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1 力品第三十八之一2 (三三三)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云何為六?小兒以啼為力,欲有所說,要當先啼;女人以瞋恚為力,依瞋恚已,然后所說;沙門、婆羅門以忍為力,常念下,下於人然后自陳;國王以憍傲傲4為力,以此豪勢而自陳說;然阿羅漢以專精為力,而自陳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是謂5,比丘!有此六凡常之力。是故,比丘!常念修行此大慈悲6。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四)7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已思惟8、廣布無常想,盡斷欲界愛,色界、無色界愛,亦斷無明、憍慢。猶如以火燒焚9草木,永盡無餘,亦無遺跡。此亦如是,若修無常想,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憍慢永無有餘,所以然者,比丘!當修無常想時,而無欲心;彼以10無欲心,便能分別法,思惟其義,無有愁、憂、苦、惱。彼以思惟法義,則無愚惑。設修行人11若見有鬥諍者。彼便作是念:此諸賢士不修無常想,不廣布無常想,故致此鬥訟耳!彼以鬥諍不觀其義;以不觀其義,則有迷惑之心;彼以執此愚惑,而命終入三惡道:餓鬼、畜生、地獄中。是故,諸比丘!當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無瞋恚、愚惑之想,亦能觀法,亦觀其義,若命終之12后,生三善13處:生天上、人中、涅槃之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憂迦支江水側15。 爾時,世尊詣一樹下,躬自敷座而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爾時,有一梵志往至彼處。是時,梵志見世尊腳跡為妙16,見已,便生此念:是17何人之跡?為是天、龍、鬼神、乾沓和、阿須倫、人、若非人?為我18先祖梵天耶?是時,梵志即逐跡前進。遙見世尊在一19樹下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見已20,作是語:「為是天耶?」 世尊告曰:「我非是天。」 「為乾沓和耶?」 世尊告曰:「我非乾沓和也。」 「為是龍21乎?」 對曰;「我非是龍也。」 「為22閱叉也23?」 佛報梵志:「我非閱叉。」 「為是祖父也?」 佛報曰:「我非祖父。」 是時,婆羅門問世尊曰:「汝今是誰?」 世尊告曰:「有愛者則有受24,有受則有愛25,因緣合會,然后各各相生如此,如此26五苦盛陰27無有斷絕時。以知愛已,則知五欲,亦知外六塵、內六入,即知此盛陰之本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世間有五欲,意為第六生28; 以知內外六,當念盡苦際29。 「是故,當求方便,滅內外六事。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爾時,彼梵志聞佛如是教,思惟??習不去心懷,即於座30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六)3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本為菩薩時,未成佛道中有此念:此世間極為勤苦;有生、有老、有病32、有死,然此五盛陰不得盡本原。是時,我復作是念:由何因緣有生、老、病、死?復由何因緣致此災患?當思惟此時,復生此念:有生則有老、病、死。 「爾時,當思惟是時,復更生念:由何因緣有生?此33由有而生。復生此念:有者,何由而有?當34思惟是時,便生此念:此有由受35而有。復念:此受何由而有?爾時,以智觀之,由愛而有受36。復更思惟:此愛何由而生?重觀察37之,由痛而有愛。復更思惟:此痛何由而生?當作是觀察時,由更樂而有此痛。復重思惟:此更樂何由而有?我生此念時,緣六入而有此更樂。時我重思惟:此六入何由而有?觀察是時,由名色而有六入。時我復作是念:名色何由而有?觀察是時,由38識而有名色。此識何由而有?觀察是時,由行生識。時我復作是念:行何由而生?觀察是時,行由癡而生。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39緣受,受緣40有41,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名為苦盛陰所集42。 「我爾時復作是念:由何因緣滅生、老、病、死?我觀察是時,生滅,老、病、死滅。時復生此念:由何而無生?觀此生原有滅,生則滅。復念:由何而無有?時生此念:無受則無有。時我生此念:由何43滅受?觀察是時,愛滅,受則滅。復生此念:由何而滅愛?重更觀察,痛滅,愛則滅。復思惟:由何而滅痛?觀察是時,更樂滅,則痛滅。復44思惟:更樂何由而滅?觀察是時,六入滅,則更樂滅。復觀此六入何由而滅?當觀察時,名色滅,則六入滅。復觀名色何由而滅?識滅,則名色滅。復觀察45此識何由而滅?行滅,則識滅。復觀此行何由而滅?癡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46滅;老、病滅,則死滅47,是謂名為五盛陰滅。 「時我復生此念:此識最為原首,令人致此生、老、病、死;然不能知此生、老、病、死48之原本。猶如有人在山林中,行逐小徑道。小復前行,見舊大道,古昔諸人在中行處。是時,彼人便復行49此道,小復前進,見舊城郭50、園觀、浴池,皆悉茂盛,但彼城中無有居民。此人見已,還歸本國,前白王言:『昨遊山林見好城郭,樹木繁茂,但彼城中無有人民。大王!可使人民在彼城51止住?』是時,國王聞此人語,即居止人民;然此城郭還復如故,人民熾盛,快樂無比。 「諸52比丘當知:我昔未成菩薩時,在山中學道,見古昔諸佛所遊行處,便從彼道,即知生、老、病、死所起原本,有生有滅,皆悉分別,知生苦、生集53、生盡、生道,皆悉了知,有、受54、愛55、痛、更樂、六入、名色、識、行、癡亦復如是。無明起則行起,行所造者復由於識。我今以明於識,今與四部之眾而說此本;皆當知此原本所起,知苦56、知集57、知盡、知道,念使分明,以知六入,則知生、老、病、死,六入滅則生58、老、病、死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滅於六入。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七)5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60數百千萬眾而為說法。爾時,阿那律在彼座61上。是時,阿那律在眾中睡眠。 爾時,佛見阿那律睡眠62,便說此偈: 「受63法快睡眠,意無有錯亂; 賢聖所說法,智者之所樂。 猶如深淵水,澄清無瑕穢; 如是聞法人,清淨心樂受。 亦如大方石,風所不能動; 如是得毀譽,心無有傾動。」 是時,世尊告阿那律:「汝畏王法及畏盜賊而作道乎?」 阿那律報曰:「不也,世尊!」 佛告阿那律:「汝何故出家學道?」 阿那律白佛言:「厭患此老64、病、死、愁、憂、苦、惱,為苦所惱,故欲捨之,是故出家學道。」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信心堅固,出家學道,世尊今日躬自說法,云何於中睡眠?」 是時,尊者阿那律即從座起,偏露右肩,長跪叉手,白世尊言:「自今已后形融體爛,終不在如來前坐睡。」 爾時,尊者阿那律達曉了眠,然不能除去睡眠,眼根遂損。爾時,世尊告阿那律曰:「勤加精進者與調戲蓋65相應,設復懈怠與結相應,汝今所行當處其中66。」 阿那律白佛:「前已67在如來前誓,今不能復違本要。」 是時,世尊告耆域68曰:「療治阿那律眼根。」 耆域報曰:「若阿那律小睡眠者,我當治目。」 世尊告69阿那律曰:「汝可寢寐。所以然者,一切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為食,耳者以聲為食,鼻者以香為食,舌者以味為食,身者以細滑為食,意者以法為食。我今亦說涅槃有70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槃者以何等71為食?」 佛告阿那律:「涅槃者以無放逸為食,乘無放逸,得至於72無為。」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雖言眼者以眠為食,然我不堪睡眠。」 爾時,阿那律縫故衣裳。是時,眼遂敗壞,而得天眼,無有瑕穢。是時,阿那律73以凡常之法而縫衣裳,不能得使縷通針74孔中。是時,阿那律便作是念:諸世間得道羅漢,當與我貫針75。 是時,世尊以天耳清淨,聞此音聲:諸世間得道阿羅漢者,當與我貫針。爾時,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針來,吾與76貫之。」 阿那律白佛言:「向所稱說者,謂諸世間欲求其福者,與我77貫針。」 世尊告曰:「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如來於六法無有厭足。云何為六?一者施;二者教誡78;三者忍;四者法說、義說;五者將護眾生;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是謂79,阿那律!如來於此六法無有厭足。」 阿那律曰:「如來身者真法之身,復欲更求何法?如來已80度生死之海,又脫愛著。然今日故求為81福之道82。」 世尊告曰:「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說,如來亦知此六法為無厭足。若當眾生知罪惡之原身、口、意所行者,終不墮三惡趣,以其眾生不知罪惡之原,故墜墮三惡趣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世間所有力,遊在天人中; 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 「是故,阿那律!當求方便,得此六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八)8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聞王波斯匿宮門外有眾多人民,於中舉手喚呼皆稱怨:「國界有賊名鴦掘魔84,極為凶暴,殺害生類不可稱計,無慈悲85於一切眾生。國界人民無不厭患86,日取人殺以指為??,故名為指??,唯願大王當往共戰!」 是時,眾多比丘乞食已,還詣祇洹精舍。收攝衣缽,以尼師檀87著肩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見眾多人民在王宮門外,稱怨訴辭:『今王國界有賊名鴦掘魔,為人凶暴,無有慈心,殺88於89一切眾生,人亡國虛皆由此人,又取人指以為華??。』」 爾時,世尊聞彼比丘語已,即從座起,默然而行。 是時,世尊尋到彼所,諸有取薪、負草、犁作之人,及牧牛羊90者,見世尊詣彼道,各白佛言:「沙門!沙門!勿從彼道。所以然者,此路側有賊名鴦掘魔,於中止住。諸有人民,欲就此道者。要集十人、或二十人、或三十、四十、五十人,猶不得過,盡為鴦掘魔所擒91獲。然沙門瞿曇獨無有侶92,為鴦掘魔所觸嬈者,於事不省。」世尊雖聞此語,故進不住。 爾時,鴦掘魔母。持食詣鴦掘魔所。是時,鴦掘魔便作是念:吾指??為充數不乎?是時,即數指猶93未充數,復更重數,唯少一人指。是時,鴦掘魔左右顧視,求覓生人,欲取殺之;然四遠顧望,亦不見人,便作是念:我師有教:「若能害母者,必當生天。」我今母躬來在此,即可取殺之,得指充數,生於天上。 是時,鴦掘魔左手捉94母頭,右手拔劍而語母言:「小住!阿母!」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此鴦掘魔當為五逆。即放眉間相,光明普照彼山林。是時,鴦掘魔見光明已,復95語母言:「此是何光明照此山林?將非國王集諸兵眾,攻伐我身乎?」 是時母告曰:「汝今當知:此非日月火光,亦非釋、梵天王光明!」 爾時,其母便說此偈: 「此非火光明,非日月釋梵; 鳥狩96不驚怖,和鳴殊於常。 此光極清淨97,使人悅無量; 必是尊最勝,十力至此間。 於天世人中,天98眼睹99世界; 故欲度汝身,世尊來至此。」 是時,鴦掘魔聞佛音響100,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作是語:「我師亦有教誡101而敕我曰:『設汝能害母,并殺沙門瞿曇者,必生梵天上。』」 是時,鴦掘魔語母曰:「母!今且住!我先取沙門瞿曇殺,然后當食。」 是時,鴦掘魔即放母而往逐世尊。遙見世尊來,亦如金聚,靡所不照。見已,並笑而說是語:「今此沙門定在我手,必殺102不疑,其有人民欲行此道者,皆集大眾而行此道。然此沙門獨無伴侶,我今當取殺之。」 是時,鴦掘魔即拔腰103劍,往逆104世尊。是時,世尊尋還復道,徐而行105步,而鴦掘魔奔馳而逐,亦不能及如來。是時,鴦掘魔白世尊言:「住!住!沙門!」 世尊告曰:「我自住耳!汝自不住。」 是時,彼鴦掘魔並走,遙說此偈: 「去而復言住,語我言不住; 與我說此義,彼住我不住。」 爾時,世尊以106偈報曰107: 「世尊言已住,不害於一切; 汝今有殺心,不離於惡原。 我住慈心地,愍護一切人; 汝種地獄苦,不離於惡原。」 是時,鴦掘魔聞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審為惡耶?又師語我言:「此是大祠,獲大果報,能取千人殺,以指作??者,果其所願,如此之人,命終之后,生善處天上。設取所生母及沙門瞿曇殺者,當生梵天上。」是時,佛作威神,令被108神識??109寤:「諸梵志書籍亦有此言:『如來出世甚為難遇,時時億劫乃出,彼出世時,不度者令110度,不解脫者令得解脫。彼說滅六見之法。云何為六?言有我見者,即說滅六見之法;無有我者,亦與說滅無有我見之法;言有我見、無有我見,亦與說有我見、無我見之法;復自觀察、說觀察之法;自說無我之法;亦非我說、亦非我不說之法。』若如來出世,說此滅六見之法,又我奔走之時,能及象、馬、車乘,亦及人民。然此沙門行不暴疾,然我111今日不能及此,必當是如來。」 是時,鴦掘魔便說此偈: 「尊今為我故,而說微妙偈; 惡者今識真,皆由尊威神。 即時捨利劍,投于深坑中; 今禮沙門跡,即求作沙門。」 是時,鴦掘魔即前白佛言:「世尊!唯願聽作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即時鴦掘魔便成沙門,著三法衣。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汝今以剃頭,除結亦當爾; 結滅成大果,無復愁苦惱。」 是時,鴦掘魔聞此語已,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將鴦掘魔比丘還詣舍衛城祇洹精舍。是時,王波斯匿集四部之眾,欲往攻伐賊鴦掘魔。是時,王便作是念:我今可往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若世尊有所說者,當奉行之。爾時,王波斯匿即集四部之兵,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王曰:「大王!今日欲何所至?塵汙112身體,乃至於斯。」 波斯匿王白佛言:「我今國界有賊名鴦掘魔,極為凶暴,無有慈心於一切眾生,使國丘荒,人民流迸,皆由此賊。彼今取人殺之,以指為??。此是惡鬼,非為人也,我今欲誅伐此人。」 世尊告曰:「若當大王見鴦掘魔信心堅固,出家學道者,王當奈之何?」 王白佛言:「知復如何,但當承事供養,隨時禮拜,然復,世尊!彼是惡人,無毫113釐114之善,恆殺害115,能有此心出家學道乎?終無此理。」 是時,鴦掘魔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世尊伸右手指示王曰:「此是賊鴦掘魔。」 王聞此語,便懷恐怖,衣毛皆豎。世尊告王:「勿懷恐怖!可往至前,自當悟116王意耳!」 是時王聞佛語,即至鴦掘魔前,語鴦掘魔曰:「汝今姓誰?」 鴦掘魔曰:「我姓伽伽,母名滿足117。」 是時王禮足已,在一面坐。爾時王問曰:「善樂此正法之中,勿有懈怠,修清淨梵行,得盡苦際,我當盡形118壽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是時,鴦掘魔默然不對。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還詣世尊所,頭面119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王復白佛言:「不降者使降,不伏者使伏。甚奇!甚特!曾所不有,乃能降伏極惡之人。唯願大120尊受命無窮,長養生民,蒙世尊恩,得免此難!國事猥多,欲還城池。」 世尊告曰:「王知是時。」爾時,國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鴦掘魔作阿練若;著五納衣,到時持缽,家家乞食,周而復始,著補納弊壞之衣,極為粗醜;亦復露坐,不覆形體。是時,鴦掘魔在閑靜之處,自修其行。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時,鴦掘魔便成羅121漢,六通清徹,無有塵垢,已成阿羅漢。 到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是時,有婦女臨產甚難;見已,便作是122念:眾生類123極為苦痛,受胎124無限。是時,鴦掘魔食后,收攝衣缽,以尼師檀著肩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鴦掘魔白世尊言:「我向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見一婦人125身體重妊126。是時,我便作是念:眾生受苦何至於斯?」 世尊告曰:「汝今往彼婦人所,而作是說:『我從賢聖生已127來,未曾殺生。』持此至誠之言,使此母人胎得無他。」 鴦掘魔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鴦掘魔即其日,著衣持缽,入舍衛城,往至彼母人所,語彼母人曰:「我從賢聖生已來,更128不殺生。持此至誠之言,使胎得解脫。」 是時,母人胎即得解脫。 是時,鴦掘魔城中乞食,諸男女大小見之。各各自相謂言:「此名鴦掘魔,殺害眾生不可稱計,今復在城中乞食。」 是時,城中人民,各各以瓦石打者,或有以刀斫者,傷壞頭目,衣裳裂盡,流血汙體,即出舍衛城至如來所。是時,世尊遙見鴦掘魔頭目傷破,流血汙衣而來,見已,便作是說:「汝今忍之。所以然者,此罪乃應永劫受之。」 是時,鴦掘魔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鴦掘魔在如來前,便說此偈: 「堅固聽法句,堅固行佛法, 堅固親善友,便成129滅盡處。 我本為大賊,名曰鴦掘魔; 為流之所??130,蒙尊拔濟之。 今觀自歸業,亦當觀法本; 今以逮三明,成就佛行業。 我本名無害,殺131害不可計; 今名真諦實,不害於一切。 設復身口意,都無害心識; 此名無殺害,何況起思想。 弓師能調角,水人能調水132, 巧匠調其木,智者自調身。 或以鞭杖伏,或以言語屈; 竟不加刀杖,今我133自降伏。 人前為過惡,后止不復犯; 是照於世間,如雲消月現。 人前為過惡,后止不復犯; 是照於世間,如雲消日現。 比丘老少壯,修行佛法行; 是照於世間,如彼月雲消134。 比丘老少壯,修行佛法者; 是照此135世間,如彼日136雲消。 我今受痛少,飲食自知足; 盡脫一切苦,本緣今已盡。 更不受死跡,亦復不樂生; 今正待137時節,歡喜而不亂。」 是時,如來可鴦掘魔所說。是時,鴦掘魔以見如來然可之,即從座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是時,諸比丘白世尊言:「鴦掘魔本作何功德?今日聰明智138慧,面目端正139,世之希有。復作何不善行?於今身上,殺害生類不可稱計。復作何功德?於今值如來,得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過去久遠於此賢劫之中,有佛名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迦葉如來去世之后,有王名大果,統領國界,典閻浮提。爾時,彼王有八萬四千宮人婇140女,各無兒息。爾時,大果王向諸樹神、山神、日月、星宿,靡所不周,欲求男女。爾時,王第一夫人身即懷妊,經八、九月便生男兒,顏貌端正,世141之希有。是時,彼王便生是141念:我本無有兒息,經爾許時,今方生兒,宜當立字,於143五欲之中,而自娛樂。 「是時,王召諸臣能瞻相者,而告之曰:『我今以生此兒,各與立字。』是時,臣聞王教已,即144白王言:『今此太子極為奇妙,端正無比,面如桃華色,必當有大力勢,今當立字名曰大力。』是時,相師與太子立字已,各從座起而去。是時,國王愛慜144此太子,未曾去目前。 「是時,太子年向八歲,將諸臣佐往父146所,朝賀問訊。父王復作是念:今此太子極自奇特,即告之曰:『吾今與汝取147婦何如乎?』太子白王:『子今年幼何須娉娶?』是時,父王權停不與取婦。復經二十歲148,王復告曰:『吾欲與汝取婦。』太子白王:『不須取婦。』是時,父王告臣人民曰:『我本149無兒息,經歷150久遠,方生一子,今不肯取婦,清淨無瑕。』爾時,王太子轉字名曰清淨。 「是時,清淨太151子年向三十,王復敕臣曰:『吾今年已衰微,更無兒息;今唯有清淨太子,今王高位應授與太子。然太152子不樂五欲之中,當云何理國事?』臣報曰:『當為方便,使樂五欲。』是時,父王即椎153鍾鳴鼓,敕國中人:『其能使清淨太子樂五欲者,?4當賜與千金及諸寶物。』 「爾時,有女人名曰淫種,盡明六十四變,彼女人聞王有教令,其能使王太子習五欲者,當賜與千金155及諸寶物。即往至父王所,而告之曰:『見與千金及諸寶物,能使王156太子習於五欲。』父王報曰:『審能爾者,當重相賜,不負言信。』時婬女白王157:『太子為寑158宿何處?』王報曰:『在東堂上,無有女人,唯有一男兒,在彼侍衛。』女人白曰:『惟159願大王敕內宮中,勿見限遮,隨意出入!』 「是時,淫女即其夜鼓二時,在太子門側,佯160舉聲哭。是時,太子聞女人哭聲,便敕侍人曰:『此是何人於斯而哭?』侍人報曰:『此是女人在門側哭。』太子告曰:『汝速往161問所由哭耶?』時,彼侍臣往而問之所由哭耶?淫女報曰:『夫主見棄是故哭耳!』侍臣還白太子:『此女人為夫主所棄,又畏盜賊,是故哭耳!』太子告曰:『將此女人著象??中。』到彼復哭;復將至馬??中,復哭。太子復語侍臣:『將來在此。』即將入堂,復於中哭。太子躬自問曰:『何為復哭?』淫女報曰:『太子162!女人單弱極懷恐怖,是故哭耳!』太子告曰:『上吾床上,可得無畏。』時163,女人默然不語,亦復不哭。是時,女人即脫衣裳,前捉太子手,舉著己胸上,即時驚覺,漸漸起欲想;以起欲心,便身就之。 「是時,清淨太子明日清旦,往父王所。是時,父王遙見太子顏色,殊於常日。見已,便作是說:『汝今164所欲者事果乎?』太子報曰:『如大165王所言。』是時,父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並作是說:『欲求何願,吾當與之。』太子報曰:『所賜願者,勿復中悔,當求其願。』時王報曰:『如汝所言,終不中悔,欲求何願?』太子白王:『大王!今日統領閻浮提內,皆悉自由;閻浮提里166內諸未嫁女者,先適我家,然后使嫁。』是時王曰:『隨汝所言。』王即敕國內人民之類曰:『諸有女未出門者,先使詣清淨太子,然后嫁之。』 「爾時,彼城中有女名須蠻,次應至王所,是時,須蠻長者女露形裸跣在眾人中行,亦無羞恥。眾人見已,各相對談:『此是長者女,名稱遠聞。云何露形在人中行?如驢何異?』女報眾人曰:『我非為驢,汝等眾人斯是驢耳!汝等頗見女人還見女人有相恥乎?城中生類盡是女人,唯有清淨太子是男子矣!若我至清淨太子門者,當著衣裳。』是時,城中人民自相謂言:『此女所說誠167入我意,我等實是女,非男也。唯有清淨太子乃是男也,我等今日當行男子之法。』 「是時,城中人民各辦戰168具,著鎧持杖169,往至父王所,白父王曰:『欲求二願,唯見聽許!』王報之曰:『何等二願?』人民白王:『王欲存者當殺清淨太子,太170子欲存者今當殺王,我等不堪任承事清淨太子辱國常法。』 「是時,父王便說此偈: 『為家忘171一人,為村忘一家, 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 「是時,父王說此偈已,告人民曰:『今正是時,隨汝等意。』是時,諸人將172清淨太子取兩手縛之,將詣城外,各相謂言:『我等咸共以瓦石打殺,何須一人殺乎?』 「是時,清淨太子臨欲死時,而作是說,又作誓願173:『諸174人民取吾拄殺,然父王自與我願,我今受死亦不敢辭,使我將來之世,當報此怨。又175使值真人羅漢,速得解脫。』是時,人民取太子殺已,各自散去。諸比丘!莫作是觀,爾時大果王176者,豈異人乎?今鴦掘魔師是也。爾時淫女者,今師婦177是也。爾時人民者,今八萬人民178死者是也。爾時清淨太子,今鴦掘魔比丘是也。臨欲死時作是179誓願,今還報怨無免手180者,緣此因緣,殺害無限。后181作誓願,願欲值佛,今得解脫,成阿羅漢。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聰明捷疾智者,所謂鴦掘魔比丘是也182。」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183經卷第三十一184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2宋、元二本均無「之一」二字。 3本經敘說六凡常之力:小兒啼、女人瞋恚、沙門婆羅門忍、國王憍傲、阿羅漢專精、佛大慈悲。當修大慈悲力。雜阿含卷二十六第七○四¯七○五經(大正‧卷二六‧六九二¯六九三經),參閱增支部(A﹒8﹒27﹒Bala (1) ◎力)。 4「傲」,宋、元、明三本均作「慢」。 5「謂」,明本作「諸」。 6「悲」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力」字。 7本經敘說當思惟、廣布無常想;不修無常想者,命終墮入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中;修無常想者,命終生天上、人間、涅槃三善處。 8「惟」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無常想」三字。 9「燒焚」,宋、元、明三本均作「焚燒」。 10「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11「設修行人」。麗本作「錯誤修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設修行人」。聖本作「心設修行」。 12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3 宋、元、明三本均無「善」字。 14本經敘說佛為梵志說外六塵、內六入之法;梵志即得法眼淨。增支部(A﹒4 ﹒36﹒Loke ◎ 於世間)、雜阿含卷四十三第一一六○經(大正‧卷四‧一○一經)、別譯雜阿含卷十三第二六七經(大二‧四六七上)。 15「憂迦支江水側」,雜阿含卷四十三第一一六○經(大正‧卷四‧一○一經)作:「有從迦帝聚落、墮鳩羅聚落二村中間。」「憂」,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優」。 16「見世尊腳跡為妙」,雜阿含卷四十三第一一六○經(大正‧卷四‧一○一經)作:「見佛腳跡千輻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輞,眾好滿足。」千輻輪相,指具足千輻輪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為」,宋、元、明三本均作「極為殊」三字。 17「是」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此」字。 18「我」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是」字。 19「一」,宋、元、明三本均作「上」。 20「已」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便」字。 21「龍」字之下,麗本有一「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2「也為」,宋、元、明三本均作「為是」。 23「也」,宋、元、明三本均作「耶」。 24「受」,宋、元、明三本均作「愛」。 25「愛」,宋、元、明三本均作「受」。 2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如此」二字。 27五苦盛陰(panc upadhana-kkhandha pi dukkha)(巴),又作五盛陰苦,即五陰熾盛苦,為八苦之一。中阿含第三十經象跡喻經(佛光一‧二五○):「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者何?……五盛陰從因緣生,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彼厭此過去、未來、現在五盛陰,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解脫。」 28「生」,宋、元、明三本均作「王」。 29「世間有五欲,……當念盡苦際」,此偈參閱增一阿含五王品第二九○經(佛光二‧九六二)之偈。 3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31本經敘說佛昔日為菩薩未成道時,思惟十二因緣之生滅,只知「識」為原首,令人致生、老、病、死,但不能如實了知生、老、病、死之原本,因從古昔諸佛學道,即知生、老、病、死之原本,了知四諦、十二因緣之生滅法則,而與眾說法;猶如有人在山林中,發現古人行道及無人之美好國邑,還歸稟王,王令人民移居古城,快樂無比。六入滅則生、老、病、死滅,當求方便,滅於六入。相應部(S﹒12﹒65﹒Nagaram 城邑)、雜阿含卷十三第三二五經(大正‧卷一二‧二八七經)、吳‧支謙譯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大一六‧八二六)、唐‧玄奘譯緣起聖道經(大一六‧八二七)、宋‧法賢譯佛說舊城喻經(大一六‧八二九)。 32聖本無「有病」二字。 33「生此」,宋、元、明三本均作「此生」。 34「當」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我」字。 35「受」,聖本作「取」。 36聖本無「受」字。 37「觀察」,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察觀」。 38「由」字之上,麗本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9聖本無「緣痛痛緣愛愛」六字。 40「緣」字之下,聖本有「愛愛緣取取緣」六字。 41「愛緣受,受緣有」,緣起聖道經(大一六‧八二八上)作:「愛為緣取,取為緣有。」 42「集」,麗本作「習」,今依據聖本改作「集」。 43「此念由何」,宋、元、明三本均作「念由何而」,聖本無「此」字。 44「復」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更」字。 45宋、元、明三本均無「察」字。 46「病」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死」字。 47宋、元、明三本均無「老病滅則死滅」六字。 48「死」字之下,麗本有一「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9麗本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0「郭」,聖本作「??」。 51宋、元、明三本均無「城」字。 52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53「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與聖本改作「集」。 54「有受」,宋、元、明三本均作「受有」,聖本作「有取」。 55「愛」,宋本作「受」。 56宋、元、明三本均無「知苦」二字。 57「集」,麗本作「習」,今依據明本與聖本改作「集」。 58宋、元、明三本均無「生」字。 59本經敘說:(一)阿那律聽法時睡眠,遭受佛訶責,遂發誓不眠而精進,雖致肉眼失明,卻因此而修得天眼。(二)阿那律將補衣,祈願阿羅漢、欲求福者代為貫針。(三)佛親為阿那律貫針,並示說如來於施、教誡、忍、法說義說、將護眾生、求無上正真之道等六法無有厭足,並囑當求方便,修此六法。 60「央」,宋本作「鞅」。 61「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改作「座」。 62「睡眠」,宋、元、明三本均作「睡」字,聖本作「坐睡」。 63「受」,宋、元、明三本均作「愛」。 64「老」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生」字。 65調戲蓋:又作掉舉惡作蓋(uddhacca-kukkucca-nivarana)(巴),五蓋之一,使內心浮躁不安,不能得四念住、七覺支。參閱中阿含第五十一經本際經(佛光一‧三六二)。 66「所行當處其中」,雜阿含卷九第二五六經(大正‧卷九‧二五四經):「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行」,明本作「應」。 67「已」,聖本作「以」。 68耆域(Jivaka)(巴),又作祇域、耆婆伽,譯為活,佛世時之名醫。 69「告」,宋本作「若」。 70「有」,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71宋、元、明三本均無「等」字。 72宋、元、明三本均無「於」字。 73「阿那律」三字,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尊者」二字。 74「針」,聖本作「吾」。 75「針」,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 76「與」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汝」字。 77「我」,明本作「吾」。 78「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戒」。 79「謂」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六」字。 80「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以」。 81「求為」,宋、元、明三本均作「為求」。 82「道」,麗本作「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道」。 83本經敘說:(一)鴦掘魔殺人取指為??,佛往降伏之,令憶梵書所載佛說滅六見法之事,終受感化,求作沙門,並得法眼淨。(二)波新匿王欲誅伐鴦掘魔,於佛所知其已出家,願以四事供養。(三)鴦掘魔修阿練若行,終證阿羅漢果;於入舍衛城,發至誠言以救婦人產難;乞食時,忍受眾人之打傷,佛說其已受永劫之罪報。(四)佛為諸比丘說鴦掘魔之本生因緣。(五)佛讚許鴦掘魔為第一聰明捷疾智弟子。中部(M﹒86﹒Angulimala-sutta 鴦掘魔經)、雜阿含卷三十八第一○六五經(大正‧卷三八‧一○七七經)、別譯雜阿含卷一第十六經(大二‧三七八)、西晉‧竺法護譯佛說鴦掘魔經(大二‧五○八)、西晉‧法炬譯佛說鴦崛髻經(大二‧五一○)、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大二‧五一二)。 84鴦掘魔(Angulimala)(巴),又作央掘魔羅,譯為指??。鴦掘摩經(大二‧五○八中):「舍衛城中有異梵志,……上首弟子名鴦掘摩,儀幹剛猛,力超壯士,手能接飛,走先奔馬,聰慧才辯,志性和雅,安詳敏達,一無疑礙,色像第一,師所嘉異。」「魔」,聖本作「摩」。 85「慈悲」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有慈心」三字,聖本無「悲」字。 86「患」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者」字。 87「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88宋本無「殺」字。 89元、明二本與聖本均無「於」字。 90「羊」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牧」字。 91「擒」,聖本作「禽」。 92「侶」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備」字。 93麗本無「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4「捉」,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撮」。 95「復」,聖本作「彼」。 96「狩」,宋、元、明三本均作「獸」。 97「淨」,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明」。 98「天」,聖本作「無」。 99「睹」,宋、元、明三本均作「觀」。 100「響」,聖本作「嚮」。 101「誡」,聖本作「戒」。 102「殺」,宋、元、明三本均作「然」。 103「腰」,聖本作「要」。 104「逆」,宋、元、明三本均作「逐」。 105「而行」,聖本作「行而」。 106「以」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復」字。 107「曰」,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108麗本無「令被」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9「??」,宋、元、明三本均作「」,聖本作「煥」。 110宋、元、明三本均無「令」字。 111麗本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2「汙」,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坌」。 113「毫」,聖本作「豪」。 114「釐」,元本無「氂」。 115「害」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人」字。 116「悟」,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明本作「寤」。 117「我姓伽伽,母名滿足」,巴利本(M﹒vol﹒2,p﹒102)作 Gaggo……pita;Mantani mata(父﹝名﹞伽伽,母﹝名﹞曼多耶尼) 118「盡形」,聖本作「形盡」。 119「面」,大正本作「而」。 120「大」,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天」。 121「羅」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阿」字。 122「是」,聖本作「此」。 123「類」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之」字。 124「胎」,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惱」。 125「人」,宋、元、明三本均作「女」。 126「妊」,聖本作「任」。 127「已」,聖本作「以」。 128宋、元、明三本均無「更」字。 129「成」,宋、元、明三本均作「至」。 130「??」,宋、元、明三本均作「漂」。 131「殺」,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然」。 132「水」,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船」。 133「今我」,宋、元、明三本均作「我今」,聖本作「今身」。 134宋、元、明三本均無「人前為過惡後止不復犯是照於世間如雲消日現」二二十字,「人前為過惡后止不復犯是照於世間如雲消日現比丘老少壯修行佛法行是照於世間如彼月雲消」四十字。 135「此」,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136「日」,元、明二本均作「月」。 137「待」,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138「智」,宋、元、明三本均作「黠」。 139「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正」。 140「婇」,聖本作「綵」。 141「世」,明本作「希」。 142「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此」。 143「於」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使」字。 144「即」,宋、元二本均作「因」。 145「慜」,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愍」。 146「父」字,宋、元二本均作「父王」二字,聖本作「至父」二字。 147「取」,宋、元、明三本均作「娶」。 148「歲」,宋、元、明三本均作「年」。 149「本」,宋、元、明三本均作「今」。 150「歷」,明本作「立」。 151「太」,麗本作「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太」。 152「太」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此」字。 153「椎」,聖本作「推」。 154宋、元、明三本均無「吾」字。 155「千金」,麗本作「金千斤」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千金」二字。 156宋、元、明三本均無「王」字。 157「王」字之下,聖本有一「王」字。 158「寑」,大正本作「寢」。 159「惟」,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唯」。 160「佯」,聖本作「陽」。 161「速往」,宋、元、明三本均作「往速」。 162「曰太子」,宋、元、明三本均作「太子曰」。 163「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是」字。 16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今」字。 165「大」,聖本作「太」。 166聖本無「里」字。 167「誠」,聖本作「成」。 168聖本無「戰」字。 169「杖」,宋、元、明三本均作「仗」。 170麗本無「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1「忘」,聖本作「亡」。 172「將」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即」字。 173「願」,聖本作「言」。 174「諸」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此」字。 175「又」,宋本作「人」。 176「王」,宋、元二本均作「長」。 177「婦」,宋、元、明三本均作「妻」。 178宋、元明三本均無「民」字。 179「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此」。 180「手」,聖本作「乎」。 181「后」,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復」。 182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183「含」,聖本作「鋡」。 184聖本無「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