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1

三寶品第

七五)2
如是
一時舍衛國3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自歸之德。云何為三?所謂歸佛第一之德,歸法第二之德,歸僧第三之德。
「彼云何為歸佛之德?諸4眾生二足、四足、多足者,有色無色5有想無想6,至維先天7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8,由酥得醍醐;然復9醍醐於中,最尊、最上,能及者。此亦如是諸有10眾生二足、四足、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能及者。諸有11眾生佛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12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歸法者?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13醍醐於中,最尊、最上,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能及者。諸有眾生法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聖眾?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中,最尊、最上,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者14,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中,最尊、最上,能及者,最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第一佛,最尊有上
次復承法,無欲無所著
敬奉賢聖眾,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眾為正導;
亦得最妙座,自然甘露
身著七寶衣,為人之所敬;
具最完全諸根缺漏
亦獲智慧海,漸至涅槃界
三歸者,趣道15亦不難。」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六?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福之業。云何為三?施為業,平等業,思惟業。
「彼云何施為業?有一人布施沙門婆羅門、極貧窮者、孤獨者、趣向者,須食與食,須漿給漿,衣被、飯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花、宿止,隨身所便,愛惜,此名曰17之業。
「云18何名平等業?有一人不殺、不盜,恆知慚愧,不興惡想。亦不盜竊,好惠施人,無貪吝心,語言和雅,不傷心。亦不他淫19,自修梵行,己自足。亦不妄語,恆念至誠,不欺誑言,世人所敬,增損。亦不飲酒,恆知避亂。復以慈心遍滿一方,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遍滿其中,無量限,不可限,不可稱計。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隱。復以悲、喜、護心普滿一方,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下悉滿其中,無量限,不可稱計。以此悲、喜、護心悉滿其中,是謂平等20福之21業。
「彼法22云何思惟業?於是,比丘修行意,無欲無觀,依滅盡出要。修擇23意,意,修猗意,修定意,修護意,無欲24無觀,依滅盡出要25。是謂名思惟26
如是比丘三福之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布施平等慈心思惟
此三所,智者所親近。
此間受其報,天上亦復然;
此三處,天必不疑。

「是故,諸比丘方便,索此三處。如是,諸比丘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七)27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因緣,識來胎。云何為三?於是,比丘!母欲意,父母集一處,與共宿,然復外識未應來趣,便不成胎。復識欲28來趣,父母不集,則非29成胎。復母無欲父母集一處爾時父欲意盛,母不大殷勤,則非成胎。父母集在一處,母欲熾盛,父不大殷勤,則非成胎。
父母集在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不成胎。父母集在一處,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非成胎。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身水氣偏多,母此患,則非成胎。
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相有子,母無子,則不成胎。30有時父母集在一處,母相有子,父無子,則不成胎。有時父母無子,則非成胎。
有時識神趣胎,父不在,則非成胎。有時父母集一處,然母不在,則不31成胎。有時父母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時識神來趣,則非成胎。有時父母集一處識神來趣,然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有時父母應集32一處識神來趣,然復父母身俱得疾病,則非成胎。
復,比丘父母集在一處父母患,識神33來趣,然復父母俱相有兒,此則成胎。是謂三因緣而來胎。是故,比34丘!方便,斷三因緣。如是,諸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八)35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欲起慈心,有篤信意,承受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室家、朋友、識,當安三處,令不移動。云何為三?當發歡喜,於如來所,不移動。彼如來至真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復當發意正法中。如來法者,善說無礙,極為微妙此成果。如是智者當學之!
「亦當發意36聖眾所。如來聖眾,悉皆和合有錯亂,37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賢聖,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此是世間無上福田諸有比丘學此三處38,則成大果報如是,諸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七九)39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瞿波40比丘世尊所,禮足,在面坐。爾時,彼比丘世尊曰:「此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造諸惡行。」
世尊告曰:「勿是語!汝發歡喜心於如來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41善,有諸惡。」
是時瞿波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來所說誠虛妄,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善本。」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來之所說乎?方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汝今造此惡行,後受報不久。」
爾時,彼比丘即於座42上,生惡瘡,大如芥43子,轉如大豆,漸如阿摩勒44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膿45流溢46身壞終,生蓮華地獄47中。
是時尊者目揵48連聞瞿波終,便至49世尊所,禮足,在面坐。須臾50退坐,白世尊曰:「瞿波比丘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終者生蓮華地獄中。」
是時目連世尊曰:「今往至彼地獄教化彼人。」
世尊告曰:「目連!不須往彼!」
目連復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獄中,教化彼人。」
爾時世尊然不對。
是時尊者目揵連如力士屈伸51臂頃,從舍衛沒不現,便至蓮華大地獄中。當爾時瞿波比丘身體然,又有百頭牛,以犁其舌。
爾時尊者目揵連在虛空結跏趺坐彈指告彼比丘52
比丘即仰問53曰:「汝是何人?」
目揵連報曰54:「瞿波離!釋迦文弟子,字目揵連,姓拘利55陀。」
是時比丘目連已,吐此惡言:「今墮此惡趣,猶不免汝前乎?」說此語訖,即其56時以有千頭牛以犁其舌。
目連已,倍增愁悒57生變心,即於彼沒,還至58舍衛國世尊所,禮足,在面住。爾時目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前語汝,不須至彼見此惡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彼息我息,此俱善;
已造惡行,斯墮惡趣
此為最惡,無盡
如來惡,此者最重。

59三千60,六壹灰獄;
謗聖墮彼,所造。」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學三法成就其行。云何為三?行善、口行善行善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61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成就三法,於現法中善快樂精進,得盡有漏云何為三62?於是,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
云何比丘諸根寂靜?於是,比丘色,不起想著,有識念,於眼根而得清淨。因彼解脫,恆護眼根。若耳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滑,知法,不起想著,有識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因彼解脫,恆護意根如是比丘諸根寂靜
云何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飲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四大63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男女生惡瘡,或用脂膏塗瘡。所以塗瘡者,欲使時愈故,此亦如是,諸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64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四大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重載之車所以膏轂者,欲致重所至。比丘如是飲食知節思惟65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四大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云何比丘不失經行?於是,比丘66夜、後夜,恆念經行,不失時節常念繫意在品之中,若在晝日,若行67、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初夜68,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中夜69右脅70臥,思惟繫意在明。彼復於後夜71起,若行、若坐72思惟深法,除去陰蓋。如是比丘不失經行
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猶如御之士,在平正道中,御四馬之車,有凝73滯,所欲到處,必果不疑。此比丘亦復如是,若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漏盡74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一)75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風為患,痰76患,冷為患。是謂,比丘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三良藥。云何為三?若風患者酥為良藥,及酥所作飯食。若痰患者蜜為良藥,及蜜所作飯食。若冷患者油為良藥,及油所作飯食。是謂,比丘!此三大患此三藥。
如是比丘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瞋恚愚癡。是謂,比丘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三良藥。云何為三?若貪欲起時,以不淨往治,及思惟不淨道。瞋恚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癡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緣所起道。是謂,比丘!此三大77此三藥。是故,比丘方便,索此三藥。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二)78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惡行云何為三?所謂惡行惡行惡行。是謂,比丘三惡行方便,修三善行。云何為三?惡行者,當善行惡行者,當修口善行惡行者,當修意善行。」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護身惡行修習善行
捨身惡行,當學身善行
惡行修習善行
念捨惡行,當學口善行
當護意惡行修習善行
念捨惡行,當學意善行
行為善哉,口行亦復然;
行為善哉一切如是
護口清淨不為惡行
淨此三行跡,至仙無為處。

如是,諸比丘當捨三惡行,修三善行。如是比丘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三)79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比丘到時,持缽,入城乞食是時比丘便此念:我等入城乞食,日時猶早,今可相率至外道梵志所。
爾時比丘便往至梵志所。到已,共相問訊,在面坐。是時80梵志沙門曰:「瞿曇道士說欲81、色論82痛論83、想論84此諸有何差別我等所論亦是沙門所說,沙門所說亦是我等所論。說法說法誨同我誨。」
是時比丘彼語已,亦不言善,復非85言惡,即從座86起而去,並87念:我等當以此義往問世尊
爾時比丘食後便至世尊所。到已,禮足。在面坐。是時比丘梵志所,問88因緣本末盡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設彼梵志是問者,汝等當以此義,詶彼來問:『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欲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色。痛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痛89。』汝等設以此語詶彼來問者,彼諸梵志然不對。設者,亦不能解此深義,遂增愚惑邊際。所以然者,非彼境界。然復,比丘!魔及魔天、釋、梵、四天王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能解此深義者,除如來等正覺如來聖眾;受吾教者,此即90不論。
欲有何味?所謂五欲者是。云何為五?色,為起眼識,甚愛敬念,世人所喜。若耳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滑,甚愛敬念,世人所喜。復於此五欲之中,起苦、樂心,是謂欲味。
云何欲有何過者?族姓子,學諸伎91術,而自營已。或學田作,或學書疏92,或學傭作,或學數,或學權詐,或學刻93鏤,或學通信,至彼來此。或學承事王身,不避寒暑,記累勤苦,不自由己,作此辛94苦而獲財業,是為95為大過。
現世苦惱愛,皆由貪欲。然復彼族姓子,作此勤勞不獲財寶,彼便懷愁憂,苦惱不可稱96。便自思惟:我作此功勞,施諸方計,不得財貨。此之比者,當念捨離,是為當捨離欲
「復次,彼族姓子或時作此方計而獲財貨,以97獲財貨,廣施方宜。恆自擁護,恐王敕98奪,為賊偷竊,為所漂99,為所燒。復是念:正欲藏窖,恐後亡100失;正欲出利,復恐不剋。或家生惡子,費散吾財。是為患,皆緣101欲本,致此災變。
「復次,族姓子此心,欲擁護財貨。後猶復為國王所奪,為賊所劫,為所漂,為所燒;所藏窖者亦復不剋;正使出利亦復不獲;居家生惡子,費散財貨,不獲一,便懷愁憂苦惱,椎102胸喚呼:『本所得財103貨,今盡亡104失!』遂成愚惑意錯亂,是謂患。緣此欲本,不至無為
「復次,緣此欲本,鎧執仗105共相攻伐。以相攻伐,或在象眾前、或在馬眾前、或在步兵前、或在車眾106前,見馬共馬鬥、見象共象鬥、見車共車鬥、見步兵共步兵鬥,或相斫射,以槊相斫107刺。此之比,患。緣108本,致此災變。
「復次,緣此欲本,鎧執仗,或在城門、或在城上,共相斫射,或以槊刺、或以鐵輪而轢其頭,或消鐵相灑。受此苦惱多。
「復次,者亦有常,皆代謝變易,不停109不解。此欲變易無常者,此謂患。
云何當捨離欲修行貪欲者,是謂捨欲。謂110諸有111沙門婆羅門不知患,亦復不知捨之原。如實不知沙門沙門威儀,不知婆羅門婆羅門威儀,此非沙門婆羅門,亦復不能舉112證而自遊戲。謂諸沙門婆羅門審知患,能捨離欲如實不虛。知沙門沙門威儀,知婆羅門婆羅門威儀,己證而自遊戲,是為113於欲。
云何色味?設有見剎利女種、婆羅門女種、長者女種,年四、五、十六,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端正114無雙,世之希有。彼115最初彼顏色,起喜116樂想,是謂色味
云何為色117患?復次,若後118女人,年八十、九十,乃至百歲,顏變異,年過少壯,牙齒缺落,頭髮皓白,身體垢界119,皮緩面皺,脊僂120呻吟,如故車,形體戰掉,扶杖而行。云何比丘!初見妙色,後復變易,豈非是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是謂色為患。」
「復次,此女人,身抱重患,臥於床褥,失小便,不能起止。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致此患,豈非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諸比丘!是謂色為患。」
「復次,比丘女人身壞終,將詣冢間。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以變改,於中現121苦樂想,豈非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122色為患。」
「復次,女人,死經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身體胮脹爛臭,散落一處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豈非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患。」
「復次,女人,烏、鵲、鴟、鷲競來噉,或為狐、狗、狼、虎所見噉,或為蜎飛蠢動、極細蠕123蟲而見噉。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患。」
「復次,女人身,蟲鳥以食其半,腸胃肉血汙穢不淨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非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患。」
「復次,女人身,血肉以盡,骸骨相連。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豈非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患。」
「復次,女人身,血肉以盡,有筋纏束薪。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124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患。」
「復次,125女人身,骸骨散落126,各在一處,或腳骨一處,或膞骨一處,或髀127一處,或臗骨一處,或脅肋128一處,或肩臂骨一處,或頸129一處,或髑130一處云何,諸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131豈非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患。」
「復次,女人身,骨皓白色,或似鴿色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患。」
「復次,女人骸骨數歲,或有腐爛敗,與土色。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患乎?」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患。」
「復次,此無常變易不得久停,有牢強132,是謂色為患。」
云何色為出要133於色,除諸亂想,是謂捨於色。謂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著色,不知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己證而自遊戲。謂134諸有135沙門婆羅門,於不著色,深知為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沙門威儀,於婆羅門婆羅門威儀,己證而自遊戲,是謂捨於色。
云何為名136痛味?於是,比丘!得樂痛時,便我得樂痛;得苦痛時,便我得苦痛;若不樂痛時,便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我得137食苦痛;若得138不樂痛時,便不樂痛。不食苦痛時,便自139140不食苦痛;若141不食樂痛時,便自知不食樂痛;若不不樂痛時,便自知不樂痛。
「復次,比丘!若得樂痛,爾時不得苦痛,亦復不樂痛,爾時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樂痛,亦不樂痛,有苦痛。復,比丘不樂痛時,爾時樂痛、苦痛,不樂痛。復次,痛者無常變易之法以知痛無常變易法者,是謂痛為患。
云何痛為出要能於痛捨於痛,除諸亂想,是謂捨於痛。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著痛,不知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以證而自遊戲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不著痛,深知為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沙門威儀,於142婆羅門婆羅門威儀,以證而自遊戲,是謂捨於痛。
「復次,比丘沙門婆羅門苦痛、樂痛、不不樂痛,如實而不知,復143人使行者,此非其宜。沙門婆羅門能捨離痛,如實而知144,復勸人使遠離之,此正其宜,是謂捨於痛。
今,比丘!以說著欲、味欲,欲145患,復能捨者;亦說著色、味色,色為患,能捨色;以說著痛、味痛,痛為146,能捨離痛,諸如來行者。所謂147施設者,今周訖148。常當念在樹下閑之處,坐禪思惟,莫有懈怠!是謂我之教敕。」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四?9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不牢要。云何為三?不牢要、命不牢要、財不牢要。是謂,比丘此三不牢要。於此,比丘!三不牢要中,方便,成三牢要。云何為三?不牢要身,於牢要;不牢要命,於牢要;不牢要財,於牢要。
云何不牢要身,於牢要?所謂謙敬禮拜,隨時問訊。是謂不牢要身,於牢要。
云何不牢要命,於牢要? 於是,男子、女人盡形壽殺生,不加刀杖,常知慚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眾生盡形壽不盜150,恆念惠施,無吝想151盡形壽不淫152,亦不他淫。盡形壽妄語常念至誠,不欺世人盡形壽飲酒不錯亂,佛禁戒。是謂命不牢要,於牢要。
云何財不牢要,於牢要?男子、女人常念惠施,與沙門婆羅門、諸貧匱者,須食者153與食,須漿與漿,衣被飲食、床敷154臥具病瘦醫藥、舍宅、城郭,所須之具悉皆155與之。如是,財不牢要,於牢要。
「是謂,比丘!以156此三不牢要,求此三牢要。」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不牢要,命亦不牢157固;
財貨衰耗法,求牢要者。
身甚得,命亦不久停;
財貨磨158滅法歡喜念惠施。」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第一德‧業,三因‧三安‧瞿,
三夜‧病‧惡行,苦除159‧不牢要。

阿含160161供養品第162

(一八五?3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人,世人應供養。云何為三?如來至真等正覺世人應供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應供養;轉輪聖王世人應供養。
「有何因緣如來世人應供養乎?夫如來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脫者令得解脫,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無護者與護,盲者與作眼目者與護,最尊第一。魔、若魔天、天及人民,於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貴,與人作導164,令正路,未道者說道165教,以此因緣如來世人應供養。
「復有何因緣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應供養乎?比丘當知:漏盡阿羅漢度生死源166,更不復有,以無上法,淫、怒、癡盡,永不得全,是世福田。以此因緣本末,使漏盡阿羅漢世人應供養。
「復以何因緣轉輪聖王世人應供養?比丘當知:轉輪聖王以法治化,殺生,復他人使不殺生。自不盜167竊,亦復168人使不偷盜169;自不淫泆170,復他人不行淫泆;自不妄語,亦復171人使不妄語;自不兩舌,鬥亂彼此,亦復他人使不兩舌;自不嫉妒172、恚、癡,亦復他人不習此法;自行正見,復他人使不邪見。以此因緣,以此本末,使轉輪聖王世人應供養。」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六?3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阿難:「有174三善根,不可窮盡,漸至涅槃界云何為三?所謂於如來所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正法175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聖眾176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是謂,阿難!此三善根不可窮盡,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難方便,獲此不可窮177盡之福。如是阿難是學!」
爾時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七?8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三痛。云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不樂痛。諸比丘當知:彼樂痛者,欲愛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不樂痛者,是癡179使也。是故,諸比丘!當學方便,求滅此使。所以然者,熾然180修行181無比法。諸比丘當知:我滅度後,其有比丘念自熾然,修其行182法,無比法,此則是第一聲聞
云何比丘熾然修行得修行法,獲無比法?於是,比丘自觀身,外自觀身,自觀身而自遊戲內觀痛,外觀痛,外觀痛;內觀意,外觀意,外觀意;內觀法,外觀法觀法而自遊戲如是比丘熾然,修183行其法,無比法。諸184比丘此法者,於聲聞第一弟子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八?5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事186,覆則妙,露則不妙。云何為三?一者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婆羅門咒術,覆則妙,露則不妙。邪見之業,覆則妙,露則不妙。是謂,比丘此三事,覆是妙,露則不妙。
「復三事187,露則妙,覆則不妙。云何為三?日、月,露則妙,覆則不妙。如來法語,露則妙,覆則不妙。是謂,比丘此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女人咒術邪見不善行
此是世三法,覆隱而最妙。
日月188廣所照,如來正法語,
此是三世法,露則第一妙。
「是故,諸比丘!當露現如來法,勿使覆隱。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九?9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三有為有為相。云何為三?知所從起190,知當遷變191,知當滅192。彼云何知所從起?所謂生,長大成五193陰形,諸持、入194,是謂知195所從起。彼云何滅盡?所謂死,過不住、無常諸陰散壞,宗族別離,命根斷絕,是謂為滅盡。彼云何變易?齒落、髮白、氣力竭盡,年遂衰微,身體解散,是謂為變易法。是為,比丘三有為有為相。當知此三有為相分別之。如是,諸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6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云何為三?於是,愚者不可思惟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修習之。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於是,愚者意三行便思憶之。云何為三?於是,愚者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197言悉興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如是愚者不可思惟思惟之。
云何愚者不可論說而論說之?於是,愚者口四過。云何為四?於是,愚者恆喜妄言綺語惡口、鬥亂彼此。如是愚者口四過。
云何愚者造於惡行?於是,愚者惡行常念殺生、竊盜、淫泆。如是愚者造於惡行如是比丘愚者三行愚癡之人習此三事。
「復次,比丘智者三事,當念修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思惟者,便 思惟之;應論者,便論說之;行善者,便修行善。
「彼云何智者思惟事,便思惟之?於是,智者思惟意三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不嫉妒、恚、癡,常正見他財貨,不生想念如是智者思惟者,便思惟之。
云何智者應論者,便論198說之?於是,智者成就口四行。云何為四?於是,智者不行妄語,亦不妄語,見人妄語喜樂,是謂智者而護其口。復次,智者不行綺語惡口、鬥亂彼此,亦不人使行綺語惡口、鬥亂。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於是,智者思惟行,所觸犯。然復智者自不殺生,亦不殺生,見人殺者喜樂。自不偷竊199,不人盜,見人盜者喜樂。亦不淫泱,200色,不起想,亦不人使行淫泱。設見母,視之己親,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無高下。如是智者成就三行。是謂智者所行如是比丘三有為201相。是故,諸比丘愚者三相當捨離。此三智所行,不廢202斯須。如是,諸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一)203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法,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204曾瞻親,及爾等不曾205見聞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曾瞻睹,及爾等不曾見聞賢聖三昧賢聖智慧,不可覺知不見、不聞。如今我身并及汝206等,皆悉覺知賢聖禁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皆悉成就,不復有,已斷生死根原。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三法如是,諸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二)207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法甚可208世人所貪。云何為三?所謂少壯209,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無病210,甚可愛敬世人所貪。壽命211,甚可愛敬世人所貪。是謂,比丘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
「復次,比丘!雖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然更三法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云何為三?雖有少壯,然必當老,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無病,然必當病,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壽命,然必當死,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是故,諸212比丘!雖213有少壯,不老,至涅槃界;雖有無病,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命方便,使不終。如是,諸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三)214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春時天雨大雹,設如來出世215眾生地獄,亦復如是是時女人地獄多於男子。所以然者,比丘當知:以三事故,眾生之類,身壞終,入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睡眠、調戲。此三事纏著心意,身壞終,入三惡趣
女人竟日習翫三法而自娛樂云何為三?晨朝以嫉妒心而自纏縛216,若至日中,復以睡眠結而自纏裹217,向暮以貪欲心而自纏縛。以此因緣,使彼女人身壞終,生三惡趣。是故,諸比丘!當念離此三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嫉妒、睡眠、調218貪欲惡法
牽人至地獄,至竟解脫
是故219當捨離,嫉妒及睡、調,
當捨於欲,莫造彼惡行
「是故,諸比丘!當念去離嫉妒,無慳吝心,常行惠施,不著睡眠,當不染220不著貪欲如是,諸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四)221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法,習之、翫之,不知厭足,亦復不能至休息處。云何為三?所謂貪欲人習此法,初無厭足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222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223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224愛敬‧春‧無225足。

增壹阿含經卷第226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2本經敘說三自歸佛法僧功德增支部(A﹒434﹒Pasada ◎ 淨信)、相應部(S﹒45139﹒Tathagata 如來)、雜阿含三第六一六¯六一八 經(正‧卷三一‧九○二¯九○四經經),參閱雜阿含三第六○八經(正‧卷三一‧八九四經)。
3「祇」,正本作「給」。
4「諸」,宋、元、明三本均作「謂」。
5有色無色(rupina va arupina va )(巴),「有色」指欲界色界眾生;「無色」指無色界眾生
6有想無想(sannina va asannina va )(巴),「無想」指滅盡定者及無想天有情,其他眾生則屬「有想」。
7維先(nevasanninasannina)(巴),即非想非非想處天,為無色界第四天,三界中最高天,故又名有頂天。此無粗想之煩惱,故謂非想;然非無細想之煩惱,故謂非非想外道錯認此處為正的涅槃處。「維」,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8「酥」,聖本作「??」。
9「復」,宋、元、明三本均作「後」。
10「有」字之上,聖本有一「所」字。
11諸有二字,聖本作「所有諸」三字。
12「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13「復」,宋、元、明三本均作「彼」。
14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15「道」,聖本作「導」。
16本經敘說施、平等思惟三福業。參閱增支部(A﹒432﹒Sangaha ◎攝)。
17「此名曰福」五字,宋、元、明三本均作「是謂布施為福」六字,聖本作「此福」四字。
18「云」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彼」字。
19「淫」,宋、元、明三本均作「媱」。
20本無「為」字。
21本無「之」字。
22明本無「法」字。
23本無「擇」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24本無無欲」三字。
25「要」字之下,聖本有一「道」字。
26「業」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之」字。
27本經敘說識神三因緣––父母集一處欲意、無病患、俱相有子。方便,斷此三因緣,參閱中部(M﹒38﹒Mahatanhasankhaya-sutta 愛盡大經)。
28「識欲」,麗本作「欲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識欲」。
29「非」,聖本作「不」。
30本無「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1「不」,宋、元、明三本均作「非」。
32「集」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在」字。
33識神」,明本作「神識」。
34「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諸」字。
35本經說欲慈心,當於佛法僧三寶安意,令不移動。增支部(A﹒3752﹒Samadapetabba ◎ 當勸導)。
36「於」,正本作「此」。
37法」二字,聖本作「法」字。
38「處」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者」字。
39本經敘說瞿波身、口、不行善,因毀謗舍利弗、目揵連,而墮蓮華地獄身體受烈焚燒,且遭百牛犁舌;目揵連愍之,前往教化瞿波離非但心,竟再吐惡言,致遭受千牛犁舌;故當修學意三善行相應部(S﹒6110﹒Kokalika 瞿迦犁)、小部經集(Sn﹒310﹒Kokaliya-sutta 拘迦利耶經)、別譯雜阿含四第七六經(大二‧四七○上)、雜阿含卷四第一七五經(正‧卷四八‧七八經)。
40瞿波離(Kokalika)(巴),又作瞿婆離、拘迦利,譯為惡時者、何時,提婆達多弟子奈耶卷第四(大二四‧八六八上):「尊者舍利弗摩訶目揵連平旦持缽,從耆闍崛山入羅閱城分衛,逢暴雨,入室避雨,有牧牛女人中避雨,臥夢失精,舍利弗等見即尋出去,時瞿婆比丘調達弟子,見舍利弗、目揵連出,尋入室,見此女人,便念言:『此舍利弗、目揵連必與此女人不淨行。』……佛如是三語瞿婆離:『瞿波離!當宜及時心向舍利弗、目揵連,何以故?此等梵行全。』……瞿婆比丘佛三語不受,……去不久身體生瘡,……即夜命斷墮婆曇暮地獄。」
41「純」,宋、元、明三本均作「淳」。
42「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正藏改作「座」。
43「芥」,明本作「疥」。
44阿摩勒(amalaka)(巴),譯為餘甘子、山查,印度之果子名。其葉似小棗,花亦白小,果如胡桃,其味酸而甜,可入藥分。參閱雜阿含附錄卷第二(佛光四‧二三六一)。
45「膿」,明本作「濃」。
46「溢」,麗本作「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溢」。
47蓮華地獄」,雜阿含卷四第一七五經(正‧卷四八‧七八經)作「大曇摩地獄」。大曇摩地獄(Mahapaduma-niraya)(巴),又地獄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三三)作:「其地獄中舉獄皆赤,如頭摩華色。」
48宋、元、明三本均無「揵」字。
49「至」,聖本作「往」。
50須臾」,麗本作「斯須」,今依據聖本改作「須臾」。
51「伸」,麗本作「申」,今依據磧砂藏、正藏改作「伸」。
52「丘」字之下,宋、元二本均一「曰」字,聖本有「曰時」二字
53「彼比丘即仰問」六字,宋、元、明三本均作「時瞿波離報」五字。
54宋、元、明三本均無「曰」字。
55「利」,聖本作「律」。
56宋、元、明三本均無「其」字。
57「悒」,宋、元二本均作「邑」。
58「至」,宋、元、明三本均作「到」。
59「壹」,正本作「一」。
60「千」,聖本作「十」。
61本經敘說成就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三法常念繫意在品之中,能盡有漏增支部(A﹒316﹒(Apanna) kata ◎[無戲論]行為)。
62「為三」,宋、元、明三本均作「三法」。
63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名四大。地以堅硬為性,能持物;水以潮濕為性,能攝物;火以溫暖為性,可熟物;風以流動為性,可長物。世間物質皆由四大所造,人體之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屬地大;唾涕、濃血、痰、淚、便尿屬水大;溫度、暖氣屬火大;呼吸屬風大。參閱阿含第一分別六界經(佛光三‧四四七)。
64「飯」,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飲」。
65「惟」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飲食二字
66「前」,聖本作「初」。
67本無「若行」二字
68初夜(pathama-yama)(巴),即初夜分,譯為初更,指傍晚六時至十時。
69中夜(majjhima-yama)(巴),即中夜分,又作半夜,指晚間十時至午夜二時
70本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1後夜(pacchima-yama)(巴),即後夜分,指午夜二時至清晨六時
72「若行若坐」,麗本作「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若行若坐」四字。
73「凝」,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疑」。
74「得」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阿羅漢若」四字,聖本有羅漢二字
75本經敘說風、痰、冷三大患,各以酥、蜜、油為良藥;貪、瞋、癡三大患,各以不淨慈心智慧因緣三觀為良藥;比丘當以方便,求此三藥。後漢‧高譯佛說七處三觀經(大二‧八八二上),參閱增支部(A﹒10108﹒Tikiccha ◎ 治療)。
76「痰」,宋本與聖本均作「澹」。
77本無「大」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8本經敘說當捨意三惡行,當意三善行小部如是語經(It﹒6465﹒Caritam duve 惡行)。
79本經說欲、色、痛各味、過、法,當念在樹下閑之處坐禪思惟,莫有懈怠中部(M﹒13﹒Mahadukkhakkhandha-sutta 苦蘊大經)、阿含第九九經苦陰經佛光二‧八四七)、失譯佛說苦陰經(大一‧八四六下),參閱阿含第九十八經念處經(大一‧五八二中)。
80是時」,宋、元、明三本均作「時諸」。
81「欲論」,巴利本(M﹒vol﹒1,p﹒84作 Kamanam parinnam pannapeti(遍知開示諸欲[之味著、過患、出離])。
82「色論」,巴利本(M﹒vol﹒1,p﹒84作 rupanam parinnam pannapeti (遍知開示諸色),諸色色蘊
83痛論」,巴利本(M﹒vol﹒1,p﹒84作 vedananam parinnam pannapeti (遍知開示諸受),諸受受蘊,即痛蘊。
84想論(sanna parinnm)(巴),想論之敘述,即指想蘊。巴利本以欲、色、受為代表,遍知開示五蘊法門如實知五蘊之集、滅、滅道跡、味、患、離,參閱雜阿含卷四第八十八經正‧卷二‧四經)。
85「非」,宋、元、明三本均作「不」。
86「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正藏改作「座」。
87「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此」。
88「問」,宋、元、明三本均作「聞」。
89「痛」字之上,聖本有一「色」字。
90「即」,聖本作「則」。
91「伎」,元、明二本均作「技」。
92「疏」,聖本作「跡」。
93「刻」,麗本作「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刻」。
94「辛」,宋、元、明三本均作「勤」。
95「為」,明本作「謂」。
96「記」,明本作「計」。
97「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98「敕」,宋、元、明三本均作「所」,聖本作「劫」。
99「漂」,聖本作「??」。
100「後亡」,宋、元、明三本均作「復忘」。
101「緣」,宋、元、明三本均作「由」。
102「椎」,明本作「槌」。
103「財」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有二字
104「亡」,麗本作「忘」,今依據聖本改作「亡」。
105「杖」,宋本與聖本均作「杖」。
106「眾」,宋、元、明三本均作「兵」。
107本無「斫」字。
108「為」,宋、元、明三本均作「原」。
109「停」,聖本作「亭」。
110本無「謂」字。
111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112「舉」,宋、元、明三本均作「與」,聖本作「以」。
113「為」,明本作「謂」。
114「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115宋、元、明三本均無「彼」字。
116「喜」,宋、元、明三本均作「苦」。
117「為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色為」。
118「後」,宋本作「復」。
119「界」,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
120「僂」,聖本作「屢」。
121「現」,麗本作「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現」。
122「謂」,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為」。
123「蠕」,宋本作「螺」。
124「此」,宋、元、明三本均作「豈」,聖本作「此豈」二字
125宋、元、明三本均無「復」字。
126「散落」,宋、元、明三本均作「離散」。
127「髀」,宋、元、明三本均作「髀」。
128「肋」,聖本作「勒」。
129「頸」,宋、元、明三本均作「項」。
130「髑」,正本作「觸」。
131宋、元、明三本均無「此」字。
132「牢強」,麗本作「老幼」,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牢強」。
133「能」,宋、元、明三本均作「乃於色」三字。
134本無「謂」字。
135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136「為名」,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為」。
137本無「得」字。
13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得」字。
139宋、元、明三本均無「自」字。
140「我」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自」字。
141「若」,正本作「苦」。
142宋、元、明三本均無「於」字。
143「他」,麗本作「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他」。
144「而知」,宋、元、明三本均作「之」。
145本無「欲」字。
146本無「痛為患」四字。
147本無「謂」字,宋、元、明三本均作「應」。
148「周訖」,宋、元、明三本均作「具說」,聖本作「說訖」。
149本經敘說身、命、財為三不牢要,求轉成牢要。
150「盜」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得」字。
151「想」,麗本作「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想」。
152「淫」,宋、元、明三本均作「媱」。
153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故無「者」字。
154「床敷」,宋、元、明三本均作「床席」,聖本無「床」字。
155「悉皆」,宋、元、明三本均作「皆悉」。
156「以」,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157「牢」,宋、元、明三本均作「堅」。
158「磨」,宋、元、明三本均作「摩」。
159「除」,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陰」。
160「含」,聖本作「鋡」。
161宋、元、明三本均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162「二」,聖本作「一」。
163本經敘說世人應供如來阿羅漢轉輪聖王三人。
164「導」,聖本作「道」。
165「道」,麗本作「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道」。
166「源」,宋、元、明三本均作「原」。
167「盜」,聖本作「偷」。
168「他」,宋本作「化」。
169「偷盜」,宋、元、明三本均作「盜竊」。
170「泆」,元本作「沃」。
171本無「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2「嫉妒」,宋、元、明三本均作「妒嫉」。
173本經敘說當於如來正法聖眾三寶處種功德,此三善根不可窮盡,能至涅槃界
174「有」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曰」字。
175本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6本無「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7「不可窮」,宋、元、明三本均作「三不可」。
178本經敘說樂痛、苦痛、不不樂痛,各為欲愛使、瞋恚使、癡使,當以四念處滅此三痛。參閱相應部(S﹒363﹒Pahanena 捨棄)、雜阿含七第四六七經正‧卷七‧四六八經)。
179「癡」,宋本作「護」。
180熾然」,宋、元、明三本均作「然熾」。
181修行法」,雜阿含四第六五經(正‧卷二四‧六三八經)作「作法洲而法依」。「法」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當修行」三字。
182「其行」,宋、元、明三本均作「行其」。
183「修」字之上,麗本有一「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刪去。
184「諸」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有」字。
185本經敘說女人咒術邪見三事宜覆隱;日、月、佛法三事宜露現。增支部(A﹒3129﹒Patichanna ◎ 覆)。
186「三事」,巴利本作 tini paticchannani (三隱覆),即三種覆蔽之事。
187「三事」,巴利本作 tini vivatani (三顯露),即三種顯露之事。
188「月」,元本作「日」。
189本經敘說當知生、老、死三有為相分別之。參閱增支部(A﹒347﹒Sankhata◎ 有為)。
190「知所從起」,巴利本作 uppado pannayati (被知生起),即知「生相」。
191「知當遷變」,巴利本作 thitassa annathattam pannayati (被知住之變異),即知「異相」。
192「知當滅盡」,巴利本作 vayo pannayati (被知滅盡),即知「滅相」。
193「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此」字。
194諸持入:諸「持」即六界,諸「入」即十二入處。
195本無「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6本經敘說常當捨愚者意三三法,當念修行智者意三三法增支部(A﹒32¯9﹒Lakkhana etc﹒◎ 標識等)。
197「惡」,宋本作「要」。
198本無者便論」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199「竊」,聖本作「盜」。
200「女」字之下,麗本有一「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01宋、元、明三本均無「有為之」三字。
202「廢」,麗本作「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廢」。
203本經敘說當念修行戒、定、慧三法。
204「未」,元本作「末」。
205「不曾」,麗本作「曾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曾」。
206「汝」,宋、元、明三本均作「爾」。
207本經敘說少壯、無病壽命三法世人貪愛;老、病、死三法世人所不貪愛。應學:雖有少壯,不老,至涅槃;雖無病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方便,使不終。參閱增支部(A﹒339﹒(Mada)◎ 憍慢)。
208愛」,巴利本作 mada (憍慢)。宋、元、明三本均作「愛敬」。
209「少壯」,巴利本作 yobbanamada (少壯慢)。
210無病」,巴利本作 arogyamada (無病慢)。
211壽命」,巴利本作 jivitamada (壽命慢)。
212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213「雖」,麗本作「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雖」。
214本經說眾生因貪欲睡眠、調戲三事而入三惡趣女人終日與此三事纏縛,故較男子容易墮落。參閱增支部(A﹒3127﹒Anuruddha ◎ 阿那律)。
215「世」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時」字。
216「縛」,宋、元、明三本均作「絡」,聖本作「裹」。
217「裹」,宋、元、明三本均作「絡」。
218「調」,元、明二本均作「掉」。
219「故」,麗本作「以」,今依據聖本改作「故」。
220「染」,宋、元、明三本均作「淨觀二字,聖本作「淨」。
221本經敘說貪欲飲酒睡眠三法,令人不知厭足,當捨離,不親近之。參閱增支部(A﹒3104﹒Tinnam atitti ◎ 三無厭足)。
222人」,宋、元、明三本均作「人有」。
223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224「覺」,宋、元、明三本均作「學」。
225「春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厭」。
226「二」,聖本作「一」。「二」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