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卷第六

無性菩薩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所知相分第四

論曰。如是已說所知相所知相云何應見。多聞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賴耶識種子如理作意所攝法似義而生。似所取有見意言。釋曰。菩薩修習如是業已。現觀所應知相。今當顯說。多聞所依者。謂於大乘而起多聞法義已熏心心法相續所依。其少聞者無容得入現觀故。如薄伽梵教授尊者怙羅經。說如是言。世尊教我現觀世尊告曰。汝已受持正法藏耶。怙羅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汝今且受持法藏如是等非阿賴耶識所攝者。謂此所依從最清淨法界流故。對治彼故。非彼性攝彼相違故。如阿賴耶識種子者。如阿賴耶識能為一切雜染法因。此所依性能為一切清淨因。唯因性同故得為喻。非一切種。如有頌言。

為欲利益放逸 生盲自樂者
諸佛降靈現世間 為彼宣說微妙
譬如無價末尼寶 能除眾毒不思議

法者。謂契經等如十地等。言似義者。謂彼所詮無我性等。似彼行相生起故。說為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者如彼所取而顯現故。言有見者。謂耳識。俱言意言者。所謂意識。或與見分所取能取性。此即安立所取能取所依自性。如前已說。
論曰。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善根故。善備福智資糧菩薩。釋曰。用及用具皆待作者。故問入者誰能悟入。答此問言大乘多聞熏習相續等。謂大乘法而起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者。相續故。得現前逢事諸佛出現於世。已一向決定勝解者。由逢佛於大乘法深生信解。非諸惡友引令猶豫。大乘多聞三因緣故。能善積集無量善根。是則為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論曰。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於一切法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釋曰。何處能入者。問所入境及能入位。謂即於彼有見等者。謂於大乘法相所生。決定行相法似義意言。能於此境界。能入是用。所入境界。是業是持。於此意言能入。在勝解行地。於一切法唯識性中。但隨聽聞勝解故。或能入在見道中。如理通達意言故。此中如理通達者。謂通達非法非義。非所取能取故。或能入在修道中。修習對治煩惱所知障故。或能入在究竟道中。最極清淨諸障故。如是四種是能入位。
論曰。何能入。由善根力所故。謂三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緣法義境止觀恒常。慇重加行放逸故。釋曰。何能入者。此問入因。謂何因於此能入。由善根力所故等者。謂雖有善根力而心或退屈故。說三種相練磨心故等。
論曰。無量世界無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是為第一練磨其心。意樂能行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是意樂。我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波羅蜜多。當得圓滿。是為第二練磨其心。成就諸有障善。於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無障礙善。云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是名第三練磨其心。釋曰。無量世界等者。此言顯示初練磨心。引他例已令盛。退屈意樂者。顯示第二練磨其心。我已獲得如是意樂者。顯此意樂諸弊縛。謂此意樂遠離慳吝。遠離欲尋遠離恚尋遠離懈怠遠離惛沈及以睡眠遠離無明。我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波羅蜜多。當得圓滿者。謂已獲得勝意樂。便能任運修行等速令圓滿成就等者。顯示第三練磨其心。諸有障善者。謂有成就世間善。未能永斷所治障故。說名有障。我有等者。謂能永斷所對治障。由無障善而成其善。云何當來而不證得圓滿佛果練磨心者。謂策舉心令其猛利。對治退屈
論曰。此中有頌。

人趣諸有情 處數皆無量
念念等覺 故不應退屈
淨心意樂修行
勝者已得 故能修
善者於時 得隨自滿
勝善由永斷 圓滿云何

釋曰。復以伽他如是義。人趣諸有情等者。其心怯弱退屈。勸彼不應退屈。謂不能證覺無上正等菩提名心怯弱。令勸進彼不應於己謂功能。故退屈。如有頌言。

無量十方諸有念念已證逝果
彼既丈夫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

淨心意樂修行等者。謂非不善無記心。而行等。善心故名淨心。如有世間不善無記散亂心中。亦行等希願諸有及財位故。菩薩不爾。唯求無上正等菩提。言意樂者。謂能無礙等因如先已說。此勝者已得故。能修等者。謂諸菩薩勝者先已此殊勝意樂。波羅蜜多任運而轉。說而故名已得。決定捨所對治。捨所治故不由功用。於其任運而轉。等者。等取戒乃至慧波羅蜜多。善者於時者。謂由世間善而成善者。於終時得。隨自滿者。謂世間隨所愛樂自圓滿果。是乃至有頂生義。勝善由永斷者。即是由彼永障善而成善義圓滿云何無者。是隨所樂圓滿佛果云何無義
論曰。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由於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由離所思法我我所執。斷法執故。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所作意。分別分別故此中有頌。

現前自然安立一切
智者分別 得最上菩提

釋曰。今當顯示四處。斷作意故者。二乘分引作意。以能永斷異慧疑故者。謂於大乘甚深廣大。不起異慧顛倒及疑。斷法執故者。謂於所思法中。能永我我所執。謂能聞能思覺。我所聽文我所思義。如是執著一切皆無。於其勝義現觀故。斷分別故者。謂於現前任運而轉。現在及作功用。諸骨鎖淨定安立一切所緣境界相作意分別悉能永斷。乃至一切諸佛菩薩波羅蜜多如是等相。執著分別悉能永離。其頌義顯不須重釋。
論曰。云何而得悟入。釋曰。此中雙問所作。由有作所作業。應知能入之具。自現觀相所作事。決定如是如是所作方便。是故今當解釋
論曰。由種類。如理作意所攝法似義有見意言。釋曰。此中先辨能入之具種類之聲。即因言說是為因義。
論曰。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如實遍。智如是不可得故。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唯識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推名義自性差別立。若時證得有意言。爾時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不可得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有識性。釋曰。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者。如先說。能悟入發起如實所作方便。於加行時推求行見假有實無。方便因相說名尋思。了知假有無所得決定智。方便果相如實智。此中名者。謂受等亦攝名因。名果句等尋思此名唯意言性。唯假非實。不離意言名尋思尋思者。名身所詮表得蘊界處等。推求此唯假非實。如種類種類相應差別可得。如是所詮能詮相應理故。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者。尋思所表外事。唯意言性。思惟此義似外相轉。實唯在內推名義自性差別者。尋思名義二種自性。唯相。謂受等名義自性無所有自性。譬如補特伽羅尋思名義二種差別相。謂無常名義差別立故。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者。知四種虛妄顯現依他起攝自性差別義相無故。不可得者。了達四種遍計執義皆不可得。應知此中四種方便名尋思。四種果智說名四種如實遍智。謂推立。實不可得名尋思。若即於此果生時決定了知。假有無名如實智如是於事自性差別假有實無。推求決定說亦應爾。
論曰。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唯識性。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取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有故。若已了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類分析。此又虛妄香味觸為其相故。此覺為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釋曰。於此悟入唯識性中。欲顯所入及入譬喻。故為此問。若有於此悟入唯識性中。為何所入此意難言。此唯識即是其義。云何無為遮此難故先說言。唯識性謂此識義亦無義性。非唯外義是無所有無義性。云何十二處教。云何世間言說。為遮此難。故次說言。二性無實義。識似二義顯現。無始言說熏習力故。識似義轉似別用說為見。故不相違為唯悟入相似見。識別種類為不爾耶。為答此問故說悟入及種種性。謂一識所取能取差別故。於一時間分為二種。又於一識三相現。所取能取自證三相如是三相一識義分非一非異如餘處辨。於一識上有多相現。故名種種。六相義等釋前三種。為答前問如何悟入故復說言。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喻成立通達三種自性。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有故。如是似名似義意言。依他起上等六種。遍計所執亦非真實。以有故。又於此中如依繩覺捨於蛇覺。如是依止唯識顯現。依他起覺捨於六義遍計覺如等。細分之覺除遣繩覺。如是依止圓成實覺。遣依他亂之覺。如有頌言。

於繩謂蛇智 見繩了義
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

伏除非實六相義時者。是非有義。六種非實義非有為相故。
論曰。如是菩薩悟入意言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圓成實性。若已意言法熏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生故似唯識不得生。由是因緣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無分別智。已生起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釋曰。悟入意言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者。謂了知意言義相現。遍計所執實義此故名悟入遍計所執自性悟入唯識悟入依他起性者。謂了知唯識無明解故。於無義中似義相現。悟入依他起性。為顯悟入圓成實性故復說言。已遣義想。即是已能除義想義。一切無容生者即是能似義而生起義。故似唯識不得生者所取無故能取亦無。即是唯識所成之義。亦不轉義。一切無分別名者。謂一切法契經等。所依處。名一切義。名有種。前九種名有分別。其第十名一切分別安住如是一切無分別名。一切有其名。即如是能起一切者。此中似名顯現識說為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者。謂於法界內證相應而起勝解平等平等者。謂所緣無所有如是能緣亦無所有。是故所緣能緣二種平等平等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者。悟入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性有餘故猶有作者。作用未息但名悟入。今於此中作者作用息滅究竟名已悟入
論曰。此中有頌。

補特伽羅 法義略廣性
不淨究竟 所行差別

釋曰。如前所說一切無分別名。今以伽他顯示此名差別。初法名者。謂受等。補特伽羅名者。謂天授等。隨信行等。佛教中名。後法名者。謂契經應頌等。義名者。謂此所詮殺害於父母。誅國及隨等。略名者。謂一切法無我等。廣名者。謂無我等。性名者。謂阿諸字。是詞句因故。不淨名者。謂諸異生為諸煩惱垢所染故。淨名者。謂諸賢聖垢永斷故。究竟名者。謂總所緣般若波羅蜜多。及十地等。以總略義所緣故。
論曰。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法界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菩薩見道。釋曰。法界者。於此法界證故。如來家者。謂佛法如來家。於此證會故為生。於此所緣生故。轉先所依餘依故。紹繼佛種不斷絕。如餘續眾同分。所生相不斷。託所生家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證佛法界。名於中生。名真佛子。般若波羅蜜多。於佛法界能正證。樹自相自在現前為生。如有說言。

一切雄猛 利他
生母養母 所所育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遍見一切無我故。如有說言。一切諸法如來藏如是等。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得彼意樂平等性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得彼法身平等性故。此即菩薩見道者。見先未見勝法界故。譬如聲聞獨覺見道
論曰。復次為何義故唯識性。由出世止觀智故。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為長能觸法身種子。為轉所依。為證得一切佛法。為證得一切智智唯識性。又後得智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別相中。如幻等性無倒轉。是故菩薩如幻師於所事於諸相中。及因果顛倒。釋曰。復次為何義故等者。問唯識所須。次應答言為證得一切智智。而先方便者。為欲開示次第言故。為欲饒益如是所化類故。由總法者。緣一切法總相所顯真如為。境謂大乘教中所一切法。皆真如為性故。緣真如即是解了一切法性。若不爾者雖經多時。無分別智亦應不生。言出世者。是無漏故。無分別故。止觀智故者。由三摩呬多顛倒智故。種種相識者。謂安立諸法因性果性有上無上等。即是所取能取分義。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者。為斷阿賴耶識中似等相諸法種子。及能熏相。此即說斷種因果。為長能觸法身種子者。為增長一切大乘多聞熏習。此為先得法身故。為轉所依者。通達真如。諸心心法離垢生故。或復真如清淨故。為證得一切佛法者。為欲生無畏諸佛法故。為證得一切智智者。為證得無垢無礙諸佛智故。又後得智者。顯後得智所作用。於一切阿賴耶識生者。此舉所生為取其因。一切別相中者。此顯其果即是能取所取分中。如幻等性無倒轉者。如實觀依他起性如幻事等。無亂故。譬如幻師於所事者。於草木幻惑中。顛倒如實見故。於象馬等幻惑相中。亦顛倒如實見故。如是菩薩真實者。如實現見所取能取自性圓成實於後得。能發語言世俗智。知因果時及說法時。常顛倒。其聽聞者雖有顛倒。而熏習熏相續故。次第漸漸顛倒。由彼成辦所應作故。此後得智差別無染污故。
論曰。於此悟入唯識性時。四種三摩地。是四種順決擇分依止云何應知。應知由四尋思下品無義忍中。明得三摩地。是煖順決擇分依止。於無義忍中。三摩地。是頂順決擇分依止。復由四種如實遍智。已唯識。於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一分三摩地。是順忍依止。從此無間唯識想。有無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應知如是三摩地。是現觀邊。釋曰。於一切處現觀時。皆四種順決擇分。是前相故。現觀已顯故不重釋。由四尋思者。謂如前說推名義自性差別立為體。於下品無義忍中者。謂於下品覺慧愛樂無所有中。明謂能照義智。所求遂故為得。此定創無義智明。故得明得三摩地名。譬如最初求得火等。煖者即是煖品善根。譬如鑽火煖為前相。此亦如是真智前相。言依止者。謂是因義。言決擇者。即是現觀。此分即是法無我忍。引此善根為順。最居其上故為頂。復由四種如實遍智者。謂如先說於名事等不可得中。已得決定如是轉時悟入唯識。似等現決定了知。都義。入一分三摩地者。唯能通達所取無故名一分。由於此中了達無。未能伏彼能取行相唯識令無。是故說此名順忍所依止定。順謂親近依所取無令能取無。應知如是三摩地現觀邊者。當知即是近彼轉義。
論曰。如是菩薩於地已得見道。已唯識。於修道云何修行。於所說安立十地一切經現前中。由出世止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俱那庾多劫。數修習故而得轉依。為證得三種佛身。精修行。釋曰。於所說安立十地者。謂隨彼彼戲論言說自相共相地中。由總法者。雜緣故。無緣別法正智。若不爾者無分別智所集資糧。不應有。出世者是無分別智後得。即是清淨世間安立智。此後得故。清淨有相境故。世間而得轉依者。謂經多劫無分別後得智故。而得轉依。謂心心法相續清淨。為證得三種佛身修行者。後廣說
論曰。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謂菩薩現觀聲聞異。由一種差別應知。所緣差別。以大乘法所緣故。二由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為故。三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別十地出離故。六七由清淨差別煩惱習淨佛土故。八由於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九由生差別如來家故。十由生差別。常於諸佛會中攝受生故。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釋曰。聲聞菩薩現觀差別。略有種或一種所緣差別中。菩薩現觀大乘法聞慧等三種所緣聲聞現觀聲聞乘法為其所緣差別中。福資糧者。謂施戒忍三種加行。智資糧者。謂精進靜慮聞慧等。言資糧者。經無量劫所運集故。通達差別聲聞現觀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理。菩薩現觀俱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空無我涅槃差別菩薩現觀攝受慧方便資糧生死涅槃住著以為涅槃聲聞現觀無為以為涅槃。地差別菩薩現觀十地而得出離聲聞乘如是諸地建立清淨差別中。菩薩現觀煩惱并諸習氣。及能清淨佛土聲聞現觀煩惱。未除習氣全不能淨眾佛土。言習氣者。雖煩惱。然其所作似有煩惱平等心差別中。菩薩現觀證得平等法性。成熟有情加行無絕。聲聞現觀分別他。唯利不修利。生差別菩薩現觀。於如來家法界中生。是佛真子。如輪王生有相子。非如聲聞同於下賤無智婢子。生差別菩薩現觀。常於諸佛會中。蓮花臺上趺坐乃至成佛恒受化生。所言諸佛者。謂無漏界諸佛國土。非如聲聞處母胎等。差別者。菩薩現觀無畏無量功德眾所莊嚴。能無功用起作一切有情事證得法身以為果。餘用無漏生為果。
論曰。此中有二頌。

名事互為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 唯量及唯假
實智無義 有分別
彼無故此無 是即入三性

釋曰。以二伽他總攝尋思尋思果。令易解了。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者。謂名於事為客。事於名亦爾。非一類。謂聲與義相稱而生。互相繫屬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者。謂於自性差別中。亦當推尋有分別立。其事云何。謂此二種有分別差別言說。都真實自性差別。言實智者。謂從尋思所生四種如實遍智無義者。謂觀其義本來有。有分別三者。觀見三種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彼無故此無者。謂無故觀此三種分別亦無。是即入三性者。上所即是悟入三種自性。謂初頌前半。觀名與事更互為客。即是悟入遍計所執自性。初頌後半。二種自性差別有分別立。即是悟入依他起自性。第二頌中即是悟入圓成實自性。此中但遣遍計所執各別心境。伏除分別不無其事。若不爾者繫縛解脫俱不應成。淨與不淨有故。
論曰。復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

菩薩於定位 觀影是心
義想既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內心 所取非有
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釋曰。誰能如是尋思果。如是教授當復為誰。為答此問說於二頌。菩薩於定位觀影是心者。謂所有法似義。所行內心。如經言。所緣唯識所現故。言菩薩者。即說能觀。於定位者。一境。義想既除者。謂由彼影遣其義想。審觀唯自想者。謂審觀察如是法似義之相。定心所變現。如是內心者。是心於爾時心義。知所取非有能取亦無者。謂先已了所取是無。所取性既無所有所取性上能取之性亦不得成。後觸無所得者。謂從此後二性所得真如
論曰。復有別五現觀伽他。如大乘經莊嚴論說。

福德智慧資糧 菩薩善備無邊際
思量善決已 故了義趣唯言類
知諸義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
便能現證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體知離無別物 此即會心非有
智者了達二皆無 等住真法
慧者無分別智力 周遍平等常順行
依榛梗過失聚 如大良藥銷眾毒
佛說妙法善成立 安慧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別 猛疾歸德海

釋曰。福德智慧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者。謂等三波羅蜜多名福資糧。第六般若波羅蜜多名智資糧精進故通二種靜慮亦爾。若無量屬福資糧。其餘屬智。福智積集故名資糧。言善備者。是圓滿義。經差別圓滿無邊際。於思量善決已者。謂於一切契經等法。由定後智極善決定無猶豫故。了義趣唯言類者。是故能了一切義趣。唯意言分別為因。知諸義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者。謂若了知一切義相意言。即能安心住似義相種種唯心理中得決定故。此第二頌初半顯示菩薩在順決擇分位。初頌顯示此位加行。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者。由先了達無所有。住唯心故能除所取能取二相現證真實法界。善決定智依此生故。此前半頌及後第三顯見道位現證次當顯示。體知離無別物此即會心非有者。謂知離無別一切所緣境界。由彼無故能緣心性亦不得成。智者了達二皆無者。勝慧相應故名智者。於無性決定知故名了達遍計所執所緣本來無性名二皆無等。住真法界者。平等安住等住所取能取悉皆遠離故言無。如是現證法界。非虛名真法界。慧者無分別智力者。謂諸菩薩無分別智所有功能。周遍平等常順行者。謂總外故名周遍。所取能取亦爾。故名平等隨順觀察契經等法其性平等。譬如虛空故名順行。時恒故常。滅者除也。依謂一切雜染法悟入。喻於榛梗。諸雜染法過失習氣積集故為聚。如大良藥銷眾毒者。其義易了。能除遠過失故如揭陀。此第四頌顯示修道佛說妙法善成者。謂牟尼尊所正法極善成立。安慧根法界中者。謂安其慧置所說善成立法。并其根本真法界中。根者謂此是因故。或總緣法根本。謂一切經皆以十地根本故。法依彼轉故名法界。即諸法空。了知念趣唯分別者。謂後得智法界轉。了知念趣分別。離分別念法。謂彼所念契經等法。及所應念波羅蜜多。并彼果等。遍計所執性皆無故。猛疾歸德海岸者。謂諸菩薩由先漸次修習現觀無分別智後得智故。速能證獲一切功德圓滿佛果。謂如來地超度無邊因位功德名德岸。如有頌言。

菩提圓滿
無邊德海無等等

疾者速也。經無量劫成佛果。時既長久云何言疾。此不然。時長遠。唯分別故。如有頌言。

處夢謂經年 寤乃須臾
故時雖無量 攝在一剎那

又佛精進熾然故。雖經多劫而謂少時。如有頌言。

愚修雖少時 怠心疑已久
佛於無量劫 勇謂須臾

猛者即智慧力。成無分別後得智故。所怯憚故名猛。此頌顯示至第一義最勝尊究竟道位。

攝大乘論釋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