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八

          尊者法救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袁雪梅

修多羅品第八

已說定。修多羅說。

一切智所說 修多羅妙義
今當少說 修行宜善聽

一切說一切智一切者。謂十二入。於彼自相共相一切悉知。所者。一切智人親自演說。妙義者。謂甚深性相微妙義也。此微妙義是修多羅說故言修多羅妙義。今者。謂此論。少者。以牟尼無量無邊故言少說。修多羅者。凡有五義。一曰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曰涌。義味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諸義故。四曰繩墨。辨諸邪正故。五曰結鬘。貫穿諸法故。如是五義。是修多羅義。雖不在說而因說顯現。故言說義。謂因說名轉因名顯義。善聽者。宜一其心決定善聽。問世尊說施修。彼一一有幾種。答。

惠施持淨戒 是各四種
禪則有二 說功德

畏三種畏。欲方便令度三畏故。世尊略說此三種功德。彼畏貧窮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說施。畏道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說戒。畏生死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說修。問何等為性。答。

無貪相應俱起一果
所生 此則是

無貪善根相應思。施物所生。及隨轉口業。是五陰自性。以說香味具足故。言願等非施者不然。何以故。施物說施名世尊施主心故令堅牢故。於物說施名即是施物所生。問前四種施。何等為施種。答。

所謂自攝受 亦復攝受
或有俱攝 或俱不攝

自攝故施。有攝他故施。有攝他故施。有報恩故不為攝他施(謂阿羅漢供養報恩故不為他)彼自攝者。

若未離欲供養支提
凡夫離欲 是名自安施

聖人離欲。及凡夫離欲供養支提。則自攝施。以施受欲界報故。謂未離欲者生欲界故。凡夫離欲無色界。後還受欲後報不定報。是名自攝不攝他。何以故。支提眾生故。

離欲凡夫 除其現法果
與諸眾生 為攝他

阿羅漢。若阿那含。除起現法果施。若餘施為眾生者。是名攝他非自攝阿羅漢生非分故。阿那含生在無色界。而不果。以因果斷故建立界。

離欲界欲 已離欲凡夫
與諸眾生 當知俱攝

聖人離欲。及離欲凡夫眾生。當知俱攝。

離欲凡夫 除其現法果
供養支提 是則俱不攝

阿羅漢。若阿那含。除起現法果施而供養支提。此非自攝亦非攝他。阿羅漢無生故。阿那含生而欲界非分故不自攝支提眾生故不攝他。彼憶念本恩。為報恩故佛雖般涅槃供養支提。復次。

有為攝他 供養支提
無量見聞 皆生隨喜

供養支提亦為攝他。以幢幡花蓋燒香散花供養支提。令無量眾生見隨喜解脫因。是故世尊修多羅說。於未曾立處建立支提能生梵福。以攝無量眾生故名梵福。問齊何當言梵福。答有說。除近佛地菩薩。諸餘一切眾生能生大富力等增上果業。是梵福量。復有說者。世界成時一切眾生器世界生。此能生器世界業。是名梵福量。又復此施。

謂彼希望等 七種非上
第八莊嚴心 是名最勝

世尊八種施。謂希望施。畏施。反報施。期報施。家法施天施。施。為莊嚴調伏為順修行為得最上義故施。希望施者選擇福田欲求多果故施來求者。施來求者施是舊阿毘曇說希望施。施者。方於忘失。施故施。謂有失想寧施不失。反報施者。曾得彼利云何不報。期報施者。若於彼期彼還報。家法施者。施。施者求生天故施。施者。為稱譽故施。此七種施。慧所鄙故非上。不求生樂施是名莊嚴心施。此方便施故於財施中最為第一。是名上施。已說施。果今說。

壽色力安樂 辯才等五種
報百千等 施主之所獲

布施上說。五種如世尊五德修多羅中說。食已壽非不食。是故施壽。乃至辯才亦復如是相似生相似果。謂得乃至辯才報。如種外種隨類收實。此亦如是壽者。謂人天惡趣。此以持因故說施壽。說。殺生修習多修習壽。此以招引因故說。譬如二種母。生母及養母。殺生者如生母。施食者如養母。施畜生五種報得百倍福。謂和合者得。如是廣說見道中雖不食而能施。已說施及果。謂即施即果今說。

無諍滅定 見道無學
從彼正受施者得即果

慈心無諍三昧滅盡三昧見道阿羅漢果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何以故。於無量眾生以安饒益相。是慈以慈熏身故。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無諍三昧無量眾生煩惱不起。以廣攝功德熏身故。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滅盡三昧以廣功德熏身故。似涅槃故。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見道所斷結永盡。以道熏身故。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修道斷結永盡心自在阿羅漢果。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已即果大果今說。

父母人 及與說法
近佛諸菩薩 施者大果

施此五種人大果。何以故。父母長育生身恩故施者大果。無所依增悲心故施者大果。說法增長法身故示人善惡施者大果。近佛地者積集功德眾生施者大果。問為願勝令施清淨。為福田勝耶。若勝者。何故世尊讚歎福田。若福田勝者何故施福田而果不得等耶。答願勝故施清淨福田因力故。是故先說願及眷屬布施福。以淳淨心財求隨智慧行。如是施者則獲大果。若異者彼稱施勝福田。非大人施。若以田力生罪福者。不成田力等。應無間業不得故。當知願力也。功德福田能起願。是故世尊讚歎福田。問已知長養生身施。長養法身施復云何。答。

善說經法 遠離顛倒
不謗於牟尼 是說為法施

修多羅毘尼阿毘曇真實分別不著名利眾生。是名法施。彼雖無想著而顛倒說。誹謗如來真實因緣。而異想。當知此則亂心因緣。雖顛倒而心染著。如彼商人。是故偈說。不知牟尼說。如刀火及毒。於此分別猶如食甘露。復次三種顛倒。謂法顛倒。人顛倒。時顛倒。法顛倒者。如有說修習淨想斷貪欲。人顛倒者。謂貪欲者而為說慈。時顛倒者。人根未熟為說真諦如是比與此相違名不顛倒說法。已說法施。無畏施說。

以離等受說 安慰諸恐懼
是名無畏施 能壞貧窮怖

眾生今世後世及俱恐怖。以受戒。說慈心安慰言。眾生勿怖。當為汝所作。令無畏。是名無畏施。彼恐怖如貧窮。與彼真實對治無畏施已。無畏施大施說。

  普於群等受戒律儀
功德流增廣 是則為大施

世尊五戒大施。攝無邊眾生故。起無邊樂故。財施者。不能一切眾生。唯受戒則能。已受持五戒已。於一切眾生盡形壽念念中得二種未曾得律儀三善根二起作無作)彼戒流注相續不斷。問已知四種施。前四種戒云何。答。

欲界及禪生 無漏戒律儀
律儀從二 是說律儀

四種律儀。謂別解脫律儀禪律儀。無漏律儀律儀別解脫律儀者。謂七眾受戒禪律儀者。謂有漏隨生戒。無漏律儀者。謂學無學戒。律儀者。謂離欲界欲九無閡道隨生戒。有漏禪戒無漏無漏戒。此律儀。業品已說。已四種戒。謂餘四今說。

或以希望受 或以恐怖
有順菩提支 及與清淨戒

四種戒。所謂希望戒。恐怖戒。順覺支戒。清淨戒。希望戒者。謂求生天及餘處故持戒恐怖戒者。畏自責畏他責畏罰畏惡趣畏不活畏名故持戒。順覺支戒者。為莊嚴心故為方便具故求最勝義持戒清淨戒者。謂無漏戒。離垢故。問云何持戒。答。

根本眷屬淨。不為覺所壞
攝受正念 隨順般涅槃

五因緣。戒清淨。所謂根本淨。眷屬淨。不為覺所壞。攝受正念正向解脫根本淨者。離越根本業道眷屬淨者。殺生方便。不為覺所壞者。離欲恚害三覺惱亂。攝受正念者。攝受佛法僧念。以是故亦無記心。正向解脫者。為解脫持戒。不為財及餘所作。是故亦說隨順覺支。此五因緣。戒清淨世尊大果。離一切惱亂故。問已知一切正行所依德瓶云何二種修。答。

無色無量 得修習修
不淨安般念 二修義亦然

此諸禪等功德熏心。如熏衣如花熏麻如融金。是故如是說。如熏衣修。如熏麻修。如融金修。現在習修未來得修現在者用故。未來者起故。現在者作所作未來作。現在者生故。未來者得故。現在現前分。未來成就分。禪無色無量。定品已廣說不淨觀無貪性。貪對治故。又對治四種貪故復四種。謂斷威儀貪故修死屍觀。斷色貪故修青瘀等觀。斷觸貪故去皮肉骨瑣觀。斷所貪故骨節分離觀。此不淨觀四種。謂退分住分勝分決定分。退分者。住彼則退。住分者。住彼不進不退。勝分者。住彼必升進。決定分者。住彼順道。界者色界。地者十地欲界根本四禪及四眷屬。依者欲界行者非行。緣者欲界念處念處智者等智。非三昧生故三根相應三世過去者緣過去現在現在未來者若生法未來。若不生法三世。是善緣無記。是非學非無學非學非無學。是修道緣修道斷。當言義。問為方便離欲得。答亦方便得亦離欲得。若離欲界初禪乃至離三禪第四禪。後方便現在前。問不淨觀云何方便。答彼修不淨觀者。至間極取彼相。取已還至坐處洗足安坐。柔軟其身心諸蓋。取彼緣以方己身。繫心在足骨脛骨骨髀骨髖骨膫骨脊骨脅骨手骨臂骨肩骨頸骨頤骨牙骨齒骨髑髏骨。若繫心眉間。若樂略觀者。先從念處度。若樂廣觀者。從眉間觀髑髏乃至足骨。從此座一房一堂一僧伽藍一村一鄉一國。若但從起者非有是處。若周遍大地眼光者。能彼處骨充滿。復略者。次第還至眉間繫心眉間。是名不淨觀成。或不淨觀。緣少非自在少。作四句。緣少非自在少者。謂於不淨觀自在少非緣少者。謂周滿四海大地不淨一時觀察不能不淨觀。緣少亦自在少者。謂一時觀察不淨而不能不淨觀。非緣少亦非自在少者。周滿四海大地不淨亦能不淨觀。復次不淨觀無量自在無量。作四句無量自在無量者。謂周滿四海大地清淨而不能不淨觀自在無量無量者。謂於不淨觀無量自在無量者。謂周滿四海大地不淨亦能不淨觀。非無量亦非自在無量者。謂於不能不淨觀。已不淨觀安般念說。那者來。般那者持去。亦名阿濕波裟婆濕波裟。憶念。於那般那審諦繫念虛妄修習彼念故說修。安般念是慧性。於彼品念增故說安般念。如念處宿命。初起者。於母胎中臍生風起。或向下向上向下者。造下身分身諸毛孔向上者。造上身分身諸毛孔毛孔成已出息最初。乃至出息最後正受亦爾。謂出初入定入初出定六因緣得六種安般念。所謂數隨止觀還淨。數者。修行者巧便繫念出入息出入息不覺知。心亂者。或時減數。或時增數。或時亂數。減數者以二為一。增數者以一為二。亂數者出作入入作出想。不亂者為等數。五出息息。此名十數修行者數時於十心亂者。還從一數起。若十數滿已。若亂不亂。要還從一起。畏散故不過十。畏心聚故不減十。於上無未曾數故。隨者。出入息所行。而隨為長為短耶。為遍身耶。為在一處耶。入為遠為近。齊何轉還耶。止者。隨心所樂於身一分繫心令住觀察之。彼息於身為益為損為冷為暖。如是等。觀者。修習修習。如憶己名。隨其所欲現在前。還者。若依欲覺者少行依出離覺者勤行。淨者。諸蓋。彼修行者於出入息作一想。如竹筒。觀息如穿珠。出入息不動。於不發身識。是名安般念成。有說。亦起身識但不傷於身。又修行者於出入息極微壞。是名身觀。出入息是名受即觀。彼受是名受觀。識出入息是名識即觀。彼識是名識觀。想出入息想即觀。彼想是想觀(謂極微色色盡滅盡然後以喜及想識起令現前便即彼三以為三念處方便種子)非未滅出息生。非出息未滅而有息生。是名因安般無常行度。息逼迫出息滅。是名苦行度。此名方便無願解脫門種子出入息不自在。是名因出入息無我行度觀。出入息離常等因彼故空行度。是名方便空解脫門種子。於出入息厭心向涅槃。是名方便無相解脫門種子。依彼軟三三昧中依中增。如是次第暖法乃至盡智無生智。問世尊說界。此云何。答。

說欲色界十六
無色界次第

說欲界者。謂八大地獄畜生餓鬼四天下六欲天。此說欲界。此諸眾生以欲受身具及第二。是故說欲界。色界十六者。謂富樓無量光光無量淨遍淨無陰生果實無熱善見善現究竟。此十六處說色界七如前十六大梵。彼眾生色身。非具非第二。是故說色界無色界四者。謂處識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眾生不受色身色欲故名無色界。問云何三界。為愛斷故。為處所故。若愛斷者應有九。謂欲界愛斷欲界如是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所故者。應四十。如前說。答總愛斷故說。謂欲界愛斷欲界如是色界愛斷無色界愛斷無色界欲界不定故一使。無色界定故不一使。問云何建立界。答次第說。有說。從下次第上。謂最下擇地獄。次大熱地獄如是次第乃至究竟究竟上復有無擇地獄。次第乃至究竟。若離一欲界欲。則離一切欲界欲若得初禪神足。能到一欲界及一梵世。復令周遍傍立界。問世尊七識住。此云何。答。

善趣欲界 色界三地
無色三亦然 是說為識住

欲界善趣。謂天及人。色界三地無色三地。此七地識住有色眾生成就色身。種種者種種形。種種想苦樂不樂想。是名初識住。復次種種者如前說。一想者染污想。彼身天初天是念。大梵天生。大梵天是念。能生彼尊卑所故及覺觀識身故。梵天種種身。是名第二識住。一身色身形處等。種種想者樂及不不樂想。根本喜疲厭眷屬捨根現在前。捨疲厭已喜復現在前。是名第三識住。一身一想者。一身如前說。一想者樂。是名第四識住無色眾生者不成就色身色欲故。一切色想者。行色故說。以色想眼識相應故。若離初禪欲度欲愛行。離第四禪欲度行行。以是義故。有對想五識身相應故。不念種種想者。彼種種想。謂第四禪地普散以緣種種入故。若染污者緣十入。不染污者緣十二入離欲擾亂故說。不無量者。無量行故方便思惟空入。空正受故說處入。處入成就者。得成就彼地四陰。是名第五識住。方便思惟處。是名第六識住。無量行非分故無所有處。是名第七識住。問何以故。立七識住。答若識於彼樂住故說識住道苦逼迫故識不樂住。淨居天涅槃故識不樂住。無想眾生無心故。餘第四禪或求無色或求淨居或求無想故識不樂住。第一不捷疾故識不樂住。復次若彼有壞識法故不立識住道者苦根壞故。第四禪無想三昧壞故。第一滅盡三時壞故不立識住。問九眾生居云何。答。

第一有無想 是說眾生居
有漏四陰 是四識住

第一有無想是說眾生居者。前說七識住無想天第一是說九眾生居。問道何故不說眾生居耶。答樂住非分故多不樂住。淨居天疾向涅槃不樂住。餘第四禪如前說。問四識住云何。答謂有漏四陰是四識住。除識陰有漏四陰說識住有說眾生數陰說識住者不然。何以故。依行緣相應分義故為住(依者所依緣者能緣非所緣分者胡音云何婆他耶義云流注生胎分相續過去未來雖非眾生數亦此五義故得為識住乎)無漏法亦說。識住者不然。何以故。壞染污識故不立識住識陰識住。二非分故。先後不俱故。不顧自性故。自分識住自分陰。謂欲界欲界如是比。不異不異身。問何故自分陰說識住非不自分。答以自分陰攝識故。問不自分心陰及非心陰云何識住他界時名非自分心陰無心法住時名非心陰)答得相故。彼亦識住成就。若彼自分生者。彼則隨轉。彼有住識義。因緣礙故識不生識住非分。問世尊緣起。彼有何相。答。

煩惱事 彼隨次第生
有支 眾生一切

三分緣起支。謂煩惱事。此煩惱及事。於彼彼次第起名緣起支。當緣起支。

此諸分建立 眾生
過二及未生 間說於八

此諸分建立。謂眾生生者。於此三分緣起十二支。問此云何。答過二及未生間說於八。彼過去生時諸煩惱無明過去生時業說行。現在相續說識。彼相續六入分未滿說名色諸根滿分說六入。未能分別苦樂不樂根塵識合說觸。分別苦樂分齊而未能分別煩惱分齊說受。樂受於可不可愛。若離若合愚愛生說愛。現在廣生煩惱說取。更後有說有。現在未來陰生說生。未來陰熟說老。未來陰捨說死。

三有煩惱 二業事則七
七名前有支 五則說後分

三有煩惱二業事則七者。謂無明愛及取三有支。是煩惱行。及有二支是業餘支說事。七名前有支五則說後分者。當知從無明七支。是名前緣起。餘五支說後緣起

前支五說果 餘二則為因
後支三因 餘二則為果

前緣起從識乃至受是果。無明行是因。後緣起三支因。後二支說果。問有支前後得展轉合耶。答得。此云何

前癡後愛取 有合亦然
名色受 是說同老死
謂初受身識 是則未來

問已知有支。前後展轉相攝。彼云何起。答。

煩惱起煩業 彼業生事
事亦於事 亦復生煩惱

煩惱煩惱者。謂緣愛生取。緣煩惱生業者。謂緣取生有。緣生事者。謂生生緣事生事者。謂緣生老死緣事復生煩惱者前說名色六入即是後支老死。以是故生愛。亦老死無明。是無始有輪。問四種緣起。何等為四。答。

謂彼相續剎那與連縛
及前謂分段 此則緣起

相續轉者是無始義。因果展轉相縛緣起輪猶如滿月始不可知。是故修多羅說。有愛本際不可知。應說應說不可知有。有而不可知者不然。何以故。無言因故。言說無者。有問言。何故無則不容言說因說言不可知者。若問何故不可知。則答言無何等如滿月輪始不可知。如是因緣相緣起滿月輪始不可知。是故言不可知。一剎那一切有支現在前故說剎那。如識身論說於莊嚴事。無知故起貪。無知者是無明。貪者是行。於事知者識共起四陰是名色名色建立諸根六入六入所著是觸。觸隨覺是受。喜樂是愛。受俱生纏是取。愛當來生業是有。未來陰起是生。陰熟故是老。捨陰是死。展轉相縛故說連縛因緣根本展轉久遠義。非唯十二支緣起。或生若所一切有為法緣起尊者那耶舍說。若緣起非已緣起者。謂未來法。已緣起非緣起者。謂過去現在阿羅漢五陰緣起緣起者。除過去現在阿羅漢五陰。諸餘過去現在法非緣起非已緣起者。謂無為法分段間可得故說分段。彼過去生時煩惱。分無明餘如前說。問世尊說生及趣。為生攝趣為趣攝生耶。答。

一切趣 非趣攝於生
謂生中陰增 當知非趣攝

生攝趣非趣攝生。問何故。答謂生中陰增。中陰者。所攝非趣攝。以到故說趣。中陰者。是去非到。是故非趣。生者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欲界四生無色界一切化生地獄化生畜生四種。餓鬼化生。亦有胎生四種天化生化生最廣。以全二三趣少分故此亦最勝。問若最勝世尊何故不化生耶。答不俱故。化生時則出。出世時則化生人。復次一切勝故。世尊一切勝所種性一切眾生最勝說法受故。及斷種貢高慢故。趣者五趣。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不可樂故說地獄。身橫行故說畜生。從他希求故說餓鬼寂靜故說人。光明故說天。阿修羅與天同趣。是故說言。汝先是天。問若然者何故不見諦耶。答諂曲所覆故。有說。是餓鬼天趣不說故。問若爾者。釋天云何習近耶。答貪色故。負多究槃荼勒叉。亦餓鬼趣攝緊那羅毘舍遮醯魯迦闍羅頗求羅畜生趣攝。問世尊說六界。此云何。答。

所謂四大種 諸有漏識
亦色間相 此界說

所謂四大種諸有漏識亦色間相者。四大五識身有漏意識亦色間。謂所受是空界數。是名六界。問已說十八界。何故別說六界耶。答此界說本。此界說士夫建立根本故。是故無漏法不立六界中。四大界品說。問有何相。答。

謂性果諸行 有漏是說苦
因性則為集 滅諦眾苦

謂性果諸行有漏是說者。一切有漏行因及縛性故說苦。因性則為集者。此有漏行是因性者說集諦。是故苦集是物。因果故立二諦滅諦眾苦盡者。一切有漏法究竟寂滅。是滅諦

無漏諸行 是說為道諦
二因緣故 粗細次第

無漏諸行是說為道諦者。一切無漏說道諦。有相違故。問何故說名諦。答此二因緣故。有二因緣說諦。謂自性不虛及見。彼顛倒覺。虛空緣滅雖自性不虛。無記無漏故不說諦。若法是苦。苦因離苦對治故彼立諦。彼無漏故非苦非苦因無記故非離苦無為故非對治。是故四諦病。病因無病藥亦如是說。問聖諦有何義。答聖於此諸諦起真實覺及顯示他故說聖諦。此逼迫相說苦。生相說集。寂止滅。出離說道。問應前因後果。何故世尊前說果耶。答粗細次第現。雖如是。以隨順無間等故前說果苦粗故先無間等如是比。滅雖微非道施設說諦求滅粗非道。復次易度義故。從粗次第立粗者。欲界苦彼先無間等。後無色界苦。色界苦雖粗。非無色界定不定故是無間等。問真諦無間等云何。為自相共相耶。答諦故自相。陰故共相。問世尊沙門果為幾事。答。

聖果事有六 最勝九地
三在六地 二種未來

聖果事有六者。六事說沙門果。謂無漏五陰滅。道說沙門。彼是此果。沙門果擇品廣說。問此果何地攝。答最上在九地阿羅漢果九地攝。謂未來根本四禪及三無色。第三在六地者。阿那含果六地攝。除無色二果未來者。須陀洹斯陀含果依未來。未離欲故。問有何相。答。

隨信行行法 煩惱遲相
隨法行行法 煩惱速相

隨信行行法煩惱遲想者。隨信行所行無漏法。軟根品所攝故當是遲。若隨信行所受當知信解脫時解脫。亦受同軟根故。隨法行行法。離煩惱速相者。隨法行所行無漏法利根品所攝。當是速道。若隨法行所。受當知見到不時解脫。亦受同利根故。

根本禪地中
減及得故 當是說苦

根本禪地中。當道者。謂根本四禪地軟根法利根道。止觀等故。彼地道樂行。減及得故。當是說者。依餘地道說苦道。以減故。謂未來間止道減。無色觀道減。是以方便得故說苦。非道是苦受性。亦非苦受相應。雖盡道亦無量分別。此地及建立四。彼根本禪地。利根道及速道。若鈍根道及非速道。餘地道。利根苦道及速道。若鈍根苦道及非速道。正昇進說道正向解脫說道。問云何不壞淨。答。

佛及聲聞解脫亦餘因
清淨無垢戒謂決定

佛及聲聞解脫亦餘因清淨無垢信者。若於無學法無漏信。是名於不壞淨。若於僧所行學無學無漏信。是名於不壞淨。若於涅槃無漏信。除前所說法。謂於餘苦集諦及菩薩無漏功德辟支佛無漏功德無漏信。是名不壞緣法不壞淨(別緣法實故定不壞緣也)若於佛法辟支佛法聲無漏信。是名壞緣法不壞淨(雜緣三實故曰壞緣也)戒者無漏戒。是四大淨(信是淨戒四大淨也)問何故無漏不壞淨。答謂決定故。真實智俱生無漏信。戒決定有漏信。為不信所壞。有漏戒所壞。無漏經生不壞。是以決定無漏立不壞淨。此義擇品廣說

修定有何相。答。

初禪有善 說名現法
生死智 是說名知見

初禪善說現法樂者。淨無漏初禪現法安樂住。是名修定現法樂。當知第四禪如是初禪亦說後世樂住。然不一切。若退若生地若般涅槃後世不定世尊現法現法安樂住。謂生死智是說名知見者。生死智通是名修定得。知見如力處盡當知。

當知分別方便功德
金剛四禪 漏盡

當知分別慧方便生功德者。方便生諸功德。從善法欲聞思修三界善及無漏。是一切說名修定分別慧。金剛四禪漏盡者。金剛喻定最後心相應。依第四禪。是名修定漏盡。此世尊自已說第四禪一切菩薩無所有處愛盡。依第四禪超昇離生乃至漏盡。問如意足何等自性。答。

有為諸法 方便之所起
佛說如意足 是亦正斷

有為諸法方便之所起佛說如意足者。前所說方便所生功德。彼一切如意器故說如意足心自在起種種功德故說如意。彼如意足故說如意足。足支俱義。問何者是。答謂三昧。彼復四種增上分別增上三昧名欲定。精進心增上三昧如是。彼先欲故增上欲生已求成故精進增上精進方便隨順求故增上。於欲精進心正向如意足究竟故慧增上無慧者餘則失。問何等為如意。何等為足。答如意等為足。雖諸法生。但取此生定故說此為足。此義雜品廣說。是亦正斷者。此諸功德正斷。以正智燒諸煩惱草故正燒。此亦煩惱正斷。復次滅煩惱最勝正勝。彼過惡功德捨離長養。若防若增堪能正斷。彼復四種。事分別故。一剎那燈作四事。謂燒炷油盡器熱闇。如是一剎那精進現在前。作四事已生惡法等。如修多羅廣說。息煩惱道根過去未來煩惱得。煩惱斷說過去未來不起。雖斷一切有漏。以惡法極惡故。道相違故。唯說惡法斷生。一果故說生。二果不善已生善法相續住故說住。軟中上增長故說修增廣。阿羅漢不善法對治。而有壞對治呵責是壞對治對治對治故。亦正斷無色界如是

四念處 四聖種亦然
增上生 是皆隨名說

四念處者。謂前說功德亦說念處。謂身受心法外俱自相共相隨順觀故說念處。如賢聖品說。四聖種亦然者。謂前所說功德四聖種。聖以此為種故說種。聖從彼生故說種。問種何等性。答無貪善根性。若眷屬五陰性。四種愛對治四因。衣生愛因。乞食因。床臥具因。有無生愛(無有愛者愛斷滅上三及此也餘愛總名有愛也)隨彼次第對治四聖種。衣乞食攝藥故。又不一切一切時故藥不別立現在境界起故。知足種非少欲知足現在處起少欲未來處起現在不取一錢難非未來轉輪王種者。於出家者有二種勝。謂希望及受用在家希望。種者是故持義。是故別解脫律儀無作種。非作無色界。雖無衣食然種。謂無漏律儀。問何故此諸功德如意足乃至種耶。答增上生。是皆隨名說此諸功德。定增上生故說如意足精進增上生正斷。念增上生故說念處知足增上生故說種。問世尊說三七覺品有幾種性。答。

淨信精進智慧及喜猗
覺品相應捨 思戒三摩提

所說事。餘覺分悉入其中。此云何。謂信是信根信力精進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方便念是念根念力覺支正念慧是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喜是覺支。猗是猗覺支。捨是覺支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三摩提如意足定根定力覺支正定。鞞二種口業不壞故說一事。問何故此諸法建立。答。

方便自在 軟及利亦然
見道修道 故說三

處者正緣。處建立故說念處方便方便正斷自在自在功德故說如意足。軟者五法軟者說根。及利亦然者。此諸根增上說力。是故增上義說根。伏故說力。問何者是根云何次第。答信精進念定慧。是根次第者。信因果能為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前說信。信已捨惡善故精進方便精進方便已心於境界念住已於不亂。不亂已堪能觀察。復次於觀察心定心定已隨正念住。非念住已正堪能。正堪能已信果。是說逆次第。問云何五根。答地故建立初業地信修。導一切勝法故。見地精進見道速進故。薄地說念。念住恚癡薄故。離欲地說定。修定根本禪故。無學地說慧。修慧永離無明故。說力如是見道者。見道道支見道速進故。正見乃至正定。彼於法顯自相共相正見思量正義故正思惟邪命所不攝口四惡行滅離故正語邪命所不攝身三惡業滅離故正業邪命滅離故命。方便堪能方便正念不忘故正念。執正一心念故正定次第修多羅說。正見者。彼正見是道亦道支。餘者是道支非道如定是禪亦禪支。餘者是禪支非禪。說。定八種亦如是修道者。修道覺支修道所斷煩惱九品斷頓極覺故。以覺義故說覺支。彼擇法覺是覺亦覺支。餘者是覺支非覺。次第修多羅說。問何故喜猗捨立覺支非道支。正思正語正業正命道支覺支。信俱非耶。答隨順覺故。乃至知緣常生喜。乃至生喜常生覺。謂息一切事及捨常生覺。於進不隨順非道支。進去是道義。喜者不去。樂住處故。猗與去一向相違故不說道支。戒者於道輪為轂故立道輪支非相應故非覺支正思正見故於進去隨順非覺故。立道支覺支。信者始習度。道者已度。是故俱不立。是說三七者。此十法各別。事分別世尊說三七。彼初業地說念處身等分別故。暖方便。生聖智火暖故。頂法如意足。得頂法功德自在故。說根。彼於進增上故。世間第一說力住。彼勢不可伏故。見道說道支。速進故。修道覺支覺悟故。以數漸增故。先覺支道支。四乃至八。此諸覺品。

十六 未來亦復然
三四及間 是悉三

十六者。除正思地無思故。未來亦復然者。未來禪亦三十六。除喜難起故(未來難生喜)三四及間是悉三五者。第三第四及中間禪五。除喜及正思

初禪一切 無色
欲界亦復然

初禪一切者。初禪七品。無色二者。三無色二。除喜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最二者。非想非非想處道支覺支道支有漏覺支後說。當無漏。是故修多羅說。三七覺一向無漏故。如修多羅說。修不淨觀覺支。彼以不淨觀調心故。然後覺支現在前。欲界亦復然者。欲界二。問四食在何有何性。答。

摶食 欲界說三入
識食思及觸 是食說有漏

摶食欲界說三入者。摶食欲界中三入處。謂香味觸。事則有三。謂十一觸香味。隨其所應彼或以草或以木或以根或以果或以五穀或以汁或以香或以溫暖。如是比。識食思及觸是食說有漏者。謂識思觸有漏者。持生相續及招有故。是故說食。無漏等雖攝持諸根四大而不招有。有故。是故非食。問何故非食。答色粗故非食色故不名食。不能極諸根四大。攝義是義。此義擇品廣說。問三三昧一一有幾行轉。答。

無願十行 二行空定
四行無相 是說為正行

無願十行者。無願三昧十行轉。所謂無常行苦行四行四行二行空定者。空三昧空行無我行轉。四行無相是說為聖行者。無相三時滅諦四行轉定品已廣說。問四顛倒云何。斷何等性。答。

謂彼四顛倒 知見苦斷
三見自性增 見實者分別

謂彼四顛倒知見苦斷者。一切顛倒不遠尋根本故苦處起故苦斷。毘娑闍婆提令有顛倒。所謂無常常倒想倒見倒心倒。餘亦如是。彼八種見道無常無我六(此二各心想見故六也)見倒不淨見倒四。見道修道苦。及不淨想倒心倒淨見一向見諦見道修道斷以見諦者見斷而不盡)如是者此不然。何以故。顛倒見性故。所亂故。說顛倒受等。雖為所亂非所傅故不說。若問須陀洹云何染著者。煩惱不斷故。如在家須陀洹我倒斷。猶起男女結。非法男女結彼亦如是三見自性增見實者分別者此四顛倒。是三見自性但說少分真實者所建立。問何故。答以增上故。若彼見增上建立顛倒。謂如中立我見是倒。非我所邊見中立常見顛倒。非斷見中立淨見是倒非餘(計惡為好計劣為勝如一切不立倒也)悉是取但以輕故。問何故餘不立倒。答三事故說倒。所謂決斷妄置一向倒。謂彼邪見邊見所攝斷見。雖決斷及一向倒(一向倒謂正反如轉下為上)而非妄置。從壞事生故。取雖決斷及妄置。不一向倒。謂少實於少實處起故。阿毘曇說。取全倒。無始久習倒。煩惱斷已。須陀洹斯陀含猶染著境界。問世尊說多見何攝。答五見攝。問此云何。答。

誹謗於真實 此見是邪見
不實而妄置 是二見及置

誹謗於真實此見是邪見者。見誹謗真實。謂有謗施戒等)無等是說邪見。不實而妄置是二見智者。於陰不實妄置我我所見。妄置淨是取。若於餘所不實而妄置士夫等。如是一切邪智非見。

非因而見因 是說為
攝受邊見斷滅有常

非因而見是見說戒取者。謂於彼無因而見因。是取。如為自在天故。斷食求生天。能辨性及士夫解脫性者(世性謂能知世性與士夫異者得解脫也)若攝受邊見斷滅有常者。若相似相續隱覆無常行而見常是常見。不識因果相續而見斷見。除此五見無餘見。是故一切五見攝。問此見云何斷。答。

誹謗及妄置 因二邊
於此諸事轉 或彼則斷

誹謗者。說邪見若謗苦。當知見苦處起故。集等亦如是。如滅道斷見取異處生見異處斷。以此義故欲界上緣煩惱如是說。不實而妄置者說二見。彼苦處起故苦斷。取者若於果不實而妄置者苦斷。於因起者集斷。於滅所斷起者滅斷。見道所斷起亦如是。非修斷決斷故。取者非因見因。若於有漏起者苦斷。見道所斷起者見道斷。常見苦處起苦斷。問世尊二十二根云何。答。

等四根 身根三種
意根及與命 是根生死

等四根者。如界品說。身根三種者。身根說三種。謂身根男根女根。意者意根前已說。以意界意根故。及與命者。壽說命根。是根生死依者。此諸根生死依故立根。問有何義。答。

增上根義 五根四種
當知餘四根 各有增上

增上根義者。彼增上義是根義端嚴義是根義勝義根義。上義是根義。主義是根義。雖一切有為法各各增上。然或劣或勝。當知勝者立根人主天主。問增上義有幾種。答等四種增上。謂五根四種增上緣。所謂令端嚴。導養己身。依生識不共事。彼眼根端嚴者。若眼根不具人不喜見所憎不為增上。導養己者。若見安危去危就令身久住。依生識者。依眼識相應法不共事者。唯非餘。耳根端嚴導養己如前說。依生識者。依耳生耳識相應法不共事者。唯耳非餘。餘根令端嚴如前說。導養己身。此三根摶食令身久住。依生識者。此三根各各自分識。不共事者。各境界。當知餘四根各有增上男根女根增上緣故勝。謂眾生別相別始者。一眾生二根已。眾生別及眾生相別。復次煩惱清淨故。謂此二根具足能作不律儀乃至能作五無間業善根清淨者。謂受律儀離欲三乘種子無形二形能起如是善惡命根者。種類相續及持。意根者。續當來自在隨轉有相續者。所說陰有二心展轉現在前。若愛若恚自在者。所說心牽世間如是廣說

受或煩惱等依清淨
九根無漏 此三於道

受或煩惱分者。苦樂喜憂捨受隨順煩惱分。為增上緣。謂受熏諸煩惱。以受樂著故。煩惱樂著。復次受為煩惱清淨增上緣煩惱分者。所說樂受貪使苦受恚使。捨受癡使。清淨分者。所說樂己心定因。苦集信依六出離。捨行信等。等依清淨者。隨順清淨故。五根清淨分。九根無漏是三道者五根喜樂捨及意根。此九有漏無漏無漏者。依道故立三根。若隨信行隨法行道所攝。是未知根。若信解脫見到道所攝。是已知根無學道所攝。是無知根。已說諸根。餘因緣擇品說。問此諸根界繫。答。

欲界四善八 色種有七
心法則有十 一心三根

欲界四者。謂男根女根苦根憂根欲界繫。餘意根。如界品說。如意根。等及捨根如是樂根喜根有漏色界繫無漏則不繫。命根雜品說。三無漏根不斷故不繫。問幾善。答善八。謂五根三無漏根。是善愛果故。命根諸受報果說。餘如界品說。色種有七者。等七根是色。餘者非色。問幾性心。幾性心法。幾非心。幾非心法。答心法則有十。謂五根五受根。此是心法心相應故。一心意根。是自性。得心相故。命根等八。非心非心法無緣故。三根二者。無漏三根二種。謂心法及心。性多集故。問幾有報幾無報。答。

於此諸根中 一及十有報
二中是報 命根是報

於此諸根中一及十有報者。憂根一向有報。彼不善有漏故。現在方便生故。非報生。非威儀。非工巧。非學習法故。亦非無漏。從煩惱生故。意根不善有漏是有報。無漏無記是無報。三受如是苦根不善是有報。無記是無報。五根有漏是有報。無漏是無報餘命根等八是無報。無記性故。三無漏是無報。問幾是報幾非報。答二中是報。謂七有是報非報如界品說。意根及四受或是報或非報。若不善果是報。命根是報者。命根一向是報令是正受果。問初生時得幾根報。答。

二或六七八 最初生時得
當知欲界報 色六無色

二或六七八最初生時得。當知欲界報者。此諸根漸漸生。謂胎生卵生濕生。彼初生剎那二根。謂身根命根。彼剎那意根。是污非不污。心相生故。捨根如是。餘根亦得而不說。非報故。化生無形六。謂五色命根一形二形八。此一向說欲界。色六無色一者。色界六根一向化生故無男女前已說。無色界命根。問終時幾根最後捨。答。

捨四八與九 或復捨於十
漸終及頓沒 善捨各增五

捨四八與九。或復捨於十漸終及頓沒者。無記心漸終捨四根。謂身意命捨。無形無記一時終捨八根。謂五根意命及捨根無記一形二形十。不善心亦爾。問善心捨幾根。答善捨各增五。若善心終各增五根。是說欲界沒還生欲界欲界沒生上界者。除無形二形離欲俱非分故。無色界終。隨所得根亦如是無慚終。此說諸根現在前捨非成就捨。不隱沒無記說得捨。善者於此此生說捨。若餘處則得捨。問幾見斷幾修斷不斷。答。

二斷無斷六根二種
無漏不斷 餘則修道

二斷無斷四者。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三種。或見斷或修斷不斷。彼隨信行隨法行道斷說見斷。信解脫見到道斷說修斷無漏不斷六根二種者。謂憂見斷及修斷五根修斷不斷非見斷。不染污故。三無漏不斷者。一向無漏故。餘則修道斷者。謂餘九根修道斷。命根八不隱沒無記故非見斷。隨生故非無斷苦根五識身相應故非見斷。從煩惱生故非不斷。問若成就根彼成就幾根。答。

成就三四 五七及與八
一與三 是說定成就

成就意根成就三根。謂意命捨。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耳鼻舌根色界成就。若生欲界得而不失則成就。若生無色界及生欲界胎漸厚諸根未滿及得而失則不成就身根若生色界成就生無色成就樂根生遍淨天下及聖人生上必成就凡夫生上不成就喜根光音天成就。餘如樂根說。若根生欲界成就。生上界成就。憂根未離欲成就離欲成就五根不斷善根成就。斷則不成就三無漏根隨地聖人成就見地修地無學地也)凡夫成就如意根。命根捨根如是。若成就身根成就四根。謂身意命捨。餘如前說若成就樂根成就四根。謂命意樂捨。若成就眼根成就五根。謂身意命捨及眼根。耳鼻舌根如是。若成就喜根成就五根。謂喜樂意命捨。若成就苦根成就七根。謂身意命四受除憂根。若成就男根成就八根。謂前七及一形女根如是。若成就憂根亦成就八根。謂身意命及五受。若成就信根成就八根。謂五根及意命捨。精進念定慧根如是。若成就知根成就十一根。謂意命喜樂五根及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若成就未知根成就三根。謂身意命苦樂喜捨五根未知根。問幾根得沙門果。答。

九根得初果 或獲二沙門
謂以十一根 究竟四果

九根得初果者。九根得須陀洹果。謂意根捨根五根知已知根未知根無礙道。已知根解脫道俱有七根。或獲二沙門者。若倍欲盡得斯陀含果。九根如前說。欲愛盡得阿那含果。亦九根八根如前說。三受隨所用說。若次第得斯陀含果。世俗道七。謂意捨及五根無漏道八。前七及已知根次第阿那含果如是。謂以十一根究竟四果者。十一根阿羅漢果。謂意根三受五根知根無知根。已知根無礙道無知解脫道。問此云何為分為用定耶。若分定者阿那含果三受。若用定者此三用。尚二受一時行。何況三耶。答用定身故。非剎那故。謂以樂根阿羅漢果。於彼退已復從喜根得。復退已復從捨根得。而阿那含果以此受得。若彼退者還從此受非餘。問世尊修多羅六識身。此諸識何境界。答。

若取諸根義 五種心境
若取一切法 是則說意識

若取諸根義五種心境界者。五境五識所取眼識取色乃至身識取觸。受自相故。乃現在境界故。若取一切法是則說意識者。意識一切法共相境界故。思惟故。念故。此義廣說界品已說。境界智境界今說。

色界諸陰 無色無漏
有依無依八 及彼無為

十法欲界相應不相應無色界如是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二種無為善及無記。問此十法所知一一智幾法為境界。答。

五法當知 法智境界
比智七為緣 心境界三

五法知法智之境界者。謂欲界相應不相應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比智七為緣者。謂無色界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心境界三者。謂色界無漏相應心心法境界故。

有漏當知十 因果有六
解脫一道二 餘二境界

有漏當知十者。等智一切十法。廣境界故。因果有六者。苦集智知六法。謂三界相應不相應有漏境界故。法智比智故。解脫一者。滅智一法。謂有為境界故。道二者。道智二法。謂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學無學境界故。餘二境界九者。盡智無生智緣九法。除無記無為四諦境界故。問諸使何所使。答。

自地諸煩惱 定使於自地
自種一切遍 隨使於彼種

自地諸煩惱定使於自地者。彼欲界煩惱即使欲界法。乃至第一有亦如是。勝故對治故下不使上。離欲行故上不使下。自種一切遍隨使於彼種者。自種諸法自種使所使一切遍亦他種。五種境界故。

若定三界三界使所使
二界生當知 一界亦復然

若定三界三界使所使者。三界所攝五種法。彼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隨所應說二界生當知者二界法。二界煩惱所使隨其所應。謂覺觀欲。色界五種。彼色界一切使所使。謂意根三界五種。彼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隨其所應一界亦復然者。若定一界法彼一界使所使。謂憂根。欲界五種。彼欲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隨其所應。

此經牟尼說 其性已分別
識知及諸使 當三門

所說修多羅。我已分別。當以三門通。所謂識門智門使門。欲界修道五陰性。彼七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欲界故除比智有漏故除滅智道智三識識。謂眼識耳識意識。四入攝故。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斷使所使戒八智知。除他心智滅智三識識。謂眼識耳識意識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斷使所使。修者不放逸性九智知。除滅智意識三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斷使所使。一切修多羅如是說。隨其所應。若總說義。欲知攝者建立。欲知智門觀諦建立。欲識門者觀入建立。欲知使門者觀種建立如是者此則易知(修多羅品竟)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