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1經卷第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2
五戒品第十四
(一○○)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是4眾中,我不見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獄行,成畜生行,成餓鬼行。若生人中,受5命極短,所6謂殺生者7也。諸8比丘!若有人意好殺生,便墮地獄、餓鬼、畜生中9。若生人中,受命極短。所以然者,以斷他命故。是故,當學莫10殺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殺生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受命極長。的以然者,以彼不嬈亂故,是故,諸比丘!當學12不殺生13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15。若生人中,極為貧匱,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所謂劫盜也。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盜,取他財物,便墮地獄16、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極為貧匱。所以然者,以斷他生業故。是故,諸比丘!當學17遠離18不
19與取。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2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廣施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廣行布施,於現世中得色、得力,眾德21具足,天上、人中食福無量。是故,諸比丘!當行布施,勿有慳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2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23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24、餓鬼、畜生25行。若生人中,居家姦淫,無有淨行,為人所譏,常被誹謗。雲何一法?所謂邪淫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淫泆無度,好犯他妻,便墮地獄、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閨門淫亂26。是故,諸比丘!常當27正意,莫興淫想,慎莫他淫。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28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29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以泥洹證,所謂不他淫,身體香潔,亦無邪想30。」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貞31潔不淫,便32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諸比丘!莫行邪淫以興淫33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3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氣臭惡,為人所憎,所謂妄語35。諸比丘!若有人妄言、綺語、鬥亂是非36,便墮地獄37、畜生、餓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語故也38。是故,諸比丘!常39當至誠,莫得妄語。是故40,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4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42。雲何為43一法?所謂不妄語也。諸比丘!其不妄語者,口氣香芬,名德遠聞。是故,諸比丘!當行不44妄語。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4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46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餓鬼、地獄罪。若生人中,狂愚癡惑,不識真偽,所謂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心好飲酒,所生之處,無有智慧,常懷愚癡,如是47諸比丘!慎莫飲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48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無有一法勝此法者,若49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雲何為一法?所謂不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不飲酒,生便聰明,無有愚惑,博知經籍,意不錯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五地獄經,此名不善行,
五者天及人50,令知次第數。
增壹阿含經51有無品52第十五
(一一○)5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有此二見。雲何為二?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習已、誦已,終不54從其法,如實而不知,此則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則犯沙門法;於婆羅門,則犯婆羅門法;此沙門、婆羅門55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誦讀、諷念,知56捨,如實而知,此則沙門持沙門行57,婆羅門知婆58羅門行,自身取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59,更不復受有,如真60知之。是故,諸比丘!於此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6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見。雲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彼雲何為有見?所謂欲有見、色有見、無色有見。彼雲何為欲有見?所謂五欲是也。雲何為五欲?所謂眼見色,甚愛敬念,未曾捨離,世人宗奉。若耳聞聲,鼻嗅香,口62知味,身知細滑,意了諸法,是謂有見。彼雲何名63為無見?所謂有常見、無常見、有斷滅見64、無斷滅見、有邊見65、無邊見、有身見66、無身見、有命見、無命見、異身見、異命見67,此六十二見68,名曰無見,亦非真見,是謂名為69無見。是故,諸比丘!當捨此二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7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施。雲何為二?所謂法施、財施71。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過法施。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法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7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業,雲何為二業?有法業、有財業。業中之上者,不過法業。是故,諸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四)7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恩。雲何為二?所謂法恩、財恩。恩中之上者,所謂74不過法恩也。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法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五)7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雲何為二?於是,愚者76所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厭而捨之。是謂,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復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雲何為二?於是,智者所不能辦77事亦不成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是故,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當捨離之,當念修行智者二相像貌78。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7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雲何為二法?一為智慧,二為滅盡80。是謂。比丘!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8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亦禮如來神廟。雲何為82二法?有力、有無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及如來神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八)8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雲何為二法?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九)8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起於正見。雲何為二?受法教化85,內思止觀86。是謂,比丘!有此二因二緣起於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見及二施,愚者有二相,
禮‧法‧如來廟87,正見最在後。
增壹阿含經88火滅品第十六
(一二○)8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在舍衛城象華園中。是時,尊者難陀在閑靜處,便生是念: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如來久遠長夜時乃出耳!猶如優曇缽花90時乃出現,此亦如是。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此處亦難遇,一切諸行悉91休息止92,愛盡無餘,亦無染汙,滅盡泥洹。
爾時,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難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孫陀利釋種女所,飛在虛空,以頌93而嗟歎曰:
「汝今發歡喜,嚴服作五樂;
難陀今捨服,當來相娛樂。」
爾時,孫陀利釋種女聞天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使自莊嚴,修飾房舍,敷好坐具,作倡伎94樂,如難陀在家無異。爾時,王波斯匿集在普會講堂,聞難陀比丘還捨法服,習于95家業。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是時,王波斯匿聞是語已,便懷愁憂,即乘96駕白象,往至彼園。到已,便入華象池中,遙見尊者難陀,便前至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難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來至此間,顏色變異?復有何事來至吾所?」
波斯匿報曰:「尊者當知:向在普會97講堂,聞尊者捨98法服,還作白衣。聞此語已,故來至此,不審尊者何所敕告99?」
是時,難陀舍笑徐告王曰:「不見不聞,大王何故作此語耶?大王!豈不從如來邊聞:我諸結已除,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胞胎,如實而知100,今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波斯匿曰:「我不從如來聞難陀比丘生死已盡,得阿羅漢,心得解脫。所以然者,有天來告孫陀利釋種女曰。是時,孫陀利夫人聞此語已,便作倡伎樂,修治服飾,敷諸坐具。我聞此語已,便來至尊者所。」
難陀告曰:「王101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此休息樂、善逝樂102、沙門樂、涅槃樂103,而不自觀此淫火之坑。復當就者此事不然,骨猶如鎖104,肉如聚石,猶蜜塗刀,坐貪小利,不慮後患。亦如果105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當還,猶如劍樹之藪,亦106如毒害藥,亦如毒葉107,如毒華果。觀此淫欲亦復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後火坑之欲乃至毒果,不觀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者,此事不然。以108不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109,而欲得入無餘泥洹界110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此事必111然。彼以作是觀察,解了淫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112毒害藥,悉觀了知,此則有處。已解了知淫火所興,便能得渡113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彼已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雲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今我,大王!已成羅114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
爾時,王波斯匿心懷歡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難陀曰:「我今無115狐疑如毛髮許,方知尊者成阿羅漢,今請辭還,國事眾多。」
難陀對曰:「宜知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從座116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波斯匿王去未幾時,時彼魔天來至尊者難陀所,住虛空中,復以此偈向難陀曰117:
「夫人面如月,金銀瓔珞身,
憶彼姿容顏118,五樂恆自娛。
彈琴鼓絃119歌,音響120甚柔軟,
能除諸愁憂,樂此林間為?」
是時,尊者難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覺知此已,復以偈報曰:
「我昔有此心121,淫泆無厭足,
為欲所纏裹,不覺老病死。
我度愛122欲淵,無汙無所染;
榮位悉是苦,獨樂真如法。
我今無諸結,淫怒癡悉盡,
更不習此法,愚者當覺知。」
爾時,彼魔行天人123聞此語便懷愁憂,即於彼設不現。
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端正124比丘者,無有勝難陀比丘;諸根澹泊,亦難陀比丘是125;無有欲心,亦是難陀比丘;無有瞋恚,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愚癡,亦是難陀比丘;成阿羅漢,亦是難陀比丘。所以然者,難陀比丘端正,諸根寂靜。」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126端正者,難127陀比丘是。諸根寂靜,是亦128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130涅槃界。雲何為二?有餘涅槃界131、無餘涅槃界。彼雲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132,即彼般涅槃,不還來133此世,是謂名為134有餘涅槃界。彼雲何名135為無餘涅槃界?於136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137,更不受138有,如實知之,是謂為139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140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諸141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二?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烏喻,亦當說豬喻。善思念之,吾當演說。」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名143為人喻如烏?猶如有人在寂靜處,恆習淫144欲,作諸惡行,後便羞恥,便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譏彈145:『此人習欲,作諸惡行。』彼作諸惡行已,向人悔過,自知羞恥,猶如彼烏恆患苦飢,便食不淨,尋即拭嘴146,恐有餘烏147見言『此烏食不淨。』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閑靜處,習於淫欲,作不善行,後便羞恥而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記識:『此人習欲,作諸惡行。』 是謂名為人猶如烏。
「彼雲何名為人148如豬?若有一人在閑靜處,長習淫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不149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等不能得五欲。』彼作惡已,不知150羞恥,此人喻如豬恆食不淨,臥於不淨,便自跳踉向於餘豬。此亦如是,若有一人習於淫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不151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不能得五欲自娛。』是名為人152如豬。是故,諸比丘!當捨遠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153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三?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人有似驢者,有似牛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名人像驢者?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155信牢156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衣缽,都違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取彈157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彼作是說:『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猶如驢入牛群158之中而自稱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然觀其兩耳,復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聲各異。爾時,群牛或以角觝159,或以腳蹋160,或以口嚙者。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161知味,身了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念162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禁戒163,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見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爾時164彼作是說:『我是沙門!』猶如驢入於牛群,是謂人像驢者也。
「彼人雲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應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口165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清淨。彼人便到諸梵行人所,諸梵行人遙見來已166,各自揚聲:『善來,同學!』隨時供養,不使有乏167,猶如良牛入牛眾中,而自稱說:『我今是牛!』然其毛尾、耳角、音聲都悉是牛,諸牛見已,各來舐體。此亦如是,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得168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具足,是謂此人像牛者也。如是,諸比丘!當學如牛,莫像如驢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不善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170。
世尊告171彼:「雲何名為不善?雲何名為善?所謂殺生為不善,不殺為善。不與取172為不善,與取為善。淫泆為不善,不淫173為善。妄語為不善,不妄語為善。綺語為不善,不綺語為善。兩舌為不善,不兩舌為善。鬥亂彼此為不善,不鬥亂彼此為善。貪他為不善,不貪他為善。起174恚為不善,不起175恚為善。邪見為不善,正見為善。如是,比176丘行此惡已,墮畜生、餓鬼、地獄中。設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諸善趣阿須倫中。是故177,當遠離178惡行,修習善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與汝等說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義、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謂二法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180汝具足說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為二法?所謂邪見、正181見,邪治、正治,邪語、正語,邪業、正業,邪命、正命,邪方便、正182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是謂比丘名為183二法。我今已與汝說此二法,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諷184誦,勿有懈倦185,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六?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燭明之法,亦當說由燭趣道之業。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雲何名燭明者?所謂貪淫、瞋恚、愚癡盡。彼雲何名為由燭趣道之業?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由燭趣道之業。我為比丘187已說燭明,亦說由燭趣道之業,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諷誦,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七?8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雲何為189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設吾無此二力者,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又無此二力者,終不於優留毗190處六年苦行,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以191我有此192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八?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國本所生處。爾時,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並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歸命人中上,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為依何等禪?」
爾時,有梵志名曰闍拔吒,是梵摩喻194弟子。復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為有何人來至此間,為是天、龍、鬼神、人、非人乎?」
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向者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並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而歎我曰:
「自歸人中上,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為依何等禪?」
梵志問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釋、梵、四天王為何所在?」
阿那律報曰:「以汝無有天眼故也195。是故不見釋、梵、四天196王及五百天人,及197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報曰:「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並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復,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為奇!有梵天198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199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罣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衣服200。」
梵志問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自201見己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則能202見己形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願導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問曰:「雲何名之203為戒?」
阿那律曰:「不作眾惡,不犯非法。」
梵志報曰:「如此204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毫205釐,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時,梵志復問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206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207為憍慢結也。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於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知識208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彼天便209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中道得道跡,
垢盡法眼淨,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復以210偈211告天212曰:
「我先觀彼心,中間應道跡;
彼人迦葉佛,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遊,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213教已,便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214子,得天眼第一215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九)21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217羅雲218奉修禁戒,無所觸犯,小罪尚避,況復大者!然不得219有漏心220解脫。爾時,眾多比丘便至221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修治正法,無有漏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難陀‧涅槃‧烏,驢‧不善有二!
燭及忍思惟,梵志及羅雲222。
增壹阿含經223安般品第十七之一224
(一三○)22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將羅雲入舍衛城分衛226。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227:「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228、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想、行、 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229精舍,持230衣缽,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231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232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233。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莫數234起著想,恆當自順法;
如此智之士,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炬明,壞於大闇冥;
天龍戴奉敬235,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恆復順於法;
如此智之士,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教敕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
是236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237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座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238子吼,問如此義:『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239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繫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240亦知息241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242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243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244即從座起,禮佛足,遶245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出息長亦246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247喜安,遊於初禪。有覺、有觀248,內自歡249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無復喜念,自守250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251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252,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253。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起254之心,彼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255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復256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恆行正257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 如實知之。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集258,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羅259漢,便從座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諸漏260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論261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論持禁戒者262,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263
1「含」,聖本作「鋡」。
2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3本經敘說殺生之惡報,並勸持殺戒。
4「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此」。
5「受」,宋、元、明三本均作「壽」。
6「所」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雲何一法」四字。
7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8「諸」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佛告」二字。
9麗本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當學莫」三字,宋、元、明三本均作「諸比丘常當慈心莫得」九字。
11本經敘說不殺生之善報,並勸持殺戒。
12「學」,宋、元、明三本均作「行」。
13宋、元、明三本均無「生」字。
14本經敘說偷盜之惡報,並勸持偷盜戒。
15聖本無「行」字。
16麗本無「地獄」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當學」,宋、元、明三本均作「常當」。
18「學遠離」三字,聖本作「莫學」二字。
19「不」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於」字。
20本經敘說廣行布施之善報,並勸行廣施,勿有慳心。
21「德」,麗本作「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德」。
22本經敘說淫逸無度,好犯他人妻女之惡報,並勸莫行淫想,莫行他淫。
23麗本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4麗本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5「餓鬼畜生」,宋、元、明三本均作「畜生餓鬼」。
26聖本無「雲何一法所謂邪淫也……淫亂」四十二字。
27「常當」,聖本作「當常」。
28本經敘說不犯他淫、貞潔之善報,並勸莫行邪淫,莫興淫意。
29「佛」,宋、元、明三本均作「世尊」二字。
30宋、元、明三本均作「身體香潔亦無邪想」八字。
31「貞」,宋、元、明三本均作「真」。
32「便」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身體香潔亦無邪想」八字。
33「淫」,聖本作「污」。
34本經敘說妄語、綺語、鬥亂是非之惡報,並勸至誠莫妄語。
35「語」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也」字。
36「是非」,宋、元、明三本均作「彼此」。
37麗本無「地獄」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8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39麗本無「諸比丘常」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0「是故」,宋、元、明三本均作「如是」。
41本經敘說不妄語之善報,並勸持妄語戒。
42「證」,大正本作「澄」。
43宋、元、明三本均無「為」字。
44「不」,麗本作「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45本經敘說飲酒之惡報,並勸持飲酒戒。
46「眾」,宋、元、明三本均作「法」。
47「如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是故」。
48本經敘說不飲酒之善報,並勸持飲酒戒。
49宋、元、明三本均無「若」字。
50「天及人」,宋、元、明三本均作「及天人」。
51明本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52「品」字之下,宋、元二本均有夾註「二法初也」四字,明本有夾註「二法初」三字。
53本經敘說比丘對有無二見,不但不應習、誦,並當捨離。
54「終不」二字,依文義擬略去,因下文「從其法如實而不知」,對「知捨如實而知」。
55麗本無「婆羅門」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6「知」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可捨」二字。
57宋、元、明三本均無「持沙門行」四字。
58「婆」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沙門」二字。
59麗本無「所作已辦」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0「真」,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實」。
61本經敘說釋尊解釋有見、無見的內容和分科,並勸比丘捨此二見。
62「口」,宋、元、明三本均作「舌」。
63宋、元、明三本均無「名」字。
64斷滅見:即固執人之身心斷滅不續生之妄見。參閱長阿含第二十一經梵動經之斷滅論七見(佛光二‧五五一)。
65有邊見:計度我及世間有限無限之四見。參閱長阿含第二十一經梵動經(佛光二‧五四二)。
66有身見(sakkaya-ditthi)(巴),音譯為薩伽耶見,即我見、我所見。「我見」謂不知我身為四大、五蘊之假合,而計度實有我身。「我所見」謂不知身邊諸物,無一定之主人。即執五蘊之法是我所屬、我有五蘊,而計度實為我所有物。合我見與我所見二者,則為身見。
67異身見、異命見:指離五受陰計我;有身見、有命見,即指五受陰計我。即對肉體、生命同異之論見。
68六十二見:佛世時對過去、未來諸見多分類。與過去有關者:自我世界常住論四、半常半無常論四、世界之有限無限論(有邊無邊論)四、異問異答論四、無因論二,此十八種為本劫本見。與未來有關者:死後有想論十六、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現存生類斷滅論七、現在生涅槃論五,共四十四種之末劫末見,合本劫本見十八種,共六十二見。參閱長阿含第二十一經梵動經(佛光二‧五二七)。
69宋、元、明三本均無「名為」二字。
70本經敘說有財、法二施,法施為施中之最,比丘當學法施。增支部(A﹒2﹒13﹒1﹒Dana ◎布施)、小部‧如是語經(It﹒98﹒Dana 布施)。
71「施」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物」字。
72本經敘說有法、財二業,法業為諸業之最,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增支部(A﹒2﹒13﹒2﹒Yaga ◎ 供養)。
73本經敘說有法、財二恩,法恩為恩中之最,比丘當修行法恩。
74宋、元、明三本均無「所謂」二字。
75本經敘說愚者有「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厭而捨之」二相像貌;智者有「不能成辦事不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二相像貌。比丘當捨離愚者二相像貌,當修行智者二相像貌。
76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77「辦」,大正本作「辨」。
78麗本無「像貌」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9本經敘說當習智慧、滅盡二法,以禮如來。
80滅盡:涅槃之異名。
81本經敘說當習力、無畏二法,以禮法寶及如來神廟。
82麗本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3本經敘說比丘當內自思惟「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二法,專精一意,禮如來寺。
84本經敘說受法教化、內思止觀二因二緣起於正見。
85「受法教化」,宋、元、明三本均作「受彼教誨」,聖本作「受彼教化」。
86止觀:止(samatha)(巴),諸想止息;觀(vipassana)(巴),觀照對象。止屬定,觀屬慧,即定慧雙修之義。參閱雜阿含卷二十一第五五九經(大正‧卷二一‧五六○經)。
87「禮‧法‧如來廟」,此錄偈包括禮如來、禮法、禮如來廟三經。
88明本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89本經敘說魔行天子欲亂難陀戒行,向孫陀利女散布難陀將返俗之流言,波斯匿王信以為真,難陀闢謠,說明自己已成阿羅漢。魔行天子不死心,親向難陀說偈挑情,難陀不為所動。佛因此讚說難陀多項德行。參閱小部‧長老偈經(Thag﹒5﹒279 註)。
90優曇缽花(udumbara )(巴),譯為靈瑞華、瑞應華。世間無此花,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故經中常以喻希有者。
91「悉」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皆」字。
9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止」字。
93「頌」,宋、元、明三本均作「此頌偈」三字。
94「伎」,大正本作「妓」。
95「于」,聖本作「乎」。
96宋、元、明三本均無「乘」字。
97「會」,麗本作「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會」。
98「捨」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於」字。
99「敕告」,宋、元、明三本均作「告敕」。
100「而知」,宋、元、明三本均作「知之」。
101「曰王」,宋、元、明三本均作「王曰」。
102善逝樂:善逝意即如實到彼岸,不再退沒生死之海。善逝便無諸苦,故謂善逝樂。善逝亦為如來十號之一。「休息樂、善逝樂」,增一阿含上品第二七三經(佛光二‧八六九)作「休息樂、正覺樂」。
103「樂」字之上,聖本有一「一」字。
104「鎖」,宋本與聖本均作「瑣」。
105「果」,宋、元、明三本均作「果」。
106「亦」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如毒樹」三字。
107「葉」,麗本作「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葉」。
108「以」,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已」。
109「流」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者」字。
110無餘泥洹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巴),又作無餘依涅槃界,為惑業已盡,有漏之依身亦亡之境界。增一阿含火滅品第一二一經(佛光一‧二四六):「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無餘涅槃界。」「泥洹」,宋、元、明三本均作「涅槃」。
111「必」,麗本作「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必」。
112聖本無「如」字。
113「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度」。
114「羅」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阿」字。
115「無」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有」字。
116「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17「曰」,宋、元、明三本均作「說」,聖本作「說曰」二字。
118「容顏」,宋、元、明三本均作「顏容」。
119「絃」,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弦」。
120「響」,聖本作「嚮」。
121「心」,宋、元、明三本均作「念」。
122「我度愛」,宋、元、明三本均作「今我度」。「度」,聖本作「今」。
123「天人」,聖本作「人天」。
124「正」,聖本作「政」。
125「難陀比丘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是難陀比丘」。
126「第一」,麗本作「弟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第一」。
127「難」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謂」二字。
128「是亦」,宋、元、明三本均作「亦是」。
129本經敘說有餘、無餘二涅槃界之義,比丘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小部‧如是語經(It﹒44﹒Dhatu 涅槃)。
130「二」字之下,麗本有一「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31有餘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巴),又作有餘依涅槃界,即斷盡貪、瞋、癡一切煩惱,然五蘊假合之依身猶存之境界。本經指有餘「取」涅槃界,即阿那含境界。因為阿那含雖然斷五下分結,尚餘癡情煩惱未盡故。此處 upadi 作煩惱「取」解,不作「依」身解。
132五下分結( Panc orambhagiyani-samyojanani)(巴),即欲界有情之五種煩惱:身見、疑、戒禁取見、欲貪、瞋恚。
133宋本無「來」字。
134宋、元、明三本均無「名為」二字。
135宋、元、明三本均無「名」字。
136「於」,大正本作「如」。
137麗本無「所作已辦」四字,今依據磧砂藏補上。宋、元、明三本均作「所作已辨」四字。
138「受」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復」字。
139宋、元、明三本均無「為」字。
140「當」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是故諸比丘」五字。
141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142本經敘說佛舉烏、豬二喻,謂若有人於閑靜處作諸惡行,當行自悔,如烏雖食不淨,而後知拭嘴。以免他人嘲笑;反之,如豬。
143宋、元、明三本均無「名」字。
144「淫」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泆」字。
145「彈」,宋本作「憚」,聖本作「別」。
146「嘴」,宋、元、明三本均作「觜」。
147「烏」,麗本作「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烏」。
148「名為人」,宋、元、明三本均作「為人喻」。
149「不」,麗本作「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150麗本無「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1「不」,麗本作「非」,今依據磧砂藏改作「不」。
152「名為人」,宋、元、明三本均作「謂為人」。
153聖本無「諸」字。
154本經敘說佛舉驢、牛二喻,謂比丘若不能清淨諸根,無有威儀,行止有違禁戒,遭人譏憚,卻自詡為比丘,猶如驢偶入牛群中,卻自稱為牛,觀其身,裹外無一處似牛,反之,如良牛入牛群,自稱為牛,毛、角、耳、聲具是牛,眾牛相來舐體。比丘當善習諸禮節、威儀,善守護諸根;當如牛,莫如驢。增支部(A﹒3﹒81﹒Samana ◎ 諸沙門)、雜阿含卷二十九第八四○經(大正‧卷二九‧八二八經)。
155「以」字之下,聖本有一「作」字。
156「牢」,宋、元、明三本均作「堅」。
157「彈」,宋本作「憚」。
158「牛群」,宋、元、明三本均作「群牛」。
159「觝」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者」字。
160「蹋」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者」字。
161「舌」,聖本作「口」。
162「念」,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163「執持禁戒」,依經文義,擬作「都違禁戒」。
164宋、元、明三本均無「爾時」二字。
165「口」,宋、元、明三本均作「舌」。
166「見來已」,麗本作「以見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見來已」。
167「乏」,麗本作「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乏」。
168「得」,宋、元、明三本均作「應」。
169本經敘說行十善、十惡之果報,並勸遠離惡行,修諸善行。
170麗本無「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九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1「告」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曰」字。
172不與取:謂不與而取,即偷盜。
173「淫」字之下,聖本有一「泆」字。
17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起」字。
175宋、元、明三本均無「起」字。
176「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諸」字。
177「故」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諸比丘」三字。
178「遠離」,聖本作「離遠」。
179本經敘說有八正、八邪二微妙法。
180「與」,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181「正」,聖本作「等」。
182「正」,宋本與聖本均作「等」。
183「為」,宋、元、明三本均作「曰」。
184「諷」,麗本作「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諷」。
185「倦」,麗本作「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倦」。
186本經敘說貪淫、瞋恚、愚癡盡為燭明,八正道為由燭趣道之業。
187「為比丘」,麗本作「由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比丘」。聖本作「由比丘」。
188本經敘說佛以忍、思惟二力降魔成正覺,比丘亦當修此二力以成就果位,自致涅槃。
189「為」,大正本作「得」。
190優留毗(Uruvela)(巴),地名。位於佛陀伽耶之南,沿尼連禪河一哩許。佛陀未成道前在此修苦行。
191「以」,聖本作「已」。
192麗本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3本經敘說阿那律為梵志闍拔吒開示天眼及無上智慧眼的妙用和修法。諸天和佛皆讚歎阿那律。
194「喻」,宋、元、明三本均作「踰」。
195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196宋、元、明三本均無「天」字。
197「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拜」。
198「天」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王」字。
199「手」,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200「衣服」,宋、元、明三本均作「服飾」。
201宋、元、明三本均無「自」字。
202「能」,聖本作「服」。
203宋、元、明三本均無「名之」二字。
204「此」,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205「毫」,聖本作「豪」。
206神識:指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俗稱靈魂。
207宋、元、明三本均無「名」字。
208宋、元、明三本均無「識」字。
209「便」,麗本作「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210聖本無「以」字。
211「偈」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此」字。
212「天」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彼」字。
213「受佛」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從佛受」三字。
214「弟」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第一」二字。
215宋、元、明三本均無「第一」二字。
216本經敘說諸比丘不知羅雲比丘何以奉修禁戒,無有觸犯,但仍是有漏心,不得解脫。佛開示:具足禁戒,諸根成就,諸結使將逐漸盡,便得解脫。
217「者」字之下,聖本有「阿那律」三字。
218羅雲(Rahula)(巴),又作羅睺羅,為釋尊未出家前與耶輸陀羅所生之子,十五歲出家為沙彌,為佛陀弟子中密行第一。「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雲」。
219「得」,聖本作「於」。
220「心」字之下,聖本有一「得」字。
221「至」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往」字。
222「雲」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卷第七終」四字。
223宋、元、明三本均無「增壹阿含經」五字,「安般品」以下屬於第八卷。大正本作「增壹一阿含經」六字。
22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之一」二字。
225本經敘說羅雲比丘依佛所教修安般之法,終自證阿羅漢果,獲佛讚許。中部(M﹒62﹒Maharahulovadasuttanta 教誡羅睺羅大經)。
226分衛(Paindapatika)(梵),譯為乞食,謂以乞得之食物,分施僧尼而衛護之,令修道業。
227「雲」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曰」字。
228「痛」,巴利本作 vedana (受)。
229「桓」,宋、元、明三本均作「洹」。
230「持」,宋、元、明三本均作「捨除」二字。
231安般(anapana)(巴),譯為數息觀,數出息、入息定心之觀法。
232「之」,宋本作「心」。
233「滅」,宋、元、明三本均作「盡」。
234「莫數」,宋、元、明三本均作「數莫」。
235「戴奉敬」,宋、元、明三本均作「所戴奉」。
236聖本無「是」字。
23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今」字。
238「師」,明本作「獅」。
239「如」,麗本作「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
240「冷」,麗本作「令」,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改作「冷」。
241「息」字之上,聖本有一「入」字。
242「有」,麗本作「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243「惱亂」,宋、元、明三本均作「亂惱」。
244宋、元、明三本均無「已羅雲」三字。
245宋本無「佛足」二字,聖本無「佛足遶」三字。
246宋、元、明三本均無「亦」字。
247「持」,聖本作「歡」。
248「觀」字之下,麗本有一「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49「歡」,宋、元、明三本均作「觀」。
250「守」,宋、元、明三本均作「專」。
251「十」,聖本作「千」。
252「計」字之下,聖本有一「劫」字。
253「彼」,元本作「被」。
254「起」,宋、元、明三本均作「趣」。
255「行」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常」字。
256「復」,聖本作「有」。
257「正」,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等」。
258「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259「羅」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阿」字。
260「漏」,宋、元二本均作「媱」,明本作「妄」,聖本作「望」。
261「論」,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262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263宋、元、明三本均無「增壹阿含經卷第七」八字。「七」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