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

迦旃延子五百羅漢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道泰等 譯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袁雪梅

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二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繫耶。乃至廣說。問曰。何作此論。答曰。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及說所以名世第一法。未說在何界繫人言勝。已說勝事。未知處。今欲說故。作此論。或有說者。為止並義者意故。如摩訶僧祇部說。世第一法欲界繫。如犢子部說。是無色界繫。何以故。若道處。亦有世第一法。如曇摩掘部說。或言三界繫。或言不繫。或言非不繫法。為止如是等並義意故而作此論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欲界繫應說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義便立。答曰。不以欲界諸蓋。亦不能制伏纏。亦不能令現前不行。所言斷不行者。謂究竟斷制不行。何以故。以欲界道能令蓋纏究竟斷制不行故。問曰。以何等故欲界道能究竟斷蓋制伏纏耶。答曰。或有說者。欲界不善根善根弱。是故道能斷蓋制纏。色界善根強。不善根。是故道能斷蓋制纏復有說者。欲界不善根舊住善根如客舊住有勢。客則無力。是故道。色界善根舊住不善。是故道。復有說者。欲界不善繫縛。是故道。色界善根欲界不善根。不同繫縛。是以色界道。能斷欲界蓋制纏。復有說者。欲界威儀有忌難猶如夫妻。色界威儀共相敬難猶如母子。復有說者。欲界是破慚愧法。如居士子與旃陀羅子交。色界有慚愧。如不與旃陀羅交。復有說者。欲界結。欲界善根。以愛善根故。不能厭離想。欲界不能愛色界善根。以不愛故。能厭離想。以如是因緣故。欲界道能斷蓋制纏。色界道能斷蓋制纏。或有說者。言斷蓋者。是究竟斷。制伏諸纏不現前行者。是須臾斷。如究竟須臾如是。有縛無縛有影無影有片無片亦如是。復有說者。言斷蓋者害其根本。言制伏不現前行者。是制伏諸纏。復有說者。言斷蓋者。拔諸煩惱。制伏不現前行者。是制伏諸纏。問曰。欲界中雖無究竟斷蓋制纏道。可無須臾斷蓋制纏道耶。答曰。有。但不可信。何以故。不堅牢。不久住。不相續。不相著。不久不能久伏煩惱決定。猶上浮萍以小石投之。雖散隨合。蝦蟆中。數散數合。如是等緣故。欲界雖有須臾斷道。而不可信。色界斷道可信。何以故。牢固久住相續相著。久心中能制伏煩惱決定。猶如石投浮萍中散而不合。龍象中亦散不合。如是等緣。是故色界道。能拔諸蓋制纏害。諸煩惱制伏不行。問曰。若然者如汝所說。世第一法應唯在未至禪。所以者何。斷欲界蓋制纏對治道。唯在未至禪。餘地則不應有。答曰。對治二種一斷對治。二過患對治。若依未至禪。斷欲界欲。有二種對治道。餘地雖無斷對治過患對治尊者瞿沙說曰。六地中盡有斷欲界二種對治道。所謂對治。過患對治。何以故依未至禪。斷欲界欲。其餘諸地而不斷者。先已斷故。猶如日光一切時與闇相妨。日初出時已破夜闇。其餘日分。雖與闇相違。而不破者。先已破故。亦如六人怨家而共議言。隨於何處獲便害之。猶如人次持六燈闇室。初燈闇。其餘諸燈。雖與闇相違。而不破者。先已破故。如是六地中。盡有斷欲界二種對治道。乃至廣說。復次云何六地中盡者斷欲界二種對治耶。若當六地無斷欲界二種對治者。行者地。決定。不應分別欲界。亦不作證。然能分別證。以是緣故。知六地中盡有斷欲界二種對治。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亦能除欲界結。乃至廣說。問曰。世第一法。不能斷結。何以言若當以欲界斷蓋制纏。乃至廣說。答曰。世第一法。雖不能斷結。而此善根第一。在深遠處。宜與彼地離欲界道同在一處。是故以道證之。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能斷結耶。答曰。彼善根小法身未長。雖爾有威勢。以善根小法身未長。不能斷結。有威勢故。不為諸結之所毀壞。如師子子身小未長。不能害狩。有威勢一切諸狩不能侵害。或有說者。世第一法。是一剎那故不能斷結。問曰。苦法忍亦一剎那。何以能斷結耶。答曰。彼雖一剎那後有性相續故。是以能斷。或有說者。彼是方便道。不以方便道煩惱。但不以欲界斷蓋制纏。亦不能除欲界結。乃以色界道。斷蓋制纏。乃至廣說。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欲界繫耶。或有說者。欲界卑賤。彼善根勝。復有說者。欲界薄淡。彼善根妙。復有說者。欲界散亂。彼善根寂定。復有說者。欲界非修。彼善根修。復有說者。欲界離欲法。彼善根隨順離欲法。復有說者。若世第一法欲界繫者。有自緣過。云何名自緣過。如苦法忍緣欲界五陰。若世第一法欲界繫者。亦應緣欲界繫五陰。若緣欲界繫五陰。彼應自緣。若不緣者復違經文說如苦法所緣。彼世第一法亦緣。便如是自緣之過。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色界繫。答曰。色界法能與三種道作次第緣。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餘不能與三道次第緣欲界能與三道次第緣者。則有世第一法。如三道三地三根。初生法智分。次生比智分。如是色界種種諸功德廣說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無色界繫。答曰。決定。先見欲苦諦苦行。後無色界俱。問曰。苦諦四行。何以此中說苦時。但說苦行。不無常空無我行耶。答曰。此文應作如是說。決定時。先見欲苦諦。不應言苦行。然不爾者。彼作經者。有何等意。答曰。為現初始次第方便法故。苦行無常空無我行。亦苦行說。復有說者。認苦行唯在苦諦中。無常行三諦中。空無我行在一切法。復有說者。此一切有法相違。能棄生死。猶如小兒。雖種種美食在前。語言。此食是苦。即便捨之。復有說者。一切眾生少愚智。內道外道皆信是苦。復有說者。此苦粗現易以智知。所以者何。佛說苦智。為緣何法。即緣苦法。如所知所覺所行根根義緣所緣如智說。復有說者。說苦句。久遠所傳。古昔諸佛皆說苦行。是以行者先見於苦。問曰。以何等故見欲界苦。後無色界俱。答曰。或有說者。欲界苦粗現。在了易見。是以先見。無色界苦細不現。不難見。是以後見。問曰。若然者色界苦粗。無色界苦細。何以俱見耶。答曰。以定不定故。欲界不定是以先見。色界苦雖粗。與無色界俱同定故。是以俱見。如是不定。住離欲地不離欲地。住修不住修地。說亦如是。復有說者。欲界苦。是行者病苦痛。是以先見。無色界苦。非行者不生苦痛。是以後見。復有說者。欲界苦近是以先見。無色界苦遠是以後見。如近遠。現見現見俱不俱此身他身亦如是。復有說者。行者成就欲界凡夫性故。是以先見。不成就無色界凡夫性故。是以後見。復有說者。行者欲界現見故。是以先見。無色界現見故。是以後見。問曰。無色界現見者。行者云何見耶。答曰。現見二種。一離欲現見。二現見行者欲界苦。有二種現見。一離欲現見。二現見。於無色界苦。一種現見。所謂離欲現見。猶如商人有財兩擔。一自負之。二使人擔。於自所負有二種現見知物現見。二知輕重現見。於所擔一種現見。所謂知物現見。復有說者。欲界三種。善不善無記。是以先見。無色界二種無記。是以後見。復有說者。見欲界苦時。斷二種結。不善無記無色界苦時。唯斷無記不善無記。有報無報生一果生二果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謗言無苦。先從欲界。後無色界。若信有苦。亦應先從欲界無色界。如誹謗生信。無有智疑決定邪見正見。當知亦如是。若起。先辯欲界事。後無色界俱。問曰。見首辦事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差別。或有說者。亦有差別。知聚是見道斷結辦事。復有說者。知智是見道斷智辦事如是證明證明解脫道道果。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能見境界見道所作辦事。復有說者。一剎那見道。後相續者名辦事一剎那相續。入數入。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無礙道所作見道解脫道所作辦事。如無礙道所作解脫道所作。遠惡善。無義義。出下賤入勝處。棄愛熾然安樂。當知亦如是。若決定時。先無色界苦諦苦行如是世第一法。當言無色界繫。乃至廣說。問曰。決定時。不先色界苦。不妨世第一法名色界繫如是決定時。不先無色界苦諦苦行世第一法。是無色界繫有何過耶。答曰。色界中有遍緣知能緣下地。是故世第一法無色界中無遍緣知能緣下地。是故世第一法。但起先辦欲界事。乃至廣說。不應言世第一法無色界繫。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無色界繫。或有說者。彼無色界。非因非地非器。以非器等故。是以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若彼處有觀善根如暖頂忍者。是處應有世第一法。彼無色中無故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有見道處。則有世第一法無色無見道故。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若遍緣一切法。亦有斷結對治道。則有世第一法欲界中。雖有能緣一切地。而無斷對治道。無色界中。雖有斷結對治道。而無能緣一切地。是故欲界無色界。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欲界善根寂靜故。無世第一法無色界道極寂靜故。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欲界善根羸弱故。無世第一法無色中非其境界故。無世第一法。復次或有說者。無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廣說。問曰。不應言。復次或有說者。若言。復次或有說者。義則不定應作是說。無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廣說。所以者何。同明義故。不如先無色界苦諦苦行等。應作是說。無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廣說。何以故。此是根本義故。應作是說。而不爾者彼有何義。答曰。語有二種。一者方便。二者根本。先所者是方便語。後所者是根本語。復有說者。先所者明苦法忍緣欲界法。後所者明世第一法苦法一緣。當知無色界不能緣欲界。問曰。除去色想體性是何。答曰。七地。謂四無色定及三未至。問曰。此處言除去色想四大犍度。亦說除去色想。如波羅延說偈。

除去色想 能斷欲愛
外法 不見

  眾義經說偈。

亦不有想 亦不無無想
如是色想 能斷渴愛

如是等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此處說除去色想者。除下地色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除有對波羅延眾義經所說偈。除去色想者。斷色愛。或有說者。此處言除去色想。者是四念處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念處。如波羅延眾義經所說。除去色想者。是念處。復有說者。此處言除去色想者。是四無色定及三未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第四禪波羅延眾義經所說偈。除去色想者。除愛緣色。復有說者。此言除去色想者。此內外道。共除色想法。餘三是不共色想法。
世第一法當言。有覺有觀有觀無覺無觀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復為止彼人意言世第一法欲界繫故。復有說者。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已說所以。已說界未說地。今欲說故。復有說者。先雖明世第一法色界繫色界中有三種地。有覺有觀有觀無覺無觀地。未說世第一法為在何地。今欲說故。所以者何。色界善根有在一地者。解脫等。有在地者如等。今欲說世第一法所在地故。是以作論。世第一法。或有覺有觀乃至廣說云何有覺有觀。答曰。若依有覺有觀三昧世第一法未至禪初禪是也。問曰。上言依者有何義耶。答曰。或有說者。共俱生義。是義。彼世第一法生時。相應定力故。持彼心品使不散亂。是義也。何以之。有成文說共俱生義是義。說。若依空三昧決定。是中即說俱生義。如苦法忍與空三昧相應。是共俱生義。空三昧亦與世第一法相應。是名義。復有說者。與次第緣義是義。如增上相應三昧。與世第一法次第緣。是名義。評曰。即依彼地。是名義。如是者好。云何有觀。答曰。若有觀三昧世第一法。是名有觀。如禪間是也。云何無覺無觀。答曰。若無覺無觀三昧世第一法。是名無覺無觀。如乃至第四禪是也。問曰。何以說世第一法三地耶。答曰。為止併義者意故。如彌沙塞部世第一法有覺有觀有相有勢無定。是凡夫性有為有覺有觀者。能分別故。有相者能緣故。有勢得故。無定者無相似心相續故。是凡夫者。凡夫身中可得故。有為者。緣諸行故。為止如是併義者意故。說在三地。若依未至地決定。彼一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禪決定。彼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禪決定三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決定。四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禪行決定五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四禪決定六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復有說者。若依未至禪決定一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禪決定見道修。世第一法修。若依禪決定三地見道三地世第一法修。何以故。皆是一地法故。此中有漏法。一種使所使故。此中諸善。展轉為因故。禪以上如先說。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何以故。若有觀三昧決定。得二種世第一法有覺有觀有觀。若然者則違經文云何有觀。若依禪世第一法。是名有觀。如先者好。
問曰。以何等故見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說者。見道展轉為因。非世第一法。復有說者。見道聖人身中修。以聖人身中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修。以凡夫身中故。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復有說者。見道三事故修。一從因生。二能作對治三能辦事。從因生者六地展轉更相為因。對治者。若對治一地欲。餘地亦名對治。斷辦事者。一地事辦。餘地亦辦。世第一法。不從因生者。不展轉為因故。非對治者。不斷結故。不辦事者。非如道能辦事故。修道亦以此三事故。自地他地修。彼亦展轉為因。如法智斷欲界結。比智亦修。彼比智欲界對治道。法智現前時。亦名修亦名對治辦事者。如第四禪苦智修。如初禪地亦修。如初禪地道辦事第四禪地道亦辦。如第四禪地道辦事初禪地亦辦。復有說者。無漏法所作異。有漏法所作異。所以者何。世第一法。為愛所繫。無漏法者。不為愛所繫。復有說者。世第一法有垢過患。雜毒滓濁。是以不他地自地修。見道無垢無過。不雜毒不滓濁。是以自地他地修。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在界為界所繫在地為地所繫。無漏法。在界在地。不為界地所繫。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在有繫。無漏法不繫。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必生報無漏法不生報。問曰。同是有漏以何等故見道等智。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說者。見道等智。不用功而得。以見道力故修。如見道力。能自地他地修。彼見道等智亦修。世第一法功力得。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復有說者。見道等智。是見道眷屬。常不相離。如見道自地他地修彼亦如是世第一法。非見道眷屬相離。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復有說者。見道等智。堅信堅法。身中可得。地。現在前。下地便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可得。一切凡夫。不能修於他地。問曰。以何等故見道現在前時下地修。下地見道
現在前時不修耶。答曰。或有說者。法勝。若現在前時。下地則修。下地法劣。現在前時。不修地。猶如勝人不造詣劣人。劣人則應造詣勝人。彼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依地。決定下地諸法。先已得故。是以故修。若依下地決定諸法不得。是以不修。復有說者。諸法下地因生。下地諸法不從地因生。是以不修。復有說者。下地不能對治地。地法能對治下地。以不對治故是以不修。復有說者。若依決定爾時下地欲故。是以修。若依下地決定地或離欲不離欲。設使離欲。於不得自在。設自在。應即決定而不能得。是以知不自在。復有說者。下地攝屬地。是以故修。不攝屬下地。是以不修。復有說者。猶如六種守護法故。三十三天。為備阿修羅故。安六種守護。一依水住龍。二杵手神。三持花鬘神。四常放逸神。
四天王。六三十三天。若依水住龍。能壞阿修羅者餘五事。而水住龍若不能。杵手神助。餘四事而住。若持花鬘神助。餘三事而住。若三不勝放逸神助。餘事而住。若四不勝四天王助。餘事而住。若五不三十三天助。帝釋事而住。彼若不勝爾時帝釋躬身出。執金剛杵雨金剛雹。時阿修羅時退散。如是見道斷結對治。在六地中。若依未至決定彼地見道斷。見道所斷結。其餘五地事而住。若依初禪決定地則事而住。未至禪得修。亦隨順初禪。若依三禪亦如是。若四禪決定。彼四禪見道斷。見道所斷結。下地得修。亦隨順第四禪。復有說者。猶如山陂有六重池次第而下。其在上池次流於下。下池不能逆流於上。如是無漏流注下地。是以故修。下地無漏不能流注地。是以不修。問曰。世第一法有覺非有觀耶。有觀非有覺耶。亦有覺有觀耶。非有非有觀耶。答曰。有。云何有覺非有觀耶。答曰。未至禪初禪覺。相應觀是也。所以者何。不相應故。云何有觀非有覺。答曰。中間禪觀相應法云何有覺有觀。答曰。未至禪初禪。除其覺觀。餘相應法所謂大地十善大地及心。云何非有非有觀。答曰。謂中間禪觀。諸餘覺觀不相應法。如三禪四禪相應法色心不相應行。問曰。頗世第一法非有有觀。非有觀。非無覺無觀耶。答曰。有。未至禪初禪地觀。彼非有有觀。所以者何。說。云何覺觀相應法。答曰。若覺觀相應。彼觀唯與覺相應不與觀相應。云何有觀。答曰。所以者何。說。云何有觀相應法。答曰。若不與相應觀相應法。彼觀唯與覺相應不與觀相應。云何無覺無觀。答曰。觀。所以者何。說。云何無覺無觀相應法。答曰。若不與覺觀相應。彼觀雖不與觀相應。與覺相應。問曰。頗世第一法。非與有覺有觀相應。非不是觀耶。答曰。有。禪間觀。彼不與覺觀相應。非不是觀。問曰。頗世第一法有覺有觀地非覺唯觀耶。答曰。有。在未至及初禪地覺唯與觀相應非覺。問曰。頗世第一法。在有觀地。非覺非觀相應耶。答曰。有。禪間觀。問曰。頗世第一法。在有覺有觀地亦有覺有觀有觀無覺無觀耶。答曰。有。云何有覺有觀未至禪及初禪覺觀相應法云何有觀彼覺 是也。云何有觀色心不相應行是也。問曰。頗世第一法。在有觀有觀無覺無觀耶。答曰。有。云何有觀。如禪有觀相應法是。云何無覺無觀耶。彼色心不相應行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乃至廣說。問曰。何作此論。答曰。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所以界地。未說相應。今欲說故。復有說者。先已說世第一法三地。未說在六地。今欲以根明六地義。分明了了。如觀掌阿摩勒果。云何世第一法樂根相應。答曰。若依第三禪世第一法。何者樂根相應。何者非樂根相應。答曰。除樂根。諸餘樂根相應法。何者不相應。答曰。樂根色心不相應行云何喜根相應。答曰。若依初禪禪。世第一法。此中誰與相應。誰不與相應。除喜根。諸餘喜根相應法。誰不與相應喜根色心不相應行云何捨根相應。答曰。若依未至禪第四禪世第一法是也。問曰。何以不說禪間耶。答曰。應作是說。若依未至中間禪第四禪世第一法。而不爾者有何義。答曰。中間禪通名未至。是中誰與相應。誰不與相應。誰與相應。除捨根諸餘捨根相應法。誰不與相應捨根色心不相應行世第一法不與喜根樂根捨根相應耶。答曰。有。色心不相應行有相應法不與世第一法相應耶。答曰。有。即三根是也。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心。乃至廣說。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已說所以。已說界。已說地。已說根相應。未現在前。今欲說故。或有說者。言世第一法相續現前。為止彼人如是意。欲顯世第一法現在一剎那故。或有說者。先說諸心心數次第決定。或謂心心數法多彼剎那亦多。為決定此義故。而作此論。復有說者。相續三種。一時相續。二生相續。三相相續。或謂無二相續。有相相續。如彌沙塞部所說。為止彼人意故。而作此論。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心。答曰。當言一心。不當言心。問曰。如世第一法現在前。未來心心數法修。亦名世第一法。此中何以不說。答曰。彼亦應說而不者。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如有餘義。簡略義如是。復有說者。彼未來者屬現在。若現世當知亦說未來。復有說者。能與次第緣。是中說之。如是如先以次第說。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當言一心應說所以。不但以言故。此義便立。答曰。此心心法次第便不起。世間有漏心唯生。無漏苦法相忍應心。若當起者無有是處。為分別故。設使起者。若小若相似若勝。若當小者。不能決定。所以者何。不以衰退。未成道決定。應以勝進勢力道決定。若相似者。亦不能決定。所以者何。先不以此道決定。如初剎那。後剎那亦爾。如初剎那留難不得決定。後剎那。亦留難不得決定。如初剎那能取道。後剎那亦不能取道。問曰。若然者修道中。若以下心。亦不能取道。答曰。見道異本曾得道異。若當勝者。亦不能決定。所以者何。前者則非世第一法。問曰。若非者為是何法。答曰。是增上忍。後是世第一法。問曰。以何等故修道中若相似若小。能與無漏次第見道唯勝。答曰。修道是本曾得道不多用功力。而現在前。是以若相似若小。能作次第見道是未曾得道。多用功力現在前。是以必用。勝者世第一法。於世第一法威勢。因者共生因。相應因相似因。三因者是總說義。若別者。過去過去二因相應共生過去未來一相似因未來未來二因相應共生現在現在二因相應共生現在未來一相似因。不障礙生得法。是威勢緣。
世第一法當言退。當言不退乃至廣說。問曰。何作此論。答曰。前已說世第一法體性所以界地一心。未不退。今欲說故而作此論。或有說世第一法是退者。為止彼人意故。又欲去義顯自義法相相應故。問曰。世第一法。當言退。當言不退耶。答曰。不退。問曰。云何不退應說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義便立。答曰。世第一法隨順諦。轉近諦。垂入諦。云何隨順諦。隨順見道故。云何轉近諦。轉近見道故。云何垂入諦。垂見道故。復有說者。隨順道諦。轉近道諦。垂入道諦。復有說者。隨順苦法忍。轉近苦法忍。垂入苦法忍。世第一法。於苦法二種轉近。一隨順轉近。二垂入轉近。彼間不起不相似有漏心。使苦法現在前。問曰。世第一法有漏心。向言不起不相似有漏心苦法忍是不相似心。何以言有漏是不相似無漏相似心耶。答曰。世第一法。惡賤有漏心。以惡賤故。言不相似無漏相似。猶如人為自親里之所苦惱。親近他人作親里想。於自所親作他人想。彼亦如是。復有說者。世第一法苦法忍同辦一事故。所謂捨凡夫事。得聖法。猶如士夫渡河渡谷渡山渡坑。乃至廣說。渡河者。從此至彼。渡谷者。從此岸彼岸。渡山者。從此山至彼山。渡坑者。從高至下從下至高。猶如人從高上墮。未至地頃。便是念。欲還本處得如意不。答曰。不得。假使彼人。若以神足。若以咒術。若以藥草。還至本處可是事。世第一法時。一法能障苦法忍使不現前。譬如閻浮提五大河。一名恒伽。二名夜摩那。三名薩羅由。四名阿夷羅跋提。五名摩醯。流趣大海乃至廣說。問曰。前喻後有何差別。答曰。差別。所以者何。欲因二喻以明義令分明故。復有說者。前者以內法具為喻。後者以外法具為喻。復有說者。前喻為止內留難法。後喻為止外留難法復有說者。前喻為止不如法事。後喻為顯如法事。彼五河流趣大海能制者能遮者。能住者能移者。彼五大河流趣大海人能遮住者不。答曰。無也。若以神足咒術藥草。使彼大河停不流。未足為難。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現在前。造此經時在於東方。此五大河在於東方。故以為喻。復四大河。從阿耨達池出流趣大海一名伽。二名辛頭。三名博叉。四名私陀。彼伽河從金象口出。繞阿耨達池一匝流趣東海。彼辛頭河從銀牛口出。亦繞大池一匝流趣海。彼博叉河從琉璃馬口出。繞大池一匝流趣西海。彼私陀河從頗梨師子口出。繞大池一匝流趣北海。彼伽河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夜摩那。二薩羅由。三阿夷羅跋提。四名摩醯。彼辛頭河亦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名毘婆奢。二名伊羅跋提。三名奢多頭。四名毘德多。彼博叉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名婆那。二名毘多羅尼。三名朋。四名究仲婆。彼私陀河亦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名薩梨。二名毘摩。三名那提。四名毘壽波婆。此中唯廣大名字者。然彼四河各有五百眷屬。合有千流趣大海人能遮住者不。答曰。不能。無有是處。以分別故假使人。以神足咒術藥草。能令彼河停不流。未足為難。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現在前。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忍。作次第緣。此文是根本第一答。所以者何。彼世第一法生時。能與苦法次第緣果。若此法能與彼次第緣果者。此眾生。若法若咒術藥草。若佛若辟支佛聲聞能作障礙。使第二剎那現在前者。一法速於心者。能於爾時為作障礙。使不能決定。彼言一法速於心者。即苦法相應心是也。作義者說曰。以何次第故。世第一法不當言退。答曰。或有說者。根本牢固故。彼行者布施時。悉以迴向解脫持戒不淨安般念七處善暖頂忍亦迴向解脫。是名根本牢固。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後次生見道有退見道者。彼亦不退。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後次生忍智。有退忍智者。彼亦不退。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有退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者。彼亦不退。復有說者。世第一法。是勝進善根有退勝進善根者。暖法有三種。退分住分勝進分。頂亦三種。二種住分勝進分。世第一法一種。謂勝進分。問曰。此皆是達分善根。何以說三種。答曰。名數異耳。如定犍度說。此善根有三種。於此善根退者名退分。不退不進名住分。勝進者名勝進分。彼說三種。此說達分善根名數異耳。復有說者。此善根一剎那有退半剎那者。問曰。二聖一處。於世第一法一成就。成就耶。答曰。有。一依初禪決定。二依第二禪決定。彼俱終生禪中。彼依初禪決定。則不成就。所以者何。以離地失。禪者。彼則成就。問曰。頗二阿羅漢俱在欲界中。於世第一法一成就。成就耶。答曰。有。一依初禪決定。二決定。彼俱終。生中陰中得阿羅漢果。彼依初禪決定者。則不成就。所以者何。以離地失。問曰。聖人成就世第一法成就世第一法解脫得耶。答曰。有。依初禪決定。彼終生禪中。以離地故。不成就世第一法。彼成就世第一法解脫得。彼得以禪所攝故。若終生三禪以上。則不成就世第一法。問曰。聖人成就世第一法。亦不成就解脫得耶。答曰。有。依初禪決定。彼若終。生第三禪以上。則不成就世第一法解脫得。
如經說。諸比丘不見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難以喻知。乃至廣說。問曰。言速疾迴轉者。為於耶為於緣耶。若於世者。一切有為法。亦隨世速疾迴轉。不但心也。若於緣者。諸心心數緣。亦速疾迴轉。不但心也。答曰。此中亦說世速疾迴轉。亦緣速疾迴轉。謂一身中非謂一剎那也。若一剎那言速疾迴轉者。則有少分速疾迴轉。少分不速疾迴轉。亦無於緣速疾迴轉。所以者何。說若法能緣彼法。或不緣。是事。是以說世之與緣速疾迴轉。謂一身中非謂一剎那。彼一身中。若善心或時染污。或隱沒無記。或依生。乃至意生。若色生乃至緣法生。問曰。若於世於緣。名速疾迴轉者。心心數法。亦於世於緣。速疾迴轉。何以獨言心耶。答曰。或有說者。此是世尊有餘之說。亦是世尊為化眾生。簡略之說。復有說者。於心法中誰為最勝。所謂心也。是以說心。猶如王來餘人亦來。以王勝故但言王來。復有說者。以因心故數。是故說心。以心大故法亦名大地。是故說心。復有說者。修證心通法時。彼無礙道唯緣於心。是故說心。復有說者。行法說。

行遠逝 不在此身
調伏 是世梵志

有說者。為尊導。說。

為前導 心尊心使
心念善 亦言亦行
安樂自追 如影隨形

有說者。心猶如王。說。

第六增上王 此染彼亦染
無染而生染 染者名愚小

有說者。心名城主。說。比丘當知。言城主者有漏識。復有說者。內法。遍一切處。能有所緣。內者。所攝。遍者。從阿毘地獄上至有頂。能有所緣者。緣一切法。復有說者。能起不善尸羅說。不善尸羅。皆因起。復有說者。惡法道中善法天人中。如世尊言。諸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納婆。以向如來心故。身壞終。如擲真珠頃當墮道。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納婆。以向如來善心故。如擲真珠頃身壞終。道。復有說者。此為主。所統攝。說。此五情根各境界。心悉能行種種境界。復有說者。如心行於緣。法皆隨。猶如雄魚。其所處雌魚皆隨。復有說者。所依之處。復有說者。心所受身心。不爾增有減。復有說者。調伏。不護。不淨修。法亦爾。調伏修。法亦爾。復有說者。不伏不伏。以不伏故。流行色聲香味觸法。心折伏法亦伏。以折伏故不行色聲香味觸法。如濾水筒。上開則漏上閉則止。彼亦如是。復有說者。世尊先說心速疾迴轉。當知餘有緣法。亦速疾迴轉。如經說。不見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難以喻知。問曰。如餘經說以猿猴為喻。今何故言難以喻知。答曰。或有說者。此經難以喻知。不言不以喻知。所以者何。非凡人能作。不易作。不過時作。百無慧者作。非凡人作者能作。不易作者。用功能作。不過時作者佛日出世爾時能作。非無慧作者。非粗心亂意之所能作。又非凡作者能知善心起住滅相。亦知入及知方便。如佛緣覺及諸弟子總相別相。復有說者。言難以喻知者。喻若同若相似。同者。說心速疾迴轉。其猶如受。此是心法。經先已說。若非心法。喻不相似。復次難以喻知者。不以少功而能得知。復次難以喻知者。如心速疾能有所緣。彼喻亦爾。而有法與心等者。猶如猿猴。從枝至枝頃。心想迴轉。有百千剎那尊者波奢說曰。世尊為化眾生。還以心喻心。彼猿猴輕躁躁動皆心所為。問曰。彼心可以一法為定喻不。答曰。或有說者。有誰能作能作。但能知者。如佛化一剎那以喻心而無知者。是故比丘善知心。善知迴轉。乃至廣說。問曰。善知善知迴轉。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差別。言善知即是善知迴轉。復有說者。有差別。若觀心總相是名善知心。觀心別相是名善知迴轉。復有說者。若觀心。是名善知心。若觀法。是名善知迴轉。復有說者。若觀心念處。是名善知心。若觀法念處。是名善知迴轉。復有說者。若觀識陰。是名善知心若觀餘陰。是名善知迴轉。復有說者。若觀意入。是名善知心。若觀餘入。是名善知迴轉。復有說者。若觀七識界。是名善知心。若觀餘界。是名善知迴轉。復有說者。若觀心自相。是名善知心。若觀心所緣處。是名善知迴轉。復有說者。若觀識。是名善知心。若觀識住處。是名善知迴轉。尊者波奢說曰。是名善知心。知轉離欲是名善知迴轉。如離欲心。有瞋心瞋心有癡心心。散亂攝心懈怠精進心。有掉心掉心少心心。有染無染心定心不定心心。解脫解脫心。繫心繫心。當知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世尊善知迴轉者。。即是善知異名說耳。如定犍度說。我弟子中善迴轉。摩訶般特迦是也。此即說心念處。名善知迴轉。
問曰。頗一剎那頃。當世第一法。不當得所依緣耶。當得所依不當世第一法耶。亦當世第一法所依緣耶。亦不當世第一法所依緣耶。答曰。有。應作四句。若依未來禪。當決定。住增上一剎那頃。當世第一法。不當得所依緣者。除未至禪所攝世第一法現在前及所依緣。謂諸餘未來世第一法也。當得所依緣。不當世第一法者。謂初禪三禪四禪所攝世第一法所依緣也。當世第一法所依緣者。謂未來禪所攝世第一法現在前及所依緣也。亦不當世第一法所依緣者。謂初禪三禪四禪所攝世第一法。諸餘所依緣。問曰。頗一剎那頃當世第一法緣有緣法耶。當緣無緣法耶。當有緣無緣法耶。不當有緣無緣法耶。答曰。有。住增上應作四句。初句者。謂世第一法。能緣心法也。第句者。謂世第一法。能色心不相應行也。第三句者。謂世第一法。能緣心色心不相應行也。第四句者。除上爾所事。
彼作經者世第一法。凡作七論。五是根本二因生論五根本者。從云何世第一法乃至相應二因生論者。謂當言一心當言不退。造毘婆沙者。因此造論廣現文。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