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增壹阿含1經2序3
晉沙門4釋道安5撰6
四阿含義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復重序也。增壹阿含者,比法條貫以數相次也。數終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數數皆增,以增為義也。其為法也,多錄禁律,繩墨7切厲,乃度世檢括8也。外國嚴岫之士、江海之人9 ,於四阿含多詠味茲焉。
有外國沙門10曇摩難提11者,兜佉勒12國人也。齠??13出家,孰與廣聞,誦二阿含14,溫故日新,周行諸國,無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來詣長安,外國鄉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趙文業15求令出16焉。
佛念17譯傳,曇嵩18筆受,歲在甲申19夏出20,至來年春乃訖,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21也。余與法和22共考正之,僧23、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24,代鼓近郊,而正專在斯業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25、婆和須蜜26、僧伽羅剎27,傳此五大經。自法東流,出經28之優者也。四阿含四十應真29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懼法留世久,遺逸散落也。
斯土前出諸經班班,有其中者,今為二阿含,各為新錄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見經尋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凡諸學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30、白衣31共視也。而今已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誨,幸勿藐藐聽也。廣見而不知護禁,乃是學士通中創32也。中本起33康孟祥34出大愛道品,乃不知是禁經,比丘尼法堪35慊切,真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此二經有力道士乃能見,當以著心焉,如其輕忽不以為意者,幸我同志鳴鼓攻之可也。
1增壹阿含(Ekottarikagama)(梵)、(Anguttara-nikaya)(巴)。
2「經」字之下,宋本有「卷第一」三字。
3麗本無增壹阿含經序主全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宋、元二本均無「晉沙門」三字。
5道安:俗姓衛,東晉常山扶柳(今河北)人,以「彌天釋道安」(312││385)著稱於世。幼年失怙,年十二披剃出家,受具足戒後遊學四方。曾受學於佛圖澄、竺法濟、支曇、竺僧輔等。前秦苻堅頗器重之,嘗謂「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師善論辯,於襄陽初遇習鑿齒時,以「彌天釋道安」答「四海習鑿齒」,而傳為佳對。對般若經及禪觀等造詣甚深,注釋頗多。與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僧伽跋澄等譯經百餘萬言,又與法和詮定音字,詳覈文旨,校正諸經。晉太元十年示寂,世壽七十二。著有「綜理眾經目錄」、「光讚折中解」、「光讚抄解」、「大十二門注」、「小十二門注」、「安般守意經解」等。對中國佛教而言,無論在經典釋、經典目錄、翻譯經論,乃至佛教禮儀等各方面,道安都是開拓者。梁高僧傳卷五(大五○‧三五一下)有傳。
6「撰」,宋、元二本均作「作」。
7繩墨:謂規矩、法律。
8度世:濟度世間。檢括:法度約束。
9嚴岫之士、江海之人:即隱居之人。「嚴岫」指嚴穴。
10沙門:又作沙門那(samana)(巴),譯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原為印度出家修行者之通稱,後轉為專指佛弟子。
11曇摩難提(Dharmanandi)(巴),譯為法喜,兜佉勒國(月氏)人,年少出家,聰慧夙成,遍閱三藏。苻秦建元中至長安,與道安、竺佛念等共譯出中阿含、增一阿含及毗曇心等一百六卷,及後姚萇寇關內,辭還西域,不知所終。
12兜佉勒(Tukhara)(巴),又作親貨邏,位於蔥嶺西南,在烏滸水上遊之國名,即兩漢三國通稱之月氏國。
13齠??:年少之意。
14二阿含:指中阿含、增一阿含。
15趙文業:名政,字文業,東晉洛陽清水人,曾為前秦苻堅之秘書郎。
16求令出:即請譯出經典。
17佛念:即竺佛念。涼州(甘肅武威)人,生歿不詳。幼年出家。前秦建元年間(365││384)來長安,協助僧伽跋澄、曇摩難提譯出「婆須蜜經」、「增壹阿含經」阿含經、「中阿含經」等。梁高僧傳卷一(大五○‧三二九上)有傳。
18曇嵩:「出三藏記集」卷十(大五五‧七二上)、卷十三(大五五‧九九中)均作「慧嵩」。
19甲申:指苻堅建元二十年(西元三八四年)。
20「出」,宋本作「乃」。
21錄偈:又作攝頌、溫陀南頌,為古代集經之結頌。據「分別功德論」(大二五‧三二)載:「撰三藏訖,錄十經為一偈,所以爾者,為將來誦習者,懼其忘誤,見名憶本,思惟自寤。」
22法和:榮陽人,與道安同學。以恭讓知名,善能標明論綱,解悟疑滯。梁高僧傳卷五(大五○‧三五四上)有傳。
23僧:姓傅氏,北地泥陽人。少出家,住長安大寺,通六經及三藏,律行清謹,匡振佛法。(),宋本作「略」。梁高僧傳卷六(大五○‧三六三上)有傳。
24阿城之役:東晉太元九年(西元三八四年),慕容泓、慕容沖起兵,佔阿房城,據地稱王。同年姚萇亦在北地起兵,稱秦王,執苻堅入長安。阿房城在今陜西省關中咸陽縣。
25鞞婆沙(Vibhasa)(梵),指「鞞婆沙論」,共十四卷,尼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等譯出。
26婆和須蜜(Vasumitra)(梵),指「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又作「婆和須蜜經」、「婆須蜜經」,為尊婆須蜜所造,苻秦僧伽跋澄等人共同譯出。全部十卷,分十一品十四揵度。尊婆須蜜又作婆和須蜜,譯為世友,生於西元一世紀前後,為馬鳴菩薩之師。嘗受迦膩色迦王之命,在迦濕彌羅的環林寺主持佛教史上第四次經典結集。
27僧伽羅剎(Samgharaksa)(梵),指「僧伽羅剎所集經」,共三卷,苻秦時代由僧伽跋澄、曇摩難提、僧伽提婆三人執誦梵本,竺佛念口譯,曇嵩筆受,道安及法和校定。
28出經:即譯出經典。
29應真:即阿羅漢(arahant)(巴),譯為應供,即有資格接受供養之聖人。
30沙彌(samanera)(巴)。譯為勤策、息惡,為出家受持十戒,尚未受具足戒之男子之稱。
31白衣:因印度在家人多著白衣,故以「白衣」稱在家人,而出家人則著染壞色衣以為區別。
32通中創:共同創作之意。
33中本起:即「中本起經」,二卷,由曇果、康孟詳共同譯出。計十五品,敘說佛成道後展開教化的事跡。
34康孟祥:又作康孟詳,先祖為康居人。後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來洛陽。與竺大力共譯「修行本起經」二卷,與曇果共譯「中本起經」二卷。出三藏記集卷十三(大五五‧九六上)有傳。
35「堪」,麗本作「甚」,今依據宋本改作「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