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九八五一二四一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淨信;諸在我舍而命終者,皆得生天。」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是深妙說,是一向受,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言:『在我舍者,皆得淨信,及其命終,皆生天上。』有何大德神力比丘為汝說言:『凡在汝舍命終者,皆生天上』耶?」
長者白佛:「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為比丘尼、為諸天、為從我所面前聞說?」
長者白佛:「不也,世尊!」
「云何,長者!汝緣自知見,知『在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耶?」
長者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長者:「汝即不從大德神力比丘所聞,非比丘尼、非諸天,又不從我面前聞說,復不緣自見知:『若有諸人於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汝今何由能作如是甚深妙說,作一向受,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作是言:『有人於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
長者白佛:「無有比丘大德神力而來告我,如上廣說,……乃至悉皆生天。世尊!然我有3眾生主懷妊之時,我即教彼,為其子故,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其生已,復教三歸;及生知見,復教持戒。設復婢使、下賤客人懷妊及生,亦如是教。若人賣奴婢者,我輒往彼語言:『賢者!我欲買人。汝當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受持禁戒。』隨我教者,輒授五戒,然後隨價而買;不隨我教,則所不取。若復止客,若傭作人,亦復先要受三歸五戒,然後受4之。若復有來求為弟子,若復乞貸舉息,我悉要以三歸五戒,然後受之。又復我舍供養佛及比丘僧時,稱父母名。兄弟、妻子、宗親、知識、國王、大臣、諸天、龍神,若存若亡,沙門、婆羅門、內外眷屬、下至僕使,皆稱其名,而為咒願。又從世尊聞稱名咒願因緣,皆得生天,或因園田布施、或因房舍、或因床臥具、或因常施、或施行路,下至一摶施與眾生,此諸因緣,皆生天上。」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汝以信心,故能作是說。如來於彼有無上知見,審知汝舍有人命終,皆悉生天。」
爾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八六一二四二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恭敬住,常當繫心,常當畏慎,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繫心,不畏慎,不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儀足者,無有是處!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無有是處!解脫知見不滿足,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
「如是,比丘!當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儀具足者,斯有是處!威儀具足已,而學法具足者,斯有是處!學法備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斯有是處!解脫知見身具足已,得無餘涅槃者,斯有是處!是故,比丘!當6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儀滿足,……乃至無餘涅槃,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八七一二四三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若無有 慚、愧二法者,
違越清淨道,向生老病死。
世間若成就 慚、愧二法者,
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八八一二四四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燒燃法、不燒燃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燒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惡不善法,身惡行成就,口、意惡行成就,若彼後時疾病困苦,沈頓床褥,受諸苦毒;當於爾時,先所行惡悉皆憶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眾生先所行惡——身、口、意業諸不善法,臨終悉現,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眾惡,當墮惡趣,受諸苦毒。憶念是已,心生燒燃,心生變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終後世,亦不善心相續生,是名燒燃法。」
「云何不燒燃?若男子、女人受持淨戒,修真實法,身善業成就,口、意善業成就,臨壽終時,身遭苦患,沈頓床褥,眾苦觸身;彼心憶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當於爾時,攀緣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為眾惡,當生善趣,不墮惡趣。心不變悔;不變悔故,善心命終,後世續善,是名不燒燃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已種燒燃業,依於非法活,
乘斯惡業行,必生地獄中。
等活9及黑繩10,眾合11、二叫呼12,
燒燃13、極燒燃14,無澤大地獄15,
是八大地獄,極苦難可過,
惡業種種故,各別十六處。
四周開四門,中間量悉等,
鐵為四周板,四門扇亦鐵,
鐵地盛火燃,其焰普周遍,
縱廣百由旬,焰焰無間息。
調伏非諸行,考16治強梁者,
長夜加楚毒,其苦難可見,
見者生恐怖,悚慄身毛豎!
墮彼地獄時,足上頭向下。
止17聖柔和心,修行梵行者,
於此賢聖所,輕心起非義,
及殺害眾生,墮斯熱地獄。
宛轉於火中,猶如火炙魚,
苦痛號叫呼,如群戰象聲,
大火自然生,斯由自業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八九一二四五1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捨身惡行者,能得身惡行斷;不得身惡行斷者,我不說彼捨身惡行。以彼能得身惡行斷故,是故我說彼捨身惡行。身惡行者,不以義饒益安樂。眾生離身惡行,以義饒益,得安樂故,是故我說捨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一二四六1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住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鑄金者,積聚沙土,置於槽中,然後以水灌之,粗20上煩惱21,剛石堅塊隨水而去,猶有粗沙纏結22。復以水灌,粗沙隨水流出,然後生金,猶為細沙、黑土之所纏結23。復以水灌,細沙、黑土隨水流出,然後真金純淨無雜,猶有似金微垢24。然後金師25置於爐中,增火鼓,令其融液,垢穢悉除,然其生金猶故,不輕、不軟、光明不發,屈伸則斷。彼鍊金師、鍊金弟子復置爐中,增火鼓,轉側鑄26鍊,然後生金輕軟光澤,屈伸不斷,隨意所作釵、鐺27、鐶、釧諸莊嚴具。」
「如是,淨心進向比丘28粗煩惱纏、惡不善業29、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30去剛石堅塊。」
「復次,淨心進向比丘除次粗垢——欲覺、恚覺、害覺31,如彼生金除粗沙礫。」
「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細垢,謂親里覺32、人眾覺、生天覺,思惟除滅,如彼生金除去粗33垢、細沙、黑土。」
「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有善法覺34,思惟除滅,令心清淨,猶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純淨。」
「復次,比丘於諸三昧有行所持35,猶如池水周匝岸持36,為法所持,不得寂靜勝妙37,不得息樂,盡諸有漏。如彼金師、金師弟子鑄38鍊生金,除諸垢穢,不輕、不軟、不發光澤,屈伸斷絕,不得隨意成莊嚴具。」
「復次,比丘得諸三昧,不為有行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道,一心一意,盡諸有漏。如鍊金師、鍊金師弟子鑄39鍊生金,令其輕軟、不斷、光澤,屈伸隨意。」
「復次,比丘離諸覺觀,……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禪,如是正受,純一清淨,離諸煩惱,柔軟真實不動。於彼彼入處,欲求作證悉能得證。如彼金師鑄鍊生金,極令輕軟、光澤、不斷,任40作何器,隨意所欲。如是,比丘三昧正受,……乃至於諸入處悉能得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一一二四七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當專心方便,隨時思惟三相。云何為三?隨時思惟42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則於是處其心不劣。若復一向思惟舉相,則於是處掉亂心起。若復一向思惟捨相,則於是處不得正定,盡諸有漏。」
「以彼比丘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故,心則正定,盡諸有漏。如巧金師、金師弟子以生金著於爐中增火,隨時扇43,隨時水灑,隨時俱捨。若一向鼓者,即於是處生金焦盡。一向水灑,則於是處,生金堅強。若一向俱捨,則於是處生金不熟,則無所用。是故,巧金師、金師弟子於彼生金隨時鼓,隨時水灑,隨時兩捨。如是生金,得等調適,隨事所用。如是,比丘!專心方便,時時思惟,憶念三相,乃至漏盡。」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二一二四八4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摩竭提國有牧牛者,愚癡無慧,夏末秋初,不善觀察恒水此岸,亦不善觀恒水彼岸,而驅群牛峻岸而下,峻岸而上,中間洄澓,多起患難。諸比丘!過去世時,摩竭提國有牧牛人,不愚不癡者,有方便慧,夏末秋初,能善觀察恒水此岸,亦善觀察恒水彼岸,善度其牛,至平博山欲好水草處。彼初渡45時,先渡大牛能領群者,斷其急流。次驅第二多力少牛,隨後而渡。然後第三驅羸小者,隨逐下流,悉皆次第安隱得渡。新生犢子愛變其母,亦隨其後,得渡彼岸。」
「如是,比丘!我說斯譬,當知其義。彼摩竭提牧牛者,愚癡無慧;彼諸六師富蘭那等亦復如是,習諸邪見,向於邪道。如彼牧牛人愚癡無慧,夏末秋初,不善觀察此岸彼岸,高峻山嶮,從峻岸下,峻岸而上,中間洄澓,多生患難。如是六師富蘭那等愚癡無慧,不觀此岸,謂於此世;不觀彼岸,謂於他世;中間洄澓,謂境諸魔,自遭苦難。彼諸見者,習其所學,亦遭患難。」
「彼摩竭提善牧牛者,不愚不癡,有方便慧,謂如來、應、等正覺。如牧牛者善觀此岸,善觀彼岸,善渡其牛,於平博山谷,先渡大牛能領群者,橫截急流,安渡彼岸。如是我聲聞能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橫截惡魔世間貪流,安隱得渡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次渡第二多力少牛,截流橫渡。如是我諸聲聞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彼受生,不還此世,亦復斷截惡魔貪流,安隱得渡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驅其第三羸小少牛,隨其下流,安隱得渡。如是我聲聞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來此世,究竟苦邊,橫截於彼惡魔貪流,安隱得渡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新生犢子愛戀其母,亦隨得渡。如是我聲聞斷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斷截惡魔貪流,安穩得渡生死彼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此世及他世,明智善顯現,
諸魔得未得,乃至於死魔,
一切悉知者,三藐三佛智。
斷截諸魔流,破壞令消亡,
開示甘露門,顯現正真道,
心常46多欣悅,逮得安隱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三一二四九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不能令牛增長,亦不能擁護大群牛,令等安樂。何等48為十一?謂不知色、不知相、不去蟲、不能覆護其瘡、不能起煙、不知擇路、不知擇處、不知渡處、不知食處、盡其乳、不善料理能領群者49,是名十一法成就,不能黨50護大群牛。」
「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51,不能自安,亦不安他。何等為十一?謂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其害蟲、不覆其瘡、不能起煙、不知正路、不知止處、不知渡處、不知食處、盡其乳、若有上座多聞耆舊,久修梵行,大師所歎,不52向諸明智修梵行者稱譽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養53。」
「云何名不知色?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為色不如實知。」
「云何不知相?事業是過相,事業是慧相,是不如實知,是名不知相。」
「云何名不知去蟲?所起欲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所起瞋恚、害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是名不去蟲。」
「云何不覆瘡?謂眼見色,隨取形相,不守眼根,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心隨生漏,不能防護;耳、鼻、舌、身、意想亦復如是,是名不覆其瘡。」
「云何不起煙!如所聞,如所受法,不能為人分別顯示,是名不起煙。」
「云何不知正54道?八正道及聖法、律是名為道;彼不如實知,是名不知道。」
「云何不知止處?謂於如來所知法,不得歡喜、悅樂、勝妙、出離、饒益,是名不知止55處。」
「云何不知渡處?謂彼不知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隨時往到其所,諮問請受:『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法為勝非惡?』於隱密法不能開發,於顯露法不能廣問,於甚深句義自所知者,不能廣宣顯示,是名不知渡處。」
「云何不知放牧處?謂四念處及賢聖法、律是名放牧處;於此不如實知,是名不知放牧處。」
「云何為盡其乳?彼剎利、婆羅門長者自在施與衣被、飲食、床臥、醫藥、資生眾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盡其乳。」
「云何為上座大德多聞耆舊,……乃至不向諸勝智梵行者所稱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供養,令得悅樂?謂比丘不56稱彼上座,……乃至令諸智慧梵行者往詣其所,以隨順身、口、意業承望奉事,是名不於上座多聞耆舊,……乃至令智慧梵行往詣其所,承望奉事,令得悅樂。」
「彼牧牛者成就十一法,堪能令彼群牛增長,擁護群牛,令其悅樂。何等為十一?謂知色、知相,如上清淨分說,……乃至能領群者,隨時料理,令得安樂,是名牧牛者十一事成就,能令群牛增長擁護,令得安樂。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樂,亦能安他。何等十一?謂知色、知相……乃至十一如57清淨分58廣說,是名比丘十一事成就,自安安他。」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四一二五○59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60拘薩羅61人間遊行,至一奢能伽羅62聚落,住一奢能伽羅林中。
時,有尊者那提伽63,舊住一奢能伽羅聚落。一奢能伽羅聚落沙門、婆羅門聞沙門瞿曇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一奢能伽羅聚落,住一奢能伽羅林中。聞已,各辦一釜食,著門邊,作是念:我先供養世尊!我先供養善逝!各各高聲大聲,作如是唱。
爾時,世尊聞園林內有多人眾高聲大聲,語尊者那提迦64:「何因、何緣園林內有眾多人高聲大聲唱說之聲?」
尊者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此一奢能伽羅聚落諸剎利、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此林中,各作一釜食置園林內,各自唱言:『我先供養世尊!我先供養善逝!』以是故,於此林中多人高聲大聲唱說之聲。唯願世尊當受彼食。」
佛告那提迦65:「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稱我,我不求稱。那提迦!若於如來,如是便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者,則於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那提迦!唯我於此像類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而得,不苦而得,於何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那提迦!汝等於如是66像類色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故,不得不求之樂、不苦之樂。那提迦67!天亦不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68之樂。唯有我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於何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
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說譬。」
佛告那提迦:「宜知是時。」
那提迦69白佛言:「世尊!譬如天雨,水流順70下,隨其彼彼世尊住處,於彼彼處剎利、婆羅門長者信敬奉事,以世尊戒德清淨,正見真直。是故,我今作如是說,唯願世尊哀受彼請。」
佛告那提迦:「莫以利我,我不求利。……乃至云何於彼彼所起利樂,有味有求?那提迦!我見比丘食好食已,仰腹而臥,急喘長息。我見已,作是思惟:如此長老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復次,那提迦!我見此有二比丘食好食已,飽71腹喘息,偃闡而行。我作是念:非彼長老能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之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
「那提迦!我見眾多比丘食好食已,從園至園,從房至房,從人至人,從群聚至群聚。我見是已,而作是念:非彼長老如是能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我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不樂。」
「復次,那提迦!我於一時隨道行,見有比丘於前遠去,復有比丘於後來亦遠。我於爾時,閑靜無為,亦無有便利之勞。所以者何?依於食飲,樂著滋味,故有便利,此則為依。觀五受陰生滅,而厭離住,此則為依。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厭離而住,此則為依。於群聚之樂勤習群聚,厭於遠離,是則為依。樂修遠離,則勤於遠離,厭離群聚,是則為依。是故,那提迦!當如是學:於五受陰觀察生陰,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樂於遠離,精勤遠離,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尊者那提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九五一二五一72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那楞伽羅聚落,……如上廣說,乃至彼彼所起求利。
佛告那提迦:「我見聚落邊有精舍,有比丘坐禪。我見已,作如是念:今73此尊者聚落人,此或沙彌,來往聲響作亂,障其禪思,覺其正受,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而作留難。那提迦!我不喜彼比丘住聚落精舍。」
「那提迦!我見比丘住空閑處,仰臥吁74咄。我見是已,而作是念:令75彼比丘覺寤睡眠,思空閑想。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
「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搖身坐睡。見已,作是念:令76此比丘於睡覺寤,不定得定,定心者得解脫。是故,那提迦!我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
「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端坐正受。我見已,作是念:令此比丘不解脫者,疾得解脫;已解脫者,令自防護,使不退失。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
「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彼於後時,遠離空處集捨床臥具,還入聚落受床臥具。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還入聚落。」
「復次,那提迦!我見比丘住聚落精舍,名聞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湯藥、眾具。彼於後時,集捨利養聚落床座,至於空閑,床臥安止。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集捨利養聚落床臥,住於空閑。那提迦!比丘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那提迦比丘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九六一二五二7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78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離車79子常枕木枕80,手足龜坼81,疑畏莫令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82得其間便。是故,常自儆83策,不放逸住;以彼不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不能伺求得其間便。於未來世,不久,諸離車子恣樂無事,手足柔軟,繒纊為枕,四體安臥,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得其間便。」
「如是,比丘精勤方便,堅固堪能,不捨善法,肌膚損瘦,筋連骨立。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乃至未得所應得者,不捨精進,常攝其心,不放逸住;以不放逸住故,魔王波旬不得其便。」
「當來之世,有諸比丘恣樂無事,手足柔軟,繒纊為枕,四體安臥,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惡魔波旬伺得其便。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精勤方便,……乃至不得未得,不捨方便。」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七一二五三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晨朝以三百釜食惠施眾生,日中、日暮亦復如是。第二士夫,時節須臾,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乃至如牛乳頃,比先士夫惠施功德所不能及,百分千分巨億萬分,算數譬類不得為比!是故,比丘!當作是學:時節須臾,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下至如牛乳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八一二五四8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當知是家易為盜賊之所劫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數數下至如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當知是人易為諸惡鬼神所欺。」
「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為盜賊數數劫奪。如是,善男子數數下至如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不為諸惡鬼神所欺。是故,諸比丘!常當隨時數數下至如牛乳頃,修習慈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九一二五五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有匕首87劍,其刃廣利。有健士夫言:『我能以手以拳椎打汝劍,令其摧碎。』諸比丘!彼健士夫當能以手以拳椎打彼劍,令摧碎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彼匕首劍其刃廣利,非彼士夫能以手以拳椎打碎折,正足自困。」
「如是,比丘!若沙門、婆羅門下至如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若有諸惡鬼神欲往伺求其短,不能得其間便,正可反自傷耳。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數數下至如牛乳頃,修習慈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五六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以爪抄土,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上土多,為大地土多?」
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無量無數,不可為比。」
佛告諸比丘:「如是,眾生能數數下至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者,如甲上89土耳;其諸眾生不能數數下至如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者,如大地土90。是故,諸比丘!常當數數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二五七9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壽命遷滅,遲速如何?」
佛告比丘:「我則能說,但汝欲知者難。」
比丘白佛:「可說譬不?」
佛言:「可說。」
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執強弓,一時放發,俱射92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93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
比丘白佛:「捷疾,世尊!」
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雖復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於彼,虛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倍疾於虛空神天,日月天子復倍捷疾於四王天,導日月神復倍捷疾於日月天子。諸比丘!命行94遷變倍疾於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二五八9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96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人名陀舍羅訶97,彼陀舍羅訶有鼓名阿能訶98,好聲、美聲、深聲,徹四十里。彼鼓既久,處處裂壞。爾時,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纏縛;雖復纏縛,鼓猶無復高聲、美聲、深聲。彼於後時,轉復朽壞,皮大剝落,唯有聚木。」
「如是,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於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微密決定,明智所知,彼則頓受、周備受,聞其所說,歡喜崇習,出離饒益。當來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聞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空相應隨順緣起法99,彼不頓受持,不至到受。聞彼說者,不歡喜崇習,而於世間眾雜異論、文辭綺飾、世俗雜句,專心頂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不得出離饒益。於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隨順緣起者,於此則滅;猶如彼鼓,朽故壞裂,唯有聚木。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隨順緣起,頓受、遍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出離饒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一二五九10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鐵丸投著火中,與火同色,盛著劫貝綿中。云何,比丘!當速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愚癡之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若見年少女人,不正思惟,取其色相,起貪欲心;欲燒其心,欲燒其身;身心燒已,捨戒退減。是愚癡人長夜當得非義饒益。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護101根門,繫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一二六○10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貓狸,飢渴羸瘦,於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當取食之。有時鼠子出穴遊戲,時,彼貓狸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內藏,食內藏時,貓狸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塚間,不知何止,遂至於死。」
「如是,比丘!有愚癡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見諸女人,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發貪欲心;貪103欲發已,欲火熾然,燒其身心;燒身心已,馳心狂逸,不樂精舍、不樂空閑、不樂樹下,為惡不善心侵食內法,捨戒退減,此愚癡人長夜常得不饒益苦。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心正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一二六一10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若沙門、婆羅門從本以105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損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
「諸比丘!譬如優缽羅、缽曇摩、拘牟頭、分陀利生於水中,長於水中,隨水增長。如是,沙門、婆羅門善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覺悟;當知是等善根叻德日夜增長,終不退減。當如是學:善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功德善法日夜增長。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一二六二10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於後夜時聞野狐鳴。
爾時,世尊夜過天明,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後夜時聞野狐鳴不?」
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有一愚癡人107作如是念:令108我受身得如是形類,作如是聲。此愚癡人欲求如是像類處所受生,何足不得?是故,比丘!汝等但當精勤方便,求斷諸有,莫作方便,增長諸有。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一二六三10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讚歎受少有身,況復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糞屎,少亦臭穢,何況於多?如是諸有,少亦不歎,乃至剎那,況復於多?所以者何?有者,苦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增長有。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一二六四1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夜後分時聞野狐鳴。
是夜過已,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於夜後分聞野狐鳴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彼野狐者,疥瘡所困,是故鳴喚。若能有人為彼野狐治疥瘡者,野狐必當知恩報恩。而今有一愚癡之人,無有知恩報恩。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復大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一二六五11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尊者跋迦梨112住王舍城金師精舍113,疾病困苦,尊者富鄰尼瞻視供養。
時,跋迦梨語富鄰尼:「汝可詣世尊所,為我稽首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言:『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積床褥,願見世尊,疾病困114苦,氣力羸惙,無由奉詣。唯願世尊降此金師精舍,以哀愍故!』」
時,富鄰尼受跋迦梨語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
世尊答言:「令115彼安樂。」
富鄰尼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在床褥,願見世尊,無有身力來詣世尊。善哉!世尊!詣金師精舍,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聽許。時,富鄰尼知世尊聽許已,禮足而去。
爾時,世尊晡116時從禪覺,往詣金師精舍,至跋迦梨住房。跋迦梨比丘遙見世尊,從床欲起。
佛告跋迦梨:「且止!勿起。」
世尊即坐異床,語跋迦梨:「汝心堪忍此病苦不?汝身所患,為增、為損?」
跋迦梨白佛:「……如前叉117摩比丘修多羅廣說。世尊!我身苦痛,極難堪忍,欲求刀自殺,不樂苦生。」
佛告跋迦梨:「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跋迦梨!色是常耶?為非常耶?」
跋迦梨答言:「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跋迦梨!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中寧有可貪、可欲不?」
跋迦梨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佛告跋迦梨:「若於彼身無可貪、可欲者,是則善終,後世亦善。」
爾時,世尊為跋迦梨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即於彼夜,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時,有二天身極端正,於後夜時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第二天言:「彼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俱禮佛足,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夜有二天子,形體端正,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而作是言:『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稽首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當往詣尊者跋迦梨比丘所,語跋迦梨言:『昨夜有二天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語我言:尊者跋迦梨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此是天語,佛復記汝:汝於此身不起貪欲,是則善終,後世亦善。』」
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已,詣金師精舍跋迦梨房。
爾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汝等持繩床,共舉118我身,著精舍外,我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時,有眾多比丘出房舍,露地經行。受使比丘詣眾多比丘所,問眾多比丘言:「諸尊!跋迦梨比丘住在何所?」
諸比丘答言:「跋迦梨比丘告侍病者,令舉繩床,出精舍外,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受使比丘即詣跋迦梨所。
跋迦梨比丘遙見使比丘來,語侍病者:「下繩床著地,彼比丘疾來,似世尊使。」彼侍病者即下繩床著地。
時,彼使比丘語跋迦梨:「世尊有教及天有所說。」
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扶我著地,不可於床上受世尊教及天所說。」時,侍病者即扶跋迦梨,下置於地。
時,跋迦梨言:「汝可宣示世尊告敕及天所說。」
使比丘言:「跋迦梨!大師告汝:『昨119夜有二天來白我言:跋迦梨比丘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跋迦梨比丘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世尊復記說,汝善於命終,後世亦善。」
跋迦梨言:「尊者!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然我今日於色120無常,決定無疑;無常者是苦,決定無疑。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彼無有可貪、可欲,決定無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然我今日疾病苦痛猶故隨身,欲刀自殺,不樂久生。」即執刀自殺。
時,使比丘供養跋迦梨死身已,還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以世尊所敕,具告尊者跋迦梨。彼作是言:『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廣說……乃至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共詣金師精舍跋迦梨尸所。」見跋迦梨死身,有遠離之色。見已,語諸比丘:「汝等見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有遠離之色不?」
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復告諸比丘:「遶跋迦梨身,四面周匝,有闇冥之相圍遶身不?」
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諸比丘:「此是惡魔之像,周匝求覓跋迦梨善男子識神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識神,以刀自殺。」
爾時,世尊為彼跋迦梨說第一記121。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二六六1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闡陀123,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
時,尊者舍利弗聞尊者闡陀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聞已,語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知不?闡陀比丘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當往共看。」摩訶拘絺羅默然許之。
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共詣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至尊者闡陀住房。
尊者闡陀遙見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憑124床欲起。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闡陀:「汝且莫起!」
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坐於異床,問尊者闡陀:「云何,尊者闡陀!所患為可堪忍不?為增、為損?……」如前叉摩修多羅廣說。
尊者闡陀言:「我今身病,極患苦痛,難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無損,唯欲執刀自殺,不樂苦活。」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闡陀!汝當努力,莫自傷害!若汝在世,我當與汝來往周旋;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汝若無看病人,我當看汝,必令適意,非不適意。」
闡陀答言:「我有供養,那羅聚落諸婆羅門長者悉見看視,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無所乏少;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隨意瞻病,非不適意。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難可堪忍,唯欲自殺,不樂苦生。」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闡陀!眼及眼識、眼所識色,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
闡陀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闡陀!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意識所識法,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
闡陀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闡陀!汝於眼、眼識及色,為何所見、何所識、何所知故,言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我於眼、眼識及色,見滅、知滅故,見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復問:「闡陀!汝於耳、鼻、舌、身、意、意識及法,何所見、何所知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於意、意識及法,見滅、知滅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闡陀:「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有所依者,則為動搖;動搖者,有所趣向;趣向者,為不休息;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125苦聚集。如所說句: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闡陀言:「尊者摩訶拘絺羅!我126供養世尊事,於今畢矣!隨順善逝,今已畢矣!適意,非不適意。弟子所作,於今已作。若復有餘弟子所作供養師者,亦當如是供養大師,適意,非不適意。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難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爾時,尊者闡陀即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
時,尊者舍利弗供養尊者闡陀舍利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闡陀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云何,世尊!彼尊者闡陀當至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記說言:『尊者摩訶拘絺羅!我供養世尊,於今已畢;隨順善逝,於今已畢,適意,非不適意。若復有餘供養大師者,當如是作,適意,非不適意』耶?」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世尊!彼尊者闡陀先於鎮珍尼婆羅門聚落,有供養家、極親厚家、善言語家。」
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脫善男子,有供養家、親厚家、善言語家。舍利弗!我不說彼有大過。若有捨此身,餘身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若有捨此身已,餘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也。無大過故,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
如是,世尊為彼尊者闡陀說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歡喜作禮而去。
1麗本原為卷四十七,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為卷三十六。雜阿含經論會編
2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皈依三寶後,並勸其家人、傭婢及客人等均歸依三寶,故長者相信在其舍命終者均能生天。
3「有」,宋、元、明三本均作「見」。
4「受」,宋、元、明三本均作「授」。
5本經說明當恭敬上、中、下座,否則不得威儀具足,乃至不得無餘涅槃。
6「當」,宋、元、明三本均作「常」。
7本經說明慚、愧二法可以淨化世間,建立人倫,使尊卑有序。小部‧如是語經It.42.Dhamma慚、愧
8本經說明燃燒法及不燃燒法。參閱長阿含起世經地獄品。
9等活Samjivah梵,八大地獄之首。又名想地獄。其中眾生手生鐵爪,其爪長利,互相瞋忿,懷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墮落或被砍刺,想為己死,冷風吹之,皮肉還生,尋活復起,故名等活地獄。
10黑繩Kalasutrah梵,八大地獄之二,謂此地獄中獄卒以熱鐵繩絣牽罪人,然後斬鋸。復有惡風吹熱鐵繩,籠絡其身,燒皮徹肉,焦骨沸髓,苦毒萬端,故名黑繩地獄。
11眾合Samghatah梵,八大地獄之三,又名會合大地獄、堆壓在獄。此獄中有大石山,罪人入至其中,山自然合,堆壓其身,骨肉糜碎,堆壓至一處,故名眾合地獄。
12二叫呼,包括叫呼Rauravah及大叫呼Maharauravah梵,八大地獄之四、五,又作號叫及大號叫地獄。受罪眾生既至此獄,獄卒即將其擲入大鑊中,沸湯烹煮,受苦痛而號叫。
13燒燃Tapanah梵,八大地獄之六,此獄以鐵為城,烈火猛燄,內外燒炙,皮肉糜爛。
14極燒燃Pratapanah梵,八大地獄之七。
15無澤大地獄Avicir mahanarakah梵,又作無間大地獄、阿鼻地獄,八大地獄之八。在地心深處,猛火燃燒,苦痛迫身,連一絲毫的間斷都無。
16「考」,宋、元二本均作「栲」,明本作「拷」。
17「止」,宋、元、明三本均作「正」。
18本經說明身、口、意三惡行不以義饒益,故應斷。增支部A.3.17.Papanika ◎店員
19本經說明如鍊金師漸次除去雜物,比丘亦於禪定漸次除去身口意之垢。增支部A.3.100.Suvannakara ◎鍊金師
20「粗」,宋本作「漉」。
21「粗上煩惱」,巴利本作 olarika upakkilesa粗的雜物。upakkilesa 有隨煩惱之意,在此為金礦之雜物,不應為煩惱。
22「粗沙纏結」,巴利本作 majjhima-sahagata upakkilesa〈不大不小〉中等大的附著雜物。
23「細沙、黑土之所纏結」,巴利本作 sukhuma-sahagata upakkilesa細的附著雜物。
24似金微垢:與金色相似之垢,即指善法覺。
25金師suvannakara巴,冶金師。
26「鑄」、麗本作「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鑄」。
27「鐺」,宋、元、明三本均作「璫」。
28淨心進向比丘adhicittamanuyuttassa bhikkhuno巴,已專心禪定之比丘。
29粗煩惱纏、惡不善業,巴利本作 olarika upakkilesa kayaduccaritam vaciduccaritam manoduccaritam諸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之粗煩惱。
30「淘」,宋、元二本均作「濤」。
31次粗垢——欲覺、恚覺、害覺majjhima-sahagata upakkilesa kamavitakko vyapadavitakko vihimsa-vitakko巴。次粗垢即指三種惡覺:欲覺——對世間可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恚覺——對世間怨憎之事思量而起瞋心,害覺——生憎嫉之心,起惱害他人之念。
32親里覺:即由親里而起之諸憶念。「親」,宋本作「現」。
33「粗」,麗本作「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粗」。
34「善法覺」,巴利本作dhammavitakko法尋,意為尋求思惟正法。
35「有行所持」,巴利本作sankhara-niggayha-varita-vato由加行抑止〈煩惱〉已,防護禁戒。
36「岸持」,元、明二本均作「於岸」。岸持,即以岸護持,制止水之漏失。
37「不得寂靜勝妙,不得息樂」,巴利本作 na c'eva santo nappanito nappatipassaddhaladdho非已得寂靜、勝妙、止息。巴利本無「樂」意,patipassaddha意為「安息的」。
38「鑄」,麗本作「陶」,宋、元二本均作「濤」,今依據明本改作「鑄」。
39「鑄」,麗本作「陶」,今依據明本改作「鑄」。
40「任」,宋本作「在」。
41本經以鑄金師作譬,說明比丘應隨時思惟止相、舉相、捨相。增支部A.3.100.Suvannakara ◎鍊金師
42「隨時思惟」,宋、元、明三本均作「思惟隨時」。
43「」,明本作「鞁」。
44本經敘說佛以二牧牛者作譬,說明富蘭那等外道猶如愚癡無慧之牧牛者,不能引導人安渡生死彼岸;佛則能引導諸聲聞斷諸結,乃至不受後有,安渡生死彼岸。中部M.34.Culagopalaka-sutta 牧牛者小經、增一阿含四十三品第六經—大正〈No.125.43.6〉。
45「渡」,麗本作「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渡」。
46「常」,宋本作「當」。
47本經以牧牛人十一法作譬,說明比丘之十一惡法。中部M.33.Mahagopalaka-sutta 牧牛者大經、增支部A.11.18.Gopalaka 放牛者、鳩摩羅什譯佛說放牛經、增一阿含四十九第一經—大正〈No.12549.1〉。
48宋、元、明三本均無「等」字。
49不知色、不知相、不能覆護其瘡、不能起煙、不知擇路、不知擇處、不知渡處、不知食處、盡其乳na rupannu hoti, na lakkhanakusalo, na vanam paticchadeta hoti, na dhumam katta hoti, na vithim janati, na gocarakusalo hoti, na tittham janati, na pitnm janati, anavasesadohi hoti巴。又「不去蟲」,巴利本作 na asatikam sateta hoti 不能去除牛身上之寄身蟲卵,「不善料理能領群者」,巴利本作 ye te usabha gopitaro goparinayaka, te na atirekapujaya pujeta hoti不能最恭敬供養特別伺養牡牛、牛群之首領。
50「黨」,宋本作「償」,元、明二本均作「掌」。
51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52宋、元、明三本均無「不」字。
53「若有上座多聞……奉事、供養」,巴利本作 ye te bhikkhu thera rattannu cirapabbajita sanghapitaro sanghaparinayaka, te na atirekapujaya pujeta hoti對比丘、長者、耆宿、久修梵行、僧伽之父、僧伽之首領,不以最上恭敬恭敬之。
54宋、元、明三本均無「正」字。
55「止」,宋本作「上」。
56宋、元、明三本均無「不」字。
57宋、元、明三本均無「如」字。
58「分」,宋、元、明三本均作「分別」。
59本經說明世尊得出離之樂乃至等正覺之樂,故不求世間利樂。增支部A.5.30.Nagita ◎那提迦,6.42.Nagita 那提迦,8.86.Yasa 名稱
60「在」,明本作「住」。
61拘薩羅Kosala巴,國名。佛世十六大國之一。
62一奢能伽羅Icchanangala巴,村名。
63那提迦Nagita巴,比丘名。
64「那提迦」,麗本作「那提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那提迦」。
65「迦」,麗本作「伽」,今依據明本改作「迦」。
66「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此」。
67「迦」,宋本作「伽」。
68「苦」,宋、元二本均作「共」。
69「迦」,宋、元二本均作「伽」。
70「順」,宋本作「傾」。
71「飽」,大正本作「胞」。
72本經敘說佛告那提迦,佛喜歡種種精進比丘,不喜歡種種懈怠比丘。增支部A.6.42.Nagita ◎那提迦
73「今」,明本作「令」。
74「吁」,宋、元、明三本均作「呼」。
75「令」,宋、元、明三本均作「今」。
76「令」,麗本作「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令」。
77本經敘說諸離車子放逸,故摩竭陀王得趁虛攻之;比丘若放逸住,惡魔波旬亦將伺得其便。相應部S.20.8.Kalingaro
78鞞舍離Vesali巴,國名。
79離車Licchavi巴,種族名。
80木枕kalingarupadhana巴,以圓木作成之枕。
81手足龜坼:龜坼,天旱田裂如龜甲狀之謂。此處指手足粗裂如同龜甲。
82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Magadha Ajatasattu Vedehiputta巴,中印度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夫人毘提希所生之子,即阿闍世王。
83「儆」,宋、元、明三本均作「警」。
84本經說明須臾間修習慈心之功德,勝過施食三百釜,故應修習慈心。相應部S.20.4.Ukka 釜
85本經說明若不修慈心者,則易為諸惡鬼神所欺;譬如家中多女人少男人,則易為盜賊劫奪。反之,若時刻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則不為諸惡鬼神所欺;譬如家中多男人少女人,則不為盜賊屢屢劫奪。相應部S.20.3.Kulam 家
86本經說明譬如士夫不能以手以拳椎破匕首劍;如是,若比丘修習慈心,則諸惡鬼神不能趁隙欺之。相應部S.20.5.Satti 刃
87「首」,麗本作「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首」,「匕」,宋、元、明三本均作「比」。
88本經說明修習慈心者如甲上土,不修習慈心者如大地土。相應部S.20.2.Nakhasikha ◎爪端、失譯雜阿含第二十二經—大正〈No.10122〉。
89宋、元、明三本均無「上」字。
90「如是眾生能數數下至彈指頃……如大地土」,巴利本作 Evam eva kho bhikkhave appaka tesatta ye manussesu paccajayanti, atha kho ete yeva bahutara satta ye annatra manussehi paccajayanti如是,比丘!再生於人〈界〉之眾生少,然而再生於人〈界〉以外之眾生多。
91本經說明壽命遷變之迅速。相應部S.20.6.Dhanuggaho 弓術師
92宋本無「射」字。
93「取」,宋、元、明三本均作「聚」。
94命行ayusankhara巴,即壽行、壽命。
95本經說明比丘當精勤修習身、戒、心、慧,可得出離饒益。相應部S.20.7.Ani ◎〈鼓〉栓
96「」,宋、元、明三本均作「奈」。
97陀舍羅訶Dasaraha巴,人名。
98阿能訶anaka巴,鼓名。
99「如來所說……緣起法」,巴利本作 ye te suttanta tattagatabhasita gambbhira gambhirattha lokuttara sunnatapatisamyutta如來所說之此等經甚深,義甚深,與出世間之空相應。
100本經以熱鐵丸作譬,說明當善護其身,守護根門。
101「護」,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102本經以貓作譬,說明當善護其身,守護根門。相應部S.20.10.Bilaro 貓
103「貪」,大正本作「貧」。
104本經說明若善閉根門,飲食知量,於夜時精勤覺悟,則善根功德日夜增長。
105「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106本經說明當求斷諸有,莫增長諸有。相應部S.20.11.Singalaka ◎野狐鳴
107「愚癡人」,巴利本作 sakyaputtiya patinno,即自稱釋子佛弟子,又巴利本注釋中指即提婆達多。
108「令」,宋、元、明三本均作「今」。
109本經說明受少有身亦有苦,故應斷除諸有。參閱相應部S.17.5.Pilhika 糞蟲
110本經以野狐作譬,說明比丘當知恩報恩。參閱相應部S.17.8.Sigalo ◎野狐
111本經敘說跋迦梨尊者於病床上聞佛說法而得解脫,其後執刀自殺,佛並為彼說第一記。相應部S.22.87.Vakkali 跋迦梨、增一阿含二十六品第十經—大正〈No.12526.10〉。
112跋迦梨Vakkali巴,得信解脫意無猶豫第一比丘。
113「金師精舍」,巴利本作 Kumbhakaranivesana陶師之家。
114「困」,大正本作「因」。
115「令」,明本作「今」。
116「晡」,大正本作「哺」。
117「叉」,麗本作「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叉」。
118「舉」,宋、元、明三本均作「舁」。
119麗本無「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0「色」字下,麗本有一「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21第一記:指阿羅漢果。
122本經敘說闡陀尊者於病中聞摩訶拘絺羅尊者說法後,舉刀自殺,佛為彼說第一記。相應部S.35.87. Channa 闡陀,參閱中部M.144.Channovada-sutta 教闡陀經。
123闡陀Channa巴,比丘名。
124「凭」,宋、元、明三本均作「從」。
125「大」,麗本作「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126麗本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