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一一一○二三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尊者叵求那2住東園鹿母講堂,疾病困篤。 尊者阿難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住東園鹿母講堂,疾病困篤,如是病比丘多有死者。善哉!世尊!願至東園鹿母講堂尊者叵求那所,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至日晡時,從禪覺,往詣東園鹿母講堂,至尊者叵求那房,敷座而坐,為尊者叵求那種種說法,示3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4起去。 尊者叵求那,世尊去後,尋即命終。當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時,尊者阿難供養尊者叵求那舍利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世尊來後,尋便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膚色清淨,鮮白光澤。不審世尊,彼當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佛告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若覺病起,其身苦患,心不調適,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授、教誡種種說法,彼聞法已,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則大師教授說5法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然後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轉微,不蒙大師教授、教誡說法,然遇諸餘多聞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得聞法已,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教授、教誡聽法福利。」 「復次,阿難!若比丘先未病時,不斷五下分結,乃至生分微弱,不聞大師教授、教誡說法,復不聞餘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然彼6先所受法,獨靜思惟,稱量觀察,得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然後得病,身遭苦患,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授、教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大師說法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覺身病起,極遭苦患,不得大師教授、教誡說法,然得諸餘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教授教誡聞法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其身病起,極生苦患,不得大師教授、教誡說法,不得諸餘多聞大德教授、教誡說法。然先所聞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思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何緣叵求那比丘不得諸根欣悅,色貌清淨,膚體鮮澤?叵求那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彼親從大師聞教授、教誡說法,斷五下分結,世尊為彼尊者叵求那受7阿那含記。」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二一○二四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濕波誓9住10東園鹿母講堂11,身遭重病,極生苦患。尊者富鄰尼瞻視供給,如前跋迦梨修多羅12廣說,謂說三受,……乃至轉增無損。 佛告阿濕波誓:「汝莫變悔!」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實有變悔。」 佛告阿濕波誓:「汝得無破戒耶?」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不破戒。」 佛告阿濕波誓:「汝不破戒,何為變悔?」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先未病時,得身息樂正受多修習;我於今日不復能得入彼三昧,我作是思惟:將無退失是三昧耶?」 佛告阿濕波誓:「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阿濕波誓!汝見色即是我、異我、相在不?」 阿濕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 復問:「汝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阿濕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濕波誓:「汝既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何故變悔?」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不正思惟故。」 佛告阿濕波誓:「若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應作念:我於三昧退減。若復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但當作是覺知: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貪、恚、癡永盡無餘已,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是法時,尊者阿濕波誓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歡喜踊悅。歡喜踊悅故,身病即除。 佛說此經,令尊者阿濕波誓歡喜隨喜已,從座起而去。 差摩迦修多羅13如五受陰處說。 一○一三一○二五1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年少新學,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識,獨一客旅,無人供給,住邊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篤。 時,有眾多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學,……乃至疾病困篤,住邊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無活。善哉!世尊!往彼住處,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從禪覺,至彼住處。 彼病比丘遙見世尊,扶床欲起。 佛告比丘:「息臥勿起!云何,比丘!苦患寧可忍不?」如前差摩迦修多羅廣說,如是三受,……乃至病苦但增不損。 佛告病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無變悔耶?」 病比丘白佛:「實有變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無犯戒耶?」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實不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為變悔?」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於過人法勝妙知見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終之時,知生何處?故生變悔。」 佛告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識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復問:「比丘!於意云何?有眼識故有眼觸、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耳、息、舌、身、意亦如是說。 「云何,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識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復問:「比丘!若無眼識則無眼觸耶?若無眼觸,則無眼15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是故,比丘!當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終,後世亦善。」爾時,世尊為病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時,病比丘,世尊去後,尋即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時,眾多比丘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彼年少比丘疾病困篤,尊者今已命終。當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云何,世尊!如是比丘當生何處?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佛告諸比丘:「彼命過比丘是真寶16物,聞我說法,分明解了,於法無畏,得般涅槃,汝等但當供養舍利。」 世尊爾時為彼比丘授17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四一○二六1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彼比丘作如是念: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彼比丘: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若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者,是名比丘斷愛欲,轉19諸結,止20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五一○二七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乃至佛告病比丘:「汝不自犯戒耶?」 比丘白佛言:「世尊!我不以持淨戒故,於世尊所修梵行。」 佛告比丘:「汝以何等法故,於我所修梵行?」 比丘白佛:「為離貪欲故,於世尊所修梵行;為離瞋恚、愚癡故,於世尊所修梵行。」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應為離貪欲故,於我所修梵行;離瞋恚、愚癡故,於我所修梵行。比丘!貪欲纏故,不得離欲;無明纏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於欲離故22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若比丘於欲離故心解脫身作證,離無明故慧解脫,是名比丘斷諸愛欲,轉23結縛,止24慢無間等,究竟苦邊。是故,比丘!於此法善思惟。」如前廣說,……乃至授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六一○二八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26。時,有眾多比丘集於伽梨隸講堂27。時,多有比丘疾病。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至伽梨隸講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28。坐已,告諸比丘:「當正念正智以待時29,是則為我隨順之教30。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 「云何正智?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31而住,瞻視32觀察,屈申33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34,依語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云何因緣?謂緣於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35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捨已,若於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苦受觀察無常,……乃至捨。於此36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樂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因緣?謂身因緣,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捨,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所37 使,使永不復使。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覺所覺時,莫能知樂覺; 貪欲使所使,不見於出離。 苦受所覺時,莫能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不見出離道。 不苦不樂受,等正覺所說; 彼亦不能知,終不度彼岸。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 於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 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 依慧而命終,涅槃不墮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一○二九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時,有眾多比丘集會迦梨隸講堂,多有疾病,如上說。差別者:「乃至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生、老、病、死。」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智慧多聞者,非不覺諸受, 苦於苦樂受,分別諦明了; 當知堅固事,凡夫有昇降。 於樂不染著,於苦不傾動, 知受不受生,依於貪恚覺; 斷除斯等已,其心善解脫, 繫念緣妙境,正向待終期。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 了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 依慧而命終,涅槃不墮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歡喜,作禮而去。 一○一八一○三○3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給孤獨長者得病,身極苦痛。世尊聞已,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次第乞食至給孤獨園長者舍。 長者遙見世尊,憑40床欲起。 世尊見已,即告之言:「長者勿起!增其苦患。」世尊即坐,告長者言:「云何,長者!病可忍不?身所苦患,為增、為損?」 長者白佛:「甚苦!世尊!難可堪忍。」 乃至說三受,如差摩修多羅廣說,……乃至苦受但增不損。 佛告長者:「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長者白佛:「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今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即記長者得阿那含果。 長者白佛:「唯願世尊今於此食。」爾時,世尊默而許之。 長者即敕辦種種淨美飲食,供養世尊。世尊食已,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一九一○三一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難聞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往詣其舍。長者遙見阿難,憑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前叉摩修多羅廣說,……乃至苦患但增不損。 時,尊者阿難告長者言:「勿恐怖!若愚癡無聞凡夫不信於佛,不信法、僧,聖戒不具,故有恐怖,亦畏命終及後世苦42。汝今不信已斷、已知,於佛淨信具足,於法、僧淨信具足,聖戒成就。」 長者白尊者阿難:「我今何所恐怖?我始於王舍城寒林中丘塚間見世尊,即得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自從是來,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 尊者阿難言:「善哉!長者!汝自記說是須陀洹果。」 長者白尊者阿難:「可就此食。」 尊者阿難默然受請。 即辦種種淨美飲食,供養尊者阿難。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二○一○三二4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聞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聞已,語尊者阿難:「知不?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當共往看。」尊者阿難默然而許。 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阿難共詣給孤獨長者舍。長者遙見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乃至說三種受,如叉摩修多羅廣說,身諸苦患轉增無損。 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當如是學: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耳、鼻、知、身,意亦不著,不依意界生貪欲識。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貪欲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法界生貪欲識。不著於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於水、火、風、空、識界,不依識界生貪欲識。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識陰生貪欲識。」 時,給孤獨長者悲歎流淚。尊者阿難告長者言:「汝今怯劣耶44?」 長者白阿難:「不怯劣也。我自顧念,奉佛以來二十餘年,未聞尊者舍利弗說深妙法,如今所聞。」 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我亦久來未嘗為諸長者說如是法。」 長者白尊者舍利弗:「有居家白衣,有勝信、勝念、勝樂,不聞深法,而生退沒。善哉!尊者舍利弗!當為居家白衣說妙法,以哀愍故!尊者舍利弗!今於此食。」尊者舍利弗等默然受請。 即設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即從座起而去。 一○二一一○三三45 達磨提離長者修多羅亦如世尊為給孤獨長者初修多羅廣說,第二修多羅亦如是說。差別者:「若復長者依此四不壞淨已,於上修習六念46,謂念如來事,……乃至念天。」 長者白佛言:「世尊!依四不壞淨,於上修六隨念,我今悉成就,我常修念如來事,……乃至念天。」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汝今自記阿那含果。」 長者白佛:「唯願世尊受我請食。」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長者知佛受請已,即具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二二一○三四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長壽48童子49,是樹提50長者孫子,身嬰重病。 爾時,世尊聞長壽童子身嬰重病,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到長壽童子舍。長壽童子遙見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叉摩修多羅廣說,……乃至病苦但增無損。「是故,童子!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當如是學!」 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今悉有,我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童子:「汝當依四不壞淨,於上修習六明分想。何等為六?謂一切行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 童子白佛言:「如世尊說,依四不壞淨,修習六明分想,我今悉有。然我作是念:我命終後,不知我祖父樹提長者當云何?」 爾時,樹提長者語長壽童子言:「汝於我所,顧51念且停。汝今且聽世尊說法,思惟憶念,可得長夜福利安樂饒益。」 時,長壽童子言:「我於一切諸行當作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常現在前。」 佛告童子:「汝今自記斯陀含果。」 長壽童子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住我舍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長壽童子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童子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二三一○三五5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53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時,婆藪長者身遭苦患。 爾時,世尊聞婆藪長者身遭苦患,如前達摩提那長者修多羅廣說,得阿那含果記,……乃至從座起而去。 一○二四一○三六5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釋氏沙羅疾病痿55篤。 爾時,世尊聞釋氏沙羅疾病痿56篤,晨朝著衣持缽,入迦維羅衛國乞食,次到釋氏沙羅舍。釋氏沙羅遙見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差摩迦修多羅廣說,……乃至患苦但增不損。「是故,釋氏沙羅57!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釋氏沙羅白佛言:「如世尊說,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我悉有之,我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釋氏沙羅:「是故,汝當依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於上修習五喜處。何等為五?謂念如來事,……乃至自所施法。」 釋氏沙羅白佛言:「如世尊說,依四不壞淨,修五喜處,我亦有之,我常念如來事,……乃至自所施法。」 佛言:「善哉!善哉!汝今自記斯陀含果。」 沙羅白佛:「唯願世尊今我舍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沙羅長者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沙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二五一○三七5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梨59聚落曲谷精舍。 爾時,耶輸長者疾病困篤。如是,……乃至得阿那含果記,如達摩提那修多羅廣說。 一○二六一○三八6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國竭伽池側。時,有摩那提那長者疾病新差。 時,摩那提那61長者語一士夫言:「善男子!汝往62尊者阿那律所,為我稽首阿那律足,問訊起居輕利、安樂住不?明日通身四人願受我請。若受請者,汝復為我白言:『我俗人多有王家事,不能得自往奉迎,唯願尊者時到,通身四人來赴我請,哀愍故!』」 時,彼男子受長者教,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禮足,白言尊者:「摩那提那長者敬禮問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唯願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哀受我請!』」時,尊者阿那律默然受請。 時,彼士夫復以摩那提那長者語白尊者阿那律:「我是俗人,多有王家事,不得躬自奉迎,唯願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哀受我請,憐愍故!」 尊者阿那律陀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時,明日通身四人往詣其舍。」 時,彼士夫受尊者阿那律教,還白長者:「阿梨!當知我已詣尊者阿那律,具宣尊意。尊者阿那律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時。』」 彼長者摩那提那夜辦淨美飲食。晨朝復告彼士夫:「汝往至彼尊者阿那律所,白言:『時到。』」 時,彼士夫即受教,行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佛足,白言:「供具已辦,唯願知時!」 時,尊者阿那律著衣持缽,通身四人詣長者舍。 時,摩那提那長者婇女圍遶,住內門左,見尊者阿那律,舉體執足敬禮,引入就座,各別稽首,問訊起居,退坐一面。 尊者阿那律問訊長者:「堪忍安樂住不?」 長者答言;「如是,尊者!堪忍樂住。先遭疾病,當時痿篤,今已蒙差。」 尊者阿那律問63長者言:「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時得除差?」 長者白言:「尊者阿那律!我住四念處,專修繫念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內身64、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尊者阿那律!我於四念處繫心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尊者阿那律!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尊者阿那律告長者言:「汝今自記阿那含果。」 時,摩那提那長者以種種淨美飲食自手供養,自恣飽滿。食已,澡漱畢,摩那提那長者復坐卑床,聽說妙65法。尊者阿那律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一○二七一○三九6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精舍67。時,有淳陀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問淳陀長者:「汝今愛樂何等沙門、婆羅門淨行68?」 淳陀白佛:「有沙門、婆羅門,奉事於水,事毘濕波天,執杖澡罐,常淨69其手。如是正士能善說法言:『善男子!月十五日,以胡麻屑、菴摩羅屑以澡其髮,修行齋法,被著新淨長鬘70白,牛糞塗地而臥其上71。善男子!晨朝早起,以手觸地,作如是言:此地清淨,我如是淨手,執牛糞團,并把生草,口說是言:此是清淨,我如是淨。若如是者,見為清淨;不如是者,永不清淨。』世尊!如是像類沙門、婆羅門,若為清淨,我所宗仰。」 佛告淳陀:「有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成就如此諸惡法者,雖復晨朝早起,以手觸地,唱言清淨,猶是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執牛糞團,并及生草,唱言清淨,亦復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 「淳陀!何等為黑法72、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乃至觸以不觸,悉皆不淨?淳陀!謂殺生惡業,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慳貪吝惜,於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不離於殺73。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74。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干75,不離邪婬76。不實妄77語,或於王家、真實言家、多眾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捨離,是名妄語78。兩舌乖79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遞80相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81。不離惡口罵,若人軟語說82,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適意、隨順三昧捨;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昧說。如是等言,不離粗澀,是名惡口83。綺84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壞語85。」 「不捨離貪,於他財物而起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不捨86。』瞋恚弊惡,心思惟言:彼眾生應縛、應鞭、應杖87、應殺,欲為生難88。不捨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報89、無福,無善行惡行、無善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眾生生世間,無世阿羅漢等趣90等向91此世他世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92。』淳陀!是名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乃至觸以不觸,皆悉不淨。」 「淳陀!有白法、白報,淨有、淨果,輕仙上昇。成就已,晨朝觸地,此淨我淨者,亦得清淨;若不觸者,亦得清淨。把牛糞團,手執生草,淨因淨果者93,執與不執,亦得清淨。」 「淳陀!何等為白法、白報,……乃至執以不執,亦得清淨?謂有人不殺生,離殺生,捨刀杖,慚愧,悲念一切眾生。不偷盜,遠離偷盜,與者取,不與不取,淨心不貪。離於邪婬,若父母護,……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強干起於邪婬。離於妄語,審諦實說。遠離兩舌,不傳此向彼,傳彼向此,共相破壞,離者令和,和者隨喜。遠離惡口,不剛強,多人樂其所說。離於壞語,諦說、時說、實說、義說、法說、見說。離於貪欲,不於他財、他眾具作己有想,而生貪著。離於瞋恚,不作是念:撾打縛殺,為作眾難。正見成就,不顛倒見:有施、有報94、有福,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世阿羅漢於此世他世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淳陀!是名白法、白報,……乃至觸與不觸,皆悉清淨。」 爾時,淳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八一○四○9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精舍。 時,有異婆羅門於十五日,洗頭已,受齋法,被新長鬘白,手執生草,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婆羅門:「汝洗頭被新長鬘白,是誰家法?」 波羅門白佛:「瞿曇!是學捨法。」 佛告婆羅門:「云何婆羅門捨法?」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如是十五日,洗頭受持法齋,著新淨長鬘白,手執生草,隨力所能,布施作福。瞿曇!是名婆羅門修行捨行。」 佛告婆羅門:「賢聖法、律所行捨行異於此也。」 婆羅門白佛:「瞿曇!云何為賢聖法、律所行捨行?」 佛告婆羅門:「謂離殺生,不樂殺生,如前清淨分廣說。依於不殺,捨離殺生,……乃至如前清淨分廣說。離偷盜,不樂於盜,依於不盜,捨不與取。離諸邪婬,不樂邪婬,依於不婬,捨非梵行。離於妄語,不樂妄語,依不妄語,捨不實言。離諸兩舌,不樂兩舌,依不兩舌,捨別離行。離於惡口,不樂惡口,依不惡口,捨於粗言。離諸綺語,不樂綺語,依不綺語,捨無義言。斷除貪欲,遠離苦貪,依無貪心,捨於愛著。斷除瞋恚,不生忿恨,依於無恚,捨彼瞋恨。修習正見,不起顛倒,依於正見,捨彼邪見。婆羅門!是名賢聖法、律所行捨行。」 婆羅門白佛:「善哉!瞿曇賢聖法、律所行捨行!」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一○二九一○四一9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生聞97梵志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有親族98,極所愛念,忽然命終,我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不?」 佛告婆羅門:「非一向得。若汝親族生地獄中者,得彼地獄眾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飲食;若生畜生、餓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飲食,不得汝所施者。婆羅門!餓鬼趣99中有一處,名為入處餓鬼,若汝親族生彼入處餓鬼中者,得汝施食。」 婆羅門白佛:「若我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者,我信施,誰應食之?」 佛告婆羅門:「若汝所可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者,要有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中者,得食之。」 婆羅門白佛:「瞿曇!若我所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亦無更100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者,此信施食,誰當食之?」 佛告婆羅門:「設使所為施親族知識不生入處餓鬼趣中,復無諸餘知識生餓鬼者,且信施而101自得其福。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102達嚫103。」 婆羅門白佛:「云何施者行施,施者得彼達嚫?」 佛告婆羅門:「有人殺生行惡,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如淳陀修多羅廣說,而復施諸沙門、婆羅門,乃至貧窮、乞士,悉施錢財、衣被、飲食、燈明、諸莊嚴具。婆羅門!彼惠施主若復犯戒,生象中者,以彼曾施沙門、婆羅門錢財、衣被、飲食,乃至莊嚴眾具故,雖在象中,亦得受彼施報——衣服、飲食……乃至種種莊嚴眾具。」 「若復生牛、馬、驢、騾等種種畜生趣中,以本施惠功德,悉受其報,隨彼生處所應受用,皆悉得之。婆羅門!若復施主持戒,不殺、不盜……乃至正見,布施諸沙門、婆羅門乃至乞士錢財、衣服、飲食,乃至燈明;緣斯功德,生人道中,坐受其報——衣被、飲食,乃至燈明眾具。」 「復次,婆羅門!若復持戒生天上者,彼諸惠施天上受報——財寶、衣服、飲食,乃至莊嚴眾具,婆羅門!是名施者行施,施者受達嚫,果報不失。」 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104。 一○三○一○四二105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鞞羅磨106聚落北身恕林中。 鞞羅磨107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集,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有眾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佛告諸婆羅門長者:「行非法行、行危嶮行因緣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諸婆羅門長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108、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佛告婆羅門長者:「殺生……乃至邪見,具足十不善業因緣故,婆羅門!是非法行、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婆羅門白佛:「何因緣諸眾生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佛告婆羅門長者:「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復問:「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佛告婆羅門長者:「謂離殺生……乃至正見,十善業跡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婆羅門長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剎利大姓109家、婆羅門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緣故。」 「若復欲求生四王、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淨戒者,其心所願,悉自然得。」 「若復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若復欲求往生光音、遍淨,乃至阿伽尼吒,亦復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淨,心離欲故。」 「若復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斷三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無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離欲,所願必得。」 時,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三一一○四三1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 時,鞞羅磨聚落中,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鞞羅磨聚落身恕林中,聞已,乘白馬車,多將翼從,持金柄111、傘蓋、金澡瓶,出鞞羅磨聚落,詣身恕林。至道口,下車步進,入於園門,至世尊前,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何因、何112緣有人命終生地獄中,乃至生天!」如上修多羅廣說。 時,鞞羅磨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三二一○四四1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鞞紐多羅114聚落北身恕林中住。鞞紐多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引,往詣身恕林,至世尊所,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115。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所116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117為聖戒。」 「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118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時,鞞紐多羅119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三三一○四五1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相習近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相習近法?謂殺生者、殺生者習近,盜、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各各隨類更相習近,譬如不淨物、不淨物自相和合。如是,殺生、殺生,……乃至邪見、邪見自相習近。如是,比丘!不殺生、不殺生相習近,……乃至正見、正見更相習近,譬如淨物、淨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如是,不殺、不殺更相習近,……乃至正見、正見更相習近,是名比丘相習近法。」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四一○四六1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蛇行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蛇行法?謂殺生惡行,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如前淳陀修122多羅廣說。彼當爾時,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彼如是身、口、意蛇行已,於其二趣向一一趣——若地獄、若畜生。蛇行眾生,謂蛇、鼠、貓、狸等腹行眾生,是名蛇行法。」 「云何非蛇行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如前淳陀修多羅十善123業跡廣說,是名非蛇行法。身非蛇行、口非蛇行、意非蛇行,於其二趣生一一趣……若天上、若人中,是名非蛇行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五一○四七1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必墮惡趣泥犁125中。譬如圓珠,擲著空中,落地流轉,不一處住126。如是,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墮地獄中,無住處。」 「云何為惡業?謂殺生……乃至綺語,如上廣說,是名惡業。云何惡心?謂貪恚心,如上廣說,是名惡心。云何惡見?謂邪顛倒,如上廣說,是名惡見。是名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生惡趣泥犁中;善業因、善心因、善見因,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上。」 「婆羅門!云何為善業?謂離殺生、不樂殺生,……乃至不綺語,是名善業。云何善心?謂不貪、不恚,是名善心127。云何為善見128?謂正見不顛倒,……乃至見不受後有,是名善見。是名業善因、心善因、見善因,身壞命終,得生天上。譬如四方摩尼珠129,擲著空中,隨墮則安;如是彼三善因,所在受生,隨處則安。」 佛說如130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六一○四八1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殺生人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必得短壽。不與取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錢財多難。邪婬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所有妻室為人所圖。妄語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多被譏論。兩舌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親友乖離。惡口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常聞醜聲。綺語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言無信用。貪欲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貪欲。瞋恚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瞋恚。邪見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愚癡。」 「若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不盜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錢財不喪。不邪婬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妻室循132良。不妄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被譏論。不兩舌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親友堅固。不惡口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常聞妙音。不綺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言見信用。不貪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愛欲。不恚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瞋恚。正見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癡。」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七一○四九1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殺生有三種,謂從貪生故、從恚生故、從癡生。……乃至邪見亦三種,從貪生、從恚生、從癡生。離殺生亦有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乃至離邪見亦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134。」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八一○五○1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有出法136,出不出法137。何等為出法,出不出法?謂不殺生出於殺生,……乃至正見出於邪見。」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九一○五一1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生聞139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說此、彼岸。云何此岸?云何彼岸?」 佛告婆羅門:「殺生者,謂此岸;不殺生者,謂彼岸。邪見者,謂此岸;正見者,謂彼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少有修善人,能度於彼岸; 一切眾生類,驅馳走此岸。 於此正法、律,觀察法法相, 此等度彼岸,摧伏死魔軍。」 爾時,生聞140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如是,異比丘所問、尊者阿難所問、佛問諸比丘三經,亦如上說。 一○四○一○五二1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法142,有真實法143。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惡法?謂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名惡法。云何為真實法?謂離殺生……乃至正見,是名真實法。」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一一○五三14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法、惡惡法145,有真實法、真實真實法146。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惡法?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惡法。云何為惡惡法?謂自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起邪見,復以邪見教人令行,是名惡惡法。云何為真實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真實法。云何為真實真實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真實真實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二一○五四1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148:「有不善男子149、善男子150。諦聽!善思!今當為汝說。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者……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三一○五五15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152善男子153,有154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155。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謂手自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行邪見,教人令行邪見,是名不善男子不善男子。」 「云何為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者,是名善男子。云何為善男子善男子?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善男子善男子。」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四一○五六15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成就十法者,如鐵鉾鑽157水,身壞命終,下入惡趣泥犁中。何等為十?謂殺生……乃至邪見。若成就十法,譬如鐵鉾仰鑽虛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十?謂不殺生……乃至正見。」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五一○五七15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成就二十法者,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何等為二十?謂自手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行邪見,復以邪見教人令行,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有159二十法成就,譬如鐵鉾仰鑽虛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二十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鐵鉾仰鑽160虛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六一○五八16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十法成就者,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何等為三十法?謂自手殺生,教人令殺,讚歎殺生;……乃至自行邪見,復以邪見教人令行,常復讚歎行邪見者,是名三十法。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有三十法成就者,如鐵鉾162鑽空163,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三十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常復讚歎不殺功德;……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常復讚歎正見功德,是名三十法成就。如鐵鉾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七一○五九16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十法成就,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何等為四十法?謂手自殺生,教人令殺,讚歎殺生,見人殺生心隨歡喜;……乃至自行邪見,教人令行,讚歎邪見,見行邪見心隨歡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有四十法成就,如鐵槍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四十?謂不殺生,教人不殺,口常讚歎不殺功德,見不殺者心隨歡喜;……乃至自行正見,教人令行,亦常讚歎正見功德,見人行者心隨歡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鐵槍165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八一○六○16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非法167,有正法168。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非法?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非法。何等為169正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正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九一○六一17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非律,有正律。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非律?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非律。何等為正律?謂不殺……乃至正見,是名正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非律、正律,如是非聖及聖,不善及善,非親近、親近,非善哉、善哉,黑法、白法,非義、正義,卑法、勝法,有罪法、無罪法,棄法、不棄法,一一經如上說。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1本經敘說叵求那尊者於病中聞佛說法後,尋即命終,諸根欣悅。阿難問佛叵求那所得果報,佛開示病時聞、思、修或得斷五下分結,或得離欲解脫之六種狀況。又,佛為叵求那授阿那含記。增支部A.6.56.Phagguna ◎叵求那〈尊者〉 2叵求那Phagguna巴,比丘名。 3「示」,明本作「云」。 4「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5「說」,麗本作「設」,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說」。 6「彼」,宋、元、明三本均作「後」。 7「受」,當作「授」,參閱第一○一三經。 8本經敘說阿濕波誓於病中變悔,佛為其說解脫知見,阿濕波誓歡喜踊悅而癒。相應部S.22.88.Assaji 阿濕波誓 9阿濕波誓Assaji巴、Asvajit梵,又作阿說示、馬勝、馬師。比丘名。佛陀初轉法輪時,所度五比丘之一。佛譽為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比丘。 10「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在」。 11東園鹿母講堂:又稱鹿子母講堂migara-matu-pasada巴,為鴦伽國彌迦羅長者之母——鹿子母所捐建之講堂,位於東園Pubbarama巴之內,故稱東園鹿母講堂。巴利本作 Kassapakarame於迦葉園。 12見卷三十六第一○○九經。 13見卷五第一○五經。 14本經敘說年少新學比丘病篤,佛為其說法要後,彼即命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佛並為其授第一記。相應部S.35.74.Gilana 病 15「眼」,大正本作「限」。 16「寶」,宋、元、明三本均作「實」。 17「授」,麗本作「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授」。 18本經說明若比丘於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作證無我,則得究竟苦邊。相應部S.35.75. Gilana 病 19「轉」,宋、元、明三本均作「縛」。 20「止」,元、明二本作「上」。 21本經敘說佛告病比丘,應離三毒;若離三毒則得究竟苦邊。 22「欲離故」,麗本作「欲離欲」,宋本作「欲離」,明本作「離欲故」,今依據元本改作「欲離故」。 23「轉」,元、明二本作「縛」。 24「止」,明本作「上」。 25本經敘說佛見多有比丘疾病,即為彼等當正念正智以待時。相應部S.36.7.Gelanna 疾病 26「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巴利本作VesaliyamMahavaneKutagarasalayam於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27伽梨隸講堂Gilanasala巴,堂所名。 28宋、元、明三本均無「坐」字。 29待時kalam agameti巴。「當正念正智以待時」,中阿含第七十四經八念經有「隨時任所適,立正念正智」,雜阿含卷四十六第一二○七經有「正智正繫念,唯待終時至」之句可作參考。 30隨順之教anusasani巴,教誡。 31「知」,元、明二本均作「智」。 32「瞻視」,宋、元、明三本均作「視瞻」。 33「申」,宋、元、明三本均作「伸」。 34「乃至五十、六十」,巴利本無此語,而作 uccarapassavakamme sampajanakari hoti大便、小便之事亦正知。 35「樂」,宋、元、明三本均作「樂受樂」三字。 36「此」,字對照上下文當做「身」字。 37「所」,麗本作「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所」。 38本經敘說佛為諸病比丘說法。相應部S.36.8.Gelanna 疾病 39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得病,佛為彼說當學四不壞淨,長者言已成就,佛記其得阿那含果。 40「憑」,麗本作「馮」,今依據卍正藏改作「憑」。 41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得病,阿難為其說法。相應部S.55.27.Dussilya 破戒 or Anathapindika ◎給孤獨〈長者〉 42「苦」,元、明二本均作「若」。 43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得病,舍利弗為其說五蘊、十二處、六界等法。相應部S.55.26. Dussilya 破戒 or Anathapindika ◎給孤獨〈長者〉、中部M.143.Anathapindikovada-sutta 教給孤獨經、中阿含第二十八經教化病經、增一阿含五十一品第八經—大正〈No.125.51.8〉。 44「耶」,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45本經敘說達磨提離長者得病,佛為彼說四不壞淨、六隨念。相應部S.55.53.Dhammadinna 達磨提那 46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47本經敘說長壽童子得病,世尊為彼說四不壞淨、六明分想。相應部S.55.3.Dighavu 長壽 48長壽Dighavu巴,人名。 49「童子」,巴利本作 upasako優婆塞。 50樹提Jatika巴,人名。 51「顧」,麗本作「故」,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顧」。 52本經敘說婆藪長者得病,佛為彼說法。 53「」,明本作「奈」。 54本經敘說沙羅得病,佛為彼說四不壞淨、五喜處,並記說斯陀含果。相應部S.55.39.Kali 迦梨 55「痿」,麗本作「委」,今依據明本改作「痿」。 56「痿」,麗本作「委」,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痿」。 57宋、元、明三本均無「乃至患苦但增不損,是故釋氏沙羅」十四字。 58本經敘說耶輸長者得病,佛為彼說法。 59那梨Nadika巴,聚落名。 60本經敘說摩那提那長者疾病初癒,告阿那律尊者,彼因修四念處而得癒。相應部S.47.30.Manadinna 摩那提那 61麗本無「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2「往」,明本作「住」。 63「問」,宋、元、明三本均作「答」。 64麗本無「內身」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5麗本無「妙」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6本經敘說淳陀長者宗仰婆羅門淨行,佛告彼非淨行,並為彼說十善業、十惡業。增支部A.10.176.Cunda 淳陀 67「王舍城金師精舍」,巴利本作 Pavayam Cundassa kammaraputtassa ambavane於波婆城金師之子淳陀之奄婆園。 68淨行soceyyani巴,諸清淨行,指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69「淨」,宋、元、明三本均作「冷」。 70「鬘」,麗本作「髮」,宋本作「鬚」,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鬘」。 71「上」,宋、元、明三本均作「上言」二字。 72麗本無「法」字,今依據前文補上。 73「殺生惡業……不離於殺」:指殺生者panatipati巴。 74「於他財物……皆不離盜」:指偷盜者adinnadayi巴,不與取者。 75「干」,明本作「于」。 76「行諸邪淫……不離邪淫」:指行邪淫者micchacari巴。 77「妄」,大正本作「忘」。 78「不實妄語……是名妄語」:指妄語者musavadi巴。 79「乖」,宋本作「永」。 80「遞」,麗本作「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遞」。 81「兩舌乖離……是名兩舌」:指兩舌者pisunavaca巴,離間語者。 82宋、元、明三本均無「說」字。 83「不離惡口罵……是名惡名」:指惡口者pharusavaca巴,粗惡語者。第二個「口」字,麗本作「心」,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口」。 84「綺」,宋本作「縛」。 85「綺飾壞語……等,名壞語」:指綺語者samphappalapi巴,雜穢語者。 86「不捨離貪……好不捨」:指貪欲者abhijjhalu巴。 87「杖」,麗本作「伏」,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杖」。 88「瞋恚弊惡……欲為生難」:指瞋心者vyapannacitta巴。 89「報」,宋本作「說」。 90「趣」,宋、元、明三本均作「起」。 91等趣等向sammaggata sammapatipanna巴。 92「不捨邪見顛倒……不受後有」:指邪見者micchaditthika巴。 93「者」,宋、元、明三本均作「淨」。 94「有報」,麗本作「有說」,宋、元、明三本均作「說有」,大正本作「有說報」,今依據卍正藏改作「有報」。 95本經敘說婆羅門告佛婆羅門捨法,佛告其賢聖法、律所行捨法。增支部A.10.167.Paccorohani1捨法 96本經說明唯餓鬼道眾生可受親族施食,其餘皆於各道受食。佛並言布施者後亦得其所施之福報。增支部A.10.177.Janussoni 生聞 97生聞Janussoni巴,人名。 98親族natisalohita巴,親族血緣者。 99「餓鬼趣」,巴利本作 pettivisaya餓鬼境界、餓鬼道。 100「無更」,宋、元、明三本均作「更無」二字。 101「而」,宋本作「其」,元、明二本均作「者」。 102「失」,宋本作「大」。 103達嚫dakkhina巴、daksina梵,齋食之後,施僧以財物謂之達嚫。僧對其施物為報之而說法,亦曰達嚫,是轉財施而為法施之義。「達」,宋、元二本均作「噠」。 104「去」,元本作「起」。 105本經說明行十不善業者墮地獄,行十善業者可生天上,乃至得四果。 106「磨」,宋、元、明三本均作「摩」。 107麗本無「磨」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108「行」,宋、元、明三本均作「行行」二字。 109「姓」,麗本作「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姓」。 110本經敘說鞞羅磨聚落之婆羅門長者,向世尊請問生地獄乃至生天之因緣。 111「柄」,麗本作「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柄」。 112宋、元、明三本均無「何」字。 113本經說明自通之法。相應部S.55.7.Veludvareyya 鞞紐多羅 114鞞紐多羅Veludvara巴,拘薩羅國之婆羅門村。 115「我當為說自通之法」,巴利本作 attupanayikam vo gahapatayo dhammapariyayam desissami居士們!我當為你們說推〈人〉及己之法門。 116麗本無「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7「名」,元本作「多」。 118宋、元、明三本均無「正」字。 119麗本無「多羅」二字,今依據前文補上。 120本經說明相習近法。增支部A.10.199.Sevitabba-Bahupunna ◎應相習近—多福。 121本經說明十惡業是蛇行法,十善業是非蛇行法。增支部A.10.205.Samsappaniya 蛇行法 122宋、元、明三本均無「修」字。 123麗本無「善」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4本經說明行十不善業者,必墮地獄中,無住處。譬如圓珠擲著空中,落地流轉,不一處住。增支部A.10.206.Mani 摩尼珠 125泥犁niraya巴,地獄。 126「處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其處」。 127「善心」,麗本作「心善」,今依據本經上文改作「善心」。 128「善見」,麗本作「見善」,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善見」。 129摩尼珠mani巴,寶珠名。得此神珠,一切所求,即可隨願而得。 130宋、元、明三本均無「如」字。 131本經說明行十不善業者生地獄,若生人中,必受惡報;行十善業者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受善報。增支部A.10.206.Mani 摩尼珠 132「循」,麗本作「修」,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循」。 133本經說明十不善業因貪、瞋、癡而生,十善業因不貪、不瞋、不癡而生。增支部A.10.174.Hetu 因 134宋、元、明三本均無「乃至離邪見亦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十七字。 135本經說明十善業是出法,十惡業是不出法。「出法」可出離於「不出法」。增支部A.10.175.Parikkama 出離 136出法saparikkamana dhamma巴,即十善業。 137不出法aparikkamana dhamma巴,即十惡業。 138本經說明十不善業為此岸,十善業為彼岸。增支部A.10.170.Tira岸 139「生聞」,宋、元、明三本均作「沙門」。 140「生聞」,元、明二本均作「沙門」。 141本經說明十不善業是惡法,十善業是真實法。增支部A.10.191.Saddhamma 正法 142惡法asaddhamma巴,非正法,邪法。 143真實法saddhamma巴,正法,善法。 144本經說明十不善業是惡法,更教人行十不善業是惡惡法;十善業是真實法,更教人行十善業是真實真實法。增支部A.4.207-210.Papadhamma ◎諸惡法 145「惡惡法」,巴利本作 papadhammena papadhammataram比惡法更惡法。 146「真實真實法」,巴利本作kalyanadhammena kalyanadhammataram比善法更善法。 147本經說明行十不善業者為不善男子,行十善業者為善男子。增支部A.10.192.Sappurisadhamma 善士法 148麗本無「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9「不善男子」,巴利本作 asappurisadhamma非善士法。 150「善男子」,巴利本作 sappurisadhamma善士法。 151本經說明行十不善法者為不善男子,更教人行不善法者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行十善法者為善男子,更教人行十善法者為善男子善男子。增支部A.4.201.Sikkhapada ◎學處 152「不」,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153不善男子不善男子asappurisena asappurisataram巴,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男子。 154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155善男子善男子sappurisena sappurisataram巴,比善男子更善男子。宋、元、明三本均無「善男子善男子」六字。 156本經說明行十不善業者必下地獄,行十善業者必生天上。增支部A.10.210.Dasa-dhamma 十法 157「鑽」,宋、元、明三本均作「」。 158本經說明若自行十不善業,更教人行十不善業者,必下地獄;若自行十善業,更教人行十善業者,必生天上。增支部A.10.211.Visati-dhamma 二十法 159麗本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60「鑽」,大正本作「鎖」。 161本經說明若自行、教人、讚嘆十不善業者,必墮地獄;若自行、教人、讚歎十善業者,必生天上。增支部A.10.212.Timsa-dhamma 三十法 162「鉾」字之下,宋、元、明三本有一「仰」字。 163「空」,宋、元、明三本均作「虛空」二字。 164本經說明若自行、教人、讚歎、隨喜十不善法者,必墮地獄;若自行、教人、讚歎、隨喜十善行者,必生天上。增支部A.10.213.Cattarisa-dhamma 四十法 165「槍」,宋、元、明三本均作「鉾」。 166本經說明十不善業是非法,十善業是正法。增支部A.10.198.Sacchikatabba 應現證 167非法asaddhamma巴,不正法,惡法。 168正法saddhamma巴,善法。 169麗本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0本經說明十不善業是非律,十善業是正律。增支部A.10.178-199.Sadhu etc. ◎善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