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四

世親菩薩
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應知勝相勝語第二之一
相章第一

論曰。已說應知依止。應知相云何可見。此略說三種。謂依他分別相成就相。此中何者是依他相。阿梨耶識種子虛妄分別諸識。何者是諸識謂身識者識。受者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道生死識。此中身識受者識正受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等言說種子生自他差別識我見種子生善惡道生死識從分熏種子生此等諸識一切界趣。及煩惱依他虛妄分別故。得顯現。此等諸識虛妄分別所攝。是識量。無所有實義顯現依止。此是依他相。釋曰。今釋應知相中。依他相略者。謂總要而說故。虛妄分別所攝者虛妄分別體性故。此中身識者謂等五界。者識者謂染污意受者識者謂意界識者謂等六外界。正受識者謂六識界。世識者謂生死相續不斷數識者謂算計。處識者謂器世界言說。識者謂見聞覺知四種言說此等九識皆是應知依止見聞名言熏習差別為因。自他差別識者謂依止差別。以我見熏習為因。善惡道生死識者謂生死無量種。從分熏種子生此等諸識者次前所說諸識。一切界趣煩惱者謂三界五趣煩惱等。攝者彼體性故。依他相者依他為體故。此中虛妄分別所攝者。是彼體性故。無所有實義。顯現依止者。是無所有實義顯現因故。此中無所有無實體故。如我塵有實義。於無所有取譬如我。即是無所有我相顯現。此所依止名顯現依止依止者因義故即是依他相。
論曰。此中何者是分別相。於是識量義中。義顯現故。釋曰。分別相中言義者。譬如實我。此有識量者。於義中而顯現故。譬如我唯相似顯現故。為義顯現者為所取相顯現。譬如無我我相顯現故。
論曰。此中何者是成就相依他相中。彼義相畢竟無所有故。釋曰。成就相者此無所有實義。顯現中彼不實義顯現無所有故。如我相無所有。然無我是有。
論曰。此中身識受者識。應等六內界識者應等六外界。正受識者應六識界。其餘識即是此等差別。應知如是等識是識量以無義故。此中以何為譬。以夢等譬喻顯示應知。譬如夢中離義獨有識。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等義相似相顯現。此中實義。以此譬應知一切處有識。以此為首。復有幻鹿渴翳等譬喻。應知猶如夢等覺一切處有識如夢是識者覺時何故不如是轉。實智覺者如是轉。如正夢時此覺不生。若覺已此智即生。如是未得真實智覺此智不生。若得真實智覺此智即生。若未有真實智云何唯識得起比知。由阿含道理阿含者如十地經世尊說。三界唯心故。又節經中世尊說。時彌勒菩薩世尊言。所有三昧境像云何定心為可說異為不可說異。世尊彌勒不異。何以故。定心所唯識所顯。說為識。世尊。若三昧境像不異定心云何彼心還取彼心。彌勒一法能取餘法。然彼如是生亦如是顯現。譬如因面見影我見影。謂所見影於自面。彼心亦爾如是生起。即於彼心謂有別物可見。阿含道理故得顯現。釋曰。此有識者。如十地經節經所說故。此攀緣唯識所顯故。唯識者此所攀緣唯識所顯。此有何義為顯唯識離義故。由是所攝故。說為識顯彼三昧境界是識故。然如是生起者為彼相類而生故。於中為別義者。於中謂於三昧境界中。為別義者於彼識影謂有別物。為所取體故。
論曰。如是心中。見青等爾焰影像。即見無別青等義。道理菩薩一切識中。應須比知是識量。又此青等非憶持識。以所見境界現前住故。於思中所有憶持識。攀緣過去但是彼影故成唯識。以此比量雖未得真如覺於唯識中則得比知。釋曰。此三昧境界。青等影像亦非憶持識何以故。以非如昔所見。即於彼方如是念知故。以現前故。彼所有憶持識暗昧。此現前住者所見明淨。若言於思中習故。彼雖過去後思念時如昔而生。此亦如是者。彼過去。今則有。於有中更生。此即是識似彼而生。非過去已滅思。是故此義於成唯識無所有成就
論曰。如前所說種種識。譬如夢等者此中眼識唯識得成。眼根是色。唯識道理云何可見此等阿含道理已如前說。此等若是體何故似色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轉也。顛倒煩惱住持故。若異此於無義中義顛倒則不成。煩惱障智障等染則不成。此清淨亦不成。是故如是生起得成。此中有偈。

亂因及亂體 所謂色
非色體 前後亦無

釋曰。眼識非色唯識得成。眼根是色云何唯識也。此等如前阿含道理中已具顯示。一類堅住相續轉者。一類相似故。堅住者多時住故。由煩惱障智障顛倒煩惱為因故。住持即是因也。若離如是等生起。則無非義為義顛倒心煩惱障染智障染則不有。此義以偈顯示。亂因及亂體者。謂色體及非色體。次第此中色體為亂因。非色識為亂體。此因體若不有。彼果體非色識亦無。

差別章第二

論曰。何故身識者識。受者識正受識。於一切有身分共有和合生。顯受用滿足故。何故世識諸識。如前所說種種識生。無始生死流不斷故。無量眾生界故。無量世界故。無量所作事更互言說故。無量攝取受用差別故。無量愛業受用果報差別故。受無量老死差別故。云何成立此等諸識令成唯識。略說三相。唯量無所有故。唯二謂有相及見識故。唯種種謂種種相生起故。此等義故故名唯量。有相及見諸識。以等為相。以彼等識為見乃至身識為見故。意識者以一切乃至法識為相。以意識識為見。意識分別故。又似一切生起故。此中有偈。

唯量二種觀行人能入
得入唯心時 此心亦滅離

釋曰。云何具足身分受用。此身識受者識五識。應知一切有身者。一時有故。共一時生故。所顯者因體故成立三種唯識義。如前長行及此偈顯示。於長行中言唯量者。是識量故。一切所有諸識皆唯識量。何以故。由所識無所有故。唯二者成立有相及見故。一識一分成相。第分成見。此是眼等識分故。成立種種者還一識。隨所起一分種相生。第分為能取故。若意識所取。彼一切眼等識乃至法識為相。意識為見故。種種者唯意識為彼事。以不定故。其餘諸有定境界。又不分別故。是故分別為見。以如是道理得成唯識。偈言。唯量者義故。唯二者有相及見識故。入種種者由識種種相貌生故。觀行人能入者。謂修行人相應故。何故得入唯心時。此心亦滅離也。唯心時則無所有。識亦不有。無所取義。云何能取心也。唯二及種種者。但是說唯量因緣。餘義如前所說。
論曰。一種諸師說。意識彼彼依止生。得彼彼名。如意思得口業名。此意識一切依止處。種相貌。似二而生唯似義故。似分別故。一切處亦似觸而生。色界意識依止身故。如餘依止身故。釋曰。有諸菩薩意識次第生起。今當顯示。譬如意思得口業名者。如意思於身門中生名身業。於口門中生名口業意業亦爾。如是意識依止眼識名。如是乃至依止生得身識名。此中離意識外更無餘識。唯除阿梨耶識。若汝言等根無分別。若意識依止彼生亦無分別。如染污意依止染污故。生起染污。此亦應爾者。如論說於一切依止處。種相貌似二而生。唯似義故似分別故。是故妨。於中一切依止處者。謂依止等處故。種種相貌似二而生者唯似義故似分別故。句故可得了知。此句所即是一識一分似唯義而生。第分於彼似義中。似分別而生。是故前無過。又一切處亦似觸而生。謂於有色處心在中。五識不行色身中有內受生。如餘依止者。如依止於身。此諸根依止身故即於能作損益。意識亦爾。依止身故令身損益。應知復有別義如身根依止於身。緣來觸。即於身根中似觸而生。此似觸生時即於自依止身中。為損為益。意識亦爾。依止身故似觸生時。亦即於身為損為益。
論曰。此中有偈。

遠去及行 無身住空窟
能伏伏心 說為梵行

釋曰。彼諸菩薩成就所說。故引諸阿含偈。言遠去者攀緣一切境界故。行者第二故。無色身故。住空窟者隱在色身空窟中故。能伏者自在作用故。難調伏者鄙惡故。
論曰。又如經說。此五根所行境界。皆意能受用。彼等亦依止於意。釋曰。復有阿含說。此等五根所行境界意能受用者。若所行境界。此意能分別一切法故。一一境界各各受用故名能受用。彼等亦依止於意者。為彼諸根生時此為因體故。何以故。若有別緣則不生
論曰。又如經說十二入中。說六識身為意入。釋曰。復有阿含六識身為意。無別餘識名故。佛說六識身為意入。是故得知有意
論曰。安立阿梨耶識體為義。體處彼中。成立所餘一切體為相。意識體及所依止成立為見。應彼等為相貌體為彼見生因。似義顯現。為彼見生依止事。釋曰。亦成立阿梨耶識。為二識意識依止阿梨耶識見分眼等識體及一切法分。此等即是阿梨耶識體故。彼等為相貌體者。謂等為識生因體。成彼所攀緣故。為彼見生因者於彼中起見名彼見。為彼所見義顯現故。能為意識見相不斷因故。能作見生依止事。
論曰。如是體已成立為唯識。諸義既現前可見。云何得知非有。如世尊菩薩具足四法。得隨順一切無義相違識相。如餓鬼畜生人天同於一切差別。二知境界。識攀緣過去未來及夢影等。三知離功用。應顛倒。如於實有義中攀緣義。識則應不成顛倒。由不藉功用。得真實智四知隨順三慧故。如諸菩薩得定者。得心自在故隨其樂欲。彼義顯現。如有得奢摩他觀行者。修法觀時唯以意念義即顯現。又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時。一切不顯現。諸義由隨順三慧。及前因緣故。無所有成就。此義中應說六偈。後於增上慧學勝相中說。謂餓鬼畜生人等。釋曰。相違識相者。諸相違者所緣為相於中知故。知境界生者。謂攀緣而識生。如過去等。知離功用無倒者。若所顯現義。即如是者。則不須起對治無倒得成。知故。隨順三智者。此智知諸義。皆隨順三智故。及得定者。謂聲聞辟支佛等。得心自在者。謂已得隨心所作故。隨樂欲彼義顯現者。欲今地界成水如念即成。火等亦如是故。得奢摩他者。謂已三摩提故。修行觀者。於諸修多羅等中。觀察修行故。唯以意念義則顯現者。於隨種種作意則種種相顯現故。已無分別智者。若所顯現義是有則不得有無分別智。此智實有故。應彼義決定非有

分別章第三之初

論曰。若有識義顯現。所依止名依他性者。云何依他因緣說依他。從自熏種子生。是故依他依他緣生功能。過一剎那自住故說名依他。釋曰。若有識義顯現所依止者。謂離義有識體為義。顯現因依他自所攝云何依他因緣依他。為自生生無力住故。自攝為他故名依他
論曰。若分別依止於他。實無所有而義顯現者。云何分別。何故說分別無量相意識分別顛倒生因故成分別自相見分別故名分別。釋曰。依止於他者。謂依止依他唯識故。無所有體故。為義顯現者義可見故。何因緣說分別者。如後次第說。於中無量相者。謂一切境界相故。意識分別者即意識分別故。顛倒生因意識妄倒生時攀緣因故。自相無體故。唯見分別者唯見亂識故。
論曰。若成就性分別性。畢竟無所有為相。云何成就。何因緣說成就。體無變異故得成就清淨境界故。一切善法最勝等故。由是最勝義故說名成就。釋曰。彼畢竟無所有為相者。以分別無所有為性故。云何及何因緣等者。如前依他性說。變異者不虛誑故。如誠實臣。由是清淨境界一切善法最勝清淨境界最勝故名成就。如已成就衣。
論曰。復次分別分別有分別性。於中何者能分別。何者所分別。何者分別性。意識為能分別。以是分別者。故此意識名言種子故。一切名言種子故。是故有無量種分別生。一切處分別故。以是能分別故說名能分別。復次依他性是所分別。復次因緣故令依他性成所分別。此是分別因緣故。令依他性似義顯現者義故。復次云何分別分別。何所攀緣取何相貌。云何執著云何起言。云何流布云何增益攀緣於名故取依他性為相故。執著於見故。因覺觀起言故。見等四種流布為流布故。實無義中有增益分別。釋曰。云何分別分別者。意識分別依他性是所分別因緣令成分別為顯示此故。論云攀緣於名如是等取。依他性為相者。即是依他性中名字為相故。何以故。取彼相已。而起分別故。見為執著者。謂於彼所取相。決定如是故。覺觀起言者。執著覺觀為因出語故。見等四種言說言說言說見聞覺知等四種流布。共相流布實義。以為義是增益者。所流布實義。義故。
論曰。復次云何此等三性。為體為不異。應言非異非不異。此依他性別道理故成依他。別道理故。此成分別。別道理此成成就。何等別道理。此成依他依他種子生故成依他。何別道理此成分別。與分別因緣相故。此是分別故。何別道理此成成就分別畢竟如是有故。何別道理一識體為一切種種識相貌也。阿梨耶識體為彼餘生起識。種種相貌。應知為彼緣相生起故。釋曰。與分別因緣相者。意識名能分別。為此能分別所取境界體而生故。此是分別故者。意識分別彼相為所分別境界體。以此義故依他性成分別性。如分別意識分別。所分別時此分別畢竟無所有此義故依他性成成就性。
論曰。依他性幾種。略說有二種依他種子故。依他染淨性不成就故。二種依他故。名依他分別性亦二種自性分別故。差別分別故。是名分別成就性亦二種本性成就清淨成就故。是名成就性。釋曰。染淨成就故名依他者。依他性為分別分成染。為無分別分成淨。於此分中一分成就故。自性分別者如等有眼自性作此分別故。差別分別者如彼自性有無常等差別。作此分別故。自性成就者。謂有垢真如清淨成就者。謂無垢真如
論曰。復四種分別。謂自性分別差別分別有覺分別覺分別。有覺者。謂善知言說眾生覺者。謂不善言說眾生。釋曰。善知言說者。謂有言說智。不善言說者。如羊等雖有分別。然於名字能故。
論曰。復更有五種分別。一分別自性名有此義。二分別自性此義此名。三分別自性不識義之名於中分別故。四依分別自性不識名之義於中分別故。五名義分別名義此義如是體如是名。復次總一切分別種。一根分別。所謂阿梨耶識。二所緣相分別。如體。三似分別。所謂共依眼識體。四相變異分別。謂老等樂受等。拄橫及時節變異等。地獄趣欲界等此諸變異。五似相變異分別。謂即前所說變異此中變異。六他授分別。謂聞非正法因緣聞正法因緣分別。七不正分別。謂佛法外人聞非正法因緣八正分別。謂佛法內人。聞正法因緣九執分別。謂不正思惟因緣見為根本。與六十二見相應分別。十散亂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釋曰。總一切分別十種分別。為說此故於中根分別者。為諸分別根本體。亦分別即是阿梨耶識故。分別者以相貌為相。分別即是體故。似分別者。於彼相種類中。若分別於所分別中能分別此名。即是眼識體。及依止故。相變異分別者。謂彼緣相變異此相變異分別。老等者謂身衰朽四大變異。於中分別名相變異分別。等者攝病及死等。樂受等。謂變異為相亦爾。等者攝苦及不不樂等。等亦如是。等者攝瞋癡等。枉橫及時節變異等者。謂於如是變異相中。若攀緣分別故。拄橫者。謂殺縛等。時變者。謂寒熱等時節改變為相故。地獄等者等言謂攝畜生餓鬼等故。欲界等者等言即是無色界等故。似相變異分別者似彼緣相眼識所有變異。於此似相變異體起分別即是如前所說老等中變異。何以故。以住彼老等時。眼識等亦變異生故。他授分別者。於所說有二種。謂聞非正法因緣聞正法因緣。此二種分別諸法不善。亦如是解釋不正分別即是聞非正法為因。此法外者。謂諸出家外道。正分別即是聞正法為因。此法內者。謂佛法內人。執著分別不正思惟為因故。我見依止六十二見等如修多羅說。與此見處相應分別故。分別者。謂諸菩薩十種分別
論曰。有相散動有相散動增益散動損減散動五一執動六異執動七自性散動差別散動名取義十如義取名動。為對治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此等障礙對治般若波羅蜜義中具足應知。經云菩薩云何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此菩薩即於菩薩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修行不見不見受想行識。何以故。色自性空非空故空。即非色亦非異空故有色色即是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所謂色自性不生不滅無染立客名分別諸法。以此客名更相流布隨所流布隨起執著菩薩於此名字一切不見。以不見故則執著。如色乃至識亦爾。應知以此般若波羅蜜句故。得通此等十種分別義。釋曰。於中有相散動者。即緣此有為動。為對治動故般若波羅蜜經中。說實有菩薩。言實有者顯示菩薩實有空體。即空是體故名空體。有相散動有為動。為對治動故彼經中不見菩薩。謂不見分別依他為體此意故。增益散動者為對治此故。彼經中說色自性空。為顯分別性色空故。損減散動者為對治此故彼經中不空。謂色法不空故。一執動者為對治此故經言此非色。何以故。若依他性與成就性是一者依他性亦成就性。為清淨境界異執動者為對治此故。經言非色異空。何以故若此二異即法性亦應異。此異不成如無常無常不可有異。約分別性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分別性色無所有即是空。此即是無所有。非如依他成就性。自性散動者為對治此故。經言舍利弗。惟所謂色。以色自性即是無所有故。差別散動者為對治此故。經言自性不生不滅無染淨。於中若有染。若滅有淨。由不生不滅故即無染淨。此等諸句其義如是名取義動者。謂隨名取義。即是動為對治此故。經言立種種名字分別諸法種種者。謂隨義取名即是動。為對治此故。經言立客名更相流布。謂非義自性如是名。為對治十種散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此說為因故無分別智生。
論曰。若由別道理依他性得三性。此三性云何成一也。由別道理故成依他性。不此成分別成就。由別道理故成分別。不此成依他成就由別道理故成成就。不此成依他分別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