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黃紹亮
一校者 錢冬霞
二校者 陳香君
改稿者 譚海云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
復有四種法嗢拖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何等為四。一切諸行皆是無常。是名第一法嗢拖南。一切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拖南。一切諸法皆無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拖南。涅槃寂靜。是名第四法嗢拖南。諸佛菩薩多為有情宣說如是法相應義。是故說名法嗢拖南。又從曩昔其心寂靜諸牟尼尊。於一切時展轉宣說。是故說此名嗢拖南。又此行跡能趣大生。亦復能趣出第一有。是故說此名嗢拖南。
云何菩薩等隨觀察一切諸行皆是無常。謂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於一切時常無所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故名無常。又即觀彼離言說事。由不了知彼真實故。無知為因生滅可得。如是諸行離言性有生有滅。故名無常。又諸菩薩觀過去行已生已滅。由彼諸行無因可得亦無自性。是故觀彼因性自性皆無所有。觀現在行已生未滅。由彼諸行因不可得已與果故。自性可得猶未滅故。是故觀彼自性是有而無有因。觀未來行未生未滅。由彼諸行有因可得未與果故。無有自性猶未生故。是故觀彼唯有因性而無自性。菩薩如是見三世中分段諸行想續轉已。等隨觀見一一剎那有為諸行。皆有三種有為之相。於剎那後復有第四有為之相。即於此中前剎那行自性滅壞。無間非先諸行剎那自性生起。正觀為生。諸行生已即時未壞。正觀為住。此已生行望前已滅諸行。剎那自性別異。正觀為老。從此諸行生剎那後。即此已生諸行剎那自性滅懷。正觀為滅。菩薩觀此已生剎那諸行自性。即是生住老之自性。不見生等別有自性。如實觀見生剎那後即此生等諸行剎那自性滅壞無別有性。如是四種有為之相。總攝諸行。以要言之。二分所顯。一者有分所顯。二者無分所顯。此中世尊依於有分建立一種有為之相。依於無分建立第二有為之相。住異二種俱是諸行有分所顯。建立第三有為之相。此中菩薩觀一切時唯有諸行除此更無生住老滅。恒有實物自性成就。何以故。諸行生時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無別有餘生住老滅。如是諸行住老滅時。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無別有餘生住老滅。
又諸菩薩以理推求生等實物。亦不可得。如是推求不可得者。謂若離彼色等諸行別有生法。是即應如色等諸行自體有生。如是此生亦應有生。如是即應有二種生。一者行生。二者生生。如是行生與彼生生。為一為異。若言一者計生實有。即為唐捐。言別有生。是實物有不應道理。若言異言。如是即應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應道理。如說生相。如是廣說住。老滅相當知亦爾。謂若滅法別有自性是實成就。即應此滅有生有滅。若滅生時一切諸行皆應同滅。如是即應少用功力如入滅定諸心心所一切皆滅。若滅滅時一切諸行雖皆已滅。復應還生。以滅無故。是故言滅有生有滅。不應道理。又善男子或善女人。於一切時恒有實物自性成就。觀為假有。而能修厭離欲解脫。不應道理。與此相違是應道理。由此行相是諸菩薩如實了知一切諸行皆是無常。
又諸菩薩觀無常行相續轉時。能為三種苦所依止。一者行苦。二者壞苦。三者苦苦。如是菩薩如實了知一切諸行皆悉是苦。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二無我性。一者補特伽羅無我性。二者法無我性。於諸法中補特伽羅無我性者。謂非即有法是真實有補特伽羅。亦非離有法別有真實補特伽羅。於諸法中法無我性者。謂於一切言說事中。一切言說自性諸法都無所有。如是菩薩如實了知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又諸菩薩觀一切行。先因永斷後無無餘滅。其餘畢竟不起不生。說名涅槃。當知涅槃其體寂靜。一切眾苦畢竟息故。一切煩惱究竟滅故。如是未得清淨增上意樂菩薩。未見聖諦。諸聲聞乘雖於涅槃發起勝解如是說言涅槃寂靜。而於涅槃未如實解。未能如實正智見轉。然彼亦有如理作意。譬如王子或長者子。生育已來未出王宮長者內室。王及長者各為幼童假作種種諸戲樂具鹿車牛車馬車象車。而賜與之。爾時王子及長者子。用為嬉戲歡娛遊佚。即於如是假所造作鹿牛馬象。發起真實鹿想牛想馬想象想。後於一時王及長者。各知其子漸已長大諸根成熟。讚說真實鹿牛馬象。爾時王子及長者子。聞父讚說作是念言。今者父王及父長者。將非讚說我等所有鹿牛馬象四種車耶。復於後時王及長者知子轉大。從內宮室引出外遊。示其真實鹿牛馬象。時彼見已內自發生如實慧解。此為實義鹿車牛車馬車象車。父於長夜嘗為我等讚說斯事。然唯我等以無智故。於不如實喻彼相似唯彼影像。發起真實鹿等勝解。由是因緣於先勝解追起羞愧。如是宮室。喻於生死。其所生育諸幼童子。喻未證得清淨增上意樂菩薩。及未見諦諸聲聞乘。父喻諸佛及已證入大地菩薩。先為假作鹿牛等車。喻為宣說涅槃鹿相。次為讚說真實鹿等。喻佛菩薩自現證見真實涅槃。如其所見於彼菩薩及聲聞前。讚說涅槃真實功德。所餘喻彼既聞是已但用隨順昔聲覺慧於涅槃德長夜勝解。若於是時資糧成熟。漸次增長成淨增上意樂。菩薩見諦。聲聞於真涅槃生現證智。即於爾時發生自內如實慧解。如是涅槃。一切聲聞獨覺所證。諸佛菩薩先所讚說。我等先以愚夫覺慧。
於不如實唯彼相似唯彼影像。發起真實涅槃勝解。由是因緣。於先勝解追生羞愧。依止於後如實勝解。又如病者往大醫所。為除病故求隨順藥得已常服。彼於是藥深生勝解深生受唯見為實。由是因緣先病除愈。復起餘病應服餘藥。爾時大醫知先病愈後病復生。更須餘藥。勸捨前藥。令服餘芭。時彼病者愚癡無識。於前所服深生勝解。起所宜想不肯棄捨。時大良醫為其宣說前後藥性於現所病前藥匪宜後藥為勝。時有病者雖聞是語不生勝解。猶未深信良醫所言。如是病者。喻諸凡夫菩薩聲聞為煩惱病之所執持。大良醫者喻諸如來。其良藥等。喻為宣說若上上勝及以上極。若深深勝以深極若劣若勝。及以勝極法教正教。教授教誡。彼雖聞已不能悟入不生勝解。不能修行法隨法行諸有淨信。菩薩聲聞於佛所說不生疑惑。乘佛所說喻如一切支具圓滿妙莊嚴車。無上法乘如善御者。隨所行地隨所應到。疾疾進趣無所稽留。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薩功德品第十八
云何菩薩所有功德。嗢拖南曰。
希奇不希奇 平等心饒益
報恩與欣讚 不虛加行性
謂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覺乘勤修學時。應知有五甚希奇法。何等為五。一者於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二者唯為饒益諸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三者於多煩惱難復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者於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五者具不思議大威神力。如是五種。菩薩所有甚希奇法。不與一切餘有情共。
又諸菩薩成就五種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何等為五。謂諸菩薩以因利他苦。即為自己樂。是故菩薩恒遍受行因利他苦。是名菩薩成就第一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生死過失涅槃功德。而樂普令有情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誓受生死。是名菩薩成就第二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默然樂味而樂普令有情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為說正法。是名菩薩成就第三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諸菩薩雖積集六波羅蜜多所有善根而樂普令有情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以淨意樂施諸有情。然不希求施果異熟。是名菩薩成就第四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諸菩薩以利他事為自利事。是故菩薩恒現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菩薩成就第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諸菩薩由五種相。當知普於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為五。一者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如是亦為利益一切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者菩薩於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者菩薩於諸有恨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四者菩薩於從眾緣已生諸行。如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於諸有情住平等心。五者菩薩如於一有情行利益行。於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復如是。以利俱心於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諸菩薩於諸有情其心平等。
又諸菩薩由五種相。於諸有情能作一切饒益之事。何等為五。一者說授正命以為饒益。二者於不隨順能引義利所作事業。說授隨順以為饒益。三者無依無怙有苦有貧。善能為彼作依怙等以為饒益。四者說授能往善趣之道以為饒益。五者說授三乘以為饒益。
又諸菩薩由五種相。於其有恩諸有情所現前酬報。何等為五。一者安處有情令學己德。二者方便安處令學他德。三者無依無怙有苦有貧。隨力隨能作依怙等。四者勸令供養諸佛如來。五者令於如來所說正法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又諸菩薩於五種處常當欣讚。何等為五。一者值佛出世常得承事。二者於諸佛所常聞六種波羅蜜多菩薩藏法。三者於一切種成熟有情常有勢力。四者能於無上正等菩提堪任速證。五者證菩提已諸弟子眾常和無諍。
又諸菩薩由五因緣於諸有情能作不虛饒益加行。何等為五。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先欲求作利益安樂。於諸有情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顛倒覺。如是一切如前供養親近無量品中所說。應知其相。
復次嗢拖南曰。
無顛倒加行 退墮與勝進
相似實功德 善調伏有情
謂諸菩薩有五加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無倒加行。何等為五。一隨護加行。二無罪加行。三思擇力加行。四清淨增上意樂加行。五墮決定加行。云何菩薩隨護加行。當知此復略有五種。一者隨護聰叡。謂由俱生智速疾攝法。二者隨護正念。謂由此正念隨所攝法持令不忘。三者隨護正智。謂由此正智於所持法善觀察義。正慧通達遠離隨順聰叡正念覺慧退分諸因緣故。習近隨順住分勝分諸因緣故。四者隨護自心。能善防守諸根門故。五者隨護他心。能於他心正隨轉故。云何菩薩無罪加行。謂諸菩薩於諸善法。無倒熾然無量無間迴向菩提。云何菩薩思擇力加行。謂諸菩薩即此一切在勝解行地。應知其相。云何菩薩清淨增上意樂加行。謂諸菩薩即此一切在淨勝意樂地及行正行地。應知其相。云何菩薩墮決定加行。謂諸菩薩即此一切在決定地決定行地到究竟地。應知其相。如是五種菩薩加行。普攝一切無倒加行。
又諸菩薩順退分法當知有五。何等為五。一者不敬正法及說法師。二者放逸懈怠。三者於諸煩惱親近執著。四者於諸惡行親近執著。五者與餘菩薩校量勝劣起增上慢。及於法顛倒起增上慢。
又諸菩薩順勝分法當知有五。何等為五。謂與前五黑品諸法。次第相違應知其相。
又諸菩薩略有五種相似功德。當知實是菩薩過失。何等為五。一者於其暴惡毀犯淨戒諸有情所。由是因緣作不饒益。二者詐現種種具足威儀。三者於順世間文詞咒術外道書論相應法中。得預智者聰叡者數。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者宣說建立像似正法。廣令流布。
又諸菩薩略有五種真實功德。何等為五。一者於其暴惡毀犯淨戒諸有情所。由是因緣起勝悲心。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儀。三者於佛所說淨妙真實若教若證。得預智者聰叡者數。四者修行無罪施等善行。五者開示正法遮滅一切像似正法。
又諸菩薩略於十處。無倒調伏所化有情。何等十處。一者遠離惡行處。二者遠離諸欲處。三者專精無犯犯已能出處。四者密護一切諸根門處。五者住處。六者離憒鬧處。七者於遠離處遠離一切惡尋思處。八是遠離障處。九者遠離一切煩惱纏處。十者遠離一切諸煩惱品諸粗重處。
復次嗢拖南曰。
諸菩薩受記 墮於決定中
定作常應作 最勝最為後
謂諸菩薩略由六相。蒙諸如來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授與記別。何等為六。一者安住種性未發心位。二者已發心位。三者現在前位。四者不現前位。五者有定時限。謂爾所時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六者無定時限。謂不宣說決定時限而與授記。
又諸菩薩略有三種墮於決定。何等為三。一者安住種性墮於決定。二者發菩提心墮於決定。三者不虛修行墮於決定。安住種性墮決定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便名為墮決定菩薩。何以故。由此菩薩若遇勝緣必定堪任證於無上正等覺故。發菩提心墮決定者。謂有一類諸菩薩眾。已於無上正等菩提起決定心。此後乃至證於無上正等菩提。無復退轉。不虛修行墮決定者。謂諸菩薩已得自在。普於一切利有情行。如其所欲隨所造修終無空過。於此三種墮決定中。依於最後墮決定位。諸佛如來授諸菩薩墮決定記。
又諸菩薩略有五處定所應作。若不作已終不堪任證於無上正等菩提。何等為五。一者發菩提心。二者於諸有情深生哀愍。三者熾然精進。四者於諸明處方便修習。五者無有厭倦。又諸菩薩於其五處常所應作。何等為五。一者於不放逸常所應作。二者無依無怙有苦有貧諸有情所。常應為作依怙等事。三者於諸如來常應供養。四者常應遍知有失無失。五者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大菩提心恒為導首。如是五種是諸菩薩常所應所。
又諸菩薩有十種法。一切菩薩許為最勝特為第一。建立在於最上法中。何等為十。一者菩薩種性諸種性中最為殊勝。二者最初發心。於諸正願最為殊勝。三者精進般若。普於一切波羅蜜多最為殊勝。四者愛語攝事。於諸攝事事最為殊勝。五者如來世尊。於諸有情最為殊勝。六者悲愍有情。於諸無量最為殊勝。七者第四靜慮。於諸靜慮最為殊勝。八者空三摩地。於三等持最為殊勝。九者滅盡等至。於諸等至最為殊勝。十者如前所說所有清淨方便善巧。普於一切方便善巧最為殊勝。
復次嗢拖南曰。
諸施設建立 一切法尋思
及如實遍智 如是諸無量
說法果勝利 大乘性與攝
菩薩十應知 建立諸名號
謂諸菩薩略有四種施設建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能正建立。非餘一切若天若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唯除聞已。何等為四。一者法施設建立。二者諦施設建立。三者理施設建立。四者乘施設建立。
云何名法施設建立。謂佛所說素呾纜等十二分教。次第結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為法施設建立。
云何名諦施設建立。謂無量種。或立一諦。謂不虛妄義。唯有一諦無第二故。或立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或立三諦。一相諦。二語諦。三用諦。或立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三智諦。四境諦。五勝諦。或立六諦。一諦諦。二妄諦。三應遍知諦。四應永斷諦。五應作證諦。六應修習諦。或立七諦。一愛味諦。二過患諦。三出離諦。四法性諦。五勝解諦。六聖諦。七非聖諦。或立八諦。一行苦性諦。二壞苦性諦。三苦苦性諦。四流轉諦。五還滅諦。六雜染諦。七清淨諦。八正加行諦。或立九諦。一無常諦。二苦諦。三空諦。四無我諦。五有愛諦。六無有愛諦。七彼斷方便諦。八有餘依涅槃諦。九無餘依涅槃諦。或立十諦。一逼切苦諦。二財位匱乏苦諦。三界不平和苦諦。四所愛變壞苦諦。五粗重苦諦。六業諦。七煩惱諦。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九正見諦。十正見果諦。如是等類名菩薩諦施設建立。若廣分別當知無量。
云何名理施設建立。謂四道理。此廣分別如前應如。
云何名乘施設建立。謂聲聞乘及獨覺乘無上大乘。如是三種一一各由七種行大相施設建立。是名為乘施設建立。初聲聞乘七行相者。一於四聖諦無顛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諸聲聞乘無不周備。如聲聞乘七種行相施設建立。其獨覺乘當知亦爾。無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緣離言說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無分別平等性出離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無上乘無不周備。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諸菩薩所有無倒施設建立。若曾所作若當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又諸菩薩為得四種如實遍知。於一切法起四尋思。何等為四。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於一切法如實遍知。一名尋思所引如實遍知。二事尋所引如實遍知。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又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為五。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云何有情界無量。謂六十四諸有情眾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條列。若依相續差別無邊。云何世界無量。謂於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名號各各差別。如此世界名曰索訶。此界梵王名索訶主。如是一切皆當了知。云何法界無量。謂善不善無記諸法。如是等類差別道理。應知無量。云何所調伏界無量。謂或有一種所調伏界。一切有情可調伏者同一類故。或有二種所調伏界。一具縛。二不具縛。或有三種所調伏界。一鈍根。二中根。三利根。或有四種所調伏界。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吠舍。四戍達羅。或有五種所調伏界。一貪行。二瞋行。三癡知。四慢行。五尋思行。或有六種所調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脫。六已解脫。或有七種所調伏界。一輕毀。二中庸。三廣顯智。四略開智。五現所調伏。六當所調伏。七緣引調伏謂遇如是如是緣。即如是如是轉變。或有八種所調伏界。謂八部眾。從剎帝利乃至梵眾。或有九種所調伏界。一如來所化。二聲聞獨覺所化。三菩薩所化。四難調伏。五易調伏。六軟語調伏。七訶擯調伏。八遠調伏。九近調伏。或有十種所調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無色。八有想。九無想。十非想。非非想。如是略說品類差別有五十五。若依相續差別道理。當知無量。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有何差別。答一切有情若住種性不住種性。無有差別。總名有情界無量。唯住種性彼彼位轉。乃得名為所調伏界無量。云何調伏方便界無量。謂如前說。當知此中亦有無量品類差別。
問何故總說此五無量如是次第。答以諸菩薩專精修習饒益有情。是故最初說有情界無量。是諸有情依於處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說世界無量。是諸有情在彼彼界由種種法。或染或淨差別可得。是故第三說法界無量。即觀如是有情界中。有諸有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堪能究竟解脫眾苦。是故第四說所調伏界無量。要由如是方便善巧。令諸有情究竟解脫。是故第五說調伏方便界無量。是故說言菩薩於此五種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諸佛菩薩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當知有五大果勝利。何等為五。一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法眼生起。二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得盡諸漏。三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便於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四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證得菩薩最勝法忍。五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已。受持讀誦修習正行。展轉方便令正法眼久住不滅。如是五種。當知名為諸佛菩薩所說正法大果勝利。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就名大乘。何等為七。一者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攝方廣之教。二者發心大性。謂有一類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三者勝解大性。謂有一類於法大性生勝信解。四者增上意樂大性。謂有一類已過勝解行地。證入淨勝意樂地。五者資糧大性。謂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修習圓滿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者時大性。謂經於三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七者圓證大性。謂即所證無上菩提。由此圓證菩提自體。比餘圓證功德自體。尚無與等。何況得有若過若增。當知此中若法大性若發心大性。若勝解大性若增上意樂大性。若資糧大性若時大性。如是六種。皆是圓證大性之因。圓證大性。是前六種大性之果。
有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者菩薩藏教。二者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三者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威力之教四者於上所說如理聽聞。五者如理思為先。趣勝意樂。六者趣勝意樂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為先修果成滿。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滿究竟出離。
如是菩薩勤修學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何等菩薩勤修學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菩薩略有十種。一住種性。二已趣入。三未淨意樂。四已淨意樂。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墮決定。八已墮決定。九一生所繫。十住最後有。此中即住種性菩薩發心修學。名已趣入。即已趣入。乃至未入淨意樂地。名未淨意樂。若已得入名已淨意樂。即淨意樂。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已得入名已成熟。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決定地決定行地。名未決定。若已得入名已決定。已成熟中復有二種。一者一生所繫。謂此生無間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二住最後有。謂即住此生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如是說從初種性。廣說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十種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學。此上更無能正修學。若於中學若如是學。非如所說諸菩薩。上更有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學。
如是所說。一切菩薩當知復有如是等類無有差別隨德假名。所謂名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成就覺慧最上照明最勝真子最勝任持普能降伏最勝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聖。亦名商主亦名大稱。亦名憐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師。如是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無邊菩薩。當知乃有內德。各別無量無邊假立想號。若諸菩薩現前自稱我是菩薩。於菩薩學不正修行。當知是名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若諸菩薩現前自稱我是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行當知是名真實菩薩。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