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1
弟子品2第四
(二一)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所謂阿若拘鄰4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諦5,亦是阿若拘鄰比丘。善能勸導,福度人民,所謂優陀夷6比丘是。速成神通,中不有悔7,所謂摩訶男8比丘是。恆飛虛空,足不蹈地,善9肘比丘是。乘虛教化,意無榮冀,所謂婆破比丘是。居樂天上,不處人中。所謂牛跡比丘是。恆觀惡露不淨之想,善勝10比丘是。將養11聖眾,四事供養,所謂優留毗迦葉12比丘是。心意寂然,降伏諸結,所謂江迦葉13比丘是。觀了14諸法,都無所著,所謂象迦葉15比丘是。」
拘鄰‧陀夷‧男,善肘‧婆第五,
牛跡及善勝,迦葉三兄弟。
(二二?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17比丘是。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18比丘是。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揵連19比丘是。勇猛精進20,堪任苦行,所謂二十億耳21比丘是。十二頭陀22,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23比丘是。天眼24第一,見十方域,所謂阿那律25比丘是。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26比丘是。能廣勸率,施立齋講,陀27羅婆摩羅比丘是。安造房舍28,與29招提僧30,所謂小陀羅婆摩羅比丘是。貴豪種族,出家學道,所謂羅吒婆羅31比丘是。善分別義,敷演道教,所謂大迦旃延32比丘是。」
馬師‧舍利弗,拘律‧耳‧迦葉,
阿那律‧離曰,摩羅‧吒‧旃延。
(二三)33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堪任受籌34,不違禁法,所謂軍頭波漠35比丘是。降伏外道,履行正法,所謂賓頭盧36比丘是。瞻視疾病,供給醫藥,所謂讖37比丘是。四事供養衣被、飲38食,亦是讖39比丘。能造偈頌40 ,嘆如來德,鵬耆舍41比丘是。言論辯了而無疑滯,亦是鵬耆舍比丘。得四辯42才,觸難答對,所謂摩訶拘絺羅43比丘是。清淨閑居,不樂人中,所謂堅牢比丘是。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謂難提比丘是。獨處靜坐,專意念道,所謂今毗羅44比丘是。一坐一食45,不移乎46處,所謂施羅比丘是。守持三衣,不離食、息,所謂浮彌47比丘是。」
軍頭‧賓頭盧,讖48‧鵬‧拘絺羅
堅49牢及難提,今毗‧施羅‧彌。
(二四)50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樹下坐禪,意不移轉,所謂狐疑離曰51比丘是。苦身露坐,不避風雨,所謂婆蹉52比丘是。獨樂空閑,專意思惟,所謂陀素53比丘是。著五納衣54,不著榮飾,所謂尼婆比丘是。常樂??間,不處人中,所謂優多羅55比丘是。恆坐草??,日福度人,所謂盧醯甯比丘是。不與人語,視地而行,所謂優鉗摩尼江比丘是。坐起行步,常入三昧,所謂刪提56比丘是。好遊遠國,教授人民,所謂曇摩留支57比丘是。喜集聖眾,論說法味,所謂迦淚58比丘是。」
狐疑‧婆蹉離59,陀蘇‧優多,
盧醯‧優迦摩,息‧曇摩留‧淚。
(二五)60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婆拘羅61比丘是。常樂閑居,不處眾中,所謂62婆拘羅比丘是63。能廣說法,分別義理,所謂滿願子64比丘是。奉持戒律,無所觸犯,優波離65比丘是。得信解脫,意無猶豫,所謂婆迦利66比丘是。天67體端正68,與世殊異,所謂難陀69比丘是。諸根寂靜,心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辯才卒發70,解人疑71滯,所謂婆陀72比丘是。能廣說義,理不有違,所謂斯尼比丘是。喜著好衣,行本清淨,所謂天須菩提比丘是。常好教授諸後學者,難陀迦73比丘是。善誨禁戒比丘尼74僧,所謂須摩那比丘是。」
婆拘‧滿‧波離,娑75迦利‧難陀,
陀‧尼‧須菩提,難陀‧須摩那。
(二六)76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功德盛滿,所適無短,所謂尸婆羅77比丘是。具足眾行道品之法,所謂優波先迦蘭陀子78比丘是。所說和悅,不傷人意,所謂婆陀先79比丘是。修行安般,思惟惡露,所謂摩訶迦延那比丘是。計我無常80,心無有想,所謂優頭槃比丘是。能雜種論,暢悅心識,所謂拘摩羅迦葉81比丘是。著弊惡衣,無所羞恥,所謂面王82比丘是。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雲83比丘是。以神足力能自隱曀84,所謂般兔85比丘是。能化形體,作若干變,所謂周利般兔86比丘是。」
尸婆‧優波先,婆陀‧迦延那,
優頭‧迦葉‧王87,羅雲‧二般兔88
(二七)89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豪族富貴,天性柔和90,所謂釋王比丘是。乞91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所謂婆提波92羅比丘是。氣力強盛,無所畏難,亦是婆提波羅比丘是。音響93清徹,聲至梵天,所謂羅婆那婆提比丘是。身體香潔,熏乎94四方,鴦迦闍比丘是。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95比丘是。莊嚴服飾,行步顧96影,所謂迦持利比丘是。諸王敬待97,群臣所宗98,所謂月光99比丘是。天人所奉,恆朝侍省,所謂輸提100比丘是。以捨人形,像天之貌,亦是輸提比丘。諸天師導,旨101授正法,所謂天比丘是。自憶宿命無數劫事,所謂果衣比丘是。」
釋王‧婆提波,羅婆‧鴦迦闍,
阿難‧迦‧月光,輸提‧天‧婆醯。
(二八?2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體性利根,智慧淵103遠,所謂鴦掘魔104比丘是。能降伏魔外道邪業,所謂僧迦摩105比丘是。入水三昧,不以為難,所謂質多舍利弗106比丘是。廣有所識,人所敬念,亦是質多舍利弗比丘是。入火三昧,普照十方,所謂善來107比丘是。能降伏龍,使奉三尊108,所謂那羅陀109比丘是。降伏鬼神,改惡修善,所謂鬼陀110比丘是。降乾沓和,勤行善行,所謂毗盧遮比丘是。恆樂空定,分別111空義,所謂須菩提112比丘是。志在空寂,微妙德業,亦是須菩提比丘。行無想定113,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114比丘是。入無願定,意不起亂,所謂炎115盛比丘是。」
鴦掘‧僧迦摩,質多‧善116‧那羅,
閱叉‧浮盧遮,善業‧摩難‧炎117。
(二九?8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入慈三昧,心無恚怒,梵摩達119比丘是。入悲三昧,成就本業,所謂須深120比丘是。得喜121行德,無若干想,所謂娑彌陀122比丘是。常守護心,意不捨離,所謂躍波迦比丘是。行炎盛三昧,終不解脫123,所謂曇彌124比丘是。言語粗獷125,不避尊貴,所謂比利陀婆遮126比丘是。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127。入金剛三昧,不可沮壞,所謂無畏128比丘是。所說129決了,不懷怯弱,所謂須泥多130比丘是。恆樂靜寂,意不處亂,所謂陀摩比丘是。義不可勝,終不可伏,所謂須羅陀131比丘是。」
梵達‧須深摩,娑132彌‧躍‧曇彌,
比133利陀‧無畏,須泥‧陀‧須羅。
(三○?4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曉了星宿,預知吉凶,所謂那伽波羅135比丘是。恆喜三昧,禪悅為食,所謂婆私吒136比丘是。常以喜為食,所謂須夜奢比丘是,恆行忍辱,對至不起137,所謂滿願盛明比丘是。修習日光三昧,所謂彌奚138比丘是。明算術法,無有差錯,所謂尼拘留139比丘是。分別等智,恆不忘失,所謂鹿頭140比丘是。得雷電三昧者141,不懷恐怖,所謂地142比丘是。觀了身本,所謂頭那143比丘是。最後取144證得漏盡通145,所謂須拔146比丘是。」
那伽147‧吒‧舍‧那148,彌奚‧尼拘留,
鹿頭‧地‧頭那,須拔最在後。
「此百賢聖,悉應廣演。」
增壹阿含經149比丘尼品150第五
(三一?1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久出家學,國王所敬,所謂大愛道瞿曇彌152比丘尼是。智慧聰明,所謂讖摩153比丘尼是。神足第一,感致諸神,所謂優缽華色154比丘尼是。行頭陀法,十一限礙155,所謂機梨舍瞿曇彌156比丘尼是。天眼第一,所照無礙,所謂奢拘梨157比丘尼是。坐禪入定,意不分散,所謂奢摩158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演道教,所謂波頭蘭闍那比丘尼是。奉持律教,無所加犯,所謂波羅遮那159比丘尼是。得信解脫,不復退還,所謂迦旃延160比丘尼是,得四辯才,不懷怯弱,所謂最勝比丘尼是。」
大愛及讖摩,優缽‧機曇彌,
拘利‧奢‧蘭闍,波161羅‧迦旃‧勝。
(三二?2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自識宿命無數劫事,所謂拔陀迦毗離163比丘尼是。顏色端正,人所敬愛164,所謂醯摩闍比丘尼是。降伏外道,立以正教,所謂輸那165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說分部,所謂曇摩提那166比丘尼是。身著粗衣,不以為愧,所謂優多羅比丘尼是。諸根寂靜,恆若一心,所謂光明比丘尼是。衣服167齊整,常如法教,所謂禪頭168比丘是。能雜種論,亦無疑滯,所謂檀多169比丘尼是。堪任造偈,讚如來德,所謂天與比丘尼是。多聞博知170恩惠171接下,所謂瞿卑比丘尼是」。
拔陀‧闍‧輸那,曇摩那‧優多,
光明‧禪‧檀多,天與及瞿卑。
(三三?2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恆處閑靜,不居人間,所謂無畏173比丘尼是。苦體乞食,不擇貴賤,所謂毗舍佉174比丘尼是。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所謂拔陀婆羅比丘尼是。遍行乞求,廣度人民,所謂摩怒呵利比丘尼是。速成道果,中間不滯,所謂陀摩比丘尼是。執持三衣,終不捨離,所謂須陀摩比丘尼是。恆坐樹下,意不改易,所謂??須175那比丘尼是。恆居露地,不念覆蓋,所謂奢陀比丘尼是。樂空閑處,不在人間,所謂優迦羅比丘尼是。長坐草??,不著文176飾,所謂離那比丘尼是。著五納衣,以次分衛177,所謂阿奴波摩178比丘尼是。」
無畏‧多毗舍,拔陀‧摩怒訶179,
檀‧須檀180‧??‧奢181,優迦‧離‧阿奴。
(三四?2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樂空塚間,所謂優迦183摩比丘尼是。多遊於慈,愍念生類,所謂清明比丘尼是。悲泣眾生,不及道者,所謂素摩比丘尼是。喜得道者,願及一切,所謂摩陀利比丘尼是。護守諸行,意不遠離,所謂迦羅伽比丘尼是。守空執虛,了之無有,所謂提婆修比丘尼是。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修習無願,心恆廣濟,所謂末那婆比丘尼是。諸法無疑,度人無限,所謂毗摩達比丘尼是。能廣說義,分別深法,所謂普照比丘尼是。」
優迦‧明‧素摩,摩陀‧迦‧提婆,
日光‧末184那婆,毗摩達‧普照。
(三五?5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心懷忍辱,如地容受,所謂曇摩186提比丘尼是。能教化人,使立檀會187,所謂須夜摩比丘尼是。辦具狀座,亦是須夜摩比丘尼是188。心已189永息,不興亂想,所謂因陀190闍比丘尼是。觀了諸法,而無厭足,所謂龍比丘尼是。意強191勇猛,無所染著,所謂拘那羅比丘尼是。入水192三昧,普潤一切,所謂婆須比丘尼是。入焰光三昧,悉照萌193類,所謂降提比丘尼是。觀惡露不淨,分別緣起,所謂遮波194羅比丘尼是。育養眾人,施與所乏,守迦195比丘尼是,我聲聞中最後第一比丘尼,拔陀軍陀羅拘夷國196比丘尼是。」
曇摩‧須夜摩,因提‧龍‧拘那,
婆須‧降‧遮波,守迦‧拔陀羅。
「此五十比丘尼,當廣說如上。」
增壹阿含197經198清信士品199第六
(三六)200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201,初聞法藥,成賢聖證,三果商客202是,第一智慧,質多203長者是。神德第一,所謂犍204提阿藍是。降伏外道,所謂掘多長者是。能說深法,所謂優波掘長者是。恆坐禪思,呵侈阿羅婆205是。降伏魔宮206,所謂勇健207長者是。福德盛滿,闍利長者是。大檀越208主,所謂須達209長者是。門族成就,泯兔210長者是。」
三果‧質‧乾提,掘‧波及羅婆211,
勇‧闍利‧須達,泯兔是謂十。
(三七)212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問義趣,所謂生漏213婆羅門214是。利根通明,所謂梵摩俞是。諸佛信使,御馬摩納215是。計身無我,喜聞笒216婆羅門是。論不可勝,毗裘婆羅門是。能造誦偈217,優婆離218長者是 。言語速疾,亦是優波離長者。喜施好寶,不有吝心,所謂殊提長者是。建立善本,所謂優迦毗舍離219是。能說妙法,所謂最上無畏優婆塞是。所說無畏,善察人根,所謂頭摩大將領毗舍離是。」
生漏‧梵摩俞,御馬及聞笒,
毗裘‧優波離,殊提‧優‧畏‧摩。
(三八)220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221惠施,所謂毗沙222王是。所施狹少,光明223王是。建立善本,王波斯匿224是。得無根善信225,起歡喜心,所謂王阿闍世226是。至心向佛,意不變易,所謂優填227王是。承事正法,所謂月光王子是。供奉聖眾,意恆平等,所謂造祇洹王子228是。常喜濟彼,不自為已,師子王子是。善恭奉人,無有高下,無畏229王子是。顏貌端正,與人殊勝,所謂雞頭王子是。」
毗沙王‧光明,波斯匿‧闍世230,
月‧祇桓‧優填,師子‧畏‧雞頭。
(三九)231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恆行慈心,所謂不尼長者是。心恆悲念一切之類,所謂摩訶納釋種232是。常行喜心,所謂拔陀釋種是。恆行護心233,不失善行,所謂毗闍先優婆塞是。堪任行忍,所謂師子234大將是。能雜種論235,所謂毗舍御236優婆塞是。賢聖默然,難提婆羅237優婆塞是。勤修善行,無有休息,所謂優多羅238優婆塞是。諸根寂靜,所謂天摩優婆塞是。我弟子中最後受證,所謂拘夷那摩239羅是。」
不尼‧摩訶納,拔陀‧毗闍先240,
師子‧毗舍241‧難242,優多‧天‧摩羅。
「四243十優婆塞,書當廣說如上。」
增壹阿含經244清信女品245第七
(四○)246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247,初受道證,所謂難陀難陀婆羅248優婆斯是。智慧第一,久壽多羅249優婆斯是。恆喜坐禪,須毗耶250女優婆斯是。慧根了了,毗浮優婆斯是。堪能說法,鴦竭闍251優婆斯是。善演經義,跋陀娑252羅須焰摩253優婆斯是。降伏外道,婆修陀優婆斯是。音響清徹,無憂254優婆斯是。能種種論,婆羅陀優婆斯是。勇猛精進255,所謂須頭256優婆斯是。」
難陀陀‧久壽,須毗257‧鴦竭闍,
須焰及無憂,婆羅陀‧須頭。
(四一)258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供養如來,所謂摩利259夫人是。承事正法,所謂須賴婆夫人是。供養聖眾,捨260彌夫人是。瞻視當來過去賢士,所謂月光夫人是。檀越第一,雷電夫人是。恆行慈三昧,所謂摩訶光261優婆斯是。行悲哀愍,毗提262優婆斯是。喜心不絕,拔陀263優婆斯是。行守護業,難陀母264優婆斯是。得信解脫,照曜優婆斯是。」
摩利‧須賴婆,捨彌‧月光265‧雷,
大光‧毗提‧陀,難陀及照曜。
(四二)266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267,恆行忍辱,所謂無憂優婆斯是。行空三昧268,所謂毗讎先優婆斯是。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行無願三昧,無垢269優婆斯是。好教授彼,尸利夫人優婆斯是。善能持戒,鴦竭摩優婆斯是。形貌端正,雷焰優婆斯是。諸根寂靜,最勝優婆斯是。多聞博知270,泥羅優婆斯是。能造頌271偈,脩摩迦提272須達女優婆斯是。無所怯弱。亦是須達女優婆斯是。我聲聞中最後取證優婆斯者,所謂藍優婆斯是。」
無憂‧毗讎先,優那‧無垢‧尸,
鴦竭‧雷焰‧勝,泥‧脩摩‧藍273女。
「此三十優婆斯,廣說如上。」
增壹阿含經274阿須倫品第八
(四三)27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形大者,莫過阿須倫王。比丘當知:阿須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旬276,口縱廣千由旬。比丘當知:或有是時,阿須倫王欲觸犯日時,倍復化身十六萬八千由旬277,住278日月前。日月王見已,各懷恐怖,不寧本處。所以然者,阿須倫形甚可畏故,彼日月王以懷恐懼,不復有光明;然阿須倫不敢前捉日月。何以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壽命極長,顏色端正,受樂無窮。欲知壽命長短者,住壽一劫279。復是此間眾生福佑,令日月王不為阿須倫所見觸惱。爾時,阿須倫便懷愁憂,即於彼沒。
「如是,諸比丘!弊魔波旬280恆在汝後,求其方便,壞敗善根。波旬便化極妙奇異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欲迷281亂諸比丘意。波旬作是念:我當會遇得比丘眼便,亦當得耳、鼻、口282、身、意之便。爾時,比丘雖見極妙六情之法,心不染著。爾時,弊魔波旬便懷愁憂,即退而去。所以然者,多薩阿竭283、阿羅呵284威力所致。何以故?諸比丘不近色、聲、香、味、細滑法。爾時,比丘恆作是學:受人信施,極為甚難,不可消化,墮墜285五趣,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要當專意: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未得證者教令成證。是故,諸比丘!未有信施,不起想念;已286有信施,便能消化,不起染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287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多饒益人,安隱眾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獲其福佑。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288。是謂一人出現於世,多饒益人,安隱眾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獲其福佑。是故,諸比丘!常興恭敬於如來所。是故289,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29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便有一人入道在於世間,亦有二諦291、三解脫門292、四諦真法、五根293、六邪見294滅、七覺意295、賢聖八道品296、九眾生居297、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298,便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便有一人入道在於世間,亦有二諦、三解脫門、四諦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八道品、九眾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便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常興恭敬於如來所,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29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當信心向佛,無有傾邪。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30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無明301大冥便自消滅。爾時,凡愚之士為此無明所見纏結302,生死所303趣,如實不知,周旋往來今世、後世,從劫304至劫,無有解已;若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出現世時,無明大闇便自消滅。是故,諸比丘!當念承事諸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八)30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便有三十七品出現於世。云何三十七品道?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306、五根、五力307、七覺意、八真行308,便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故,諸比丘!常當承事於佛,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30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沒盡於世,人民之類多懷愁憂,天及人民普失廕310覆。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沒盡於世,人民之類多懷愁憂,天及人民普失廕覆。所以然者,若多薩阿竭於世滅盡,三十七品亦復滅盡。是故,諸比丘!常當恭敬於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31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爾時天及人民便蒙光澤,便有信心於戒、聞、施、智慧,猶如秋時月光盛滿而無塵穢,普有所照。此亦如是,若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出現世間,天及人民便蒙光澤,有312信心於戒、聞、施、智慧,如月盛滿,普照一切。是故,諸比丘!興恭敬心於如來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31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爾時天及人民皆悉熾盛。三惡眾生便自減少。猶如國界聖王治化時,彼城中人民熾盛,鄰國力弱。此亦如是,若多薩阿竭出現世時,三惡趣道便自減少。如是314,諸比丘!當信向佛。是故315,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二)31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無與等者,不可摸則,獨步無侶,無有儔匹,諸天、人民無能及者,信、戒、聞、施、智慧,無能及者。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無與等者,不可摸317則,獨步無伴,無有儔匹,諸天、人民無能及者,信、戒、聞、施、智慧,皆悉具足。是故,諸比丘!當信敬於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須倫318‧益‧一道,光明及闇冥,
道品‧沒盡‧信,熾盛‧無與等。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319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
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2弟子品(二一¯三○經),增支部(A﹒1﹒14﹒1¯4﹒Bhikkhunam aggam ◎諸比丘中第一)、宋‧法賢譯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
3本經敘說阿若拘鄰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4阿若拘鄰(Annata Kondanna)(巴),又作阿若憍陳如,阿若譯為解了、了教、知本際、已開悟之義,憍陳如是姓,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時,為最先了悟者。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棄捨王位,久為出家,最初悟道,梵行第一,憍陳如苾芻是。」
5四諦(cattari ariyasaccani)(巴),即四種真理,為佛教之基本哲理。苦聖諦:使人覺悟現實的生命是苦之真理。苦集聖諦:使人了解苦的生起原因之真理苦滅聖諦:使人從苦中獲得解脫之真理。苦出要聖諦:即道聖諦,導致苦之止息而達到涅槃之真理。
6優陀夷(Udayin)(巴),為迦留陀夷(Kaludayin)(巴)之本名,譯為黑光、黑曜、時起。身色粗黑而光耀,為佛弟子中教化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中):「復有聲聞修持得果,光顯氏族,迦留陀夷苾芻是。」
7「悔」,麗本作「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悔」。
8摩訶男(Mahanama)(巴),又作摩訶那彌,譯為大名,佛陀成道後,最初化度的五比丘之一。
9「善」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10善勝:即提、跋提梨迦(Bhaddiya)(巴),佛陀成道後,最初化度的五比丘之一。
11「養」,宋、元、明三本均作「護」。
12優留毗迦葉(Uruvela-kassapa)(巴),又作優樓頻螺迦葉,譯為木瓜林迦葉,其意有三:指父母禱於木瓜林而生;又胸前癃如木瓜;又於木瓜林修行故。為三迦葉之一,原屬事火外道,頭上結髮成螺髻形,聞佛陀教化,遂率徒眾歸依佛陀。
13江迦葉(Nadi-kassapa)(巴),又作那提迦葉,譯為河或江迦葉,言此人在那提河邊得道。為優留毗迦葉之弟,聞佛陀教化,與兄俱歸依佛陀。
14「了」,宋、元、明三本均作「于」。
15象迦葉(Gaya-kassapa)(巴),又作伽耶迦葉、伽夷迦葉,住於伽耶山而得名。為優留毗迦葉、那提迦葉之弟,三人合稱三迦葉。
16本經敘說馬師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17馬師(Assaji)(巴),又作阿說示、阿濕縛氏多,譯為馬勝、馬師,以威儀端正而得名。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最初化度的五比丘之一。
18舍利弗(Sariputta)(巴)。舍利(Sari)(巴),本母名,譯為鶖鷺;弗(Putta)(巴),譯為子。其母眼淨如鶖鷺,故名舍利、鶖,以從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從父而得名為優婆提舍(Upatissa)(巴),又作優婆帝須,譯為大光。初依六師外道之刪闍耶(Sanjaya)(巴)修行,後歸依佛陀,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復有聲聞具大辯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芻是。」
19大目揵連(Mahamoggallana)(巴),又作摩訶目乾連、大目連。摩訶譯為大,目揵連譯為釆菽氏、菜茯根、取胡豆,目揵連是母姓。從父取名為拘律陀(Kolita)(巴),又作拘律、劬律陀,譯為天抱。初與舍利弗同依外道刪闍耶修學,後歸依佛陀,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復有聲聞修持精進,具大神通,目乾連苾芻是。」
20「進」,宋、元、明三本均作「勤」。
21二十億耳(Sona-Kolivisa)(巴),又作二百億,為中印度伊爛拏缽
伐多國長者之子,生時足下生毛二寸,柔軟淨好,其父歡喜,予金二十億兩,故有此名。後逢佛教化,遂依佛出家,散盡家財,精進修持,為佛弟子中精進第一。「億耳」,宋、元、明三本均作「耳億」。
22頭陀(dhuta)(巴),譯為抖擻、修治、棄除,謂修治身心,棄捨貪欲,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修頭陀行者,應守十二項規條,名十二頭陀行:(一)在阿蘭若處,(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日唯一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得飲漿,(七)著弊納衣,(八)但持三衣,(九)塚間住,(一○)樹下坐,(一一)露地坐,(一二)但坐不臥。但增一阿含放牛品第四三五經僅作十一法,而無「但坐不臥」一項。
23大迦葉(Mahakassapa)(巴),又作摩訶迦葉,略稱迦葉,譯為大飲光。佛陀於靈山拈花,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得佛陀之心印。佛涅槃後,召令五百阿羅漢結集經律。為佛弟子中頭陀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復有聲聞少貪,常喜持頭陀行,大迦葉苾芻是。」
24天眼(dibba-cakkhu)(巴),五眼之一,為超越肉眼的清淨眼。天眼有報得和修得之別。報得是與生俱來的,修得由後天修習而得。得天眼通達,能照了自地及下地六道之中,眾生諸物之遠近、粗細、內外、晝夜、死生等,悉皆無礙。
25阿那律(Anuruddha)(巴),又作阿樓馱、阿你嚕馱,譯為無滅、如意、無貪。為佛之堂弟,佛說法時,坐睡不覺,蒙佛呵責,遂發憤精進,目不交睫,致使肉眼敗壞,以此因緣,修得天眼,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復有聲聞有所觀矚,得大天眼,阿你嚕馱苾芻是。」
26離曰(Revata)(巴),又作離婆多、哩嚩多,全名為孤疑難曰(Kankha-Revata)(巴),譯為室星、星宿,其父母祈於離婆多星而生。曾遇二鬼爭食屍體,感悟此身假和合,後聞佛說法,遂出家修行,為佛弟子中無倒亂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於進趣中而能得定,哩嚩多苾芻是。」。
27「陀」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28「舍」,宋、元、明三本均作「室」。
29「與」,麗本作「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與」。
30招提僧:指四方之僧。
31羅吒婆羅(Ratthapala)(巴),又作賴吒和羅、賴吒婆羅、羅吒波羅,譯為護國。印度拘留國?? 吒(Thullakotthita)(巴)村第一最上家之子,父母愛憐,不准出家,絕食以明志,父母遂聽許。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能修淨行,善住山嚴,護國苾芻是。」
32大迦旃延(Mahakaccana)(巴),又作摩訶迦多衍那,譯為大剪剔種男、文飾、扇繩,為婆羅門種姓,其名那羅陀。曾依外舅阿私陀仙學習,後從阿私陀遺言歸佛出家,為佛弟子中論議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中):「復有聲聞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迦旃延苾芻是。」
33本經敘說軍頭波漠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34籌:又作舍羅(salaka)(巴)(salaka)(梵),即以竹、木、銅、鐵等作成之細板,在滅諍或布薩之時,用以訐算比丘數之物。又可用此記僧眾之數,以便受襯、食。
35軍頭波漠(Kundadhana)(巴),又作軍頭波漢、君頭波漢,為佛弟子中取籌好運第一。增一阿含須陀品第二六四經(佛光二‧七九八):「爾時世尊以天眼淨,見君頭波漢居學地而受舍羅,即得無學。」「波漠」,宋、元、明三本均作「婆漢」。「波」,大正本作「婆」。
36賓頭慮(Pindola)(巴),此為略稱,全稱為賓頭盧頗羅墮(Pindolabharadvaja)(巴),又作賓度羅拔囉墮舍,賓頭盧是名字,譯為乞、洛、 不動,頗羅墮是姓,譯為捷疾、利根、重瞳,為佛弟子中福田第一。因於給孤獨長者女請供佛及比丘僧時現神足,佛陀敕令不得取涅槃,以護持如來正法。參閱雜阿含附錄卷第一(大正‧卷二三‧六○四經)。又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中):「復有聲聞說法之音如師子吼,賓度羅拔囉墮舍苾芻是。」
37讖(Khema)(巴),雜阿含卷五第一○五經(大正‧卷五‧一○三經)作「差摩」。「讖」,麗本作「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讖」。
38「飲」,宋、元、明三本均作「飯」。
39「讖」,麗本作「識」,今依據磧砂藏改作「讖」。
40「頌」,宋、元、明三本均作「誦」。
41鵬耆舍(Vangisa)(巴),又作婆耆舍嚩儗舍,譯為取善,為佛弟子中第一詩人,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二上):復有聲聞善閑法義,結集伽陀,嚩儗舍苾芻是。「鵬」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42四辯:即法辯、義辯、辭辯、應辯。法辯即能說諸法名稱;義辯即明諸法義理;辭辯即妙用一切語辭;應辯即知眾生之所欲,說法自在。參閱增一阿含苦樂品第二五六經(佛光二‧七六○)。
43摩訶拘絺羅(Mahakotthita)(巴),又作摩訶俱絺羅、摩訶俱瑟祉羅,譯為大膝、大勝,舍利弗之舅父,曾勤修梵行,無暇剪理指甲,爪長尺餘,故稱長爪梵志,為佛弟子中答問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中):「復有聲聞隨所敷演而有大智,俱絺羅苾芻是。」
44今毗羅(Kimbila)(巴),又作金毗羅、俱毗羅,譯為是孔非孔。「今」,宋、元、明三本均作「金」。
45一坐一食:又作受一食法、一坐食、一受食,謂受頭陀法者,除正食以外,不數數食,及不食餅果粥等小食。一坐中食,即令滿足,因數數食,妨損道業。頭陀行之一。
46「乎」,宋、元、明三本均作「于」。
47浮彌(Bhumija)(巴),又作浮磨,譯為地,即後文所述「得雷電三昧者,不懷恐怖,所謂地比丘是。」
48「讖」,麗本作「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讖」。
49「堅」,麗本作「善」,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堅」。
50本經敘說狐疑離曰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51狐疑離曰,即前文之離曰比丘。
52婆蹉(Vasabha)(巴),為毗舍離人,剎帝利種,離車族之公子,後歸佛出家。「蹉」,麗本作「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蹉」。
53陀素(Dasaka)(巴),又作馱索迦、陀娑,譯為苦。舍衛城給孤獨長者之奴隸子,出家後懶惰貪眠,佛陀說偈鼓勵,終於悟道。
54五納衣:指道路棄衣、糞掃處衣、河邊棄衣、蟻穿破衣、破碎衣等五種;又指火燒衣、水漬衣、鼠咬衣、牛嚼衣、嬭母棄衣等五種,為印度人所忌諱,棄之不用者。納衣,又作衲衣、衲袈裟,即以朽故破弊之布縫補製成之法衣。
55優多羅(Uttara)(巴),又作烏多羅,譯為善勝、北上,出身婆羅門種。於舍衛城見佛顯雙神變,大受感動,後聞佛說法而出家。
56刪提(Sandita)(巴),憍薩羅國人,毗舍種,長者之子。「刪」,宋、本與聖本均作「那」。
57曇摩留支(Dhammaruci)(巴),又作曇摩留枝,譯為法樂。增一阿含善知識品第一六四經(佛光一‧三七○),有其本生故事。
58迦淚(Kamabhu)(巴),又作迦摩、伽摩。「迦淚」,宋、元、明三本均作「伽渠」。
59「狐疑婆蹉離」,依經文擬作「狐疑離婆蹉」。
60本經敘說婆拘羅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61婆拘羅(Bakkula)(巴),又作薄拘羅,譯為善容、重姓。中阿含第三十四經薄拘羅經(佛光一‧二九五):「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訶梨勒。」為佛弟子中壽命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於所受身少病少惱,未酤羅苾芻是。」
62「所謂」,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63宋、元、明三本均無「是」字。
64滿願子(Punna-mantaniputta)(巴),又作滿慈子,音譯富樓那。與佛陀同日生,容姿端正,能解三韋陀等諸論,曾於雪山修行,獲得四禪和五通,後歸依佛陀,證阿羅漢果。為佛弟子中說法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復有聲聞於大眾中能說妙法,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苾芻是。」
65優波離(Upali)(巴),又作優婆離,譯為近執,出於首陀羅種,釋迦族之剃髮師,原對自己屬於賤種,深感憂愁,而佛陀許其加入僧團,此為佛陀廣開門戶,平等攝化四姓之第一步。第一次結集經典時,優波離誦出律。為佛弟子中持律第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復有聲聞善解軌儀,能持律藏,優波離苾芻是。」「優」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波」,聖本作「婆」。
66婆迦利(Vakkalin)(巴),又作末竭哩,譯為著樹皮衣,以信仰堅固第一見稱。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復有聲聞能於佛法信解第一,末竭哩苾芻是。」又久病臥??,意欲自殺,參閱雜阿含卷三十六第一○○九經(大正‧卷四七‧一二六五經),以及增一阿含意斷品第二三四經(佛光二‧六七○)。
67「天」,宋、元、明三本均作「大」。
68「正」,聖本作「政」。
69難陀(Nanda)(巴),又作難努,譯為善歡喜,佛陀之異母弟。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諸根隱密,人所莫測,難努苾芻是。」曾戀眷其妻,不樂出家,佛以神通,使遊歷天上、地獄,方便度化出家。以制御諸根第一見稱。參閱增一阿含火滅品第一二○經(佛光一‧二三八)。
70「發」,宋、元、明三本均作「起」。
71「疑」,聖本作「凝」。
72婆陀(Bhadda Pataliputta)(巴),又作跋陀羅,譯為賢善,舍衛城人,毗舍種,長者之子,七歲證果。
73難陀迦(Nandaka)(巴),又作難那哥。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常行警誡諸苾芻尼,難那哥苾芻是。」
74比丘尼(bhikkhuni)(巴),譯為乞士女。捨俗出家之女眾,年滿二十,受具足戒者之稱。
75「娑」,大正本作「婆」。
76本經敘說尸婆羅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77尸婆羅(Sivalin)(巴),又作尸利羅。增一阿含苦樂品第二五三經(佛光二‧七五六):「彼何等人身亦樂心亦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所謂尸波羅比丘是。」又參閱增一阿含五王品第二八九經(佛光二‧九三八),敘述尸羅行化事蹟及本生故事。
78優波先迦蘭陀子(Upasena Vangantaputta)(巴),又作烏波細那末竭梨子。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中):「復有聲聞威儀端謹,身貌圓滿 ,烏波細那末竭梨子苾芻是。」
79婆陀先(Bhaddasena)(巴),翻梵語卷第二(大五四‧九九四下):「婆陀先,應云跋陀斯那,譯曰賢軍。」
80無常(anicca)(巴),梵語作阿你怛也(anitya),世間一切有為之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
81拘摩羅迦葉(Kumara Kassapa)(巴),譯為童子迦葉。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中):「復有聲聞善解美語,而能談論,童子迦葉苾芻是。」參閱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三五三經(佛光三‧一二七四)、長阿含第七經弊宿經(佛光一‧二六三)、中阿含第七十一經蜱肆經(佛光二‧五四九)。
82面王(Mogharaja)(巴),音譯謨賀囉惹。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二下):「復有聲聞於威儀中樂妙色衣,謨賀囉惹苾芻是。」
83羅雲(Rahula)(巴),又作羅睺羅,譯為覆障。佛陀之子,為母胎覆障六年始生,又因生於羅睺羅阿修羅王障蝕月時,故名羅睺羅。以學行第一見稱。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善持戒律,清淨無缺,羅睺羅苾芻是。」參閱增一阿含安般品第一三○經(佛光一‧二六二)。「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云」。
84「曀」,宋、元、明三本均作「翳」。
85般兔:又作摩訶般兔(Mahapanthaka)(巴)、大半託迦,譯為大路。因初生時父母置之於大路,等待沙門或婆羅門給予咒願祈福,故名。為周利般兔之兄,聰明利根,後歸佛出家。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於四諦理能斷疑惑,大半託迦苾芻是。」「般兔」,宋、元、明三本均作「槃特」,聖本作「般菟」。
86周利般兔(Culapanthaka)(巴),又作半託迦、周利槃陀伽,譯為小路。摩訶般兔之弟,稟性愚鈍,故又稱愚路。佛陀教以「我拂塵、我除垢」兩句法,並令為諸比丘拂拭鞋履,後終證悟,並以形體化作第一見稱。參閱增一阿含善知識品第一七三經(佛光一‧三九四)。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三十二(大二三‧七九九下):「有迦葉佛出現世間……(愚路)明閑三藏,為大法師,稟性慳法,曾不教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為說。……墮在人趣,生販豬家,……又多屠殺諸畜生故……由彼業緣,至愚至鈍。」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中):「復有聲聞唯於佛法解義第一,半託迦苾芻是。」「般兔」,宋、元、明三本均作「槃特」,聖本無「兔」字。
87「迦葉王」,麗本作「王迦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及本文中所 述人物次第改作「迦葉王」。
88「般兔」,宋本作「槃菟」,元、明二本均作「般特」,聖本作「般菟」。
89本經敘說釋王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90「和」,大正本作「知」。
91聖本無「乞」字。
92「波」,麗本作「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93「響」,聖本作「嚮」。
94「熏乎」,宋、元、明三本均作「動于」。
95阿難(Ananda)(巴),又作阿難陀,譯為慶喜。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上):「復有聲聞具足定慧,多聞第一,阿難苾芻是。」為佛陀之堂弟,於佛成道日誕生,曾侍佛二十五年,參閱中阿含第三十三經侍者經(佛光一‧二七四)。阿難有四未曾有奇特之法,參閱長阿含第二經遊行經(佛光一‧一六四)。
96「顧」,元本作「願」。
97「待」,聖本作「侍」。
98「宗」,聖本作「崇」。
99月光(Candraprabha)(巴),又作旃陀婆羅脾。
100輸提(Jotidasa)(巴),又作樹提陀娑,為婆羅門種,既長,供養大迦葉,聞法出家。
101「旨」,宋、元、明三本均作「指」。
102本經敘說鴦掘魔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103「淵」,宋、元、明三本均作「深」。
104鴦掘魔(Angulimala)(巴),又作盎堀摩羅,譯為指鬘。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二上):「復有聲聞能修聖果,具大利根,盎堀摩羅苾芻是。」原殺人無數,取指為鬘,誤謂得生梵天,後遇佛度化。「魔」,聖本作「摩」。
105僧迦摩(Sabbakama)(巴),又作僧伽羅摩。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大二‧八五七下):「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能降伏魔,所謂僧伽羅摩比丘是」。
106質多舍利弗(Citta-Hatthirohaputta)(巴),又作象舍利弗。舍衛城農家子,因宿業之牽引,還俗六回,出家七次,後終能證果。參閱增一阿含放牛品第四三七經(佛光四‧一六九五)。
107善來(Sagata)(巴),又作修伽陀。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中):「復有聲聞能具火界神通,修伽陀苾芻是。」
108三尊:指佛、法、聖眾。
109那羅陀(Narada)(巴),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修行能斷已生煩惱,那羅陀苾芻是。」
110鬼陀(Khitaka)(巴),婆羅門種,舍衛城人,聞目揵連神通之事,出家修行。「陀」,聖本作「地」。
111「別」,宋、元、明三本均作「利」。
112須菩提(Subhuti)(巴),譯為空生、善現、善業。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常行布施而能不滅,解空第一,須菩提是。」本文錄偈作「善業」。
113無想定(asanna samapatti)(巴),滅盡一切心想之禪定境界,修無想定以滅心想,與色界第四禪天(無想天)同境界。
114耆利摩難(Girimananda)(巴),王舍城人,婆羅門種,頻婆娑羅王輔相之子。
115「炎」,大正本作「燄」。
116「善」,麗本作「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117「摩難炎」,麗本作「及摩難」,今依據宋本改作「摩難炎」,元、明二本均作「摩難焰」。
118本經敘說梵摩達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119梵摩達(Brahmadatta)(巴),舍衛城波斯匿王之子,一日托缽,被婆羅門訾罵,默然忍辱,遂度化其人。「梵」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120須深(Susima)(巴),譯為善結、愛念。原為外道請往佛陀處出家盜法者,為賊住比丘,後向佛懺悔,至誠受學,並證果位。參閱雜阿含卷十四第三四六經(大正‧卷一四‧三四七經)。
121「喜」,宋、元、明三本均作「善」。
122娑彌陀(Samiddhi)(巴),王舍城人,剎帝利種,出生後其家增富,容貌俊美。雜阿含卷九第二三三經(大正‧卷九‧二三一經)作「三彌離提」。「娑」,宋、元、明三本均作「婆」。
123「解脫」,聖本作「懈墮」。
124曇彌(Dhammika)(巴),又作達磨哥,譯為頑鈍。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二中):「復有聲聞以殊勝心善解妙法,達磨哥苾芻是。」參閱中阿含第一三○經教曇彌經(佛光二‧一○三六)、增支部A﹒vol﹒3,p﹒344)。
125「獷」,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穬」。
126比利陀婆遮(Pilinda-vaccha)(巴),又作畢陵伽婆蹉。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二上):「復有聲聞能於苦中善行悲行,畢陵伽婆蹉苾芻是。」
127宋本無「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十四字,聖本無「比丘」二字。
128無畏(Abhaya)(巴),憍薩羅國舍衛城人,婆羅門種,托缽時見俏美裝扮之淑女而動心,歸返精舍引以為恥,遂勤苦修行而證悟。
129「說」,聖本作「謂」。
130須泥多(Sunita)(巴),王舍城人,貧窮而為掃道路之人,後依佛陀出家證果。
131須羅陀(Suradha)(巴),譯為善得,王舍城人,婆羅門種,羅陀長老之弟,因兄之引導而出家。參閱巴利本(S﹒vo1﹒3,p﹒80 )。
132「娑」,元、明二本均作「婆」。
133「比」,麗本作「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比」。
134本經敘說那伽波羅比丘等,各有擅長之法。
135那伽波羅(Nagasamala)(巴),譯為龍護。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三上):「復有聲聞於愚迷者能令清淨,龍護苾芻是。」曾化作摩鳩羅鬼形,欲令佛陀恐怖。參閱雜阿含卷四十九第一三一七經(大正‧卷四九‧一三二○經)。
136婆私吒(Vasettha)(巴),長阿含第五經小緣經(佛光一‧二三三)與長阿含第二十六經三明經(佛光二‧六一四)均作「婆悉吒」。
137對至不起:謂敵對事來不起瞋恨。
138彌奚(Meghiya)(巴),又作彌企哥。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一下):「復有聲聞而能止息未生煩惱,彌企哥苾芻是。」
139尼拘留(Nigrodha)(巴),譯為無恚,舍衛城人,婆羅門種,感動於祇園精舍之建立,又聞佛法而出家。
140鹿頭(Migasisa)(巴),又作蜜哩識尸囉。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二中):「復有聲聞於世法中善解占相,蜜哩識尸囉苾芻是」又明於醫藥與星宿。參閱增一阿含聲聞品第二四八經(佛光二‧七二七)。
141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142地(Bhumija)(巴),又作浮彌,即前文所述「守持三衣,不離食、息,所謂浮彌比丘是。」
143頭那(Dona)(巴),又作徒盧那。「頭」,宋本作「煩」。
144「取」,宋本作「時」。
145漏盡通:六神通之一,滅盡有漏煩惱,梵行成就,不受生死之束縛。
146須拔(Subhadda)(巴),又作須跋、須跋陀羅,譯為善賢,原為梵志,耆舊多智,為最後受佛陀教化而證得阿羅漢果之弟子。參閱雜阿含卷三十五第九七一經(大正‧卷三五‧九七九經),以及長阿含第二經遊行經(佛光一‧一五八)。
147「伽」,麗本作「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伽」。
148那:即指滿願盛明比丘,因「滿願」之巴利語Punna,又譯作富樓那,本偈取其一字以作代表,但此處非指說法第一之富樓那比丘。
149宋、元、明三本均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150比丘尼品(三一¯三五經),增支部(A﹒1﹒14﹒5﹒Bhikkhuninam aggam ◎諸比丘尼中第一)、宋‧法賢譯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三下)。
151本經敘說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等,各有擅長之法。
152大愛道瞿曇彌(Mahapajapati Gotami)(巴),又作摩訶波闍波提,摩耶夫人之妹,世尊之養母,難陀之生母,後懇請佛陀聽許出家,為比丘尼之始。參閱中阿含第一一六經瞿曇彌經(佛光二‧九五二)。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三下):「棄於王族,久為出家,清淨威儀,常修梵行,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是。」增一阿含慚愧品第一四八經(佛光一‧三三八):「我聲聞中第一弟子廣識多知,所謂大愛道是。」巴利本(A﹒vol﹒1,p﹒25作Etad aggam…… mama savikanam bhikkhuninam rattannunam (我聲聞女弟子中經驗第一比丘尼)。
153讖摩(Khema)(巴),雜阿含卷十一第二七五經(大正‧卷一一‧二七六經)作「差摩」。巴利本(A﹒vol﹒1,p﹒25作mahapannanam (大慧中之[第一])。「讖」,麗本作「識」,麗本作「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讖」。
154優缽華色(Uppalavanna)(巴),譯為蓮花色、蓮華鮮。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三下):「能行善行,威德無過,蓮花色苾芻尼是。」曾變化為轉輪聖王迎接佛陀。參閱增一阿含聽法品第三二二經(佛光三‧一○七三)。
155「行頭陀法,十一限礙」,頭陀行在漢譯增一阿含經中大部分舉十一法,祇有在本卷初舉「十二」頭陀難得之行。「限礙」:指不踰越。
156機梨舍瞿曇彌(Kisagotami)(巴),又作訖哩舍。佛說阿羅漢具德經(火二‧八三三下):「善能持律,軌範無虧,訖哩舍苾芻尼是。」巴利本作lukhacivaradharanam (持粗衣[弟子中第一比丘尼])。
157奢拘梨(Sakula)(巴),譯為賢,舍衛城人,婆羅門種。巴利本作dibbacakkhukanam (天眼 [弟子中第一比丘尼])。「梨」,宋、元、明三本均作「利」。
158奢摩(Sama)(巴),憍賞彌人,與于顛王后友善,皇后死,深感無常,遂出家。
159波羅遮那(Patacara)(巴),又作缽吒左囉,譯為微妙。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三下):「少貪知足行頭陀行,缽吒左囉苾芻尼是。」
160迦旃延(Bhaddakaccana)(巴),巴利本(A﹒vol﹒1,p﹒25作 mahabhinnappattanam (得大神通中之[第一])。
161「波」,麗本作「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聖本作「般」。
162本經敘說拔陀迦毗離比丘尼等,各有擅長之法。
163拔陀迦毗離(Bhaddakapilani)(巴),又作跋陀羅迦卑梨耶、婆陀,譯為妙賢。原與大迦葉為梵行夫妻,後俱出家。其自憶宿命無數世事。參閱增一阿含大愛道般涅槃品第四六七經(佛光四‧一八九一)。「拔」,麗本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拔」。大正本作「扙」。
164「敬愛」,宋、元、明三本均作「愛敬」。
165輪那(Sona)(巴),又作輸盧,曾顯神變而降伏六師外道。參閱增一阿含力品第三四三經(佛光三‧一二二一)。
166曇摩提那(Dhammadinna)(巴),譯為施法。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三下):「能於妙法善巧敷宣,施法苾芻尼是。」
167「服」,宋、元、明三本均作「被」。
168禪頭(Jenti)(巴),剎帝利種,毗舍離城離車族女,婚後夫死,遂出家,聞法證悟。
169檀多(Dantika)(巴),舍衛城人,憍薩羅國輔師之女,後從波闍波提出家,於耆闍窟山,見象被洗浴,感其調順而開悟。
170「博知」,宋、元、明三本均作「廣博」。
171「惠」,麗本作「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惠」。
172本經敘說無畏比丘尼等,各有擅長之法。
173無畏(Abhaya)(巴),于禪尼國人,毗舍種,曾於王舍城之寒林修不淨觀,佛陀為了鼓勵,而令見觀法之對象,並以偈鼓勵之。
174毗舍佉(Visakha)(巴),迦維羅衛城人,剎帝利種,原為宮女,後與摩訶波闍波提一同出家。「佉」,聖本作「法」。
175宋、元、明三本均無「須」字。
176「文」,麗本作「服」,今依據聖本改作「文」。,
177分衛(Pindapatika)(巴),又作賓荼波底迦(Paindapatika)(梵),譯為乞食、團食墮疊於缽中。為佛弟子自存活之法,即依一定的行儀,乞食以資養色身。「衛」,麗本作「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衛」。
178阿奴波摩(Anopama)(巴),譯為無譬。
179「拔陀摩怒訶」,麗本作「婆陀阿奴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拔陀摩怒訶」。
180「檀須檀」,擬作「陀須陀」。
181「??」,麗本作「奢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奢」。
182本經敘說優迦摩比丘尼等,各有擅長之法。
183「迦」,宋、元、明三本均作「伽」。
184「末」,麗本作「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末」。
185本經敘說曇摩比丘尼等,各有擅長之法。
186「摩」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摩」字。
187檀會:檀(dana)(巴),即布施、供養;「會」,指大會。
188宋、元、明三本均無「是」字。
189「已」,聖本作「以」。
190「陀」,聖本作「地」。
191「強」,聖本作「疆」。
192「水」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光」字。
193「萌」,大正本作「萌」。
194「波」,宋、元、明三本均作「婆」。
195守迦(Sukka)(巴),又作叔迦羅,譯為白淨、鮮白,王舍城人,毗舍種。王舍城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一日固故缺供,一鬼神逐家說偈,勸行供養守迦。參閱雜阿含卷五十第一三二四經 ( 大正‧卷五。‧一三二七經)。「守」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196拔陀軍陀羅拘夷國(Bhaddakundalakesa)(巴),又作君荼羅繫頭,原為尼乾子之弟子,後歸佛出家。增一阿含八難品第三七二經(佛光三‧一三八一):「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智慧捷疾者,所謂君荼羅比丘尼是也。」
197「含」,聖本作「鋡」。
198明本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199清信士品(三六¯三九經),增支部(A‧1‧14‧6‧Upasakanam aggam ◎諸清信士中第一)、宋‧法賢譯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三下)。
200本經敘說三果商客優婆塞等,各有擅長之法。
201優婆塞(upasaka)(巴),譯為近事男、清信士,能親近、事奉三寶,在家學佛的男子。麗本無「第一優婆塞」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02「三果商客」,巴利本作Tapassu-Bhallika vanija (商人帝波須與跋利迦)。兩兄弟,曾以蜜供養佛陀,為最初皈依佛陀之人。「三」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203質多(Citta)(巴),居住於舍衛城外之優婆塞,常與比丘論法,為優婆塞中說法第一。參閱雜阿含卷二十一第五六五¯五七四經(大正‧卷二一‧五五九¯五七五經)。
204「犍」,宋、元、明三本均作「乾」,聖本作「揵」。
205呵侈阿羅婆(Hatthaka Alavaka)(巴),又作阿吒嚩哥、賀悉多哥,譯為手寶象。以四攝法攝受大眾,有八未曾有法,參閱中阿含第四十、四十一經手長者經(佛光一‧三三四)。
206「宮」,宋、元、明三本均作「宦」,聖本作「官」。
207勇健(Sura-ambattha)(巴),又作勇猛。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能於眾會中談論師子吼,勇猛長者是。」巴利本作 aveccappasannanam (不壞信[弟子中第一優婆塞])。
208檀越(danapati)(巴),譯為施主,即歸依佛,施與僧眾衣食等之信男或信女。
209須達(Sudatta)(巴),譯為善授,波斯匿王之大臣,性仁慈,常憐恤孤獨者,施與衣食,時人稱之為阿那邠邸(Anathapindika)(巴),譯為給孤獨。為請佛說法,以重金購買祇陀太子之園地,建立祇樹給孤獨園施贈世尊。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而於眾僧常行布施,給孤獨長者是,……曩修聖因具大福德,善授長者是。」
210泯兔(Mendaka)(巴),又作旻茶、民大,鴦伽國之長者,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能於信中常行慈悲行,蜜茶哥長者是。」「兔」,宋、元、明三本均作「逸」。
211「及羅婆」,聖本作「掘及象」。
212本經敘說生漏婆羅門優婆塞等,各有擅長之法。
213生漏(Janussoni)(巴),又作生聞。「漏」,明本作「滿」。
214婆羅門(brahmana)(巴),譯為淨行、梵行。為印度四種姓階級之首,自謂先祖從梵天之口生,為最尊貴,以習誦吠陀、司掌祭祀為業。
215御馬(Assaroha)(巴),優婆塞名,為善調馬之聚落主,參閱巴利本(S﹒vol﹒4,p﹒310。摩納(manava)(巴),又作摩那婆,譯為儒童、淨行少年,即青年。「御」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216「笒」,宋、元、明三本均作「琴」。
217「誦偈」,宋、元、明三本均作「偈誦」。
218優婆離(Upali)(巴),又作烏波離,原為尼揵教徒,擬問難佛陀,反為佛陀度化,參閱中阿含第一三三經優婆離經(佛光三‧一○八九)。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從初發信心而能具大智,烏波離長者是。」巴利本作 manapadayakanam (施悅意[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婆」,宋、元、明三本均作「波」。
219優迦(Ugga)(巴),又作鬱伽,譯為最首、功德,為毗舍離(Vesali)(巴)族人,原耽樂五欲,見佛威容及聞法要,遂得法眼,常設大施,以祈如轉輪王之願,有諸奇特法,參閱中阿含第三十八、三十九經鬱伽長者經(佛光一‧三一九)。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於眾僧中常施飲食,最首長者是。」
220本經敘說毗沙王優婆塞等,各有擅長之法。
221「喜」,聖本作「善」。
222毗沙(Bimbisara)(巴),又作頻婆娑羅、瓶沙,譯為光澤第一,摩竭陀國王,阿闍世王之父。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珍寶具足,庫藏豐盈,廣聚人民,多聞第一,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是。」「毗」,聖本作「瓶」。
223光明(Candapajjota)(巴),又作猛光、光明、惡生,原性情暴惡,故人稱為猛暴燈光,後歸依佛。「光」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224波斯匿(Pasenadi)(巴),譯為和悅、月光、勝光、勝軍,憍薩羅國王,與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勸而歸依佛。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有所談論,具大辯才,勝軍王是。」
225無根善信:阿闍世太子幽禁父王,王死獄中,其後懺悔向善,而歸依佛;自喻為伊蘭毒樹生栴檀樹,無善根而能生信仰,得大歡喜,護持教法。參閱增一阿含馬血天子品第三八六經(佛光三‧一四六七)。
226阿闍世(Ajatasattu)(巴),又作韋提希子阿闍世,譯為未生怨,因聽從調達之言,逆害父王,心悔熱,故遍體生瘡;依耆婆之教導,至佛陀處聞法,得無根信,極力護持佛教。為佛教經典第一次結集之護持檀越主。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已斷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是。)
227優填(Udena)(巴),譯為日子,拘睒彌國王。
228造祇洹王子:即祇陀(Jeta)(巴),太子,為波斯匿王之子,有園八十頃,須達長者以黃金布地購得,祇陀以園樹獻佛,共建精舍施佛,是為祇樹給孤獨園。「洹」,宋、元、明三本均作「桓」。
229無畏:又作阿婆耶(Abhaya)(巴),頻婆娑羅王之子,原為尼乾子外道,後歸依佛。佛說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信心精進,能具速通,無畏王子是。」
230「世」麗本作「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世」。
231本經敘說不尼長者優婆塞等,各有擅長之法。
232摩訶納(Mahanama)(巴),又作摩訶男,譯為大名,流離王征伐迦毗羅越城,為救族人而沒水底,以利諸釋種逃命。參閱增一阿含等見品第二九九經(佛光三‧九八三)。釋種(Sakka)(巴),釋迦種之意。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恆為病苦者而施於湯藥,大名長者是。」
233護心:又作捨心,為四無量心之一,即超越怨親憎愛之平等心。
234師子(Siha)(巴),又作私呵,毗舍離之將軍,原信奉尼乾外道,後歸依佛陀。參閱中阿含第十八經師子經(佛光一‧一一三)。
235「論」字之下,聖本有「智慧深廣」四字。
236「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佉」。
237難提婆羅(Nandipala)(巴)、(梵)。「難」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婆」,宋、元、明三本均作「波」。
238優多羅(Uttara)(巴),優婆塞名。
239「摩」字之上,聖本有「竭羅竭」三字。
240「毗闍先」,麗本作「優多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毗闍先」。
241「毗舍」,宋、元、明三本均作「昆含」。
242「難」,麗本作「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難」。
243「四」字之上,元本有一「此」字。
244明本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245清信女品(四○¯四二經),增支部(A﹒1﹒14﹒7﹒Upasikanam aggam ◎ 諸清信女中第一)、宋‧法賢譯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
246本經敘說難陀難陀婆羅優婆斯等,各有擅長之法。
247優婆斯(upasika)(巴),又作優婆夷,譯為近事女、清信女,能親近、事奉三寶,在家學佛的女子。
248難陀難陀婆羅:擬作難陀、難陀婆羅二牧女,佛修六年苦行後,出浴尼連禪河時,以乳糜供養佛者。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初發信心歸佛法僧,難那烏波薩吉及難那力烏波薩吉。」「難陀難陀婆羅」,元、明二本均作「難陀陀婆羅」。
249久壽多羅(Khujjuttara)(巴),又作酤沒儒怛囉,譯為度勝。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 大二‧八三四中 ) :「而於眾會中多聞能第一,酤沒儒怛囉烏波薩吉是。」「久」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250須毗耶(Suppiya)(巴),又作須比耳。巴利本作……gilanupatthakinam (看護病者[弟子中第一優婆夷])。
251「闍」,元本作「闇」。
252「娑」,宋、元、明三本均作「婆」。
253宋、元、明三本均無「須焰摩」三字。
254「憂」,麗本作「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憂」。
255「進」,宋、元、明三本均作「勤」。
256「頭」,聖本作「賴」。
257「毗」,聖本作「比」。
258本經敘說摩利夫人優婆斯等,各有擅長之法。
259摩利(Mallika)(巴),又作末利,譯為勝鬘。為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之王妃,原為釋迦族婢女,佛入城乞食時,持飯供佛,願捨婢身而得富貴,後果嫁波斯匿王。參閱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七(大二四‧二三四中)。
260「捨」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261「光」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先」。
262毗提(Vedehi)(巴),又作韋提希,譯為勝妙身,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夫人,阿闍世之母。參閱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七(大二四‧一八九下)。
263「陀」,麗本作「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264「難陀母」,巴利本作 Uttara Nandamata (難陀之母優多羅);巴利本作…… jhayinam(禪定[弟子中第一優婆夷])。
265「月光」,麗本作「光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月光」。
266本經敘說無憂優婆斯等,各有擅長之法。
267麗本無「優婆斯」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68空三昧:即由禪定觀一切諸法自性本空,虛妄不實。與無相三昧、無願(無所有)三昧合稱為三三昧。參閱雜阿含卷三第七十一經(大正‧卷三‧八○經)、增一阿含高幢品第二一四經(佛光二‧五八八)。
269無垢(Vimala)(巴),曾請教佛陀有關掃佛塔地、四廂塗治、供養佛塔、修四梵行、三歸五戒之福報。參閱無垢優婆夷問經(大一四‧九五○下)。
270「知」,宋、元、明三本均作「智」。
271「頌」,宋、元、明三本均作「誦」。
272脩摩迦提(Cula-Subhadda)(巴),又作須摩提,譯為善無毒,為給孤獨長者須達之女,原嫁信奉外道之長者家,後歸信佛,並能難開導他人施作佛事。參閱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大二‧八四五下)。
273「脩摩藍」,麗本作「脩藍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脩摩藍。」
274明本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275本經敘說阿須倫形大可畏,令日月王恐懼,然不能觸惱日月王;波旬雖化極妙奇異六情,欲迷亂諸比丘,但不能如意。比丘當學:未有信施,不起想念;已有信施,能消化,並不起染著。
276由旬(yojana)(巴),又作由延,印度計里程之數目,為帝王一日行軍之里程。一由旬為四十里,或謂三十里。「旬」,麗本作「延」,今依據聖本改作「旬」。
277「旬」,宋、元、明三本均作「延」。
278「住」,麗本作「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住」。
279「劫」,聖本作「切」。
280弊魔波旬(marapapimant)(巴)。魔(mara)(巴),即魔羅,意為殺者。波旬(Papiyas、Papiyan)(梵)、(Papimant)(巴),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為殺者或惡者,北傳中稱其為欲界第六天魔王,經常企圖撓亂佛及諸弟子。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八(大五四‧四九六中):「言波旬者,訛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惡者,常有惡意,成就惡法,成就惡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經音義卷第十(大五四‧三六九上):「旬字本從目,音縣,誤書從日為旬。今驗梵本無巡音,蓋書寫誤耳,傳誤已久。」
281「迷」,宋、元、明三本均作「惱」,聖本作「嬈」。
282「口」,宋、元、明三本均作「舌」。
283多薩阿竭(tathagata)(巴),譯為如來,佛十號之一。
284阿羅呵(arahant)(巴),譯為應供,佛十號之一。
285「墮墜」,宋、元、明三本均作「墜墮」。
286「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287本經敘說如來出世,多饒益人,安隱眾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獲其福佑。增支部(A﹒1﹒13﹒1﹒Tathagata-bahujanahitaya ◎如來為多饒益人)。
288三耶三佛(samma-sambuddha)(巴),又作三藐三佛陀,譯為正遍知、正等覺,佛十號之一。
289「是故」,宋、元、明三本均作「如是」。
290本經敘說如來出世,諸道法便出現於世。
291二諦:即真、俗二諦。真諦為聖人所體悟之真理;俗諦為世俗凡夫所認知之真理。
292三解脫門:即三三昧。空三昧,指觀察五陰無常、無我;無相三昧,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斷;無所有三昧,指三毒(貪、瞋、痴)相斷。空、無相、無所有謂「三空」,為禪定(三昧)之三個最高目標,故稱「三三昧」;亦是由禪定觀空通向解脫之門徑,故稱「三解脫門」,以上參閱雜阿含卷三第七十一經(大正‧卷三‧八○經)。
293五根(Panc indriyani)(巴),根具有二義:(一)能持義,如樹有根,能持所生枝葉,不致焦枯。(二)能生義,能生花果,令得成熟。五根指:信(saddha)(巴)、精進(viriya)(巴)、念(sati)(巴)、定(samadhi)(巴)、慧(panna)(巴),此五法能出生、導至解脫,故稱五根。參閱雜阿含卷發二十六第六五九經(大正‧卷二六‧六四七經)。
294六邪見:參閱增一阿含七日品第三六○經(佛光三‧一三二一)。
295七覺意(satta bojjhanga)(巴),又作七覺支、七等覺支、七菩提分,即由前慧力所發真正無漏之智,善能覺了。覺法分七種,故稱支或分。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296八道品(ariya-atthangika-magga)(巴),又作八聖道分、八正道分。「聖」即正,無漏聖法謂正,能通涅槃謂道。由前擇法覺分,不依偏邪,故入聖道。八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道品」,宋、元、明三本均作「品道」。
297九眾生居:即九種有情眾生之住處,分為人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無想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參閱長阿含第九經眾集經(佛光一‧三二四)。
298「十一慈心解脫」,增一阿含放牛品第四四三經(佛光四‧一七六○):「若有眾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一果報。云何為十一?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拄,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299本經敘說如來出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現於世。增支部(A‧1‧13‧6‧Tathagata-cakkhussa patubhavo ◎如來為[慧]眼出現於世)。
300本經敘說如來出世,無明大冥便自消滅。
301無明(a-vijja)(巴),指闇鈍之心不能明知諸法事理,即「癡」之異名。雜阿含卷二第三十三經(大正‧卷一○‧二五六經):「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
302「結」,聖本作「絡」。
303「所」,宋、元、明三本均作「五」,聖本作「無」。
304「劫」,聖本作「初」。
305本經敘說如來出世,便有三十七道品出現於世。
306四意止(cattaro satipatthana)(巴),又作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屬所觀之境,以智觀境為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意斷(cattaro sammappadhana)(巴),又作四正勤、四正斷、四正勝,意中決定,而斷行之,故名四意斷。即:已生惡法令斷、未生惡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巴),又作四如意足,能發神通,所願皆遂,故名如意足。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307五力(Panca balani)(巴),五根增長,具大力用,不為他法所伏,而能摧伏他法(疑惑、懈怠等),依此五法修行,能得五種力量。五力,指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308八真行:即八正道。
309本經敘說如來沒盡於世,天、人普失廕覆,三十七道品亦復滅盡。增支部(A‧1‧13‧4‧Tathagata-anutappa ◎憂愁如來[的逝世)。
310「廕」,宋本作「陰」,聖本作「蔭」。
311本經敘說如來出世,天、人便蒙光澤,有信心於戒、聞、施、智慧,如滿月普照一切。
312「有」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而」字。
313本經敘說如來出世,天、人熾盛,三惡道眾生便自減少。
314「如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是故」。
315「是故」,宋、元、明三本均作「如是」。
316本經敘說如來出世,無與等者,天、人莫及,信、戒、聞、施、智慧,皆悉具足。增支部(A‧1‧13‧5‧Tathagata-adutiya ◎如來為無二者[無等侶])。
317「摸」,明本作「模」。
318「倫」,聖本作「輪」。
319「三」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