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卷第八

無性菩薩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增上心學分第八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云何可見。略由六種差別應知。所緣差別故。二種種差別故。三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別故。釋曰。如增上戒聲聞異。其增上心亦應異。故為此問。六種差別略答此問。如後別釋。
論曰。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所緣故。釋曰大乘法者。菩薩藏所有甚深廣大教等。聲聞等定非所能緣。是故殊勝。
論曰。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福定王守健三摩地。種種無量故。釋曰。菩薩三摩地差別無量。此中略說為上首者。等餘一切聲聞乘等尚不聞名。何況能得。
論曰。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出楔道理阿賴耶識一切障粗重故。釋曰無分別智所緣真如。是一切法共相所顯。故說此智名總相緣。定能發此能對治智。亦名對治微妙。故如細楔。所治種子其性粗重故。如粗楔。
論曰。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生故。釋曰。靜慮其性調順堪能。隨欲饒益諸有情處。不退靜慮而往生。聲聞乘中無如是事。所以殊勝。
論曰。引發差別者。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釋曰。定力引發種種一切世界無礙神通
論曰。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神通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如是神通故。釋曰。定力引發種種神通所作。顯謂顯現。隱謂隱藏。所作自在。謂變魔王作佛身等神通。謂能映奪他神通力。無辯才者施以辯才無念樂者施以念樂。為召方遠住菩薩放大光明引發如是神通者。引前所說種種神通如是等類聲聞無。是故殊勝。
論曰。又能引發難行難行故。難行者。一難行。誓受無上菩提願故。不退難行生死眾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不棄故。四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故。六勝解難行。於大乘中雖未能了。然於一切廣大甚深信解故。七通達難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八隨覺難行。於諸如來所說甚深祕密詞。能隨覺故。九不離不染難行不捨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難行。能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生死際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釋曰。菩薩難行一切難行種所顯。難行誓受無上菩提願者。不顧自樂。誓受饒益一切有情。甚為難故。不背退難行生死眾苦不能退者。久處生死。風寒等苦所不能退。甚為難故。不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不棄者。於父母等行惡行。或所用求眼睛。雙足踐蹋。不觀其過而作饒益。甚為難故。現前難行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者。雖有重怨而現饒益。甚為難故。不染難行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者。常世間利等八法所不能染。甚為難故。勝解難行等者。於微妙義殊勝神力。雖未能了而深信解。甚為難故。通達難行等者。通達現觀等覺義能具通達遍計所執補特伽羅一切法性皆無所有。甚為難故。隨覺難行等者。於所說祕密詞。隨聞義。覺不聞義。甚為難故。不離不染難行等者。不捨生死不染彼過。甚為難故。加行難行等者。已斷已脫一切煩惱所知障。而恒現前起作一切有情事未來際常無休息。欣修此行甚為難故。
論曰。復次隨覺難行中。於佛何等祕密詞。彼諸菩薩隨覺了。謂如經言。釋曰。第八難行其義未了。故須重釋。論曰。云何菩薩能行惠施。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於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云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一切施無欲樂。云何菩薩於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諸菩薩不信如來布施云何菩薩於施策勵。若諸菩薩於惠施不自策勵云何菩薩於施耽樂。若諸菩薩有暫時所施。云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薩於惠施中離娑洛想。云何菩薩其施清淨。若諸菩薩殟波陀慳。云何菩薩其施究竟。若諸菩薩不住究竟云何菩薩其施自在。若諸菩薩於惠施不自在轉。云何菩薩無盡。若諸菩薩不住無盡。如於布施。於為初於為後。隨其所當知亦爾。釋曰。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等者。謂諸菩薩一切有情攝為己體。通達平等性故。彼行施時即菩薩施故。少施名能行施。又以一切所有財物一切。是故說名無少所施。又所施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三輪清淨。是故說名無少所施。若諸菩薩一切施無欲樂者。此既遮言。是不樂義。於來求施當施我施先施我施。此等一切無欲樂。唯樂攀緣安住涅槃而行惠施。若諸菩薩不信如來布施者。謂證法信而行惠施。非信他。若諸菩薩於惠施不自策勵者。謂能任運常行施故。不須自策而能策他勸令施故。若諸菩薩有暫時施者。是一切時一切施義。若諸菩薩於惠施中離娑洛想者。此娑洛言。顯目實密詮流散。今取密義離流散想。即三摩地住定而行施義。若諸菩薩殟波陀慳者。殟波陀言。顯目生起密詮拔足。今取密義拔除慳足而行惠施。若諸菩薩不住究竟者。不一向趣寂聲聞安住究竟無餘涅槃。若諸菩薩於惠施不自在轉者。謂令慳施所治障不自在轉。若諸菩薩不住無盡者。謂得圓滿無盡增上究竟佛果。而不安住。何者起饒益他常行惠施。如於布施於戒乃至當知亦爾者。類通餘五。謂如經言。云何菩薩尸羅。若諸菩薩不護少戒。謂見平等性故。他淨戒即是具足尸羅
論曰。云何殺生。若斷眾生生流轉云何不與取。若諸有有與者自然攝取云何欲邪行。若於諸欲是邪而正行云何妄語。若於妄中能說為妄。云何具戍尼。能常居最勝空住。云何波魯師。若善安住所知彼岸云何綺間語。若正說差別云何貪欲數欲自證無上靜慮云何瞋恚。若於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云何邪見。若一切處遍行性。皆如實見。釋曰。如經中說苾芻是能殺等者。此中顯彼所說意趣。若斷眾生生流轉者。是殺義與問相應有與者自然攝取者。是無他自攝益義。若於諸欲是邪而正行者。謂如實知境界欲若分別是邪亂。如有頌言。

佛說恚癡 皆從分別起
不淨顛倒 此亦為緣生
不淨顛倒 為緣而
自性皆無 故欲非真實

若於妄中能說為妄者。說妄為妄故名妄語。如有頌言。

一切虛妄法 世尊如實
虛妄法諸行虛妄

能常居最勝空住者。世訓釋文道理。答上所問具戍言。此具戍尼。顯目離間語。密詮常勝空。具表勝義。戌表空義。尼表常義。今取密義問答相應。顯則不爾。波魯師等訓釋文道理亦爾。此波魯師。顯目粗惡語。密詮住彼岸。今取密義。是故說言。若善安住所知彼岸所知彼岸一切智。佛於其中能善安住。名波魯師。若正說差別者。釋綺間語其義易了。數欲自證無上靜慮者。上訓釋文道理諸佛身中所有靜慮說為無上。若於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者。已滅已是憎害義。若一切處遍行性皆如實見者。謂見一切虛妄分別邪亂為性。
論曰。甚深佛法者。云何甚深佛法。此中應釋。謂常住法是諸佛法。以其法身常住故。又斷滅法是諸佛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又生起法是諸佛法。以變化身現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又有貪法是諸佛法。攝受有貪有情為己體故。又瞋法是諸佛法。又癡法是諸佛法。又異生法諸佛法。應知亦爾。又無染法是諸佛法。成滿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無污法是諸佛法。生在世間。諸世間法不能污故。是故說名甚深佛法。釋曰。甚深佛法契經所說其義云何。謂餘經說。若常住法是諸佛法。廣說乃至。又無污法是諸佛法。此中密意今當顯示。以其法身常住者。法身即是轉依為相。離一切障。常住真如變易故。或無垢罣礙無上妙智。如無色界而非異熟。是無漏故。此亦常住法身所攝。差別故。非業煩惱所能為故。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者。八萬四千法蘊能治有貪有情行故。四種各有千。又無染法是諸佛法者。善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餘義易了不須重釋。佛說如是祕密詞。復有何果。謂令者易可安立。總括義故易為他說。此因故。能令聞者易可受持資糧易滿受持教故。易達法性資糧滿故。佛證淨大我故。僧亦爾。並最勝故。證得現法樂住覺知彼故於智者論義決擇入聰敏數。為斯十利祕密言。聲聞乘中亦說殺害於父母密意詞。十利亦爾。
論曰。又能引發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諸佛法故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釋曰。菩薩三摩地。復四種作業差別。謂依此定能修一切波羅蜜多成熟一切諸有情類。發神通方便引令正法故。能淨佛土隨欲能成金等寶故。能修集無畏一切佛法。非離如是所說等持。能辦修集到彼岸等。四種作業聲聞等。

攝大乘論釋增上慧學分第九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增上慧殊勝云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自性所依因緣。若所緣行相。若持若助伴。若異熟等流。若出離若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利。若差別無分別後得譬喻無功用事。若甚深應知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殊勝。釋曰。心既在定能如實知故。等持無間增上慧學。為不爾耶。攝取其明即為學。慧之與學異。若如是者依處釋。謂增上慧即是其學。若爾此中無依義。謂依餘慧而於學。是故說名增上慧學。如前二學依戒而學。依定而學。非於此中依慧而學。慧即學故。如是說。其加行根本學。其根本依後得學。其後得無間而起修學。何等增上慧學。謂無分別智。今於此中最初自性最後甚深。廣釋此智。
論曰。此中無分別智離五種相以為自性。一離無作意故。二離有尋有伺地故。三離想受滅寂靜故。四色自性故。五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是名無分別智。釋曰。自性說離五相。由遮詮門說智相。以表詮不可說故遣分別門。無分別智其相可了。若異此智應有分別。何分別。謂後廣說無作意等。無作意是無分別智。熟眠醉所作意。應成無分別智。然不應許由離功用顛倒故。若過尋伺地是無分別智第二靜慮已上諸地。一切異生聲聞等應成無分別智。然彼有無分別智。若想受滅無分別智。此智可成立無想等中。離有諸心法故。由意識滅說彼無心如前已說。若無分別智。應不得無分別智。譬如大種所造色故。若於異相計度無分別智。此智不成無分別性。以於異相計度。言此是真是無分別有分別故。
論曰。於此所無分別智相中復說多頌。釋曰。依前所無分別智。略成廣說多頌。次第別顯為顯自性。故說初頌。
論曰。

菩薩自性 遠離種相
無分別智 不異計於真

釋曰。於此頌中由前三句遮五種相方便顯示無分別智。由第四句正說自性。不異計於真者。謂於不異計度以為自性自性體義差別說環釧金為體。次後一頌說所依
論曰。

菩薩所依 非心而是心
無分別智 非思義種類

釋曰。智是心法故應依心。依止於心而無分別。不應道理。心聲即是思量相故。若依非心譬眾色。不應成智。為解如是雙結過失故說半頌。非思義種類者。謂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所依種類故。以為因。習勢力引此位。名種類。此即顯示所依心。出過一切思量分別。次一頌顯智因緣。
論曰。

菩薩因緣 有言熏習
無分別智 如理作意

釋曰。因緣能作因義一。有言熏習者。謂有於他大乘音故名有言。聞謂聽聞彼非餘。此所引功能差別說名熏習。及如理作意者。謂此為所生意言如理作意順理清淨故名如理。智必有境故。次一頌說所緣
論曰。

菩薩所緣 不可法性
無分別智 無我性真如

釋曰。不可法性者。謂可自性性。是離可言遍計所執自性性義。無我性真如者。為成此義令其明了即是一切補特伽羅諸法無性所顯真如解脫增益損減二邊無分別智所緣境界有所緣法有行相故。次一頌顯智行相。
論曰。

菩薩行相 復於所緣
無分別智 所知無相

釋曰。於所緣相似而行故名行相無分別智真如境相似而行。彼所知無相者。謂說此智於真如所作行相。此意說言。無分別智真如境。離一切作意行相。以為行相。次說二頌。於上所緣智行相。釋通疑難。
論曰。

相應自性義 所分別非餘
展轉相應 是謂相應義
非離彼能詮 智於所詮
非詮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釋曰。若實分別義。何所分別故說是言。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餘等。謂諸文字展轉相應。宣唱不絕。遍計心等緣此立成遍計義。為所分別。無別實義為所分別。故言非餘。文字相續宣唱。分別無故。云何諸法皆不可言。為顯此理故說是言。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等。若實有義可言說者。離能詮名於彼應似言智起。非未解了能詮名言。於所詮此智起。故不可言。或謂外義雖定實有。要待能詮所詮智起。為遮此故說如是言。非詮不同故。謂相異故非實能詮。以能詮名與所詮別相取故。其相各異。云何得成定實詮表。一切不可言者。道理所有一切能詮所詮。皆不可言。無分別智何所住持
論曰。

菩薩持 是無分別智
後所諸行 為進趣增長

釋曰。後所諸行者。謂無分別後得智中所得種種菩薩諸行。此行皆以智為所依。為進趣增長者。謂為增長菩薩諸行。此說持有要所用。顛倒能持諸行無分別智誰為助伴。若所能。
論曰。

菩薩助伴 說為二種道
無分別智 到彼岸

釋曰。二種道者。一資糧道。二依止道。五到彼岸以為自性。此四波羅蜜多是資糧道。第五靜慮波羅蜜多依止道。若在定心四種波羅蜜多資助。便能無分別智。此智名慧波羅蜜多乃至佛果已來。無分別智當於何處感異熟果
論曰。

菩薩異熟 二會中
無分別智 加行證得

釋曰。二會中者。謂於諸佛變化受用二身會中。由加行證得者。謂顯能感異熟果義。此非異熟因。能對治彼故。即增上果假名異熟此資熏。餘有漏業令感異熟故立此名。加行無分別時。生在諸佛所現變化身眾會中。若時證得無分別智。便生諸佛所現受用身眾會中。無分別智誰為等流
論曰。

菩薩等流 於後後生
無分別智 體轉增勝

釋曰。前前生無分別智。後後生展轉增勝。是等流果無分別智出離云何
論曰。

菩薩出離 得成辦相應
無分別智 應知於十地

釋曰。初極喜地見道時。見一切無分別理。初得出離。後修道中方諸地成辦相應無分別智。誰為究竟
論曰。

菩薩究竟 清淨三身
無分別智 得最上自在

釋曰。清淨三身者。謂初地中雖三身而未清淨。至第十地乃得清淨。方名究竟。故說爾時三身。得最上自在者。謂於爾時無分別智。非但獲得清淨三身。亦得最上十種自在。故名究竟無分別智。如何從何無染
論曰。

虛空無染 無分別智
種種極重惡 信勝解

釋曰。初問如何無染者。答如虛空無染。次問從何無染者。答種種極重惡。後問無染者。答曰信勝解。謂唯由信由慧勝解以為因故。而無染
論曰。

虛空無染 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 得成辦相應

釋曰。解脫一切障者。解脫煩惱所知障。得成辦相應者。謂在初地與得相應乃至佛地成辦相應
論曰。

虛空無染 無分別智
常行於世間 世法所染

釋曰。常行於世間世法所染者。此顯遍一切處利等世間八法不染。如紅蓮華出世間攝。如是三頌顯示三智利。加行根本三種無分別智。有何差別
論曰。

如啞受義 如啞正受
如非啞受義 三智如是
如愚受義 如愚正受
如非愚受義 三智如是
如五受義 如五正受
末那受義 三智如是
未解於論 求論受法
次第三智 應知加行

釋曰。為顯三智行相差別。說如是喻。如啞受義者。譬如啞人境界。而未能受亦不能說。如是加行無分別智。求證真如而未能證。寂無言說當知亦爾。如啞正受義者。譬如啞人正受境界言說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正證真如戲論當知亦爾。如非啞受義者。不啞人境界。亦起言說如是無分別智反照真如現證境界能起言教當知亦爾。道理如愚頌。如五受義者。譬如五識境界。雖所求無分別如是加行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五正受義者。譬如五識正受境界分別如是根本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末那受義者。譬如意識能受境界亦能分別如是無分別智當知亦爾。未解於論求論受法義者。未解論求誦於論。而未能誦。如是加行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溫習論領受文字如是根本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已聽習通達法義如是無分別智當知亦爾。由如是譬喻。如數次第加行三智差別。次顯根本後得二智譬喻差別
論曰。

人正閉目 是無分別智
彼復後得智亦爾
應知如虛空 無分別智
於中現色像 後得智亦爾

釋曰。此二頌顯示根本差別。閉目虛空色像。俱顯二智無分別。是有分別。是其平等是不平等。其加行智未所證故略不說。又加行智是本智因。其後得智是本智果。是故且辦無分別智所作事。無分別智成佛果既無分別云何能作有情事
論曰。

如末尼天樂 無思成自事
種種成 常離思亦爾

釋曰。今此頌中引彼末尼天樂兩喻。成立所無分別智。雖無分別不作功用。成種種事如如意珠及以天樂。雖無是念放光當出聲。並無思故然由生彼有情意樂勢力。不待擊奏放種種光。出種種聲。諸佛菩薩無分別智。當知亦爾。雖離分別不作功用。而能隨彼所化有情意樂。現作種種利樂事轉。次當顯示無分別智所有甚深無分別智境界云何。為分別依他起性。為緣餘境體亦爾。為智非智。若爾何失。若分別依他起性云何得成無分別智。若緣餘境餘境無。當何所緣。若是其智應所知。若是非智云何得名無分別智。為離如是一切過失故說頌言。
論曰。

非於此非餘 非智而是智
異 智成無分別

釋曰。無分別智分別依他起性無分別故。非分別無分別。亦不緣餘以為境界。以即緣此分別法性境界故。法性若一若異俱不可說。是故此智不可定說。分別境非分別境。體亦爾。不可說決定是智。如加行智及後得智分別無故。亦不可說決定非智。以加行智為先因故。與異智成無分別者。不可分別此是能知。此是所知能取所取分別無故。此差別相。譬如虛空虛空所有光明。是故此智成無分別。餘契經一切法無分別。今當解釋
論曰。

應知一切法 本性無分別
分別無故 無分別智

釋曰。所分別無故者。由所分別遍計所執義永無故。餘契經一切法無分別。若一切法本來自性無分別者。何不一切有情之類從本已來不作功用自然解脫無分別智有故。由彼有情一切法無分別性。現證真智本來未生。諸菩薩等。於一切法無分別種性為因。證智已生道理。諸菩薩等能得解脫。非餘有情。次當顯示加行智等。各三種五種差別
論曰。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三種。謂因緣引發生差別故。釋曰。此加行生起差別由三種力。一因緣力。二引發力。三習力。因緣力者。謂種性力。或種性會遇強緣。速起加行如是加行種性為因。而生起。言種性者。謂無始六處殊勝。能佛果法爾功能引發力者。謂前生中已習為因發起加行力者。謂現在修習。由士用力發起加行
論曰。根本無分別智三種。謂喜足顛倒無戲無分別差別故。釋曰。喜足無分別者。謂於劣義而生喜足。於後勝進不悕求故。名無分別。如世間思兩智。於少分義。或已信解或已決了。便生喜足。或如已世間修慧第一有粗煩惱息。於中執為究竟解脫。便生喜足如是等類皆名喜足無分別智顛倒無分別者。謂聖弟子等。彼由修慧等諦無常等四無倒行。不起常等顛倒分別。名顛倒無分別智無戲無分別者。謂諸菩薩無常等亦不分別乃至菩提戲論。由一切法無分別理。出過一切名言道故。超度一切世智境故。由戲論世俗聲。世俗智攝。遠離此故名無戲無分別智
論曰。後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釋曰。此後得智所作別故。有其五種。謂通達等。思擇之聲一一皆有。通達思擇者。於真決定現觀故名通達。由後得智思擇如是得通達。謂即於中審察此事如是。是故說名通達思擇隨念思擇者。謂於後時隨念通達念言我曾通達是事。是故說名隨念思擇安立思擇者。謂從此出。所通達為他宣說。是故說名安立思擇和合思擇者。謂總相觀緣一切法此觀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觀。是故說名和合思擇如意思擇者。謂現前隨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成金等。是故說名如意思擇。此思擇聲。意說其智。前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云何得知所分別義實無所有。為欲成立彼無所有。故說多頌。
論曰。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異故 許義非真實
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義性成 無無分別智
佛果 證得
自在菩薩 勝解力故
如欲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
思惟一切法 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此亦

釋曰。鬼傍生人天等者。謂於人等有水處。餓鬼見是陸地高原。於人所有糞穢處。傍生見為淨妙飲食。於人所不淨物中。餓鬼畜生見為清淨。於人所淨妙飲食諸天見為臭穢不淨。非相違一處有。故知遍計所執無。義。云何識得現行。何故詰問。汝部師。過去未來境界非有云何於中有智轉。又於中夢像實無。云何智起非隘室中偃臥一處容有夢所緣真實山河象等。又未曾經斷其首。云何不得通憶宿住事。又於鏡等三摩地中。所行二影非真實有。云何了然當心顯現。故知自緣心影像境相成就者。總結過去未來等境。雖非實有而於心境成就。若義性成無無分別智者。若諸境義性成實無分別智不得成。分別有故。此佛果證得理者。此無分別智無。證得佛果不應道理。是則應成害本過失。是故應知所分別義定非成實。又此境義定非實有。何以故。自在菩薩者。謂諸菩薩大自在。由勝解力故者。由意解力。如欲等成者。謂變等令成金等。得定者亦爾者。謂除菩薩聲聞等得靜慮者。成就簡擇者者謂慧成滿者。言有智者。謂與成滿正智相應。是故菩薩名有智者得定者者。三摩地思惟一切法者。謂正思惟一切契經應頌等法。義皆顯現者。謂以種種無我等行如如思惟契經等法。如是如是其義顯現。是故應知如理作意之心。似其所取能取相現。一切外義都無所有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者。此中應續前說許義非真實言。由諸菩薩無分別智起行時。一切境義皆不顯現是故應知所有境義皆非實有。當知此亦識者。結勸應知有境義。此能識亦無所有。非所識能識正道理。前於廣釋所知相中。已具辯析如是道理
論曰。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差別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於所餘波羅蜜多修習圓滿云何非處相應修習圓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真如菩薩分別處故。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煩惱障喜足處。故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無餘依涅槃界處故。釋曰。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差別者。性相等故。謂諸所有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故。彼經中如是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於所餘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此義云何。謂由遠離五種處故。即是遠離外道我執處等五處差別。此中可居故為處遠離外道我執處者。謂諸外道安住我執念言能了知此是我慧。菩薩遠離如是所。不計執及以我所而起波若菩薩遠離如是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遠離真如菩薩分別處者。謂未真諸菩薩眾。於其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起諸分別。此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遠離如是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如有頌曰。

所見 汝為彼縛
所見 便得解脫

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者。謂如世間生死邊。我執故。如聖弟子涅槃邊。煩惱斷故。菩薩不爾。是故說名遠離二邊非處相應遠離煩惱障喜足處者。謂聲聞等計修習力煩惱障。即為一切所作已辦菩薩遠離如是所以能障礙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如有頌言。

非往諸惡趣 極障大菩提
聲聞 及以獨覺地

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涅槃界處者。如聲聞不顧有情利益安樂無餘依涅槃界中。如燒薪。畢竟寂滅菩薩遠離如是所。般若大悲具足故。能正安住無住涅槃。由此處是故說名非處相應
論曰。聲聞等智菩薩有何差別。由五種相應差別無分別差別。謂於無分別故。二由非少分差別。謂於通達真如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為度脫一切有情少分故。三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為所住故。四由畢竟差別。謂無餘依涅槃界無斷盡故。五由無上差別。謂於此上有餘。乘勝過此故。此中有頌。

大悲為體 由五相勝智
出世滿中 說此最高遠

釋曰。此中顯示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無分別差別者。謂聲聞等智就四顛倒。名無分別諸菩薩智一切法乃至菩提無分別。非少分差別。復三種。一通真如少分差別。謂聲聞真觀時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理。是諸菩薩真觀具足通達補特伽羅一切法空無我理。二所知境界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唯於等諦生。即名修習所作已辦。是諸菩薩普於一切所知境界無倒智生。乃名修習所作已辦。三所度有情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唯盡無生智正勤修行。是諸菩薩普為濟度一切有情大菩提。於此三種非少分別。聲聞菩薩差別無住差別者。謂聲聞涅槃。是諸菩薩具足悲慧增上力故。無住涅槃以為處。畢竟差別者。顯聲聞等與諸菩薩涅槃中有差別。謂聲聞等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身智永盡如燈焰滅。是諸菩薩成佛時。所證法身窮生死際有斷盡。如無色界相續不壞。差別差別無上差別者。謂聲聞乘上有獨覺獨覺乘上復有大乘。其菩薩乘即是乘。更有上五相應知聲聞諸菩薩智差別。復以伽陀如是義。言五相者。即前所說五相差別出世滿中者。靜慮無色世間滿。聲聞乘等所得涅槃出世滿。此皆彼故說高遠。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尸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於諸財位大自在。何故現見諸有乏財位。有情於諸財位有業障故。有情施財位障善法故。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有情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有情施財位。即便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見諸有乏財位。此中有頌。

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

釋曰。今當顯說。由是因緣菩薩有財自在而不施他。有情於諸財位有業障故者。謂諸菩薩有情於其財位。有業障故不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如有頌言。

如母乳嬰兒 經月
嬰兒喉若閉 乳母何為

有情施財位障善法故者。謂諸菩薩有情雖於財位業障。而彼若得財位圓滿便多放逸不起善法思惟。寧彼現法少時貧賤。勿彼來生多時貧賤。故不施彼所有財位。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者。謂諸菩薩有情若乏財位厭生死心便現在前。出離。若得富貴即生憍逸。故不施彼所有財位。思惟。寧彼貧賤厭離生死心常現前。勿彼富貴受樂放逸。不厭生死不起善法有情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諸菩薩有情若當施彼滿足財位。即便放逸積集種種不善業。故不施彼所有財位。如有頌言。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惡行
勿彼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眾苦

有情施財位即便無量有情損惱因故者。謂諸菩薩有情若得富貴。即便損惱無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財位。念言。寧彼一身受貧賤苦。勿令損惱有情。復以伽他如是義故說見業障現前等。其文易了煩重釋。

攝大乘論釋卷第八