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

   彌勒菩薩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黃紹亮
      一校者 錢冬霞
      二校者 王也男
      改稿者 譚海云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一之四

賢聖常說最善語 非不愛語第二
諦非不諦語第三 法非非法語第四

今此頌中。言善語者。所謂善說善言善論。當知善說有三種相。所謂悅意無染唯善。由第一語令他慶悅。由第二語令自尸羅穿缺。由第三語能令他人出不善處。安住善處。因此引攝利益安樂。或有愛語非諦非法。謂如一以妙言。稱讚真實德。或有諦語非法。謂如一以染污心發粗惡言責他人真實過惡。或有法語亦愛亦諦。謂如善知稱讚及與責。知可稱讚責已。然不稱讚亦不責。唯方便正法。能令彼人出不善安住善處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所有善語若標若釋。當是名此中略義

信慚戒人所稱讚
是名趣天道 能往天世間

此頌所明。謂如一於證法毘柰耶。獲得正信。恥在居家。受持淨戒趣得飲食臥具。便生喜足。減除器物。儉約資緣。凡所獲得如法利養終無私隱。必與智人梵行者而共受用所有正法後善梵行。所謂契經乃至議。皆能受持研尋究達。傅授他人廣為開闡。彼既成就是諸善法。當知必獲三種利。一者諸佛諸佛弟子真實人之所稱讚。二者若彼尸羅財施之所攝引。福德資糧法施攝引智慧資糧圓滿者。便得趣入解脫清淨諸天眾同分中。三者若彼二種資糧猶未圓滿。便能令彼速得圓滿身壞已後善趣。多往天上世界中。復有差別。謂如一於證法毘柰耶。獲得正信。信惡尸羅當墮惡趣慳貪者得貧窮報。如是信已。於現法慳貪深生羞恥。以羞恥故。棄惡尸羅清淨戒棄捨慳貪無垢處居家。廣說乃至善行布施因緣。於現法聖賢所讚。身壞已後乃至善趣天上世界中。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二種正行正行所有利。當是名此中略義

多聞能知多聞能遠惡
多聞無義 多聞涅槃

  此頌所明。謂如一於依先時應作施論戒論天之論無倒教法恭敬聽聞。聞已遂能了知其義。謂現法中種種惡行及當惡趣無義因。彼由了知如是法義隨法行能遠苦因。能引因。因緣。得樂捨苦。若於增上四聖諦相應教法恭敬聽聞。聞已遂能了知其義。謂一切生死寂靜涅槃。彼由了知如是法義。若根已熟資糧已滿便能獲得如是義。識心清淨故。纔法已於諸聖諦現觀者。能入現觀。已現觀者便得漏盡。若根未熟資糧未滿。即由如是遠離諸惡。增上戒增上心增上心增上慧此能捨一切苦本煩惱無義證得涅槃。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先聞正法如理思惟。先如理思法隨法行隨法行為先因故利果。當是名此中略義

智者如空無染不動猶如天帝
如泛清涼盈滿池 不樂淤泥生死海

今此頌中。辯阿羅漢苾芻心善解脫超諸戲論猶如虛空。何以故。譬如虛空戲論。淨與不淨皆不能染。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一切世法若順若違皆不能染。所謂利衰乃至苦樂。又諸有學已離欲貪。向阿羅漢。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無相心三摩地時。如天帝幢。於其一切發‧憍舉‧戲論‧營為‧生願‧俱行所有貪愛。不能傾動。又諸有學已離欲不還果。於上解脫欲樂。譬如遊泛清冷泉池。於愛味上分諸結熱淤泥中不欣樂。由於此不欣樂故。亦不欣生死大海。復有差別。謂阿羅漢所有飲食言說遊行無相住。有餘依苦之所隨逐次第三處應知。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三界欲於佛聖旨猶有餘依離欲界勝進道攝及不還果。復有差別。謂略顯示解脫等持利智慧勝利。復有差別。謂略顯示增上心慧學果。及顯增上心二學

若以色量我 以音聲尋我
欲貪執持 彼不能知
若於內了知 於外不能見
內果觀察 音聲所引
於內無知 於外而能見
外果觀察 音聲所引
於內無知 於外不能見
彼普障愚夫 音聲所引
若於內了知 於外亦能見
英雄出離慧 音聲所引

此頌所明。謂如一體異生未斷虛妄分別欲貪。觀見世尊三十二大丈夫相遂便測量。此薄伽梵如來正等覺。其所說法決定微妙。其弟子所行必善。彼於後時近不善人聞不正法。隨逐他論及他音聲信順於他所引攝。所引故於佛法僧還生毀謗。如是皆由不如實知如來法身故。致此。復異生靜慮天眼通。遠見世尊便是解。此薄伽梵如來正等覺。餘如前說。復有欲界繫果報肉眼已測量。當彼亦隨逐他論及他音聲信順於他所引攝。復異生於爾所見都無所有。彼普被障。時為他音聲所引。若諸賢聖除斷調伏超越欲貪聖慧眼。彼由如是聖慧眼故。於內證如來法身。雖於外如來色身。或見制多或圖畫等而能了知。非第一義正等覺。彼由如是於內正知於外正觀。不隨他論及他音聲不信順他非所引。於佛法僧決定信受。如是皆由如實了知如來法身故。致此。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若唯世俗如來者則不決定。若以勝義如來者是則決定。當是名此中略義

第六增上王 染時自取
無染不染 染者名愚夫

今此頌中。第六增上王者。謂心意識有已渡五暴流未渡第六意暴流爾時隨逐所有愛味故名染時。復有補特伽羅。於長夜為己有。於可愛法執藏不捨。是故說彼為自取。貪為染。因所生當來世苦亦為取。若自取於所染不隨功用攝受止修意對治作意故。如是彼心於現法有染污。於無染心自取。當來中因彼諸苦亦有染有於彼隨作功用。而不攝受亦不止。不修意對治作意。故依此苦因長夜受苦。於此苦因不能遠離故名愚夫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遠離苦因所有利。及顯苦因能感苦是愚夫性。當是名此中略義

有城骨為墉 筋肉而塗飾
中有恚 慢覆所

今此頌中。所言城者。謂心意識。此城唯以骨充磚石。筋代蠅紝肉當塗漫。為形骸墉周匝圍繞。此城中有善說法毘柰耶所有善法四種惡法之所持。二是在家諸受者。謂貪與瞋。二是惡說法毘柰耶中而出家者。謂慢與覆。由著諸欲悕求諸欲。與鄙穢相違背。於善說法及毘柰耶尚不信受。況當善。恃惡說法而生悕慢。不能自然佛世尊弟子所。設佛世尊弟子悲愍故。往其所。然彼由覆隨煩惱染污其心。尚不如實發露己過。況能信善法如是當知於彼善說法毘柰耶相應善二種心城。皆不能入。何況復能取為己有。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總由四種雜染因緣失壞善說法毘柰耶。當是名此中略義

藏支於自 苾芻尋思
無所依上不他 證般涅槃所謗

此頌所明。謂如一依初靜慮三惡尋。所謂欲尋恚尋害尋。又能棄捨初靜慮地諸善尋思安住無尋無伺中。如藏支於其自。略攝尋思亦復如是無尋無伺定者。應知此上乃至有頂。彼於此定正安住不生愛味。出已成就可愛樂法。調順柔和易可共住。不惱有智同梵行者。又為智人梵行共住。又得成就無違諍法。彼由如是方便故。於諸聖諦能入現觀及得漏盡。於彼諸法不由他信獲得見故。如實知法真是法。毘柰耶真是毘柰耶。由如是知故。依止諸見顛倒於法謗法。及於非法亦謗非法不顯示非法為法。法為非法。非毘柰耶為毘柰耶。或毘柰耶為非毘柰耶。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善說。法者四種擾亂對治道。何等四種擾亂。一不染尋思擾亂。於勝定愛味擾亂。三互相違諍訟擾亂。四於正道誹諦擾亂。當智是名此中略義

等不等而生 牟尼有行
內樂差別 俱舍卵生

此頌所明。謂佛示現最後有菩薩位時。先所獲得三十有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妙色生。於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其色身生。與前等。其名身生由勝無漏相似故。與前不等。又佛示現寂靜樂妙門樂為依止故。得定自在如定心力捨諸行及諸有行。彼捨邊際妙色生。與前等其名身生。與前不等故有差別。如因其卵生雞等依卵而生。已漸漸增長種類相似而出。如是如來色身名身差別道理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謂佛世尊不棄捨諸行者。應滿壽量般涅槃定力所持捨壽行故。不滿壽量般涅槃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捨諸色身名身二種差別。及顯棄捨所依因緣。當是名此中略義

無淤泥等欲 無魑魅等瞋
羅網等癡 無江河等愛

此頌所明。謂四種。能為世俗不自在法。世間現見能令有情不自在轉。一者陷溺淤泥。二者鬼魅所著。三者於羅綱。四者墮駛流河隨流漂溺。復四種。能為真實不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轉。當知亦爾何等為四。謂如一生欲界。陷溺不淨腥臊生臭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發增長善法。又如棄捨諸欲。於善說法毘柰耶中而得出家忿怒性多惡言。由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數學處。動生越。於諸智者梵行所。屢以粗言擊刺訶擯侵惱毀辱。又如棄捨諸欲。於惡說毘奈耶中而得出家惡魔大癡見網。彼既入已流轉生死不得自在。又如一生長上分諸離欲地。於諸結未能永斷。亦未遍知不得自在還生下界順流而住。出離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界諸品愚夫纏縛
復有差別。謂如一陷欲淤泥不能自在。於善說法毘奈耶清淨出家。又如一為性忿怒忿怒所蔽憤恚纏心。尚於身或害或損。何況於他。又如一成就癡品諸惡邪見。謂父母毀謗父母。於父母所反悕敬養。況自能為。又如一廣諸欲貪愛所漂不得自在。尚不欲自食。況能惠於他。如是四法。當知能障諸聰慧者。四應知法。謂善說法毘奈耶清淨出家遠離恚害敬事父母樂行慧施。

虛空鳥跡 外道沙門
愚夫戲論 如來

此頌所明。謂眾生悕樂勝欲欲所攝。又眾生悕樂勝身有求所攝。又眾生悕樂沙門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此中欲求有求攝者。謂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戒。當得往生善趣天上世界中。以妙五欲而自賞納歡娛遊戲。彼既修習如是願已。得最勝欲及最勝身。譬眾鳥翱翔虛空。遍虛空無安足處。如是眾生於其所無常諸欲身分中都無安住。當知亦爾。若樂沙門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復有二種。或依善說法。或依惡說法。依惡說法諸外道輩並沙門。依善法梵行求攝受者亦沙門。正梵行求攝受沙門。又此一切三門所攝。或欲求門。或有求門。或梵行求門。如是皆名樂著戲論。當知如來棄捨一切所有悕求故無戲論。即以此義類如來弟子眾正梵行求攝受者亦無戲論。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善說法毘奈耶精進者皆空無益。當是名此中略義

戲論皆無 踰牆塹
牟尼世間 天人不能識

此頌所明。謂阿羅漢苾芻貪愛。由四種相。於惡魔一切愚夫繫屬主。解脫自在隨意遊行聚落。有諸愚夫如是阿羅漢於最究竟自在遊行。不如實知。便於二處輕毀。云何男子。棄捨自屬養命珍財。乃求屬他資生具。何故棄捨方便。苦精進求有斷滅。是諸愚夫天上功德見處居家有財產故。於牟尼輕忽。彼所事天於此牟尼廣大功德。尚不能了。況能事者而能識知。云何愛諸阿羅漢。由四種相。於惡魔一切愚夫繫屬主。解脫自在。謂諸愚夫四識住。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死中往還五趣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重過。為魔怨之所驅役謂或增益或復損減惡見故。發起種種執刀杖等惡不善法戲論生諸惡趣。令造種種諸惡業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中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區役。令處欲愛繫縛垣牆。不能出離欲界生苦。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輕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色界無色界無明深塹周匝圍繞閉在生死眾苦牢獄。於不得出離阿羅漢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不應羞。應羞不羞。於不應怖而生怖見。於應怖中怖見。當是名此中略義

有熏除諸尋思 無餘分別
超過礙著諸色四軛蠲除不往生

此頌所明。謂如一已入有學位。未離欲界欲。依初靜慮。熏除欲界諸惡尋思。依第二靜慮清淨心趣性。初靜慮所有分別無餘永離分別。依第三靜慮。超過第二靜慮地諸喜礙著。依第四靜慮。超過第三靜慮地諸樂礙著。無色定。超過一切所有色想如是漸次依諸定乃至有頂。若定若生蠲除四軛。何等為四。一蠲除染污尋思軛。二蠲除不染污尋思軛。三蠲除喜樂繫縛軛。四蠲除一切色想軛。因緣。於諸下地不復往生。當知異生雖到有頂。若定若生猶為四軛繫縛故。於諸下地還復往生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到有邊有學異生二種差別。當是是名此中略義

惠施令福增非滅怨害
善捨諸惡 或盡得涅槃

此頌所明。謂如一於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雖處居家。而遠緊慳垢纏縛受持七種依事。因緣。若行若住廣說如經。乃至如是福德有復能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既出家具足忍力。為護尸羅。雖遭罵侵惱責。或以身手瓦礫刀杖。歐擊傷害。恐壞尸羅當為障礙惡念不出惡言。唯緣彼境與俱心。於一切遍滿而住。因緣。於現法相續所有怨害並皆止息無惱世界中。無多怨敵。為世欣仰。眾所樂見。如是善修方便已。增上戒增上心增上心增上慧。當於聖諦現觀時。則能永捨趣惡趣及諸惡趣。又修如先所得道故。漸次永除所有諸結。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是後時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復般涅槃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淨信者四種正行。一感財富行。二感善趣行。三惡趣清淨修行。四離一切清淨修行。當是名此中略義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自調伏其心 是諸佛聖教

此頌所明。謂如一於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有惡行。皆能斷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善受尸羅律義。彼由三相奉行眾善。謂善住尸羅別解脫清淨律儀乃至所有學處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彼此故於所知如實知見如是具足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心。謂如實知能起患。由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學學果。顯自聖教不與他共。當是名此中略義

調伏輕躁 淪墜於諸欲
調伏其心 調引安樂

此頌所明。謂宣說心若意若識長夜愛樂憒鬧雜處。於憒鬧處遠離調伏。雖強無間修習。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癡。亦不一向策舉無掉寂靜。然復疾疾還生有貪掉舉及不寂靜。雖強寂止中。長夜愛樂色聲香味觸故。於五欲境馳趣淪沒。諸聖弟子如是樂著雜染生苦心。不縱其令自在轉。亦不隨順思擇成辦遠離。恒善法一境性。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實知如實知能起患。由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彼既如是調伏苦因故。於現法中得安樂住當來眾苦亦得永盡。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隨順長夜流轉道之心。及不隨順利。當是名此中略義

心相善知 能餐遠離
靜慮常委念 受無染喜樂

此頌所明。謂如有學見跡。能了知止舉捨相因緣得四功德。謂一緣遠離粗重。能善受身心安樂。是初功德。又淨定所修故。所修故。能正審慮諸法道理獲得內法毘缽舍那。是第二功德。彼由如是清淨止觀依止故。於所修菩提分法無間能常修習。能委修習無懈無憚。是第三功德。彼由如是無懈憚心。獲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脫。又能受用解脫喜樂無染樂。於現法中得安樂住。是第四功德。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於相善巧四種功德。謂奢摩他所作毘缽舍那所作。無懈憚所作。到究竟所作。當是名此中略義

無工巧活輕己 樂勝諸根解脫
所無悕望 斷欲行真苾芻

此頌所明。謂成就五支永斷五支。當知得名真實苾芻。何等為五。謂不依止矯設方便活命法。亦不恃賴有勢之家。亦不稱族望。亦不詐諸佛所說聖弟子說。猶如依止工巧處非法悕求飲食。是名初支。又復減省器物具善棄珍財。衣僅蔽身食纔充腹知足歡喜。凡所遊行衣缽。是第二支。又悕慕沙門愛樂沙門。悕慕學處愛樂學處命難因緣尚不越所學禁戒。何況少小利養因緣。是第三支。又彼如是方便淨命喜足愛樂學處。於諸聖諦現觀者。能入現觀清淨見。或時夫念暫爾發生。不善尋引起貪欲瞋恚愚癡遲緩忘念。速復除遣。是第四支。又彼修習如先得道。於諸一切隨眠隨煩惱纏。心得解脫。是第五支。如是成就五支。云何復名永五支。謂阿羅漢苾芻。於五所不復能犯。所謂不能捨所學處而復退還。又復不能所貯積執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諸欲境界。又復不能為財為命妄語。又復不能棄捨諸欲不與取。亦不復能永貪欲獨住行。而更習近梵行法兩兩交會。或計自作而招苦樂。或計他作自他作。或非自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樂如是為五支永斷。

行 無身寐於窟
調伏婆羅門

今此頌中所言心者。亦為意亦為識。此於過去一切愚夫無量差別展轉。及因展轉無作者。而流生死前際叵知。故名行。此於現在一一而轉。第二伴心所遠離故。一切種不頓轉故。行。又此現在隨其體初起現前。或由貪性或由瞋性或由癡性。或由一一所餘煩惱隨煩惱性。畢竟轉如五色根。或同或異或劣或勝。隨其體初起現前畢竟而轉。如是。何以故。心經彼彼日夜剎那臘縛等位。非一種種類。異生時生異滅時滅。由自性染污成實故。為無身。此未來世四識住隨眠。可於後生往來義。名寐於窟。有總慧四相。能於過現未來世心。如實了知修厭離滅及心解脫。彼能超度薩迦耶。到於彼岸安住陸地。名婆羅門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心於過去染污無作者性。於現在世性是剎那自性清淨。於未來世由有放逸不放逸染污清淨。當是名此中略義

誰能覆世間 誰能令不顯
誰復能塗染 誰為大
無明覆世間 放逸令步顯
戲論能塗染 苦為大
諸流處漏 是漏誰能止
說誰防護 眾流誰所偃
世間諸流漏 是漏念能止
說能防護 由慧故能偃
念慧與名色 今問是一切
何當永滅
念慧與名色 說是一切
若諸識永滅 於斯永滅
云何所行 諸識當永滅
今請垂方便 為釋令無疑
諸受 不生
如是所行 諸識當永滅
若諸善說法 有學異類
常委能趣 請大仙為說
耽著諸欲 無濁染
諸法巧念 是苾芻能趣

此是波羅延中。因阿氏多所請問頌。言世間者。略三種。一欲世間世間。三無色世間。今此義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種世間出家世間復有二種。一惡說法。二善說法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由明故應可顯了。由放逸故令不顯了。若諸在家異類白衣。為諸戲論之所塗染。當知戲論三種。謂三種言事戲論。於四種言說所宣談亦名戲論。能發語言所有尋伺亦名戲論。於過去未來現在三種言事言說發起異類分別思惟。或違或順是名塗染。若前戲論若後塗染。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說彼為諸戲論之所塗染。此中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放逸不顯。諸在家者戲善塗染。彼於現法苦因轉時。於此苦因不能如實知苦因。於此苦因愛樂則住。因緣。生當來苦。即說此苦名大畏。又惡說法者由無明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諸在家者由戲論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善說法者由放逸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如是無明放逸戲論諸門。流漏。由聞他音內正作意。於諸行中了知過患。此相應逆流而轉。故能止。如是方便名伏對治。若出世間正見無漏慧。於三種流皆能偃塞。如是方便對治。於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種對治皆能斷故。俱名防護。又惡說法者及在家者。一向染污品攝。若善說法毘奈耶二種可得。諸縱逸者墮雜染非顯了攝。不縱逸者墮清淨顯了所攝。又若已顯了若應顯了。當知二中放逸阿羅漢。斯已顯了不放逸無更須作不放逸事。於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證得清淨識決定。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善清淨識永滅故。若念若慧亦隨永滅。餘依所攝先業所引一切名色亦隨滅盡乃至彼法未永滅來。於六恒住常善安住。於離欲地所有內受。及於諸欲相應外受不生樂。如是為諸阿羅漢正念現行乃至壽盡識方永滅。若諸有學斯應顯了。於不放逸更須作不放逸事。謂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學異類諸有學極七反有。或復家家一來果等。及於現法般涅槃。於下分結及上分結無染污。為斷彼處修習對治。又於諸欲耽著故。諸下分不能染污無濁故上分不能染污。又於一切有苦法中。如實知乃至出離。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習如先所道。能究竟如是修習對治道故。彼於一切不放逸中諸所應作不放逸事。皆究竟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在家者及於外法出家決定雜染。及顯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染污品。若不放逸清淨品。當是名此中略義

諸欲悕求 或所期
得已心定喜 至死而保愛
樂欲眾生 退諸欲
其色便變壞毒箭所中
遠離諸欲 猶如毒蛇
彼於愛世間 正念超度
與金銀 牛馬珠環釧
女僕諸欲 是人所耽樂
攀緣變壞諸漏
從此眾苦 如船破水溢
若永絕諸欲 如斷多羅
棄捨諸愁憂 猶蓮華水滴

此是義品中依諸欲頌。謂如一悕求未來所有諸欲。為獲得故發方便。得已現前耽著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諸欲因緣生樂。如是總名諸欲愛味。又彼悕求及正受所有諸欲。於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時。隨彼諸欲戀著愛味。愛箭入心如中毒箭大憂苦或致殞歿。如是諸欲過患。又復毒蛇諸欲境。毒蛇首者。譬諸欲所有愛味。若諸愚夫愛味諸欲貪著受用。如蛇所螫。多聞諸聖弟子遠離諸欲所有愛味。如毒蛇首。愛染受用之。廣說乃至不生耽著。彼於諸色所有貪愛乃至於觸所有貪愛。皆能調伏斷滅超度如是諸欲出離。又諸欲自性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事欲有二。一者穀彼所依處。謂田事。二者財彼所依處。謂金銀等事。何以故。諸求穀者必求田事。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求金銀等復有二種。一者事王。二者商賈。求穀求田方便須牛。求財事方便須馬。求財商賈所有方便。若金銀等共相應者。謂諸寶珠。金銀異類不相應者。謂環釧等。此舉最勝。若買賣言說事務當知亦爾。積集如是財穀事已。受用所有助伴。謂諸女色。若未積集招集護。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謂諸僮僕。如是財穀積集廣大。於此所耽不捨如是一切皆名事欲煩惱欲者。謂於事欲隨逐愛味耽著識發種種妄分別貪。又於事欲煩惱欲。令心沈沒成劣性。若彼事欲變壞散失便生諸漏歎憂悲種種苦惱纏繞其心。彼由如是現法諸漏蔽伏有對治。猶如般破水漸盈溢。招集當來等種種苦惱。若於諸欲已得出離。便能永絕隨欲愛發起貪著染污識。猶如多羅樹頂不復長。又彼事欲可愛可樂乃至可意。若變壞時於清淨識諸憂愁一切苦惱不得住。蓮華葉水滴不著。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欲愛味過患出離三種自性。又顯愛味能為過患及彼出離所有功德。當是名此中略義

過去無戀 不悕求未來
現在諸法處遍觀察
智者增長 無奪亦無動

此是造賢善頌。謂如一於證法毘奈耶獲得淨信。以正信棄捨家法趣於非家。由五種相修行梵行清淨。謂能捨離居家諸行顧戀。亦不緣彼生追戀還起染著。是名初相。又於現法利養恭敬未來種類所有諸行不生悕望。亦不願求當來人天所有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又於現在五取蘊諸法及彼安立。能正觀察。又於現法當來世諸惡行惡果報。謂我於不應發起所有惡行廣說如經。乃至應斷身諸惡行善行。語意善行當知亦爾。又於諸蘊隨觀察。去來今世皆是無常無常故苦無我。由無我故於彼一切不執我所乃至於彼不執為我。如是如實正慧觀察。是第三相。又依初法毘缽舍那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當來通達增長。非諸王等所能劫奪。是第四相。又依第二法毘缽舍那。於現法涅槃功德能善增長。非諸煩惱隨煩惱所能傾動。是第五相五相修行梵行清淨。若如是一日一夜。亦為賢善第一賢善。當知超度此餘一切所有梵行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於善說法毘奈耶所修梵行。於一切相皆清淨不與他共。當是名此中略義。嗢拖南曰。

惡說貪流怖 類與池流貪
劬勞四種

瑜伽師地論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