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1經卷第四十九2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3 非常品第五十一4 (四五四)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流轉生死,經歷苦惱,於中悲號涕泣,淚出為多耶?為恆水6多乎?」 爾時,諸7比丘前白佛言:「我等觀察如來所說義,經歷生死,涕泣之淚,多於恆水。」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汝所說無有異;汝等在生死,淚多於恆水。所以然者,於生死中亦更父母終亡,於中墮淚不可稱計。長夜之中父兄、姊妹、妻子五親,及諸恩愛,追慕悲泣8不可稱計。是故,比丘!當厭患生死,去離此法。如是,比丘!當作此9學!」 當說此法時,六十余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1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在生死中,身體毀壞,流血多耶?為恆水多乎?」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如我等觀察如來所說者,流血多於恆水。」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如汝所言,流血多於恆水。所以然者,在生死中,或作牛、羊、豬、犬、鹿、馬、鳥獸12,及余無數所經歷苦惱,實可厭患,當念捨離13。如是,比丘! 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14說是法時,六十余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以16思惟、廣17布無常想,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憍慢皆悉除盡。猶如以火焚燒草木,永盡無余。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三界愛著。 「昔有國王名曰清淨音響18,統領閻浮地,有八萬四千城郭,有八萬四千大臣,有八萬四千宮人婇女,一一婇19女各有四侍人。爾時,音響聖王無有子息。時,彼大王便作是念:吾今領此國界,以法治化,無有枉理。然我今日亦無繼嗣,設我終后,門族斷滅。時,彼國王以息因緣故,自歸諸天、龍、神、日、月、星辰,自歸釋、梵、四天王、山神、樹神,下及藥草果20神,願求福,使我生息。 「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21子,名曰須菩提,命將欲終,有五瑞應22自然逼己。云何為五?又此諸天華冠23終不萎,此天子華24冠自萎;是時,諸天衣無垢坌25,爾時此26天子衣生垢坌;且27三十三天身體香潔,光明徹照,爾時彼天子身體臭處,不可親近;又且三十三天恆有玉女,前后圍繞作倡伎樂,五欲自恣,爾時彼天子命將欲終,玉女離散;又且三十三天有自然之座28,四尺入地,設天子起座,離地四尺,然此天子命將欲終,不樂本座。是謂五瑞應自然逼己。 「時,須菩提天子以有此瑞應,爾時釋提桓因告一天子曰:『汝今住至閻浮地,語音響王曰:釋提桓因致敬29無量,興居輕利,遊步康強。閻浮地無有德之人與王作息,但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曰須菩提,今有五瑞應自然逼己,必當降神與30王作息。雖爾,年壯31盛時必當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彼32天對曰:『如是,天王!受天王教。』猶如力士屈伸33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閻浮地。 「爾時,音響大王在高樓上,及持蓋一人。是時,彼天在樓上虛空中,告34王曰:『釋提桓因敬無量,遊步康強,興居輕利。閻浮地無有德之35人與王作息,今三十三天有天36子名須菩提,今有五瑞應以逼於己,當降神下應與王作息。但年壯盛時必當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時,音響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報天曰:『今來所告,甚過37大幸,但降神與我作息,欲求出家,終不違逆。』是時,彼天還至釋提桓因所,即白天王:『音響王者甚愛38所白。音響王言:但使降神,欲出家者終不違逆。』 「時,釋提桓因便往至須菩提天子所,語須菩提天子言:『汝今發誓願生音響人王宮中。所以然者,音響人王無有子息,恆以正法治化。汝昔有福,造眾功德,今應降神生彼宮中。』須菩提天子曰:『止!止!天王!我不樂願生人王宮中,意欲出家學道,在王宮者學道甚難。』釋提桓因告曰:『汝但發願生彼王宮中。我當將護,令汝出家學道。』比丘當知:爾時,須菩提天子即發誓願生王宮中。 「是時,音響人王與第一夫人,共相交接,覺身懷妊39。是時,夫人白音響王曰:『大王當知:我今覺身懷妊。』時王聞已,踊躍歡喜,不能自勝,更以殊特布好坐具,食以甘美如40王無異。是時,夫人經八、九月生一男兒,極為端正41,顏貌奇物,世之希有。時,音響王召諸外道梵志群臣使令占相,以此因緣本末,具向諸相師說。諸婆羅門報曰:『唯願大王當察此理!今生太子世之殊緣,昔為天子名須菩提,今尋前號名須菩提。』時諸相師立姓號已,各從座42起而去。 「時,王子須菩提為王所敬重,未曾離目前。是時,音響王便作是念:我昔日已43來無有子息,緣子息故,禱謝諸天,使有44一子,經歷爾許時,今方生子;然天帝所記,當出家學道。我今要設巧便,使不出家學道。是時,音響王為太子故,設三時宮殿:寒時設溫殿,熱時設涼殿,不寒不熱時設適時宮殿。與設四種宮女居處,第一宮有六萬婇女,第二有45六萬婇女,第三有六萬婇女,第四有六萬婇女,各有侍從46四人,作轉關坐具,令彼太子於上而坐47臥;若須菩提王子意欲在前遊戲,是時諸婇女輒在前立,是時彼坐48具隨身迴轉,前有六萬婇女及侍者有四;若彼意欲在后遊戲,是時坐床輒隨身迴轉;若復欲與諸婇女共相娛樂,是時坐具隨身迴轉,使王子須菩提意在五欲,不樂出家。 「是時,釋提桓因夜半非人之時,便往至王子須菩提所,在虛空中告須菩提王子曰:『王子!昔日豈不作是念乎?若我在家年壯盛時,當出家學道。今日何故在五欲中而自娛樂?意不復願出家學道乎?然我亦有斯言:勸樂王子使出家學道。今正是時,設不出家學道者,后悔無益!」釋提桓因說斯語已,便退而去。 「時,王子須菩提在宮人中便生此念:音響王者,已與我作愛49欲羅網,因50緣此愛欲羅網故,不得出家學道。我今可斷此羅網,不與穢濁所拘牽,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在空靜之處,勤學經51業,使令日新。 「是時,王子須菩提重作是念:音響父王有此數52萬婇女前后圍遶53,我今當觀察頗有斯理在世永存乎?爾時,王子須菩提遍觀宮裏,無有女人久存世者。 「時54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何故觀於外物?當觀身內因緣所起,今此身中頗有髮、毛、爪55、齒、骨、髓之屬,久存於世乎?從頭至足觀三十六物汙56露不淨。然自觀察無一可貪,亦無真實,幻偽非真,皆歸於空,不久存於57世。 「是時,王子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當斷此羅網,出家學道。是時,須菩提觀此五受陰身,所謂此色苦,此色集58,此色滅,此色出要;痛、想、行、識苦,識集,識滅,識出要。爾時,觀此五陰身已,所謂集法59皆是盡法,即於座60上得闢支佛。 「時,須菩提闢支佛以覺成佛,便說斯偈: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是時,闢支佛說此偈已,飛在虛空而去,在一山中,獨在樹下,於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爾時,音響王告傍臣曰:『汝往觀須菩提宮內,王子為寤寐安61隱乎?』爾時,大臣受王教令,即往至王子宮內,然所寢62內室門戶牢固。時彼大臣還至王所,前白王言:『王子寤寐安隱,門戶牢固。』時王再三問:『汝往看王子為善眠乎?』爾時,彼臣復至宮門,然門戶牢固。復往白王:『王子在宮63眠寐不覺,門戶牢固64,至今不開。』時音響王復作是念:我息王子少時猶不眠寐,何今日年壯65盛時有眠寐乎?宜自往看知子吉凶,我子將不得疾病也66? 「是時,音響王即往至須菩提宮內,至門外立告一人曰:『汝今施梯踰牆入內與吾開門。』彼人受王教敕,即67施梯踰牆入內與王開門。時王入內觀內宮中,所臥床空,不見王子;不見68已,告婇女曰:『王子須菩提今為所在?』諸婇女曰:『我等亦不知王子所在?』時音響王聞斯語已,自投乎69地,良久乃穌70。是時,音響王告群臣曰:『我息71小時猶生斯念:設我長大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然今王子必當捨我出家學道,汝等各各四面求索王子竟為所在?』即時,群臣乘駕流馳,處處求索。 「爾時,有72臣逕往73至彼山中,中道復作是念:若王子須菩提出家學道者,必當在此學道。爾時,大臣遙見王子須菩提在一樹下,結跏74趺坐。時臣便生斯念:此是王子須菩提。熟視察之,還詣王所,前白王言:『王子須菩提近在山中樹下,結跏趺坐。』時音響王聞斯語已,即往至75彼山中,遙見須菩提在山樹下,結跏趺坐,復自投于76地:『我息77昔日自誓願曰:設我年78向二十,當出家學道。今將不誤,又且天告我言:汝子必當學道。』時音響王直前語須菩提曰:『汝今何故捨我出家學道?』時闢支佛默然不對。王復告曰:『汝母極懷愁憂,須見汝乃食。時起詣宮。』時闢支佛不言不語默然而住。 「時音響王即前捉手,亦不動搖。王復告群臣曰:『王子今日已取命終。釋提桓因先來告我:汝應得息,但當出家學道。然今王子已出家學道,今輿此舍利,詣王國界,當蛇旬79之。』 「時彼80山中諸神祇,現半身白王曰:『此是闢支佛,非是王子;蛇旬舍利法,不如王子法。所以然者,我是過去諸佛弟子,諸佛亦有此教。世有四人應與起偷婆。云何為四?如來、至真、等正覺應起偷婆;闢支佛應起偷婆;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轉輪聖王應起偷婆81。當蛇旬轉輪聖王身時,蛇旬如來、闢支佛身,亦復如是。』 「爾時,音響王復語天曰:『當云何供養蛇旬轉輪聖82王身?』樹神報曰:『轉輪聖王與作鐵槨,盛滿香油,沐浴轉輪聖王身,以白淨劫波育衣83,纏裹其身,復以彩84畫之衣而覆其上,而85著槨中,復以鐵蓋而蓋其上,處處施釘,復以百張白壘86而裹其槨,以種種雜香積87在乎地,以鐵槨安著其中,七日七夜之中,華香供養,懸繒、幡蓋,作倡伎88樂。過七日后,復89取王90身而蛇旬之,以取舍利。蛇旬91復經七日七夜供養92不絕,於四衢93道中而起偷婆,復以香華、幡蓋種種供養。大王當知:供養轉輪聖王舍利,其事如是;諸佛如來、闢支佛、阿羅漢亦復如是。』 「時音響王語彼天曰:『以何因緣供養轉輪聖王身?以何因緣供養佛94、闢支佛、阿羅漢身?』天報王曰:『轉輪聖王以法王治,自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行殺;自不與不95取,復教他人使不竊盜;已不淫姪96,復教他人不犯他妻;己不妄言、綺97語、惡口、兩舌鬥亂彼此、嫉妒、恚、癡,己意專正,恆行正見,亦使他人習其正見。是謂,大王!由此因緣,轉輪聖王應起偷婆。』 「王問天曰:『復以何因緣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天報王曰:『漏盡阿羅漢比丘欲愛已盡,瞋恚、愚癡已除,已度有至無為98,是世間良祐福田,由此因緣,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 「王復問曰:『以何因緣闢支佛應起偷婆?』天報王曰:『闢支佛者無師自覺,出世甚難,得現法報,脫於惡趣,令人生天上,由此因緣,闢支佛應起偷婆。』 「王復問曰:『以何因緣如來應起偷婆?』天報王曰:『如來十力具足,此十力者非聲聞、闢支佛所能99及逮100,轉輪聖王所不能及101,世間群萌所不能及102也。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轉於梵輪。如來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護者與作覆蔭,盲者作眼目,與諸疾病作大醫王,天及世人、魔、若魔天,靡不宗奉,可敬可貴,迴於惡趣令至善處。是謂,大王!由此因緣,如來應起偷婆。是謂,大王!由此因緣本末,四種之人應起偷婆。』爾時,音響王語彼天曰:『善哉!善哉!神天!我今受汝教,令供養此舍利,當如供養闢支佛。』 「爾時,音響王告諸人曰:『汝等各輿103須菩提闢支佛舍利往王國界。』群臣聞王教已,臥著金床,輿詣國界。是時,音響王即敕使作鐵槨,盛滿香油,沐浴闢支佛身,以劫波育衣纏裹104其身,復以雜綵105好衣,而覆其上,安處鐵槨中,復以鐵蓋而蓋其上,處處安釘,極令牢106固,以百張白壘而覆其上,取種種好香以闢支佛身而著其中,七日七夜香華供養;過七日后,蛇旬闢支佛舍利,復供養七日作倡伎樂,於四衢道頭起一偷婆,后107以香華、繒綵、幡蓋,作倡伎樂而供養之。 「比丘當知:其有眾生恭敬供養闢支佛舍利者,命終之后即生三十三天上。其有眾生思惟無常之想,迴三惡趣,生天人中。諸比丘!汝等莫作斯觀。爾時音響王者,豈異人乎108?則我身是。其思惟無常想者,多所饒益。我今觀此義已,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以思惟無常109想,廣布無常想110,便111欲愛、色愛、無色愛盡112斷,無明、憍慢永無遺余,猶如以火焚113燒草木、高好講堂窗牖門間114。比丘!思惟無常想亦復如是,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永無遺余。是故,比丘!當盡115心意,無令違失!」 當說斯法時,於彼座上六十余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七?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心五弊117而不斷118,不除心五結,彼119比丘、比丘尼日120夜於121善法損122減而無增益。云何心123五弊而不斷124?於是,比丘!有狐疑心於如來所,亦不解脫,亦不入其正法,彼人心不在諷誦,是謂斯125比丘心弊不斷126。 「復次,比丘!有疑心於正法,亦不解脫,亦不入其正法,彼人亦127不諷誦,是謂斯人128心弊不斷。 「復次,比丘!有疑心於聖眾,亦不解脫,亦不施意向和合眾,亦復不在道品法中,是謂斯比丘心弊不斷。 「復次,比丘!犯於禁戒,不自悔過,彼比丘已犯禁戒,不自改悔,亦不施心在道品之129中,是謂斯130比丘心弊不斷。 「復次,比丘!心意不定而修梵行:『我以此梵行之德131,生於天上若諸神祇。』然彼比丘以此心行修於梵行,心不專在道品之中;心已不在道品之中,是謂心132弊不斷。如是比丘心五弊不斷。 「云何比丘心133五結不斷?於是,比丘!懈怠不求方便;彼比丘已有懈怠,不求方便,是謂斯比丘心結不斷。 「復次,比丘!恆喜多妄134,貪在眠寐;彼比丘以喜多妄,貪在眠寐,是謂斯比丘第二135心結不斷。 「復次,比丘!意136不定,恆喜多亂;彼比丘心已亂不定,是謂比丘第三137心結不斷。 「復次,比丘!根門不定;彼比丘已根門不定,是謂比丘第四138心結不斷。 「復次,比丘!恆喜在巿139,不在靜處,是謂比丘第五140心結不斷。 「若比丘、比丘尼有此五心弊、五141心結不斷,彼比丘、比丘尼晝夜之中善法斷絕,無有增益。猶如雞子若八、若十142、若十二,不隨時覆蔭,不隨??143,不隨時將護。彼雞雖生此念:使我雞子得全無他。然此雞子終不安隱。所以然者,皆由不隨時將護之所致,后復斷壞不成其子。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結不斷,五心弊不除,晝夜之中於善法減,無有增益。 「若復比丘、比丘尼五心結斷,五心弊除,晝夜之中善法增益,無有損減。猶如雞子若八、若十、若十二,隨時將護,隨時育養,隨時蔭覆。彼雞雖生斯念:使我雞子全144不成就。然彼雞子自然成就,安隱無為。所以然者,隨時長養,令得無為,時諸雞子尋得出外。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弊斷,五心結除,彼比丘、比丘尼於長夜之中善法增145益,無有損減。 「是故,比丘、若比丘尼當施設心無有猶豫狐疑於佛、猶豫狐疑於法146、猶豫147狐疑於眾。具足於148戒律,心意專正,無有錯亂,亦不興意希望余法,亦不僥倖修149梵行:『我當以此行法作天、人身,神妙尊豪。』 「若復有比丘、比丘尼無有狐疑猶豫於佛、法、聖眾,亦無150犯戒,無所漏失。我今告汝,重囑151累汝,彼比丘當趣二處:若生天上、若在人中。猶如人處極熱之中,兼復飢渴,遇得陰涼之處,得冷泉水飲。彼人雖生斯念:我雖遇陰涼冷水飲之,猶不斷飢渴。但彼人暑152熱已盡,飢渴已除。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無狐疑猶豫於如來所者,彼比丘便趣二處:若生天上、若處人中。若比丘、比丘尼當求方便,斷心五弊,除153心五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八?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或有是時,王威不普,盜賊競興;賊已競興,村家155、城郭156、人民之類皆悉敗亡,或遭遇飢饉,取命終者。設彼眾生於飢饉取命終者157,皆墮三惡趣。今此精進比丘亦復如是,若持戒減少,爾時惡比丘競158起;惡比丘已競起惡159,正法漸衰,增益非法,非法已增益,其中眾生皆墮三惡趣。 「若復是時,王威遠接,賊便隱藏;王已遠接,城郭、村落、人民熾盛。今此精進比丘亦復如是,若持戒完具,爾時犯戒比丘漸160衰秏161,正法興隆,非法衰秏,其中眾生命終之后皆生天上、人中。是故,比丘!當念具足戒律,威儀禮節,無令缺減。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九?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寧常眠寐,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寧以火燒鐵錐而烙163于164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比丘已165為識所敗,必當趣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 「今166我所以說者何167?彼人寧常168睡眠169,不於覺寤170之中思惟亂想;寧以利錐刺壞其耳,不以聽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寧恆睡眠,不於覺寤171起於亂想。 「寧以172熱鉗壞其鼻根,不以聞香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已為識所敗,便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寧以利劍截斷其舌,不以惡言、粗語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寧常睡眠,不於覺寤興起亂想。 「寧以熱銅葉173纏裹其身,不共長者、居士、婆羅門女共相交接;設與交接言語往返者,必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寧恆睡眠,不以覺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已壞聖眾,墮五逆罪,億千諸174佛終不療救。夫鬥亂眾者,必當墮不救之罪。是故,我今說寧常睡眠,不於覺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受無救之罪。是故,比丘!當將護六情,無令漏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有四兒176,不事佛、法、聖眾,亦復不自歸命佛、法、聖眾。是時,阿那邠祁長者告四兒曰:「汝等各各自歸佛、法、聖眾,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諸兒白父:「我等諸子不堪自歸佛、法、聖眾。」 阿那邠祁長者告曰:「我今各賜卿等純金千兩,隨我教敕,自歸命佛、法、聖眾。」 諸子白言:「我等177不堪任自歸佛、法、聖眾。」 父復告曰:「加賜汝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兩純金,宜當自歸佛、法、聖眾,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爾時,諸子聞斯語已,默然受之。是時,諸子白阿那邠祁長者曰:「我等當云何自歸佛、法、聖眾?」 阿那邠祁長者報曰:「汝等盡來,隨吾至世尊所,若世尊有所說者,汝等當念奉行。」 諸子白父:「如來今為所在?去此遠近?」 其父報曰:「今如來、至真、等正覺近在舍衛國,止吾園中。」 時阿那邠祁將四兒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長者白世尊言:「我今四子不自歸佛、法、聖眾,近昨各賜五千兩金,勸令事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各與說法,使長夜之中受福無量!」 爾時,世尊與長者四子漸漸說法,勸令歡喜,長者諸子聞佛178說法,踊躍歡喜,不能自勝。前自長跪,白世尊言:「我等各各自歸世尊、正法、聖眾,自今已后,不復殺生,乃至不飲酒179。」如是再三。 時阿那邠祁長者白世尊言:「若使有人出物雇180人使事佛者,其福云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長者!乃致斯問,天、人得安,乃能問如來斯義。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說。」時長者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有四大藏。云何為四?有伊羅缽龍在乾陀衛181,此名一藏,無數珍寶積滿其宮。復有斑182稠大藏在蜜締羅國183,珍寶積聚不可稱計。復有賓伽羅大藏在須賴吒國184,珍寶積聚不可稱計。復有蠰185佉大藏在婆羅國186,珍寶積聚不可稱計。設閻浮地男女大小,各各探187抱四年四月四日,取伊羅缽藏者終不減少。斑稠藏四年四月四日,各來取者不知減少。賓伽羅藏四年四月四日,各各取者不知減少。蠰佉大藏在婆羅國四年四月四日,取者不知減少。是謂,長者!四大寶藏,若閻浮地188男女大小,各各探抱經四年四月四日不知減少。 「將來之世有佛名彌勒,出現於世。爾時,國界名雞頭,王所治處,東西十二由延,南北七由延,人民熾盛,穀米豐登。雞頭王治處,繞城七匝有四189池水,各縱廣一由延,金沙在下;優缽蓮華、拘勿頭花、分陀利華各生其中,水190像金色、銀色、水精色、琉璃色。設銀水凝191凍化192成為銀,若金193水凍化成為金,若琉194璃水凍化為琉璃,若水精水195凍化為水精。 「長者當知:爾時,有四大196城門;銀池水中金作門閾,金池水中銀作門閾,琉璃池中水精作門閾,水精池中琉璃作門閾。 「長者當知:爾時,雞頭城中周匝懸鈴。是時,鈴聲197皆出五樂之音。爾時,城中恆有七種之聲。云何為七?貝198聲、鼓聲、?9聲、小鼓聲、圓200鼓聲、鞞鼓201聲,歌舞聲為七。爾時,雞頭城中生自然粳米,皆長三寸,極為香美,出眾味上。尋取尋生,皆不見所取之處。爾時,有王名蠰佉,以法化治202,七寶具足。 「長者當知:爾時,典藏人名為善寶,高德智慧天眼第一,皆能知寶藏處所。有主之藏自然擁護,無主之藏便奉上王。爾時,伊羅缽龍王、般203稠龍王、賓伽羅龍五、蠰佉龍王,是時四龍王主典寶藏,皆往至善寶典藏所,而語之曰:『欲所須者,我等相給。』時四龍王:『唯願奉上四藏之寶,以自營己!』時,善寶典主即取四藏之寶,奉上蠰佉王金寶204羽車。」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伊羅在乾陀,般205稠在蜜絺206 賓伽須賴國,蠰佉婆羅國, 此是四寶藏,種種藏充滿。 爾時當207出現,功德之所至208, 奉上彼聖王,金銀寶羽車, 諸神皆擁護,長者受其福。 「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教化人民。長者當知:爾時,善寶典藏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209時藏主者,今長者是210也。 「時,蠰佉王以金銀211廣作福德,將八萬四千大臣,前后圍遶,往至彌勒所,出家學道。爾時,典藏亦復廣作福德,亦當212出家學道,盡於苦際,皆由長者將導213四子,使自歸於佛、法、比丘僧,緣是功德,不墮三惡趣。復緣此德得四大藏,亦緣此報與蠰佉作典藏主,即於彼世盡於苦際。所以然者,歸佛、法、僧,其德不可量。其有自歸佛、法、眾者,其福如是。是故,長者!當慈愍有形之類,求其方便,向佛、法、眾。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座214起,繞佛三匝,作禮215而去,及其四子亦復如是。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及四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一)21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身抱重患,時,舍利弗以天眼觀清淨無瑕217穢,見阿那邠祁長者身抱重患,尋告阿難曰:「汝來共至阿那邠祁長者所問訊。」 時,阿難報曰:「宜知是時。」 爾時,阿難到時著衣218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以次漸漸至阿那邠祁長者家,即便就座。時舍利弗即於座上,語阿那邠祁長者曰:「汝今所疾有增有損乎?覺知苦痛漸漸除,不219至增劇耶?」 長者報曰:「我今所患極為少賴,覺增不覺減。」 舍利弗報曰:「如今,長者當憶佛;是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亦當追憶念法;如來法者,極為甚深,可尊可貴,無與等者,賢聖之所修行。亦當念僧;如來眾220者,上下和順無有諍訟,法法成就。聖眾者,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221見慧成就。所謂僧者,四雙八輩,此名如來聖眾,可尊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長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222不可稱計,獲甘露滅223盡之處。 「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224:佛、法、聖眾,墮225三惡趣者,終無此事!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修念三尊,必至善226處天上、人中。然后227,長者!不起於色,亦不依色而起於識;不起於聲,不依聲而起於識;不起香,不依香而起於識;不起於味,不依味而起於識;不起細滑,不依細滑而起於識;不起意,不依意而起於識;不起今世、后世,不依今世、后世而起於識;不起於愛,莫依愛而起於識。所以然者,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228死、愁、憂、苦、惱,不可稱計。是謂有此五苦盛陰229,無有我、人、壽、命。 「士夫,萌230兆、有形之類,若眼起時則起231,亦不知來處;若眼滅時則滅,亦不知去處。無有而眼生,已有而眼滅,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所謂因緣法者,緣是有是,無是則無。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232,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233、不可稱計。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無有而生,已有而滅,亦復不知來處,亦不知去處,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是謂,長者!名為空行第一之法234。」 是時,阿那邠祁長者悲泣涕零不能自止。 時,舍利弗語阿那邠祁曰:「以何因緣悲感乃爾乎?」 長者報曰:「我不悲感。所以然者,我昔日來數承事佛,亦復尊敬諸長老235比丘,亦不聞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演說。」 是時,阿難語阿那邠祁曰:「長者當知:世間有二種之人,如來之所說。云何為二?一者知樂,二者知苦。彼習樂之人,所謂尊者耶輸提族姓子是。彼習苦之人,婆伽梨236比丘是。又復,長者!耶輸提比丘解空237第一;信解脫者,婆伽梨比丘。又復,長者!知苦之人、知樂之人,二人心俱解脫。二俱如來弟子無與等者,由其不沒不生,二人勤受佛教,亦無懈廢;但心有增減故,人有知者,有不知者。如長者之所說:『我昔已來承事諸佛,恭敬長老比丘,初不聞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說。』耶輸提比丘觀238視於地,而心得解脫;婆伽梨比丘觀視於239刀,即時心得解脫。是故,長者!當作如婆伽梨比丘之比。」 是時,舍利弗廣與說法,勸令歡喜,使發無上之心,即從座240起而去。 舍利弗、阿難去未久,須臾之頃阿那邠祁長者命終,便生三十三天241。爾時,阿那邠祁天子有五事功德,勝彼諸天。云何為五?所謂天壽、天色、天樂242、天威神、天光明。爾時,阿那邠祁天子便作是念:我今獲此天身皆由如來之恩,今我不宜於五欲自娛樂,先應至世尊所,拜跪問訊。時,阿那邠祁天子將諸天人243,前后圍繞,持諸天花散如來身上。時如來在舍衛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在虛空中,叉手向世尊,便說斯偈: 「此是祇洹244界,仙人眾娛戲; 法王所治處,當發歡悅心。」 爾時,阿那邠祁天子說斯偈已,如來默然可之245。時,彼天子即生此念:如來已然可。我即捨神足,在一面立。 時,阿那邠祁天子白世尊言:「我是須達,又名阿那邠祁,人所明了,亦是如來弟子受聖尊教。今取命終,生三十三天。」 世尊告曰:「汝由何恩今獲此天身?」 天子白佛:「蒙世尊之力,得受天身。」時,阿那邠祁天子復以天華散如來身上,亦散阿難及舍利弗身上,遍遶祇洹七匝還沒不現。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昨夜有天子246來至我所,便說斯247偈: 『此是祇洹界,仙人眾娛戲248; 法王所治處,當發歡悅249心。』 「是時,彼天子遶祇洹七匝便退而去。汝今阿難!汝頗識彼天子乎?」 阿難白佛言:「必當是阿那邠祁長者也。」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善哉!乃能以未知智而識彼天子。所以然者,彼是阿那邠祁天子。」 阿難白佛言:「阿那邠祁,今生天上為名何等?」 世尊告曰:「即名阿那邠祁。所以然者,彼天即生之日,諸天各各有此言:『此天子在人中時,是如來弟子,恆等心普施一切,周窮濟乏,作此功德已,此是三十三天,今250故續名阿那邠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阿難比丘251有大功德智慧成就。阿難比丘今在學地,智252慧無與等者。所以然者,阿羅漢所應知253者,阿難便知之。過去諸佛世尊所應學者,阿難皆明了知。過去時亦有斯人,聞便了知,如我今日阿難比丘瞻望方知之:『如來須是,如來不須是。』過去諸佛弟子入三昧方知未然之事,如我今日阿難比丘睹便曉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博有所知,有勇猛精進,念不錯亂,多聞第一,堪任執事,所謂阿難比丘是254。」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二)25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有兒婦名曰善生256,顏貌端正257,面如桃華色,王波斯匿大臣之女,憑其258姓望,恃259其豪族,亦不恭敬姑嫜及其夫婿,亦不事佛、法及比丘僧,亦不敬奉三尊。 是時,阿那邠祁長者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長者白世尊言:「近與兒取婦,是波斯匿王第一大臣之女,自恃其姓望,不承事三尊、長老尊卑。唯願世尊當與說法,使發歡喜,心開意解!」 爾時,如來默然許可長者所說。 時,長者復白佛言:「唯願世尊當受我請及比丘僧!」 爾時,長者以見如來默然受請。即從座起,禮佛遶260三匝而去。還至家中,辦具種種飲食,敷好坐具,尋白:「時至,唯願世尊當受我請,飲食已具!」 爾時,世尊將諸261比丘眾,前后圍遶,至長者家,就座而坐。爾時,長者更取小座,在如來前坐。 爾時,世尊告善生女人曰:「長者女當知:夫為婦人有四事。云何為四?有婦如似母,有婦似親親262,有婦似賊,有婦似婢263。汝今當知:婦似母者,隨時瞻視夫主,不令有乏,承事供養。爾時,諸天便復將護,若人、非人不得其便,死便生天。是謂,長者女264!此名婦人似母者也。 「彼云何有婦似親親265?於是,長者婦見夫已,無有增減之心,同其苦樂,是謂其人似親親者也。 「彼云何名為婦如似賊?於是,女人若見夫已,便懷瞋恚,憎嫉266夫主,亦不承事恭敬禮拜,見輒欲害,心在他所。夫不親婦,婦不親夫,不為人所愛敬,諸天不擁護,惡鬼侵害,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是謂斯人如似賊也。 「彼云何名267婦人如似婢也268?於是,賢良之婦見夫主隨時瞻視,忍其言語,終不還報;忍其寒苦,恆有慈心,於三尊所,亦生斯念:此存我在,此衰我秏。以此之事,諸天擁護,若人、非人皆悉愛念,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長者女!有此四婦,汝今為在何條?」 時,彼女人聞269世尊說此語已,前禮佛足,白世尊言:「唯願270世尊,我今改往修來,更不敢為!自今已后,常271行禮法,如似婢也。」 是時,善生女人還至夫所,頭面禮足:「唯願瞻視,當如婢也!」 是時,善生女人復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想,淫為大穢。是時,世尊已272知女人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273、盡、道,爾時世尊盡與女人說之,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猶如新衣易染為色。此亦如是,分別諸法,善解深妙之義,自歸三尊,而受五戒。 爾時,善生女人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三)27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便往至世尊275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言:「世276尊!恆稱譽豪尊高位,不說卑賤。然我,世尊!不歎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而說,使得出家學道。」 佛告舍利弗:「汝等277自稱言:『不歎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而說,得出家學道。』然我今日亦不說上、中、下及受生分。所以然者,夫生甚苦,不足願樂。如彼糞除,少尚極臭,何積多?今受生分亦復如是,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流轉終始而可甘處?由有有生,由生278有老,由老有病279,有死、愁、憂、苦、惱,何可貪樂?便成五盛陰身。吾今觀此義已,而作是說:『一生、二生猶尚280苦難,何流轉終始而可甘處?』 「若當舍利弗意欲生者,便當發願生豪貴家,不生卑賤。所以然者,舍利弗!眾生長夜為心所縛,不為豪族所縛。然我,舍利弗!處豪貴家,是剎利種,出轉輪聖王。設我不出家學道者,應為轉輪聖王,今捨轉輪聖王位,出家學道,成無上道。夫生卑賤家者,不得出家學道,反墮惡趣。是故,舍利弗!當求方便,降伏於心。如是,舍利弗!當作是學!」 爾時,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九281 1「含」,聖本作「鋡」。 2「九」,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八」。 3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4「五十一」,麗本作「四十九」,今依順序改作「五十一」。聖本作「五十」。 5本經敘說眾生流轉生死,經歷諸般苦惱,於中悲號涕泣之淚多於恆水,當厭患生死,去離此法。相應部(S﹒15﹒3﹒Assu 淚)、雜阿含卷三十三第九三○經(大正‧卷三三‧九三八經)、別譯雜阿含卷十六第三三一經(大二‧四八六上)。 6「恆水」,巴利本(S﹒vol﹒2,p﹒179 )作 catusu mahasamuddesu udakam(四大海水)。雜阿含卷三十三第九三○經(大正‧卷三三‧九三八經)作:「恆河流水,乃至四大海。」 7麗本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泣」,聖本作「嗥」。 9「此」,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10本經敘說眾生在生死中,身體毀壞,流血多於恆水,實可厭患,當念捨離。相應部(S﹒15﹒13﹒Timsamatta 約三十)、雜阿含卷三十三第九二九經(大正‧卷三三‧九三七經)、別譯雜阿含卷十六第三三○經(大二‧四八五下)。 1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巴利本(S﹒vol﹒2,p﹒187)作 Rajagahe Veluvane (王舍城竹園)。雜阿含卷三十三第九二九經(大正‧卷三三‧九三七經)作「毗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12「獸」,宋本作「狩」。 13「在生死中,或作牛、羊……實可厭患,當念捨離」,雜阿含卷三十三第九二九經(大正‧卷三三‧九三七經)作:「汝於長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頭、尾、四足,其血無量。或受馬身,駝、驢、牛、犬諸禽獸類,……或墮地獄、畜生、餓鬼,身壞命終,其流血出亦復無量。」 14宋、元、明三本均無「爾時世尊」四字。 15本經敘說佛勸諸比丘當常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可斷盡三界諸愛,無明、憍慢永除,佛並舉自己昔日為音響王時,起塔供養闢支佛之本生事為例,告誡弟子。 16「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17「廣」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無常想」三字。 18「響」,聖本作「嚮」。 19「婇」,宋、元、明三本均作「妓」。 20「果」,宋、元二本均作「果」。 21「天」,聖本作「太」。 22「瑞應」,麗本作「應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瑞應」。 23麗本無「冠」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4「華」,麗本作「花」,今依據前文改作「華」,大正本亦作「華」。 25「坌」,元、明二本均作「??」。 26大正本無「此」字。 27「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又」字。 28「座」,聖本作「坐」。 29「敬」,宋、元、明三本均作「問」。 30「與」,大正本作「興」。 31「壯」,宋、元、明三本均作「在」。 32「彼」,麗本作「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33「伸」,麗本作「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34「告」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而」字。 35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36聖本無「有天」二字。 37「過」,聖本作「適」。 38「愛」,宋、元、明三本均作「慶」。 39「妊」,聖本作「任」。 40「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味」字。 41「正」,聖本作「政」。 42「座」,宋本與聖本均作「坐」。 43「已」,聖本作「以」。 44「有」,宋、元、明三本均作「生」。 45「有」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宮」字。 46「侍從」,聖本作「給侍」。 47麗本無「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8「坐」,麗本作「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坐」。 49「愛」字之上,聖本有一「離」字。 50宋、元、明三本均無「因」字。 51「學經」,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經學」。 52「數」,麗本作「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數」。 53「遶」,大正本作「繞」。 54「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是」字。 55「爪」,聖本作「抓」。 56「汙」,元、明二本均作「惡」。 57宋、元、明三本均無「於」字。 58「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與聖本改作「集」。 59「法」字之下,聖本有一「滅」字。 60「座」,宋本與聖本均作「坐」。 61「安」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為」字。 62「寢」,聖本作「侵」。 63「宮」,宋、元、明三本均作「室」。 64「固」,宋、元、明三本均作「閉」。 65「壯」,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在」。 66「也」,宋、元、明三本均作「耶」。 67「即」字之下,聖本有一「時」字。 68宋、元、明三本均無「不」字,聖本無「不見」二字。 69「乎」,宋、元、明三本均作「于」。 70「穌」,聖本作「蘇」。 71息:兒女稱息,此處指王子。 72「有」,聖本作「大」。 73宋、元、明三本均無「往」字。 74「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跏」。 75「至」,宋、元、明三本均作「詣」。 76「于」,聖本作「乎」。 77「息」,宋、元、明三本均作「自」。 78麗本無「年」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9蛇旬:即荼毗,火化之意。「蛇旬」,聖本作「旬蛇」。 80「時彼」,宋、元、明三本均作「彼時」。 81麗本無「轉輪聖王應起偷婆」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2麗本無「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3劫波育衣(kappasacivara)(巴),又作劫貝及,譯為木棉衣、棉布。 84「彩」,聖本作「採」。大正本作「綵」。 85「而」,宋、元、明三本均作「舉」。 86「壘」,宋、元、明三本均作「」。 87「積」,聖本作「移」。 88「伎」,宋、元、明三本均作「妓」。 89宋、元、明三本均無「復」字。 90「王」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子」字。 91宋、元、明三本均無「蛇旬」二字。聖本作「旬蛇」。 92麗本無「供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3「衢」,麗本作「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衢」。聖本作「激」。 94「佛」,宋、元、明三本均作「如來」二字。 95宋、元、明三本均無「不」字。 96「姪」,元、明二本均作「佚」。 97「綺」,聖本作「??」。 98宋、元、明三本均無「為」字。 99宋本無「能」字。 100「逮」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非」字。 101「所不能及」四字,宋、元、明三本均作「非」字,聖本作「所及非」三字。 102「不能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能及逮」。 103「輿」,宋、元、明三本均作「舁」。 104「裹」,大正本作「??」。 105「綵」,聖本作「採」。 106「牢」,聖本作「堅」。 107「后」,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108「乎」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爾時音響王者」六字。 109「常」字之下,麗本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10麗本無「廣布無常想」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1「便」,元、明二本均作「使」。 112「盡」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盡」字。 113「焚」,聖本作「憤」。 114「間」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閾永盡無余」五字。 115「盡」,宋、元、明三本均作「建」。 116本經敘說當求方便,斷五心弊,除五心結;若五心弊斷,五心結除,則善法增益,無有損減。中部(M﹒16﹒Cetokhila-sutta 心荒野經)、中阿含第二○六經心穢經(佛光四‧一九○九)。 117心五弊:(一)懷疑世尊,(二)懷疑正法,(三)懷疑僧眾,(四)犯於禁戒,不自悔過。(五)心意不定而修梵行。中阿含第二○六經心穢經(佛光四‧一九一○)作「五穢」,即:(一)懷疑世尊,(二)懷疑法,(三)懷疑戒,(四)懷疑世尊之教示,(五)對於世尊之稱贊諸梵行者,心中起反感。巴利本(M﹒vol﹒1,p﹒101 )作 panca cetokhila 其意為:五種心之荒蕪,謂:(一)疑師,(二)疑法,(三)疑僧伽,(四)疑學(戒),(五)對同行者瞋怒。 118宋、元、明三本均無「而不斷」三字。 119「彼」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不斷」二字。 120「日」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於」字。 121「於」,宋、元、明三本均作「中」。 122麗本無「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3「心」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比丘」二字。 124「而不斷」三字,宋、元、明三本均作「不除」二字。 125宋、元、明三本均無「斯」字。 126「斷」,宋、元、明三本均作「除」。 127「亦」,宋、元、明三本均作「心」。「亦」字之上,聖本有一「心」字。 128「斯人」,宋、元、明三本均作「比丘」。 129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30宋、元、明三本均無「謂斯」二字。 131「德」字,聖本作「法得」二字。 132「心」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比丘」二字。 133麗本無「心」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4「妄」,宋、元、明三本均作「忘」。 135宋、元、明三本均無「第二」二字。 136「意」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心」字。 137宋、元、明三本均無「第三」二字。 138宋、元、明三本均無「第四」二字。 139「巿」,宋、元、明三本均作「鬧」。 140宋、元、明三本均無「第五」二字。 141「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不除」二字。 142麗本無「若十」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3??:孵卵也。「??」字,宋、元、明三本均作「時育養」三字。「??」字之上,聖本有一「時」字。 144「全」,宋、元、明三本均作「令」。 145「增」,宋、元、明三本均作「長」。 146麗本無「猶豫狐疑於法」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7「豫」,麗本作「預」,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改作「豫」。 148宋、元、明三本均無「於」字。 149「修」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行」字。 150「無」,宋、元、明三本均作「不」。 151「囑」,聖本作「屬」。大正本作「矚」。 152「暑」,聖本作「煮」。 153「除」,宋、元、明三本均作「斷」。 154本經敘說持戒完具,能正法興隆,命終之后生於天上、人中;當念具足戒律,威儀禮節,無令缺減。 155「家」,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落」。 156「郭」,大正本作「廓」。 15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者」字。 158「競」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已」字。「競」,大正本作「兢」。 159宋、元、明三本均無「惡比丘已競起惡」七字。 160「漸」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漸」字。 161「秏」,大正本作「耗」。 162本經敘說寧可常眠寐,而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造眾惡業;當護六情,無令漏失。相應部(S﹒35﹒194﹒Adittena ◎ 以熾燃)、雜阿含卷九第二四三經(大正‧卷九‧二四一經)。 163「烙」,宋本作「鑠」,聖本作「樂」。 164「于」,聖本作「乎」。 165「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以」。 166聖本無「今」字。 167聖本無「何」字。 168「常」,麗本作「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169「睡眠」,宋、元、明三本均作「眠睡」。 170「寤」,聖本作「悟」。 171「寤」,宋本與聖本均作「悟」。 172麗本無「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173「葉」,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鍱」。 174「諸」,宋、元、明三本均作「垓」。 175本經敘說阿那邠祁長者以純金誘導四子歸信三寶,佛贊其得福無量,不墮三惡趣,得四大寶藏,並於彌勒佛時,為蠰佉王之典藏主,復廣作福德,出家學道,盡於苦際。當慈愍有形之類,求其方便,歸向三寶。后漢‧安世高譯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大二‧八六二上)、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大一四‧四二一),參閱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四三○經(佛光四‧一六四一)。 176「四兒」,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大二‧八六二上)作「七子」。 177麗本無「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8麗本無「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9宋、元、明三本均無「乃至不飲酒」五字。 180「雇」,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顧」。 181「有伊羅缽龍在乾陀衛」,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大二‧八六二中)作:「北方有國,城名石室,國土豐熟,人民熾盛,彼有伊羅波多羅藏。」「衛」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國」字。 182「斑」,宋、元、明三本均作「班」。 183「有斑稠大藏在蜜締羅國」,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大二‧八六二中)作:「有國名迦陵??,有城名蜜絺羅,穀米豐熟,人民熾盛,彼有寶藏名般籌。」「締」,宋、元、明三本均作「絺」。 184「有賓伽羅大藏在須賴吒國」,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大二‧八六二中)作:「鞞提師國,城名須賴吒,賓伽羅大寶藏。」 185「蠰」,宋、元、明三本均作「??」。 186「有蠰佉大藏在婆羅國」,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大二‧八六二中)作:「加尸國波羅奈城,彼有藏名蠰伽。」「婆」,宋、元、明三本均作「波」。以上四大寶藏,具足無數金、銀、珍寶、車渠、瑪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及眾妙寶,各國之人經七年七月七日,以衣裓盛戴,隨欲取用,仍無所減少。 187「探」,宋、元、明三本均作「擔」。 188「地」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提」字。 189麗本無「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0「水」,麗本作「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水」。 191「水凝」,宋、元、明三本均作「色水」。 192「化」字之上,聖本有一「便」字。 193「金」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色」字。 194「琉」,聖本作「流」。 195麗本無「水」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大」字。 197「聲」字之下,麗本有一「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98「貝」,宋、元、明三本均作「螺」。 199「琴」,聖本作「笒」。 200「圓」,麗本作「員」,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圓」。 201「鼓」字之下,聖本有一「鼓」字。 202麗本無「治」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03「般」,明本作「班」。 204「寶」,元、明二本均作「葆」。 205「般」,麗本作「蜜」,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般」。明本作「班」。 206「稠在蜜絺」,麗本作「絺在般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稠在蜜絺」。 207「當」,麗本作「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當」。 208「至」,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致」。 209宋、元、明三本均無「爾」字。 210「是」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身」字。 211「銀」,麗本作「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銀」。 212「當」,聖本作「常」。 213「導」,麗本作「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導」。 214「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改作「座」。 215「作禮」,宋、元、明三本均作「禮足」。 216本經敘說:(一)舍利弗與阿難前往瞻視阿那邠祁長者病,並為其廣說妙法,勸令歡喜,使發無上道心。(二)阿那邠祁長者命終,生於三十三天,其壽、色、樂、威神、光明等五事功德,皆勝於諸天。(三)佛記阿難博有所知,勇猛精進,念不錯亂,為多聞第一。中部(M﹒143﹒Anathapindikovada-sutta 教給孤獨經),參閱相應部(S﹒55﹒26﹒Dussilya 破戒 or Anathapindika ◎ 給孤獨﹝長者﹞)、雜阿含卷三十七第一○二○經(大正‧卷三七‧一○三二經)、中阿含第二十八經教化病經(佛光一‧二○七)。 217「瑕」,聖本作「斑」。 218麗本無「著衣」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19「不」字之下,元、明二本與聖本均有一「不」字。 220「眾」,宋、元、明三本均作「僧」。 221麗本無「解脫」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22「其德」,聖本作「及得」。 223「滅」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味」字。 224「已」,擬移至「聖眾」二字之下。 225「墮」,宋、元、明三本均作「入」。 226「善」,宋本作「三」。 227「后」,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228麗本無「緣生有」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29「五苦盛陰」,擬作「五盛陰苦」。 230「萌」,大正本作「萌」。 231麗本無「則起」,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32「受」,聖本作「取」。 233「惱」,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樂」。 234「法」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也」字。 235「老」,聖本作「者」。 236婆迦梨(Vakkalin)(巴),以久病而持刀欲自殺,因思惟如來功德,而得解脫。參閱增一阿含四意斷品第二三四經(佛光二‧六七○)。 237「解空」,宋、元、明三本均作「空行」。 238麗本無「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39「於」,聖本作「如」。 24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改作「座」。 241「生三十三天」,巴利本(M﹒vol﹒3,p﹒262 )作 Tusitam kayam (生兜率天眾)。 242「樂」,宋本作「顏」,聖本作「??」。 243「人」,聖本作「子」。 244「洹」,宋、元二本均作「桓」。 245聖本無「之」字。 246宋、元、明三本均無「子」字。 247「便說斯」,宋、元、明三本均作「而說此」。聖本無「便」字。 248「戲」,聖本作「樂」。 249「悅」,宋、元、明三本均作「喜」。 250「今」,聖本作「令」。 251麗本無「阿難比丘」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52聖本無「智」字。 253「知」,聖本作「智」。 254「是」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爾」字。 255本經敘說佛為善生女說為婦之道有似母、似親、似賊、似婢等四事,令其悔改,並更為廣說法義,使自歸三尊,而受五戒。增支部(A﹒7﹒59﹒Sattabhariya ◎ 七﹝種﹞婦)、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說阿達經(大二‧八六三)、失譯玉耶女經(大二‧八六三)、東晉‧竺曇無蘭譯玉耶經(大二‧八六五)。 256善生(Sujata)(巴)。玉耶經(大二‧八六五下)作「玉耶」。 257「正」,聖本作「政」。 258「其」,宋本作「具」。 259「恃」,宋、元、明三本均作「依」。 260麗本無「遶」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261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262麗本無「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263「為婦人有四事。云何為四?……有婦似婢。」巴利本(A﹒vol﹒4,p﹒92 )作 satta kho ima Sujate purisassa bhariya﹒Katama satta?Vadhakasama,corisama,ayyasama,matusama,bhaginisama,sakhisama,dasisama﹒(善生!此等為男子之妻子﹝有﹞七種。何種為七?﹝即:﹞有婦似殺者,有婦似賊,有婦似支配者,有婦似母,有婦似姊妹,有婦似友,有婦似婢。)佛說玉耶女經(大二‧八六四上)作:「作婦之法,當有五等。……一如母婦,二如臣婦,三如妹婦,四者婢婦,五者夫婦。」玉耶女經(大二‧八六五上)作:「世間下有七輩婦。……一者母婦,二者妹婦,三者知識婦,四者婦婦,五者婢婦,六者怨家婦,七者奪命婦。」 264麗本無「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65「親」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者」字。 266「嫉」,麗本作「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嫉」。 267「名」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為」字。 268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269「聞」,大正本作「間」。 270宋、元、明三本均無「願」字。 271「常」,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當」。 272「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以」。 273「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274本經敘說佛告訴舍利弗:眾生長夜為心所縛而流轉於生死中,不為豪族所縛;意欲生者,當發願生豪貴之家,不生卑賤之家,生卑賤家者,不得出家學道,反墮惡趣;當求方便,降伏於心。 275「便往至世尊」五字,聖本作「與諸比丘大眾圍遶俱諸佛」十一字。 276麗本無「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277宋、元、明三本均無「等」字。 278宋、元、明三本均無「由生」二字。 279「由老有病」,宋、元、明三本均作「有病由病」。 280「尚」,聖本作「常」。 281「九」,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八」。「九」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