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五

聖天菩薩
護法菩薩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黃紹亮
    一校者 錢冬霞
    二校者 王也男
    改稿者 譚海云

破時品第三之餘

復次有諸異部。於無常剎那暫時住體。即住體立有實時。為破彼言。故說頌曰。

無常何有住 有何體

論曰。自相經停。故為住。有為諸法無常所遷。不能暫停。如何有住。既無住體。依何立時。所以者何。言無常者。或即法滅。或法滅因。一切有為無常所逼暫即滅何容有住。住位無常隨逼。如後不得少留。若謂無常雖居住位爾時住力能制無常。扶己所依令其暫住。此亦非理。故次頌曰。

有住者 後無變衰

論曰。生滅相續不捨類。後異相起名曰變衰。後位住相與前住體既差別。何有變衰。亦不應言由後起令前住相而有變衰。住如前無變故。豈非後起前住變耶。云何法名變。現見餘亦名變。如酪既生說乳為變。粗雖似變。細則不然。所以者何。世間乳酪同類相續別相難知。不悟其中有生滅。謂前乳變由後酪生。微細理中即前住體變由後起。其義難知。
復次要自審察知有住體。方可為他說有住相。然無方便可審住體。知其於法。所以者何。故次頌曰。

譬如一識 能了於二義
如是二識能知

論曰。所識諸境要由能識。前觀後察方是有。一身同類二識。於一現境前觀後察。審知境相於前。爾乃可言現法有住。即一身同類二識。於一現境前觀後察。汝等云何能知現法剎那有住依此立時。汝不可言。前念意識未來法後念意識現在法。知有住體。以未來世法未有故。亦不可言。前念意識現在法後念意識過去法。知有住體。以過去世法已滅故。縱許去來法是者。時移世易不可名住。又不可言。諸法現在世住經多時。心諸法無常迅速故二心同現在。前觀後察知其有住。既同有為如何不等。諸法非久時住。是有為故。猶如心等。有餘色有住非心。此亦應以為喻破。有情同類二識。定不共現在一法一身同類前後識故。如緣前後青黃二心。亦不可說五識所觀意識能審知其有住。汝等不許二識俱生意識生時境已滅故。設許一身並起。各別境非能審知。雖許意識五識境。然各自變同現量攝。俱新境非重審知。由是故說。二識能知。復次亦一識審知二義。皆實有體。所以者何。作意審知前後境未生。審知後有前境已滅。尚能審一實有。況能知二現在二境。雖俱可了。皆新受故。非重審知緣餘識。不能審知餘境實有。帶餘相故。猶如各別緣二境心。又審察不能審察實有。帶餘相故。如新了現在境心。又數論如是說。若立慧體念念各異知諸法者。是則不應。先求後證。先受後憶。先疑後決。所以者何。不見天授受疑後時祠授能證憶決。由是當知。常能照了一切境界。故量言。知青等慧決定不離。知黃等慧是慧體故。如黃等慧。是故一慧知一切義。此亦不然。常法轉變皆先已破。不應重執。又汝云何知此一慧其是常知一切義。非不審所知慧相。可言此慧知一切境。非慧能自審知。等法中曾不見故。此慧必有別慧能知。是所知故。猶如等。又青等慧其性各別。所知異故。如他慧。此中意明。慧能重審知二境實有。不言一慧不知多法。勿一念不了多境。又明慧不能自審。不言慧不能自照。勿心心法不能自證。若爾不應後時自憶。若言照境是用非體。體非照故。不隨境別照用隨緣。乃有無量有多用故。無上失。此亦不然。體若非照。等。不為慧。若言照用。不離體故。無斯過者。此亦不然。用不離體。照應成一不離體故。猶如慧體。不離用。慧應成多。不離用故。猶如照用。用隨體一。違前比量。體隨用多。所立。若用隨體差別者。總別緣希求證得領受憶念猶豫決定如是等用差別無。若體隨差別者。汝所立慧應念念別。亦有先求後證。先受後憶。先疑後決。是則汝言翻成自害。又汝若言慧體雖一。然用隨緣種。故無失者。此亦不然。慧用隨緣成多故。等其性非一。世間不見有色等物體常是一用成多。世俗體用。容可施設體一用多。勝義理中無如是義。如何實有多。又汝所言慧體念念各別異故。如身慧。無先求後證等者。因不成。宗不許。前後兩慧體異故。又許照用雖念念別而有先求後證等事。故所立不定失。又等異別慧所緣。彼此俱。許即為同喻此比知別境識。別慧緣故。體應異。謂青等識其體各異。別慧緣故。猶如等。豈不樂等於轉變時合成等其異。
爾時復為一慧所緣所立同喻。便闕能立。此非真過說別慧所緣為因證體異。不言唯為別慧所緣。斯有何失。然彼等其性各異。必應許有別慧所緣。是故決定一慧。其是常知一切義。故一識審知二義。皆實有體。其理成立。為釋頌文起斯傍諍。今應且止辨所論。
復次今應詰問有住論者。如是住體為待餘於法。為不爾耶。若爾何過。若待餘住法者。不名能住。若不待餘能住法者。所住亦爾。應不待餘為顯此義。故次頌曰。

有餘住 住則不成時

論曰。自性不能助成自性。故無同類待。諸有為法必待異類相助而成。如慧與心。地與水等。如是若執住別有住。此住則應失於住體。待餘住故。住法。頌時者。是住別名。此正應言有餘住。不成住成文故爾。等亦無同類。故所立不定失。又次頌曰。

時若餘無 後非有

論曰。時者謂住。餘住無。住法不能自住。既不自住豈能住他。如是則應不名能住。能無故。諸有為法何能暫住經一剎那初住既為無。後滅如何有。初住滅相待立故。又若此不待餘住。自能住者法亦應爾。自力不待餘住。住既是無。滅亦非有云何汝執初住後滅。又住等互為助伴能起作用住相既空。亦無滅等。是則諸法後滅。後滅者何謂無常
復次諸有無常相為一為異。若爾何失。若言是異。應非無常。若言是一。有住。為顯此義。故復頌曰。

無常異 法則非無常

論曰。諸法無常者。無常相合說為無常受想等其相各別。自性異。故非無常。若爾無常故。如空等。體非無常。若言色等雖有差別。而用無常以為共相如是共相等。等異彼。還同前過。若言色等與彼共相不相離。是則性故。應失自相。若言諸法各有二相。謂自及共不相捨離。如是二種一通一別。相不同故。應非一體。如無常相。非等。如是等亦非無常。相既異。雖共和合不同。猶如色味。若謂無常無常合故無常。如杖人說為杖。故無色等非無常過。若爾修習無常觀者。於其等非無常法。增益立為無常。此無常觀應成顛倒。若爾不應能煩惱。是故無常等。若等復失自相如是諸法自相共相世俗道中立。不可定執為一為異。於勝義理都不可論。已無常與法異過。為顯一過。復說頌曰。

無常法應非有

論曰。無常與住。性相相違云何一法具有二種。如與樂。性相相違。尚不相應。況一體無常一。是則決定無暫住義。如何住立有實時。
復次有作是說。上所言。諸法無常何有住者。此不理。所以者何。諸法自性雖復時。然其作用前後差別。如四大種為共因。體必時。有先後。如是三相體雖俱有。而彼作用時分不同。先生相用。次後滅。住相用時。雖有無常。而勝用。有用故。能住所依住相用訖無常得。次復起勝用滅所依法。此亦不然。滅相自性作用。皆互相違。如苦樂等。必不並起云何體俱有先後。自性相違而許並起。何不許彼作用時。用既不俱。體亦應爾四大種喻。理未必然。用不時。體亦應爾。又無常體若俱有。不應作用先後不同。若謂住強無常劣故。住先起用無常後起。此亦不然。故次頌曰。

無常初既劣 住力定應強
此二復何緣 後顛倒

論曰。體既時。有先後。故不可說二相力齊。定應無常是劣。若爾何緣後時復見。無常力勝摧伏住力所依住相等。後時住力應制無常。以力強故猶如初位。於此間無別方便令住相力用損減。及令無常力用盛。若言住相作用已訖。故於此時其力損滅。彼無常相先未作用故於此時其力盛。此亦不然。理相違故。住與無常先後體一。何緣力用衰盛不同。住相爾時體無虧減。何緣力用炊有損。又住相用齊何當止。若言住用一剎那。何緣此住極為知定。若住相爾所。謂能住法一剎那。若爾無常今復何用。住力所住諸法自然不住。何用滅為。如是住相初後體同。所作業亦異。有時有時不起。此義難了。智者應思。又於後時無常力勝能滅住相。彼此同知。由是亦應信無常力前位已勝能摧住相。若爾住相無用。何執如是無用住為。是故智者應信無住。既有住。何立。又執無常初劣後勝。并執住相初勝後劣。皆不理。故復頌曰。

若遍諸法無常力初劣
應都有住 或一切皆常

論曰。無常相初時力劣。不能滅法法自然住。何緣執此無用住耶。是則住相應本有。以無用故。猶如兔角。若言住相初時力勝能伏無常。則一切時皆應勝。體異故。若爾有為常應不滅便違經說諸行無常
復次今應詰問貪住相人。諸有為法為無常相決定俱生。為作用無常始起。初且不然。故次頌曰。

無常若恒有 住相應常無

論曰。有為諸法無常所遷不能暫停。先已具辨。此無常相損害有為。如極暴惡怨家債主。常隨遷逼不令暫住。是故若一切有為有無常。則常無住。後亦不然。故復頌曰。

或彼法先常 後乃非常

論曰。若剎那無常始起。此無常相前位無。爾時法應常住。無無常故。如虛空等。非常住名。如無常體。別有少法。但由遠離無常相故。立常住名。等失有為性。若言後時必當滅故無斯過者。此亦不然。無為法中曾未見故。如虛空等初離無常。後決定壞義。有為諸法應亦如是。如何後時必當滅。又初等與後異。如後位無常所隨。
復次為攝上義。故復頌曰。

無常俱 而言有住者
無常相應妄 或住相應虛

論曰。有為法無常相俱而言有為住相者。如是二相性相相違。是則定應一虛一實。所以者何。若言住相勝力用住持有為令暫不滅。住力既盡。諸有法自然壞。若爾滅相復何所為。或後住相如前位。勝力用伏彼無常令其無力所依法。若爾何緣執無常相。若言無常雖有力用能諸法。而法初時勢力劣未為強敵。故無常相權時放捨令暫得住。若爾住相復何所為。或前無常如後位。滅所依法令不暫停。若爾何緣執有住相
復次有作是言。前無住有何體者。此不然。住體雖無然不住。諸法不可撥無應作是言。諸行生滅展轉相續無間剎那無住法體。所以者何。無常力用遷流不住。立之為滅。法體無者。滅何所依。若說法有無常相為法滅因。亦同此難。亦不撥諸法皆無。但言汝等所執真實。時所依體皆不可得。所以者何。執有住體與時為依。前已廣破生滅與時為依。亦不理。所以者何。本無今有說名生。本有今無說名滅。如是生滅既非實有云何依此執有實時。復云何生滅是假。本無名生。本有無名滅。生之與滅皆二合成。如舍如林。豈名真實。又與滅分所成。半有半無。如何有。又本無分不為生。體非有故。如龜毛等。其今分亦不名生。體非無故。如涅槃等。又本有分不為滅。體非無故。如虛空等。其今分。亦不名滅。體非有故。如兔角等。一一別分既非生滅二種和合豈是生滅假名諸法。是事可然。真實法中無如是義。又於生滅分中。本無未來無過去。去來二際已滅未生。其體既無非實生滅。今有本有現在攝。豈一剎那生滅並有。不可現在有二剎那。初為生。後為滅。時既有別。世云何同。若必爾者。應雜亂。生時滅未有。應名未來。滅時已無。應名過去。又滅法令無入過去滅。在現在名有。生既生法令有入現在生。應未來說名無。又本無未來。於今有時現在。於本有現在。其今無時過去云何二世成一時。而言此時決定實有如是推徵生滅非實。不應依此立有實時。有為法無實生滅。如何上言無常所遷。暫即滅何容有住。無常既無何能遷法。我上所言。皆為破執隨他意語非自意。然彼執無常復執有住。為破彼住且許無常。今住既無。無常亦破。不應謂我定許無常。我如良醫病與藥。諸有所說皆隨所宜。故所發言不應定執。等法實有住者。容可審知。是有為性既有住。復非無為。是故不應執為實有。既等法非定實有云何汝等依此立時。世俗可然。非為勝義
復次有作是說。若有為別立住體。能於法既言過。有為法。前前剎那後後。名住何失。此亦不然。最後剎那諸有不生後果。無住相。既無住相。應名無為。若爾已前諸有為法。與此同類非有為。有為法後後剎那續前前故名住相者。此亦不然。後念生時若與前念住相者。生相無。若爾有為四相。若後生時。望前為住。位名生二相俱有。是即說生以為住相。名雖異用無別。如是四相既無別用。何須立此無用相為。最後剎那後念。續此而生。無住相。是故即法住相亦無。
復次有作是言。令有為法於將滅時能後果。是住相此用故。諸有為法雖不暫停而有住相。此亦不然。最後剎那不生後果。無住相。過同前說。若謂爾時亦能後。餘闕故後果不生。既彼後果畢竟不生云何知前能生用。前時同類有用。比知最後亦有用者。此亦不然。現見異故。前時諸行後果生。最後諸行後果不續。果既別。為因豈同。若同為因。應俱有果若爾最後剎那不成。又汝不應前後諸行。以同類故更比決。謂皆為因。勿後果。例前亦爾。或前果例後亦然。又前諸行亦非一向。於將滅時能後果。入滅最後念心。不能等流果故。亦不應言望後。亦行為同類因。種類別故。勿阿羅漢無餘心緣他識。或識身同類因等流果。若爾永滅度義。若言後心緣他識。或識身。非因緣故。過者。此亦不然。入滅最後念心。望後行亦非因緣云何生彼名住相力。若言色望彼後心以性故。是等流果與彼為同類因。是因緣故名住力者。無餘心望他身識識身。汝宗亦許有性義。云何非彼同類因耶。夫因緣者。類熏習生果功能非餘法也。是故汝立住相不成。非一切法同類故。又因緣者。世俗立。如何依彼立實住相。又汝五因取果與果皆許因緣云何同類因取果一用為住相力。又未來世無實有體云何望彼為同類因過去未來現在世無為攝。同兔角等。非實有性。是故因時未有故。如望兔角非彼實因。果現前時因已無故。如從龜毛非彼實果。因果尚非真實有體。依立住相豈得實有。既無住相。時何所依。是故無實有時體。
復次云何定知諸法有體法體有實時。若由現見知法有體。此亦不然。非實故。所以者何。故次頌曰。

迴心緣妄境
是故唯虛假 憶念名生

論曰。一切所見皆所為。離一法是實。謂無始諸見。隨所習見。隨所遇緣。隨自種子成熟差別似種種法相而生。猶如夢中所見事等。皆虛妄現都一實一切皆是心識所為。云何定知諸法有體識應有。猶如夢心。云何如是妄執。境既是識。如何有識體。有亦不可知體。不能知體故。汝等不許識並生故。設復許有諸識並生。亦無展轉親相義。云何能知有。若爾大乘如夢啞。撥一切法皆悉是虛。不能辨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自性差別。或復不如諸夢啞者。彼能分別種種境界。但闕語不能辨說。今此不能分別諸法。亦不能說。是苦哉。我等不能隨善如是大乘所立虛假法義。以一切法皆可現見不可撥無現見法故。奇哉可愍。薄福愚人不能信大乘法義。能見所見。能見既無誰所見。以諸能見不能自審。知有體不審他。於審察能見所見。皆無所有不可審察。是故不應執現見法。決定有體。以迴心時諸所緣境皆虛假故。所以者何。起憶念時實無見等種種境界。但隨因緣似。見等種種境相而生。以所憶念真實故。虛假憶念名生。所曾更諸法相。迴心追憶。故為念。當憶念時曾所更境皆有故。能念亦無。而名者。隨順串習顛倒諸見假名施設此念故。世間有情妄起種種分別諍論。競執諸法自性差別。沒惡見泥不能出。所見亦所聞。是則一切無所有云何今時編石為筏。諸有行願復何所為。隨順世俗所聞。強施設。不應為難。勝義理中俱不許。一切分別戲論絕故。非諸如來有法可說。亦有法有所得。故契經言。如來昔在燃燈所。有少法可說可取。若爾精進則為唐捐。應棄如來甘露聖教。為欲方便倒見執。施設事。俱過。既言一切所見能見無所有云何無過。雖真實所見能見。而諸愚夫顛倒謂有。為除彼增上慢見。隨順世間施設無過能隨此聖教修行。隨俗說為真佛弟子世俗愚夫隨自心變顛倒境相而起見心。佛非其境於彼無用。云何說為如來弟子。由佛願行為增上緣。起彼見心。故亦無失。謂佛世尊在昔因位。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發起無邊功用願行證得無分別慧。因此慧力發起無量利樂有情作用無盡諸有情類用佛願行。所得妙慧增上緣現能順世間。最勝生道及順出世決定諸佛形相。及所說法。緣心相增上慢。謂我見說法音。信順修行出世行。是故說為如來弟子。若爾顛倒願行無分別無倒見慧。以本願利樂一切有情生起故。設許如是有何相違因果異類豈不相違。又一一因應一切。隨因勢用生異類果。彼此俱許有何相違。如從有漏無漏。非根生根。非識生識。不可見此能生異類。即令一一一切。同見同知。不應為難。彼此俱有非愛過故。又世俗法力難思。不可一一難令齊等。現見世間末達那果。及餘能發風等物。時服者。除風等為無病因。羯羅那等則不如是。是故異類雖得相生。而非一因一切果。又本願行亦非顛倒。以能了知諸法實義。於一切法執著。能為無上妙果生因。雖復發心起諸勝行。求無上利樂有情。然似幻師起諸事。都所執。故非顛倒。復次如前應問。云何定知諸法有體法體有實時。若彼答言由隨法體現見心。後重審察了知。昔曾更如是境界無法體起現見心。後如是審察。是故定知諸法有體。復應問彼。重審察時為有法體可現見不。彼言。不也。所以者何。已即滅。彼於今時見。謂所見而於見。又應問彼。重審察時前現見為可迴返憶如是境耶。彼言。不也。所以者何。過去諸法不可迴返。故無迴心。謂能迴過去心來至現在若爾今時由誰審察。能決定諸法有體。彼言由念。所以者何。要現見後方有念。非無法體可有現見。是故定知諸法有體。此但有言而無實義。所以者何。一切憶念有名無實境起。憶念唯緣妄境。是故世俗虛假憶念名生。謂於非有虛妄境界。如對目前分明記憶。故名憶念。實有體顛倒相現。故名非有虛妄境界。是故不虛妄計度諸法實有體。
復次汝上所言。要現見後方有念。非無法體有現見者。此亦不然。前已略說。非實故。所見能見無所有。是故不可以其現見證法有體。前雖略說。而未廣辯。云何定知諸法非有。諸所執有略有二種。一者無為。二者有為無為是常。先已廣破。謂有用能生諸法有為無為體。有用不能生法兔角。其是無。有為有二。謂過未有。及現在有。過去未來如前已辯。謂曾當有非現有體。若現有體應名現在。若言無用。故非現在。既現有體云何無用。若言其用必藉緣故。非恒者。用可無常不藉緣應是常住。若言此體能起於用。用非常故。體亦無常。是則此體能起於用。用暫有故。體非恒有。又有為體恒是有而能起用。故非無為虛空等體亦許恒有。何不起用說名有為。無為恒有而不起用。有為起用如何恒有。又過去體定非現有。名已滅故。過去攝故。如過去用。未來世體亦非現有。名未生故。未來攝故。未來用。若言去來體雖是不名現現在故。所立比量便立已成。此理不然。汝立三世體非本無今有。亦非本有今無。一切時有。所執空故名現有。非現世為現有。今遮破恒現前有。是故比量非立已成。若汝不許去來二世其體現有。則如用先後是無。體非常有。是則一切有為之法。若體若用皆待緣。本無今有本有今無。便失汝宗。法體常有。若言去來是現有。所攝故。猶如現在。理亦不成。汝許去來用非現有。是所攝。則所立不定失。若言去來實有所攝故。如現在者。理亦不然。若勝義我宗現在。亦非實有則無同喻。若世俗用瓶盆等。是所攝而非實有。則所立不定過。若言去來實有。餘非實有。所不攝故。如共所知實有法者。此亦不然。若勝義無同法喻。若世俗便立已成。我宗亦許去來曾當是實有故。又如共世俗法。餘非實有。所不攝故。應非去來體現實有如是等類有多相違。又去來體非現實有。餘實有法。所不攝故。如共所知實有法。如是等類比量無邊。是故去來非現有體。但現在假名建立。謂現在心緣曾當法。似彼相現去來過未去來共所許法。非離現在有實體。宗所許所攝故。猶如現在諸立過去未來有體現在者。皆同數論外道所計自性體常起謝。彼既過。此亦應然。是故自稱佛弟子者。應此執。現在諸法世俗有而非勝義。所以者何。若勝義有。應不藉緣。既待緣生如幻事。如何可說是真實有。又現在法生有滅。猶如幻化。云何實有。若現在法實有者。所執虛空等性。無生無滅。豈名現在。又現在法已生未滅分合成。已生未來未滅過去待立故。非實有體。如粗細等。攬非法和合而成。如樹林等。云何實有。又於現在一一法上種性。如何實有。謂一一法皆有蘊性處性界性有漏無漏世出世間色心等性有無量種。於諸性中誰實誰假。不可說言。如是等性是義差別一體。除此諸性更有何體。亦不可言。一性是體餘性是義。為性差別云何一體。餘皆是義。亦不可言。如是等性是名差別。其義是一。若爾不應生別行解。亦不可言。差別行解但緣其名。無常等種種行解。皆義故。是故一一有為法體皆用無量性相合成。如舍林等非真實有。但世俗有實體。若言諸性皆是共相。以可說故。如軍林等。是假非實。比量所得。自相是實現量所得。既言是實。其相如何。現量所得云何可說。若不可說。如何言實。若可言實。即應可說。云何自相不可說。若言自相說為實。非是真實。是則一切若假若實。皆世俗施設云何汝等定執諸法有實體。若一切法皆非實有。如何現前分明可見。鏡像水月健達縛城。夢境第二月等。分明可見。豈實有耶。世間所見皆有實云何以見證法是真。覺時所見一切非真。是所緣如夢所見。夢心所決定非真。亂所緣第二月如是真實法體。而能為境。現見心。因斯展轉發生憶念。前後俱緣非有境。是故不可以生憶念證法是真。法既非真。時如何實。若緣妄境倒見。境可是虛。見應是實。境既是虛。見云何實。如在中。謂眼等識等境。覺時事俱無。妄境倒心亦復如是愚夫謂有。聖者知無。有倒心境二種皆虛。無倒俱應是實。世俗可爾。勝義不然。以勝義心言絕故。若於勝義心言絕者。云何數說。心境是虛。為破實執。故且言虛。實執若除。虛亦不有。若實虛。皆為遣執。世俗說。非就勝義勝義諦言亦是立。為翻世俗非有定詮。現見心境可言是無。憶念境心云何非有現見尚無。憶念豈有。若一切法都非實有。如何世間現造善惡善惡苦樂亦無。是則撥無一切因果。若撥因果則為邪見。豈不怖此邪見罪耶。奇哉世間愚癡難悟。唯知怖罪因。一切善惡苦樂因果。並世俗有勝義中無。我勝義不可得。不撥世俗何成邪見。於世俗中執勝義有。不稱理。是為邪見。今於此中為破時執。略說諸法俗有無。其義虛實研究是非。於後品中分別。已略成立遠離二邊中道實義諸有聰慧勝義修學。謂常無常二邊邪執次第。略破應知。

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