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設論卷第六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
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輸入者 彭忠琴
一校者 周海燕
二校者 譚海云
改稿者 吳迎香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之二
又問。何因有一類山。多樹多草。有一類山。少樹少草。答謂。一類山下有龍宮。故多樹草。有一類山。下無龍宮。故少樹草。
又復有山土界高涌。故多樹草。又復有山多諸寶物。謂金銀銅鐵。赤土白土。藏伏山下。故少樹草。又復有山。下有各別地獄居處。故少樹草。
又復山下無別地獄。故多樹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狀極大。一類不大。答謂。有地方。地界溫暖。水界增涌。火界調順。風界穩平。故樹極大。謂有地方。地不溫暖。水不增涌。火不調順。風不穩平。故樹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葉極大。一類不大。答謂。有樹木。地界溫暖。水界增涌。火界調順。風界穩平。故樹葉大。謂有樹木。地不溫暖。水不增涌。火不調順。風不穩平。故葉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花茂盛。一類無花。答謂。一類樹殊妙高聳。故花茂盛。有一類樹。狀不殊妙。復不高聳。故彼無花。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復何因有一類樹。有其果實。一類無果。答謂。一類樹。味界增盛。彼即有果。有一類樹。味界不增。故無其果。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花有妙香。一類無香。答有一類花。本狀殊妙。不為火損。故有妙香。有一類花。本非殊妙。復為火損。故無妙香。由此因故。其事如是。又問。何因有一類果。足其嘉味。一類無味。答有一類果。味為火損。其果無味。有一類果。不為火損。其果有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餘諸花果色香味等。有無亦然。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一
總說頌曰。
佛世尊及聲聞眾 化人所食四大種
隱沒煙及火熾然 最後如空無表現
又問。何因佛世尊者。善能化彼所化之人。妙色端嚴。人所樂見。具大人相。莊嚴其身。若佛語言。化人即默。若化人語。佛即默然。彼聲聞弟子。亦能化彼所化之人。色相端嚴。剃髮被衣。作沙門相。何故能化之者語言。所化之者亦言。能化之者若默。所化之者亦默。答佛世尊者。常住三摩地。心自在故。若入若出。速疾無礙。於一切時。不捨所緣。聲聞即不然。不同世尊具一切智。智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由此因故。佛所化人妙色端嚴。語時能默。默時能語。而彼聲聞所化之人。雖復色相端嚴剃髮被衣。然能化之者。語即能語。默即還默。不自在故。
或有問言。若佛所化如聲聞所化。聲聞所化如佛所化者。可說具四大種。或不具邪。答具四大種。
又問。所化之者。說所造色。或不說邪。答說所造色。
又問。所化之者。有思惟邪。無思惟邪。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緣持所起者。即有思惟。若想成所起者。即無思惟。
又問。彼所化者。如何得心自在。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緣持所起。彼所化者。即心自在。若想成所起。彼所化者。心不自在。
又問。所化之者。中間分位。說具四大種。或不具邪。答說具四大種。
又問。中間分位。說所造色。或不說邪。答說所造色。
又問。中間分位。有思惟邪。無思惟邪。答此有思惟。
又問。中間分位。如何得心自在。答隨能化者。自心自在故。
又問。所化之者。食於藏腹。如何銷散。以是化故。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緣持所起者。食即銷散。若想成所起者。食即不散。
又問。彼所化人。何時即隱。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想成所起者。彼即能隱。若緣持所起者。或隱不隱。
問至何時隱。答隨能化者。若天若人。若阿修羅。或善相。或惡相。彼隱即隱。何故不隱邪。答中間最後相去懸遠。乃至還歸自相而住。此即不隱。
又問。何因聖人化火之時。為有煙不。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隨其所化。而即有煙。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化火之時。火熾焰不。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隨其所化。火即熾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化火之時。唯燒自身及自衣飾。不燒他者。答隨能化者。其心自在。意所樂故。唯燒自身及自衣飾。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聖人化火爇其身時。但觀虛空。外無所有影像。及餘悉無表現。答聖人化火之時。地方分位。行坐等處。悉以化所成火。混一火界。普皆焚爇。但觀虛空。外無所有影像。及餘悉無表現。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二
總說頌曰。
大海次第及深廣 海居眾生同鹹味
不宿死屍珍寶多 大身眾生注雨等
如經所說。大海次第從小增廣。亦非本來而自深險。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非大海次第從小增廣。亦非本來而自深險。隨其大洲分位如是。如穀麥聚次第分位。由此因故。其事如是。如經所說大海深廣難徹源底。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非大海深廣難徹源底。但以海水。若出若入。或用一器。或百或千。或復百千。而汲海水。隨其所取。不能度量海之分量。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中水。潮不失時。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時有二種。一旦暮時。二大時。何名旦暮時。謂大海中。所居眾生。有其饑虛羸劣之者。少得飲食。為伺求故。從水出陸。以所食因。依時伺求。由此名為旦暮之時。何名大時。謂大海中。所居眾生。以海居人。每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餘神通月分日。是等之日。自船登岸。有信向宗事月天之人。有事日天之人。有事童子天人。有尊重信向事佛優婆塞依法不食。廣作祠祭乞歡喜事。彼海居眾生。以伺求食故。從海出陸。故曰大時。
如經所說。大海中水。同一鹹味。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有海居眾生。大海中生。大海中老。大海中歿。其未歿者。彼身之垢。身之穢惡。在大海中。故海鹹味。又復海中有眾山居。經久銷鎔。亦成鹹味。又復大洲之中。近海居人。以其草木枝葉莖等物。棄置海中。亦成鹹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眾寶充滿。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以其大海世界成時。界地最上。處徑最上。輪圍最上。總聚方分。成須彌山王。安止其中。有七金山。周匝圍繞。彼大海中。有大威力諸龍王宮。是故大海有眾珍寶。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有大身眾生。居止於彼。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彼大身眾生者。往昔為人。作諸非法。廣積受用。子息眷屬。奴婢飲食。但自資身。不行惠施。由斯罪業。乃至最後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地獄歿已。以彼宿造餘業未盡故。生海中為彼極大畜類之身。身相大故。令多眾生共所食噉。陸地大洲不能容受。皆以宿昔不善業報故。於海中受斯極苦。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不宿死屍。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大海中。有潔淨行諸大龍宮。若彼最上龍王宮中。有死屍者。即於夜分。棄置第二龍王宮中。乃至第四宮中。如是次第。出置岸上。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中。有大閻浮樹。枝葉繁茂。樹汁涌渧。於虛空中。如惡叉聚。流注於彼大海之中。而其海水。不增不減。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彼大海中。所居眾生。共所受用。餘即熱風吹蕩而盡。是故海水。不增不減。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有其種種形顯色相種種音聲眾生居止。非一種類色相音聲。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彼諸眾生往昔為人。廣造多種罪不善業。謂身語意起諸惡行。乃至最後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地獄歿已餘業未盡。墮大海中。受畜類報。故有種種形顯色相種種音聲。非一種類色相音聲。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施設論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