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九六二九七○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王舍城有外道出家名舍羅步2,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悉知,我先已知彼法、律而悉棄捨」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名舍羅步,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唱言3:「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先已知彼法、律,然後棄捨。」聞是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舍羅步,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已悉知,知彼法、律已,然後棄捨。』善哉!世尊!可自往彼須摩竭陀池側,憐愍彼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於日晡時從禪覺,往到須摩竭陀池側外道舍羅步所。
時,舍羅步外道出家遙見世尊來,即敷床座4,請佛令坐。
佛即就坐,告舍羅步言:「汝實作是語:『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知彼法、律已,然後棄捨』耶?」時,舍5羅步默而不答。
佛告舍羅步:「汝今應說,何故默然?汝所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我當令汝滿足。」時,舍羅步猶故默然。如是第二、第三說,彼再三默然住。
時,舍羅步有一梵行弟子白舍羅步言:「師應往詣沙門瞿曇說所知見,今沙門瞿曇自來詣此,何故不說?沙門瞿曇又告師言:『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當令滿足。』何故默然而不記說?」彼舍羅步梵行弟子勸時,亦復默然。
爾時,世尊告舍羅步:「若復有言:『沙門瞿曇非如來、應、等正覺。』我若善諫善問,善諫善問時,彼則遼落說諸外事;或忿恚慢覆,對閡6不忍,無由能現;或默然抱愧低頭,密自思省,如今舍羅步。若復作如是言『非沙門瞿曇無7正法、律』者,我若善諫善問,彼亦如汝今日默然而住。若復有言『非沙門瞿曇聲聞善向』者,我若善諫善問,彼亦乃至如汝今日默然而住。」爾時,世尊於須摩竭陀池側師子吼已,從座起而去。
爾時,舍羅步梵行弟子語舍羅步言:「譬如有牛,截其兩角,入空牛欄中,跪地大吼;師亦如是,於無沙門瞿曇弟子眾中作師子吼。譬如女人欲作丈夫聲,發聲即作女聲;師亦如是,於非沙門瞿曇弟子眾中作師子吼。譬如野干8欲作狐9聲,發聲還作野干聲;師亦如是,於非沙門瞿曇弟子眾中欲作師子吼。」
時,舍羅步梵行弟子於舍羅步面前呵責毀呰已,從座起去。
九六三九七一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有外道出家名上座11,住彼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12,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所修行13梵行。」乞食畢,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與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唯願世尊應自往彼,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從禪覺,往至須摩竭陀池側。
時,上座外道出家遙見世尊,即敷床14座,請佛令坐。世尊坐已,告上座外道出家言:「汝實作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耶?汝今便可說偈,我能報答。」
時,彼外道即累繩床以為高座,自昇其上,即說偈言:
「比丘以法活,不恐怖眾生;
意寂行捨離,持戒順息止。」
爾時,世尊知彼上座外道心,即說偈言:
「汝於所說偈,能自隨轉者,
我當於汝所,作善士夫觀。
觀汝今所說,言行不相應,
寂止自調伏,莫恐怖眾生。
行意寂遠離,受持淨戒者,
順調伏寂止,身、口、心離惡,
善攝於住處,不令放逸者,
是則名隨順15,調伏及寂止。」
爾時,上座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即16從床而下,合掌白佛言:「今我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不?」
佛告上座外道出家:「今汝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如是上座外道出家得出家,作比丘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九六四九七二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眾多婆羅門出家住須摩竭陀池測,集聚一處,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諦,如是婆羅門真諦。」
爾時,世尊知彼眾多婆羅門出家心念,往到須摩竭陀池側。
時,眾多婆羅門出家遙見佛來,即為佛敷床座,請佛就坐。
佛即就坐,告諸婆羅門出家:「汝等於此須摩竭陀池側,眾共集聚,何所論說?」
婆羅門出家白佛言:「瞿曇!我等眾多婆羅門出家集於此坐,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諦,如是婆羅門真諦。』」
佛告婆羅門出家:「有三種婆羅門真諦18,我自覺悟成等正覺而復為人演說。汝婆羅門出家作如是說:『不害一切眾生,是婆羅門真諦,非為虛妄。』彼於彼言我勝、言相似、言我卑,若於彼真諦不繫著,於一切世間作慈心色像,是名第一婆羅門真諦,我自覺悟成等正覺,為人演說。」
「復次,婆羅門作如是說:『所有集法皆是滅法,此是真諦,非為虛妄。』乃至於彼真諦不計著,於一切世間觀察生滅,是名第二婆羅門真諦。」
「復次,婆羅門作如是說:『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19,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此則真諦,非為虛妄。』如前說,乃至於彼無所繫著,一切世間無我像類,是名第三婆羅門真諦,我自覺悟成等正覺而為人說。」爾時,眾多婆羅門出家默然住。
時,世尊作是念:今映彼愚癡,殺彼惡者,令20此眾中無一能自思量欲造因緣,於沙門瞿曇法中修行梵行21。如是知已,從座起而去。
九六五九七三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住於彼。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23,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阿難答言:「為斷貪欲、瞋恚、愚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
栴陀復問:「彼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我亦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復問:「汝見貪欲、瞋恚、愚癡有何過患,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染著貪欲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復害他,或復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二俱得罪,彼心常懷憂、苦受覺。若瞋恚映障、愚癡映障,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乃至常懷憂、苦受覺。又復,貪欲為盲、為無目、為無智、為慧力羸、為障閡,非明、非等覺,不轉向涅槃。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我見貪欲、瞋恚、愚癡有如是過患,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復問:「汝見斷貪欲、瞋恚、愚癡有何福利,而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阿難答言:「斷貪欲已,不自害,又不害他,亦不俱害;又復不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心法常懷喜樂、受覺。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於現法中常離熾然,不待時節,有得餘現法緣自覺知見。有如是功德利益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復問:「尊者阿難!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不?」
阿難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栴陀外道白尊者阿難:「此是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
時,栴陀外道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九六六九七四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尊者舍利弗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25住。
時,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已,稽首禮足而去。
時,有外道出家補縷低迦隨路而來,問尊者舍利弗:「從何所來?」
舍利弗答言:「火種!我從26世尊所,聽大師說教授法來。」
補縷低迦問尊者舍利弗:「今猶不離乳,從師聞說教授法耶?」
舍利弗答言:「火種!我不離乳,於大師所,聞說教授法。」
補縷低迦語尊者舍利弗言:「我久已離乳,捨師所說教授法。」
舍利弗言:「汝法是惡說法、律,惡覺,非為出27離、非正覺道,壞法、非可讚歎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是故汝等疾疾捨乳,離師教法。譬如乳牛,粗惡狂騷,又少乳汁,彼犢飲乳,疾疾捨去;如是惡說法、律,惡覺,非出離、非正覺道,壞法、非可讚歎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是故速捨師教授法。我所有法是正法、律,是善覺,是出離正覺道,不壞、可讚歎、可依止。又彼大師是等正覺,是故久飲其乳,聽受大師說教授法。譬如乳牛,不粗狂騷,又多乳汁,彼犢飲時,久而不厭。我法如是,是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
時,補縷28低迦語舍利弗:「汝等快得善利,於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
時,補縷29低迦外道出家聞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從道而去。
九六七九七五3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先日眾多種種異道出家沙門、婆羅門集於未曾有31講堂,作如是論議:『沙門瞿曇智慧猶如空舍,不能於大眾中建立論議:此應此不應,此合此不合。譬如盲牛,偏行邊畔,不入中田;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應不應,無合不合。』」
佛告補縷低迦:「此諸外道論議32,說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譬如士夫,年33八、九十,髮白齒落,作小兒戲,團治泥土,作象作馬,種種形類,眾人皆言:『此老小兒。』如是,火種!種種諸論,謂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然於彼中,無有比丘方便所應。」
補縷低迦白佛34:「瞿曇!於何處有比丘方便所應?」
佛告外道:「不清淨者令其清淨,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調令調,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諸不定者令得正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解脫者令得解脫,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斷令斷、不知令知、不修令修、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
「云何不淨令淨?謂戒不淨者,令其清淨。云何不調伏令其調伏?謂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不調伏,令其35調伏,是名不調伏者令其調伏。云何不定令其正受?謂心不正定,令得正受。云何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謂心不解脫貪欲、恚、癡,令得解脫。云何不斷令斷?謂無明、有、愛,不斷令斷。云何不知令知?謂其名色,不知令知。云何不修令修?謂止36、觀,不修令修。云何不得令得?謂般涅槃,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
補縷低迦白佛言:「瞿曇!是義比丘方便所應,是堅固比丘方便所應,所謂盡諸有漏。」
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九六八九七六3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外道出家外曰尸婆38,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為學?所謂學者,云何學?」
佛告尸婆:「學其所學,故名為學。」
尸婆白佛:「何所學?」
佛告尸婆:「隨時學增上戒,學39增上意,學增上慧。」
尸婆白佛:「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40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當於爾時,復何所學?」
佛告尸婆:「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乃至正智善解脫,當於爾時,覺知貪欲永盡無餘;覺知瞋恚41、愚癡永盡無餘,故不復更造諸惡,常行諸善。尸婆!是名為學其所學。」
時,尸婆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42去。
九六九九七七4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尸婆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有一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瞿曇所說云何?」
佛告尸婆:「彼44沙門婆羅門實爾洛漠45說耳,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辯。所以者何?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46起,或從唌47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舉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或臥棘刺48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尸婆!若復時節所害,冬則大寒,春則大熱49,夏寒暑俱,是名節氣所害。世間真實,非為虛妄。尸婆!世間有此真實,為風所害,乃至節氣所害,彼眾生如實覺知。汝亦自有此患,風痰唌唾,……乃至節氣所害覺,如是如實覺知。尸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事而隨自見,作虛妄說。」
「尸婆!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50,生彼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51緣生心法憂苦。尸婆!有五因五緣不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彼心法52憂苦者,離彼貪欲纏,不起心法憂苦53;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起心法憂苦,尸婆54!是名五因五緣不起心法憂苦,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尸婆!復有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說是法時,尸婆外道出家遠55塵離垢,得法眼淨。時,尸婆外道出家見法、得法、知法、入法,離諸56狐疑,不由於他,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世尊!我今可57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耶?」
佛告尸婆:「汝今得出家。」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九七○九七八5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庵羅園中。爾時,那羅聚落有商主59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為那羅聚落諸沙門、婆羅門、長者、居士尊重供養,如阿羅漢。
彼商主外道出家先有宗親一人,命終生天,於彼天上見商主外道出家已,作是念:我欲往教彼商主外道出家詣世尊所,修行梵行,恐其不隨我語60,我今當往彼,以意論61令問。
即下那羅聚落,詣彼商主外道出家所,說偈而問:
「云何惡知識,現善知識相?
云何善知識,如己同一體?
何故求於斷?云何離熾然?」
「若汝仙人持此意論而問於彼,有能分別62解說其義而答汝者,便可從彼出家,修行梵行。」
時,商主外道出家受天所教63,持詣富蘭那迦葉所,以此意論偈問富蘭那迦葉。彼富蘭那迦葉尚自不解,況復能答?彼時,商主外道出家復至末迦梨瞿舍利子所、刪64闍耶毘羅坻子所、阿耆65多枳舍欽婆羅所、迦羅拘陀迦栴延所、尼乾陀若提子所,皆以此意論偈而問,悉不能答。
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我以此意論問諸出家師,悉不能答,我今復欲求出家;為我今自有財寶,不如還家,服習五欲。復作是念:我今可往詣沙門瞿曇,然彼耆舊、諸師、沙門、婆羅門、富蘭那迦葉等,悉不能答,而沙門瞿曇年少出家,詎復能了?然我聞先宿所說「莫輕新學年少出家」,或有沙門年少出家,有大德力,今且當詣沙門瞿曇。詣已,以彼意論心念而問,如偈所說。
爾時,世尊知彼商主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云何惡知識,現善友相者?
內心實恥厭,口說我同心,
造事不樂同,故知非善友。
口說恩愛語,心不實相應,
所作而不同,慧者應覺知,
是名惡知識,現善知識相。
與己同一體,云何善知識?
與己同體者,非彼善知識,
放逸而不制,沮壞懷疑惑;
伺求其端緒,安於善知識。
如子臥父懷,不為傍人間66,
當知善知識,何故求於斷?
生歡喜之處,清涼稱讚歎;
修習福利果,清涼、永息滅67,
是故求於斷。云何離熾然?
寂靜止息味,知彼遠離味,
遠離熾然惡,飲以法喜味,
寂滅離欲火,是名離熾然。」
爾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知我心念。而白佛言:「我今得入沙門瞿曇正法、律中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不?」
佛告商主外道出家:「汝今可得於正68法、律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出家已,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九七一九七九6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夷那竭國力士70生處堅固雙樹71林中。
爾時,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為世尊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
爾時,尊者阿難奉教,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訖,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已72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
爾時,世尊詣雙樹間,於繩床上北首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73念明想,正念正智。
時,俱夷那竭國有須跋陀羅74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為俱夷那竭國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彼須跋陀羅出家聞世尊今日中夜當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我今當詣沙門瞿曇,問其所疑。即出俱夷那竭,詣世尊所。
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時,須跋陀羅語阿難言:「我聞沙門瞿曇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75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往白瞿曇,少有閑暇,答我所問?」
阿難答言:「莫逼世尊!世尊疲極。」
如是須跋陀羅再三請尊者阿難,尊者阿難亦再三不許。
須跋陀羅言:「我聞古昔出家耆年大師所說,久久乃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如優76曇缽花。而今如來中夜當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於法疑,信心而住77,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白沙門瞿曇。」
阿難復答言:「須跋陀羅!莫逼世尊!世尊今日疲極。」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阿難與須跋陀羅共語來往,而告尊者阿難:「莫遮外道出家須跋陀羅!令入問其所疑。所以者何?此是最後與外道出家論議78,此是最後得證聲聞。善來比丘,所謂須跋陀羅。」
爾時,須跋陀羅聞79世尊為開善根,歡喜增上,詣世尊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凡世間入處,謂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門,此是沙門!』云何,瞿曇!為實各各有是宗不?」
爾時,世尊即為說偈言:
「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
成80道至於今,經五十餘年。
三昧明行具,常修於淨戒,
離斯少道分,此外無沙門。」
佛告須跋陀羅:「於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須跋陀羅!於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除此已,於外道無沙門,斯則異道之師,空沙門、婆羅門耳。是故,我今於眾中作師子吼。」
說是法時,須跋陀羅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跋陀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右膝著地,白尊者阿難:「汝得善利,汝得大師,為大師弟子,為大師法81雨,雨灌其頂。我今若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者,亦當得斯善利!」
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是須跋陀羅外道出家今求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爾時,世尊告須跋陀羅:「此比丘來修行梵行。」
彼尊者須跋陀羅即於爾時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時,尊者須跋陀羅得阿羅漢,解脫樂覺知己,作是念: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
九七二九八○82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跋耆人間遊行,至毘舍離國,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毘舍離國有眾多賈客,欲向怛剎尸羅83國方便莊嚴。是眾多賈客聞世尊於跋耆人間遊行,至毘舍離國,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聞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為諸賈客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84住。
時,諸賈客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諸賈客方便莊嚴,欲至怛殺尸羅國,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旦受我供養。」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時,諸賈客知世尊受請已,從座起,禮佛足,各還自家,辦種種淨美飲食,敷床座,安置淨水。晨朝遣使,白佛:「時到。」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缽,詣諸賈客所,就座而坐。
時,諸賈客以淨美飲食自手供養。食畢洗缽訖,取卑小床,於大眾前坐,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告諸賈客:「汝等當行於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豎。爾時,當念如來事——謂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如是念者,恐怖則除。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親近,緣自覺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尊福田。如是念者,恐怖即怖。」
「過去世時85,天、阿須輪86共鬥。時,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難輪共鬥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若不念我幢者,當念伊舍那87天子幢;若不念伊舍那天子幢者,當念婆留那88天子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如是,諸商人!汝等於曠野中,有恐怖者,當念如來事、法事、僧事。」
爾時,世尊為諸毘舍離賈客說供養隨喜偈:
「供養比丘僧,飲食隨時服89,
專念諦思惟,正知90而行捨。
淨物良福田,汝等悉具足;
緣斯功德利,長夜獲安樂。
發心有所求,眾利悉皆應,
兩足四足安,道路往來安,
夜安晝亦安,一切離諸惡。
如沃壤良田,精純好種子;
灌溉以時澤,收實不可量!
淨戒良福田,精餚膳種子;
正行以將順,終期91妙果成。
是故行施者,欲求備眾德,
當隨智慧行,眾果自然備。
於明行足尊,正心盡恭敬,
種殖眾善本,終獲大福利。
如實知世間,得具備正見,
具足見正道,具足而昇進。
遠離一切垢,逮得涅槃道,
究竟於苦邊,是名備眾德。」
爾時,世尊為諸毘舍離賈客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九七三九八一9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住於空閑、樹下、空舍,有時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事及法事、僧事,如前廣說。念如來事、法事、僧事之時,恐怖即怖。
「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與阿修羅共戰。爾時,帝釋語諸三十三天言:『諸仁者!諸天與93阿修羅共鬥戰時,若生恐怖,心驚毛堅者,汝當念我伏敵之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如是,比丘!若於空閑、樹下、空舍而生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彼當念時,恐怖即除。所以者何?彼天帝釋懷貪、恚、癡,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得解脫,有恐怖、畏懼、逃竄、避難,而猶告諸三十三天令念我摧伏敵幢,況復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離貪、恚、癡,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無諸恐怖、畏懼、逃避,而不能令其念如來者,除諸恐怖?」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七四九八二9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娑枳國安闍那林中。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我能於法略法、廣說,但知者難95。」
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唯願世尊略說、廣說、法說,於法實有解知者96。」
佛告舍利弗:「若有眾生於自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我慢繫著使,……乃至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我慢使繫著,故我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舍利弗!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97、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舍利弗!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舍利弗!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98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利弗!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舍利弗!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99:
『世間數差別,安所遇不動,
寂靜離諸塵,拔根無悕望100;
已度三有海,無復老死患101。』」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九七五九八三10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獨一靜處,如是思惟:或有一人作如是念:我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我當於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爾時,尊者阿難晡時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作是思惟:若有一人作如是言: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乃至自知作證具足住。」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103有一人作如是念: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阿難!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阿難!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乃至自知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阿難!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憂陀耶所問104:
『斷於愛欲想,憂苦亦俱離;
覺悟於睡眠,滅除掉悔蓋;
捨貪105恚清淨,現前觀察法,
我說智解脫,滅除無明闇106。』」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107而去。
九七六九八四10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109。此等能為眾生障110、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諸比丘!何等愛為網、為膠,……乃至往來流轉111,無不轉時112?謂有我故有:我、欲我、爾我113、有我、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欲我、當爾時、當異異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如是十八愛行114從內起。」
比丘言:「有我,於諸所有,言我、欲我、爾……乃至十八愛行從外起,如是總說十八愛行。如是三十六愛行,或於過去起,或於未來起,或於現在起,如是總說百八愛行,是名為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七七九八五11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從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愛,從恚生恚116。」
「云何為從愛生愛?謂有一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他復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117故,我於他人復生於愛,是名從愛生愛。」
「云何從愛生恚?謂有一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故,我於他而生瞋恚,是名從愛生恚。」
「云何為從恚生愛?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他復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故,我於他而生愛念,是名從恚生愛。」
「云何從恚生恚?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我於他所問起瞋恚,是名從恚生恚。」
「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者,從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118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119來世成不生法。」
「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不自舉,不起塵,不熾然,不嫌彼。」
「云何自舉?謂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自舉。云何不自舉?謂不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不自舉,云何還舉?謂於罵者還罵,瞋者還瞋,打者還打,觸者還觸,是名還舉。云何不還舉?謂120罵者不還罵,瞋者不還瞋,打者不還打,觸者不還觸,是名不還舉。」
「云何起塵?謂有我、我欲……乃至十八種愛,是名起塵。云何不起塵?謂無我、無我欲,……乃至十八愛不起,是名不起塵。」
「云何熾然?謂有我所、我所欲……乃至外十八愛行,是名熾然。云何不熾然?謂無我所、無我所欲……乃至無外十八愛行,是名不熾然。」
「云何嫌彼?謂見我真實起,於我慢、我欲、我使不斷不知,是名嫌彼。云何不嫌彼?謂不見我真實,我慢、我欲、我使已斷已知121,是名不嫌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七八九八六1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事斷難持。何等為二?若俗人處非人處,於衣食、床臥、資生眾具,持彼斷者,是則難行。又,比丘非家出家,斷除貪愛,持彼斷者,亦甚難行。」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有二事,持斷則難行,
是真諦所說,等正覺所知。
在家財入出,衣食等眾具,
世間貪愛樂,持斷者甚難。
比丘已離俗,信非家出家,
滅除於貪愛,持斷亦難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七九九八七12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於諸善法未曾知足,於斷未曾遠離。於善法不知足故,於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捨離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歡喜,常樂增進,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比丘!當於二法依止多住,於諸善法不生足想;依於諸斷,未曾捨離,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精勤方便,堪能修習善法不息。是故,比丘!於諸下劣不124,生歡喜想,當修上上昇進多住。如是修習不久,當得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八○九八八1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釋提桓因126形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天身威力,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
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世尊曾於隔界山石窟中說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彼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云何為比丘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
佛告天帝釋:「謂比丘若所有受覺,若苦、若127樂、若不苦128不樂,彼諸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出如實知;如實知己,觀察彼受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如是觀察已,則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拘尸迦129!是名比丘於正法、律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
乃至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八一九八九13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住耆闍崛山,後夜起經行,見有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見已,作是念:今夜或有大力鬼神詣世尊所,故有此光明。
時,尊者大目揵連晨朝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昨暮後夜出房經行,見勝光明普照迦蘭陀竹園。見已,作是念:有何大力鬼神詣世尊所,故有此光明?」
佛告尊者大目揵連:「昨暮後夜,釋提桓因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坐一面……。」
如上修多羅廣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八二九九○1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詣舍衛城,次第乞食,至鹿住132優婆夷舍。
鹿住優婆夷遙見尊者阿難,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難令坐。」
時,鹿住優婆夷稽首禮阿難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難:「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蘭那133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花,遠諸凡鄙134;叔父梨師達多135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終,而今世尊俱記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136,一來世間,究竟苦邊。云何,阿難!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後世?」
阿難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差別,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137。」如是說已,從座起去。
時,尊者阿難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優婆夷所說廣白世尊。
佛告阿難:「彼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阿難!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阿難!或有一犯戒138,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或有一犯戒,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於彼籌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則應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彼如是籌量者,得長夜非義饒益苦。」
「阿難!彼犯戒者,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此人是退,非勝進,我說彼人為退分。阿難!有139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是人勝進不退,我說彼人為勝進分。自非如來,此二有問,誰能悉知?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持戒無餘滅。若掉動者140,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掉無餘滅。彼若瞋恨141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瞋恨無餘滅。若苦貪142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苦貪無餘滅。穢污清淨如上說,乃至如來能知人人。」
「阿難!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而於如來一向說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難!如來所說,豈有二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如來說法若有二者,無有是處!阿難!若富蘭那持戒,梨師達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蘭那所不能知。梨師達多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後世?若梨師達多所成就智143,富蘭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師達多亦不能知彼富蘭那當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阿難!彼富蘭那持戒勝,梨師達多智慧勝;彼俱命終,我說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後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生此究竟苦邊。彼二144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得知?是故,阿難!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八三九九一14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釋氏彌城留利邑夏安居。有餘比丘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彼比丘於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146乞食,次第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比丘來,疾敷床座,請比丘令坐,如上阿難修多羅說。
時,彼比丘語鹿住優婆夷:「姊妹且停!汝那得知眾生根之優劣。姊妹!唯有如來能知眾生根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座起去。
時,彼比丘三月夏安居訖,作衣竟,持衣147缽,往詣彌城148留利釋氏邑。到已,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共鹿住優婆夷所論說事向佛廣說。
佛告比丘:「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世間眾生諸根優劣?唯有如來能知世間眾生諸根優劣耳。不離瞋恨、憍慢,時起貪法,不聽受法,不學多聞,於法不調伏見,不能時時起解脫心法。比丘!若復有一不離瞋慢,時起貪法,然彼聞法,修學多聞,於善調伏見,時時能起解脫心法。若思量彼,此有是法,彼有是法,此則同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如是思量者,長得非義不饒益苦。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時時起149貪法,亦不聽法,不習多聞,不調伏見,亦不時時得解脫心法,我說此人卑鄙下賤。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時時150起貪法,然彼聞法,樂多聞,調伏諸見,時時能得解脫心法,我說是人第一勝妙。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乃至如來能知優劣。」
「比丘!復次,有一不離瞋慢,時時起口惡行,餘如上說。比丘!復次,有一賢善,安樂同止,欣樂明智,修梵行者樂與同止,而彼不樂聞法,乃至不時時得心法解脫,當知彼人住賢善地,不能轉進。賢善地者,謂人、天趣。復次,有一其性賢善,同止安樂,欣樂梵行,以為伴侶,樂聞正法,學習多聞,善調伏見,時時能得解脫心法,當知彼人於賢善地能轉勝進,當知此人於正法流有所堪能。此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比丘!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如上修多羅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八四九九二15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世間有幾種福田152?」
佛告長者:「世間有二種福田。何等為二?學及無學153。」即說偈言:
「世有學、無學,大會常延請,
正直心真實,身口亦復然,
是即良福田,施者獲大果!」
佛說此經已,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1本經敘說舍羅步外道妄說其已先知佛法、律而後棄之,佛親往質問,彼默不作聲,其弟子遂捨之而去。增支部A.3.64.Sarabha ◎舍羅步〈遊行者〉、別譯雜阿含卷十一第六經—大正〈No.100240〉。
2舍羅步Sarabha巴,又作奢羅浮。人名。
3「唱言」,麗本作「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唱言」二字。
4「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卍正藏、明本改作「座」。
5「舍」,大正本作「捨」。
6「閡」,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礙」。
7「無」字依照文義應省略。「非沙門瞿曇正法、律」指否定世尊之法、律是正,上文有一句否定世尊是如來、應、等正覺,下文有一句否定世尊之聲聞是善向,此三句乃指不淨信佛、法、僧。
8「干」,聖本作「犴」。
9「狐」,聖本作「獸」。
10本經敘說外道上座說若有人能答對其偈,則將隨其修梵行。後世尊至彼所答對,上座即出家學佛法,修成阿羅漢。雖譯雜阿含卷十一第七經—大正〈No.100205〉。
11「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12「座」,宋、聖二本均作「坐」。
13宋、元、明三本均無「行」字。
14宋、元、明三本均無「床」字。
15「隨順」,宋、元、明三本均作「順隨」。
16「即」,元、明二本均作「卻」。
17本經敘說眾多婆羅門爭論婆羅門真諦,佛前往告彼等三種婆羅門真諦,即不殺生、緣生緣滅、無我。增支部A.4.185.Samana-sacca ◎沙門真諦、別譯雜阿含卷十一第八經—大正〈No.100206〉、增一阿含二十六品第八經—大正〈No.12526.8〉。
18「諦」,麗本作「實」,今依據明本改作「諦」。
19「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別譯雜阿含作「離我、我所,真實無我。」
20「令」,麗本作「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令」。
21「今映……修行梵行」,別譯雜阿含作:「斯愚癡人,常為諸魔之所覆蔽。是大眾中乃至無有一人能信斯語,生志學想,修持梵行。」
22本經說明旃陀外道問阿難為何出家修梵行,阿難告以為斷三毒。參閱增支部A.3.71.Channa ◎栴陀、中部M.76.Sandaka-Suttanta ◎散拉迦〈遊行者〉經、別譯雜阿含卷十一第九經—大正〈No.100207〉。
23栴陀Channa巴,人名。「栴」,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旃」。
24本經敘說補縷低迦笑舍利弗從佛所說教授法有如犢不離乳,舍利弗以乳牛作譬,說明為何不離從師聞說教授法。別譯雜阿含卷十一第十經—大正〈No.100208〉。
25「然」,宋、元、明三本均作「然而」二字。
26「從」字之下,麗本有「我」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27宋、元、明、聖四本均無「出」字。
28「縷」,聖本作「屢」字。
29「縷」,麗本作「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縷」。
30本經說明比丘方便所應,清淨戒、調伏六根、心正受、解脫三毒、知名色、修止、觀、得般得槃。別譯雜阿含卷十一第十一經—大正〈No.100209〉。
31未曾有:為一大講堂名。
32宋、元、明、聖四本均無「議」字。
33宋、元、明三本均無「年」字。
34「佛」,宋、元、明三本均作「佛言」二字。
35「其」,明本作「具」。
36「止」,聖本作「正」。
37本經敘說尸婆外道問佛何為學,佛告以三學,乃至不造諸惡,常行諸善。別譯雜阿含卷十一第十二經—大正〈No.100210〉。
38尸婆Moliyasivaka巴,人名。
39麗本無「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0「捨」,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離」。
41「瞋恚」,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恚瞋」。
42「起」,宋、元、明三本均作「而」。
43本經敘說佛破尸婆外道之宿命論。相應部S.36.21.Sivako 尸婆、別譯雜阿含卷十一第十三經—大正〈No.100211〉。
44宋、元、明三本均無「彼」字。
45「洛漠」,聖本作「略演」。
46「痰」,聖本作「淡」。
47「唌」,宋、元、明三本均作「涎」。
48「棘刺」,聖本作「蕀莿」。
49春則大熱:此為印度夏雨期前之氣候。
50宋、元、明三本均無「纏」字。
51宋、元、明三本均無「五」字。
52宋、元均無「法」字。
53「苦」,聖本作「苦離」。
54麗本無「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起心法憂苦。尸婆」四十三字,今依據明本補上。又,聖本在「尸」字之上,有一「離」字。
55「遠」,明本作「離」。
56「離諸」,宋、元、明三本均作「得離」。
57「可」,聖本作「何可」二字。
58本經敘說商主外道出家有一宗親升天之後,下凡告商主,以意論偈求明師,商主求問六師外道悉不能答,後詣世尊得答,遂於正法、律出家修行。別譯雜阿含卷十一第十四經—大正〈No.100212〉。
59「商主」,別譯雜阿含作「那利婆力」。
60「語」,宋、元、明三本均作「說」。
61「意論」,別譯雜阿含經作「心中默念」。
62「別」,麗本作「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別」。
63「教」,麗本作「問」,今依據明本改作「教」。
64「刪」,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那」。
65「耆」,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逸」。
66「間」,麗本作「聞」,今依據聖本改作「間」。間,即離間。
67永息滅:指涅槃。
68「正」,聖本作「政」。
69本經敘說須跋陀羅外道聞世尊將涅槃,詣世尊所問其所疑,阿難不許,世尊聞後,請其入內而答其所問。須跋陀羅即於爾時出家,不久得阿羅漢,先佛般涅槃。長部D.16.Mahaparinibbana-suttanta 5.23-30.大般涅槃經、別譯雜阿含卷十一第十五經—大正〈No.100213〉、卷六第四經—大正〈No.100110〉。
70俱夷那竭國力士Kusinaraka Malla巴,俱夷那竭國的武夫。
71宋、元、明三本均無「樹」字。
72「已」,聖本作「以」。
73「繫」,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計」。
74須跋陀羅Subhadda巴,人名。為佛陀入滅前最後證悟之弟子。
75「開」,聖本作「開門」二字。
76「優」,聖本作「憂」。
77「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往」。
78「議」,聖本作「義」。
79麗本無「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0「成」,大正本作「至」。
81麗本無「法」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82本經敘說世尊於毘舍離國,為諸賈客說除恐怖之法。
83怛剎尸羅Takkasila巴、Taksasila梵,國名。
84「然」,宋、元、明三本均作「然而」二字。
85「過去世時」以下,參閱相應部S.11.1-3.Suvira etc. 須毘羅等
86阿須輪asura巴,即阿修羅。「輪」,宋、元、明三本均作「倫」。
87伊舍那Isana巴、lsana梵,即自在天主。
88婆留那Varuna巴,天帝名。
89「服」,聖本作「耶」。
90「知」,宋、元、明三本均作「智」。
91「期」,宋、聖二本均作「斯」。
92本經說明若比丘於空閑、樹下、空舍生恐怖時,可念三寶事,恐怖即除。相應部S.11.3.Dhajagga ◎最上幢、增一阿含二十四品第一經—大正〈No.12524.1〉,參閱相應部S.11.1-2. Suvira etc. 須毘羅等。
93麗本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4本經敘說佛告舍利弗,若於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心解脫、慧解脫,則能究竟苦邊。增支部A.3.32.2.Sariputta ◎舍利弗
95難dullabha巴,難得。
96解知者annatar巴,開悟者。
97聖本無「見」字。
98「彼」,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及」。
99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Parayane Punnakapanhe巴,於彼岸道經集富鄰尼迦所問。小部‧經集Sn.5.4.Punnakamanava-puccha 富那迦學童所問
100「無悕望」,聖本作「本無明」。
101「世間數差別……無復老死患」,小部‧經集Sn.verse 1048、增支部A.3.32.1.Ananda Sariputta ◎阿難—舍利弗,4.41.5.Samadhi ◎三昧。
102本經敘說阿難獨自思惟後,詣佛所求證所悟。增支部A.3.32.Ananda-Sariputta. 1. ◎阿難—舍利弗
103麗本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4「波羅延憂陀耶所問」,經名,見小部‧經集Sn.5.14.Udayamanava-puccha 優陀耶學童所問。
105「貪」,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念」。
106「斷於愛欲想……滅除無明闇」,小部‧經集Sn.verses 1106-`1107、增支部A.3.32.Ananda-Sriputta.2. 阿難—舍利弗。
107「禮佛」,宋、元、明、聖四本均作「作禮」。
108本經說明十八愛行能起生死輪迴。增支部A.4.199.Tanha ◎渴愛
109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jalinim samsaritam visatam visattikam巴。
110「障」,宋、元、明三本作「障礙」。
111「轉」,麗本作「馳」,今依據明本改作「轉」。
112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113「我」,宋、元、明三本均作「時」。
114「十八愛行」,巴利本之十八愛行作:1.asmiti sati,2.itthasmiti hoti,3.evasmiti hoti,4.annathasmiti hoti,5.asasmiti hoti,6.satasmiti hoti,7.santi hoti,8.ittham santi hoti,9.evam santi hoti,10.annatha santi hoti,11.api ha santi hoti,12.api ittham santi hoti,13.api evam santi hoti,14.api annatha santi hoti,15.bhavissanti hoti,16.ittham bhavi ssanti hoti,17.evam bhavi ssanti hoti,18.annatha bhavi ssanti hoti。參閱增支部A.4.199.Tanha ◎渴愛、分別論Vibh. 17.12.Attharasa tanhavicaritani 十八愛行。
115本經說明愛與恚互生,若比丘具足諸禪,則可斷愛恚。增支部A.4.200.Pema ◎愛
116從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愛、從恚生恚Pema pemam jayati, pema doso jayati, dosa pemam jayati, dosa doso jayati巴,從愛愛生,從愛恚生,從恚愛生,從恚恚生。
117「隨行」,巴利本作samudacaranti習行、實行。
118宋本無「已」字。
119「未」,聖本作「來」。
120「謂」,宋、元、明三本均作「謂於」二字。
121「知」,宋、元二本均作「如」。
122本經說明在家者難斷資生眾具欲,出家者難斷貪愛。
123本經說明若不斷精進修諸善法,未曾遠離斷惡法,可得等正覺。
124麗本無「不」字,今參考本經前文「未曾說劣心生歡喜」補上。
125本經敘說帝釋問佛何為梵行究竟,佛告以如實知苦、樂、不苦不樂三受,則可得梵行究竟。相應部S.40.10.Sakko 帝釋
126釋提桓因Sakka devanam Inda巴,帝釋天主。
127宋、元、明三本均無「若」字。
128「苦」,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苦若」二字。
129拘尸迦kosika巴,帝釋過去世為拘尸迦族姓人,故又名拘尸迦。
130本經敘說目揵連見光明遍照佛所而問之,佛告以帝釋昨夜來詣之故。相應部S.40.10.Sakko 帝釋
131本經敘說鹿住優婆夷之父及叔父行持不同,但受同一果報,疑而問阿難,阿難復問佛,佛告以人各有所長。增支部A.10.75.Migasala 鹿住
132鹿住Migasala巴,人名。
133富蘭那Purana巴,人名。
134「遠諸凡鄙」,巴利本作 aracari virato methuna gamadhamma遠離行者已離淫欲諸凡欲法。
135梨師達多Isidatta巴,人名。
136兜率天Tusita-kaya巴,欲界六天之一。
137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paropariyanana巴,即知眾生上下根之智。
138有一犯戒,巴利本作 ekacco puggalo dussilo或有一類人破戒。
139「有」,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知有」二字。
140掉動者uddhato巴,掉舉者。
141瞋恨kodhano巴,心所名。
142苦貪tibbaraga巴,極重貪、甚貪。
143「智」,聖本作「知」。
144「二」,元、明二本均作「一」。
145本經敘說鹿住優婆夷於修持果報生疑而問阿難,阿難復問佛,佛告以人各有所長,果報唯如來得知。增支部A.6.44.Migasala ◎鹿住〈優婆夷〉
146「城」,宋、元、明三本均作「國」。
147宋、元、明三本均無「衣」字。
148「城」,聖本作「成」。
149「起」,宋、聖二本均作「趣」。
150宋、元、明、聖四本均無「時」字。
151本經說明二種福田。增支部A.2.4.4.Dakkhineyya ◎諸應供者、中阿含第一二七福田徑。
152福田dakkhineyya巴,出世聖者受人、天供養,可作人、天種植福德、功德之田,令供養者植福。
153學及無學sekho ca asekho巴,學即有學聖者,指前三果;無學即第四聖果阿羅漢。學及無學,即四沙門果之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