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1經卷第四2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3

善惡品第四4

四一八)5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奉行十法,便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惡趣;又行十法涅槃界
云何修行十法,生惡趣中?於是,殺生、盜劫、淫泆、妄言、綺6語、惡口兩舌鬥亂彼此、嫉妒7瞋恚興起邪見,是謂十法。其眾生十法,入惡趣8
云何修行十法天上?於是,人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綺語惡口,不兩舌鬥亂彼此,不9嫉妒、恚害10興起邪見十法者,便天上11
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比丘當知:其天及惡趣者,當念捨離;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一九?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由十惡13之本,物衰耗,何內法云何為十?所謂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鬥亂彼此、嫉妒、恚害14邪見。由殺生報故,眾生壽命極短;由不與取15故,眾生生便貧賤;由淫泆報故,眾生門不貞良;由妄語報故,眾生口不氣醜16弊,致不鮮潔;由綺語報故,致土不平整17;由兩舌報故,土生荊棘18;由惡口報故,語有干種;由嫉19故,以致穀不豐熟;由恚害報故,諸穢惡之物;由邪見報故,自然八大地獄20。因此十惡報故,使諸物衰秏21,何內物!是謂,比丘!當念捨離十惡之法,修行十善法。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二○)22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往至世尊所,禮足,在面坐。爾時波斯匿王往白世尊言:「如來是語:『施我獲福多,餘者獲福少;施我弟子,勿施餘人。』設是語者,豈非毀如來法乎?」
佛告王曰:「此語:『獨施我,勿施餘人。』大王當知!我恒此語:『比丘缽中遺餘擲著中,軟23食之猶其福,何施人而不獲福乎?』但,大王我有是語:『施持戒人,其福益多,勝於犯戒之人。』」
爾時波斯匿王白佛言:「唯然世尊!施持戒人,其福倍多於犯戒之人者上。」
王復白佛言:「24子來語我言:『沙門瞿曇知於25,能回轉世人。』世尊!此語為審乎?為非耶?」
佛告王曰:「如是大王!如向來言:『我有幻法,能迴轉世人。』」
白佛言:「何者為迴轉幻法?」
佛告王曰:「其殺生者其罪難量,其不殺者受福無量;其不與取者獲罪無量,其不盜者獲福無量;夫淫泆者受罪無量,其不淫者受福無量;其邪見者受罪無量,其正見者獲福無量我所幻法者,正謂此耳!」
是時波斯匿王世尊言:「若當世間人民、魔、若魔天、有形之類,深解此術者則獲大幸。自今已26後,不復聽外道我國界,聽四部之眾恆在我宮,常當供養,隨其所須。」
佛告大王:「勿是語!所以然者,施畜27生之類,猶28獲其福;及施犯戒之人,亦獲其福;施持戒之人,福亦難量;施外道之29人,獲一億之福;施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及佛,其不可量。是故,大王!當興發意,供給當來過去諸佛聲聞弟子如是大王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所說,歡喜奉行
(四二一)30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比丘食後皆集普會講堂,咸共論說此義,所謂論者:衣裳、服飾、飲食之論,鄰國、賊寇、戰鬥之論,飲酒、淫泆、五樂之論,歌舞、笑、妓樂之論,此非要,不可稱計。
爾時世尊天耳聽聞比丘是論,即往至普會講堂所,問諸比丘!「汝集此何所論說?」
是時,諸比丘世尊言:「我等集此共論此不要事。」
是時,佛告諸比丘曰:「止!止!比丘!勿作此論。所以然者,此論非義,亦無善法之趣。不此論得修梵行不得滅盡涅槃之處,不得沙門平等之道。此皆俗論,非趣之論。汝等已31離俗修道,不應思惟敗行之論。汝等設欲論者,當論十事功德之論。云何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猛心、多聞能與人說法無畏無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32。汝等設欲論者,當論此事。所以然者,潤及一切饒益得修梵行,得至滅盡無為之處,涅槃之要也。汝今族姓子33出家道,思惟事。此論者,正法之論,去惡趣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佛說法,歡喜奉行
(四二)34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比丘皆集普會講堂,各此論:「今舍衛城穀米湧35貴,乞求難果。世尊又說:『飲食身得存,四大依倚心所念法法依善趣之本。』我等今日便當差次立36人乞求。使乞求之人得見好妙色極妙更樂,得衣裳、飲37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亦善耶?」
爾時世尊清淨無瑕穢,以天耳遙聞諸比丘此論。爾時世尊即往至普會講堂所,在中坐,告諸比丘:「汝集此為何論義?」
比丘對曰:「我等所論,今舍衛城乞求得,欲共差次一人次第乞食隨時得見好色妙服,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我等所論正論38此耳!」
佛告比丘:「若乞求比丘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復用見39色、聲、香、味、滑法乎40?我恆教敕:『乞食41求有事:可親、不可親。設得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增益惡法善法,此不可親。若得乞求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增益善法,不增惡法,此便可親。』汝等比丘!於此法中,欲作何等之論?汝等所論者,非正法論,當捨此法,更莫思惟!不此得至休息滅盡涅槃之處。
「設欲論者,當論此十法云何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猛心、多聞能與人說法無畏無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汝等設欲論者,當論此事。所以然者,潤及一切饒益得修梵行,得至滅盡之處、無為涅槃界。此論者沙門之義,當念思惟,勿去離心。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二三42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43比丘各集普會講堂異論:「今舍衛城乞食44得,非比丘所安之處。我等可立一人次第乞食。此乞比丘,能辦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所乏短。」
爾時中有比丘,白諸人曰:「我等不堪任在此乞求,各共詣摩竭國於彼乞求,又且穀米豐賤,飲食極饒。」
更復有比丘說曰:「我等不宜在彼國乞食。所以然者,阿闍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殺父王,與提婆達兜為友,以此因緣故,不宜在彼乞求。」
復有比丘說曰:「今此拘留沙國土,人民熾盛,饒財寶,宜在彼土乞求。」
復有比丘是說:「我等不宜在彼土乞食。所以然者,惡生王於彼土治化,極為兇45弊,有慈仁,人民粗暴,好喜鬥訟。以此因緣,故不應在彼乞食。」
復有比丘說曰:「我等宜在拘深46婆羅城,優填王所治之處,篤佛法不移動,我等宜在彼土乞食,所無違。」
爾時世尊天耳聞諸比丘此論,即嚴整服,至諸比丘所,在中央坐,問諸比丘曰:「汝集此論?為說何事?」
是時47,比48白佛言:「我等集此各興此論:『今舍衛城穀米湧貴,乞求叵得,各當共詣摩竭國界,於彼乞求。又彼國土饒財寶,所索易得。』其中或有比丘說曰:『我等不宜彼國乞食。所以然者,阿闍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殺父王,與提婆達兜為友,以此因緣,故不宜在彼乞求。』其中復有比丘說曰:『今49拘留沙國,人民熾盛,饒財寶,宜在彼國乞食。』復有比丘是說:『我等不宜在彼乞食。所以然者,惡生王於彼治化,為人兇惡,有慈仁,好喜鬥訟。以此因緣,故不宜在彼乞食。』復有比丘說曰:『我等宜在拘深婆羅城,優填王所治之處,篤佛法不移動,宜在彼乞食,所無違。』在此所50論,正謂此耳!」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莫稱譏王治國家界,亦莫論王勝劣51。」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夫人作善惡,行本52所因;
彼彼獲其報,不有毀敗。
夫人作善惡,行本所因;
善受善報,惡受惡果報。

「是故,比丘!勿興斯論國事,此論得至滅盡涅槃之處,亦不得沙門正行之法。設欲是論,非是正業。汝等事論53云何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猛心、多聞能與人說法無畏無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汝設欲論者,當論此事。所以然者,普潤一切得修梵行,得至滅盡涅槃之處。汝等已54出家道,世俗思惟,勿去離心。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二四)55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比丘集普會講堂各興此論:「今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聖律教,讖比丘尼阿羅漢道,二年中閉在宮內,與共交通。又不佛、法、比丘僧,無篤信之心向阿羅漢,則信心於佛、法、聖眾我等應遠離,勿止此土。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時,大臣亦行非法;大臣以56非法右吏佐亦行非法;吏佐已行非法,諸庶人類亦行非法今宜在國乞求,不止此邦。又可觀彼風57俗之化,已見風俗之化,則見殊異之處。」
爾時世尊天耳聽聞比丘各興此論,即往至諸比丘所,在中央坐。爾時,佛告諸比丘:「汝集此為何論說?」
比丘世尊言:「我等在此論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聖律教,二年中閉讖比丘尼,在深宮內58接待以色。又彼59得道之人行過三界,然王亦不佛、法及眾僧,無篤信之心向阿羅漢;已此心,則此心於三尊我等宜遠遊,不須住此。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時,臣佐、人民亦復行惡,又世間風化之法。」
爾時世尊告曰:「汝等勿論國之事,自剋己,思惟內省,挍60分別。言此論者不合至理,亦復不令人得修梵行滅盡無為涅槃之處。自修己,熾然61法行歸最尊。比丘能自修己,興隆法樂者,此人之類便為我躬自所生。云何比丘!能自熾然興隆法樂虛妄歸最尊?於是,比丘自觀身,身意止,自攝其心,除去斷想有憂愁;外自觀身,身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有愁憂62;有63身,身意止;內觀痛,外觀痛,外觀痛;內觀心,外觀心觀心內觀法,外觀法觀法,法64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有愁憂。如是比丘!能自熾然65其行,興隆法樂歸最尊。
諸有來、現在比丘,能自熾然不失行本,便為我之所生。是故,比丘欲有所論,當論於66事。云何為十?所謂精勤比丘少欲知足猛心、多聞能與人說法無畏無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67解脫見慧成就。汝等設欲論者,當論此事。所以然者,潤及一切饒益得修梵行,至滅盡之處、無為涅槃界。此論者沙門之義,當念思惟,勿去離心。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68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國中有長者69,與70坐禪屋。爾時7172其日數,止彼屋中,後便人間遊化。時,彼長者此心:當往覲尊者云。爾時長者云房中,寂寞不見人住。已,語諸比丘曰:「尊者云今為所在?」
比丘報曰:「云在人間遊化。」
長者報曰:「願諸賢差次人在吾房中住。世尊亦說:『立園果73,及作橋舡74,近道作圊75廁,持用惠施,長夜獲其福,戒法成就,死必天上。』以是之故,云作屋耳!今不樂我房,願諸賢差次人住我房中!」
比丘對曰:「如長者教。」爾時,諸比丘即差次一比丘住房中。
是時尊者云便是念:我離世尊積久,今可往問訊是時尊者云即往至世尊所,禮足,在面坐。須臾之間,即從座76起,還詣房中,比丘在屋中住。已,語彼比丘曰:「誰持我房與卿使77住?」
比丘報曰:「眾僧差次令我住此房中。」
是時云還至世尊所,因此本,具白世尊:「不審如來眾僧差次我房,使道人在此止住耶?」
佛告云:「汝往至長者家,語長者曰:『我所行法有身、口、過乎?又非身三口四意三過乎78長者先持房施我,後復持與聖眾。』」
是時云受佛教已,即往長者家,語長者曰:「非有身三口四意三過乎?」
長者報曰:「不見云身、口、意過也。」
云語長者曰:「何故奪我舍持與聖眾?」
長者報曰:「我見房空,是故持施聖眾。時我復是念:尊者云必不樂我房中。故持惠施耳!」
是時云聞長者語已,即還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具如來是時世尊即告阿難:「還打揵椎79諸有比丘在祇洹精舍者,盡集普會講堂。」
時,阿難即受佛教,召諸比丘在普會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惠施清淨,汝等善思念之。」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為惠施清淨?於是,比丘人以物惠施,後復還奪更與餘人,此為施不均整,非平等施人奪彼物,持施聖眾人還奪聖眾,持用與人,此非為平等之施,亦非清淨之施。轉輪聖王自於境界自在比丘於己衣缽自在復彼人口不見許,而取他物與人者,此非平等之施。今告諸比丘施主與,受主不見與者,此非平等之施。復彼比丘會遇終,此一房在羯磨80,傳告唱令:『某甲比丘終,今此房在眾分處,欲處何人?隨聖眾教。諸賢!任使某甲比丘住者,各共忍之。』若不聽者,今便說再三,亦是說之。眾僧一人不聽而與者,則非平等之施,則為雜濁之物。今還與云房,清淨受之。」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四二六81
如是
一時羅閱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時,尊者大均頭在靜寂之處,興此念想:諸前後中央82之見,云何得知?爾時,大83均頭到時,持缽,到世尊所,禮足,在面坐。爾時,均頭白世尊言:「今此諸見,前後相應云何得滅此見?又使餘者不生?」
世尊告曰:「於是,均頭!此所出與84所滅之處,皆是無常、苦、空。均頭之,當建此意。夫之法六二種85,要當住十善86之地,除去此見。云何為十?於是,均頭!他好殺生我等當不殺;他好盜,不盜;他犯梵行,我行梵行;他妄語不行妄語;他行兩舌鬥亂彼此、綺語惡口、嫉、恚、邪見,我正見
「均頭當知:如從道得值正道,如從邪見得至正見,迴邪就正,猶如己沒溺,復欲渡87人者,終此理。己未滅度,欲使他人滅度者,此不然。如己不沒溺,便能渡人,可此理。今亦如是,自般涅槃,復使他人取滅度者,可此理。是故,均頭當念:殺,不殺滅度;離盜,不盜滅度;離淫,不淫滅度妄語,不妄語滅度;離綺88語,不綺語滅度;離粗言,不粗言滅度;離鬥亂彼此,不鬥亂彼此滅度;離嫉,不嫉滅度;離恚,不恚滅度;離邪見正見滅度
「均頭當知:若凡夫之人便此念:『為我耶?為無我89耶?無我耶?有常耶?世無常耶?有邊耶?世無邊耶?命是身耶?為命身異耶?如來死耶?如來不死耶?為有死耶?為無死耶?為誰造此世90?』生諸邪見:『為是梵天造此世?為是施設此世?又梵天91眾生主造此世間眾生92本無今有,已93有便滅。』凡夫聞、無見,便此念。」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自然梵天,此是梵志語;
正,如彼之所見:
我主生蓮華梵天於中出;
主生梵天,自不相應
剎利種,梵志父母
云何剎利子,梵志還相生?
尋其所處,諸天之所說;
此是歎譽言,還自著羇94難。
95天生人民,主造世間
或言餘者造,此語誰者審?
之所惑,三事共合集;
不得自在,自稱我世勝。
天神世間,亦非梵天生;
設復梵天造,此非虛妄耶?
尋跡遂復多,審諦方言虛;
其行各各異,此不審實。

「均頭當知:眾生之類所不同,其念各異。此諸見者皆是無常,其有懷抱此見,則是無常變易之法。他人殺生我等殺生96;設他盜者,當遠離之;不習其行,專其意,不使錯亂,思惟97計,邪見所興,乃至十惡之法皆當去離,不習其行。瞋恚我等學於忍辱;他人懷嫉妒,當捨離;他興憍慢,我念捨離;他自稱、毀餘人,我等不自稱、不毀他人;他人98少欲我等當學少欲;他人犯戒,我修其戒;他人有懈怠精進;他人不行三昧,我行三昧是學!他人愚惑,我智慧。其能觀察分別其法者,邪見消滅,餘者不生。」
是時,均頭如來教已,在閑之處,思惟99計,所以族姓子出家道,三法衣,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復有,如實知之。是時,均頭便成阿羅漢
爾時,均頭聞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0
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地獄眾生受其罪報,極至一劫,或有其間夭者;畜生罪報,極至一劫,其間有中夭者;受餓鬼報,極至一劫,其間有中夭者。比丘當知:鬱單曰人壽千歲,中夭者。所以然者,彼土人民所係屬,設於彼終,善處天上有墮落者。弗于逮人民壽五百歲,亦有中夭者;瞿耶尼人民壽百五歲,亦有中夭者;閻浮提人民極壽百歲,亦有中夭者多。
正使壽命極至十十101,人民之兆以壽十十,其不同,性分各異。初十幼102小,所識知;第十少知,猶不貫了;第三十欲意熾盛,貪著於色;第四十諸伎103術,所行無端;第五十解義明了,所不忘104;第六十慳著財物決了;第七十懈怠喜眠,體性遲緩;第八有少壯之心,亦無榮飾;第九十諸病痛,皮緩面皺;第十十諸根衰秏105,骨節相連,多忘意錯。比丘之:設人壽百歲,當經歷爾許之難。設人壽百歲,當經三百冬、夏、秋106,計其壽命,蓋不足言。若人壽百歲,當三萬六千食,其間或食時不食,不與不食,不食。計彼食與不食,及飲母乳,取要言之,三萬六千食。比丘!若人壽百歲其限歲數,飲食之法其狀如是
比丘當知:閻浮地人民,或壽極長與無量壽等。過去久遠不可計世,有王名療107病,壽命極長,顏色端正108受樂無量爾時,無疾病、老、死109之患。時,有夫婦人生子,子便終。是時父母抱舉令坐,又持食與,然彼子不飲、不食,亦不起坐。何以故爾?以終故。是時,彼父母便此念:我子今日何為瞋恚,不肯食飲,亦不語?所以然者,由彼人民不聞死亡音響110之所致也。
爾時,彼父母便復念曰:『我子今已111經七日不飲、不食,亦復不知何由然?今可以此因緣,往白療病大王使知。』是時父母往至所,以此因緣,具白大王是時大王便是念:今日已聞死亡音響。王告之曰:『汝等可此小兒到吾所。』爾時父母即抱小兒至國王所。王已,告父母曰:『此兒已112終。』時,父母白王言:『云何終?』王告曰:『此兒更不行113、言對、談說、飲食、戲樂,身體正直所復為,故終。』是時,夫婦復白王言:『此之變當經幾時?』王告之曰:『此兒不久身體爛壞,膖脹臭處所復任。』爾時父母不信王語,復抱死兒,還至家中,未經幾時,身體盡壞,極為臭穢是時父母方信王語云:『此兒不久身體膖脹,盡當敗。』
是時,夫婦復抱此膖脹小兒至國王所,而白王言:『唯然大王!今此兒奉貢大王。』時,父母亦不啼哭,所以然者,由不聞死亡之音故。是時大王剝取其皮,而大鼓,復敕作七重樓閣此鼓處其上,即敕一人:『汝當之,令護此鼓,百歲一擊,無令失時。』受王教誡114,百歲一擊。時,諸人民聞此音,怪未曾有,語諸人曰:『何者音響?為是誰聲?乃徹於斯!』王告之曰:『此是人皮之響!』眾生聞已,各興念曰:奇哉!乃聞此聲。汝等比丘爾時王者,豈異人乎?莫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王者,即我身是也。以此之,昔日閻浮壽命極長,如今閻浮地人民極為短命,滅115者難限。所以然者,由殺害多故,致命極短,華色失乎116因緣,故致變怪。
比丘當知:閻浮地五歲,四天王一日一夜。計彼日夜之數,三日為一月月為一歲,四天王壽命五百歲,或復有中夭者。計中之壽八億歲,還活地獄一日一夜。計彼一日一夜之數,三日為一月月為一歲,還活地獄極壽千歲,復有中夭者,計中之壽三十六億歲。計中百歲,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計彼日月年歲之數,三十三天壽千歲,其間或有中夭者。計中之壽三十六億歲,阿鼻地獄一日一夜。復計彼日月之數,三日為一月月為一歲,計彼日夜之數壽歲,計中之壽,壽一拘利117如是比丘!計此之壽轉增倍,除無想天118。無119天壽八萬四千劫,除120淨居天121不來此世。是故,比丘!勿懷放逸,於現身上得盡有漏如是比丘是學!」
爾時,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122阿含經卷第四123



1「含」,聖本作「鋡」。
2「三」,聖本作「二」。
3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婆」,正本作「姿」。
4「七」,麗本作「五」,今依順序改作「七」。聖本作「六」。
5本經敘說修行十惡,則墮惡趣修行十善天上修行十念,能至涅槃當捨離生天及惡趣善修十念涅槃增支部(A﹒10210﹒Dasa-dhamma 十法),參閱雜阿含卷三第一○四四經(正‧卷三七‧一○五六經)。
6「綺」,聖本作「??」 。
7「嫉」,巴利本作abhijjhalu(有貪愛的)。
8「入惡趣中」,雜阿含卷三七經第一○四四經(正‧卷三七‧一○五六經):「如鐵鉾鑽水,身壞終,下入惡趣泥犁中。」
9本無「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恚害」,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瞋恚」。
11「便天上」,雜阿含卷三第一○四四經(正‧卷三七‧一○五六經):「譬如鐵鉾仰鑽虛空身壞終,天上。」
12本經敘說十惡果報當捨十惡,並修行十善
13十惡( dasa papakani)(巴),又作十不善業(dasakusala-kamma-patha )(巴),由造作惡行
14恚害」,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瞋恚」,宋本無「害」字。
15本無「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6「醜」,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臭」。
17「整」,宋、元、明三本均作「正」。
18「棘」,聖本作「??」。
19本無「報」字,今依據磧砂藏補上。
20八大地獄:即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地獄地獄、炎熱地獄、大熱地獄無間地獄。參閱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三)、阿含八難品第三七經(佛光三‧三七二)。
21「秏」,明本作「耗」。
22本經敘說波斯匿王平等施、迴轉幻法,並勸王發心供養當來過去諸佛聲聞弟子
23「軟」,元、明二本均作「蠕」,聖本作「濡」。
24「揵」,聖本作「健」。
25術(maya)(巴),指幻化法術佛陀能說幻化道理、能為幻化之事,故又名大幻師
26「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以」。
27「畜」,明本作「眾」。
28宋、元、明三本均無「猶」字。
29道之」三字,聖本作「仙」二字
30本經敘說諸比丘食後集於普會講堂事,佛止之,並敕諸比丘思惟少欲事之論,事之功德遠離惡趣,至涅槃增支部(A﹒1069¯70﹒Kathavatthu(1)(2)論事)。
31「已」,宋本與聖本均作「以」。
32少欲知足……解脫見慧成就」,巴利本(A﹒vol﹒5,p﹒129)作 appicchakatha santutthikatha pavivekakatha asamsaggakatha viriyarambhakakatha silakatha samadhikatha pannakatha vimuttikatha vimuttinanadassanakatha (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無雜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見論。)
33「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以」。
34本經敘說諸比丘集於講堂乞食,希求妙色觸、四事供養,佛斥其非正法,敕當思惟少欲事,令此事勿去於心。
35「湧」麗本作「勇」,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湧」。
36「立」,元、明二本均作「人」。
37「飲」,聖本作「飯」。
38「論」,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謂」。
39宋、元、明三本均無「見」字。
40「乎」,聖本作「于」。
41元、明二本與聖本均無「食」字。﹒
42本經敘說諸比丘集於普會講堂,論王治國界及國主之勝劣,佛止之,並敕當思惟少欲事,令此事勿去於心。
43「多」,明本作「諸」。
44「食」,聖本作「求」。
45「兇」,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凶」。
46「深」,聖本作「睒」。
47「時」,正本作「事」。
48「比」字之上,聖本有一「諸」字。
49「今」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一「此」字。
50本無「所」字。
51「劣」,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如」。
52「有」,元、明二本均作「得」。
53「論」字之上,元、明二本均一「善」字。
54「已」,宋本與聖本均作「以」。
55本經敘說諸比丘集於講堂波斯匿王非法事,佛止之,敕諸比丘自修己,熾然法行興隆法樂歸最尊,並當思惟少欲事,令此事勿去於心。小部法句經注釋(DhpA﹒1﹒pp﹒237 f﹒)。
56「以」,元、明二本均作「已」。
57宋、元、明三本均無「風」字。
58本無「內」字,元、明二本均作「向」。
59本無「彼」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60「挍」,宋、元、明三本均作「校」。
61熾然」,宋本與聖本均作「然熾」。
62「愁憂」,聖本作「憂愁」。
63「有」,宋、元、明三本均作「又」。
6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法」字。
65熾然」,宋本作「然熾」。
66「論於」,宋、元、明三本均作「於論」。
67宋、元、明三本均無「解脫成就」四字。
68本經敘說長者禪房云,云後於人間遊化長者即將禪房轉施聖眾以此因緣為諸比丘平等施法。
69舍衛國中有長者」,毗尼母經(大二四‧八四一下)作:「在那羅伽波寧,檀越篤信三寶,於尊者羅睺羅邊生恭敬心。」那羅伽波寧(Nalakapana)(巴),為薩羅國之邑名。
70云:即佛子羅睺羅(Rahula)(巴),又作羅護羅,譯為障、障月。「云」,宋、元、明三本均作「雲」。
71「云」,明本作「雲」。
72「隨」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在中坐禪」四字。
73「果」,聖本作「果」。
74「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船」。
75「圊」,聖本作「清」。
76「座」,聖本作「坐」。
77「使」,聖本作「便」。
78「乎」,聖本作「于」。
79「椎」,宋本作「唯」,元本作「稚」,聖本作「推」。
80羯磨(karman)(梵)、(kamma)(巴),譯為作業所作,為作授戒、懺悔等之儀式羯磨,指行羯磨。「磨」,聖本作「摩」。
81本經敘說為均頭說諸見生滅,皆是無常、苦、空,為變易之法;當十善之地,除滅六十二見;均頭遂證阿羅漢果
82前後中央:指過去未來現在
83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大」字。
84「與」,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興」。
85之法六二種:即六十二見(dvasatthi ditthiyo )(巴),指外道之六二種所執。阿含梵動經(佛光二‧五四七):「彼盡入是八見中,本劫本見,數種種,隨意所說,……彼盡入四四見中,於末劫末見,種種數,隨意所說,……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各隨所見說,彼盡入六十二見中,各隨所見說,盡依中在中,齊是不過。」
86十善(dasa kusalani)(巴),又作十善業道(dasa kusala-kammapatha)(巴),即身口意之十種善行。
87「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度」。
88「綺」,聖本作「??」。
89「我」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一「有」字。
90「為我耶?為無我耶?……為誰造此世?」此即四種佛不予記說之事,又作十四無記四不可記,為外道顛倒所提出之四種問難。參閱雜阿含卷三四第九五四經(正‧卷三四‧九六經)。
91本無「造」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92本無「生」字。
93「已」,宋本作「以」,
94「羇」,聖本作「??」。
95「梵」,正本作「焚」。
9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生」字。
97「挍」,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校」。
98本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9「挍」,宋、元、明三本均作「校」。
100本經敘說:(一)三惡道四大部洲諸天壽命之長短,以上除淨居天不來此世,其餘多流轉生死。(二)佛舉說己昔為療本生事,說明昔日閻浮地人壽命極長,今因殺生之業而壽命短促。
101「十十」,宋本作「二」,聖本作「百」。
102本無「幼」字。
103「伎」,宋、元、明三本均作「技」。
104「忘」,宋本與聖本均作「妄」。
105「秏」,明本作「耗」。
106冬夏秋:印度屬季節風地帶,全年氣候分為三種,即暑熱季三至六月(秋),雨季六至九月(夏),冷涼季十至月(冬)。「秋」字之上,麗本有一「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刪去。宋、元、明三本、磧砂藏、頻伽藏及正本在本卷末均有「經言百歲,當經三百冬、夏、秋;謂冬、夏、秋各百故。言三百而不言春者,此順西域三時也。言三時者,寒、熱、雨三也。言冬彼寒時,夏時,秋彼雨時。然彼三時四月,計一年月。今以冬、夏、秋擬彼三時,而月數少,蓋譯者不善方言也。」九四字之補注。
107「療」,聖本作「遼」。
108「正」,聖本作「政」。
109「病老死」三字,宋、元、明三本均作「病」二字。「死」,聖本作「病」。
110「響」,聖本作「嚮」。
111「已」,聖本作「以」。
112「已」,宋本與聖本均作「以」。
113「行起」,聖本作「起行」。
114「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戒」。
115「滅」,聖本作「減」。
116「乎」,聖本作「釆」。
117拘利(koti)(梵),又作俱胝,譯為億,印度數量之名,即千萬。
118無想天(asamjnika-sattavadeva)(梵)、(asanna-sattadeva)(巴),又無想有情天、福德天,位於色界第四禪天,即外道無想定而感之果報
119「無」字之上,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一「計」字。
120「除」,聖本作「餘」。
121淨居天(suddhavasa deva)(巴),即五淨居天(panca suddhavasa deva)(巴),又作五不還天,位於色界第四禪天,為證得不還果聖人所生之處,共有五天:(一)無煩天(aviha deva)(巴),此天無見、思二種煩惱。(二)無熱(atappa deva)(巴),此意樂調柔,已熱惱。(三)善現(sudassi deva)(巴),此天形色轉勝,現。(四)善見天(sudassa deva)(巴),此天定障漸微,見極光明,(五)究竟(akanittha deva)(巴),此天色法最極,達究竟處。宋本無無想天無想天八萬四千劫除淨居天十六字。
122「壹」,宋、元、明三本均作「一」。
123「三」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