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52[cf.Nos.1550,1551]
雜阿毘曇心論第一

      尊者法救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袁雪梅

序品第一

古昔諸大師 於諸甚深
多聞見聖跡 已一切
方便求 未曾得
阿毘曇心論 多聞者已說
或有極總略 或復廣無量
如是種種說 不順修多羅
光顯隨順 此論為最
無依虛空智者尚不了
極略知 極廣令智退
處中廣說莊嚴

廣說梵音毘婆沙毘婆沙莊嚴處中之說諸師釋法勝阿毘曇心義廣略不同法勝所釋最為略也優婆扇有八千偈釋又一師千偈釋此二論為廣也和修槃頭以六千偈法宏遠玄曠執著三藏者為無依虛空論也)

敬禮法勝 我頂受
達摩多羅 說彼未曾說
弟子勸請 毘曇毘婆沙
專精思惟義 賢眾所應學
正要易解了 離惱濟群生

復次為顯現清淨煩惱對治阿毘曇毘婆沙所應故。大德法勝及我達摩多羅。共莊嚴阿毘曇心。諸廣略說真實義。問且置真實義云何阿毘曇云何毘婆沙。答於牟尼所說等諦第一義諦甚深義味。宣暢顯說真實性義。名阿毘曇。又能顯現修多羅義。如燈照明。是惠根性自相則覺法。是阿毘曇若取具是五陰性。名者諸論中勝。趣向解脫是名阿毘曇
復次毘婆沙者。於牟尼所說性真實義。問答分別究暢真要隨順契經開悅眾心。所謂性相名字地依行緣智根定世善。及界學。見諦斷義。緣方便得亦離欲得。何處初起相應因緣果果等。無量諸法種種義。生說種種類種種說。是名毘婆沙論。如佛世尊略說二智法智比智毘婆沙無量分別。所謂彼法智者。是無漏惠性。是智相。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諦四念處智即智相三根三三昧相應三根喜樂捨也三三昧有覺有觀有觀無覺無觀)墮三世三世及離世。是善緣三種(謂善不善無記)是不繫緣欲界及不繫。是學無學緣三種(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也)是不斷緣三種(謂見諦修道不斷也)名緣及義緣方便離欲欲界法界法。入行陰所攝。意界法界意識界相應三因自性三因生因緣。自性四緣所生。是初無漏依果功用果。俱生者唯功用果。果者三果。謂前二及解脫果。不說增上果如是一切法當知。問已知久遠緣起根本阿毘曇毘婆沙說彼對治。何故說真實義。答為知真實義故。若不分別諸論可了知。以不知故實智不生實智不生故不知真實。不知真實不見煩惱諸行過惡。以不見過故惡趣。與彼相違解脫。問已說所以說。真實義。答是論於諸論中最為殊勝。具足顯示一切境界。於阿毘曇論增廣智惠。五濁增。時命智慧念皆悉損減觀察是等於廣大聞持恐怖。為利他略說真實三時善說哀愍外道邪論諸師。遠慕前勝正論法主及諸聖眾。普於是中生大敬信。眾生佛法僧念故。顯示三寶真實功德。方造論端故說是偈。

雜阿毘曇心論界品第一

頂禮最勝 離惱安教尊
所說悉具足 羅漢真諦

頂禮者。起善心愛果敬禮也。前者先也。何者為先謂最勝也。示供養處故。最勝有何義。伏諸煩惱故名最勝。如偈所說。憂波伽當知。如我等諸佛悉已諸漏。是故名最勝。離惱者。煩惱諸纏燒其身心世尊曠劫悉安眾生熾然永盡故名離惱。安樂說故當知離惱。是故次說安教。安者謂安隱也。教謂言說。教所安故曰安教。略說自安安他。離惱者自安也。安教者安他也。不顛倒故故知安教。是故次說所說悉具足言說也。即是安教。具足者。辯正深妙顯現決斷。顛倒真實義。不違二諦故曰具足。是故禮彼名供養法阿羅漢者。到究竟法相滿足。是故次說阿羅漢真實福田應彼供養故名阿羅漢。此一向無學無學已次說學見真實真實者。四聖諦顛倒。謂已學八忍八智真諦故名真實。雖住見道未周四諦必當見故亦名真實。問何故敬禮。答。

牟尼尊悉知 二種
亦為他顯現 今說少分

牟尼者。口意滿故曰牟尼。悉者。凡一切智所說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流布至今。知者知見覺義也。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法有積聚故名聚。彼善法善法聚不善無記法如是。二者數名。相者相貌也。問云何二相。答自相共相自相不共此非餘。如礙是色。如是比。共相者共。此及餘。如無常如是比。問若礙自相者亦是共相。觀四陰故是自相十種色故是共相如是自相共相觀故。二種自相共相則為不成。答一自故。礙者是色相故。名色自相差別故說種。汝言觀故自相共相不成者不然。何以故。不壞故。如父子。如果種。如苦集諦。如聽制。若自相則非共相。若觀共相則非自相一人亦名父亦名子。以父故名子。以子故名父。若觀父則不觀子。若觀子則不觀父。若言不成者不然。何以故。已成故。是為父子成。若善若惡正見邪見於中廣說無間業父義亦無邪見及有父正見。此無者穢亦無。穢無者解脫亦無。無間業者亦無因果。因果無者一切法亦無。莫言非過。是故父子成不可已成更成。若已成更成此則無窮。是故自相共相成。問所知法一切說耶。答不也。問何所說。答亦為他顯現。今說少分。顯現者開示義也。他者受化人也。若饒益隨順梵行。如申恕契經說。於彼為他說法今說少分如來所知深廣無量。如舍利弗等尚不能盡說。況復餘人。問世尊說何法。答有漏無漏如是一切

一切有漏行 我樂常淨
不見有漏計我等妄受

諸有漏行。不自在我。三苦成故離樂。緣力故離常。煩惱處故離淨。問何等是有漏行。答諸煩惱所生五陰。問有漏行我樂常淨者。云何眾生而於中受。答不見有漏計我等妄受眾生有漏行不知相已便受我樂常淨。作業所覆故不知非我威儀所覆故不是苦。相似相續覆故不知非常。薄皮覆故不知不淨如是不知故受我樂常淨。問何相為有漏行。答。

煩惱 聖說有漏
以彼漏名故 惠者說煩惱

若依若緣增長煩惱。如使品說。彼諸行從漏生故。生漏故。漏處故。是說有漏法無漏緣增長。軟中上者不然。增依故非不增。增不增緣。問何故。答。

以彼漏名故 惠者說煩惱

煩惱者說名漏。一切入處常漏故。心漏連注故。是故增煩惱諸行有漏。問彼更名耶。答。

煩惱 受陰及與諍
煩受起故 是諸賢聖

有漏行煩惱受陰諍。何以故。煩受起故是諸聖賢說。煩惱眾生故名煩惱身故名受。擾亂心故名諍。三種。煩惱諍。陰諍。鬥諍。煩惱諍者。百八煩惱。陰諍者死。鬥諍者。各各相違。當知此中說煩惱諍。煩惱諸有漏行。從煩惱生故說煩惱。從生故說受陰。從諍生故說諍。已說受陰相。陰相今說。

若行離煩惱 解脫諸漏
此及前受陰 是陰所說

若行煩惱諸漏故。當無漏行。此諸無漏行及前說受陰。是為陰相。陰受陰差別者。不轉合是陰。轉者是受陰。問何者是。答。

所謂受陰 想行及與識
五陰次第 粗細隨順

五陰謂色陰受想行識陰。云何色陰。一切諸色過去未來現在如是廣說。彼起已滅是說過去。未起未滅是說未來。已起未滅現在。在為內。在他身及非眾生為外。復次外義入處說。粗者名有對。細者名無對。若言不成是則不然。觀故觀故不成者不然。若觀粗則非細。染污惡色不染污好色過去未來為遠。現在為近。遠義四種。如行品說。彼一切一向略說。色陰此名略非事略。如色陰。受想行識如是。於中差別者。身受為內。他身受為外。內緣方便力境界力起。粗者五識身。細者意地染污不染污界地如是乃至識陰如是。行是行陰。外者眾生眾生數當知。問色乃至有何相。答礙色相隨覺相。順是想相。造作行相分別是識相。彼過去色雖不礙曾礙故。當來色雖未礙當礙故。極微一一雖不礙眾微集則礙。無作雖不礙以作是礙故彼亦礙。如樹動影亦動。如色陰過去未來。餘四陰亦如是。問何故前說色陰乃至識陰。答是五陰次第粗細隨順說。彼五陰中色陰最粗。五識依故。六識境界故。是故前說。受陰雖非色行粗故如色說如我首足等痛受隨如是乃至識陰最細是故後說。復次從不可知本際已來。男為女色女為男色。染著處故。是故前說。樂受貪故起色欲顛倒故起樂受貪。煩惱故起顛倒。依意故起煩惱。復次二種色觀故入佛法中為甘露門。謂不淨觀安般念。彼不淨觀者觀造色。安般念者觀四大。是故前色陰。色已見過。見過已想不顛倒。想不顛倒煩惱不行煩惱不行已心則堪忍。此則順說五陰。今當逆說。穢之生以為本。故前觀識陰。觀識已煩惱薄。煩惱薄已起法想。起法想已則貪不生。貪不生觀察色。是故先說色陰乃至識陰。問云何分別說色陰。答。

種謂色入無作假色
分別色陰 牟尼之所說

種謂色入者。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無作假色者。如業品說。是諸色一一說色陰。

識陰即是意入
十八界中 亦復說七種

識陰即是意入。十八界中說七心界。

餘則三陰 無作三無為
是則說法入 亦復說法

餘三陰者。受陰想陰行陰無作三無為者。虛空滅非滅。此七法說法入亦說法界。問以何等故受想別立陰。餘心法一行陰。答。

輪轉生死 當知二諍根
是故別受建立二種

事故眾生輪轉生死。謂樂受貪及顛倒想。樂受貪故行愛。倒想計著故行見。二諍根者。習欲愛貪欲縛從生。見欲縛從想生。受諸禪想修無色。復次心法或根或非根。根法根法是想。是故隨義說。問五陰一切是行。何故一行陰。答。

五陰雖是行 而一受行名
有為法多故 說行陰非餘

行陰中有相應不相應有為行多。相應願等。不相應者謂得等。問一切悉是行陰。何故契經一思為行陰非餘。答勝故增上故前故。作行相。彼是作性。有餘陰悉入五陰中。今當如實說。

廣說諸法陰 其數有八萬
戒等及餘陰 悉是五陰

萬法陰皆色陰攝。以佛說語性故。有說。名性者行陰攝。餘戒等五陰。彼戒陰色陰攝。定惠解脫解脫知見陰皆行陰攝。有餘陰名悉入五陰中。問齊何當法陰。答。

法陰謂如是一一
及諸對治行 悉名法陰數

有說一一為法陰。如是論數有六千。復有說一一陰處是法陰處。又說。陰處界處等為法陰數。如是者謂眾生有八萬行。是故世尊隨彼所行為說對治。悉是法陰數。問前說種謂色入。亦無作假色名色陰。何等為入。答。

所謂耳鼻 舌身及與意
色聲香味觸 餘則說法

眼入者。眼識所依四大所造色。不可有對。耳鼻舌身亦如是差別者。隨所依。意入者。是心意識名義業世施設。彼所作差別當知。名者。為心。為意。為識。義者。集起是心義。思量是意義。別是識義。業者。遠是心前是意。續生是識。世者。過去世是意。當來世是心。現在世是識。施設者。施設心。入施設意。陰施設識。復次恚癡分別無量境界定心名不亂。此相違染污為亂。懈怠相應心為下。精進相應心為舉。少習淨心染污為小。多習淨心為多。少根易得少對治隨轉。諸染污為少。此相違善心為大。於彼得修習修不修習如是染污心名不修。此相違善心為修。自性解脫及在解脫。於彼染污心名不解脫。此相違善心解脫。或自性解脫非在解脫。或心在解脫自性解脫。或自性解脫。亦在解脫心非自性解脫亦非在解脫自性解脫非在解脫者。是無漏心。在解脫自性解脫者。是無學有漏心。自性解脫亦在解脫者。是無學無漏心。非自性解脫亦非在解脫者。是學有漏心及凡夫心。色入者三種。謂色處俱。色者青黃赤白。如是廣說。處者作色。俱者如造畫等。聲入者三種。謂四大聲。不受四大聲。俱聲。四大者。謂咽喉脣舌因緣發聲。不受四大者。謂風鈴樹等因緣發聲。俱聲者。謂擊鼓吹貝因緣發聲。彼聲一一二種。謂可不可意香入者三種。謂好香惡香非好惡香。味入者六種。謂辛酸甜苦鹹淡。問若嘗味時。別味者為舌識。先覺為身識耶。答若先覺冷暖則先身識舌識。若先別辛等味者則先舌識後身識。觸入一種。謂四大及七種造色。七種造色。謂澀滑輕重冷暖飢渴。澀者粗強。滑者軟。輕者不可稱重者淳厚。冷者求暖。飢者欲食。渴者欲飲。問何大增故澀滑乃至飢渴。答或有說無偏增者。彼業報先得澀。四大乃至飢渴。復有說火增故滑。地風增故澀。水增故重。火增故輕。風增故冷。風增故飢。火增故渴。問幾觸能起身識。答有說。從澀至渴一一能起。又說。五觸能起四大與澀。如是乃至飢渴。復有說者。一種身識等。是身識境界無過。有二種自相。事自相入處自相。事自相者等境界入處自相自相境界故。此一種二種欲界繫。飢及渴非色界繫。九種欲界色界繫色界衣雖不可稱。餘亦可稱亦可積聚。雖無冷暖之患。而長養調適。飢渴者。或說依果以飲。食能斷故。阿毘曇者說。報不可斷已更續。罽賓者說。飢渴是不善報障故不可知。食消已還復可知。是故富者飢渴是善報。貧者飢渴是不善報。法入者。四種無作色。如業品說。心法行品說。心不相應行如雜品說。無為此品後說。眼入境界粗故前說。色入自性粗故前說。苦樂入門故說入處。又殺義是入處義。心心法於此中滅。問入處觸入處何差別。答觸入即是入處。或入處觸入處。入是也。若內入處非分者。是入處。非觸入(緣差不起觸者名非分也)觸所住故名觸入處。觸空者入處。觸所入門故如窗牖(天竺為窗牖為風入)
觸所住故如住。亦應說入處長養心心法觸所來觸所轉故觸力故現在前。是故說觸入住者中國邊地地名彌離車住也)問云何一身十二入。答。

雖於一身所作事各異
自性二種分別

一身中具十二入。但事各異。若事是眼入。此事乃至非法入。若事是法入。此事乃至眼入。問何等為眼入乃至法入事。答眼以為事。色以所行為事如是乃至法入。譬一室人止業各異。彼亦如是。又差別二。謂六識身有六依六緣。又自性分別二。若眼自性乃至非法自性。若自性乃至非眼自性。問十入處法入少分。是色何故獨入處色入。答。

多色 但一色
當知一色三眼境界

於彼中。三眼境界色入肉眼天眼聖惠眼。以色粗故說種。所謂青黃赤白長短不正方圓高下煙雲塵霧影明闇。彼長等八事三種分別。餘悉無記。問一切十二入法性。何故但一法入。答。

一切諸法 法入
法中多故 一法入非餘

一切法入。但一多法故。謂色法無色法相應不相應法有為無為法。是故但一法入。復次三有為相。彼法相相違。彼法入中。是故但一法入。又一切諸法以名顯現。彼名法入中。法者真實相。謂空解脫門。以前法覺法故。是空法入中。見能自覺者不然。顛倒轉故。法者第一義。謂寂滅涅槃。是法入法入中。問世尊契經無量入。何故但說十二入。答。

一切入 八入二四入
及五解脫入 皆悉二攝

一切中。前八入及八勝處。是無貪善根性。悉法入中。若取眷屬五陰性悉入意法入中。一切中。後二入四無色入。是四陰性悉入意法入中。二入者。謂無相眾生入及非想眾生入。無想眾生入十入性。除香味入。四無色則已說非想入。五解脫入是慧性。眷屬五陰性。悉入三中。聲入法入(五解脫入者一者佛說解脫二者聞已思惟三者因自誦經得四者因為他說法得五者因緣得也)問所說十八界為種有名有八。答。

界種說七 或說為
境界依者依 分別八種

十八界。或七種。或二種。若取意界則失六識。若取六識失意界。譬如別取樹則失林。若取林則失樹。指捲等譬亦如是。若取意界則失六識。若取六識失意界。問若然者云何十八界。答。

境界依者依 分別八種

三事故說十八界。依故。依者故。境界故。依謂六依。眼界乃至意界。依者謂六識界。眼識界乃至意識界境界謂六外界。若言阿羅漢最後心不生意界者。此則不然。以餘緣故後識不續種。復次因觸故立十八界眼觸三因緣生。謂色識。如是乃至意。器故。食故。食者故。器謂眼界。食謂色界。食者謂眼識界。問應說一界眼二耳二鼻為六。舌界身界七心界六外界。答。

一界 以二一自故
耳鼻亦如是 二共一界
為令端嚴 彼皆不一一

雖有眼而一界。以一自故。共四大造故。一自見故。非一二根一識所依故。眼識依亦不應二根一識入處故。一入境界亦俱受一入境界故。眼共取一色。以色則不明了色則明了。二耳二鼻成一界亦如眼說。為莊嚴身故生眼二耳二鼻。以眼者人不愛敬故。是故等生二。身舌一。如佛世尊雖說種種界。悉入十八界中。今當次第說。

有諸餘界 世尊契經
各隨其自性 悉入十八界

世尊說餘界悉入十八界中。以三事故。依故。依者故。緣故。如世尊說。尸迦種種界。謂諸見名說。彼悉入法界中。若彼說六二界。如界經說及餘契經。以者。各隨其義入十八界中。問界入陰何差別。答。

一切法 彼即十二入
三無為法 餘則說五陰

一切法十八界。以不離依故。依者故緣故。彼一切法即說十二入。七心界為意入。此即義差別。除三無為五陰積聚勢故。問若一切法說界。界即是入。除三無為說陰。何故世尊三種說。答。

牟尼眾生 欲解不同
性行愚差別 故說陰界

眾生三種欲解。廣略中。廣者為說界。中者為說入。略者為說陰。軟中上根如是。恃性憍逸為說界。性義是界義。恃財憍逸為說入。輸門義是入義。恃命憍逸為說陰。以陰死法故。始行者為說界。少行者為說入。已行者為說陰。愚於色心為說界。愚於色為說入。愚於心法為說陰。問有何義。答。

聚積是陰義 輸門義說入
種性義說界 是三種差別

一種無量等。總說色陰。如庫藏如軍眾。譬如四種軍其類各別為軍眾。色亦如是。雖有一色為色陰。如阿毘曇說。色陰者。一極一界一陰少分不善觀者言。一極一界一陰。如色陰。受想行識陰亦如是。輸門義說入者。通苦樂故。種性義說界者。一山有諸性。金性銀性等。如是一身中種種性各異故說十八界。問以何等故十八界十二入五陰不增不減。答。

境界依者依 度量所應
是故界入陰 不增亦不減

界度量所應者六依。六依者六緣。彼依僧則非依以無依者故。若減則依者無所依故。如是一切入亦以緣為量。陰者何故染著色。樂受著故。何故樂受著。顛倒故。何故顛倒煩惱相應故。煩惱依意意即依意。所說緣法意識是依更無餘依故。已說界入陰自性因緣。今廣說界。

界中一可見 又一切
無記謂八種 餘則不善

界中一可見者十八界色界可見可視。在此在彼是故可見。復次示心行是故可見。復次自現故。謂所行。當知七不可無行相故。又說。一切界皆可見。慧眼境界故。所說偈。彼一切諸法。慧者無我。如阿毘曇說。學見跡四真諦跡故。是故十八界一切皆可見。無記謂八種者。八界無記。謂五情香味觸。無愛愛果可記故無記。餘十界可記。善及不善故。謂色聲法七心界。善身動是善色。不善身動是不善色。餘無記如是聲口動淨心七識界是善。無慚無愧相應心不善。餘則無記法界。心相如心說。若不相應如雜品說。四種。自性相應共起第一義自性善者。慚愧三善根相應者。相應心心法。共起者彼所起口業心不相應行第一義者。謂涅槃。是為四種善自性不善者。無慚無愧三不善根相應者。相應心心法。共起者彼所起口業心不相應行第一義者。輪轉危嶮。俱相違者是無記。問一切法十二入即是世尊所記。何故無記。答不以一向不說故名無記。善者記為善。不善者記為不善。不記不善無記。若因果時則記因果異則無記。或不說名無記。如契經說。

一切皆當死 是論一向記
一切死復生 是名分別論
若問生殊勝 是名詰問論
眾生五陰異 是名

一向記論者。有問一切眾生悉當死耶。應一向答一切眾生皆悉當死。分別論者有問一切皆當死死復生耶。應分別答。有煩惱者死而復生。煩惱者死已不生。詰問論者。有問人生殊勝不。應反問汝方何趣故問。若言方天趣應答言劣。若言方惡趣應答言勝。論者。有問陰與眾生為異為同耶。當止。何以故。以不應故。譬如有問女兒恭敬不。女無兒何得答言恭敬不恭敬如是有陰而眾生。何異耶。以不應故不答。阿毘曇者說。一向記論者。有問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耶。善說教法耶。世尊弟子善向耶。無常受想行識無常耶。分別苦集滅道耶。應一向答饒益故。分別論者。若言為說法。應問言。法有多。若過去未來現在。欲說何法。若言為過去法。應問。過去法亦多。或色陰。或受想行識陰。為說何者。若言色陰。應問。色陰亦多。或善不善無記。為說何者。若言善色。應問。善色有七種。不殺生乃至綺語。為說何者。若言不殺。應問。不三種。不不恚不癡。為說何者。若言不貪。應問言。不二種無作。為說何者。如是分別記論。詰問論者。有問法。應反詰。法有多。汝問何者。不為分別過去未來現在乃至作無作軟心者為分別說。若諂曲者則還反問令彼自答。是名詰問論。論者。有問言有邊耶世無邊耶。如是等如虛空花鬘不可記言香與不香。是名論。已說記無記有對說。

二界有對 一界少分
十界七有對 一少分亦然
境界有對 障礙及與緣

耳鼻舌身界及七心界。此二界有對法界少分亦說有對。謂心法。又十色界有對。七心界及法界少分亦說有對。問此中說何等有對。答。

境界有對 障礙及與緣

三種有對境界有對障礙有對有對境界有對者。施設經所說。眼與色對。乃至與法對。已說意界當知。已說七心法界少分是故當知。二界一界少分有對。五外法界少分無對。如彼經等說。若觀陸則不觀水。如是廣說障礙有對者。謂各各相對。各各處障礙。若彼一則第二住極微聚故。障礙故。可分故。據所故當知。八無對此中應廣說有對者。心心法境界轉。如是言。若法境有對。彼法障礙有對耶。應作四句。或境界有對障礙有對者。七心界及心相應法界。或障礙有對非境界有對者。五外界。或境界障礙有對者。五內界。或非境界亦非障礙有對者。法入所攝無為心不相應行。若法境有對。彼有對耶。謂有對境界有對。或境界有對有對。謂五內界

有漏五 餘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一在二有

五界一向有漏。五內界五外界五識界。所生故。生漏故。漏處故。漏於中起故說有漏。如前畏。與漏俱故說有漏。如雜毒食。餘二者。意界法界意識界。此三界二種。或有漏無漏。若所生是有漏相違無漏。三三有者。意界法界意識界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無色有無漏者是不繫。雖三界身中得。非自性得故。欲界中有四者。味界及此境界識。非色無色界。離揣食欲故。三入是揣食性。彼亦無觸者。此則不然。觸入性有二種。或是揣食性。或非非揣食者。在色界彼無揣食性以身微妙故。香味一向揣食性。是故彼無。境界無故。彼識亦無。問彼無香味亦無彼識者。鼻界舌界無。答諸根故。諸根展轉一在二者。欲有色有。五內界色聲觸界及此境界識。此一非無色界色性故。

有覺有觀三行三餘
有緣當知七 法入少分

有覺有觀五者。五識有覺有觀粗故。乃至梵世地。三行三者。三界三種。意界意識界心相應法界。欲界初禪有覺有觀。禪有觀地及一切不相應法無覺無觀。問有覺有觀法有四種。或有覺有觀有觀無覺無觀非有有觀有觀無覺無觀云何有覺有觀。答曰。欲界初禪。除覺觀諸餘心心法云何有觀。答曰覺。云何無覺無觀。答色心不相應行云何非有有觀有觀無覺無觀。答曰。觀餘無者。謂餘非有非有觀。無緣故。有緣當知七法入說少分者。七心界說有緣此緣故故曰有緣人有子謂之有子。法界少分有緣者。心法少分無緣者。非心法。謂眼識相應法乃至身識相應法意識相應法一切法緣(謂以一切法境界耳非攀緣義上眼身識亦同此)

九不餘二 為無為共一
一向有為 當知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不受受名。現在根數及不離根。若此壞破裂逼迫。心心法受。於彼止住故。異則不受。謂九界不受。七心界聲界法界無斷壞故。餘二者。五內界現在是受。起斷等知故。過去未來是不受。心心法不住故香味觸若現在不離根是受。如心心法根中止住彼中亦爾。不離根故。為無為共一者。一法有為無為。於中三種。常故無為。餘無常有為。是故為無為共一。一向有為當知七界者。七界無常故。一向有為生滅故。三有為相所成故。因故。墮陰故墮世故。軟中上故。與上相違無為

有罪及有報 染污隱沒
修習則有十 一界中有
亦說心法 一界見性

七心界色聲法界二種。或有罪無罪污是有罪。不污是無罪。如有罪無罪如是隱沒如是五識色界聲界不善是有報。無記是無報。意界意識界法界不善有漏是有報。無記無漏是無報。問以何等故不善有漏是有報無記無漏是無報。答譬如外種三事和合生有實。溉之以水。覆以草土。自性具力故牙葉生。種雖實。不以水溉。不草土覆。不具故牙葉不生種不實。雖溉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不實故牙葉不生。如外種三事差別如是內緣起亦三事差別。如初種如是不善有漏法堅固。溉以愛水。覆以餘結。以自性緣力故有牙生。如第二種如是無漏法堅固無愛水溉及餘結覆。因緣不具故有牙不生。如第三種如是無記法。雖溉以愛水覆以餘結自性實有不生修習則有十者。七心界色聲善者修。不善無記者不修。法界有為修。不善無記不修。問以何等故不善無記滅是不修。答為愛果故修。不善無記無愛果故不修。滅性是果不相續生故不修。當知八界無罪無報無染污無隱沒不修。一界中有見者法界中有八種見。見等五見世俗等見。學見無學見見者觀視故。決定故。堅受故。緣深入故。如陰夜慧見法亦如是。如晴夜色。世俗等見亦如是。如陰晝色。學見如是。如晴晝色。無學見如是。亦說心法者。法界心法。謂等。心法故說心法。當知七界一界少分非心法一界見性者。一界見性。謂眼界能視故。當知十六界及一界少分非見。問云何見。為見。為眼識見。為眼識相應慧見。為和合見。彼何所疑一切過。若言見者。餘識俱時何故不見。何故不俱一切境界。若言眼識見者。識相非見相眼者亦應見。若言眼識相應慧見者。復以耳識相應聞耶。若言和合見者。此則不定。或時眼識二法。或一。或二。答。

自分色 非彼眼識
非慧非和合 不見障色故

自分色。是故餘識俱時則不見。以餘識俱空現在前非自分故。以是因故不俱一切境界自分諸根不俱識住根故名自分二識俱行。第二次第緣故。問若眼離識不見色者。是則識見。眼復何用。答識成彼則成彼。非分則因非分故。如不離想想不離受。彼亦如是。若眼識見者誰復識耶。若慧見者誰復知耶。若和合見者此等諸法業各異其義。有間則無和合。若和合見者則應有決定自法。是不然。眼識見者見障色。以無對故。慧及和合亦復如是。以眼識無對不識障色。謂不見者不然。應分別故。分別者應言何故眼識不識障色。應說一境界轉故是故眼識。不識障色。有對有對不見障色。是故眼識不識。識應有二自性。若見餘亦如是。又復眼識見者何故不識。已知眼識不識障色。復應知眼一境界轉故。當復說礙有對依故不識障色者不然。有無對依故眼識二種次第滅意。有對依故不見障色者。無對依故應見障色。異說過。眼是不共依意是共依不見障色者不然。依者於等相非分。亦非眼是色故。眼識是色。亦非眼無緣故。無緣亦非眼不相應故。不相應如是等皆過。復次意亦是不共依若依意眼識生。未曾依彼餘識生。一一相續轉故。是意亦是不共依。見無間識即見者不然。四種不壞故。世尊見聞覺識四種不壞。若識即見者。唯聞覺識三種見即識故不如是。是故當知見識用分別建立四種者不然。不見障色先已說過。識有間名義各異。眼光為見。分別為識。復言彼應稱眼量者。彼自過。限量故。限量世尊所說。如世尊有見。而謂識見者不然。如言意識法。復有餘法於中識耶。若言即意識法者。當知眼亦如是梵志眼是門為色故。此異名。汝於所說妄解。心心法無方處而言入者不然。契經說。意是門為識法故。更異法於中識法。是故眼中即見(從眼識見至此凡七章初詰問辯非餘六章辯析釋識等非見物異人異敘其所執終則檢實罰違以成己義)

極微數有十 九界四大
二界少分 內界
即是根性 一界中有

極微數有十者。十色界極微聚。分故。障故。大礙故。據所故。當知八界非極微聚。九界四大造者。除觸界。餘九色界四大造。四大所生故。四大因故。四大與此諸界五因生。生因依因建立養因長因。二界少分者。二界當分觸界法界。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觸界四大性非四大造。七種造色四大造。法界身業口業四大造。餘法界四大造。七心界非四大造。一種四大眼入所依乃至法入所依。非意入。造色亦一種眼入乃至法入。非意入。或有說眼入所依四大眼入。餘亦如是。復有說者。眼入所依四大生三入。眼入身入觸入如是乃至所依。是中差別者。說自根身所依二入身入觸入色聲香味所依如是觸入所依唯生觸入。彼又是說。一切四大色聲一切欲界不離香味法入所依如是眼入所依生七入。眼入身入五境界。如是乃至所依身入所依六入。除等四根。法入所依如是色入所依生五入。乃至觸入所依如是。復有說者。眼入所依十一入乃至法入所依如是。於此四大因緣分別異相四大異相造色。應作四句。有同相四大異相造色。異相四大同相造色。異相四大異相造色。有同相四大同相造色。云何同相四大異相造色。謂觸相四大一種造色。云何異相四大同相造色。謂堅濕暖動相四大觸相造色。云何異相四大異相造色。謂堅濕暖動相四大一種造色。云何同相四大同相造色。謂觸相四大觸相造色。問四大造色差別。答四大是因。造是果。堅濕暖動四大色因四大而無四大相。彼是造色。復次不可見者四大。可不可見者造色。如是等說內界二者。五色及七心界。此二是內界。當知六界是外。問法故說內人故說內耶。若法故說內者。一切法自。若人故說內者。人。答法故說內。但非一切法心心法所依故說內彼意界亦依亦依者彼五色界是依。非依者心法雖是依者而非依。餘非依亦非依者。此即是根性者。二說根。一界中有根者。法界十一法是根。餘者非根。當知五界及一界少分非根。

分餘分一界
七界墮世 一少分三業

分餘分七者。除法界。餘界說分及餘分。彼眼界分者。三種世分別故。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餘分者四種。過去不見色已滅。現在不見色而滅。未來世二種。謂不生法生法生法不見當滅。餘色界如是。七心界若未來不生法彼餘分。餘者是分。一界分者。法界一向分。非餘分。以一切法意識境界故。若言餘界亦應非餘分者。此則不然。彼不以意識故立分餘分。謂分。不見是餘分。謂色所見是分。所不見是餘分。差別者。若眼是分。餘一切分。若一餘分。餘一切亦餘分。色見者分非餘。耳鼻舌身聲香味觸亦如是第一義如眼說。俗數如色說。問頗共有法分或餘分耶。答有。十色入或餘分。彼分。法界攝故。若不生法意是餘分。彼相應有法分。法界攝故。問分餘分有何義。答時說分。眼界二種分。彼分為分。所分故說分。彼分亦為分。所分亦說分。分俱分相。問何分數名分。答分為分。所分故說餘分。何以故。分力故。人有子彼亦如是七界墮世者。七界三世事故說三世。或過去未來現在起已滅是過去。若未起是未來。已起未滅現在。復次若未是說未來。若現在。若已滅是說過去一界當分別者。法界有為三世無為則不墮三世。業者。三界業。謂色聲法。色界是業謂色界非業聲界是業。餘非業法界身口業是業。餘法界非業業相。業品廣說

非學非無學 當知五界
彼悉修道斷 餘界俱三種
於彼三界中 說持戒犯戒

非學非無學當知五界者。十色界五識界。是非學非無學有漏故。此諸界。修道斷智對治故。餘界俱三種者。餘三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俱三種。或學或無學非學非無學。或見斷或修斷無斷。學相應意是學。謂苦法忍。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意是學。無學相應意是無學。謂盡智無生智。及無學見相應意是無學非學非無學相應意是非學非無學。謂染污無記三種。方便離欲生得染污二種不善隱沒無記無記四種。威儀工巧報生變化如意界。意識界如是法界或學或無學非學非無學。謂學口業受想行陰是學此即無學法界所攝有漏口業受想行陰無為非學非無學學無學義。業品廣說。此三界對治是見斷。智對治修斷。智無漏無斷。見斷修斷義。使品廣說。於彼三界中說持戒犯戒者。謂色界持戒不善犯戒聲界是口作。法界無作持戒犯戒相。業品廣說

七說有上 一界二種
三覺所說

七說有上者。除法界。彼七界有上有為故。一界二種者。法界有上無上有為法界及虛空滅是有上滅。善故常故無上。果七者。除法界。餘七界是果果。以有為法性劣展轉相因生故。三覺者。法界三種。或果非有果。或果果。或非果非有果。果非有果者滅。果果者有為法界。非果非有果者。虛空滅。

三界三種緣 一依亦復然
五一或分別 餘緣唯

三界三種緣者意識界三種緣。善不善無記。一依亦復然者。意識界所依亦三種。善不善無記。五一者。五識一種。或分別者。謂俱起五根次第滅意。若取俱起依則無記。以五根無記故。若次第滅意則三種。以意界善不善無記故。復次眼識依分次第緣應作四句。或依分非次第緣分。或次第緣分非依分。或依分亦次第緣分。或非依分非次第緣分。依分非次第緣分者。眼識俱起眼根次第緣分非依分者。波次第心法。依分亦次第緣分者。次第滅意。非依分非次第緣分者。除上爾所事。乃至身識依亦如是。問意識依是次第緣耶。答曰如是意識依是次第緣。頗次第緣意識依耶。答意識相應心法。問若眼識意界為依者。何故名眼識不名意識耶。答眼是不共依故。如種牙如鼓聲。眼是眼識不共依。意是共依。以六識身展轉次第緣生故。餘緣唯一者。鼻識舌識身識無記。以香味一向無記故。意界六識身無餘故不說法界。心相如心說。

若眼隨生見 耳界
三界隨生覺 意界隨生識

若眼隨生名為見。耳隨生名為聞。三事隨生名為覺。意隨生名為識。彼三界方便離欲得。修得神通性四支五支果。是故彼隨生各別建立。餘三隨無彼分故共建立一。問覺有何義。答。

境界無記 覺心於中轉
隨生三種識 是則為覺

香味一向無記無記故說覺。是故隨生三識為覺。

不近受 境界
一向近受 境界

不近受者眼識耳識不近受境界。如逼不見故。耳亦如是逼則不聞。雖深在內而遠聞外聲。若言遠亦不見聞者。此則不論意識境界悉受。除己及相應共有。餘一切法悉受。餘一向受者。鼻舌身識近受境界無間故。境界等者。謂鼻舌識身識。此三識依取等境界鼻根香微均而生識。舌身根微亦如是(謂根塵合處乃生著)

二界不定 一界境亦然
五界依或俱 一界依說遠

二界不定者。眼識耳識緣俱不定眼識界。或大而小如見毛端。或依小而大如見山。或緣等如見蒱桃果。耳識如是一界境亦然者。意識境界不定境界或大或小。一切法境界故。無形故。不可說故。離意界六識無別體故。不說心法如心說。五界依或俱者。五識身或與依俱。俱者。謂五根。遠者次第滅意。一界依說遠者。意識界依說遠。謂彼次第滅意。

一界有二 六三四種
事及長養剎那

一界有二者。五內界聲界五識二種。六三者。香味意界意識界。此六界三種。四種者。法界四種。問云何種說二三四。答事及長養剎那種。彼眼界二種報及長養。彼報生者。不善業報果三惡道不善業果。人天善業果。具。梵行正受長養故。是長養別依性故不說。依剎那事亦爾。如眼。耳鼻舌身界如是聲界二種長養及依。問何故非報。答現在方便生故。聲者。現在方便生。報者。前業所起。聲者。隨欲生。報非隨欲生。復次聲有間報報無間。若聲是報者。如色一切時不斷。而有斷。是故非報。五識界報及依。香味觸界三種報依長養意界三種報依剎那剎那者。苦法俱生意界意識界如是法界四種。報剎那依事。彼報者。不善業報果剎那者。苦法眷屬。依者。除苦法眷屬。餘有為法界。除報餘不隱沒無記有為法染污法界無為法有事

生身色界 自地及他地
若彼眼識他地亦然

欲界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欲界眼識生。如是初禪地。初禪地身。初禪地眼。初禪地色。初禪眼識生。是名自地。他地者。生欲界初禪見欲界色。彼欲界初禪地眼欲界初禪眼識生。見初禪者。彼欲界初禪初禪眼識生。生欲界禪地見欲界色。彼欲界禪地眼欲界初禪眼識生。見初禪地者。彼欲界禪地眼初禪地色初禪眼識生。見禪者。彼欲界禪地初禪眼識生。生欲界。三禪地見欲界色。彼欲界身三禪地見欲界色初禪眼識生。見初禪者。彼欲界身三禪地眼初禪地色初禪眼識生。見禪者。彼欲界身三禪地眼禪地色初禪眼識生。見三禪者。彼欲界身三禪地初禪眼識生。生欲界四禪見欲界色。彼欲界四禪見欲界色。初禪眼識生。見初禪者。彼欲界四禪地眼初禪地色初禪眼識生。見禪者。彼欲界四禪地眼禪地色初禪眼識生。見三禪者。彼欲界四禪地眼三禪地色初禪眼識生。見四禪者。彼欲界四禪初禪眼識生。說生欲界乃至第四禪如是。有差別者。謂下地不見地色。生下地眼不現在前。

耳界如前說 鼻舌界自地
身觸即地說 意識

耳界如前者。如前說眼識耳識如是鼻界說自地者。生欲界欲界欲界欲界香欲鼻識生。舌界如是身觸即地者。身識差別故。生欲界欲界欲界觸欲身識生。初禪如是。生禪。身觸初禪身識生。以覺自地觸故。非他生。第三第四禪如是意識多者。或自地自地自地意識生。或他地。彼自地者。生欲界欲界欲界欲界意識生。乃至生有無想處如是。他地者。生欲界正受時。欲界善心次第初禪正受。起彼欲界初禪意識生法。或三界繫或不繫。初禪次第欲界善心現在前。彼初禪欲界意識生法。或三界繫或不繫。初禪次第正受。彼初禪意識生法。或三界繫或不繫。如是第二禪初禪初禪第二禪初禪第三禪第三禪初禪乃至有想無想處。逆順次第超越廣說。有差別者。此正受意界。彼正受意識。若禪為意識者法。或三界繫。或不繫。無色意識者。彼地上地及不繫。又復正受初禪次第欲界初禪變化現在前。彼初禪欲界意識生。法者欲界化。欲界初禪次第初禪現在前。彼欲界初禪意識生法。或三界繫(或不繫乃至第四禪如是生者。彼欲界沒生初禪地。彼欲界初禪意識生法。或無色界繫或不繫。初禪地沒生欲界初禪地意欲界意識生法。或三界繫或不繫。乃至有想無想處亦如是。彼沒者是受。生者意識。但彼地上地及不繫。

若彼眼界 或彼所依
不得 亦色及與捨

若彼眼界者。或眼界成就。得成就。非眼識界。謂無色界沒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生欲界眼根。或彼所依識者。或眼識界成就成就眼界。謂上三禪地沒生欲界初禪。若即住彼眼識現在前。俱得者。或眼識界俱得。謂無色界沒生欲界初禪。俱不可得者。非眼界成就成就。亦非眼識界成就成就。謂生欲界不失眼根梵天上若終生梵天欲界。第二第三第四禪沒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無色界生無色界。亦色者。色界成就成就。彼即眼界成就成就。或眼界非色界者。生欲界眼界色界成就成就。彼眼識界耶。應作四句色界成就成就眼識界者。無色界沒生上三禪中。眼識界成就成就非色者。彼三禪沒生欲界初禪若即住彼眼識現在色界成就成就。亦眼識界者。無色界沒生欲界初禪非色界亦非眼識界者。除上爾所事。及與捨者。說得捨亦如是廣說

色界二識乃至觸亦然
諸餘三界 一向意識

色界二識識者。謂色界二識識。眼識意識眼識界自相意識界自相共相乃至觸亦然者。聲界二識識。耳識意識耳識自相意識界自相共相乃至觸界二識識。身識意識身識自相意識自相共相。以五識身自相境界故。不思惟故。現在境界故。一念故。諸餘三界一向意識緣者五色根七心界及法界。此三界一向意識自相共相。此意識二種壞緣及不壞緣。不壞緣者三界緣。壞緣者三與五境一一合緣。乃至十八界總緣。

思惟識三種 是意欲有
無色分別 一種謂餘界

思惟識三種是意欲有中者。欲界意識三種思惟自性思惟隨憶思惟分別思惟。彼自性思惟者。謂覺也。隨憶思惟者。意地念也。分別思惟者。意地不定慧也。此三思惟。欲界意識思惟也。無色分別者。無色界意識或三種。謂初禪不定入定者二。不定者三。三禪意識不定者二。除自性思惟。若定者一。隨憶思惟有說無色界不定者。彼惟一種。隨憶思惟。若說不定者。定者一。不定者二。一種謂餘界者。五識身說餘自性思惟不利故。問如是分別法相已。云何法為自性為他性。答自性。何以故。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一切法 自性之所攝

諸法離他性者。眼界七界性故。餘界亦如是。不應說性是攝以異相故。故說自性之所攝非他性。各自住己性者。一切性自相。此性非他相故。應說若住者是攝非餘故。一切法自性之所攝義。謂自性自性不空。非餘自色不空。又復說相持義是攝。如契經說。如樓觀心眾材所依為樓觀之最。所說。如綖衣。如戶樞持扇。如斧持薪。或說方便攝。所說。此五根為首。謂攝故。或說和合攝。謂四攝事眾生。或說隨順攝。所說。等見等至方便慧身。或攝取故名攝。謂和上以財攝。此等世俗言說究竟攝。自性自性攝者。是究竟第一義。三段攝。此中者是自性攝。如是自性不捨第一義故。已說自性攝。眼界一界一陰。不攝七界十一入五陰。復次右眼攝右眼。左眼攝左眼。眼二種長養及報。長養長養。報攝報。報復二種善業不善業報。善業善業報。不善業報攝不善業報。不善業報三種。謂三惡趣畜生畜生餓鬼地獄如是善業二種。謂人天。人攝人天攝天。過去過去未來現在乃至剎那攝利那。

界中一界 入亦復然
如是入界 則一切法

一界法界。一入者意入。一陰者色陰也(界品竟)

雜阿毘曇心論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