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十

世親菩薩
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勝相勝語第十之二

論曰。此諸佛法身。為說差別。為差別依止意用及業異故。不可說差別無量正覺故有差別如法身受用身亦爾。意用及不異故差別依止差別無量依止轉故。變化身亦如受用身應知。釋曰。無量依止轉故者。諸菩薩有無依止受用身顯現故。是意用及業差別。然身事有差別於中意用差別者。謂安樂一切眾生意應知。業差別者。謂顯示正覺般涅槃等業。此業無別應知。
論曰。應知法身與幾功德相應。與最清淨四無量解脫勝處一切處無諍願智四辯六通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四一切清淨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處忘失法。拔除習氣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勝智等相應。此中有偈。

憐愍諸眾生 捨離縛意
不捨安樂歸命利益
解脫一切牟尼世間
遍滿爾炎 歸命解脫
眾生 一切無餘
惑者共歸苦 歸命惑人
無功用無著 無障礙寂靜
一切歸命釋難
所依能依 說言及說智
無障礙 歸命善說
隨彼等語言 行往還出離
彼諸眾生 歸命教者
眾生見佛 緣彼大人
見得生信 歸命生信者
執持處捨 變化變易
三昧自在 歸命到彼岸
方便歸依淨 及大乘出離
障隔諸眾生 歸命摧魔者
能說智及出離障礙
外道不能壞 歸命
說法大眾 遠離煩惱
無護忘失 歸命眾者
利益眾生 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不虛 歸命忘失
一切處 無非智業
一切時遍知 歸命實義
於晝夜六時 觀察世間
大悲相應 歸命利益
修行證得 智慧作業
一切二乘 歸命最勝
三身大菩提一切種
歸命眾生 一切處疑惑
無畏無過失 無濁無住
諸法無動 歸命無戲

諸佛法身如是功德相應。復有自性因果業相行事功德。是故諸佛法身無上功德應知。此中有偈。

成就最勝義 出過一切
至諸眾生解脫眾生
無盡無等相應世間
眾輪亦不見 一切天人

釋曰。法身如是功德相應。復有自性因果業相行事功德者。於中法自性者。以成就最勝義顯示。成就最勝義者。謂清淨真如。此是佛自性故。因者顯示出過一切地。謂以修一切地得彼體故。至諸眾生上者。此顯示果。顯此果在一切眾生上故。解脫眾生者。此顯示業。救脫一切眾生故。相應者。無盡無等功德相應以此顯示。於中世間見者。謂見化身故。諸大眾見者。謂見受用身故。此等諸天人亦不見者。謂此諸大眾不見自性身此等顯示佛身行事差別
論曰。然此諸佛法身甚深甚深甚深云何可見此中有偈。

諸佛不生無住為處
諸事無功用 受用四食
差別無量 數量一業
不動及動業 諸佛三身
正覺 非不一切
念念不可量 有非有所顯
無欲離欲 而亦與欲
既知欲非欲 得入欲法
諸佛諸陰 而亦住陰中
與彼不一異 不捨寂滅
諸佛同事業 猶如大海
我已現當利無是思
諸罪者不見 如破器中月
普遍一切光猶如日
或顯示正覺 涅槃如火
不生亦不有 如來常住
佛於非正法 人及惡趣
於非梵行自住最勝
行於一切處 而亦所行
一切眾生見 然非六根
伏斷煩惱 如咒制諸毒
以惑至惑盡 佛具一切智
煩惱即菩提 生死寂滅
大方便如來不思議

即是二種甚深。應知所謂生成業甚深安立甚深遍覺甚深離欲甚深。滅陰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顯示遍覺般涅槃甚深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滅煩惱甚深不思議甚深
釋曰。今當顯示大乘甚深即是顯示二種甚深。於中生成業住等甚深。以一偈顯示。諸佛不生生者。此顯甚深諸佛不生為生故。無住為處者。此顯成長甚深諸佛不住生死涅槃處故。所作無功用者。此顯甚深諸佛平等為業。由無功用所作之業一切處平等受用。第四食者。此顯甚深。由四種食不淨依止處。諸佛不淨依止處。由段等四食。是欲界眾生清淨身依止而住故。不淨依止處者。謂無色界眾生此等下地煩惱則淨。於煩惱不淨。此諸不淨身。有觸思識等三食。段食。彼身得住。彼身唯以三食得住故。淨身住持者。即是段等四食。於聲聞緣覺此等淨身。若於世住持故。示現住持者。彼段等四食示現。即以此住持故。諸佛食之。此為第四。由示現以此為住持故。諸佛世尊得受眾生所施令生歡喜積聚福德故。食事。復有說言。諸佛食時諸天接取施餘眾生。以此因緣令彼眾生菩提故。此等一偈甚深。又諸佛生相十因緣應知。一愚癡別異故。二種種別異故。三攝持自在故。四自在故。五捨自在故。六無二相故。七唯影像故。八如幻故。九無住為住故。十雲成就故。有十因緣如來不住生死涅槃應知。一非知故。二非滅故。三非有故。四非有自性智故。五無分別故。六離心故。七得心故。八平等心故。九不得於物故。十非不得故。有十因緣諸佛無功用成就一滅離故。無依止故。三應作無功用故。四作者無功用故。五作業無功用故。六無所有無功用故。七本昔差別故。八所作究竟故。九事未究竟故。十由熟修一切法自在故。有十因緣諸佛受用於食。一示現以食住持身故。二令諸眾生福德故。三為示現眾生作故。四為令順學正食故。五為令順學知足故。六為令他發起精進故。七為成熟善根故。八為顯示無染著故。九為住持業故。十為圓滿本願故。
次顯示安立甚深偈。差別無量者。此是安立甚深。於中差別者。法身無別異故。無量者。無量身證菩提故。數量一業者。此是甚深。乘雖無量諸佛一業故。不動及動業諸佛二身具者。諸佛三身相應。然受用身業則牢住。化身業則不牢住。此即是甚深故。
次顯示正覺甚深偈。正覺者。人及無所有故。非不一切覺者。由假名一切覺故。此正覺云何。偈言念念無量。以此顯示。由於念念無量正覺故。有非有所顯者。此顯真如諸有非有為義故。
次顯離欲甚深偈。無欲離欲者。無所有所染。既無染故亦離。何以故。欲若是離欲故。而亦與欲俱者。心欲隨眠欲故。若不留隨眠欲。即同聲聞涅槃故。既知欲非得入欲法如者。謂欲分別中。了知非欲。即入欲法真如故。
次顯示滅陰甚深偈。諸佛諸陰而亦住陰中者。謂已過等五取聚。但無所得法如聚中故。與彼不一異者。佛已捨彼分別聚。然與彼非異。以即住彼法如中故。又非不異由雖是化身分別即成清淨境界故。不捨寂滅者。謂不捨真實性即是涅槃故。
次顯成熟甚深偈。諸佛同事業者。諸佛作業平等。皆為成熟眾生故。此何所似猶如大海水。海為魚鱉等受用。如是入法界同為成熟眾生故。我已現當利。無是思者。一念思惟。我於三時利益眾生。然似摩尼天樂有功用。而作眾生利益成。
次顯示顯現甚深偈。若世間不見諸佛。又說諸佛常住身。既有常住身。何故不見偈言諸罪者。不見如破器中月故。如器破水則不住。以水不住故月則不現。如是眾生奢摩他滋潤故。佛月不現。水譬三摩提。體滋潤故。普遍一切世法光猶如日者。雖不見佛亦為作佛事。由說修多羅等法猶如日光。以此為事。亦於世間成熟眾生
次顯顯示遍覺般涅槃甚深偈。或顯示正覺涅槃如火者。或示遍覺。或示般涅槃。其事如火。譬如火或時然或時滅。諸佛亦爾。或眾生應以涅槃成熟。即示涅槃。應以正覺成熟。即示正覺。為解脫故如火性不異。一法身亦爾。如是知。餘半偈義可解。
次顯甚深偈。佛於非正法人及惡趣中於非梵行自住最勝者者。最勝住亦最勝住故。此住者。謂於空故。天住者。謂住禪那故。梵住者。謂慈等四無量故。非正法者。謂諸不善法諸佛於諸不善法於空住。是故佛住。於人道惡趣眾生攀緣而住。禪那。是為天住。於非梵行法中最勝住。如是等空住者即是體。
次顯顯現自體甚深偈。行於一切處而亦所行者。後得智不善等中差別生。無分別智所行化身一切處行非餘身也。第二義一切眾生見者。謂化身一切處得見故。然非六根境者。化身若為地獄眾生所見時。為教化彼故於彼處。非化身自性。彼地獄眾生見時。謂即是地獄身。是故非彼地獄眾生六根境界
次顯滅煩惱甚深偈。伏斷煩惱如咒制諸毒者。謂現行煩惱。在菩薩不斷煩惱。由隨眠惑在。如咒制諸毒者。譬被毒咒力制之則不為害。煩惱亦爾。以智知故則不為惱。以惑至惑盡者。謂以留隨眠惑故不同聲聞般涅槃佛具一切智者。謂諸佛煩惱盡時。一切智具故。
次顯不思議甚深偈。此等煩惱即是菩提分集諦故。生死苦諦即是涅槃故。如來一切所說皆不可思議。如前所說三種因緣。謂唯自證知等非思量境界
論曰。諸菩薩念佛法身。以幾種念而念。略說諸菩薩修習念佛有七種。一諸佛一切法自在如是修習念佛。於一切世界無障礙神通智故。此中有偈。

障礙闕因 眾生界普遍
二種決定諸佛自在

二如來身常住真如無間離垢故。三如來最無譏嫌。離一切煩惱障智障故。四如來無功用有功用不捨一切佛事故。五如來受用清淨佛土為大受用故。六如無染污。生在世間不為一切世法所染故。七如來大義利顯示正覺涅槃等。未成熟眾生成熟之。已成熟者而解脫之。此中有偈。

隨逐心 常具淨相
復諸功用 大法
無依遍行 平等
一切一切智人如是

釋曰。諸菩薩若念諸佛法身。如七相念。今當顯示此修義。於中於一切法自在者。以神通故於一切法自在。由諸佛一切世界無障礙神通。非如聲聞障礙故。若諸佛一切法自在者。何故一切眾生不得涅槃。此義以偈顯示。有因緣故。不能令得涅槃故。障礙闕因等偈。此中障礙者。由業障等所礙故。雖無量諸佛。不能令其得涅槃。是故諸佛於彼眾生自在闕因者。謂涅槃法性。此為闕因。由無彼性故。二種決定故者。決定二種。一作業決定二受決定。然於此二種決定諸佛自在。於中報障者。謂癡鈍等應知。受報決定者。謂決定地獄等。報及受報差別常住者。即是真如無間離垢。此如常住以此為身。故名如來常住身也。如來受用者。諸如來等即以清淨佛剎為大受用應知。大義利者。諸佛大義利體。謂成熟解脫。未成熟眾生菩提涅槃成熟之故應知。餘四相念佛義可解。此七種念佛更以二偈顯示。隨逐心等偈中說七相成就。諸菩薩最初念諸佛果報。皆隨逐心。此亦即是淨相應者。謂善。是故最無譏嫌無功用者。以無功用諸佛事故。大法樂者。即是清淨佛土應知。無依遍行者。有依作行則苦。是故諸佛無所依止而行教化。以如是利益人。由人所共故諸菩薩應念此果報
論曰。復次云何應知。諸佛剎土清淨相。如百千偈修多羅菩薩藏緣起中說。婆伽婆最勝光明七寶莊嚴故。放大光明普照無量世界故。無量莊飾處故。周圓限故。超過三界處故。出世善根所生故。最清淨自在識相故。如來住故。諸大菩薩所住故。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那羅摩睺羅伽非人所行故。大法味悅故。安住一切眾生一切利益事故。離一切煩惱逼迫故。離一切魔故。勝過一切莊嚴如來莊嚴住持故。大念慧行出生故。大奢摩他毘缽舍那為乘故。大空無相無願入處故。無量功德莊嚴大寶蓮華王建立故。遊於大宮殿中故。如是等句顯清淨佛剎。所謂色類具足。相貌具足。量具足方所具足。因具足。果具足。主具足助伴具足眷屬具足住持具足。業具足。順攝具足無畏具足具足。道路具足。乘具足。門具足依持具足。故如是等皆得顯現。又彼清淨佛剎所有果報一向淨妙一向樂一向無嫌一向自在。釋曰。如百千偈修多羅緣起中說。佛剎清淨。彼清淨佛剎。以何等勝功德顯示。前顯色具足。謂七寶等。七寶中金銀琉璃珊瑚馬瑙並是石所攝。末邏羯多(玉之類色)亦是石所攝。應知赤寶者謂赤真珠。從赤虫所出。由於中出珠故。此寶於一切寶中最勝故。光明無量世界者。即前所說七寶出生光明故。此是色具足第句。次一句莊嚴具足。次一句顯量具足。次一句方所具足此等以何為因。出世無分別及彼出世無分別後得二種善所生諸為因。此即是具足。此亦一句。次一句顯果具足。彼佛剎中以最清淨識自在轉為相故。次一句顯主具足。次一句顯伴具足。次一句眷屬具足。於此眷屬具足中。所言摩睺羅伽亦攝在龍中。於淨土住持身此是住持具足。亦以一句顯示。以此為食已復作何業。但成就一切眾生一切利益事。亦以一句顯示順攝具足。由淨土煩惱故。亦以一句顯示彼中怨對之怖。由無魔故。於彼佛土中無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是故無有怖畏。此一句即是無畏具足。次一句具足。復以何道得得入清淨佛剎。於大乘聞思修智為體。即是大念慧行次第。此一句顯示具足。以何為乘。於奢摩他毘缽舍那而趣於彼。此一句顯乘具足。以何門得入彼土。謂於大乘空無相無願為門故。此一句顯門具足一句依持具足。猶如大地風輪依持。彼清淨佛土以何為依持。以無量功德大寶蓮華依持。此句顯依持具足。彼淨土果報一向淨妙者。由彼中有糞穢等不淨物故。一向樂者。彼中樂受有苦無記等受一向無嫌者。於彼中不善無記故。一向自在者。以心力不待因緣故。
論曰。復次此諸佛法界一切時五業應知。一一切眾生逼惱中業。謂聾盲狂等逼惱。唯見護故。二道業。從不善處拔出善處故。三護非方便業外道等以非方便解脫開悟置於正教中故。四我見業。為令超過三界教示以道故。五護乘業。謂發餘乘菩薩。及不定性聲聞等。安立修行大乘故。此五種業一切諸佛平等業應知。此中說偈。

依事念行 別故業有
世間此異 導師無彼別

釋曰。諸佛法界者。即是法身。彼有五業應知。一切眾生逼惱業者。由見佛故盲等等故。道業者。此道故。謂於不善處移諸眾生置於善處故。我見業者。說超過三界護。世間三界。即說此為我見。餘句義可解。此等五業一切諸佛平等業應知。此等義以偈顯示。若諸佛平等業。世間眾生平等業。此等因緣。以依事念一偈顯示於世間中因異。由地獄因別。人天因別。乃至餓鬼因別。是故業有異。依異者。由依止身別異故。作業異。事異者。或有興生或種田。此等此等事異故世間業體異。念異者。念名意欲。此意欲異故。世間業亦異。行異者。即是有為行。由所作有為行異故為異。誰此異。偈言世間此異故。導師無彼別者。謂一切功用。則無因等五異。是故諸佛作業差別故。
論曰。如是諸佛法身功德具足相應不與聲聞辟支佛共。若爾者以何意故一乘。此中有偈。

為引一分 安住餘者
於此不定性 正覺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涅槃 究竟一乘

釋曰。此二偈顯一乘意。為引一分者。謂不定性聲聞。為引大乘故。云何令彼不定性人於大乘中而般涅槃故。及安住餘者。不定性菩薩為令彼安住大乘云何令彼不退大乘。於聲聞乘般涅槃。為此義故佛說一乘不定性句義可解。法無我解脫一偈。此中顯別意一乘。何者別意。平等故。無我平等故。解脫平等故。於中法平等者。法即是真如。此如平等一切聲聞等同趣彼如。故為乘。以平等故名一乘無我平等者。人我。既無人我。仍言此是聲聞此是菩薩者不應道理。由依此無我意故說為一乘解脫平等者。聲聞等亦同解脫煩惱。依此意故說為一乘。何以故。由世尊解脫解脫有各各相故。性別者。由根性差別故。於乘不決定聲聞亦得成佛此意故說為一乘。二得者。得二種意故。平等意者。由一切眾生一體攝故。即是彼。彼即是我。如是攝已此正覺即是正覺。依此意故說為一乘。第二意者。如法華經中為聲聞授記。此意故。謂但諸佛法。如平等不得法身。由平等意故。如是念。諸佛法如即是我等法如也。復有別義。於彼大眾中有菩薩。與諸聲聞名授記得涅槃。如佛說我念過去無量百千數。於聲聞乘般涅槃此意故一乘。以眾生。應以聲聞乘調伏者。現於彼般涅槃故。究竟者。此即是一乘。以究竟有別趣故。然有差別。以聲聞乘乘。此意故世尊說為一乘
論曰。如是一切諸佛一法身而有多佛。此以何因緣可見。此中有偈。

一界有二 一時成就
次第非道理 故成有多佛

釋曰。因緣一切諸佛平等法身。或一或多應須了知。次當顯示。於中應知一者。法界平等故。諸佛以此為體。由法界平等諸佛是一應知。復次應知一者。於一時一世界佛並出故。是故一應知。復次若多若一如偈中顯示。所謂一界等。一界有二者。此一句顯示義。謂於一世界佛並出世故。餘句顯示眾一時成就者。於一時中有無量菩薩。同修資糧成滿此等。若已福智資糧成滿。而不得佛果此等資糧則為虛棄。由菩薩同修資糧成滿故。有多佛應知。次第非道理者。次第正覺義。菩提資糧時待次第成滿。可得正覺時亦有次第。然由菩薩資糧次第故。正覺時亦無次第。是故多佛。
論曰。於法身諸佛畢竟涅槃。非非畢竟涅槃云何可見。此中有偈。

解脫一切所作究竟
畢竟涅槃 亦不般涅槃

釋曰。復有別部師說。諸佛畢竟涅槃。有別部聲聞乘人則言。有畢竟涅槃如是等二意。以偈顯示。解脫一切障等者。於中若解脫煩惱障智障。此意故。言諸佛畢竟涅槃所作事未畢竟。未成熟成熟之。已成熟解脫之。應作此等事。此意故不畢竟涅槃。若於此則同聲聞涅槃。由畢竟涅槃故。所作誓願便則果。
論曰。何故受不即如是自性身。有六因緣故。一色身顯示故。無量大眾輪中差別顯示故。三隨彼欲樂應現不定顯示故。四隨異顯現體變動顯示故。五菩薩聲聞天等種種大眾和雜處和雜顯示故。六阿梨耶識生起識等轉依不相應顯示故。是故受用身非自性身成。釋曰。今次顯示道理自性身不成受用身一色身顯示者。謂佛色身非即法身。由所非即法身故。是故受不是法身。又此受用身差別諸佛大眾輪差別故。法身則無如是差別道理不相應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又隨其所欲受用身故。如修多羅說。人見黃色人見佛青色。如是具說。受用身如是不定。若言自性身體性不定。則不應道理自性身不相應故。非受用身。即自性身。又復受用身眾生。初見餘色。後即於彼身復見餘色。若法身自性動異。則不相應。是故受不成自性身。又復受用身常與天諸眾和雜。自性身如是和雜。則不相應。是故受不即自性身。又復由阿梨耶識轉依已。自性身。若自性身受用身者。生起轉依已。復得何身。是故受不即自性身此六種不相應故。不得成一
論曰。何因緣化身亦非自性身。有八因緣故。一諸菩薩久遠已來不退三摩提兜率天不成故。宿命數印工巧雜論等及受用欲行中無智不成故。三已知邪正說法教而往詣外道所不成故。四善知三乘道而行苦不成故。五捨萬億閻浮洲於一處正覺轉法輪不成故。六若離如是顯示正覺方便其餘皆以化身作佛事者。則應於兜率天正覺。七何不於一切閻浮洲中平等出。既不如是。以阿含道理可證。八與一世界二如出世相違。以化佛故。言一世界者。是四洲世界。如二轉輪王並出。此中有偈。

諸佛微細平等入多胎
一切種正覺 為顯現

釋曰。今次顯自性身即是變化身不相應義。有八種不相應。於中初不相應者。諸菩薩久遠無量劫不退三摩提。尚不生兜率陀諸天中。況復人間。是故世間所見是所化身。非自性身。復次諸菩薩已得宿命智而不知書算等事者。道理。是故化身教化眾生應作此事。復次菩薩於三阿僧祇劫修行時。不正說邪說。云何最後正覺時。乃能知也。是故化身自性身。復次捨萬億閻浮洲唯於一處正覺轉法輪不應道理。若化身得成。由於一切處現化。是故化身自性身。若言但一處正覺餘處顯示化身眷屬者。何故不即於兜率陀中住正覺。於一切四洲示現化身也。若言一切四洲正覺者。此不成。以阿含道理證說。於一佛隨於四洲正覺。若汝言若爾者與修多羅相違。何以故。以經佛並出者應知。彼經中所說以轉輪王為喻。如二轉輪王並出者。此說於四洲中無並出。非一佛剎也。不並出亦爾。所言世界者。謂四洲也。此中有偈顯示正覺諸佛微細化等即是其義。佛於住兜率陀天宮時。胎即於彼時。若與上座舍利弗眷屬俱者應知。彼等皆是化所施設如是施設已。得顯示於一切相中正覺
論曰。為一切眾生故。發願修行大菩提畢竟涅槃不應道理發願修行果報。是過失故。釋曰。此中顯示畢竟涅槃不成義。諸佛一切眾生故發大誓願修行。既如是眾生意已。隨諸眾生利益事作之。若於畢竟涅槃中而般涅槃。彼願及行便為果。若汝言如來法身常住者。受用身化身無常云何常身。今成就此義故。
論曰。受用身化身二身無常云何如來身常住。依止常住法身故。受用身變化身。此二身受報不捨故。化現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佛身常住如是知。釋曰。二身是常。由依止常住法身故。此二身是常。復次受用身者。不捨受用故是常。化身者。常顯示正覺般涅槃等。相續不斷故是常。於此二身譬喻顯示其常。如世間言常受樂。非無間而得為常受樂。又如言此人常施食。非即是常施。有時不施故。然得為常施食者。二身常義亦爾。
論曰。有六因緣故。諸佛世尊化身畢竟住。所作究竟。謂已成熟解脫眾生故。二為轉樂欲涅槃。意令求常住佛身故。三為所起修修。意令於甚深正說中生覺了故。四為生渴仰。意若數見無厭足故。五為精進。由知不可得故。六為令速成熟。自起精進不捨重軛故。此中有偈。

所作究竟 轉彼寂滅
為轉輕佛意 令生渴仰
為發自精進 令其速成
是故佛化身 非畢竟住者

諸佛法身。雖無始無量。為得彼故不應不策勤也。此中有偈。

無量眾生於此捨精進
一切因果 如是因道理

阿毘達磨大乘修多羅中。大乘解釋竟。阿闍梨阿僧伽造。釋曰。此中有難。若法身無始差別限量。以是故堪能利益眾生者。何須為此故精進也。為遮彼難故。以偈顯示。彼諸佛無量。以此為因應起正勤。是故言諸佛無始時者。一切過。何以故。此得於一切時成因過失故。此斷因道理。諸菩薩大悲在心。憐愍一切眾生。猶子於利益眾生事中。餘自作非我所為。此不應道理。餘人作與不作我皆為之。如是大乘釋論。於大乘部中制述無量勝論阿闍梨婆藪槃豆造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