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九三九四○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2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斬以偽籌,以數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依父母;籌數已盡,其諸父母數猶不盡。諸比丘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精進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三三九四一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云何比丘!此大地土泥悉以為丸,如婆羅果4,以數汝等長夜生死以來所依父母土丸既盡,所依父母其數不盡。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其數如是。是故,比丘方便諸有,莫令增長,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三四九四二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諸比丘!汝等眾生安隱諸樂,是念:我等長夜輪轉生死,亦曾受斯樂,其無量6。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精進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九四三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諸比丘眾生苦惱是念:我長夜輪轉生死以來,亦曾更如是之苦,其數無量方便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三六九四四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諸比丘!汝等眾生而生恐怖,衣毛為豎,是念:我等過去必曾殺生,為傷害者,為惡知識,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諸比丘是學;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三七九四五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諸比丘眾生愛念歡喜者,是念:如是眾生過去世時,必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識,如是長夜生死輪轉,無明所蓋,愛繫其頸,故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精方便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三八九四六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婆羅門來詣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面,白佛言:「瞿曇未來世當有幾佛?」
佛告婆羅站:「未來佛者,如無量恒河沙。」
爾時婆羅門是念:未來當有無量恒河沙三藐三佛11當從彼梵行
爾時婆羅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12起去。
時,婆羅門隨路思惟今唯問沙門瞿曇未來諸佛,不問過去。即隨路還,復問世尊:「云何瞿曇過去世時,復有幾佛?」
佛告婆羅門:「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恒河沙數。」
時,婆羅門是念:過去世中有無量恒河諸佛世尊,我曾不習近,設復未來無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亦當不與習近娛樂今當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即便合掌白佛言:「願聽我於正法、律出家梵行。」
佛告婆羅門:「聽汝於正法、律出家梵行,得比丘分。」
爾時婆羅門出家受具足出家已,靜處思惟:所以男子正信非家出家道,……乃至阿羅漢
九三九九四七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富羅14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人一劫生死輪轉,積累骨不腐壞者,如毘富羅山。若多聞聖弟子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聖諦如實知,此滅道聖諦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見、取、疑,斷此三結15,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人一劫中,積聚其身骨,
常積不腐壞,如毘富羅山。
諸聖弟子正智真諦
   此苦及苦因離苦寂滅
修習八道跡,正向般涅槃
極至於七有天人往生
一切諸結,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九四八1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
時,比丘從座起,整服,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長久如17?」
佛告比丘:「能為汝說,而汝難知。」
比丘白佛:「可說譬不?」
言:「可說,比丘!譬如鐵城,方由旬,高下亦爾,滿中芥子人百年取一芥子,盡其芥子,劫猶不竟。如是比丘!其劫者,如是長久。如是長劫,百千萬億苦相續,骨成丘,膿血成流,地獄畜生餓鬼惡趣,是名,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一九四九1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
時,比丘從座起,整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長久如?」
佛告比丘:「能為汝說,汝得知。」
比丘白佛:「可說譬不?」
言:「可說,比丘!如山,不斷不壞,方由旬士夫迦尸19百年一拂,拂之不已,山遂盡,劫猶不竟。比丘如是長久之劫,百千萬億劫苦惱,……乃至比丘!當如是學: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九五○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
時,比丘從座起,整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過去有幾劫?」
佛告比丘:「我悉能說,汝知甚難。」
比丘白佛:「可說譬不?」
言:「可說,譬如,比丘!有士夫壽命百歲,晨朝憶念三百千劫,日中憶念三百千劫,日暮憶念三百千劫,如是日日憶念劫數,百年終,不能憶念劫數邊際比丘當知:過去劫數無量如是過去無量劫數,長夜受苦,積骨成山,髓血成流,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如是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三九五一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一處不生不死者。如是長夜無始生死,不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四九五二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一處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宗親、師長者如是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五九五三2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譬如大雨渧24泡,一生一滅如是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頸,無始生死生者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六九五四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譬如普大雨洪澍,東西南北無斷絕處。如是東方、方、西方、北方,無量國土劫成、劫壞,如大雨,普雨下,無斷絕處。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譬如擲杖中,或頭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七九五五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譬如,比丘士夫五節27論,常轉不息;如是眾生五趣論,或墮地獄畜生餓鬼及人、天趣常轉不息。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八九五六2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富羅山側。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一切不恒、不安、變易之法。諸比丘!於一切厭離、不29樂、解脫。」
「諸比丘過去世時,此毘富羅山名長竹山,有諸人民圍遶山居,名低彌羅30邑。低彌羅邑人壽四歲,低彌羅邑人上此山頂,四日乃得往反。時,佛,名迦羅迦孫提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說法教化,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發顯示。彼長竹山於今名字亦滅,低彌羅聚落人民亦沒,彼佛如來般涅槃比丘!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恒、不安、變易之法,於一切行,當修厭離離欲解脫。」
「諸比丘過去世時,此毘富羅山名曰朋迦。時,人民遶山而居,名毘迦31邑。彼時人民壽三歲,毘迦人上此山頂,經三日中乃得往反。時,佛,名拘那含牟尼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演說經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發顯示。諸比丘!彼朋迦山名字久滅,毘迦邑人亦久亡沒,彼佛世尊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恒、不安、變易之法,汝等比丘當修厭離不樂解脫。」
「諸比丘過去世時,此毘富羅山名宿波羅首,有諸人民遶山居止,名赤馬32邑。人壽歲,彼諸人民上此山頂,經二日中33乃得往反。爾時名曰迦葉如來應供……乃至出興於世,演說經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比丘!當知宿波羅首山名字久滅,赤馬邑人亦久亡沒,彼佛世尊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恒、不安、變易之法,是故,比丘!當修厭離離欲解脫。」
「諸比丘!今日此山名毘富羅,有諸人民遶山而居,名摩竭34國。此諸人民壽命百歲,消息滿百歲。摩竭提人上此山頂,須臾往反。今於此得成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演說正法教化令得寂滅涅槃正道逝、覺知比丘!當知此毘富羅山名亦當磨35滅,摩竭提人亦當亡沒,如來不久當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諸行悉皆無常、不恒、不安、變易之法,是故,比丘!當修厭離離欲解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古昔長竹山,低彌羅36邑;
次名朋迦山,毘迦聚落
宿波羅首山,聚落名赤馬;
今毘富羅山,國名37摩竭陀。
名山悉磨滅,其人悉沒38亡,
諸佛般涅槃不盡!
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
不盡,唯寂滅為樂!」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九九五七3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出家40來詣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佛告婆蹉出家:「隨汝所問,當為汝說。」
婆蹉出家白佛言:「云何瞿曇即身耶?」
佛告婆蹉出家:「即身者,此是無記41。」
云何瞿曇!為命身異耶?」
佛告婆蹉出家:「命身異者,此亦無記。」
婆蹉出家白佛:「云何瞿曇即身耶?答言:『無記』。命身異?答言:『無記』。沙門瞿曇有何等法42弟子終,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彼處。』彼諸弟子於此捨身,即意生身43於餘處。當於爾時,非為命身異也?」
佛告婆蹉:「此說有餘,不無餘。」
婆蹉白佛:「瞿曇云何有餘,不無餘?」
佛告婆蹉:「譬如火,有餘得然,非無餘。」
婆蹉白佛:「我見無餘亦然。」
佛告婆蹉:「云何無餘亦然?」
婆蹉白佛:「譬如大聚熾火,疾風來吹,火飛中,豈非無餘火耶?」
佛告婆蹉:「風吹飛火,即是有餘,非無餘也。」
婆蹉白佛:「瞿曇中飛火,云何名有餘?」
佛告婆蹉:「中飛火依風故住,依風故然;以依風故,故說有餘。」
婆蹉白佛:「眾生於此終,意生身往生餘處,云何有餘?」
佛告婆蹉:「眾生於此處終,意生身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
婆蹉白佛:「眾生愛樂有餘染著有餘世尊得彼無餘,成等正覺沙門瞿曇世間多緣,請辭還去。」
佛告婆蹉:「宜是時!」
婆蹉出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九五○九五八4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目揵連45亦於彼住。
時,有婆蹉出家尊者目揵連所,與尊者目揵連面相問訊慰勞慰勞已,退坐面,語尊者目揵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目連答言:「婆蹉隨意所問,知者當答。」
時,婆蹉出家尊者目揵連:「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人求46問『云何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皆悉隨答。而沙門瞿曇有來問言『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而不記說?」
目揵連言:「婆蹉!餘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滅、色味色患、色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取著如來後死、後死、有47後死、非有後死非則生取著。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48如來取著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取著。」
如來者,於如實知,色49集、滅、色味色患、色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不著後死、有無後死、非有不著。受、想、行、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則不然,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數,皆悉寂滅。」
婆蹉如是因如是緣,餘沙門婆羅門有來問『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則為記說如是因如是緣如來有來問『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不為記說。」
時,婆蹉出家尊者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九五一九五九5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出家來詣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面,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有來問……」如上廣說
爾時婆蹉出家歎言:「奇哉!瞿曇弟子大師義同義、句同句、同味乃至第一義瞿曇今詣摩訶目揵連,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問於彼,彼亦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答我,如今瞿曇所說。是故,瞿曇!真為奇特大師弟子義同義、句同句、同味,同第一義。」
爾時51婆蹉出家有諸因緣至那梨聚落52營事訖已,詣尊者詵陀迦旃延53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面,問詵陀迦旃延:「何因、何緣沙門瞿曇有來問『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不為記說?」
詵陀迦旃延婆蹉出家:「今問汝,隨意答我。於汝意云何?若因、若緣,若種施設諸行54色、無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想,若彼因、彼緣、彼無餘滅。永滅已,如來於彼記說,言:『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耶?」
婆蹉出家語詵陀迦旃延:「若因、若緣,若種施設諸行色、若非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想,彼因、彼緣、彼無餘滅。云何瞿曇於彼記說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
詵陀迦旃延婆蹉出家:「是故如來以是因、以是緣故,有問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不為記說。」
婆蹉出家問詵陀迦旃延:「汝於沙門瞿曇弟子,為日久如?」
詵陀迦旃延答言:「少過三年,於正法、律出家梵行。」
婆蹉出家言:「詵陀迦旃延!快得善利,少時出家而得如是律儀、口律儀,又得如是智慧辯才。」
時,婆蹉出家聞詵陀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九五九六○5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出家來詣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不?」
佛告婆蹉出家:「隨所欲問,當為汝說。」
婆蹉出家白佛言:「瞿曇!何因、何人來問『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而不為記說耶?」
佛告婆蹉出家上詵陀迦旃延廣說,……乃至非有後死。
婆蹉出家白佛言:「奇哉!瞿曇!師及弟子義同,句句同,味同,其理悉合,所謂第一句說。瞿曇為小緣事利伽聚落營事訖已,暫過沙門迦旃延,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問沙門迦旃延,彼亦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答我所問,如今沙門瞿曇所說。是故當知:實為奇特!師及弟子義、句、味,義、句、味悉同。」
時,婆蹉出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九五三九六一5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出家來詣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我耶?」
爾時世尊然不答。
如是再三,爾時世尊亦再三不答。
爾時婆蹉出家是念:我已三問沙門瞿曇,而不見答,但當還去。
時,尊者阿難後,執扇扇佛。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彼婆蹉出家三問,世尊何故不答?豈不增彼婆蹉出家邪見,言沙門不能答其所問?」
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從今斷滅。若先來我則是常見57,於今斷滅則是斷見58如來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九五四九六二5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婆蹉出家來詣所,與世尊60問訊問訊已,退坐面,白佛言:
瞿曇云何瞿曇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耶?」
佛告婆蹉出家:「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是則真實,餘則虛妄。』」
云何瞿曇如是見、如是說:『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邊非無邊即是身、命身異,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61。』?」
佛告婆蹉出家:「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乃至非有後死。」
爾時婆蹉出家白佛言:「瞿曇!於此見,見何等過患,而於此諸見一切不說?」
佛告婆蹉出家:「若是見——世間常,此則真實,餘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污見、此是結見,是苦、是閡62、是惱、是熱,見結所繫,愚癡無聞凡夫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生。婆蹉出家!若是見——世間63無常常無常非常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身異,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生。」
婆蹉出家白佛:「瞿曇!何所見?」
佛告婆蹉出家:「如來已畢。婆蹉出家!然如來見,謂見此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聖諦、此滅道聖諦如是知、如是已,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曇!何故說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今問汝,隨意答我。婆蹉!猶如人於汝前然火,汝見然不?即於汝前火滅,汝見火不?」
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婆蹉:「人問汝:『向者然,今在何處?為東方去耶?西方、方、北方去耶?』如是問者,汝云何64?」
婆蹉白佛:「瞿曇有來如是問者,如是答:『有於我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復更起。東方、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
佛告婆蹉:「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永滅。」
婆蹉白佛:「說譬。」
佛告婆蹉:「為是時。」
婆蹉白佛:「瞿曇!譬如近城邑聚落,有好淨地,生堅固林堅固樹,其生以65來經數千歲,日夜既久,枝葉零落,皮膚枯朽,唯幹立。如是瞿曇如來法、律諸枝條柯葉,唯空幹堅固立。」
爾時婆蹉出家所說,歡喜隨喜,從66座起去。
九五五九六三6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出家來詣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68,退坐面,白佛言:「瞿曇!彼云何無知故,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無常有邊、世無邊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即是身、命身異,如來後死、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
佛告婆蹉:「於69無知故,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70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後死。』於受、想、行、無知故,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後死。』」
婆蹉白佛:「瞿曇!知作法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後死。』」
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後死。』受、想、行、識故,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後死。』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71。」
佛說此經已,婆蹉出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九五六九六四7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出家來詣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退坐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不?」爾時世尊然而住。
婆蹉出家第二、第三問,佛亦第二、第三然而住。
時,婆蹉出家白佛言:「瞿曇共相隨順,今所問,何故然?」
爾時世尊是念:此婆蹉出家長夜質直,不諂不偽,所問,皆以不知故,非故惱亂,今當以阿毘曇納受於彼。是念已,告婆蹉出家:「隨汝所問,當為解說。」
婆蹉白佛:「云何瞿曇!有善、不善73法耶?」
佛答言:「有。」
婆蹉白佛:「當為說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佛告婆蹉:「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是聖弟子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不善法、不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74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比丘於此法、律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比丘尼於此法、律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比丘尼於此法、律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優婆塞梵行,於此法、律度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優婆塞梵行,於此法、律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乃優婆夷於此法、律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梵行者,優婆塞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來,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優婆夷受習五欲,於此法、律得度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優婆夷在於居家,畜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於此法、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75決定正向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瞿曇!今說譬。」
佛告婆蹉:「隨意所說。」
婆蹉白佛:「如大雨,水流隨下,瞿曇法、律亦復如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隨流,向於涅槃,浚76涅槃。甚奇!佛、法、僧平等法、律。為餘異道出家來詣瞿曇所,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幾時77便聽出家?」
佛告婆蹉:「若餘異道出家欲來78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79和尚80所受依而住,然此是為人粗作齊限81耳。」
婆蹉白佛:「若諸異道出家來於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聽於和尚所受依82,若83滿四月出家者,堪能四月和尚所受依。若於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當於瞿曇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
佛告婆蹉:「我先不說粗為人作分齊耶?」
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婆蹉出家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婆蹉出家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乃至半月,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84、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如來正法
尊者婆蹉是念:今已學85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彼一切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今當往見世尊
是時婆蹉世尊所,稽首禮足,於面住,白佛言:「世尊!我於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世尊正法世尊說法我聞法已,當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出家道,……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二法修習多修習;修86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爾時尊者婆蹉所說,歡喜作禮而去。爾時婆蹉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時,比丘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
爾時婆蹉比丘:「汝等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耶?」
比丘答言:「爾。」
爾時婆蹉語諸比丘:「尊者!持語,敬禮世尊問訊居輕利87惱,安樂住不?言:『婆蹉比丘世尊言:我已供養世尊具足奉事,令歡悅,非不歡悅;大師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養大師,令歡悅,非不歡悅。』」
時,比丘往詣所,稽首禮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禮世尊足,……乃至歡悅,非不歡悅。」
佛告諸比丘:「諸天先已語我,汝今復說。如來成就第一知見,亦如婆蹉比丘如是德力。」
爾時世尊為彼婆蹉比丘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五七九六五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鬱低迦89,來詣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有邊耶?」
佛告鬱低迦:「此是無記。」
鬱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無邊耶?有邊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
佛告鬱低迦:「此是無記。」
鬱低迦白佛:「云何瞿曇有邊耶?答言『無記。』世無邊耶?有邊無邊耶?世非有邊非無邊耶?答言『無記。』瞿曇!於何等法而可記說?」
佛告鬱低迦:「知者智者為諸弟子記說道,令苦,究竟苦邊!」
  鬱低迦白佛:「云何瞿曇!為諸弟子說道,令苦,究竟苦邊?為一切世間從此道出,為少分耶?」
爾時世尊然不答。
第二、第三問,佛亦第二、第三然不答。
爾時尊者阿難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語鬱低迦外道出家:「汝初已問此義,今復以異說而問,是故,世尊不為記說。鬱低迦!今當為汝說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國王有邊境城,四周堅固,巷陌平正,一門。立門者聰明黠慧籌量人來,應入者聽入,不應入者不聽周匝遶城,求第二門,都不可得,都無貓狸入之處,況第二門?彼門者都不覺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一切人唯從此門若出若入,更無餘90如是世尊雖不用心覺悟眾生一切世間從此道出,及以少分91,然知眾苦,究竟苦邊者,一切皆悉眾此道出。」
時,鬱低迦外道出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九五八九六六9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富鄰尼93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時,外道出家尊者富鄰尼,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面,問尊者富鄰尼:「我聞沙門瞿曇作『斷滅破壞有』教授耶?今問尊者富鄰尼,竟為爾不?」
富鄰尼語諸外道出家:「如是世尊教語,『眾生斷滅壞有,令無所有』者,無有是處!我如是解:世尊所說有諸眾生,計言我、我慢邪慢世尊為說,令其斷滅。」
時,諸外道出家聞富鄰尼所說,不喜94悅,呵責而去!
爾時尊者富鄰尼,諸外道去已,往詣所,稽首禮足,退坐面。以向諸外道出家所說具白世尊:「世尊向答諸外道說,無謗毀世尊耶?為是說,如所說,如法說隨順法95不為諸96者所見嫌責耶?」
佛告富鄰尼:「如汝所說,不謗如來,不失次第。如我記說如法說,隨順法說,不為諸論者之所嫌責97。所以者何?富鄰尼!先諸眾生我慢邪慢邪慢所迫、邪慢集、邪慢無間等,亂如狗腸,如鐵鉤鎖,亦如亂草,往反驅馳,此世世、世此世,驅馳往反,不能遠離。富鄰尼!一切眾生於諸邪慢無餘永滅者,彼一切眾生長夜安隱快樂。」
佛說此經已,富鄰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九五九九六七9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阿難陀99於後夜時,向榻補河100邊,脫衣置岸邊,入水洗手足。還上岸,著一衣,摩拭身體。時,俱101外道出家亦至水邊。尊者阿難102聞其行聲。聲已,即便謦咳作聲。
外道出家人聲,而問言:「為何等人?」
尊者阿難答言:「沙門。」
外道言:「何等沙門?」
尊者阿難答言:「釋種子。」
外道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尊者阿難答言:「隨意所問,知者當答。」
那言:「云何阿難103如來後有104?」
阿難答言:「世尊所說,此是無記。」
復問:「如來後無耶?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
阿難言:「世尊所說,此是無記。」
外道言:「云何阿難如來後有?答言『無記』,後無?後有無?非有非無?答言『無記』。云何阿難!為不知不見耶?」
阿難答言:「非不知、非不見,悉知、悉見。」
復問阿難:「云何知?云何見」
阿難答言:「見可見處所起處,纏斷處,此則為知,此則為見。我如是知、如是見,云何說言不知、不見?」
外道復問:「尊者何名?」
阿難陀答言:「我名阿難陀。」
外道言:「奇哉!大師弟子,而共議!我尊者阿難陀者,不敢發問。」說是語已,即捨而去。
九六○九六八10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給孤獨長者日出世尊,禮供養給孤獨長者是念:今出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我寧可過諸外道處。即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面。
時,彼外道問言:「長者!汝見沙門瞿曇云何見?何所見?」
長者答言:「亦不知云何世尊世尊何所見。」
外道言:「汝言見眾僧云何眾僧眾僧何所見?」
長者答言:「亦不知云何見僧,僧何所見。」
外道復問:「長者!汝今云何自見?自何所見?」
長者答言:「汝等各各自說所見,然後說所見,亦不難。」
時,外道如是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常,是則真實,餘者虛妄。」
有說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有說言:「長者世間常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有說言:「世間非常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有說言:「有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有說言:「世無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有說言:「有邊無邊。」
有說言:「世非有邊非無邊。」
有說言:「106是身。」
有說言:「命身異。」
有說言:「如來後有。」
有說言:「如來後無。」
有說言:「如來死後有無。」
有說言:「如來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外道長者言:「我等各各已說所見,汝復應說汝所見。」
長者答言:「我之所真實有為思量緣起107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彼則無常無常者是苦。如是知己,於一切見都無所得。如汝所見:『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者,此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則無常無常者是苦。是故汝等習近於苦,唯得於苦,堅住於苦,深入於苦。如是汝言『世間108,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如是咎。」
世間無常109常無常非常無常有邊、世無邊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即是身、命身異,如來後有如來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皆上說。
外道給孤獨長者言:「如汝所說,有見彼,則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無常法,無常者是苦。是故,長者所見亦習近苦,得苦,住苦,深入於苦?」
長者答言:「我先不言所見者,是真實有為思量緣起法,悉皆無常無常者是苦,苦已,我於所無所得耶?」
外道言:「如是長者!」
爾時給孤獨長者外道精舍伏彼異論建立110論,於中作師子吼已,往詣所,稽首禮足,退坐面,以向與諸外道論事向佛廣說
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善哉!宜應時摧伏愚癡外道建立正論。」
佛說是語已,給孤獨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六一九六九11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112外道出家來詣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面,白佛言:「瞿曇一切113不忍114。」
佛告115:「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
外道言:「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
佛告種:「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捨、已離,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種!人與汝所見同,如是見、如是說,汝亦與彼相似種!若諸沙門婆羅門捨斯等見,餘不起,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少少耳。」
「火116種!三種見。何等為三?一如是見、如是說:『一切忍。』復次,一如是見、如是說:『一切不忍。』復次,一如是見、如是說:『我於一忍、不忍』。種!若言一切忍者,此與貪俱生,非不貪;與恚俱生,非不恚;與癡俱生,非不癡;繫,不離繫;煩惱,非清淨;樂取,染著生。若如是見:『一切不忍。』此非貪俱、非恚俱、非癡俱,清淨煩惱離繫非繫,不樂不取,不著生。種!若如是見;『一忍、不忍。』彼若117忍者,則有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不忍者,則貪,乃至染著者。」
「彼多聞聖弟子所學言:我若如是見、如是說:『一切忍。』則為二者所責、所詰。何等二種?謂一切不忍,及一忍、不忍,則為此等所責。責故詰,詰故害。彼見責、見詰、見害故,則捨所見,餘見則不復生。如是斷見見、離見,餘不復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一切不忍。』者則有二責118二詰。何等為二?謂一切忍,及一忍、不忍如是二責二詰,……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一忍、一119不忍。』則有二責二詰。何等120二?謂如是見、如是說:『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責,……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復次,種!如是身色粗四大聖弟子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若聖弟子無常、觀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住者,於彼身、身欲、念、身愛121、身染122、身著,永滅不住。」
種!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彼於此三受——苦、覺樂、覺不不樂彼彼苦集、若滅、若味、若患、若如實知如實知己,即於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彼於身分齊受覺如實知,於分齊覺如實知,若彼身壞終後,即於爾時一切永滅無餘永滅123。彼是念:樂受覺時,其身亦壞;苦受覺時,其身亦壞;不苦不樂受覺時,其身亦壞,悉為苦邊124。於彼樂覺,離繫不繫;於彼苦覺離繫不繫;於不不樂覺,離繫不繫。於何離繫貪欲瞋恚愚癡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說斯等,離苦。」
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是念: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125彼彼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外道出家見法得法、覺法、法、疑惑不由他度正法、律,無所畏,即從坐起,整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願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於佛法梵行。」
佛告外道出家:「汝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善來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佛、尊者爪聞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三


1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無始生死以來父母多於大地草木以四指量斬以為之數,故精進出離生死相應部S.15.1.Tinakattham 薪草、別譯雜阿含十六第四經—正〈No.100333〉。
2無始anamatagga巴,其始不可思量
3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無始生死以來父母多於大地土泥悉以為丸之數,故精進出離生死相應部S.15.2.Pathavi地、別譯雜阿含十六第五經—正〈No.100334〉。
4「如婆羅果」,宋、元二本均作「如婆羅果」,巴利本作 kollatthimatta如棗核大的。
5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見眾生喜樂,當思生死輪迴無窮,力求脫離。相應部S.15.12.Sukhitam 安樂、別譯雜阿含十六第六經—正〈No.100335〉。
6「其無量」,本卷第九三五經作「其數無量」。
7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見眾生受苦,當思生死輪迴無窮,力求脫離。相應部S.15.11.Duggatam 苦惱、雖譯雜阿含十六七經正〈No.100336〉。
8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眾生而生恐怖,當思無始罪業,力求諸有。別譯雜阿含十六第八經—正〈No.100337〉。
9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見眾生愛念歡喜,當思彼無始曾為父母等,力求諸有相應部S.15.14-19.Mata etc. 母等、別譯雜阿含十六九經正〈No.100338〉。
10本經敘說異婆羅門雖聞未來佛如恒河沙數,過去佛亦如恒河沙數,覺悟佛難遇,遂歸出家,得阿羅漢相應部S.15.8.Ganga 恒河、別譯雜阿含十六第十經—正〈No.100339〉。
11三藐三佛陀:即正等覺者、佛。
12「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正藏、明本改作「座」。
13本經一人一劫生死輪轉,骨可積累如毘富羅山,若如實知四聖諦,則可斷生死相應部S.15.10.Puggala人、別譯雜阿含十六經—正〈No.100340〉、失譯雜阿含經—正〈No.10111〉、高譯佛說七處三觀經第三十。
14王舍城富羅山Vepulla-pabbata巴,巴利本作 Gijjhakute pabbate靈鷲山。毘富羅山為圍繞王舍城五山之一。
15「結」,聖本加上「謂見或取疑斷此三結」字。結即煩惱,或繫縛煩惱如繩結綑縛眾生
16本經敘說比丘說劫之長久,並勸彼出離生死相應部S.15.6.Sasapa 芥子阿含二品第三經、別譯雜阿含十六經—正〈No.100341〉。
17長久如kim va digho nu kho bhante kappo ti巴,一劫有多長久?
18本經敘說山作譬,為比丘說劫之長久,並勸彼出離生死相應部S.15.5.Pabbata 山、別譯雜阿含十六三經正〈No.100342〉。
19迦尸貝」,巴利本作 Kasika vattha迦尸國產之服。「貝」,宋本作「何具」。
20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過去劫數無量長夜受苦,故出離生死相應部S.15.7.Savaka 聲聞、別譯雜阿含十六四經—正〈No.100343〉。
21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大地不生不死者,故出離。別譯雜阿含十六五經—正〈No.100344〉。
22本經敘說大地一處歷劫親友,故出離生死相應部S.15.14-19.Mata etc.母等、別譯雜阿含十六十六經—正〈No.100345〉。
23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眾生生滅如大雨渧泡生滅,故出離生死。參閱相應部S.48.50.Saddha 信 or Apana ◎阿摩那〈眾落〉,22.95.Phena 泡沫、別譯雜阿含十六七經正〈No.100346〉。
24「渧」,宋、元、明三本均作「滴」。
25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眾生長夜輪轉如普大雨,無斷絕處,故出離生死相應部S.15.9.Danda 杖、別譯雜阿含十六八、九經正〈No.100347,348〉。
26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眾生五趣輪如士夫五節輪常轉不息,故出離。雜阿含十六第四三經、別譯雜阿含十六十經—正〈No.100349〉。
27「節」,宋、元、明三本均作「趣」。
28本經敘說為諸比丘說毘富羅山之幾度遷,以示一切無常,故當力求出離相應部S.15.20.Vepullapabbatam 毘富羅山、別譯雜阿含十六經—正〈No.100350〉。
29「不」,麗本作「求」,今依據卷三十六第一○○經及聖本改作「不」。
30彌羅Tivara巴,村名。
31毘迦」,巴利本作 Rohitassa赤馬。
32赤馬Rohitassa巴,村名,巴利本作Suppiya須卑耶、善且。
33「中」,聖本作「半」。
34摩竭提Magadhaka巴,即摩竭陀國,為佛世十六大國之一。
35「磨」,聖本作「摩」。
36「村」,聖本作「林」。
37「名」,聖本作「人」。
38「沒」,宋、元、明二本均作「歿」。
39本經敘說婆蹉出家說命與身之關係。別譯雜阿含卷十第一經—正〈No.100190〉,參閱相應部S.44.9.Kutuhalasala 議堂。
40婆蹉出家Vacchagotta paribbajaka巴。婆蹉印度種族名。此處指婆蹉種之出家行者印度宗教很多,各教都出家行者,此不是專指於佛教出家者。
41無記avyakata巴,不解答,不解說。有四問,佛均以「無記」答之。四問見本卷第九五四經。
42「法」,麗本作「奇」,今依據第九五七經句改作「法」。
43意生身manomaya-kaya巴,所成的識身,即識神
44本經敘說婆蹉出家問目揵連,何故佛陀不答後有無,目揵連答以如實知五陰及其集、滅、味、患、離故。相應部S.44.7.Moggalana 目揵連 or Ayatana 處、別譯雜阿含卷十第經—正〈No.100191〉。
45目揵連Mahamoggallana巴,又作摩訶目揵連、目連目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46「求」,聖本作「來」。
47宋、元、明、聖四本均無「有」字。
48本無「於」字。
49「色」,宋、元、明三本均作「色色」二字
50本經敘說婆蹉出家問佛何故不說後有無,所說與目揵連同,婆蹉出家為之驚嘆。相應部S.44.11.Sabhiyo 詵陀、別譯雜阿含卷十第三、第四經—正〈No.100192,193〉。
51爾時」,以下至經末敘說婆蹉出家問詵陀迦旃延,何故佛陀不說後有無。相應部S.44.11.Sabhiyo 詵陀、別譯雜阿含卷十第四經—正〈No.100193〉。
52那梨聚落Natike Ginjakavasathe巴。
53詵陀迦旃延Sabhiya Kaccana巴,比丘名。
54「種施設諸行」,麗本作「身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種施設諸行」。
55本經敘說婆蹉出家問佛後有無之問題,得詵陀迦旃延之回答後,歡喜而去。相應部S.44.8.Vaccho 婆蹉 ro Bandham 繫縛、別譯雜阿含卷十第五經—正〈No.100194〉。
56本經敘說婆蹉出家問是否我,佛然不答。阿難問其所以,佛告以為斷其邪見故。相應部S.44.10.Anando 阿難 or Atthatto ◎我、別譯雜阿含卷十第六經—正〈No.100195〉。
57常見」,巴利本作 sassatavada常住論,主張有情身心常住不滅之見解。
58斷見」,巴利本作ucchedavada斷滅論,主張有情身心由於一期生命的停止而斷絕之見解。
59本經敘說佛告婆蹉出家何以不記說四見中部M.72.Aggivacchagotta-suttanta 婆蹉衢多火〈喻〉經、別譯雜阿含卷十第七經正〈No.100196〉。
60「面」,正本作「而」。
61世間常、世間無常……非有後死:即四種所不予記說之事,所謂十四無記
62「閡」,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礙」。
63「間」,元、明二本均作「間當」二字
64「說」,聖本作「記說二字
65「以」,麗本作「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66「從」,正本作「彼」。
67本經敘說佛告婆蹉出家眾生如實知五受陰,故起種種邪見相應部S.33.1-5.Annana 無知、別譯雜阿含卷十第八經—正〈No.100197〉。
68「已」,聖本作「已訖」二字
69「於」,元本作「知」。
70本無「是」字。
71如是不知、知,……不覺、覺」,指「不知、知,如是不見、見,……不覺、覺,亦上說。」
72本經敘說婆蹉出家詳說善、不善法比丘乃至優婆夷證。後彼歸出家,得阿羅漢果中部M.73.Mahavacchagotta-suttanta 婆蹉衢多大經、別譯雜阿含卷十第九經正〈No.100198〉。
73「善、不善」,麗本作「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善、不善」。
74宋、元、明三本均無「於」字。
75宋、元、明、聖四本均無「法」字。
76「浚」,宋、元、聖三本均作「後」,明本作「波」。
77幾時:指外道佛道之見習試驗期間。
78「來」,宋本作「求」。
79四月:為暫住見習之期間。
80「尚」,聖本作「上」。
81為人粗作齊限:指對人稍作分別,觀其對佛、法、僧、戒、信、忍之程度,而決定是否允其出家受具足
82「依」,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衣」。
83「若」,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著」。
84「覺」,聖本作「學」。
85「學」,,麗本作「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學」。
86「修」,聖本作「修習」二子。
87「利」,元本作「和」。
88本經敘說鬱低迦問是否一切世間皆以佛道為離之道,阿難以城門守作譬代佛答之。增支部A.10.95.Uttiya 鬱低迦、別譯雜阿含第一經—正〈No.100199〉。
89鬱低迦Uttiya巴,人名。
90周匝遶城,求第二門……唯從此門若出若入,更無餘處」,巴利本A.vol.5.P.195之意為:他守城門者繞城周圍之路,可能不見城壁之間隙或城壁之孔,乃至貓爬出之量,此他確實不知:「有多少生物或入或此城。」然而,他卻思惟:凡是任何粗大的生物,或入或此城,他們皆此門或入或出。
91世尊雖不用心覺悟眾生一切世間從此道出,及以少分」,巴利本A.vol.5.P.195.之意為:如來沒有用心:「一切世間或其半,或其三分之一當此〈道〉出」,指世尊雖然不費心於了知「一切眾生世間或其少部分從此道出」。
92本經敘說富鄰尼告眾外道出家世尊說法眾生邪見斷滅佛讚許之。增支部A.10.83.Punniya ◎富鄰尼〈比丘〉、別譯雜阿含一第經—正〈No.100200〉。
93富鄰尼Punniya巴,弟子名。
94「喜」,宋本作「善」。
95宋、元、明三本無「說」字。
96「議」,宋、元、明三本均作「義」。
97「責」,宋、元、明三本均作「恨」。
98本經敘說俱外道於河邊問阿難陀如來後之有無阿難陀所答和所說同。增支部A.10.96.Kokanada 俱那、別譯雜阿含一第三經正〈No.100201〉。
99阿難陀Ananda巴,又譯阿難慶喜弟子多聞第一
100榻補河Tapoda巴,印度河名。「榻」,明本作「榻」。
101那Kokanuda巴,外道名。
102阿難」,宋、元、明三本均作「阿難陀」。
103宋、元、明三本均無「阿難二字
104如來後有耶Hoti Tathagato Parammarana巴,如來後如有存在,即是常見後沒有,又屬斷見世尊對這些常有邊無邊等皆為十四無記中,俱作然不對。
105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外道所,以正論摧伏外道增支部A.10.93.Ditthi 見、別譯雜阿含一第四經—正〈No.100202〉。
106「即」,聖本作「則」。
107真實有為思量緣起Yam kho bhante kinci bhutam samkhatam cetayitam paticcasamuppannam巴,彼諸所生的、造作的、思量的、緣所生的〈見解、思想、事物等等〉。
108「常」,麗本作「無常」,今依據元、明二本刪去「無」字。
109本無無常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110「正」,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已」。
111本經敘說外道出家說三種及三種受,舍利弗正持扇扇佛,與外道疑惑解脫中部M.74.Dighanakha-suttanta 爪經、別譯雜阿含一第五經—正〈No.100203〉。
112爪Dighanakha巴,人名。於外道出家時,不剪爪而欲讀諸經,人見爪,而稱其為長爪梵志。後皈依佛陀弟子
113宋、元、明、聖四本均無「見」字。
114一切見不忍Sabbam me na khamati巴,意為「絕對懷疑、不認容一切見解」。
115本經中佛稱呼「外道」為「種」,於別譯雜阿含中,佛則稱「長爪梵志」為「大姓」。又別譯雜阿含之「大姓」,宋、元、明三本均作「火姓」。
116「火」,元本作「少」。
117「若」,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苦」。
118「責」,麗本作「種」,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責」。
119本無「一」字。
120「等」,宋、元、明三本均作「等為」二字
121「愛」,聖本作「受」。
122「染」,明本作「樂」。
123明本無「永滅二字
124苦邊」,聖本作「邊苦」。
125本無「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