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六
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輸入者 焦遠蘭
輸八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袁雪梅
(六卷成部)
修多羅品之二(別譯)
問曰。世尊說二十二根。彼云何。答曰。
謂眼等四根 身根有三種
如意根及命 此根生死依
謂眼等四根者。眼耳鼻舌。彼眼根眼識依淨色。於色已見今見未來或當知此。或復有異彼餘自分。問曰何謂自分。答曰彼相似義也。如色不曾見今不見當不見。何以故識空故。如是一切如識自依說。身根有三種者。身根亦如是。彼說三種身根男根女根。如意根何者意根。若心意識彼復六識身。若已知法今知法當知法。或復是自分彼無生法如是當來。及命者命根第九彼三界壽。此根說生死依故說根。眾生生死故。
受是煩惱伴 信等依涅槃
九根若無漏 此三依於道
受是煩惱伴者。若樂憂喜捨受。雜煩惱煩惱伴依地故說根。信等依涅槃者。言精進念定慧依寂滅伴故說根。九根若無漏。是三依於道者。信等五喜樂捨意根等。有漏無漏此中若無漏。彼依於道三根說。如賢聖品說。如是諸根名二十二。事十七。男根女根身根少分。三無漏無異。問曰何者是根義。答曰彼增上義是根義。如人主獸王一切法有增上主。彼最勝增上主名根。彼取六境界增上主。男女二根眾生差別分別增上主。初時無差別。命根持眾生身增上。受有煩惱增上。信等涅槃增上。無漏道差別增上。
欲界四善八 色種根有七
諸心數有十 一心智者說
欲界四者。如是根四在欲界。男女憂苦決定欲界相應。問曰何故色界無男女根。答曰無受用事故。鼻舌二根亦應無。為端嚴身故生無妨。又男女二根令身醜惡故無。無苦根非逼迫果故。彼他不惱故無憂根。何以故無知生故。彼智知欲界。餘色根意根界品已說。捨根信等五根三界相應不相應。喜樂根色欲相應不相應。無漏三根決定不相應命根。雜品當說。問曰幾善。答曰善八。信等五三無漏必定是善非不善。餘憂根受等善不善無記憂根命根後當說。餘如界品說。如是取色七者眼等五及男女根。此等是色餘非色。問曰幾心性幾非心性如是廣說。答曰諸心數有十。五受五信等。一心智者說者。意根一種心自性。無漏前已說九根無漏。三餘非心心數決定。問曰幾有報幾無報。答曰。
一及七有報 此義應當知
十三中是報 見實者所說
一及十有報此義應當知者。憂根一向有報。何以故善不善故。問曰何故憂根無記無。答曰憂根與喜下劣行相違。非身邊見相應故。非隱沒無記分別轉故。非不隱沒無記。非工巧報生威儀等分別生。若彼分別生誰在於後。非離欲滅離欲不斷故。非不隱沒無記。是故非不隱沒無記。憂根信等中若有漏彼有報。若無漏彼無報。意根及三受若不善善有漏彼有報。無記無漏無報。苦根善不善有報。無記無報餘根非有報。問曰何故不善善有漏有報。答曰堅固住故資助力。如畦水潤糞覆爛壞堅固種子生。非無漏無資緣故。如在倉中種子。雖堅不生愛水不潤故。餘煩惱如糞無故不能爛壞。非無記有報。如爛種子雖置畦中不生。問曰幾根是報。答曰十三中是報見實者所說。七色根意根命根。除憂根四受是有報。亦有非報色長養非報餘是報。命根正受果壽行數。彼非報餘是報。意根及受善穢污非報。威儀工巧變化心數非報。餘是報餘根決定非報。問曰幾根最初生時得報。答曰。
二或六七八 初念生時得
欲中有報相 色六及上一
若眾生根次第生。卵生濕生胎生彼初念二根報生身根及命根。意根彼是穢污是故不取。非穢污心為連繫報。非穢污是故非報。捨根亦如是。化生無根六色根五及命根。一切化生不少眼根等。一根七二根八。欲中有報根故。此法用欲界眾生當知。色六及上一者。色界得六。無色界一但命根。問曰死時最後捨幾根。答曰。
捨四八與九 亦說捨於十
漸終及頓沒 善捨各增五
捨四八與九亦說捨於十漸終及頓沒者。無記心漸終捨四身意命捨根。無根一時無記心死捨八。謂眼等根命意捨根。一根九二根十不善心亦爾。問曰善心捨幾根。答曰善捨各增五。於是中加信等五根。色無色隨所得亦如是。問曰幾見斷如是等應當廣說。答曰。
二斷無斷四 六根則二種
三無漏不斷 餘則修道盡
二斷無斷四者。意根及三種受此見斷修斷。若無漏無斷。六根則二種者憂根見修斷。信等五根修道斷不斷。三無漏不斷者。一向無漏故。餘則修道盡者。餘九根修道斷。彼眼等八不穢污故。修道斷墮生死故非不斷。苦根五識身是故修道斷。問曰世尊說六識身。彼取何法。答曰。
若取識根義 五種心境界
若取一切法 是則意識界
若取識根義五種心境界者。色等五境界五識身取。眼識取色色形相色者。謂青等無量種。形相者長等無量種。彼眼等不到取眼著藥。捭則不見。耳識聲亦不到取。鼻香舌味身觸此到取。一切五識身能取現在境界。問曰意識云何取。答曰若取一切法是則意識界。若五識身所取。彼若不取過去未來。現在法及無為一切意識取。除彼剎那自體共生相應法。問曰初知不壞境界已說此境界。云何十種差別。答欲界相應不相應如是。色界無色界如是。無漏有為無為善無記。問曰十智一一智幾法境界。答曰。
五法應當知 法智之境界
七種隨順智 他心境界三
五法應當知法智之境界者。欲界相應不相應及無漏無為善。七種隨順智者。色無色無漏相應不相應善無為。他心境界三者。欲色界無漏相應。
有漏當知十 因果智有六
解脫智一法 道智二餘九
有漏當知十者。世俗智一切十種法境界。因果智有六者。苦集智三界相應不相應。解脫智一法者。滅智中一無為善。道智二者。道智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餘九者。盡智無生智境界九法除無為。無記使境界如前說。復欲總說故說此。
自地諸煩惱 定使於自地
自種一切遍 在彼種類中
自地諸煩惱定使於自地者。欲界一切使所使。欲界乃至有頂地彼地亦然。勝故對治故下地上地不使。離欲現前上地下地不使。自種一切遍在彼種類中者。自種類法自種類使所使。一切遍他類亦使如身見。見苦斷使所使見集斷等他類亦使。如是一切遍使說。乃至修道斷修道斷一切使。所使一切遍使。
三界定煩惱 如是定三界
如是說二界 一界生亦然
三界定煩惱如是定三界者。三界攝煩惱中三界使所使。隨方便如意根。三界於中一切三界使所使。如是說二界者二界所攝法二界使所使。如方便如覺觀欲界及色界。於中欲界色界使所使。一界生亦然者。一界所攝法一界使所使。如憂根欲界於中欲界使所使。
此佛所說經 若事我已說
識智及諸使 觀察此三門
此佛所說經中。若我所說法此三門應宣說。識門智門使門。如欲界中根事一切有。是故欲界六識身當知相應不相應故。七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五種類攝故。欲界一切使所使。色界三根事有此四識識七智知。色無色界一切使所使。無色界無五境界。但一識識六智知。除他心智法智滅智道智。無色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應當知。
雜品第九
已說定相續 種種諸餘法
於上眾雜義 我今當略說
已說定相續種種諸餘法者。已說諸法彼此相續種種聚。於上眾雜義我今當略說者。於上所說廣義今略說。
有緣有相應 有行及有依
心及心數等 是說總略義
此是心心數法名。於種種法中攀緣轉故名有緣。俱同行同方便名相應。境界行作故名有行。依根轉故名有依。
從緣生亦因 有因及有為
說事及世道 有果此決定
此是有為法名。彼彼緣和合得生故名緣生。他法生故因由因力故。有因諸法和合作故名有為。多因差別顯示故名說事。未有有轉自相行名世。彼有果名有果。
有罪亦隱沒 穢污下賤黑
善有為及習 亦復名修學
有罪亦隱沒穢污下賤黑者。此是不善隱沒無記法種種名。可厭惡故名有罪。煩惱覆蔽故名隱沒。煩惱垢污故名穢污。凡鄙故名下賤。無智闇分故名黑。善有為及習亦復名修學者。善有為法如此名也。智中有或相續此法名智是故善。如世間說善巧人歌舞善巧手。或善者慧名彼慧善談說故名善。攝取如是義也。功德增上成就說習。亦說修心。不相應行此中當說。
無想二正受 亦眾生種類
句味與名身 命根與法得
謂彼凡夫性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說是有為行
無想名無想眾生生。心心數法不轉。二無心定者。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定名厭於生死解脫想。第四禪力心相續次第中間滅。滅盡定名厭散亂心寂滅想。初住想心思念。非想非非想過惡心心數次第滅。眾生種類名一趣生眾生。身根長短來去住飲食自共分。句名字集隨所欲說義。分齊究竟名句。如婆伽羅那云。言說味者字生。名者隨義名也。如牛馬等。如毘伽羅論言句。命者隨得根大。心和合事次第相續不壞。因得名得法到成就得一義也。凡夫性者。未到正決定聚遠離聖士夫法。四相者生死住無常如行品說。非色者。非此法色自性。不相應者不相應無緣也。說是有為行者。行隱攝故。問曰此行幾是善如是等廣說。答曰。
二善五種三 當知七無記
二在於色界 一在無色地
二善者。無想正受滅盡正受。一向是善有報故。無想正受無想報滅盡正受。除命根有頂四陰。五種三者。得生死住無常等。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當知七無記者。無想種類句味名命根凡夫性。問曰幾欲界如是等。應廣知。答曰二在於色界。無相正受廣果地故。一在無色地者。滅盡定非想非非想處攝故。
二界三當知 餘在於三界
有漏無漏五 其餘定有漏
二界三當知者。名句味欲界色界。非無色界離語言故。餘在於三界者種。類得命凡夫相。問曰幾有漏幾無漏如是等。答曰有漏無漏五。得生老住無常相等。有漏中有漏無漏中無漏。得者有漏中有漏。無漏盡為無漏。數滅聖凡夫有漏無漏。非數緣無為唯有漏。其餘定有漏者。當知餘行決定有漏。問曰離聖法名凡夫。彼云何捨云何斷。答曰。
最初無漏心 是聖不得捨
愚夫流轉界 離欲時滅盡
最初無漏心是聖不得捨者。聖者苦法忍捨凡夫性。是捨凡夫對治愚夫流轉界者。此凡夫事界流轉捨。隨彼處決捨地生隨地得。不隱沒無記故如是一剎那得。離欲時滅盡者。隨地離欲若凡或聖。彼地凡夫事斷。問曰三無為已說彼有何相。答曰。
斷煩惱遠離 是名數緣滅
無諸障礙相 是名為虛空
斷煩惱遠離是名數緣滅者。若身見等煩惱數緣力所滅。彼斷次第斷若遠離欲得。彼數分名數滅。無諸障礙相是名為虛空者。容受色無障礙。住來去等事得是名虛空。
依於眾緣法 有依及攀緣
若不具不生 此滅非是智
有為法依緣力能生彼無不生。如眼識眼色明空。憶彼生和合意作眼識生餘。闕一則不生。若與餘識相應。念念眼生滅和合。闕此眼識不生。若彼眼依識欲生彼不生。若彼眼生滅已。彼必定不復生。如是色彼緣闕。彼眼識未來滅不復生。如是餘識身如得生說。若彼生滅彼初非智緣。如是事不數數而滅名非數滅。略說未來不生法中。緣闕畢竟不生。自然滅名非數滅。問曰已說有為法因。彼何法何因。答曰。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緣 一向已生說
前因相似增者。前前法如是相似未來因。亦增因非滅因。如軟善根軟中上自地善根因中增。增增因修習法住增非減。非勝法為下因。或俱依倚生者。如相應共有因。二因及一緣一向已生說者。自分因已生說非未生前生後生自分因。說非未生有前後。如是一切遍因。亦說當知次第緣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心心數除。餘過去現在心心數。彼一切名次第緣一種。一種不差別前聚後聚。次第緣故名次第緣。問曰何故色心不相應行非次第緣耶。答曰眾雜事色雜如是。一時欲界色界不相應現前。如受戒凡夫及聖人亦不相應行。三界不相應一時現前。心心數不雜事故得名次第緣。問曰報為眾生數。非眾生數耶。答曰。
報是眾生數 有為解脫果
有緣說俱轉 謂於他相轉
報是眾生數者。眾生數法必定得名為報。何以故不共故非非眾生數共故。問曰報者何義。答曰不相似受故。如善不善無記。問曰果法說何者。答曰有為解脫果。一切有為法善不善無記果。因緣相依故數緣滅。無為者彼說道果。問曰有緣法云何緣中轉。答曰有緣說俱轉。若法有緣彼一時緣轉不別異。問曰何處緣轉。答曰謂於他相轉。他攀緣義也。非自性自性緣。何以故自性離自性故。一切事中如眼不自見。指端不自觸。刀不自割。相應不緣。何以故一緣故。俱生亦不緣太相近故。如眼著藥捭眼眵。眼睫太近故不見。自依不能緣。問曰彼有住處無住處耶。答曰。
遍因無處所 欲生時解脫
煩惱智心中 道欲滅時滅
遍因無處所者。此遍因心心數二眼因生一識。如是耳鼻舌識亦然。若有處所應一眼中生。若然者應一眼見非二眼見。或兩識生不然是故無處所。問曰何心解脫。為過去現在未來耶。答曰欲生時解脫。欲生時道滅煩惱。是故欲生時得解脫。無學心障中得解脫。問曰道生時斷煩惱耶。答曰煩惱智心中道欲滅時捨。道欲滅時斷。煩惱欲生是未來。未來道不能作事。是故無礙道欲滅時捨煩惱。解脫道欲生時解脫煩惱得。次說煩惱名。問曰有愛有幾種。答曰。
有愛有五種 無有唯一相
愛事餘煩惱 斷離是三界
有愛有五種者。有愛名有中貪著彼五種。苦集滅道見修道斷。無有唯一相者。無有愛名斷見。自身斷樂。彼亦修道斷。何以故見愛見道斷。此亦轉愛是故修道斷。此須陀洹雖不斷亦不共行。何以故斷見所長養故。彼皆上現前彼須陀洹斷盡。因緣相應知故。問曰如世尊說斷界離界滅界何者是。答曰愛事餘煩惱斷離是三界。斷愛離界彼愛染著相應事。斷滅界彼亦染亦相應。彼若餘煩惱斷彼斷界。彼相應非染。近對治故如是建立。如是一切一相十一心。欲界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界三除不善。無色界三亦如是及無漏。問曰此中幾穢污心得幾善幾無記。答曰。
穢污心得十 智者如是說
善心必得六 無記即無記
穢污心得十智者如是說者。界地地來還二界善穢污隱沒無記心得相續心。餘無色界善穢污不隱沒無記。彼現前事得。問曰欲界色界不隱沒無記云何。答曰變化心色界欲生時得。彼禪力得非餘。是故非無記得退非無漏。如無學退學得。如是等如是得故緣次第說。非一人一剎那中得十。善心必得六者。善心得六如盡智。欲界善無漏心中。變化心亦無記。如是色界無色界善心及無漏。無記即無記者。不隱沒無記心唯得無記心。非餘現前亦得前已說。非彼剎那未得心得。問曰十法菩提分彼中幾根性。答曰。
菩提分六法 當知是根性
諸法若相應 當知是他分
菩提分六法當知是根性者。信等五及喜覺支。餘者非根自性。問曰為自性相應法。為他性相應法。答曰諸法若相應當知是他分他分相應。當知非自性自性伴。一時無二故。問曰何處得解脫。答曰。
緣中得解脫 大仙如是說
亦少斷而縛 見道及修道
緣中得解脫大仙如是說者。緣中離煩惱不能於相應解脫。何以故一剎那故。煩惱心一念緣中。眾生愚惑於緣不愚。故解脫煩惱成就。問曰若不相應亦斷不斷耶。所斷者相應不相應耶。答曰若不相應亦斷。亦少斷而縛見道及修道。有少分斷亦非解脫。如苦智生集智未生。若見苦斷煩惱斷。彼見集斷一切遍煩惱縛。修道中亦一種斷。彼中八種縛乃至八斷究竟下下縛。問曰見諦云何得不壞淨。答曰。
二覺於三諦 四由見正道
能起不壞淨 修習於二世
二覺於三諦四由見正道能起不壞淨者。苦集滅無間等。得法不壞淨及聖愛戒。彼三法自性故。見道一切得四種佛法僧彼中有故。問曰幾世法修。答曰修習於二世。現世修行未來得修。問曰何法隨心轉。答曰。
一切心數法 說與心俱轉
若心相及餘 作亦應當知
一切心數法說與心俱轉者。一切心數法說與心共行。何以故共心一緣故。若心相及餘者。此心相生等彼亦隨心轉共心一生滅故。及餘者。如是餘心數相亦隨心轉。一種方便安隱故。作亦應當知者。此業名也。彼中說心數處。已說思身口業。未盡今當說彼禪道無教戒彼力生故說作。彼隨心轉心一果故。心作一事一切隨心轉說。問曰斷法云何。答曰。
斷諸有漏法 智者亦無垢
滅未來說遠 此餘說則近
斷諸有漏法者。一切有漏法斷有過故。是故無漏不斷。彼無垢故無過去垢故名斷。如衣有垢浣事。問曰知法云何。答曰知者亦無垢。若有漏法及無漏法。是一切知法。一切法智境界故。隨方便智如智品說。問曰遠法云何。答曰滅未來說遠。不辦事故四種遠。作事遠處遠相遠自分遠。不辦事遠者過去未來世道。處遠者海此彼岸。相遠者如地與虛空濕與暖異。分遠者善法不善法。欲色無色雖一相彼亦是遠。此餘則說近者。餘現在及無為彼當知近。現在能辦事故近。無為隨處速得。數緣非數緣滅。隨處得。虛空者遍一切處。問曰決定法云何。答曰。
所謂無間業 及諸無垢行
慧者說決定 見處是有漏
所謂無間業及諸無垢行慧者說決定者。無間業邪定如是法決定將向地獄故。餘亦有惡行決定能趣地獄。彼不定無間非不定。已說決定無垢行正決定得解脫果。除五無間業餘者不定。有漏及無為不定。問曰見處法云何。答曰見處是有漏。一切有漏法是見處五見相應故。若此法穢污見緣。相應使俱生伴法中住。彼法名見處。問曰幾根眾生成就答曰。
說有十九根 謂成就極多
極少成就八 曉了根所說
說有十九根謂成就極多者。若一切多成就根彼十九。如不斷善根不缺根二根故。此凡夫是故彼無無漏根不缺根。如是未離欲聖人。彼一根二無漏無。極少成就八曉了根所說者。若一切少成就但八。如餘身根斷善根。彼有身意命根五受等。及生無色界凡夫彼意命捨根信等五根有。問曰幾種觸。答曰。
增語及有對 明無明處中
所謂得果者 是則雙道事
增語及有對明無明處中者。彼意識相應觸增語觸。何以故增語依轉故。由增語轉彼名增語。由意識故語轉。是故意識與彼相應觸名增語觸。或增語名彼意識分別境界非餘五識。是故增語境界相應觸名增語觸。五識身相應觸名有對觸。何以故有對依緣故。五有對觸。穢污無明觸。無漏明觸非穢污。有漏非明非無明觸。問曰云何無礙道得果者。為無礙道解脫道耶。答曰所謂得果者是則雙道事。雙道俱得果。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得解脫證。如以毒蛇一手著甕中一手蔽頭。如怨家一手推出一手閉門。問曰阿羅漢住何心入涅槃。答曰。
無著住報心 得入於涅槃
生有及壞有 本有亦復中
無著住報心得入於涅槃者。一切所作事中平住任運心。阿羅漢住報生心中入涅槃。亦住威儀心入涅槃。何以故任運行故。說住報心入涅槃。彼自然心斷隨順故。住無記心入涅槃。善心中相續彼次第心自息。不善心身離欲時捨穢污心。有頂離欲時捨善無記現前。彼最後心是故住如是無記心入涅槃。問曰幾種有。答曰四種有。生有及壞有本有亦復中。彼生有者。生剎那若陰生。壞有者死時最後陰。本有名生有死有中間陰名本有。中間有名死已乃至未受生有。此中間處所陰名中有。或有不立中有者。彼人處所中間不相續。彼言不相應。何以故心數依處轉見。此心數依處見非餘。彼何所依共報身。此不存中陰者。欲界處相續見行相違心數轉。是故不生相續。若存中陰者彼依處。如是中有陰生見。法不相違心數轉。相應成就處相續故。是故必有中陰。問曰如佛說有厭離。云何厭云何離。答曰。
諸智在苦因 及忍修於厭
離欲得無欲 說在於四中
諸智在苦因及忍修於厭者。苦集緣智及忍說厭厭事轉故。離欲得無欲說在於四中者。苦集滅道中智及忍說厭離。能壞欲故。彼中忍見道壞智者。修道無礙道斷煩惱不復見道智。無礙道修道中有四智。
問論品第十
離律不律儀 而得於律儀
不因彼得勝 若能知者說
答曰有無色界沒生色界。凡夫法彼人界流轉時。捨戒繫屬界故。是人生色界時。得彼禪戒退分故是故不增。
頗得沙門果 聖賢離諸過
得有為善法 不名為修習
答曰有如本得退得過去彼但得不增。是故名不修習。餘習修不能現前。本所得者更得。
頗道興起時 未離諸過咎
解脫時離惡 能決定者說
答曰有如未來修如前生現前。盡智除。若餘未來盡智。彼欲生時得彼時未解脫。何以故本時障解脫。一切未來無學。相續心解脫故。
頗光曜煩惱 起已定相應
清淨初禪中 而得於退法
答曰有光曜纏生。退阿羅漢得盡智者。初清淨禪盡智力。得彼時捨彼學無學。或熏修初禪等。
頗有見諦道 得於諸善法
彼法是有緣 智者不見緣
答曰有欲界中無間等邊得世智。欲界陰不見比智彼無間邊得世智。是故彼時不見欲界陰。
頗果有漏慧 相應淨功德
不相應智慧 彼時得彼果
答曰有如欲界離欲。非梵世離欲。彼欲界第四禪果。變化心不相應斷故。成就彼於此禪中彼果。彼禪中不相應慧不斷故。如是色果變化心說。於下上地離欲不離欲。
頗住無礙道 成就於諸滅
障礙彼煩惱 非彼無漏見
答曰有如有漏通生住無礙道。隨地通能生彼地離欲。彼有通離欲斷。是故彼住無礙道彼遠離成就。常相續得遠離。
頗有煩惱滅 無垢者獲得
非捨彼煩惱 於彼無垢盡
答曰有如光曜中梵世生。欲生時欲界煩惱遠離得。如是彼前已斷彼遠離得。世俗故彼地繫屬。是故地流轉捨。又復還來得彼得名遠離得。
頗無垢淨地 未曾得而得
非離欲非退 不依於見道
答曰有如色離欲證決定無漏。無色修道中方便得。
頗未得法中 而得於勝利
不捨彼不利 若曾學者否
答曰有彼初生無漏品。除餘無漏功德。得時彼不捨凡夫事。苦法忍彼退一切無漏功德。不得凡夫事。
大德優波扇多為利益弟子故造此阿毘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六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