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一○九二一一○四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持七種受2得,以是因緣天帝釋3處。謂4天帝釋本為人時,供養父母;及家諸尊長;和顏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於慳吝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惜,行解脫施,勤施,常樂行施,施5會供養,一切。」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供養父母,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離粗言兩舌
調伏慳吝心,常真實語。
三十三天6見行七法者,
咸各是言,當來此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三一一○五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8獼猴池講堂
時,離車9摩訶10,來詣所,稽首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天帝釋不?」
佛答言:「見。」
離車復問:「世尊有鬼似帝釋形以不?」
佛告離車:「天帝釋,亦知有鬼似天帝釋,亦帝釋法,受持法緣故,帝釋處。離車帝釋本為人時,供養父母;……乃至平等捨。」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供養父母,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離粗言兩舌
調伏慳吝心,常真實語。
三十三天見行七法者,
咸各是言,當來此天。」

佛說此經已,時魔訶利離車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九四一一○六1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講堂
時,比丘來詣所,稽首足,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提桓因名提桓因?」
佛告比丘:「提桓因本為人時,行於12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飲食、錢財、穀、帛、華香、嚴具、床臥、燈明。以堪能13故,名提桓因。」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故,提桓因復名富蘭陀羅14?」
佛告比丘:「彼提桓因本為人時,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以是因緣,故名富蘭陀羅15。」
比丘白佛言:「何因、何緣故,復名伽婆16?」
佛告比丘:「彼提桓因本為人時,名伽婆故,提桓因即以本名,名伽婆。」
比丘白佛言;「何因、何緣復名娑婆17?」
佛告比丘:「彼提桓因本為人時,數以婆詵和18布施供養。以是因緣故,提桓因名娑婆。」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提桓因復名尸迦19?」
佛告比丘:「彼提桓因本為人時,為尸族姓人。以是因緣故,彼提桓因復名尸迦。」
比丘言:「世尊!何因、何緣彼提桓因名舍脂缽低20?」
佛告比丘:「彼阿修羅女名曰舍脂,為天帝釋第一天后,是故帝釋舍脂缽低。」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提桓因復名千眼21?」
佛告比丘:「彼提桓因本為人時,聰明智慧,於坐間22,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復名千眼。」
比丘白佛:「何因、何緣彼提桓因復名提利23?」
佛告比丘:「彼天帝釋於諸三十三天,為王為主,以是因緣故,彼天帝釋提利。」
佛告比丘:「然彼提桓因本為人時,受持七種受。以是因緣,得天帝釋。何等為七?提桓因本為人時,供養父母;……乃至等行惠施,是為七種受。以是因緣,為天帝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如上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五一一○七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夜叉25鬼,雲陋惡色,在帝釋空座上坐。三十三天見此鬼醜陋惡色,在帝釋空座上坐。已,咸各瞋恚諸天如是瞋恚已,彼鬼如是如是瞋恚漸漸端正26。」
「時,三十三天往詣天帝釋27,白帝釋言:『尸迦!當知一異鬼,醜陋惡色,在天王空座上坐,我等諸天彼鬼醜陋惡色,坐28天王座,極生瞋恚,隨彼29諸天瞋恚,彼鬼隨漸端正。』提桓因告諸三十三天:『彼是瞋恚對治鬼。』」
爾時天帝釋往彼鬼所,整服,偏袒右肩,合掌稱名字而30言:『仁31者!提桓因。』隨釋提桓如是恭敬下意,彼鬼如是如是隨漸醜陋,即復不現。」
「時,提桓坐已,而說偈言:

『人當莫瞋恚見瞋莫瞋報,
於惡莫生惡,當破壞憍慢
不瞋亦不害,名住賢聖眾;
惡罪起瞋恚堅住山。
瞋恚能持,如制逸馬車;
御士,非謂執繩者。』」

佛告諸比丘:「提桓因於三十三天自在王,歎不瞋。汝等如是正信非家出家道,亦應讚歎不瞋,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六一一○八3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晨朝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衣缽,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師壇,坐樹下,入晝33正受
爾時,祇桓34中有比丘起,一人罵詈,一人然。其罵詈者,即便改悔謝於彼,而彼比丘不受其懺。以不受懺故,時,精舍比丘共相勸諫,聲鬧亂。
爾時世尊淨天耳過於人耳,聞祇桓中聲鬧亂。聞已,從禪覺,還精舍,於大眾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晨朝乞食,還至安陀林坐禪入晝正受,聞精舍聲,紛紜鬧亂,竟為是誰?」
比丘白佛:「此精舍中有比丘起,一比丘罵,一者然。時,罵比丘尋向悔謝,而彼不受。不受故,人勸諫,故致聲,聲鬧亂。」
佛告比丘:「云何比丘愚癡之人——人向悔謝,不受其懺?若人懺而不受者,是愚癡人,長夜饒益苦。諸比丘過去世時,提桓三十三天共諍,說偈教誡言:

『於他心,瞋亦不纏結,
懷恨不經久,於瞋以不住,
雖復瞋恚盛,不發於粗言
不求彼闕35節,揚人之虛短,
自防護,以義內省察。
不怒亦不害,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剛強猶山石。
盛恚能持,如制逸馬車,
說為御,非謂執繩者。』」

佛告諸比丘:「提桓因於三十三天自在王,常行忍辱,亦復讚歎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道,當行忍辱讚歎忍者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七一一○九3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37對陣欲戰,提桓因語毘摩質多羅38阿修羅王:『莫得各各共相殺害,但當39,理屈者伏。』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言:『設共議,誰當知理之通塞?』天帝釋言:『諸天智慧明記識者,阿修羅眾亦復明記識者。』毘摩質多羅阿修羅言:『可爾。』提桓因言:『汝等可先立論,然後40當隨後立論,則不為難。』」
「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即說偈立論言:

『我若行忍者,於事則有闕;
愚癡者當言,畏故行忍。』」

提桓因說偈答言:

『正41使愚癡者,言恐怖故忍,
及其不言者,於理何所傷!
自觀其義,亦觀於義,
彼我悉獲安,斯忍為最上42。』」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復說偈言:

『若不制愚癡愚癡則傷人;
猶如兇惡牛,捨走43逐觸人。
杖而強制,畏則調伏
是故堅杖,折伏彼愚夫。』」

「帝44釋復說偈言:

觀察彼,制彼愚夫者,
愚者瞋恚盛,智以默伏。
不瞋亦不害,常與賢聖俱;
惡罪起瞋恚堅住山。
瞋恚能持,如制逸馬車,
御士,非謂執繩者。』」

爾時天眾中有智慧者,阿修羅中有阿修羅智慧者,於此偈思惟稱量觀察是念:毘摩質多羅阿修羅所說偈,終竟長夜於鬥訟戰諍,當知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長夜鬥訟戰諍;提桓所說偈,長夜終竟息於鬥訟戰諍,當知天帝釋長夜人息於鬥訟戰諍,當知帝釋善論勝。」
佛告諸比丘:「提桓因以善議伏阿修羅。諸比丘提桓因於三十三天自在王,立於善論,讚歎善論。汝等45比丘如是正信非家出家道,亦善論,讚歎善論,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八一一一○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47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帝釋天阿修羅對陣欲戰。提桓因語三十三天眾言:『今日諸天阿修羅軍戰,諸天勝,阿修羅不如者,生擒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繫縛,將還天宮。』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阿修羅眾:『今日諸天阿修羅共戰,若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者,生擒提桓因,以五繫縛,將還阿修羅宮。』當其戰時,諸天勝,阿修羅不如。」
「時,彼諸天捉得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繫縛,將還天宮,縛在帝釋斷法殿前門下。帝釋從此門出之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縛在門側瞋恚罵詈。」
「時,帝釋御者見阿修羅王,身被五縛,在於門側,帝釋入之時輒瞋恚罵詈。已即便說偈,白帝釋言:

『釋今為畏彼,為力不足耶?
能忍阿修羅,面前而罵辱。』」

「帝48釋即答言:

『不以畏故忍,亦非力不足;
何有黠慧人,而與愚夫對?』」

「御者復白言:

『若但行忍者,於事則有闕,
愚癡者當言,畏怖故行忍;
是故當苦治,以智制愚癡。』」

帝釋答言:

觀察彼,制彼愚夫者,
愚者瞋盛,智以默伏。
非力而為力,是彼愚癡力,
愚癡遠法,於道則有。
若使有力,能忍於劣者,
是則為上忍,無力何有忍?
於他極罵辱,力者能忍
是則為上忍,無力何所忍?
於己及他人,善護恐怖
瞋恚盛,還自守默,
二義俱備,利亦利他49
謂言愚夫者,以不見法故,
愚夫謂勝忍,增其惡口
未知忍彼罵,於彼常勝。
於勝己行忍,是名恐怖忍;
於等者行忍,是名忍諍忍;
於劣者行忍,是則為上忍。』」

佛告諸比丘:「提桓因於三十三天自在王,常行忍辱讚歎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道,亦如是行忍,讚歎於忍,當學!」
佛說50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九一一一一5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提桓園觀。時,敕其御者,令嚴駕千馬之車詣於園觀。御者奉敕,即嚴駕千馬之車,往白帝釋:『唯!俱尸迦!嚴駕已竟,唯52知時。』天帝釋即下常勝殿53,東向合掌佛。爾時,御者見,即54心驚毛豎,馬鞭落地。」
「時,天帝釋見御者心驚毛豎,馬鞭落地,即說偈言:
『汝見55何憂怖,馬鞭落於地?』」
「御者說偈白帝釋言:

天帝釋,為舍脂之夫56
所以生恐怖,馬鞭落地者:
常見天帝釋一切大地
人天小王,及四護主,
三十三天眾,悉皆恭敬禮,
何處更有尊,尊於帝釋者?
而今正東向,合掌敬禮!』」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我實於一切世間小王
四護57三十三天眾,
最為其尊主,故悉來恭敬
而復有世間隨順等正覺
名號滿師,故我稽首禮!』」

「御者復白言:

『是必世間勝,故使天王釋,
恭敬合掌,東向稽首禮;
今亦當禮,天王所禮者。』」

「時,天帝釋——舍脂之夫說如是偈,佛已58,乘千59馬車,往詣園觀。」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三十三天自在王,尚恭敬佛,亦復讚歎恭敬於佛。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道,亦如是恭敬於佛,亦當讚歎恭敬佛者,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一6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廣說上。差別者:「爾時帝釋下常勝殿,合掌東向敬禮法……。」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61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廣說差別者:「爾時帝釋說偈答62御者言:

『我實為大地世間小王
四護主、三十三天眾,
如是一切,悉恭敬
然復有淨戒長夜正受
正信出家究竟梵行
故我於彼所,恭敬禮。
調伏恚,超越愚癡境,
修學不放逸,亦恭敬禮彼。
貪欲瞋恚癡,悉已永不著
漏盡阿羅漢,復應敬禮彼。
復在居家,奉持於淨戒
如法布薩,亦復應敬禮!』」

「御者白帝釋言:

『是必世間勝,故天王敬禮
亦當如是,隨天王恭敬。』」

「諸比丘!彼天帝釋——舍脂之夫敬禮法、僧,亦復讚歎法、者;汝等已能正信非家出家道,亦當如是敬禮法、僧,當復讚歎法、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一一一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帝釋園觀,王敕御者,令嚴駕千馬之車。御者受教,即嚴駕已,還白帝釋:『乘已嚴駕,唯王知時。』」
爾時帝釋從常勝殿來下,周向諸方,合掌恭敬。」
「時,彼御者天帝釋從殿來下,於中庭,周向諸方,合掌恭敬已驚怖,馬鞭落地,而說偈言:

『諸方人,臭穢胎生
神處穢死尸,飢渴常燋然;
何故尸迦,故重於非家
說其義,飢渴願欲聞!』」

「時,天帝釋說偈答言:

恭敬彼,能出、非家者,
自在遊諸方,不計其行止。
城邑國土色,不能累其心;
不畜資生具,一往無欲定。
往則所求64,唯無為為樂;
言則善言,不言則寂定
諸天阿修羅,各各共相違;
人間共諍,相違如是
出家者,於諸諍無諍
一切眾生,於捨於刀杖。
於財離財色,不醉亦不荒;
遠離一切惡,是故敬禮彼。』」

是時,御者復說偈言:

天王之所敬,是必世間勝;
從今日,當禮出家人。』」

如是說已,天帝釋敬禮諸方一切僧畢,昇於馬車,遊觀園林。」
佛告比丘:「彼天帝釋三十三天自在王,而常恭敬眾僧,亦常讚歎65敬僧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道,亦當如是恭敬眾僧,亦當讚歎敬僧功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一一6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修羅王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與67三十三天欲共鬥戰。時,天帝釋阿修羅王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來欲共68戰。聞已,即告宿毘梨69天子言:『阿公知不?阿修羅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三十三天共戰。阿公可敕三十三天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與彼阿修羅共戰。』爾時,宿毘梨天子帝釋教,還自天宮緩寬縱,不方便。」
阿修羅眾已出在道路,帝釋聞已,復告宿毘梨天子:『阿公!阿修羅軍已在道路,阿公可速告令起四種兵與阿修羅戰。』宿毘梨天子帝釋教已,即復還宮,懈怠寬縱。」
「時,阿修羅王軍已垂至,提桓因聞阿修羅軍已在近路,復告宿毘梨天子:『阿公知不?阿修羅70已在近路,阿公!速告諸天起四種兵!』」
「時,宿毘梨天子即說偈言:

不起處,無為安隱樂;
如是處者,無作憂;
是處,令我安隱。』」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不起處,無為安隱樂;
若得是處者,無作憂;
汝得是處者,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天子復說偈言:

『若無方便,不起安隱樂;
若得彼處者,無作憂;
是處,令我安隱。』」

「時,天帝釋復說偈答言:

『若無方便,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無作憂;
汝得是處者,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天子復說偈言:

『若不放逸,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無作憂;
是處,令得安隱樂。』」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

『若不放逸,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無作憂;
汝得是處者,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復說偈言:

『懶墯所起,不知已作;
行欲悉皆會,是處。』」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

『懶墯所起,究竟安樂
汝得彼處者,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天子復說偈言:

事亦71得樂,無作憂;
若與是處,令我安樂。』」

「天72帝釋復說偈言:

復聞,眾和所作
汝得是處者,亦應將我去!
汝若畏所作,不有為
但當速除,涅槃之徑路。』」

「時,宿毘梨天子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與阿修羅戰,摧阿修羅眾,諸天勝,還歸天宮。」
佛告諸比丘:「提桓因興四種兵,與阿修羅戰,精勤勝。諸比丘提桓因於三十三天自在王,常以精方便,亦常讚歎精勤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道,精進讚歎精勤。」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一一一五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聚落,有諸仙人於聚落閑處止。」
「時,有諸天阿修羅聚落不遠,對陣戰鬥。」
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除去五飾,脫去天冠,卻傘蓋,除劍刀,屏寶拂,脫革屣,至彼仙人住處於門內,周向看視,不顧諸仙人,亦不問訊。看已,還出。」
「時,仙人遙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除去五飾入園,看已,還出。已,語諸仙人言:『此何等人?調伏色,不似人形,非威儀法,似田舍兒,非長者子,除去五飾,於園門,高視觀看,亦不顧問訊諸仙人。』仙人答言:『此是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除去五飾,觀看而去。』彼仙人言:『此非賢士,不好不善,非賢非法,除去五飾,來入園門,看已,還去,亦不顧問訊諸仙人。以是故,當知天眾增長阿修羅損減。』」
「時,提桓因除去五飾,入仙人住處,與諸仙人面相問訊慰勞,然後還出。」
「復有仙人天帝釋除去五飾,於園門,周遍問訊已,問諸仙人:『此是何人?於園林,有調伏色,可適人色,有威儀色,非田舍兒,似族姓子,除去五飾,來入園門,周遍問訊,然後還出。』有仙人答言:『此是天帝釋,除去五飾,來入園門,周遍問訊,然後還去。』彼仙人言:『此是賢士,善好真實威儀法,除去五飾,來入園門,周遍問訊,然後還去。以是當知天眾增長阿修羅損減。』」
「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仙人稱歎諸天,聞已,瞋恚熾盛。」
「時,彼仙人阿修羅王瞋恚熾盛,往詣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所,而說偈言:

仙人故來此,求乞施無畏
汝能施無畏,賜牟尼恩教。』」

毘摩質多羅以偈答言:

『於汝仙人所,施無畏
違背阿修羅習近帝釋故;
74此諸無畏,當遺以恐怖。』」

仙人復說偈言:

『隨行殖75種子隨類果報生;
來乞於無畏,遺之以恐怖
當獲無盡畏,施畏種子故。』」

「時,諸仙人於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面前說咒已,凌76虛而逝。」
「即於是夜,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心驚三起,眠中聞惡聲言:『提桓因興77四種兵,與阿修羅戰!』驚覺恐怖,慮戰必敗,退走而還阿修羅宮。」
「時,天帝釋敵退勝已,詣彼仙人住處,禮諸仙人足已,退於西面諸仙人前,東向而坐。」
「時,東風起,仙人即說偈言:

『今此諸牟尼出家來日久;
腋下流汗78臭,莫順坐風下;
千眼可移坐,此臭可堪!』」

「時,天帝釋說偈答言:

『種種香華,結以為華鬘
今之所香,其香復過是;
寧久聞斯香,未曾患。』」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三十三天自在王恭敬出家人,亦常讚歎出家人,亦常讚歎恭敬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道,常恭敬梵行者,亦當讚歎恭敬之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四一一一7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天帝釋晨朝來詣所,稽首足,以帝釋神力,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精舍
時,提桓因說偈問佛80言:

「為殺於何等,而得安隱81
為殺82於何等,而憂畏?
為殺何等法83瞿曇讚歎84?」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害兇惡瞋恚,而得安隱眠。
害兇惡瞋恚,心憂畏85
瞋恚為毒根86,滅8788種子
滅彼苦種子,而憂畏。
彼苦種滅故,賢聖所稱歎!」

爾時提桓因聞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五一一8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月八日,四大天王敕遣大臣,案行世間:為何等人供養父母沙門婆羅門,宗親重,福德,見今世惡,畏後世罪,行施福,受持齋戒,於月八日、四日五日,及神變90受戒布薩?至四日,遣太子下,觀察世間:為何等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至五日,四大天王自下世間觀察眾生:為何等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諸比丘爾時世間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者。」
「時,四天王即往詣三十三天集法講堂,白天帝釋:『天王當知:今諸世間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時,三十三天眾聞之不喜,轉相告語:『今世間人,不賢不善,不好不類真實行,不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緣斯罪故,諸天眾減,阿修羅眾當漸增廣。』」
「諸比丘爾時世間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者,四天王三十三天集法講堂,白天帝釋:『天王當知:今諸世間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時,三十三天心皆歡喜,轉相告語:『今諸世間賢聖91真實如法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緣斯福德阿修羅眾減,諸天眾增92廣。』」
「時,天帝釋諸天眾皆歡喜已,即說偈言:

『若人月八日、四、五日,
神變之月,受持八支齋93
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所說偈言:

『若人月八日、四、五日,
神變之月,受持八支齋
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

「此非善說。所以者何?彼天帝釋有貪、恚、癡患,不脫生、老、病、死、憂、悲、惱故。」
「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重擔諸有結,心善解脫,說此偈言:

『若人月八日、四、五日,
神變之月,受持八支齋
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

如是94者,則為善說。所以者何?阿羅漢比丘貪、恚、癡,已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此偈則為善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一一一八9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疾病困篤,往詣提桓所,語提桓因言:『尸迦!當今疾病困篤,為我療治,令得安隱!』提桓因語毘摩質多羅阿修羅言:『汝當授我幻法當療治汝病,令得安隱。』毘摩質多羅阿修羅帝釋言:『當還問諸阿修羅眾,聽我者,當授帝釋阿修羅幻法。』」
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即往至諸阿修羅中,語諸阿修羅言:『諸人當知:今疾病困篤,往詣提桓所,求彼治病。彼語我言:汝能授我阿修羅幻法者,當治汝病,令得安隱今當往為彼說阿修羅幻法。』」
「時,一詐偽阿修羅毘摩質多羅阿修羅:『其彼天帝釋質直不虛偽,但語彼言:天王!此阿修羅幻法,若學者,令人墮地獄,受罪無量百千歲。彼天帝釋必當息意,不復求學,當言:汝去!令汝病差96,可得安隱!』」
「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復往帝釋所,說偈白言:

『千眼尊天王阿修羅術,
皆是虛誑法,令人墮地獄
無量百千歲,受無休息。』」

「時,天帝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言:『止!止!如是術,非我所須,汝且還去,令汝身病寂滅休息,得力安隱!』」
佛告諸比丘:「提桓因於三十三天自在王長夜真實,不幻不偽,賢善質直。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道,亦如是不幻不偽,賢善質直,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一一一九9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時,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98,有絕妙之容,於晨朝時,俱詣所,稽首足,退坐面。時,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身諸光明普照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鞞盧闍那99阿修羅王說偈白佛

『人方便,必令利滿足
是利滿足已,何須復方便?』」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

『若人方便,必令利滿足
是利滿足已,無過上!』」

「說是偈已,俱白佛言:『世尊!何者善說?』世尊告言:『汝等所說,二說俱善。』」
「然今汝等復聽說:

一切眾生類,悉皆求己利
彼彼諸眾100生,各自所應。
世間和合,及與第一義
和合,則為非常法。
若人方便,必令利滿足
是利滿足已,無過上!』」

爾時天帝釋及鞞101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提桓因於三十三天自在天修行於忍,讚歎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道,亦如是修行於忍,讚歎於忍!」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八一一二○10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如是戒;乃至佛法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要103不反報加惱於彼。』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天帝釋如是戒:乃至佛法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不反報加惱於彼。聞已,執持利劍,逆道而來。」
「時,天帝釋遙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利劍,逆道而來,即遙告言:『阿修羅!住!縛汝勿動!』」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不得動,語帝釋言:『汝今豈不如是戒:若佛法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必不還報耶?』天帝釋答言:『我實如是戒,但汝自104住受縛。』阿修羅言:『今且放我!』帝釋答言:『汝若約不作亂者,然後放汝。』阿修羅言:『放如法作。』帝釋答言:『先如法作,然後放汝!』」
「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即說偈言:

貪欲之所趣,及瞋恚所趣,
妄語之所趣,謗毀賢聖趣;
我若嬈亂者,同彼趣趣。』」

提桓因復告言:『放汝令去,隨汝所安。』」
爾時天帝釋阿修羅王作約誓已,往詣所,稽首足,退坐面,白佛言:『世尊!我於如是戒:乃至佛法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不反報。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聞我受戒,手執利劍,隨路而來。我遙見已,語言阿修羅!住!住105!縛汝勿動!彼阿修羅言:汝不受戒耶?即答言:我實受戒,且汝今住,縛汝勿動。彼即求脫,我告彼言:若作約不作亂者當令汝脫。阿修羅言:且當放我,說約誓。即告言:先說約誓,然後放汝。彼即說偈,作約誓言

貪欲之所趣,及瞋恚所趣,
妄語之所趣,謗毀賢聖趣;
我若作嬈亂,趣向彼趣趣。』」

「『如是世尊!我要彼阿修羅王令說約誓,為是不?彼阿修羅復為嬈106亂不?』」
「佛告天帝釋107:『善哉善哉!汝要彼約誓,如法不違,彼亦不復敢作嬈亂。』爾時天帝釋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天帝釋三十三天自在王,不為嬈亂,亦常讚歎不嬈亂法。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道,亦如是不嬈亂,亦當讚歎不擾亂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

1本經說明天帝釋之七種德行。相應部S.11.2.1.Deva 諸天 or Vatapada ◎禁戒、別譯雜阿含卷二第經—正〈No.10033〉。
2「七種受」,巴利本作 satta vatapadani七條誓戒
3天帝釋Sakko devanam indo巴,三十三天忉利天主。
4「謂」,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5「施」,宋、元、明三本均作「捨」。
6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巴,欲界天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閻浮提八萬四千由旬處。四方八天,再加中央帝釋所居之喜見城天,共為三十三天
7本經敘說天帝釋之七種德行。相應部S.11.2.3.Deva 諸天、失譯雜阿含經—正〈No.10121〉、別譯雜阿含卷二第經—正〈No.10034〉。
8鞞舍離Vesali巴,國名。又作毘舍離,位於中印度。
9離車Licchavi巴,毘舍離剎帝利種之名。
10摩訶利Mahali巴,人名。
11本經敘說帝釋種種異名之由來。相應部S.11.2.2.Deva 諸天、別譯雜阿含卷二第三經正〈No.10035〉。
12施」,巴利本作 sakkaccam danam adasi恭敬地給予施物
13堪能sakka巴,可能者,有力的。Sakka巴,即提桓因。
14富蘭陀羅Purindado巴,帝釋名。
15宋、元、明三本均無「羅」字。
16伽婆Maghava巴,帝釋名。
17娑婆」,麗本作「娑婆婆」,巴利本作 Vasava,今依據巴利本改作「娑婆」,帝釋名。
18「婆詵和」,巴利本作avasatha處。「和」,麗本作「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和」。
19尸迦Kosika巴,帝釋名。
20舍脂缽低Sujampati巴,Suja舍脂,pati夫,合譯為「舍脂之夫」,異譯為「舍脂缽低」,帝釋名。
21千眼Sahassakkho巴,帝釋名。
22「於坐間」,巴利本作 muhuttena於一瞬間。
23提利」,巴利本作 Devanam indo天之帝,帝釋名。
24本經敘說帝釋不瞋之因緣相應部S.11.3.2.Dubbanniya 醜陋、別譯雜阿含卷二第四經—正〈No.10036〉。
25夜叉yakkha巴,譯作勇健、暴惡、貴人。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在天。
26「漸漸端正」,巴利本作 abhirupatara比較端正。
27「釋」,宋、元、明三本均作「釋所」二字
28「坐」,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坐空」二字
29「彼」,聖本作「彼彼二字
30本無「而」字。
31「仁」,聖本作「人」。
32本經敘說兩比丘起,一人罵詈,一人然,後罵詈者懺悔,另一人不接受,世尊乃為彼等說帝釋忍辱之事。相應部S.11.3.4.Accaya 過 or Akodhana ◎無忿、別譯雜阿含卷二第五經—正〈No.10037〉。
33「晝」,元、明、聖三本均作「盡」。
34「桓」,明本作「洹」。
35「闕」,麗本作「開」,宋本作「關」,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闕」。
36本經敘說帝釋阿修羅王論戰,帝釋主張行忍,阿修羅王主張暴力,後帝釋獲勝。相應部S.11.1.5.Subhasitam-jaya ◎善論之利、別譯雜阿含卷二第十六經—正〈No.10038〉。
37阿修羅asura巴,譯作非天、非類、不端正。十界六道之一,居相山中,又住大海之底,好鬥爭,常與諸天戰之惡神。又為八部眾之一。
38毘摩質多羅Vepacitti巴,修羅王名。
39「議」,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義」。
40「然後」,聖本作「能復」。
41「正」,聖本作「政」。
42宋、元二本均無「但自觀其義……斯忍為最上」字。
43「走」,聖本作「之」。
44「帝」,聖本作「天帝二字
45宋、元、明、聖四本均無「等」字。
46本經敘說帝釋阿修羅王對戰,諸天勝,縛阿修羅王於殿門,阿修羅王瞋恚罵詈,帝釋忍而不言。相應部S.11.1.4.Vepacitti 吠波質底阿修羅王〉or khanti ◎忍辱、別譯雜阿含卷二第七經正〈No.10039〉、阿含三四品第八經—正〈No.12534.8〉。
47「孤」,正本作「狐」。
48本無「帝」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49「他」字之下,宋、元、明、聖四本均有「瞋恚盛,還自守默,於
二義俱備,利亦利他」等字。
50本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1本經敘說帝釋自在王,而恭敬於佛。相應部S.11.2.9.Sakka-namassana 帝釋禮敬、別譯雜阿含卷二第十八經正〈No.10040〉。
52「唯」,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惟」。
53常勝殿Vejayan tapasada巴,帝釋天宮殿名。
54「即」,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則」。
55「汝見」,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鬼汝」。
56舍脂之夫:為 Sujampati巴舍脂底之異譯。即天帝釋異名之一。
57「主」,麗本作「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58「已」,宋、元、明三本均作「已來」二字
59本無「千」字。
60本經敘說帝釋自在王,而恭敬於法、僧。相應部S.11.2.8.Sakka-namassana 帝釋禮敬、別譯雜阿含卷二第九經正〈No.10041〉。
61本段依例應另數經,因正本欠數,故依之。
62「答」,聖本作「答王」。
63本經敘說帝釋自在王,而恭敬於僧。相應部S.11.2.10.Sakka-namassana 帝釋禮敬、別譯雜阿含卷二第十經—正〈No.10042〉。
64「求」,宋、元、明三本均作「緣」。
65明本無「恭」字。
66本經敘說阿修羅王興軍攻打三十三天帝釋命宿毘梨天子迎擊,並以精方便勉之。相應部S.11.1.1.Suvira 須毘羅、別譯雜阿含卷三第一經—正〈No.10043〉。
67「與」,麗本作「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與」。
68本無「共」字。
69宿毘梨Suvira巴,又作須毘羅,天子名。
70宋、元、明、聖四本均無「軍」字。
71「亦」,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而」。
72「天」,聖本作「時天」二字
73本經敘說帝釋阿修羅戰中,帝釋恭敬仙人事,以及佛勸諸比丘如是恭敬梵行者。相應部S.11.1.9.Isayo arannaka ◎森林之聖者 or Gandha ◎香,1.10.Isayo samuddaka 海邊之聖者 or Sambara ◎參婆羅阿修羅王〉、別譯雜阿含卷三第經—正〈No.10044〉。
74「於」,聖本作「施」。
75「殖」,宋、元、明三本均作「植」。
76「凌」,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陵」。
77「興」,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78「汗」,麗本作「汙」,今依據正藏改作「汗」。
79本經敘說帝釋世尊問法,世尊告以滅瞋。相應部S.11.3.1.Chetva ◎斷滅、別譯雜阿含卷三第三經正〈No.10045〉。
80宋、元、明三本均無「佛」字。
81「眠」,元、明二本均作「根」。
82「殺」,宋、聖二本均作「說」。殺:除之意。
83「何等法」,聖本作「於何等」。
84「為殺於……所讚歎」,此偈別譯雜阿含作「除滅何事安穩眠?除何物憂愁?滅何一法瞿曇讚?我法眾疑!」
85「害兇惡瞋恚,而得安穩眠。害兇惡瞋恚,心憂畏」,別譯雜阿含作「瞋恚安隱眠,瞋恚憂愁。」
86「根」,宋、元、明三本均作「蛇」。
87「滅」,宋本作「我」。
88「彼」,宋、聖二本均作「恬」,元、明二本均作「活」。
89本經敘說帝釋未得解脫,所說修八支齋法非為善說阿羅漢已得解脫,故所說法皆為善說增支部A.3.37.Raja ◎王 or Sakka ◎天帝釋、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四經—正〈No.10046〉。
90神變月:即正月、五月、九月,此三齋月四天王等以神足下界視察人間善惡之月。
91「聖」,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善」。
92宋、元、明三本均無「增」字。
93八支齋:又作八關齋
94「說」,宋本無「說」字,元、明二字均作「之」。
95本經敘說帝釋正直,不學阿修羅術。相應部S.11.3.3.Maya 術、別譯雜阿含卷三第五經—正〈No.10047〉。
96「差」,宋、元、明三本均作「瘥」。
97本經敘說世尊帝釋阿修羅王精進忍辱之重要。相應部S.11.1.8.Virocana-asurinda 毘留奢阿修羅王 or Attha ◎利、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八經—正〈No.10050〉。
98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Virocano asurindo巴,又作毘留奢阿修羅王。別譯雜阿含作「拔利婆婁支阿修羅」。
99本無「那」字。
100「眾」,宋、元、聖三本均作「生」。
101「鞞」,正本作「毘」。
102本經敘說帝釋受戒阿修羅王知後作嬈亂,為帝釋所縛,後約不作亂,帝釋始放之。相應部S.11.1.7 Na dubbhiya ◎不欺瞞、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六經—正〈No.10048〉。
103「要」,聖本作「惡」。
104「自」,麗本作「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105宋、元、明、聖四本均無「住」字。
106「嬈」,宋、元、明三本均作「擾」。
107宋、元、明、聖四本均無「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