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八○九七九七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七九八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沙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謂成就此法者。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斷,瞋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一七九九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有沙門果。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二八○○4
如是婆羅門法、婆羅門、婆羅門義、婆羅門果,梵行法、梵行者、梵行義、梵行果亦如上說。
八一三八○一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6。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7,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種8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四八○二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五八○三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11修習滿足。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12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13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14,繫念善學;念於外息15,繫念善學。息長16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17;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18身行息出息善學19。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20行,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21。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22。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23,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六八○四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者,斷諸覺想。云何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斷諸覺想?若比丘依止聚落、城邑住,如上廣說,……乃至於出息滅善學,是名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斷諸覺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斷覺想,如是不動搖,得大果大福利,如是得甘露、究竟甘露,得二果、四果、七果,一一經亦如上說25。
八一七八○五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我所說安那般那念,汝等修習不?」
時,有比丘名阿梨瑟吒,於眾中坐,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安那般那念,我已修習。」
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云何修習我所說安那般那念?」
比丘白佛:「世尊!我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於內外對礙想善正除滅。我已如是修世尊所說安那般那念。」
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實修我所說安那般那念,非不修;然其比丘於汝所修安那般那念所,更有勝妙過其上者。何等是勝妙過阿梨瑟吒所修安那般那念者?是比丘依止城邑、聚落,如前廣說,……乃至於滅出息觀察善學,是名,阿梨瑟吒比丘!勝妙過汝所修安那般那念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八八○六2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28入安陀林,坐一樹下,晝日禪思。
時,尊者罽賓那29亦晨朝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還,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入安陀林,於樹下坐禪,去佛不遠,正身不動,身心正直,勝妙思惟。
爾時,眾多比丘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佛足,退坐一面。
佛語諸比丘:「汝等見尊者罽賓那不?去我不遠,正身端坐,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諸比丘白佛:「世尊!我等數見彼尊者正身端坐,善攝其身,不傾不動,專心勝妙。」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三昧,身心安住,不傾不動,住勝妙住者,此比丘得此三昧,不勤方便,隨欲即得。」
諸比丘白佛:「何等三昧,比丘得此三昧,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依止聚落,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入林中,若閑房、露坐,思惟繫念,……乃至息滅觀察善學,是名三昧,若比丘端坐思惟,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九八○七3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一奢能伽羅林31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禪,諸比丘勿復32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33時。」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二月坐禪,無一比丘敢往來者,唯除送食及布薩時。
爾時,世尊坐禪二月過已,從禪覺,於比丘僧前坐,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云何坐禪?』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所以者何?我於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我悉知已,我時作是念:此則粗思惟住,我今於此思惟止息已,當更修餘微細修住而住。」
「爾時,我息止粗思惟已,即更入微細思惟,多住而住。時,有三天子,極上妙色,過夜來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門瞿曇時到。』復有一天子言:『此非時到,是時向至。』第三天子言:『非為時到,亦非時向至,此則修住,是阿羅訶寂滅耳!』」
佛告諸比丘:「若有正說,聖住34、天住35、梵住36、學住37、無學住38、如來住39,學人所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無學人現法樂住者,謂安那般那念,此則正說。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聖住、天住、梵住……乃至無學現法40樂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八○八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越尼拘律樹園42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43詣尊者迦磨比丘所,禮迦磨比丘足已,退坐一面,語迦磨比丘言:「云何,尊者迦磨!學住者為即是如來住耶?為學住異如來住異?」
迦磨比丘答言:「摩訶男!學住異如來住異。摩訶男!學住者,斷五蓋多住;如來住者,於五蓋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44樹頭,更不生長,於未來世成不生法45。」
「一時,世尊住一奢能伽羅林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於此一奢能伽羅林中二月坐禪,汝諸比丘勿使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廣說如前,……乃至無學現法樂住,以是故知,摩訶男!學住異如來住異。」
釋氏摩訶男聞迦磨比丘所說歡喜,從座起去。
八二一八○九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47,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巖自殺,或令餘比丘殺。
有異比丘極生厭患惡露不淨,至48鹿林梵志子所,語鹿林梵志子言:「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即殺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邊,洗刀時,有魔天住於空中,讚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賢首!汝得無量功德,能令諸沙門釋子持戒有德,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49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諸長利衣缽雜物悉皆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聞讚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依缽雜物悉皆屬我。於是手執利刀,循50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51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
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唯願世尊更說餘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52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阿難白佛:「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隨順開覺,已53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佛告阿難:「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廣說,……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二八一○5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55剛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如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滿足?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是念:頗有一法,多修習已,令四法滿足,……乃至二法滿足?我今問世尊,寧有一法,多修習已,能令……乃至二法滿足耶?」
佛告阿難:「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56滿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57;身行休58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59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隨受60比思惟。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阿難白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云何修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念住已,繫念住不忘,爾時方便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分61滿足已,於法選擇思量。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修擇法覺分已,擇法覺分滿足;於法選擇分別思量已,得精勤方便。爾時方便修習精進覺分,修精進覺分已,精進覺分滿足;方便精進已,則心歡喜。爾時方便修喜覺分,修喜覺分已,喜覺分滿足;歡喜已,身心猗62息。爾時方便修猗覺分,修猗覺分已,猗覺分63滿足;身心樂已,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定覺分滿足已,貪憂則滅,得平等捨。爾時方便修捨覺分,修捨覺分已,捨覺分滿足。受、心、法法念處亦如是說,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
阿難白佛:「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云何修七覺分,滿足明、解脫?」
佛告阿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念覺分已,滿足明、解脫。……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捨覺分已,明、解脫滿足,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十三法,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三—四八一一—二64
如是異比丘所聞,佛問諸比丘亦如上說。
八二五八一三6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毘羅聚落金毘林中。
爾時,世尊告尊者金毘羅:「我今當說精勤66修習四念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爾時,尊者金毘羅默然住,如是再三。
爾時,尊者阿難語尊者金毘羅:「今大師告汝!」如是三說。
尊者金毘羅語尊者阿難:「我已知,尊者阿難!我已知,尊者瞿曇!」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是時,世尊!是時,善逝!唯願為諸比丘說精勤修四念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入息念時如入息學,……乃至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念入息時如念入息學,……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時,如身行止息、出息學。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
佛告阿難:「譬如有人乘車輿從東方顛沛而來,當於爾時踐蹈諸土堆壟不?」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念入67息時如入息念學,如是乃至善內思惟。若爾時聖弟子覺知喜乃至覺知意行息學,聖弟子受受觀念住,聖弟子受受觀念住68已,如是知善內思惟。譬如有人乘車輿從南方顛沛而來,云何,阿難!當踐蹈土堆壟不?」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受受觀念住,知善內思惟。若聖弟子覺知心欣悅、心定、心解脫、心入息如解脫心入息學,解脫心出息如解脫心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如是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譬如有人乘車輿從西方來,彼當踐蹈土堆壟不?」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覺知心,……乃至心解脫出息如心解脫出息學69。如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知善內思惟,善於身受心,貪憂滅捨;爾時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阿難!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壟,有人乘車輿從北方顛沛而來,當踐蹈土堆壟不?」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知善內思惟,阿難!是名比丘精勤方便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六八一四7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71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72,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73不染著樂。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74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75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七八一五7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77。爾時,眾多上座聲聞於世尊左右樹下、窟中安居。時,有眾多年少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佛為諸年少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諸年少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諸年少比丘往詣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足已,於一面坐。
時,諸上座比丘作是念:我等當攝受此諸年少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一人受二、三、多人。作是念已,即便攝受,或一人受一人,或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受六十人。
爾時,世尊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觀察諸比丘已,告78比丘:「善哉!善哉!我今喜諸比丘行諸正事,是故,比丘!當勤精進!」
於此舍衛國,滿迦低月79,諸處人間遊行80。比丘聞世尊於舍衛國安居,滿迦低月限81已,作衣竟,持衣缽,於舍衛國人間遊行。漸至舍衛國,舉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已,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人間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爾時人間比丘聞佛說法,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往詣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時,諸上座作是念:我等當受此人間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多人。即便受之,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有受六十人者。彼上座比丘受諸人間比丘,教誡、教授,善知先後次第。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觀察諸比丘眾,告諸比丘:「善哉!善哉!諸比丘!我欣汝等所行正事,樂汝等所行正事。諸比丘!過去諸佛亦有比丘眾所行正事如今此眾,未來諸佛所有諸眾亦當如是所行正事如今此眾。所以者何?今此眾中諸長老比丘,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82處具足住。有比丘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83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有比丘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有比丘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有比丘得無量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如觀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八八一六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85。」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學具足者,是比丘正行。
增上戒心慧,三法勤精進,
勇猛堅固城,常守護諸根。
如晝如其夜,如夜亦如晝;
如前如其後,如後亦如前;
如上如其下,如下亦如上。
無量諸三昧,映一切諸方,
是說為覺跡,第一清涼集,
捨離無明諍86,其心善解脫。
我為世間覺,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其心得解脫,
身壞而命終,如燈盡火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九八一七8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亦復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婆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如上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八一八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比丘增上戒學,非增上意、增上慧學;有增上戒、增上意學,非增上慧學。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增上戒、增上意修習滿足,如是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無上慧壽而活。」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一八一九8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彼自求學者而學,說三學,能攝諸戒。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二八二○9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學增上戒91。」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得92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三八二一9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若彼善男子自隨意所欲而學者,我為說三學。若學此三學,則攝受一切學戒。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恚、癡薄,成一種子道。彼地未等覺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覺者,名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名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94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學,……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95,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四八二二9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持婆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學戒,令三學修習滿足。何等為三?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戒為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97,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定98滿足,三昧滿足,少於慧,於99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五八二三10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住,滿足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
「何等為增上戒?是比丘戒滿足,少定101、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一種子道。若彼地未等覺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得須陀洹;彼地未等覺者,得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得隨信行102,是名增上戒學。」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於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於103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104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105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106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六八二四10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108學。何等為二?謂109上威儀學、上波羅提木叉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者學戒時,直道隨順行,
專審勤方便,善自護其身110。
得初漏盡智,次究竟無知;
得無知解脫,知見悉已度,
成不動解脫,諸有結滅盡。
彼諸根具足,諸根寂靜樂,
持此後邊身,摧伏眾魔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七八二五11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學戒多福利,住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若比丘學戒福利,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增上已,令112三學滿足。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專思三昧禪;
智慧為最上,現生之最後;
牟尼持後邊,降魔度彼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八八二六1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114。如大師已為聲聞制戒,謂攝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學戒者,行堅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何等智慧為上?謂大師為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若安慰、若安樂、若安慰安樂。如是如是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如是如是於彼彼法、彼彼處,智慧觀察,是名比丘智慧為上。」
「何等為解脫堅固?謂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如是如是說彼彼法,如是彼處如是115彼處得解脫樂,是名比丘堅固解脫。」
「何等為比丘念增上?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繫念安住;未觀察者,於彼彼處智慧繫念安住;已觀察者,於彼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專思三昧禪;
智慧為最上,現生最後邊;
牟尼持後邊,降魔度彼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尸婆迦修多羅116,如後,佛當說。
如是阿難陀比丘及異比丘所問、佛問諸比丘三經,亦如上說。
八三九八二七1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118有三種作田,隨時善作。何等為三?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諸比丘!然彼長者耕田、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長、果實、成熟,若明日、若復後日。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如是,比丘於此三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後日,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譬如,比丘119!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120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四○八二八1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驢隨群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聲。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122,聲出不似,隨大群牛,謂已是牛,而作牛鳴,而去牛實遠。如是,有一愚癡男子違律犯戒,隨逐大眾,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學習勝欲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逐大眾,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實去比丘大遠。」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同蹄無角獸,四足具聲口,
隨逐大123群牛,常以為等侶,
形亦非牛類,不能作牛聲。
如是愚癡人,不隨繫心念,
於善逝教誡,無欲勤方便,
懈怠心輕慢,不獲無上124道;
如驢在群牛125,去牛常自遠。
彼雖隨大眾,內行常自乖。」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四一八二九1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跋耆聚落,尊者跋耆子侍佛左右。
爾時,尊者跋耆子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佛說過二百五十戒127,令族姓子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諸族姓子隨欲而學。然今,世尊!我不堪能隨學而學。」
佛告跋耆子:「汝堪能隨時學三學不?」
跋耆子白佛言:「堪能,世尊!」
佛告跋耆子:「汝當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時精勤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尊者跋耆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跋耆子受佛教誡、教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1本經詳細說明沙門法及沙門果。相應部S.45.35.Samanna 沙門法
2本經說明沙門法、沙門、沙門義。相應部S.45.36.Samanna 沙門法
3本經說明沙門果。參閱第八○九經。
4相應部S.45.37-38.Brahmanna 婆羅門法,39-40.Brahmacariya 梵行
5本經說明有五法助益於修出入息念。
6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巴,即「出入息念」。
7波羅提木叉律儀patimokkha-samvara巴,又名別解脫律儀,指防護別解脫。雜阿含卷三十第八三四經作「善攝持波羅提木叉」。
8「種」,參考本經前文疑作「所」。
9本經說明若修習出入息念,可得身心止息,明分想修習滿足。
10本經詳細說明修習安那般那念之內容。相應部S.54.1.Ekadhamma 一法、失譯雜阿含第十五經—大正〈No.10115〉。
11聖本無「想」字。
12「聚」,大正本作「娶」。
13「慧」,明本作「恚」。
14內息passasati巴,入息。
15外息assasati巴,出息。
16「息長」,巴利本作 digham va assasanto digham assasami' ti pajanati〈他〉正在長出息〈時〉,〈他〉了知「我現在長出息」。
17「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巴利本作 sabbakayapatisamvedi passasissamiti sikkhati〈他〉學習「覺知出入息的遍身我將入息」。
18「切」,大正本作「心」。
19「念於內息……善學」,以上為於身觀身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參閱本卷第八二二經。
20「心」,大正本作「身」。
21「覺知喜……善學」,以上為於受觀受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22「覺知心……善學」,以上為於心觀心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23「觀察無常……善學」,以上為於法觀法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24本經為第八一五經之略說,說明修習出入息念者可斷諸覺想。相應部S.54.2-5.Bojjhanga etc. 覺支等
25本段說明修習出入息念可得各種果報。參閱相應部S.54.2-5.Bojjhanga etc. 覺支等
26本經敘說阿梨瑟吒告佛其已修習出入息念,佛嘉許之,並告之以更有勝妙過其上者。相應部S.54.6.Arittha 阿梨瑟吒
27本經敘說罽賓那比丘端坐不動,專心修行,佛陀教諸比丘亦如是修行。相應部S.54.7.Kappina 罽賓那
28「檀」,宋、元、明三本作「壇」。尼師檀,坐具。
29罽賓那Kappina巴,又譯劫賓那,於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中,佛言其「言直無隱,警誡諸苾芻」。苾芻,指比丘。
30本經敘說世尊坐禪二月,修出入息念,從禪覺後告諸比丘其所得證。相應部S.54.11.Icchanangala 一奢能伽羅
31一奢能伽羅林Icchanangala巴,位於憍薩羅國之婆羅門村。
32「復」,聖本作「得」。
33布薩:僧團中每半月說戒一次,自知犯戒者,即於大眾面前數說罪行,並懺悔之。
34聖住ariyavihara巴,得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諦者住於聖住。參閱增支部A.4.190
35天住dibbavihara巴,得初、二、三、四禪者,住於天住。參閱第八二○經、卷三十三第九二六經。
36梵住brahmavihara巴,得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定〉者,住於梵住。參閱增支部A.4.190
37學住sekhavihara巴,有學聖者之住息處。參閱本卷第八二○經、卷三十三第九二六經。
38無學住asekhavihara巴,參閱雜阿含卷三十三第九二六經。
39如來住tathagatavihara巴,得無上正徧覺者住於如來住。參閱本卷第八二○經。
40聖本無「法」字。
41本經說明學住與如來住相異。相應部S.54.12.Kankheyya 盧夷強耆
42迦毘羅越尼拘律樹園Kapilavatthusmim Nigrodha-arame巴,園林名。
43摩訶男Mahanama巴,世尊之叔父。
44多羅Tala巴,樹名。
45於未來世成不生法ayatim anuppadadhamma巴,此生為最後身,於未來不再生此煩惱身。
46本經敘說世尊教諸比丘修不淨觀,結果有多比丘因極厭患身而自殺,或請他人殺己,世尊於是教諸比丘修習出入息念。相應部S.54.9.Vesali 毘舍離
47不淨觀asubhakatha巴,為對治於身起貪欲者,令修不淨觀,即觀五蘊之色身充滿不淨。
48「至」,明本作「觀」。
49「穌」,聖本作「蘇」。
50「循」,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順」。
51宋、元、明、聖四本均無「令」字。
52「住」,明本作「依」。
53聖本無「已」字。
54本經說明修習出入息念能令四念處滿足,七覺支滿足,明、解脫滿足,法法相類,法法相潤。相應部S.54.13-14.Ananda 阿難
55「金」,宋本作「舍」。
56明、解脫vijjavimutti巴,即三明、三解脫。三明即:一、宿命智證明,二、生死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三解脫即:一、欲有漏心解脫,二、有有漏心解脫,三、無明有漏心解脫。
57「學」,宋、元、明、聖四本均於其後加上「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二十四字。
58宋本無「休」字。
59「思」,聖本作「丘思」二字。
60「隨受」,麗本作「受隨身」,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隨受」。
61麗本無「分」字,今依據本經前後文補上。
62「猗」,聖本作「倚」。
63宋、元、明、聖四本均無「分」字。
64相應部S.54.15-16.Bhikkhu 比丘
65本經說明精勤修習四念處之真諦。相應部S.54.10.Kimbila 金毘羅
66「勤」,宋本作「進」。
67「入」,大正本作「人」。
68麗本無「住」字,今依據本經前後文補上。
69「學」,宋、聖二本均作「覺」。
70本經說明修習出入息念已,得大果大福利。參閱相應部S.54.8.Dipa 燈
71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72「倦」,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極」。
73「覺知」,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知覺」。
74「喜」,大正本作「善」。
75麗本無「修」字,今依據本經前文補上。
76本經說明三世諸佛和如今比丘同樣修出入息念,斷覺想。
77夏安居:又作雨安居。印度雨期達三月之久,於此三個月期間,僧眾不各方遊化,聚居一處而致力修行。
78「告」,宋、元、明三本均作「告言」二字。
79滿迦低月kattika巴,月令名,為印度曆第八個月,正當雨季的最後一個月,相當於我國陰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80麗本無「遊行」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1「限」,麗本作「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限」。
82麗本無「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3宋、元、明、聖四本均無「正」字。
84本經說明戒、意、慧三學。增支部A.3.89.Sikkha ◎諸學
85增上戒學adhisilasikkha、增上意學adhicittasikkha、增上慧學adhipannasikka巴,增上意學又作增上心學、增上定學。增上,是有力的,能為他所因依的意思,因為三學有相依相因的關係,所以名三增上學。所謂因戒生定,依定發慧。又「增上慧學」,大正本作「謂增上慧學」。
86「諍」,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靜」。
87本經詳細說明三學。增支部A.3.88.Sikkha ◎諸學、雜阿含卷三十第八三二經。
88本經說明三學中增上慧學成就時,圓滿三學。
89本經說明三學能攝諸戒。增支部A.3.87.Sikkha ◎諸學
90本經說明三學。增支部A.3.86.Sikkha ◎諸學
91「學增上戒」,參考本經前文疑作「增上戒學」。
92麗本無「得」字,今依據本經前文補上。
93本經經意同第八三二經。增支部A.3.85.Sikkha ◎諸學
94「比丘」之上,麗本有一「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95麗本無「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6本經說明若比丘具足戒住,能令三學修習滿足。
97麗本無「法」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98「定」,參考本經文意疑作「戒」。
99麗本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0本經說明若比丘具足戒住,能滿足三學,得諸涅槃。
101「定」,聖本作「靜」。
102「行」,聖本作「門」。
103宋、元二本均無「於」字。
104「覺」,聖本作「學」。
105麗本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有」。又聖本作「時」。
106「已」,麗本作「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已」。
107本經說明二學。增支部A.3.84.Sekha ◎有學
108「二」,宋、元、明、聖四本均作「三」。
109「謂」,宋、元、明三本均於其後加上「上戒學」三字。
110「身」,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心」。
111本經說明若比丘學戒,可令三學滿足。參閱小部。如是語經It.46.Sikkha 學勝利
112「令」,宋、元、明三本均作「今」。
113本經說明學戒之種種福利。
114此處指釋尊制戒的十種因緣。摩訶僧祇律卷一所列十種因緣如下:「攝僧,極攝僧,令僧安樂,折伏無羞人,有慚愧者得安隱住持,不信者能信,正信者得增益,於現法中得漏盡,未生諸漏令不生,正法久住。」
115「彼處如是」,宋本作「彼如是」三字,元、明、聖三本均作「如是彼」三字。
116尸婆迦修多羅:指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九六八經。
117本經說明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如同田夫隨時善作一般。增支部A.3.82.Sukhetta ◎良田
118田夫kasaka巴,即農夫、耕作者。
119「譬如比丘」,明本作「比丘譬如」,聖本作「比丘譬如比丘」六字。
120「爪」,聖本作「爾」。
121本經說明若比丘不修三學則不為比丘。增支部A.3.81.Samana ◎諸沙門、增一阿含十六品第四經—大正〈No.12516.4〉
122宋、元、明三本均無「牛」字。
123「大」,大正本作「太」。
124「上」,聖本作「為」。
125「群中」,宋、元、明三本均作「牛群」。
126本經說明若隨時學三學,不久得盡諸漏,得解脫。增支部A.3.38.Vajjiputtaka ◎跋耆子
127「二百五十戒」,增支部A.3.83作「一百五十餘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