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1經卷第四十五2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3 不善品第四十八4入前品中5 (四三一)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集普會講堂,各生此念:今如來甚奇!甚特!過去取般涅槃者,亦復知彼姓名、種族、持戒、翼從,皆悉分明,三昧,智慧、解脫、解脫見慧,身壽有長短,皆悉知之。云何,諸賢!為是如來分別法處,極為清淨,知彼諸佛姓字所出之處乎?為是諸天來至佛所而告此耶? 爾時,世尊以天耳徹聞眾多比丘各興此論,便往至諸比丘所,在中央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集此為何等論?欲說何法?」 諸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論正法之要。諸人各興此論議7:如來甚奇!甚特!乃能知過去諸佛世尊名字姓號,智慧多少,靡不貫博,甚可奇雅!云何,諸賢!為是如來分別法界,極為清淨,知彼諸佛姓字所出之處乎?為是諸天來至佛所而告此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欲得聞過去諸佛神智之力乎?姓字名號、壽命長短耶?」 諸比丘對曰:「今正是時,唯願世尊敷演其義!」 佛告諸比丘:「汝等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爾時,眾多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次,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於彼三十一劫內有佛,名毗舍羅婆如來出世。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屢孫如來。復於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於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迦葉。復於賢劫中,我出現世,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8。」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九十一劫中,有佛毗婆尸; 三十一劫中,式詰如來出; 復於彼劫中,毗舍如來現9; 今日賢劫中,四佛復出世; 拘孫、那、迦葉,如日照世間; 欲知名字者,其號悉如是。 「毗婆尸如來者出剎利種,式詰如來亦出剎利種,毗舍羅婆如來亦出剎利種,拘屢孫如來出婆羅門種,拘那含牟尼如來出婆羅門種,迦葉如來出婆羅門種,如我今日出剎利種。」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前佛有現者,皆出剎利種; 拘孫至迦葉,出於婆羅門。 最尊無能及,我今天人師; 諸根而淡泊,出於剎利姓。 「毗婆10尸如來姓瞿曇,式詰如來亦出瞿曇,毗11舍羅婆亦出瞿曇12,迦葉如來出迦葉姓,拘樓孫、拘13那含牟尼14亦出迦葉姓,同上而無異,我今如來姓瞿曇。」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如初諸三佛,出於瞿曇種; 後三世迦葉,出於迦葉姓。 如我今現在,天人所奉敬; 諸根而淡泊,出於瞿曇姓。 「比丘當知:毗婆尸如來姓拘鄰若15,式詰如來亦出拘鄰16若,毗舍羅婆如來亦17出拘鄰若,拘屢孫如來出婆羅墮,拘那含牟尼如來亦出婆羅墮,迦葉如來亦出婆羅墮,如我18今如來19、至真、等正覺出於拘鄰若20。」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如初諸三佛,出於拘鄰若; 後三至迦葉,出於婆21羅墮。 如我今現在,天人所奉敬; 諸根而淡泊,出於拘鄰若。 「毗婆尸如來坐波羅利華22樹下而成佛道,式詰如來23坐分陀利24樹下而成佛道,毗舍羅婆如來坐波羅25樹下而成佛道,拘屢孫如來坐屍利沙26樹下而成佛道,拘那含牟尼如來坐優頭跋羅27樹下而成佛道,迦葉如來坐尼拘留樹下而成道果,如我今日如來坐吉祥28樹下而成佛道。」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初一成佛道,波羅利樹下; 式29坐分陀利,毗舍坐波羅; 拘孫坐尸利,拘那跋羅下; 迦葉拘留樹,吉祥我成道; 七佛天中天,照明於世間; 因緣坐諸樹,各成其道果。 「毗婆尸如來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之眾,式詰如來弟子之眾有十六萬,毗舍羅 婆如來弟子之眾十萬,拘屢孫如來弟子之眾有八萬人,拘那含牟尼如來弟子之眾有七萬人,迦葉如來弟子之眾有六萬眾,如我今日弟子之眾,有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羅漢,諸漏永盡,無復諸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百千六萬八,毗婆尸弟子; 百千及六萬,式詰弟子眾; 百千比丘眾,毗舍婆弟子; 拘孫八萬眾,拘那含七萬; 迦葉六萬眾,皆是阿羅漢; 我今釋迦文,千二百五十; 皆是真人行,布現於法教: 遺法餘弟子,其數不可計。 「毗婆尸如來侍者,名曰大導師30;式詰如來侍者,名曰善覺31;毗舍羅婆如來侍者,名曰勝眾32;拘屢孫如來侍者,名曰吉祥33;拘那含牟尼如來侍者,名曰毗羅先34;迦葉如來侍者,名曰導師35;我今侍者,名曰阿難。」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大道36及善37覺,勝眾與吉祥; 毗羅先、導師,阿難第七侍; 此人供養聖,無有不得時; 諷誦又受持,不失其義理。 「毗婆尸如來壽八萬四千歲,式詰如來壽七萬歲,毗舍羅婆如來壽六萬歲,拘屢孫如來壽五萬歲38,拘那含如來壽四萬歲39,迦葉如來壽二萬歲,如我今日壽極減少,極壽不過百歲。」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初佛八萬四40,次佛七萬歲; 毗舍婆六萬,拘留壽五萬; 二41萬二萬年,是拘那含壽; 迦葉壽二萬,唯我壽百年。 「如是,諸比丘!如來觀知諸佛姓名號字,皆悉分明,種類出處靡不貫練,持戒、智慧42、禪定、解脫皆悉了知。」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來亦說,過去恆沙諸佛取滅度者,如來亦知;當來恆沙諸佛方當來者,如來亦知。如來何故不記爾許佛所造?今但說七佛本末。」 佛告阿難:「皆有因緣本末故,如來說七佛之本末;過去恆沙諸佛,亦說七佛本末;將來彌勒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師子應如來出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承柔順佛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名號;若無垢佛出現世時,亦當記迦葉之本末;若寶光佛出現世時,亦當記釋迦文之本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師子、柔順、光,無垢及寶光; 彌勒之次第,皆當成佛道。 彌勒記式佛,師子記毗舍, 柔順記拘孫,光焰記牟尼, 無垢記迦葉,皆說曩所緣; 寶光成三佛,亦當記我號。 過去諸三佛,及以將來者, 皆當記七佛,曩所之本末。 「由此因緣故,如來記七佛名號耳!」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此經名何等?當云何奉行?」 佛告阿難:「此經名曰記佛名號,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三二)43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是時,師子長者往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師子長者白舍利弗言:「唯44願尊者當受我請!」 是時,舍利弗默然受請。是時,長者見尊者默然受請,便從座45起,禮足而退。復至大目乾46連、離越、大迦葉、阿那律、迦旃延、滿願子、優婆47離、須菩提、羅云、均頭沙彌、如此上首者請五百人。是時,師子長者即還,辦具種種極妙飲食,敷好48坐49具,又白:「時到。諸真人羅漢靡所不監50,今食具已51辦52,唯願屈顧,臨覆53下舍!」 爾時,諸大聲聞各著三衣,持缽入城至長者家。時,長者見諸最尊坐已54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見諸聖眾食已訖,行清淨水。人施一白55,前受咒願。 是時,尊者舍利弗與長者說極妙之法,便從座起而去,還詣靜室。 爾時,羅云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曰:「汝今為從何來?」 羅云報云:「師子長者今日來見請。」 佛告之曰:「云何,羅云!飲食為妙?為不妙?為細耶?為粗耶?」 羅云報曰:「飲食極妙,又且豐多。今此白,從彼得之。」 佛告羅云:「眾僧斯有幾人?上座是誰?」 羅云白佛言:「和上56舍利弗最為上首,及諸神德弟子有五百人。」 佛告羅云:「云何,羅云!彼長者獲福為多乎?」 羅云白佛言:「唯然,世尊!彼長者得福之報不可稱計。施一羅漢其福難限,何況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 佛告羅云:「今施五百羅漢之功德,若從眾中僧次,請57一沙門,請已,供養;計此眾中差人之福,及與五百羅漢之福,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所以然者,眾中所58差,其福難限,獲甘露滅盡之處。羅云當知:猶如有人自誓說曰:『吾要當飲此江河諸水。』彼人為堪任不乎?」 羅云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然者,此閻浮地極為廣大。此閻浮地有四大河:一者59恆伽,二者60新頭,三者61私陀62,四者63博64叉。一一河者,從有五百65,然此人終不能飲水使盡,但勞其功,事終不成也。」 「彼人復作是說:『我自有方便因緣,可得飲諸水使盡。』云何有因緣得飲諸水?爾時,彼人便作是念:我當飲海水。所以然者,一切諸流,皆歸投乎66海。云何,羅云!彼人能得飲諸水乎?」 羅云白佛言:「如此方便可得飲水使盡。所以然者,一切諸流皆歸乎海。由此因緣故,彼人得飲水盡。」 佛告之曰:「如是,羅云!一切私施67猶如彼流,或獲福,或不獲福。眾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決水以入于海,便滅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羅云!此亦如是,今此十人皆從眾中出,非眾不成。云何為十?所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辟支佛、佛,是謂十人皆由眾中,非獨自立。羅云!當以此方便,知其眾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是故,羅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稱計,當供養聖眾。羅云當知:猶如有人以酥68投水凝,不得廣普,若以油投水,則遍滿其上。是故,羅云!當念供養聖眾比丘僧。如是,羅云!當作是學!」 爾時,師子長者聞如來歎說施眾之福,不歎說餘福。爾時,長者以餘時,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師子長者白世尊言:「適聞如來而歎說施眾之福,不歎別請人之福,自今已69後常當供養聖眾。」 佛告之曰:「我不作爾說:『當供養聖眾,不供養餘人。』今施畜生猶獲其福,何況餘人?但我所說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眾。長者!我觀此因緣義,故而說此語耳!亦不教人應施聖眾,不應施餘人。」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如是,如70尊教敕!自今已後,若作福業,盡當供養聖眾,不選71擇人施。」 爾時,世尊與彼長者說微妙之法,今發歡悅之心。長者聞法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師子長者意欲施立福業。爾時,諸天來告之曰:「此是向須陀洹之人,此是得須陀洹,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爾時,天人即歎頌曰: 「如來歎擇施,與此諸德士; 施此獲福多,如良田生苗。」 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爾時,天人復語長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須陀洹人,此是得須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羅漢,此得阿羅漢;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 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何以故爾?但憶如來教誡72,不選擇而施。 爾時,師子長者復以餘時,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我自憶念請聖眾飯之,有天來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須陀洹,此人得須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別。』又73說此偈: 「『如來歎擇施,與此諸德士; 施此獲福多,如良田生苗。』 「時我復作是念:如來教誡不可違戾,豈當生心選擇施乎?終無是非之心、高下之意也。時我復作是念:我當盡施一切眾生之類,汝自持戒受福無窮,若使犯戒自受其殃。但愍眾生,非食不濟命。」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長者!行過弘誓,菩薩所施心恆平等。長者當知:若菩薩惠施之日,諸天來告之:『族姓子當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爾時,菩薩終無此心:此應施,此不應施。然菩薩執意而無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長者!當念平等惠施,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是時,師子長者憶如來教誡,熟視世尊,意不移動,即於座上,得法眼淨。是時,師子長者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長者去未久,佛告諸比丘曰:「此師子長者憶平等施故,又視如來從頭至足,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優婆塞中第一弟子平等施者,所謂師子長者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三三)74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屏猥75之處,補衲76故衣。爾時,有十千梵迦夷天從梵天沒,來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各圍繞77侍焉78。又以此偈而歎頌曰: 「歸命人中上,歸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得79,為依何等禪?」 是時,十千梵80迦夷天說此語已,舍利弗默然可之。爾時,諸天以見舍利弗默然可已81,即禮足退去。諸天去未遠,舍利弗即入金剛三昧。 是時有二鬼,一名伽羅,二名優波伽羅82。毗沙門天王使遣至毗留勒天王所,欲論人、天之事。是時,二鬼從彼虛空而過,遙見舍利弗結跏83趺坐,繫念在前,意寂然定。伽羅鬼謂彼鬼言:「我今堪任以拳84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語第二鬼曰:「汝勿興此意打沙門頭。所以然者,此沙門極有神德,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世尊弟子中聰明高才無復過是85,智慧弟子中最為第一。備於長夜,受苦無量。」 是時,彼鬼再三曰:「我能堪任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報曰;「汝今不隨我語者,汝便住此,吾欲捨汝去此。」 惡鬼曰:「汝畏此沙門乎?」 優波伽羅鬼曰:「我實畏之。設汝以手打此沙門者,此地當分為二分。正爾,當暴風疾雨,地亦振動,諸天驚動。地已振動,四天王亦當驚怖;四天王已知於我等,不安其所。」 是時惡鬼曰:「我今堪任辱此沙門。」善鬼聞已,便捨而去。 時,彼惡鬼即以手打舍利弗頭。是時,天地大動,四面有暴風疾雨,尋時來至,地即分為二分,此惡鬼即以全身墮地獄中。爾時,尊者舍利弗即從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闍崛山,往詣竹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體無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體素無患,唯苦頭痛。」 世尊告曰:「伽羅鬼以手打汝頭。若當彼鬼以手打須彌山者,即時須彌山便為二分。所以然者,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報故,全身入阿鼻地獄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甚奇!甚特!金剛三昧力乃至於斯!由此三昧力故無所傷害。正使須彌山打其頭者,終不能動其毫86毛。所以然者,比丘聽之:於此賢劫中有佛,名拘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彼佛有二大聲聞:一名等壽,二名大智。比丘等壽,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乾連神足第一。爾時,等壽、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剛三昧。當於一時,等壽比丘在閑87靜之處,入金剛三昧。時,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見此比丘坐禪,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今日以取無常。』是時,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諸草木,88比丘身上,以火燒已,而捨之去。 「是時,等壽比丘即從三昧起,正89衣服,便退而去。是時,比丘即以其日,著衣持缽,入村乞食。時,諸取薪草人見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謂言:『此比丘昨日已90取命終,我等以火焚燒,今日復還活。今當立字,字曰還活。』若有比丘得金剛三昧者,火所不燒,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為他所中傷。如是,比丘!金剛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舍利弗比丘多遊二處:空三昧、金剛三昧。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金剛三昧。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教汝:如舍利弗比丘91,智慧、大智、分別智92、廣智、無邊智、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少欲知足、閑靜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93、解脫見慧成就、柔和無爭94、去惡辯95了、忍諸言語、歎說離惡、常念去離、愍念生萌96、然熾正法、與人說法無有厭足。」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十千諸天人,盡是梵迦夷; 自歸舍利弗,於靈鷲山頂。 歸命人中上,歸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為依何等禪? 如是弟子花,莊嚴佛道樹; 如天晝度97園,快樂無有比。 「弟子華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所以然者,此人則能莊嚴佛樹。道樹者,即如來是也;如來能覆蓋一切眾生。是故,比丘!當念勤加勇猛精進,如舍利弗比丘。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五98 1「含」,聖本作「鋡」。 2「五」,聖本作「四」。 3宋、元、明三本均無「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五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二十三字(不分卷)。 4「八」,麗本作「六」,今依順序改作「八」。 5宋、元、明三本均無「不善品第四十八入前品中」十一字。聖本作「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入前品中二分之餘」十六字。 6本經敘說佛為諸比丘廣演七佛名號、種姓、道樹、所化弟子眾、侍者、壽命;三世諸佛,皆說七佛之本末,當念奉行此記佛名號經。參閱長部(D﹒14﹒Mahapadana-suttanta 大本經)、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一)、宋‧法天譯佛說七佛經(大一‧一五○上)、宋‧法天譯毗婆尸佛經(大一‧一五四)、失譯七佛父母姓字經(大一‧一五九)。 7「議」,宋、元、明三本均作「義」。 8「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屢孫如來。……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佛說七佛經(大一‧一五○上)作:「於賢劫中第六劫,有俱留孫佛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第八劫有迦葉波佛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第九劫我釋迦牟尼佛,出世間,應正等覺。」 9「現」,聖本作「出」。 10「毗婆」,大正本作「婆毘」。 11「毗」,麗本作「比」,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毗」。 12「毗婆尸如來……亦出瞿曇」,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七)作:「毗婆尸佛出剎利種,姓拘利若;尸棄佛、毗舍婆佛種、姓亦爾。」 13聖本無「孫拘」二字。 14「拘樓孫拘那含牟尼」,宋本作「拘那含牟尼拘樓孫」,元、明二本均作「拘那含牟尼拘屢孫」。 15拘鄰若(Kondanna)(巴),又作拘利若。 16「鄰」,聖本作「憐」。 17宋、元、明三本均無「亦」字。 18「我」字之下,聖本有一「我」字。 19「來」,聖本作「至」。 20「拘屢孫如來……出於拘鄰若」,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七)作:「拘樓孫佛出婆羅門種,姓迦葉;拘那含佛、迦葉佛種、姓亦爾。我今如來、至真,出剎利種,姓名曰瞿曇。」 21「婆」,宋本與聖本均作「波」。 22波羅利華:又作波波羅、波吒釐(patali)(巴),譯為重葉樹、重生華,類似楸樹或紫葳之植物,春季開香紫花。 23宋、元、明三本均無「如來」二字。 24分陀利(pundarika)(巴),又作分陀利迦。 25「波羅」,巴利本作 sala(娑羅),譯為堅固、高遠,學名 Shorea robusta ,屬龍腦香料科之喬木,葉子為橢圓形而端尖,花小呈淡黃色,材質堅固可供建築,樹脂可代替瀝青使用,其種子可榨油。 26尸利沙(sirisa)(巴),又作舍離沙,譯為合歡、合昏,其樹膠可作香藥。 27優頭跋羅(udumbara)(巴),又作烏曇婆羅、烏暫婆羅,譯為空起、靈瑞,其葉似梨,果大如拳,高丈餘之隱花植物,若如來下生或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以大福德力故,可感此樹開花,而經中多以此花譬喻稀有之事。 28吉祥:即缽多(assattha)(巴),屬於桑科植物,產於東印度之常綠喬木,莖幹黃白色,枝葉青翠,冬夏不凋。七佛所坐成道之樹不同,但皆稱為菩提樹,意為道樹、覺樹,釋迦牟尼佛坐缽多樹下成最正覺,故今言菩提樹,是指缽多樹。 29「式」,宋、元、明三本均作「或」。 30「大導師」,七佛經(大一‧一五一中)作「阿輸迦」,阿輸迦(Asoka)(巴),譯為無憂。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一四)作「無憂」。 31「善覺」,七佛經(大一‧一五一中)作「剎摩迦嚕」,剎摩迦嚕(Khemamkara)(巴),譯為安穩、忍行。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一四)作「忍行」。 32「勝眾」,七佛經(大一‧一五一中)作「烏波扇親」,烏波扇親(Upasanta,Upasannaka)(巴),譯為近寂、寂滅。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一四)作「寂滅」。 33「吉祥」,七佛經(大一‧一五一中)作「沒提踰」,沒提踰(Buddhija)(巴),譯為覺生、善覺。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一四)作「善覺」。 34「毗羅先」,七佛經(大一‧一五一中)作「穌嚕帝里野」,穌嚕帝里野(Sotthija)(巴),譯為安和、吉祥生。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一四)作「安和」。 35「導師」,七佛經(大一‧一五一中)作「薩里嚩蜜怛囉」,薩里嚩蜜恆囉(Sarvamitra)(梵)、(Sabbamitta)(巴),譯為善友、一切友。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一四)作「善友」。 36「道」,元、明二本均作「導」。 37「善」,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所」。 38「五萬歲」,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六)作「四萬歲」。佛說七佛經(大一‧一五○)與長阿含大本經同。 39「四萬歲」,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六)作「三萬歲」。佛說七佛經(大一‧一五○)與長阿含大本經同。 40「四」,聖本作「歲」。 41「二」,麗本作「一」,今依據聖本改作「二」。 42「慧」字之下,聖本有一「智」字。 43本經敘說:(一)師子長者別請供養舍利弗等五百阿羅漢。(二)佛為羅云說別請五百羅漢之功德,不及供養僧眾所差一人;譬如不能分別飲盡一切江河諸水,由飲海水故,已飲盡諸流;又如酥不得廣普於水,油能遍滿水上;當念供養聖眾比丘僧。(三)佛為師子長者說平等惠施;佛讚許師子能不別凡聖,廣施眾生,為優婆塞中第一平等施弟子。 44「唯」,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4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46「乾」,宋、元、明三本均作「揵」,聖本作「健」。 47「婆」,元、明二本均作「波」。 48「好」,宋、元、明三本均作「妙」。 49「坐」,大正本作「座」。 50「監」,元、明二本均作「鑒」。 51「已」,聖本作「以」。 52「辦」,聖本作「辯」。 53「覆」,元、明二本均作「赴」。 54「已」,宋本與聖本均作「以」。 55「」,聖本作「壘」。 56「上」,元、明二本均作「尚」。 57「僧次請」,宋本作「求」,元、明二本均作「僧次求」。 58麗本無「所」字,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補上。大正本有「所」字。 59「一者」,聖本作「所謂」。 60聖本無「二者」二字。 61聖本無「三者」二字。 62「陀」,聖本作「施」。 63聖本無「四者」二字。 64「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婆」。 65「百」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道」字。 66「乎」,宋、元、明三本均作「于」。 67「施」,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陀」。 68「酥」,聖本作「蘇」。 69「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以」。 70「如」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如來」二字。「如」字之下,聖本有「來奉」二字。 71「選」,聖本作「撰」。 72「誡」,聖本作「戒」。 73宋、元、明三本均無「又」字。 74本經敘說:(一)十千梵迦夷天以偈讚舍利弗。(二)舍利弗入金剛三昧,有惡鬼以拳打其頭,雖頭痛而無損。(三)佛為諸比丘說拘屢孫佛之弟子等壽,入金剛三昧,牧人誤謂其命終,以火梵燒之而不傷;入金剛三昧,能免除一切傷害;當求方便,行金剛三昧。(四)佛讚許舍利弗,並勸諸比丘當勤加勇猛精進,如舍利弗。小部‧自說經(Ud﹒4﹒4),參閱雜阿含卷五十第一三二七經(大正‧卷五○‧一三三○經)、別譯雜阿含卷十六第三二九經(大二‧四八五上)。 75「猥」,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隈」。 76「衲」,麗本作「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衲」。 77「繞」,大正本作「遶」。 78「焉」,聖本作「烏」。 79「得」,宋、元、明三本均作「知」。 80「梵」字之下,聖本有一「志」字。 81「已」,聖本作「之」。 82「有二鬼,一名伽羅,二名優波伽羅」,別譯雜阿含卷十六第三二九經(大二‧四八五上)作:「有二夜叉,一名為害,二名復害。」「波」,麗本作「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83「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跏」。 84「拳」,聖本作「權」。 85「過是」,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是過」。 86「毫」,聖本作「豪」。 87「閑」,明本作「閒」。 88「」,聖本作「積」。 89「正」,宋、元、明三本均作「整」。 90「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91「丘」字之下,麗本有「比丘」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92麗本無「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3麗本無「成就」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4「爭」,宋、元、明三本均作「諍」。 95「辯」,聖本作「辨」。 96「萌」,元、明二本均作「盲」,大正本作「萌」。 97晝度(Paricchattaka)(巴),又作波利質多,譯為圓生、香遍、圓妙莊嚴,為忉利天之大香樹。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忉利天品(佛光二‧七六三):「雜園林、大喜園林二園中間有樹名晝度,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晝」,聖本作「畫」。 98「五」,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四」。「五」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