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雜蘊第一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二

問已世第一法隨轉住老無常。亦是世第一法。彼得為亦是世第一法不。設是或非俱有何失。若彼得亦是世第一法者。聖果已。順決擇分應重現前。若彼世第一法者。何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彼得定世第一法聖果已。順決擇分不重起故。問何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沙門果成就所顯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世第一法無間緣所顯。彼得既非無間緣。亦不隨順如彼等。故彼世第一法頂忍得。亦非等勿聖已重現前故。有作是說。彼得亦是世第一法。問若爾聖果已。順決擇分應重現前。答許彼一分現前過。謂相應者不重現前不相應者有重現前頂忍得亦復如是有餘師說。彼俱起得亦是世第一法後起者非故無前失。等亦爾。評曰。若彼俱起後起得。一切皆非世第一法。種類同故。等亦爾。是故初說於理為善。問何故世第一法住老無常。亦是世第一法非耶。答等與彼一果。不相離。常和合無前後。相與所相未嘗相離。此亦是世第一法與彼一果。不隨行。性相離不和合。或前或後。與所有時相離。譬如樹皮或時離樹。是故世第一法頂忍得亦復如是
世第一法為幾念住。答現在一。雜緣念住未來四。似見道故。問世第一法為幾緣。答為四緣。謂無間所緣增上緣。為因緣者。謂與彼相應俱有同類等法為因緣。為無間緣者。謂與苦法智忍無間緣。為所緣緣者。謂與能緣此心心所法為所緣緣。為增上緣者。謂除自性。與餘一切有為法增上緣。問世第一法有幾緣。答四緣有因緣者。謂此相應俱有同類等法。有無間緣者。謂已生增上忍。有所緣緣者。謂欲界五蘊增上緣者。謂除自性一切法
問文雖不說義必應有。云何出世第一法耶。答苦法智忍是。謂此能持一切道故。有餘師說金剛喻定是。謂此能一切結盡遍知果故。有作是說。初盡智是。謂此能持一切無學法故。或有說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謂於一切有為法中此最勝故。復有說者。涅槃界是。謂於一切有為無為法中此最勝故。有說阿羅漢最後剎那是。謂如異生最後剎那心名世第一法如是阿羅漢最後剎那無漏心。名出世第一法有說阿羅漢最後心是。謂如異生最後心世第一法如是阿羅漢最後心。是出世第一法。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以阿羅漢最後心出世法故。此諸說中初說為善。此能一切道故。
何故名世第一法乃至廣說。問何作此論。答前雖說世第一法自性。而未說彼立名因緣。今欲說故。譬如人世稱最勝。理應說彼立名因緣。為以族姓。為色為力富貴眷屬最勝耶。此亦如是作斯論。何故名世第一法。答如是心心所法。於餘世間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故名世第一法。此心心所。於餘世法為都勝故說名第一。為分勝故名第一耶。設爾何失。若都勝故名第一者。此豈能勝現觀邊世俗智。然現觀邊所修世俗智。是見道眷屬隨屬。見道慧力殊勝。此不爾。又此豈勝雜修靜慮。然彼等至及所感生。不共異生。此不爾。又此豈勝初盡智所修善根。然修彼時一切所依清淨。此不爾。又此豈勝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三摩地。然彼尚能道。況於有漏。此不爾。若分勝故名第一者。頂忍等應亦名第一。各彼彼下位善根故。有作是說。此法都勝故名第一。然約能道門說。非據一切。謂現觀邊世俗智等。雖如前所說勝事。然皆無力道門。此法獨能。是故都勝。或有說者。此法於餘一切事勝故名第一。謂現觀邊世俗智等。所有勝事皆此成。所以者何。彼諸勝事法開道門。體尚不修。況勝用。要法開道門。方修彼體乃勝用。彼諸勝事既此成。故此於餘一切事勝。有餘師說。此法分勝故名第一。問若爾等應亦名第一。各彼彼下位善根故。答彼於分中俱非最勝故。謂世善總有分。一依異生。二依聖者世第一法。雖於聖者世俗智等不名最勝。而於異生。所靜慮無量解脫勝處遍處乃至所得第一思及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頂忍中。皆悉最勝等不爾。故此獨稱世第一法。問此何義故名第一耶。答此最勝故。能引第一故。得第一果故。趣第一性故。是第一義有作是說。此能摧伏第一有故是第一義有餘師說。此是異生最後心故。如高幢頂更有上。是第一義
問此中所說。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有何差別。或有說者。差別。皆是讚述第一義故。復有說者。亦有差別。且名則差別。謂此名最。乃至名妙。復次對諸善根亦有差別。謂此對所成為最。對所成為勝。對不淨觀持息念念住為長。對煖為尊。對頂為上。對忍為妙。復次約所依地亦有差別。謂此依未至定為最。依初靜慮為勝。依靜慮為長。依第二靜慮為尊。依第三靜慮為上。依第四靜慮為妙。復次不同。亦有差別。謂此至邊頂故為最。品攝故為勝。作吉祥為長。體昇進為尊。性堅牢為上。滿所願故為妙。復次體用異。亦有差別。謂此能作苦法智忍無間緣。故為最。超過一切異生善根為勝。映奪一切世俗善根。故為長。能逮德。故為尊。分故為上。似無漏為妙。復次相異。亦有差別。謂是異生最後心。故猶如樹端為最。能道門。故為勝。根猛利故為長。以於一切順決擇分此最上。故為尊。折伏一切煩惱冤。故為上。引愛果為妙。有餘師說如是六句。以後釋前。故有差別。謂此最故名第一。勝故名最。長故名勝。尊故名長。上故名尊。妙故名上。此故名世第一法
復次如是心心所法。為無間異生性聖性性得正性。能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異生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異生性。問誰正能異生性耶。為世第一法。為苦法智忍。設爾何失。若世第一法正能異生性者。云何住彼能捨彼耶。若苦法智忍正能異生性者。此在何位。為生時捨。為滅時捨。若生時捨者。云何未來所作。若滅時捨者。彼性已捨。復何所捨。有作是說。世第一法。正能異生性。問此既是異生法云何住彼而能捨彼。答住彼捨彼亦過。如調御者乘象調象。乘馬調馬。乘船御船。車御車。如勝怨士昇怨害怨。如伐樹人昇樹伐樹。世第一法亦復如是。依異生性而能捨之。或有說者。苦法智忍正能異生性。謂生時異生性。於滅位能斷欲界苦所斷隨眠。如燈生時發闇。滅時燒炷熱器盡油。問云何未來所作一法二用。理豈應然。答於無違許亦何失。
一切法。能於未來有作用者。總三類。一者內法。如苦法智忍。二者外法。如日等光明。三者外法。如諸生相一燈多用所共知。苦法智忍何失。有餘師言。世第一法苦法智忍。更互相資異生性。謂世第一法。與異生性雖恆相違。而力劣故不能獨捨。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異生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因緣世第一法無間道苦法智忍解脫道異生性。是故世第一法。與異生性成就得俱滅。苦法智忍。與異生性成就俱生聖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得苦法智忍。以能一切聖法。故且說彼以為聖性。又餘道雖亦聖性攝。然非此所得故不說之。有說見道皆是聖性有餘師說一切道皆是聖性。若不爾者。修道無學道中應不成就聖性。是則不應聖者。問世第一法。唯能引得苦法智忍。於苦法智尚不能得。況能得餘。云何乃言此聖性。答一切道能成聖者。皆名聖性。種類同故世第一法得彼一分。亦為得。說燒衣。
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三種性。一業性。二趣性。三見性。業性者。謂五無間業。趣性者。謂三惡趣性者。謂五顛倒見。問於此位中。業趣性先不成就類智時。性。乃究竟。如何可說此位能性耶。答由三緣故此位名捨。不作故名捨。謂業性。二由不往故名捨。謂趣性。三由不行故名捨。謂性。問增上忍時三緣已具。何故此位乃說邪。答今破彼依故說捨彼。問何謂彼依。答無記異生性。是謂諸煩惱異生性。害諸有情。令於生死故。如師子王依止無記窟穴。能害種種傍等類世第一法。能捨彼依異生性故。說名捨彼。有餘師說苦法智忍。是彼對治世第一法。引之令生。故說捨彼。問業趣性是修所斷苦法智忍如何能治。答苦法智忍。能為五種對治。謂捨斷持不作不往對治。捨對治者。謂此能異生性故。對治者。謂此能斷欲界苦所斷十隨眠故。對治者謂此能持一切後位諸道故。不作對治者。謂此能令畢竟不作五無間故。不往對治者。謂此能令畢竟不往三惡趣故。正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得苦法智忍。以能一切正法。故且說彼以為正性。又餘道雖亦正性攝。然非此所得故不說之。有說見道皆是正性有餘師說一切道皆是正性。若不爾者。修道道中。應不成就正性。是則不應聖者。問世第一法。唯能引得苦法智忍。於苦法智尚不能得。況能得餘。云何乃言此正性。答一切顛倒故。皆是正性。種類同故。世第一法得彼一分為得。說燒衣。
正性離生者。謂此心心所法。能見道。問一切道。皆是正性亦是離生。何故此中獨說見道。答一切煩惱或諸貪愛。令諸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諸有潤合起過。雖皆名生而見所斷。於此所說生義增上見道能為畢竟對治。是故見道獨說離生。諸不正見。要由見道。能畢竟斷故名正性世第一法無間引起。故說能正性離生。復次一切煩惱或諸貪愛。能令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諸有潤合起過。皆為生。見道起已摧彼勢力。令不復為增上生過。見道獨名離生正性言義如前說。此義故尊者妙音如是說。諸有情類善根成熟見道。是故見道離生。復次見所斷惑。令諸有惡趣諸劇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惱事。是故此惑說為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正性言。亦如前說。復次有身見等剛強伏。如獸獹悷故說名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正性言亦如前說。復次此中生名異生性能起暴惡諸業故。見道捨彼故說離生。餘如前說。復次見修煩惱聚。展轉相助引無窮生。見道起已摧彼勢力。令不能招無窮過。是故見道獨謂離生。餘如前說。復次異生身中。煩惱惡業極不調順。故說為生。諸瑜伽師於此淪沒。見道拔彼置聖位中。故名離生。餘如前說。復次見所斷惑。猶如根栽。無窮過。見道永拔。故名離生。餘如前說。有餘師說。此文應言正性決定。所以者何。謂於此時從不定聚正定聚故。復次行者爾時定聚所依異生性正定所依見道。是故正性決定。復次行者爾時捨五同分入八同分。五同分者。謂諸異生所有同分。依彼能造五無間故。八同分者。謂諸聖者所有同分依彼能得四向果故。彼於爾時正定分。是故名正性決定。復次所見道定聚。故名正性。非不定聚故名決定有作是言。此正性持。以此尼夜摩聲亦顯持義故。如牛馬等。所防飼處。持彼類不令放逸。諸瑜伽師亦復如是。住見道不放逸故。說世第一法正性持。譬喻部如是說。此正性離繫。以夜摩聲。亦顯繫義尼。謂止亦顯離義。一切道永離繫縛。名尼夜摩。餘如前說。論者言。此正性不往。以夜摩聲亦顯往義尼。謂止亦顯不義。諸瑜伽師道已。畢竟不往不善士趣。是故道名尼夜摩。餘如前說。或有說者。此文應言正性如理一切道。與理相應。故名如理。餘如前說。復有說者。此文應言從平等正性平等即是世第一法時。正性言顯示苦法智忍等。世第一法。能從自位見道。故為入。問諸平等者。亦正性耶。答此應作順後句。謂諸正性皆是平等平等而非正性。此體即是世第一法。問何故世第一法。是平等正性耶。答無始時來。心心所法。由諸煩惱惡行倒見所惱亂故成不正直。世第一法。伏除彼故令心心所轉成正直。故名平等。然是有漏隨眠故不名正性。復次佛及獨覺聲聞種姓。同於此位。住品。故名平等。餘如前說。復次現行等故。說名平等。謂諸行者於此位中。皆一剎那現行故。復次世第一法處在位。如懸稱繩故名平等。如稱稱物繩懸其中。若輕重有偏則低昂不等。世第一法亦復如是處在聖者異生間若苦法智忍已生。則偏聖者品。若增上滅。則偏異生品。是故此是平等位。問爾時猶是異生位攝。何故乃名住平等位。答爾時雖在異生位中。而背異生聖位。故名平等。餘則不然。復次世第一法苦法智忍四事等故。平等。一者等。謂依此地起苦法智忍。即依此地世第一法。二者根等。謂若苦法智忍。與此根相應世第一法相應亦爾。三者行相等。謂若此行相苦法智忍行相世第一法。四者所緣等。謂若緣此境起苦法智忍亦即緣此境世第一法尊者世友如是說。有誦名正性離生。謂諸永滅顛倒故名正性。離隔生故復名離生。謂無始見修所斷煩惱展轉和合諸惡事性剛強故說為生。見道起已斷彼一分。令彼展轉永乖離故。世第一法為此一分無間緣故為入。有誦名正性決定。謂見道位無漏相續。必無餘隔故名決定不然。餘如前說。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乃至廣說。問何作此論答雖已說彼立名因緣。而未分別在何界繫今欲分別人言勝已說勝因。而未彼所居國邑。此亦如是作斯論。復次為止他宗差別執故。謂大眾部執。世第一法色界繫。所以者何。彼謂若現觀邊世俗智。此地世第一法。若犢子部執世第一法無色界繫。所以者何。彼謂若有諸道。此地世第一法。若部執世第一法三界繫。所以者何。彼謂若盡智時。所修善根。此地世第一法。若部執世第一法三界繫及不繫。所以者何。彼謂如是世第一法既名世故通三界繫。名第一故亦通不繫。彼部中復有別執。世第一法三界繫亦非不繫。所以者何。彼謂如是世第一法。名第一故非三界繫。以名世故亦非不繫。為止如是他宗別執顯示己宗作此論。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答應言色界繫。此即顯示世第一法唯色界繫。雖此言而更應說其所以。何故此不應言欲界繫耶。答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繫。然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欲界繫。此中斷制不復現起言。顯示畢竟斷制不起義。以欲界不能畢竟斷蓋制纏令不復起。是故世第一法色界不然故於彼有。問何故欲界畢竟斷制不起道。而色界耶。答欲界非定地。非修地非離染地。是故畢竟斷制不現起道。色界是定地。是修地是離染地。故此道。復次欲界不善根善根弱故此道。色界善根不善根此道。復次欲界不善勝因長養不爾故。色界善法勝?因長養不善故。復次欲界不善如主有力。善法如客無勢力故。色界善法如主有力。不善故。復次欲界不善善根不爾故。色界善法不善根不善故。復次欲界威儀不相敬難如夫妻故。色界威儀共相敬難如母子故。復次欲界威儀所忌憚。譬如王子與長者子。同囹圄故。色界威儀所忌憚。譬如王子與執惡子。同囹圄故。復次欲界善根與欲界惑。必一縛無力斷處彼。人被縛不能解況能害他。此亦如是色界善根色界惑。不同縛有別故。尚能斷自界況不能斷下復次欲界善根必為欲界所染著不能永棄。親友雖劣不捨色界善根非色界愛。所染有別故。於自界愛尚能永斷。況不能斷下地諸愛。復次以有漏道煩惱時。欣自地厭斷於下。欲界下可厭斷故。畢竟斷制不起道。色界有下可厭斷故。畢竟斷制不起道。有餘師說。此中斷制不起言。顯示暫時斷制不起義。以欲界道尚不能暫時斷蓋制纏令不復起。況能畢竟。是故世第一法色界不然。故於彼如暫時斷制不起。畢竟斷制不起。如是有片無片。有影無影隨縛無隨縛。摧枝幹拔根本。伏纏垢害隨眠。應知亦爾。問欲界可無畢竟斷制不起道。豈亦無暫時斷制不起道耶。答雖此道。而不可信。所以者何。以不堅牢不久流注。非增上不相連續。不久隨轉。心於所緣速取速捨。勝勢力伏諸煩惱。故不能正性離生。如池上有浮萍等。蝦蟆小石投擲其中。雖初暫離後即隨合。如是欲界。雖有暫時斷蓋等道。而不可信。廣說如前。於色界中。非畢竟斷制不現起道。而亦彼暫時斷制不現起道深可保信。所以者何。以彼道堅牢。久住流注增上。相連續久隨轉。心於所緣不速取捨。勝勢力伏諸煩惱。故能趣入正性離生。如池上有浮萍等。龍象石投入其中。經久離散。可還合。如是色界亦有暫時斷蓋等道。而可保信。廣說如前。是故應知欲界有斷蓋等道。色界不爾。此應言世第一法唯色界繫。非欲界繫。問世第一法。不能斷結。何故乃言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繫等。答世第一法。雖不斷結而此善根第一。在深遠處。宜與彼能斷結道。同在一地。是故應以此道證之。復次世第一法。引生見道定與見道同在一地見道既能煩惱。故斷結道可為此證。復次世第一法。既於欲界患。與能治欲界惑道。同在一地。故可引彼。證此法有。問若爾世第一法唯應在未至地。唯未至地能斷欲界煩惱故。無。答對治二種一斷對治。二對治。未至地。於欲界具二對治。上五地欲界無斷對治。而有對治故。彼亦有世第一法尊者妙音如是說。色界六地欲界惑。皆具有二種對治。上五地非不能斷。由未至地先已斷故。雖有斷力而可斷。譬如六人。一冤家。而共議言隨於何處。獲者便害。於中一人先獲害之。其餘五人雖有害力而可害。又如六人各一燈相與次第闇室。初燈入時諸闇皆破。餘雖有無闇可除。又如日光後分。不皆與夜闇相違。日初出時。闇皆盡。餘雖有無闇可破。如是六地。於欲界惑雖皆能斷。廣說如前。問云何得知。色界六地。於欲界惑具二對治。彼是言。依上五地見道者。於欲界分別證。別起無漏離繫得故。若上五地欲界惑。無斷對治此事無。評曰。不應作如是說。彼於欲界煩惱畢竟能斷者故。誰言彼有無漏得。於欲界分別證。而復引彼證此義耶。是故前說於理為善。問因論生論世第一法﹐何故不能煩惱。答世第一法彼於爾時善根小。法身未長而有威勢。以善根小法身未長故不能斷惑。有威勢故不為煩惱之所摧伏。如師子子身小未長而有威勢。以身小未長故不能害獸。有威勢故不為諸獸之所侵害。或有說言。世第一法一剎那故不能斷。問苦法智忍一剎那云何能斷。答苦法智忍。雖一剎那有相續起故能斷惑世第一法如是事故不能斷。有餘師言。世第一法加行道攝故不能斷。要無間道方能斷故。於此義中復有分別。問何緣世第一法。唯在色界繫耶。答以彼色界能為三道三地三根無間緣。又能引發法智品次類智品。餘不然。故世第一法色界繫。問世第一法何緣定非欲界繫耶。答欲界非定界非修界非離染界。要定界修界離染界。乃有世第一法故。復次欲界是卑賤界是粗重界是劣界。要勝界。細輕界。妙界乃有世第一法。復次若世第一法欲界繫者。便能緣自性過故。謂彼若是欲界繫者。為緣自性。為不能緣。若緣自性理失。自性能取自性故。若不能緣便違本論。如後文說。若緣此苦法智忍。即緣此世第一法苦法智忍。遍緣欲界五蘊為境。此亦應然。是故世第一法決定欲界繫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