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1

六重品第三七之二2

(三二八3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世尊所,禮足,在面坐。爾時舍利弗世尊言:「今已4舍衛城夏坐,意欲人間遊化。」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時,舍利弗即從座5起,禮足,便退而去。
時。舍利弗去未久,比丘懷誹謗意,白世尊言:「舍利弗與諸比丘共諍競不懺悔,今遊行人間。」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持吾聲,喚舍利弗。」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敕目連阿難:「汝等使諸房中召諸比丘世尊所。所以然者,舍利弗所入三昧,今當在如來前作師子吼。」
是時,諸比丘佛教已,各集世尊所,禮足,在面坐。是時,彼比丘世尊教,即往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如來見。」
爾時舍利弗往至所,禮足,在面坐。是時,佛告舍利弗言:「卿向者去未久,有6穢行比丘來至我所,而白我言:『云舍利弗比丘與諸比丘共諍亦不悔過,在人間遊化。』審實爾乎?」
舍利弗白佛言:「如來自當之。」
世尊告曰:「我自知耳!但今大眾各懷疑。汝今於大眾中,可以己辯而自明淨。」
舍利弗白佛言:「出母胎年向八十,每自思惟,未曾殺生,亦不妄語正使於調戲之中亦不妄語,亦復未曾鬥亂彼此;設不專意之時7,或能此行耳!今,世尊清淨,豈梵行人共鬥諍乎?亦此地,亦受淨,亦不淨,屎尿穢惡皆悉受之,膿血涕8不逆之;然此地亦不言惡,亦不言善,如是
世尊不移轉,何梵行人共諍而遠遊行不專者能此耳!正,何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亦水,亦能使好物淨,亦能使不好物淨;彼水不作是念:我淨是、置是。我9如是異想,何梵行人共鬥而遠遊乎?猶如熾焚燒山野,不擇好醜,終無想念。如是,豈當有梵行人共諍乎?亦如掃帚10,不擇好醜,皆能除之。終無想念。猶如牛無其雙角,極自良善,亦不??11暴,善可將御,隨意所至,終無12疑難。
唯然世尊!我心如是,亦不興13所傷害,豈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亦如旃陀羅14著弊壞衣,在人間乞食禁忌。如是世尊!亦無想念,當興諍訟而遠遊也。亦如脂釜,處漏壞,有目之人皆悉觀見處處漏出。如是世尊九孔15之中漏出不淨,豈梵行人共諍?猶如女人年少端正16,復以死尸17繫彼女頸,而患之。世尊如是患此如彼異,豈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此不然,世尊!自當之,彼比丘亦當之。設當有是者,願彼比丘受我懺悔!」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可自過。所以然者,若不悔者頭便破為七分18。」
是時,彼比丘恐怖,衣毛皆豎,即從座起,禮如來足,白世尊言:「自知舍利弗世尊受我懺悔!」
世尊告曰:「汝比丘!自向舍利弗懺悔,若不爾者頭便破19為七分。」
是時,彼比丘即向舍利弗禮足,白舍利弗言:「願受我懺悔,愚不別真!」
爾時世尊舍利弗:「汝今可受此比丘過,又以手摩頭。所以然者,若當不受此比丘懺悔者,破為七分。」
爾時舍利弗以手摩頭,語比丘曰:「聽汝20懺悔如愚如惑,此佛法中極為曠大,能隨時過者,善哉21!今受汝懺悔,後更莫犯。」如是再三。
是時舍利弗告彼比丘曰:「汝更莫犯。所以然者,有六法地獄六法天,六法涅槃處。云何為六?欲害他人;我已起此心,便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人使害他,於中起心;已得害人於中起歡喜此不馨之問;未起此事22便懷23愁憂。是謂六法,令人墮惡趣
云何有六,令人至善處?所謂身戒具足,口具足,意具足命根清淨,無24心,無妒嫉25心。是謂六法善處
云何六法至於涅槃?所謂六思念法云何為六?所謂無瑕穢;口行無瑕穢;無瑕穢;若得利養之具,能與人等共分之而無吝想;奉持禁戒無瑕疵,智者所貴;如是之戒能具足諸有邪見正見26賢聖出要,能27苦本如是諸見皆悉分明。是謂六法得至涅槃。汝今,比丘方便六法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彼比丘重從座起,禮舍利弗足:「今重自懺悔28如愚如惑而不別真,舍利弗,受我過,後不復犯!」
舍利弗曰:「聽汝過!賢聖法中極為曠大,能自改往修來,莫復更犯。」
爾時,彼比丘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29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第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30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31法。云何假號、因緣?所謂是32有則有33,此則生34無明35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36有,有緣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苦陰成此因緣
「無是則無,此滅則滅37無明38滅,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滅,滅則39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愁、憂、苦、惱,皆悉滅盡,除假號之法。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滅時則滅,亦不知滅處,除其假號之法。彼假號法者,此起則起,此滅則滅。此六入亦無造作,亦名色六入40,由父母而有胎者亦無41因緣而有42,此亦假號,要前有對,然後乃有。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人劈43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會,然後有火。此六情病亦復如是,皆由會於中病。此六入起時則起44,亦不見來,滅時則滅,亦不見滅;除其假號之法,因由父母會而有。」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先胎,漸漸如凍酥45
遂復如息46肉,後轉如像形。
先生頭項47頸,生手指;
支節各各生,髮毛爪48齒成。
若母飲食時,種種干饌;
精氣活命胎之原本。
形體以成滿,諸根缺漏
由母得出生胎若如是49

比丘當知:因緣會,乃此身耳!又50復,比丘一人身中骨三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蟲八萬51戶。比丘當知:六入如是災變。比丘!當念思惟如是之患52,誰作此骨?誰合此筋脈?誰造此八萬戶蟲?」
爾時,彼比丘是念53思惟,便54二果:若55阿那含56、若阿羅漢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三百六十骨,在此身中;
57佛之所演,今亦說之。
筋有五百枚,脈數亦如是
蟲有八萬58種,九萬九千毛。
如是比丘精進
速得羅漢道,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愚者之所貪;
智者心歡悅,聞此空法本。

「是謂,比丘!此名第一最空之法。與汝等說如來之所施59行之法,今已為起慈哀心,今已辦,常當念修行其法,在閑居之處,坐禪思惟,勿有懈怠。今不修行,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訓。如是,諸比丘60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61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62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面坐。爾時,生漏梵志世尊言:「瞿曇剎利今日意何求?有何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婆羅門何求?有何行63業?為著何教?究64竟何事?國王今日意何求?有何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盜賊今日意何求?有何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女人今日意何求?有何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爾時世尊梵志曰:「剎利種者,常好鬥訟,諸技65術,好喜作務,所66究竟不中休。」
梵志問曰:「梵志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意好咒67術,要作居家,樂閑之處,意在梵天。」
又問曰:「國王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當知:王所欲得國政68,意在失仗69貪著財寶。」
「盜賊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賊意盜竊,心在姦邪,欲使人類不知所作。」
女人70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女人意在男子,貪著財寶,心繫男女心欲自由。」
爾時梵志世尊言:「甚奇!甚特!盡知爾許之變,如實不虛。今日比丘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所求也。」
是時,生漏梵志世尊言:「如是世尊比丘所行不可移轉,其義實爾瞿曇涅槃者極為快樂如來所說乃為過多,猶如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在闇者見明。今日如來所說亦復如是,而異。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宜是時。」是時,生漏梵志即從座起,繞三匝,便退而去。
爾時,生漏梵志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一)71
如是
一時舍衛國72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禮足,在面坐。爾時梵志世尊言:「比中比丘云何得修梵行缺漏清淨梵行?」
世尊告曰:「戒律具足所犯,此名清淨修得73梵行。復次,梵志色,不起想著,不起識念,除惡想,去不善法74眼根75,是謂此人清淨梵行。若耳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滑、知法,都識想,不起想念清淨得修梵行,全其意根此之人得修梵行缺漏76。」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淨行?」
世尊告曰:「人俱者,此名非梵行。」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漏行77具足?」
世尊告曰:「人與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觸,戢78懷而不忘失。是謂,梵志具足,漏諸淫泆,與淫、怒、癡共相應。
「復次,梵志!或與女人共相調戲,語相加79。是謂,梵志!此人不全80具,漏淫、怒、癡,梵行具足清淨行
「復次,梵志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於中便起淫、怒、癡想,生諸亂念。是謂,梵志!此人梵行不淨,不修梵行
「復次,梵志人遠聞或聞哭聲,或聞笑聲,於中起淫、怒、癡,起諸亂想。是謂,梵志!此人不清淨梵行,與81淫、怒、癡共相應,不全具。
「復次,梵志人曾見女人,後更生想,憶82其頭目,於中生想;在屏閑之處,生淫、怒、癡,與惡行相應。是謂,梵志!此人不修梵行。」
是時,生漏梵志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沙門瞿曇亦知梵行,亦知不梵行;亦漏行,亦知不漏行。所以然者,今亦此念,諸有人民與83女人足相加,起諸亂想。我時便此念:此人清淨,與淫、怒、癡共相應。第一更樂者,女人是也。第一者,所謂眼眼相視,然彼女人或語、或笑,繫綴84男子,或共語而繫綴85男子。是時,我便此念:此六人盡清淨行如來今日所說甚過,猶如盲者得目,迷者見路,愚者聞道,有目之人見色,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歸佛、法、眾,自今之後不復殺生願受為優婆塞!」
爾時,生漏梵志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二)86
如是
一時毗舍離城外林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馬師到時,持缽,入城乞食是時,薩遮揵子87遙見馬師來,即往語馬師曰:「汝師說何等義?有何教訓?以何教誡88弟子說法乎?」
馬師報曰:「梵志!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非彼有。如是智人之所學也。痛、想、行、無常,此五盛陰無常無常89即是苦,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非彼有。卿欲知者,我師教90其義如是,與諸弟子如是義。」
是時揵子以兩手掩91耳,而是言:「止!止!馬師不樂聞此語92。設瞿曇沙門此教者,我實不樂聞。所以然者,如我義者色者是常,沙門義者無93常。何日當見沙門瞿曇與共94?當除沙門瞿曇顛倒之心95。」
爾時毗舍離城五百童子集在一處欲有所論。是時揵子往至五百童子所,語童子曰:「汝等皆來,共至沙門瞿曇所。所以然者,意與彼沙門瞿曇共論,使彼沙門正諦之道。沙門者色者無常,如我義者色者是常。猶如力士手執長毛之羊,隨意將東西,亦無疑難。今亦復如是,與彼沙門瞿曇議,隨我捉捨而無疑難,猶如猛象凶96暴而有六牙,在深水97中戲98,亦所難。今亦復如是,與彼議亦無疑難,猶如兩健丈夫而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亦無疑難。今與彼論義99無疑難。我論議中尚能害象,何況人乎?亦能使象東、西、南、北,豈不人乎?今此講堂樑柱無情之物,尚能使移轉,何況與人共論能勝?我100使彼血101從面孔出而終。」
其中或有童子102言:「揵子不能與沙門議,但恐沙門瞿曇揵子議耳!」或有作是說:「沙門103揵子議,揵子能與沙門議。」是時揵子便是念:設令沙門瞿曇所說,如馬師比丘者,得相疇,104義者,聞已當知。
是時揵子將五百童子,前後圍105繞,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面坐。是時揵子白世尊言:「云何瞿曇!有何教誡?以何教誡訓諸弟子?」
佛告揵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106非彼有;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非彼有,我之教誡其義如是。」
揵子報曰:「不樂聞此義。所以然者,如我所解義,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今且專107意,思惟妙理,然後說之。」
揵子報曰:「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世尊告曰:「汝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世尊告曰:「汝今以己之辯說之,何為引彼五百人乎?」
揵子報曰:「今說是常,沙門欲何等言論?」
世尊告曰:「今說色者無常,亦復無我。權詐合數此色者108,亦真實,無固、無牢亦如雪摶109,是110111滅之法,是變易之法。汝今方112說色者是常,我還問汝,隨意報我。云何揵子!轉輪聖王還於己國自在不乎?又彼大王不應脫者而脫之,不應繫者而繫之,可得爾乎?」
揵子報曰:「此聖王自在之力,不應殺者能殺之,不應繫者能繫之。」
世尊告曰:「云何揵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頭白、面皺、衣裳垢坌113?」是時揵子然不報。世尊再三問之,彼亦再三然不報。
是時密跡金剛力士執金剛之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汝今不報論者,於如來前破汝頭作七分!」
爾時世尊揵子曰:「汝今虛空中。」
是時揵子仰中,見密跡金剛力士,又聞中語:「設汝不報如來論者,當破汝頭作七分!」已驚恐,衣毛皆豎,白世尊言:「瞿曇當見救濟,今更問論當疇114對!」
世尊告曰:「云何揵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揵子報曰:「沙門瞿曇!雖此語;如我義115者,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善思惟後報之,前之與後不相應。但具116論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揵子報曰:「轉輪聖王許使老117。」
世尊告曰118:「轉輪聖王常能於已國自由,何以故不能卻老、卻病、卻死?不用老、病、死,是常之,應欲使然者,其義可乎?」
是時揵子然不對,愁憂不樂寂然不語。
是時揵子身體汗出,汗119120衣裳,亦徹坐處,乃至於地。世尊告曰:「揵子!汝在大眾中而師子吼:『汝等童子共我至瞿曇所,與共議,降伏,如捉長毛之羊,隨意東西,而無疑難;亦如象入深中,隨意自遊,亦無所畏;亦如兩健丈夫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又復汝121說:『常能論害象,此樑柱草木斯皆無情,與共議能使屈伸122低仰,亦能使腋下流汗。』」
爾時世尊三法衣,示揵子曰:「汝如來腋無流汗,然汝今日返123更有汗,乃徹乎地。」是時揵子復然不對。
爾時,有童子124頭摩125,集126在彼127是時,頭摩童子世尊言:「今堪任施行,亦所說。」
世尊告曰:「隨意說之。」
頭摩童子白佛言:「猶如去村落不遠有好浴池,然彼浴池有蟲饒腳。然村落人民,男女小往至浴池所,而此蟲,各各以瓦石取此蟲,打之傷破手腳,彼蟲意128欲還入水者,終此事。此揵子亦復如是,初意猛盛,與如來共論,懷妒129意,兼抱憍慢如來盡以除之,永有餘。此揵子更不能重至如來所而共議。」
是時揵子語頭摩童子曰:「汝今130愚惑,不別真偽131,亦不與汝共論,乃與沙門瞿曇共論。」是時揵子白佛言:「唯問義理,當更說之。」
世尊告曰:「云何揵子!轉輪聖王欲使老、病、死不至,可得爾乎?彼大王果此願耶?」
揵子報曰:「不果此願也。」
「欲使此色,欲使此色,可132果乎?」
揵子報曰:「不果也,瞿曇!」
世尊告曰:「云何揵子!色者是常,為是無常?」
揵子報曰:「色者無常。」
「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復見此是我,許是彼有乎?」
對曰:「不也,瞿曇!」
「痛、想、行、識為是常,為是非常?」
對曰:「無常。」
世尊告曰:「設復無常,為變易之法,汝頗有乎?」
對曰:「無也。」
世尊告曰:「此五盛陰是常、無常也?」
揵子報曰:「無常也。」
言:「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頗有乎?」
對曰:「無也。」
云何揵子!汝言是常,此理不與義相違乎?」
是時揵子白世尊言:「愚癡,不別真諦,乃興此懷,與瞿曇共論,言色是常,猶如猛獸133師子遙見人來,有恐怖心乎?終此事!今日如來亦復如是有毫氂134狂惑,未明深義,乃敢觸嬈沙門瞿曇135所說過多,猶如盲者眼,聾者徹聽,迷者見路,無目者136色。沙門瞿曇亦復如是方便而為說法沙門瞿曇、法、比丘僧。自今已後盡形壽,聽為優婆塞,不復殺生瞿曇比丘僧,受我請!欲飯137佛及比丘僧。」爾時世尊請。
是時揵子見世尊請,即從座起,繞三匝禮足而去。往詣毗舍離童子所,到已,語童子曰:「汝等所應供養我具,當以138時給我,莫以非時今請沙門瞿曇比丘僧,明當飯之。」
是時,諸童子139辦飲140食之具,持用與之。是時揵子即以其夜,辦141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願屈伸!」
是時世尊到時,持缽比丘毗舍離,往至揵子家,到已就座,及比丘僧各次第坐。是時揵子已見佛比丘僧坐定,手斟酌,行種種飲食見佛比丘訖,清淨水,便142143,在如來前坐,法。
爾時世尊漸與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天之論,為穢惡,淫不淨行出要為樂。爾時世尊已見揵子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144、盡、道,盡與彼揵子說之。是時揵子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詩書頌為首;
中王為最,眾流海為源145
星中月為146明,光明最勝
下及四方,諸地所出物。
天及人民類,無上尊
欲求其德者,三佛為最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座起而去。是時揵子五百弟子聞師受佛教化,聞已,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大師云何師宗瞿曇?」是時,諸弟子毗舍離城,在中道立。是時揵子欲至所聽法。是時世尊揵子說法,助147歡喜揵子法已,即從座起,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揵子弟子遙見師來,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瞿曇弟子今著道來,各各取瓦石而打殺之。」
時,諸童子揵子為弟子所殺,往至世尊148禮足,在面坐。爾時,諸童子世尊言:「如來所可教化揵子者,今為弟子所殺。今已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是德之人,四諦具足,三結使滅,成須陀洹149,必苦際。今日終生三十三天,彼見彌勒佛已,當盡苦際。此是其義,當念修行。」 爾時,諸童子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揵子至世尊所,捔150,還以己論而自縛,來151如來化。夫如來者終虛妄,猶如海取寶,必所剋獲,不空還。此亦如是,其眾生如來所者,要得法寶,不空還。」
爾時世尊與諸童子微妙法,使令152歡喜爾時,諸童子法已,即從座起,繞153三匝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諸童子所說,歡喜奉行
阿含154經卷第三十155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2「第三七之二」六字,宋、元二本均作「之餘」二字
3本經敘說比丘誹謗舍利弗舍利弗大眾中辯明,佛令穢行比丘舍利弗過,舍利弗聽受其懺悔,並為說六法地獄六法天、六法涅槃增支部(A﹒911﹒Vuttha ◎﹝安居已)、小部法句經注釋(DhpA﹒2﹒p﹒178 f﹒)、阿含經師子吼經(佛光一‧七三)。
4「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6「有」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一」字。
7「設不專意之時」,阿含經師子吼經(佛光一‧七六)作:「無身者」。巴利本作Yassa ……kaye kayagata sati anupatthita assa﹒其意為:如果於無具備身至念的話(即對於身沒反省的話)。
8「涕」,宋、元、明三本均作「洟」,聖本作「」。
9「我」,麗本作「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我」。
10「帚」,麗本作「灑」,今依據明本改作「帚」。
11「??」,宋、元、明三本均作「凶」。
12「無」,宋、元、明三本均作「不」。
13「興」,麗本作「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興」。
14旃陀羅(candala)(巴),又作旃荼羅,譯為暴厲、執惡,為印度種姓之一,居首陀羅之下,為最下賤之階級。「旃陀羅女」,阿含經師子吼經(佛光一‧七六)作:「旃陀羅子」。
15九孔(nava vana-mukhani)(巴),又作九入九漏九瘡,即兩眼、兩耳、兩鼻孔、小便道等九處。
16「正」,聖本作「政」。
17「尸」,宋、元、明三本均作「屍」。
18頭便破為七分:指毀謗賢聖不淨比丘佛說戒、如來禮拜、不受人懺悔、非難佛法僧者,金剛力士鬼神持金剛杵,碎破彼頭為七分。參閱雜阿含卷五第一經(正‧卷五‧一一○經)、阿含第一瞻波經佛光二‧九九○)。
19本無「破」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0「汝」字之下,聖本有一「汝」字。
21善哉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甚善我」三字。
22「此事」,聖本作「事此」。
23「懷」,麗本作「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懷」。
24「無」,麗本作「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無」。
25「妒嫉」,宋、元、明三本均作「嫉妒」。
26本無「見」字。
2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能」字。
28本無「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9本經敘說觀六入因緣生滅,皆為空寂,此名第一最空之法;當於閑居之處,坐禪思惟修行其法。參閱雜阿含二第三三經正‧卷三‧三三五經)、阿含非常品第四六經(佛光四‧一八四七)。
30為」,麗本作「為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
31因緣:指十二支緣起(dvadasa paticcasamuppadangani)(巴),參閱雜阿含三第三三六經(正‧卷二‧九八經)、阿含第九七經因經(佛光二‧八三)、阿含三經大緣方便經佛光一‧三六七)。
32「是」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緣」字。
33「則有」二字,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是」字。
34云何假號、因緣?所謂是有則有,此則生」,雜阿含二第三三經正‧卷三‧三三五經)作:「俗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俗法,即俗諦因果
35「明」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無明二字
36本無「受緣」三字。
37「滅則滅」,宋、元、明三本均作「此滅則」。
38「滅」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無明滅」三字。
39本無「受受滅則滅則」字。
40「法」字之下,麗本有六入亦無造作」七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1無:指無我(anattan)(巴),即是第一最空之法,空行第一之法。雜阿含卷三第五十經(正‧卷三‧五九經):「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此非當有,受、想、行、非當有;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
42(bhava)(巴),指因緣條件具備下之存有,雖有而只為假名,其性本空
43「劈」,聖本作「擗」。
44本無「起」字。
45「酥」,聖本作「蘇」。
46「息」,元、明二本均作「??」
47「項」,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頂」。
48「爪」,聖本作「抓」,正本作「瓜」。
49「先胎,漸漸如凍酥;……胎苦如是」,此偈參閱雜阿含卷四第一七經正‧卷四九‧三○○經)。
50「又」,聖本作「有」。
51「萬」,宋本作「十」。
52「之患」,元、明二本均作「知患」,聖本作「患之」。
53宋、元、明三本均無「念」字。
54「便」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時」字。
55本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6「含」,聖本作「鋡」。
57「古」,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58「萬」,聖本作「十」。
59「施」,麗本作「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施」。
60是」二字,聖本作「脩」字。
61本經敘說佛回答生漏梵志剎利婆羅門國王、盜賊、女人等,乃至比丘所求業、所著、所究竟,各各不同。比丘所求涅槃增支部(A﹒652﹒Khattiya ◎剎利)、阿含第一九經何欲經(佛光三‧二八一)。
62生漏梵志(Janussonibrahmana)(巴),又作梵志
63本無「行」字。
64「究」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為」字。
65「技」,宋本作「伎」,聖本作「妓」。
66「所」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作」字。
67「咒」,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祝」。
68「政」,宋、元、明三本均作「故」。
69「仗」,聖本作「杖」。
70「人」字之下,聖本有世尊二字
71本經敘說佛回答生漏梵志:若戒律具足六根不染六塵,為清淨梵行;若因女人而起淫、怒、癡,為漏具足。生漏遂三寶,不復殺生增支部(A﹒747﹒Methuna ◎諸淫)。
72「祇」,宋、元二本均作「所」。
73修得」,宋、元、明三本均作「得修」。
74「全」,聖本作「令」。
75本無「根」字。
76本無「全其意根此之人得修梵行缺漏十六字。
77本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8「戢」,麗本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戢」。聖本作「藏」。
79「加」,聖本作「迦」。
80「全」,聖本作「令」。
81本無「與」字。
82「憶」,聖本作「億」。
83本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4「綴」,聖本作「惙」
85「綴」,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縛」。
86本經敘說薩遮揵子與佛無常之理,終於歸依三寶,不復殺生,並供養佛及比丘僧;又因聽佛說法而得法眼淨終生三十三天當來彌勒佛已,能苦際中部(M﹒35﹒Culasaccaka-sutta 薩小經)、雜阿含卷五第一經(正‧卷五‧一一○經)。
87「薩遮揵子」,巴利本(M﹒vol﹒1,p﹒227)作 Saccaka Niganthaputto (離繫派之徒薩迦)。揵意為離三界繫縛,其特點為修裸形塗灰等離繫苦行,為六大外道派別之一。「揵」,麗本作「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揵」。
88「誡」,宋本與聖本均作「戒」。
89本無無常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0「誡」,聖本作「戒」。
91「掩」,聖本作「閹」。
92「語」,宋、元、明三本均作「說」。
93「無」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色者」二字
94「議」,宋、元、明三本均作「義」。
95「心」,宋、元、明三本均作「想」。
96「凶」,聖本作「??」。
97「水」,麗本作「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水」。
98「猶如猛象凶暴而有六牙,在深中戲」,巴利本(M﹒vol﹒1,p﹒229)作 seyyatha pi nama kunjarosatthihayano gambhiram pokkharanim ogahitva sanadhovikam nama kilitajatam kilati(猶如六歲之象,深入蓮池,做洗麻之遊戲。)(按:洗麻之遊戲為象在中跳躍遊玩嬉戲。)
99「義」,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議」。
100「我」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乎」字。
101「血」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沸」字。
102「是」,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此」。
103「不」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能」字。
104本無「更」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5「圍」,麗本作「園」,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正藏改作「圍」。正本亦作「圍」。
106我有」,聖本作「我」。
107「且專」,宋、元、明三本均作「專其」,聖本作「其專」。
108「者」,宋、元、明三本均作「名」。
109「摶」,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揣」,正本作「搏」。
110「是」字之下,麗本有一「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11「磨」,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摩」。
112宋、元、明三本均無「方」字。
113「坌」,元、明二本均作「??」。
114「疇」,宋、元、明三本均作「相酬」二字
115「義」,宋本作「議」。
116「具」,宋、元、明三本均作「且」。
117「使老」,宋本作「使老耶」,元、明二本均作「有老耶」。
118「曰」字之下,聖本有一「耶」字。
119「汗」,正本作「污」。
120「汙」,宋、元、明三本均作「于」,正本作「汗」。
121「又復汝」三字,宋、元、明三本均作「汝復」二字
122「伸」,麗本作「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123「返」,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反」。
124「名」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曰」字。
125頭摩(Dummukha)(巴),又作突目佉離車族人,為離繫外道薩遮揵子之徒。
126「集」,麗本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集」。聖本作「侯」。
127本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8「意」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中」字。
129「妒」,麗本作「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妒」。
130「汝今」,宋、元、明三本均作「今汝」。
131本無「偽」字。
132「可」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此」字。
133「獸」,聖本作「狩」。
134「毫氂」,聖本作「豪釐」。
135「曇」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瞿曇」四字。
136本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7「飯」字之上,聖本有一「飲」字。
138「當以」,麗本作「以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以」。
139「各」字之下,聖本有一「各」字。
140「飲」,宋、元、明三本均作「飯」。
141「辦」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供」字。
142「便」,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更」。
143「座」,聖本作「坐」。
144「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145「源」,宋本與聖本均作「原」。
146「為」。聖本作「有」。
147「助」,宋、元、明三本均作「歡」。
148本無「所」字。
149「洹」,聖本作「恒」。
150「捔議」三字,宋、元、明三本均作「欲捔議論」四字。
151「來」,宋、元、明三本均作「束」。
152「使令」,宋、元、明三本均作「令使」。
153「繞」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而」字。
154「含」,聖本作「鋡」。
155「十」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