
170「閡」,宋、元、明三本均作「礙」。
171「曰」,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言」。
172「支」,聖本作「分」。
173貪欲瞋恚蓋……脫生死畏」,巴利本無此偈。
174本經說明五蓋如五樹,能令善心蔭覆墮臥。修習七覺支,則轉成不退相應部S.46.39.Rukkha 樹
175「裟」,宋、元、明三本均作「裟衣」二字
176「返」,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反」。
177「樹」,宋、元、明三本均作「漸」。
178本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9揵遮耶樹kacchaka巴,樹名。
180迦捭多羅樹kapitthaka巴,樹名。
181阿濕波他樹assattha巴,樹名。
182優曇缽羅樹udumbara巴,樹名。
183拘留他樹nigrodha巴,樹名。
184「若」,宋、元二本均作「苦」。
185本經說明修習七覺支能轉進滿足。參閱相應部S.46.23.Thana 處
186本經說明專心聽法者,能五蓋修習七覺支,令滿足
187「間」,明本作「明」。
188本經敘明無畏王子請佛評斷無因論,佛告以五蓋煩惱因緣七覺支清淨因緣,糾正無因論之謬誤。相應部S.46.56.Abhaya 無畏
189無畏王子Abhaya rajakumara巴,頻婆裟羅之子,阿闍世之弟,初歸依乾子,後歸依佛
190「仿佯」,宋本作「彷徉」,元、明二本均作「仿徉」。
191沙門婆羅門」,巴利本作Purana Kassapa富蘭迦葉
192「說」,元、明二本均作「者」。
193「辨」,聖本作「辯」。
194本無「何」字。
195「常」,聖本作「當」。
196「此經」,麗本作「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